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为了忘却的记念》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6.2《为了忘却的记念》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选择刘和珍、白莽、柔石中的一人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颁奖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在火车站,一男子因多次假摔而被揭穿。他不但死不承认,而且在指责声中出离愤怒了,竟然拿出匕首威胁揭穿者。
②“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虽已七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千古。
③当古老的传统遇到现代社会“快速、便捷、卫生"的价值观时,国人对一次性餐具的消费更是让人惊心动魄。
④西方人弄不明白,面对自然灾难,中国人为什么举国支援;西方的诗人搞不清楚,面对汶川、玉树、雅安大地震,中国的诗人为什么痛心疾首,长歌当哭?
⑤南怀瑾先生虽屡遭磨难,却矢志不渝,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夜以继日,宵衣旰食,先后出版了三十二部专著。
⑥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笔走龙蛇的晋代书法,无一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直接展示。
A.②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③④⑤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喋血(dié)菲薄(fēi)缄口(jiān)赐予(cì)
B.殒命(yǔn)缁衣(zī)客栈(zhàn)山阿(ē)
C.奴役(mò)缥缈(piāo)扑倒(pū)绯红(fēi)
D.寥落(liáo)涅槃(miè)轻蔑(miè)铿锵(kēng)
二、小阅读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别了,哥哥!
殷夫
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
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
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
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
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
请在最后的一滴泪水里,
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在你的一方,哟,哥哥,
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
是治者们荣赏的爵禄,
或是薄纸糊成的高帽。
只要我,答应一声说,
“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
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
从名号直至纸帽。
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
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
不要荣誉,不要功建,
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
这,就是你弟弟的前途,
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
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
又有的是砭人肌筋的冰雹风雪。
但他决心踏上前去,
真理的伟光在地平线下闪照,
死的恐怖都辟易远退,
热的心火会把冰雪溶消。
别了,哥哥,别了,
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有删改)
缪塞说:“最绝望的歌是最美丽的歌,我曾听到多少不朽的歌,而它们只是些单纯的呜咽。"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缪塞这句话的理解。
5.《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鲁迅知道柔石遇难后写了这样一句话“原来如此!……”关于省略部分的内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6.重点:《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根据鲁迅的记述,白莽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三、文言小题
7.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纪念的五个青年作家,没有()
A.柔石B.白莽C.林莽D.冯铿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大有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狗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盎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坏坏。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有时我很想在寂静的深夜,模仿先生用三个手指(而非食指和中指)燃烧香烟的样子,试着穿过烟雾缭绕的空间理清自己凌乱的思绪。
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7条,除了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人、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惟有神超越一切。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填。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我站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已经习惯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但作者却另辟蹊径,从鲁迅文学院中的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在作者的眼中,鲁迅先生的塑像与众不同,它褪去了威严和神圣,让作者感受到了鲁迅的温柔。
C.在本文中,作者认为宽容到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做法是反人性的。
D.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的视线在历史典籍的时光中穿梭,对鲁迅先生予以高度评价。
9.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窗外的风、玉兰、梅花等景物拟人化,为下文写怀念鲁迅先生营造了适宜的氛围。
B.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楼下盛开的梅”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化抽象为具象。
C.文章引用鲁迅先生临终遗嘱里的相关内容,是为了表现先生高超的智慧。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10.在作者眼中,鲁迅先生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1.本文结尾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春天正在画中,这样写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虽亦属于回忆记事散文之列,有着鲁迅散文小品共同的思想艺术风格,它们都运用了叙述、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但它们既与一般的杂文写作不同,也和《朝花夕拾》的风格不尽相同。
就整体来看,它们是以记述为主,中间穿插议论,如记述和刘和珍第一次见面时,作者评论说:“(我)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在具体记述了三位女性惨遭杀害时,随即发出了激烈的控诉与抨击:“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在记述柔石的为人时,作者插入了这样的评语:“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在引述柔石的信后,他批评了柔石的过于单纯的性格,实际上是借以揭露反动派的残酷,而发议论说:“但他信里有些话是错误的,政治犯而上镣,并非从他们开始,但他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严酷。其实是不然的。"
这些议论,固然加强了揭露与控诉的逻辑力量,但是即使议论也蕴蓄着抒情,甚至许多地方还用抒情点明了题意,而且不只记述、议论有抒情,忆物也渗透着抒情。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送白莽的彼得斐的诗集,柔石要洋铁碗,都有着浓重的抒情意味。可以说,全文是以抒情的旋律贯串着记述、议论的基调。为了增强这种抒情的色彩,作者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像写刘和珍等的牺牲,写柔石等的遇害,都有着巧妙的对比与反衬,把平直的记述引向曲折的激流。有时又采用回环往复的重叠,如写要不要为刘和珍的牺牲写点什么,作者就曾在文章里四次以同义稍加改变的文字,反复加以强调;写柔石等遇害的“沉重”的感受,使自己不得不拿起笔,也运用了相同语句的重叠咏叹,有力地抒发着难以倾诉的内心的悲愤与哀痛。特别是在修辞上,有比喻,有排比,有明写,有暗写,有寓意,有衍义,而用以强烈抒发感情的反语和警句,更加比比皆是。音调铿锵,富于色彩。词与语都经过了缜密的选择与提炼,既生动,又精确,易为人们所记诵。
如果要说,这两篇记事散文在抒情风格上各有什么独特之处的话,那么,从艺术表现上看,《记念刘和珍君》,似侧重于直抒胸臆,以深沉的哲理的抒发,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但这哲理既富有情致,又融合于意境之中,充分显示了发人深思、促人猛醒的艺术力量。而《为了忘却的记念》则含蓄蕴藉,抒写着作者对烈士的深厚的情谊。文章的记述,是以白描手法一点一滴地从记忆中搜寻他们的个性特征、做事为人、音容笑貌,哪怕是一件小事,一个物品,凡是与他们有关的,都毫不遗漏地加以详细地叙述,具体地描绘,以雕塑这几个中国的“很好的青年"的崇高形象。而当他们被捕以后,作者又以在逃亡中被抑压的患难与共的诚挚的情谊,反复地抒写了对烈士们命运的悬挂与焦虑。
两篇文章都以反语写了“忘却”,而主题又是强烈地指责“忘却"的惰性,抒写“不能忘却”的前赴后继的战斗精神,特别是《为了忘却的记念》,则更分明地寄寓着对一定会胜利的明天的希望。
李泽厚同志在他的《美的历程》一书中,曾这样概括中国民族传统的美学特征:“这种情感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我以为,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鲁迅笔下得到独创发展的“散文小品”,则是体现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的最突出文学形式——诗与政论的结合。《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虽属散文一类,但它把记述、议论和抒情浑然融为一体,又贯串以革命抒情的主旋律,使读者对于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有着深刻的感受,并激发了人们奋勇向前的昂扬斗志。
(选自李希凡《“为了忘却”,是不能忘却——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纪念性散文以记述为主,中间穿插议论,这些议论,固然加强了揭露与控诉的逻辑力量,但是即使议论也蕴蓄着抒情。
B.为了增强抒彩,鲁迅采取多种艺术手法,如写柔石等的遇害,作者就曾在文章里四次以同义稍加改变的文字反复强调。
C.从艺术表现上看,《记念刘和珍君》侧重于直抒胸臆,抒发哲理;而《为了忘却的记念》则含蓄蕴藉,以白描手法记述人物。
D.两篇纪念性散文使读者对于“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有了深刻的感受,并激发了人们奋勇向前的昂扬斗志。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鲁迅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两篇文章都有巧妙的对比与反衬,所以增强了文章抒情的色彩。
B.在两篇文章的修辞上,鲁迅采用了比喻、排比、明写、暗写、反语等,使得文章生动精确,被人们所记诵。
C.《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实际是指“不能忘却”的战斗精神,并且包含着对明天必定取得胜利的信心。
D.在鲁迅笔下得到了独创发展的“散文小品"是能够体现“情感中的理性的美”的最突出的一种文学形式。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引用论证,旁征博引,文中出现的鲁迅作品的原文以及李泽厚的观点使得论证更加严谨且有说服力。
B.从作者在论述中使用的大量关联词以及“不尽相同"整体来看”“我以为"等词句可以看出本文语言准确严谨。
C.从本文可知,《朝花夕拾》也运用了叙述、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但与《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风格完全不同。
D.本文从不同角度对比了《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两篇散文各自的抒情风格。
15.请简要梳理材料的论证思路。
16.请结合材料分析,《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如何体现“情感中的理性的美”的。
读下边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17.开头连用“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三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18.第二节引用向秀的《思旧赋》,目的是什么?作者说“然而,现在我懂得了”,作者懂得了什么?
19.“夜正长,路也正长"的含义是什么?
20.节选部分是全文的结尾部分,这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示例:刘和珍,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你激励我们每个热血青年,为了祖国更加强盛,“奋然而前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颁奖词的能力。
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写作颁奖词时,内容上要能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人物的事迹与品质;语言上要寓情于叙,融情于议,要对人物的精神进行颂赞,以达到感染人、鼓舞人的效果。具体拟写时可以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人物的事迹,力求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之物。不要求详尽地交代人物事迹的来龙去脉或是细枝末节,而是将人物事迹点到为止,让人们自然心领神会。
如写刘和珍,应重点突出其勇敢无畏、心怀国家的特点,可以抓住她始终微笑这一细节。
2.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出离愤怒:指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了愤怒的程度。多指富有正义的人对待不平之事极其痛恨的情形,此处褒词贬用,使用错误。
②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此处用来形容文天祥舍生取义的精神,使用正确。
③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语境指国人对一次性餐具的消费令人吃惊,应改为“触目惊心”。使用错误。
④长歌当哭:指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语境指中国的诗人面对汶川、玉树、雅安大地震写文抒怀,使用正确。
⑤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语境说的是南怀瑾进行创作废寝忘食,不是处理政务,不合语境。
⑥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语境用来修饰晋代书法,使用正确。
故选B。
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
A项,“菲薄"的“菲”读fěi;
C项,“奴役"的“役”读yì;
D项,“涅槃"的“涅”读niè。
故选B。
4.这首诗既表达了兄弟间的手足深情,也表现了一个为革命信仰献身而无悔的战士的襟怀与人格,是一首真挚动人的现代政治抒情诗。哥哥看重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是“治者们荣赏的爵禄”,或是“薄纸糊成的高帽”,弟弟却视之如粪土。在手足之情和阶级感情的取舍间,对无产阶级怀着一腔热血的作者,虽万般割舍不下与哥哥的手足之情,却依然决绝地别了与自己隶属不同阵营的哥哥,誓不回头,因而这是一首绝望中满含眼泪的不朽诗篇。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缪塞的这句话主要强调最美丽的诗篇与不朽的诗篇的最大特点就是让人读后唏嘘不已,感动得热泪盈眶。然后结合《别了,哥哥!》的内容和主旨,分析其令人唏嘘与感动的地方即可。殷夫的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哥哥的感激(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也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与信念的坚持(决心踏上前去,真理的伟光在地平线下闪照)。为了坚持理想与信念,他不得不与哥哥分道扬镳,其内心的苦痛可想而知。读者读罢此诗,焉能不被作者这种艰难的抉择感动得流下热泪?
5.观点一:柔石已不幸遇难。在这之前,“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因为不知道柔石已遇难,鲁迅还在为身在狱中的柔石的生活担忧。
观点二:国民党反动派是如此惨无人道!柔石是在1931年1月17日被捕的,同年的2月7日便被秘密杀害,而且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观点三:历代反动统治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在鲁迅1926年写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他对当时政府的凶残“竟至于颇为怀疑”,此后几年中,大量血的事实,使他对国民党反动派本质的认识清醒和深刻很多。
观点四:在当时的中国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左联”五烈士是革命青年作家,他们是无辜的,却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中被捕,很快又被秘密杀害。这让鲁迅认识到,那时的中国,“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是“没有写处的"。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省略部分的内容及个性解读的能力。
先亮明观点,然后联系上下文或同类文章进行具体分析,说明理由。
观点一,联系上文“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此处表现鲁迅因未得知柔石遇难的消息,牵挂和关心他,为他在狱中的生活忧虑,联系上文“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得知了柔石牺牲的消息,鲁迅的内心充满悲愤,可知省略部分表达的意思是柔石已经遇难。
观点二,联系上文“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中了十弹"表现出国民党反动派的残忍与冷酷,可知省略部分是突出国民党反动派的惨无人道。
观点三,联系上文“并于昨夜上了镣,开政治犯从未上镣之纪录”“第二封信就很不同,措词非常惨苦,且说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表现国民党反动派对进步青年的凶残,联系同类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此文写于1926年,文中“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写出反动派对进步爱国青年惨无人道的杀害,鲁迅先生悲愤地写道“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大量血淋淋的现实,使得鲁迅先生对反动派的卑劣面目、凶残本质有了清醒深刻的认知,可知省略部分表达的意思是历代反动统治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观点四,联系上文“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到明日书店里,问是否是编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往北新书局去,问是否是柔石,手上上了铐,可见案情是重的”,“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革命青年作家,被国民党进行文化“围剿”,残忍杀害,联系下文“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鲁迅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可知省略部分表达的意思是在当时的中国是没有言论自由的。
6.①纯朴、率真。
他与鲁迅见面的次数并不多,鲁迅就寄以殷切的期望,给以热情的帮助,白莽也完全信赖鲁迅,第三次相见就告诉鲁迅自己是一个革命者。
②爱憎鲜明。
他故意将“国民诗人"译为“民众诗人”,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字含义中包括统治阶级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所喜爱的诗人。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杂文。此文是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作者通过对烈士生平的回忆,赞美他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品质;通过和烈士交往的回忆,表现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情;通过对烈士遇难的回忆,暴露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无耻的兽行,亦表达了作者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坚定信念。
在作者笔下,白莽是那样纯朴、率真,又爱憎鲜明。见面的次数不多,一回生,二回熟,鲁迅就寄予殷切的期望,给予热诚的帮助,白莽也完全信赖鲁迅,第三次相见,就告诉鲁迅,自己是一个革命者。他是一个追求光明、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为了革命,勤勤恳恳写诗、译诗,不屈不挠地参加实际斗争。他是个热情的诗人,也是个勇敢的战士。他一再被捕,衣服和书籍都被没收了,在一个热天,“却穿着一个厚棉袍,汗流满面”,而这棉袍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国民党当局对他的一切迫害都不能动摇他对革命无限忠诚的意志柔石是那样的忠厚、执著,有一股“台州式的硬气"。为了革命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参与发起朝花社,写稿子,办杂务,承担一切可能承担的工作成为鲁迅的得力助手。他不怕困难,为了革命事业的需要,他相信“只要学起来”,就什么都能行,于是他努力学习跟损人利己者相反,他是损已利人;跟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不同,他是那样的忠实诚恳。鲁迅视他为忘年交,二人亲密无间,事业上合作,生活中贴心。他自己心好,以为世上人心也都是好的,对于官场的严酷、人心的险恶还缺乏认识,非常的天真、单纯。
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杂文。此文是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他们分别是白莽、柔石、李伟森、胡也频、冯铿。作者通过对烈士生平的回忆,赞美他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品质;通过和烈士交往的回忆,表现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情;通过对烈士遇难的回忆,暴露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无耻的兽行,亦表达了作者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坚定信念。
故选C。
8.B9.C10.①温柔,他与许广平的爱情充满温情,令人迷恋。
②讲求情趣,说起时尚衣着等头头是道。
③具有孩子般可爱的顽劣天性,看到有人随地小便,就用橡皮枪瞄准人家。
④是非恩怨分明,有棱角,在临终遗嘱中指出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等。
⑤博学多才,有很多头衔,如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等。(答出任意三点即可)11.①“我"结束回忆,回到现实。此时的“我”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一层面的认知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②与开头相呼应,“我"是在春天的芬芳中拉开了对温柔的鲁迅先生回忆的序幕,结尾时又写春天正在画中,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解析】8.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
A项,原文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有体现,原文是“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这样写一改固有印象,吸引读者,让人耳目一新。故A正确。
B项,“它褪去了威严和神圣”错,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故B错误。
C项,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故C正确。
D项,原文的表述是:“惟有神超越一切。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填。东西南北,各方各圆。”故D正确。
故选B。
9.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项,“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错误,从原文“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种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可知并非是为了表现他高超的智慧,而是表现他恩怨分明的性格。
故选C。
10.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文章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本题分析文中表现的鲁迅先生的特点。首先,他对妻子是温柔的。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精神食粮。其次,他对待生活是温柔的。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第三,他有着孩子般顽劣的天性。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第四,他的温柔不是无原则的。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最后,由原文中“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可见鲁迅先生是有着很多头衔的博学多才的人。由此可以总结出答案。
11.本题考查分析文本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结尾段落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或与标题呼应;结尾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这样安排,一方面,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文章第一段最后“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结尾时又写春天正在画中,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另一方面,在内容上,“我”结束回忆。回到现实,春光正好,春天在画里。这正好与文章主题“鲁迅先生的温柔"相一致。鲁迅先生给人的一贯印象都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一个极严肃的形象,通过回忆,对先生的温柔的描写,此时的“我"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一层面的认知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在读者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点睛】1.分析人物形象的五种角度:
①从所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2.分析语段作用要根据语段所处的位置进行具体分析,可以从开头部分、中间部分、结尾部分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开头部分可以考虑总领全文、吸引读者、开门见山、照应结尾等;中间部分可以考虑承上启下;结尾部分可以考虑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12.B13.C14.C15.本文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作者首先在开头提出了《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相较鲁迅其他散文的特别之处;接着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风格等不同角度比较了两篇散文的异同;最后引用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的观点作结,指出在鲁迅笔下得到独创发展的“散文小品”是体现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的最突出文学形式。16.①“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指的是情感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②就整体来看,两篇散文以记述为主,中间穿插议论,这些议论加强了揭露与控诉的逻辑力量。这是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③但是即使议论也蕴蓄着抒情,可以说,全文是以抒情的旋律贯串着记述、议论的基调。这是情感的抒发。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写柔石等的遇害,作者就曾在文章里四次以同义稍加改变的文字反复强调"张冠李戴,原文表述是“如写要不要为刘和珍的牺牲写点什么,作者就曾在文章里四次以同义稍加改变的文字”,并非是写柔石等的遇害。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原文的表述是“为了增强这种抒情的色彩,作者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这是目的与行为的关系,不能等同于选项的因果关系。
B.鲁迅采用了比喻、排比、明写、暗写、反语等,只能使文章生动,而不能使文章精确,原文表述为“词与语都经过了缜密的选择与提炼,既生动,又精确,易为人们所记诵”。
D.原文是“我以为,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鲁迅笔下得到独创发展的‘散文小品’,则是体现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的最突出文学形式——诗与政论的结合"。选项去除了“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个限定以后,表述的意思与原文不尽相同。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原文第一段是“不尽相同”,选项中“完全不同”错误。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本文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作者首先在开头提出了《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相较鲁迅其他散文的特别之处“但它们既与一般的杂文写作不同,也和《朝花夕拾》的风格不尽相同";
接着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风格等不同角度比较了两篇散文的异同。第二段“就整体来看,它们是以记述为主,中间穿插议论”,第三段“这些议论,固然加强了揭露与控诉的逻辑力量,但是即使议论也蕴蓄着抒情,甚至许多地方还用抒情点明了题意,而且不只记述、议论有抒情,忆物也渗透着抒情”,还有“为了增强这种抒情的色彩,作者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像写刘和珍等的牺牲,写柔石等的遇害,都有着巧妙的对比与反衬,把平直的记述引向曲折的激流。有时又采用回环往复的重叠”“特别是在修辞上,有比喻,有排比,有明写,有暗写,有寓意,有衍义,而用以强烈抒发感情的反语和警句,更加比比皆是。音调铿锵,富于色彩。词与语都经过了缜密的选择与提炼,既生动,又精确,易为人们所记诵”,第四段“从艺术表现上看,《记念刘和珍君》,似侧重于直抒胸臆,以深沉的哲理的抒发,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但这哲理既富有情致,又融合于意境之中,充分显示了发人深思、促人猛醒的艺术力量。而《为了忘却的记念》则含蓄蕴藉,抒写着作者对烈士的深厚的情谊”,第五段“两篇文章都以反语写了‘忘却’,而主题又是强烈地指责‘忘却’的惰性,抒写‘不能忘却’的前赴后继的战斗精神"。
最后引用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的观点作结,“这种情感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指出“我以为,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鲁迅笔下得到独创发展的‘散文小品’,则是体现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的最突出文学形式——诗与政论的结合"。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这种情感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可知,“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指的是情感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
②由“就整体来看,它们是以记述为主,中间穿插议论”“这些议论……加强了揭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专业版面积差异补偿合同书样本版B版
- 2024年智慧建筑:建筑工程信息技术合同
- 2024年合作协议终止规范3篇
- 2024年度绿色施工砌筑班组劳务分包合同3篇
- 2024年度环保农药及农膜买卖协议版B版
- 2024年家政月嫂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工地施工员个人转包劳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汽车租赁与培训合同3篇
- 2024年度运输合同:冷链物流服务协议(冷冻食品)
- 2024企业个人融资借款合同版B版
- 侧钻井工艺技术简介
- 孕检化验单模板
- 数控铣技师论文
- 自己编制的表格-两孔箱涵(结构、配筋、裂缝、基底应力)箱涵结构计算(恒载+活载)
- 年级组长工作手册(共25页)
- 35KV输变电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及控制措施
- 诫勉谈话记录
- 我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井控装备判废管理规定
- 离心通风机设计
- 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
- 帕金森病医学必看试题带详细解析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