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课《老子》四章同步练习

一、判断题

1.请判断下列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有自知之明的人并非不会犯错误,重要的是他们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再犯。()

(2)我们常常自以为是地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

(3)在奖牌面前,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不可伐功矜能,止步不前。()

(4)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这时候更要认真对待,慎终如始,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二、文言小题

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他也曾倡导“无用之用”。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

D.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心脏形,花白色。果实细长,圆筒形,嫩时可做蔬菜。本文“五石之瓠"中的“瓠”指葫芦。

三、小阅读

3.在《〈老子〉四章》第一则语录里,老子认为“有"和“无”是怎样的关系?

4.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四章选文的内容要点。

四、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人格,______。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清,就是浊,其间容不得一丝儿苟且。说白了,“喻于义"的君子,就是清;“喻于利”的小人,就是浊。道家人格与此不同。老子言:“大白若辱。"这明显表明,道家不是“非清即浊”的二元论。在道家看来,纯粹的清是不存在的,清中自然含藏着浊。且只有含藏着浊的清,才可保持长久。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言:“察见渊鱼者不祥。"()。含藏,包容,才是人生正义。

自然,我们肯定道家生存的智慧,肯定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能一味______,标榜清高,也不能将儒家的道德论完全推倒。儒家清浊分明的人格,也有至大至刚的一面,充满一种洒落的,儒家“舍生取义”的人格风标,令人______。但历史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有时不是简单的“清浊"二字所能概括。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爱憎分明食古不化凛然正气登高自卑

B.泾渭分明胶柱鼓瑟浩然之气高山仰止

C.爱憎分明胶柱鼓瑟凛然正气登高自卑

D.泾渭分明食古不化浩然之气高山仰止

6.下列填入括号中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子只是强调,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他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

B.老子不是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老子只是强调,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

C.老子只是强调,万事睁只眼闭只眼,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

D.老子不是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他只是强调,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

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清浊”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是孩子的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们都叫她“豆腐西施"。

B.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摔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

C.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D.“五四”至今已有二十年,今年才在全国定为青年节,这件事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义。

五、名篇名句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___,___。"

(2)老子以树木为例,形象说明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是:“___,___。”

(3)老子以“___,___"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4)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___,___。”

(5)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

(6)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___,___。”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乙)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9.甲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世之学老子者A则绌儒学B儒学亦绌C老子D道不同E不相为谋F岂谓是邪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罔,本义是指渔猎用的网,引申义是天网、法网,也指结网等。“学而不思则罔"的“罔”与文中加点字的含义相同。

B.“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C.“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1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细微小节处。

B.老子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所不追求的,不珍贵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

C.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虽然对自身没有好处,但也不要抛弃。

D.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13.乙文体现了老子哪些思想主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四章》)

材料二: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材料三:

圣贤之言行,有所同,而有所不必同,不可以一端求也。同者道也,不同者迹也。知所同而不知所不同,非君子也。夫君子岂固欲为此不同哉?益时不同,则言行不得无不同,唯其不同,是所以同也。如时不同而固欲为之同,则是所同者迹也,所不同者道也。迹同于圣人而道不同,则其为小人也孰御哉?

世之士不知道不可一迹也久矣。圣贤之宗于道,犹水之宗于海也。水之流,一曲焉,一直焉,未尝同也;至其宗于海则同矣。圣贤之言行,一伸焉,一屈焉,未尝同也;至其宗于道,则同矣。故水因地而曲直,故能宗于海;圣贤因时而屈伸,故能宗于道。

(节选自王安石《禄隐》)

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指做事,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从事"词义不同。

B.蒙,指蒙受,与《苏武传》“虽蒙斧钺汤镬”的“蒙"词义相同。

C.不必,文中指不一定,与现在所说的“你不必焦虑”的“不必"并不一样。

D.固,指固执,与《过秦论》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固"词义相同。

1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连词,表目的,与《大学之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以"用法相同。

B.而,连词,表转折,与《五石之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的“而"意义不同。

C.为,助词,表疑问语气,与《苏武传》“子卿尚复谁为乎”的“为"用法不同。

D.之,助词,与《十二章》“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之"用法相同。

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列举“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等三个现象,阐释人们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表现了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B.屈原被放逐后,心灰意冷,开始放浪形骸,在与渔父的对话中,他陈述了自己被放逐的原因,同时坚定地表达了正道直行的人生选择。

C.王安石认为越是圣贤就越不会系累于迹,就越能通权达变,这与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反对墨守成规,坚持推动变法的思想相呼应。

D.王安石巧设譬喻,用水和海的关系阐明“迹"和“道”的关系,这与孟子用“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论扩充四端的说理方法相似。

1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3)圣贤因时而屈伸,故能宗于道。

18.面对将要投江的屈原,老子会如何劝说?王安石又会如何劝说?请结合材料,列出老子或王安石劝说的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材料二: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三: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B.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C.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D.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男子在十五岁行冠礼时由长辈敲定。有的以职业为名,如庖丁、师旷。

B.墨,即墨家,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主张“兼爱、非攻"。

C.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牲,古代供祭祀用的体形完整的牛。

D.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侯”高一等的是“公"。

2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期的人,他的学说涉猎范围广泛,核心思想归宗于老子的学说思想。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去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再做官的决心。

C.庄周著书,都是寓言类的,《渔父》《盗跖》《亢桑子》等作品,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

D.活在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鲫鱼急需斗升的水让自己活下来,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庄周。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2)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3.请概括材料一体现的思想。

参考答案:

1.√√√√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1)使用正确。自知之明:透彻了解自己(多指缺点)的能力(常跟“有、无”连用)。

(2)使用正确。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3)使用正确。伐功矜能: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自负。

(4)使用正确。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B.“《老子》又名《南华经》"错误,《庄子》又称《南华经》,《老子》又称《道德经》。

故选B。

3.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为: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中空部分,才有房屋居住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由“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分析,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

由“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分析,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

由“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分析,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由此分析,老子举三个例子,一是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二是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三是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

最后他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4.第十一章,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之以为用”的道理。

第二十四章,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

第三十三章,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

第六十四章,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十一章重在“论道"。通过对车轮、陶器、房舍的观察和思考,强调了“无”的用处。所举三个事例之中,“无"都是“空无”的意思,也就是留有空间。车轮毂的圆孔、陶器中空的部分、房舍的门窗,正是因为有缝隙、有空间,才使本体可以使用。作者因此总结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以此来阐明“无之以为用”的道理。

第二十四章重在“修身"。“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是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其中蕴含着自然之理。为了显得高就踮起脚尖,这样立不久;为了走得快就跨步(迈大步)前进,这样走不远。这与“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意思相似——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是没有好结果的。由此,作者指出了四种相似行为的不良后果:“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认为这些做法像剩饭和赘瘤一样令人讨厌,有道之士不会这样,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

第三十三章同样重在“修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说明的道理是: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

第六十四章重在“治国"。第一层共两句,从“其安易持’到“治之于未乱”,讲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第二层从“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举了三个现象,说明“大"是由“小”发展起来的,“高"是从“低”积累起来的,“长"是从“短”变化而来的,因此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把握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三层从“为者败之"到“故无失”,说明肆意妄为会导致失败,抓住权柄不放会有所失。因此,圣人主张无为而治,对权柄没有执念。第四层从“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重在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处越要小心。第五层从“是以圣人欲不欲"到“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强调圣人不以常人之欲为欲,不以那些难得之物为贵,学习常人所不学的道理,来补救众人的过失,以此辅助万物的自然之理,而不敢妄动、妄为。整段语录连起来看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对待不利之事,要洞察先机,要有预见性,居安思危,及早扑灭;第二层,要把握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第三层是要慎始慎终,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5.B6.D7.C

【解析】5.本题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爱憎分明”,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根据语境“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清,就是浊,其间容不得一丝儿苟且”,应用“泾渭分明”,排除A项、C项。

“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东西不消化一样。“胶柱鼓瑟”,指不能灵活变通,现含贬义色彩。根据语境“做事要符合实际”,要灵活变通,不能“胶柱鼓瑟”,排除D项。

“凛然正气”,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浩然之气”,指浩大刚正的精神。根据语境“至大至刚”,应用“浩然之气"。

“登高自卑”,比喻事情必须循序渐进。“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根据语境“儒家‘舍生取义’的人格风标”两人仰慕,应用“高山仰止"。

故选B。

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在道家看来,纯粹的清是不存在的,清中自然含藏着浊”这句可知,老子不是混淆清浊,承认两者有区别,只是要求,有时不要截然分清,因为“只有含藏着浊的清,才可保持长久"。据此,可以排除ABC三项。

故选D。

7.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和理解标点符号的能力。

题干中的引号和C项,都表示对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重要的、特定的词语作强调。

A项,表示特殊称谓——绰号。

B项,表示否定、反义、讽刺的作用。

D项,表示特定节日、纪念日。

故选C。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辐”“毂"。

9.BDF10.A11.C12.(1)人们做事情,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失败。

(2)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用意,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13.①君子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要谦虚,戒欲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志向。②老子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③主张无为而治,清静不扰,百姓自然趋于“化”,归于“正"。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为对应的两种情况,且都为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故应在BD处断开;

“岂……邪”是固定结构,“岂"为句首反问词,故应在F处端开。

故选BDF。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含义相同”错。“学而不思则罔"的“罔”,精神迷惑而无所得。文中的“罔"指渔猎用的网,两者意思不同。句意: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虽然对自身没有好处,但也不要抛弃”错,原文是“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意为要抛弃。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从事”,行事;“几成”,接近成功;“慎终如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如始慎终”,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到最后。

(2)“……也”,判断句;“言”,阐述;“同时”,同一时代。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可知,老子认为君子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要谦虚,戒欲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志向。

②由原文“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可知,老子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

③由原文“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清静不扰,百姓自然趋于“化”,归于“正"。

参考译文:

(甲)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失败。因此,圣人追求常人所不追求的,不珍贵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老子》第六十四章)

(乙)

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及其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坐上车子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但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乘风驾云上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令尹关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尽力为我著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部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思想,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用意,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4.D15.A16.A17.(1)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

(2)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形外貌像干枯的树木一样。

(3)圣贤顺应时势而能屈能伸,所以才能归向道。

18.(1)老子劝说的要点:①按自然规律做事,无为无执,才能无败无失。②既然举世浑浊,楚王无道,就应保全自身,不必执于自己臣子的身份,不必强求君王有所改变。

(2)王安石劝说的要点:①圣贤道同而迹未必同,士人要通权达变,依时势而动。②既然举世浑浊,楚王无道,就应从长计议,活下去才能实现心中的美政。

【解析】14.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从事”,做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句意:一般人做事。/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去祭告。

B.正确。句意: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

C.正确。“不必”,不一定;/不需要、无须或没有必要。句意:有的不一定(未必)相同。/你不需要(没有必要)焦虑。

D.错误。“固”,固执,顽固;/牢固地。句意:如果时代不同却一心想造成相同。/君臣牢固地防守,以便窥视周朝的政权。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拿。句意: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人人都要把修养自身的品性作为根本。

B.正确。“而”,连词,表转折;/连词,因而。句意: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只有我一个人却清白。/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因而砸烂了它。

C.正确。“为”,助词,表疑问语气,呢。/介词,替、给。句意: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你还打算替谁守节呢?

D.正确。都是助词“的”。句意:圣贤的言行。/连鸟兽草木的名字都知道。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A.“阐释人们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错,“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等现象,说明的是人们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以”,因此;“贵”,珍视;“货”,货品。

(2)“至于”,到;“被”,通“披”,披散;“颜色”,脸色;“形容”,身形外貌。

(3)“因”,顺应;“屈伸”,能屈能伸;“宗”,归向、归往。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作者的观点的能力。

(1)老子劝说的要点

根据“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概括为:老子主张按自然规律做事,无为无执,才能无败无失。

根据“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概括为:既然举世浑浊,楚王无道,就应保全自身,不必执于自己臣子的身份,不必强求君王有所改变。

(2)王安石劝说的要点

根据“圣贤之言行,有所同,而有所不必同,不可以一端求也。同者道也,不同者迹也"益时不同,则言行不得无不同,唯其不同,是所以同也。如时不同而固欲为之同,则是所同者迹也,所不同者道也。迹同于圣人而道不同,则其为小人也孰御哉”概括为:王安石认为圣贤道同而迹未必同,士人要通权达变,依时势而动。

根据“圣贤之言行,一伸焉,一屈焉,未尝同也;至其宗于道,则同矣"圣贤因时而屈伸,故能宗于道”概括为:王安石还认为既然举世浑浊,楚王无道,就应从长计议,活下去才能实现心中的美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还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材料二: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外貌像干枯的树木一样。有个渔翁看见他,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只有我一个人清白,众人都昏醉了,只有我一个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通达的人,不为外物所拘束,而能够随世道变化而变化。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为什么不随从世俗,与之同流?众人都昏醉了,为什么不吃众人的酒糟,喝众人的薄酒(与众人同醉)?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高洁美好的志向节操,而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清白,蒙受外物的玷污呢?我宁可投入江水,葬身于鱼腹中,又哪能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他就写了《怀沙》……于是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

材料三:

圣贤的言行,有的相同,有的不一定(未必)相同,不可以只要求某一方面。相同的是道,不同的是各自的方法。知道什么相同却不知道什么不同,不算是君子。难道君子本来就想造成这种不同吗?时代不同,言行就不能没有不同,只有知道了不同,才可以知道怎么样是同。如果时代不同却一心想造成相同,那么相同的只是方法,不同的是道。方法和圣人相同而道却和圣人不同,谁能阻挡他成为一个小人呢?

世上的士人不知晓道不可能有相同的实现轨迹已经很久了。圣贤归于道就如同水归向大海。水流动的时候,有的弯,有的直,从来都不相同,但到了归向大海这一点却是相同的。圣贤的言行,一伸一屈,从来都不相同,到了归于道却是相同的。因此水流顺应地形而变得有弯有直,所以才能归于大海;圣贤顺应时代而能屈能伸,所以才能归于道。

19.D20.A21.C22.(1)楚威王听说庄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卿相。

(2)我不愿被执政者束缚,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23.①对待不利之事,洞察先机预兆;②对待大事,抓住细节;③善始慎终。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只要一点儿水就能活下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耳"是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排除BC;

“君乃言此”主谓宾齐全,是完整结构。“曾不如"的主语“君”,与“君乃言此"属两个分句,其间断开,排除A。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名,男子在十五行冠礼时由长辈敲定”错。《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