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一、名篇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沉思吟咏,表达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中涉及骄傲自满的一句是“”,涉及堵塞蒙蔽的一句是“"。

(3)唐宋诗词中常常同时写到“山”和“月”,如“_____________,”。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诗文中常以“鸟"自喻,表达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对回归田园的渴望,如在《归园田居》中写到“___”,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___"。

(2)李华在读《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时,由书中的“故意合则胡越为昆弟;不合则骨肉出逐不收”这句话联想到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的句子。

(3)“龙”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今年龙年欢聚之时,小丽爸爸提议每人说两句含有“龙"的七言诗文。小丽脱口而出:“___,___”。

二、小阅读

3.魏征不仅正直,更是一个非常智慧与机敏的沟通大师,因而将他对李世民的影响发挥到了极致。从王安石给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回信也可以看出他运用语言的艺术。阅读两篇文章,根据要求分析语言特点。

(1)请结合文本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语言特色。

(2)《答司马谏议书》语言委婉、柔中带刚的特点表现在哪些地方?

4.请梳理《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段的论证思路。

5.清代吴楚材评价《谏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道义上看出。《答司马谏议书》是书信体驳论文,主要驳斥以司马光的谏议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见识高超,论辩犀利。阅读两篇文本,把握两位名臣的思想主张。

(1)《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十思”的意义是什么?

(2)《答司马谏议书》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是一幅中原画家所创作的与西藏历史相关的画作,这种题材的作品出自中原画家之手,尤其是出自中原正统流派的具有宫廷风格的画家笔下,简直是凤毛麟角。要知道,直到元代设置宣政院,西藏这一地区才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历史上,李唐帝国与吐蕃曾处于矛盾斗争的外交关系中。双方争夺的区域包括青海、陕西、河西走廊等,频繁的战争使得双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太宗朝至玄宗朝前期,唐对吐蕃保持了比较强大的军事压力,在战争中也多有胜绩。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盛唐一蹶不振,吐蕃一度占据了对唐战争的优势。安史之乱后期,吐蕃曾攻入唐都长安。然而,吐蕃文明明显落后于唐王朝发展水平,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昌盛、国力繁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有极强的对吐蕃的吸引力。

《步辇图》所反映的历史,正是两政权之间的和平交往,其背后的历史典故是“文成公主入藏"。

唐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禄东赞来到长安求亲。和亲当然是个好事儿,可总不能周边政权一来求亲,大唐就下嫁个公主过去,大唐公主唾手可得,实在有失大唐威严。然而,来求亲的周边政权又那么多,这可让“天可汗”犯了难。为了以示公平,唐太宗和臣僚们决定,来求亲的列国使臣必须参加统一考试,优胜方才能与大唐和亲。

这一次考试中,吐蕃大相禄东赞胜出。()。后来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唐先进的文明和技术,对吐蕃更好地融入东亚文明圈有巨大的帮助。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吐蕃文明明显落后于唐王朝发展水平,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昌盛、国力繁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对吐蕃有极强的吸引力。

B.吐蕃文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唐王朝,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繁盛、国力昌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对吐蕃有极强的吸引力。

C.吐蕃文明明显落后于唐王朝发展水平,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繁盛、国力昌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对吐蕃有极强的吸引力。

D.吐蕃文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唐王朝,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昌盛、国力繁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有极强的对吐蕃的吸引力。

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天可汗"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齐名,被称为“颜柳”。

B.正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

C.陆游的诗中有“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样的爱国诗句。

D.长度单位的“米”,跟食物“米”毫无关系。

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成公主被唐太宗嫁到吐蕃,唐蕃文明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被开启

B.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唐蕃文明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被开启

C.唐太宗让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开启了唐蕃文明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D.为了促进与吐蕃的文明交往,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

9.重点字音

①浚()其泉源②无疆()之休③戒奢()以俭④塞()源⑤殷()忧⑥载()舟覆舟⑦懈()怠⑧壅()蔽⑨黜()恶⑩谬()赏

四、文言小题

10.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C.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11.古今异义

①必固其根本古义: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②凡百元首古义: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③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今义:尽情。

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今义:走路。

⑤役聪明之耳目古义: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12.其它重点词语

①浚:必浚其泉源动词,②明哲:而况于明哲乎名词,

③休:永保无疆之休名词,④董:虽董之以严刑动词,

⑤忽:其可忽乎动词,⑥牧:则思谦冲而自牧动词,

⑦黜:则思正身以黜恶动词,⑧简:简能而任之动词,

⑨垂拱:鸣琴垂拱动词,⑩司:代下司职动词,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般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B.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水道。

C.人君当神器之重当:主持,掌握。

D.永保无疆之休休:休息,安息。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与“克勤克俭"的“克”字含义相同,

B.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中的“景”与“高山景行"中的“景”含义不同。

D.三驱,指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以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15.下列对选文第一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连用三句构成排比,对仗工整,比喻精切,说明人君安国“必积德义”,为下文蓄势。

B.作者用三个含“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论证,将下愚和明哲对映,这是委婉陈述,也是严肃的劝谏。

C.“人君”句开始,作者扣住君主的作为,正面立说,强调“居安思危,成奢以俭"的重要。

D.全段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成韵,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号B令C不D信E则F民G不H知I所J从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过T深U矣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

B.让,文中指责备,与《谏逐客书》中“是以泰山不让土壤”的“让"意思不同。

C.宰有“主管、主持”意,文中“守宰"指宰相,是封建社会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长官。

D.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

B.魏征认为,要无敌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壮实的“中男”入伍。

C.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调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

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逋负官物,悉令蠲免。

(2)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20.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参考答案:

1.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溢、虑、壅蔽、澄。

2.羁鸟恋旧林鸟倦飞而知还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羁、竭、傲、鸿、文、殷、栗、巅。

3.(1)①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生动的比喻凸显中心论题,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②巧用虚词,语言活泼。本文在句式上已突破了骈体文“骈四俪六”的局限,大胆在句首或句尾加上虚词,如虽、终、斯、岂、诚能、何必、而况、乎、也、哉等,或转折,或推论,或感叹,或假设,或设疑,或反诘,使语句更加活泼,通俗,浅显,更具有口语化的味道。

③骈散结合,行文错落有致。本文大量运用对偶句、三排句的同时,有机地穿插了一些散句,如“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等,这些散句的插入,使得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

(2)行文委婉,寓刚于柔。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怨谤源于士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绝不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绝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循守旧。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张更加坚韧有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第一题:

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巧用虚词,语言活泼:本文在句式上有着独特的突破,摆脱了传统骈体文“骈四俪六”的限制,大胆地在句首或句尾使用虚词。这些虚词如“虽"终”“斯"岂”“诚能"何必”“而况"乎”“也"哉”等,它们在文中起到了转折、推论、感叹、假设、设疑或反诘等作用,使得整个文章的语言表达更加活泼、通俗、浅显,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这些虚词的使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节奏感,使其更加流畅自然,而且使得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骈散结合,行文错落有致: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来写,这篇奏疏虽然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本文大量运用对偶句、三排句的同时,有机地穿插了一些散句,使行文腾挪摇曳,俯仰生姿,别有一番情趣。如“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甚”,“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等,这些非骈句的插入,使得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

第二题:

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时,话语不伤感情,态度坦率。一边提出司马光见解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虽欲强聒”多讲几句,一定得不到理解;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辩白;另一边经过仔细考虑,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书信往来,不宜鲁莽,所以要做详细解释,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这里说明了作者的态度和方法,又显示出冷静沉着。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全文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4.(1)首先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引出观点:治国必积德。

(2)其次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加上一个反问,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简洁有力。

(3)最后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具体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泼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首先正面阐述:这三组句子句式都是“……者,必……”,为排比句。其中前两个作比喻,引出第三句的观点,意为:就像“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一样,“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治国必积德。

(2)接着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就像“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一样,“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是不可能的。此处从反面推理,加上“而况于明哲乎"的反问,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简洁有力。

(3)最后提出结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由人君地位说起;“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再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具体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简。

5.

(1)①内容五方面:

一是俭,“知足"知止”,生活方面戒贪心奢侈,实际上是要减轻人民的负担,取得民心;

二是谦,“谦冲自牧"江海下百川”,待人方面戒骄傲自满,实际上是要“竭诚以待下”,以免君臣解体,离心离德;

三是慎,“三驱为度”“慎始敬终”,处事方面戒好逸无度,要始终谨慎,不要盘游懈怠;

四是正,“虚心纳下”“正身黜恶”,用人方面戒受蒙蔽利用,虚心纳谏,不为谗邪壅蔽;

五是明,“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执法方面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肆意赏罚。

②核心内容:居安思危、正己安人,积其德义,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

③意义:总此十思,弘兹九德,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2)①“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

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直言不讳的勇气。

③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④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加强肯定语气,增强了结论的不可置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对待“汹汹然”的“怨诽”,尽显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一题:

①“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可归纳为第一个方面,即知足,知止,控制欲望,不奢纵扰民。“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可归纳为第二个方面: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可归纳为第三个方面: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可归纳为第四个方面: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可归纳为第五个方面: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

②核心内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③由“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可知具体意义是“宏兹九德”,能够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第二题:

对“致怨”的驳斥,先采用不屑一驳的从容态度:告之对方,早料到如此,不值得一提,更无须驳了。接着以犀利的文笔插入一句对士大夫现状的介绍,再转一笔强调是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顾众人反对,不量政敌多少,辅助皇上实施改革,这也难怪那些既得利益而因实施新法受损的人对我“汹汹然"。以反问收结,加强肯定语气,增强了结论的不可置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对待“汹汹然”的“怨诽”,尽显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这些都体现了王安石政治家的非凡胆量,然后分析过程中要结合课文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为: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附和世俗的社会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出其敢于直言的勇气。

②“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具有坚强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③“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用强烈的反诘语气质问,充满正义感。

④“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其非凡的胆略。

6.B7.A8.C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横线句“吐蕃文明明显落后于唐王朝发展水平”,主宾不搭配,应该是“吐蕃文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唐王朝";

“社会昌盛、国力繁盛”搭配不当,改为“社会繁盛、国力昌盛";

“大唐文明有极强的对吐蕃的吸引力”语序不当,“对吐蕃"作状语,改为“大唐文明对吐蕃有极强的吸引力”。

只有B项修改正确。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颜柳”,引号作用表特定称谓。和例句相同。

B.“长跪不起”,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一些画家对中国传统绘画准则一味膜拜,难有突破的现实。表特殊含义。

C.直接引用。

D.表强调。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在考试中吐蕃取胜,后文是文成公主入藏,所以括号中的内容说的应是唐太宗决定让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与后文的“后来文成公主入藏”不衔接,排除B;

“为了促进与吐蕃的文明交往,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的表述与前面的内容“来求亲的列国使臣必须参加统一考试,优胜方才能与大唐和亲”不符,排除D;

比较A、C两项可知,A项用被动句,强调的重点与语境不符,C项的表述更更符合表达习惯。

故选C。

9.jùnjāngshēsèyīnzàixièyōngchùmi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识记字音,平时一定要注意分类归纳,反复记忆。

①浚,从水,隽(jùn)声。本义:从水中挹取,引申为疏浚、深挖。

②疆,从土,彊声,形声字。本义:田界。

③奢,为形声字,从大,从者,者亦声。本义指宅院大、排场大。

④塞,多音字,本意是指阻隔、堵住,也指填塞、充满,还指边界上险要地方。

⑤殷,本意说法不一。一说本义为盛大,后转义表示富足、丰盛,如:殷实。一说本义为忧伤痛苦,同音假借表示恳切、情意深厚,如:殷切。现代多用于表示热情周到,如:殷勤。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代也作“殷"。以上义读yīn。“殷”又读yān,表示黑红色。又读yǐn,指雷声,用作拟声词。

⑥载,zài:词语中“载"字有载物或有承载之意、有又、有的时候读zài。如:载歌载舞(又、有之意)、载客(承载之意)。zǎi:词语中“载”字有记录或年的意思时读zǎi。如:刊载(记录)、一年半载(年)。

⑦懈,形声。从心,解声。本义:松懈。

⑧壅,形声。从土,雍声。本义:塞。阻塞;阻挡。

⑨黜,形声。从黑,出声。本义:黑暗。

⑩谬,形声。本义: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点睛】识记字音的方法:1、据义定音,古人认为“音生于义,义著于形”,也就是所谓的音义相关原则。对多音字来说,往往是由于同一个字有了不同的意义才有了不同的读音,所以我们应在把握字义的基础上来认定多音字的读音。2、词性定音。有许多多音字在不同的词性中有不同的读音,因此根据意义和词性来确定读音是辨析多音字读音的一种重要方法。3、语体辨音。有许多多音字在书面语体中可能是一种读音(这时它往往作为复音词的词素存在),在口语语体中可能是另一读音(这时它往往是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词存在)。4、抓住“另类”。另类之一是古汉语的遗留,这在成语中表现明显。另类之二是不少多音字存在某一读音少而另一读音多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采用“记少不记多"的简便记忆法。

1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无”同“毋"。句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

B.“简”同“拣"。句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C.无通假字。句意: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D.“振”同“震"。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

故选C。

11.树木的根帝王放纵情感路人听觉、视觉灵敏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结合文言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古义,二是结合平时积累了解词语的今义。然后进行比对辨析,同时我们还需加强积累,并掌握一些导致词语古今异义的原因,以提高辨析的准确度。

①句,句意: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根本”这里指树木的根。

②句,句意:所有君主帝王。“元首"古义指君主、帝王。

③句,句意: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纵情”这里指放纵自己。

④句,句意: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行路"古义指形同陌路。

⑤句,句意:劳损聪慧的耳目。“聪明”古义指听觉、视觉灵敏,特指君主的视听。

【点睛】对于容易混淆的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能掌握一定的方法辨析它们,不仅有利于确切地理解句意和文意,也有利于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一、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词是音义结合的产物。所有的词都以具体的词义作为它的内容,都以规定的语音作为它的外在形式。因此,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来判断词义间的差异。二、结合上下文语境。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它周围的事物必然会有所联系。词语也一样。因为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往往需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来辨析。词、短语、句子等在语段中出现时,它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都是该单位的上下文语境。

12.疏通水道明智的人。文中指唐太宗喜庆,福禄督察轻视,怠慢约束,管理排斥选拔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职掌,主管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具体环境中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①浚:动词,挖深;疏通(水道)。句意: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

②明哲:名词,指明智睿哲的人。句意: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

③休:作动词“保"的宾语,名词,喜庆,福禄。句意:永保永无止境的福禄。

④董:动词,督察、监督管理。句意: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

⑤忽:动词,忽视、轻视。句意: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⑥牧:动词,管理、约束。自牧是倒装,应为“牧自”。句意: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

⑦黜:动词,排斥、罢黜。句意: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

⑧简:动词,挑选。句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

⑨垂拱:动词,垂衣拱手,古时多指统治者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句意:(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

⑩司:动词,职掌,主管。句意: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13.D14.C15.C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休:喜庆,福禄。句意:永保无穷的福禄。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都是“能够"的意思。句意: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B.正确。

C.错误。都是“大、重大”的意思。句意: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仰望高山,通行大道,寓意高尚的品行让人敬仰。

D.正确。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C.“正面立说"错误,应为“反面立说”。

故选C。

参考译文: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身为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诫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面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喜爱田猎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担心懈息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可能出现谗佞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贬斥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逐(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16.EKR17.C18.C19.(1)(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除。

(2)至于征点兵员,却怀疑他们使诈,这难道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20.①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

②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

③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深呐!

“号令”作主语,“不信"作谓语,“则”照应上文的假设引出下一句,常置于句首,故应在E处断开;

“民"作主语,“不知”作谓语,“所从"为名词短语作宾语,应在K处断开;

“何……乎”反问句,独立断开,“朕过"偏正短语作主语,“深”作谓语,应在R处断开。

故选EKR。

1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