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三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三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三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三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三校联考高一期中测试卷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粘贴好条形码,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满分为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表达效果却异曲同工,起作用的是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它们的当下流行与曾经流行,其背后也是中国美学逻辑,反映了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在新旧时空上的自如切换、衔接共生能力。

微改造采用“绣花"功夫,对旧厂区、旧商业区、旧居住区等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具有的特色格局和肌理。用典则是中国古代诗赋的修辞手法。六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事类》,是迄今关于用典最系统的分析,将它关于用典的论述与今天建筑的微改造比照,有明显的美学“通感”。一是传承、创新之美。刘勰说用典作用是“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同时要“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建筑的微更新,是在旧的建筑文本上创作新的建筑文本,让历史与现实都能找到位置,相互观照,相互成全。它要处理好旧与新的矛盾,无缝对接传统与现实。要让旧的居住、生产空间适应新的生活、生产需要,实现新旧功能转换,与现代城市文化乃至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相融合;另一方面,它尊重传统,尽可能把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留下来,并且用自己的创新创造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让它们适应今人新的生产生活,特别是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二是丰富、含蓄之美。以少胜多,是用典的突出优势,所以,刘勰认为用典模式在《周易》中就确定了,即所谓“《大畜》之《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中国传统崇尚含蓄内敛,传统的建筑理念也着重对建筑本身的内心领悟,主张通过有限的物质空间演绎无穷的文化意味。在城市更新中,要保留这样的含蓄表达,而且在这些老的建筑或街区、厂区、矿区中,融入今人的丰富情感和审美趣味。三是简约、洗练之美。刘勰说,“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中国古代建筑,在物质空间上也力求“经济”,寄大情于小景,以有限藏无限。建筑微改造的洗练,表现在它利用有限的局部空间,以少胜多,点石成金。

讨论当今建筑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上的通约性,目的有三:一是支持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要认识建筑微改造的特征与规律。当前最重要的是立即刹住大拆大建之风,自觉遵循在文化上既要传承又要创新的时代要求,既要“无为”又要“有为”,尽可能保护住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并且在已有文化肌理上自然融入新的文化积累。要尊重以含蓄、简约为美的审美传统,不在老城区大动干戈,不做大手术。二是支持将微改造推及乡村。建筑微改造的经验应由城市更新向其他领域推广,特别是推及乡村振兴中的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如果将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与乡村振兴中越来越自觉地保护古村落建筑、保护乡村风貌联系起来,就能看出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取向。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在诸多方面有共同点,包括面对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办法。特别是古村落,既要保护老建筑、街区、道路,也要解决旧建筑与新功能的矛盾。它需要保护,需要采用绣花方式进行缝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化、利用。古村落如果不被赋予新的生命,只会加速其消亡,因为,它毕竟是人的居住空间。三是支持在城乡文化建设中顺应中国审美传统。要把握中国审美传统回归当今社会的路径。强调建筑微改造,在中国有多方面原因,中国审美传统心理是潜在的但也是关键性因素。在已有建筑格局中有所增益,踵事增华,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基本做法,从村落的自然形成,到都市的规划安排,莫不如此。今天的微改造,实际上是这种建筑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凝固的历史符号。典故,也是这种具有凝固特征和符号意义的表达。从文创的角度看,这些被保留和活化的建筑、典故,实际上又都有IP的分量。建筑微改造与文学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心理上的相通,本质上是关于符号世界、文创IP运用的相通。保留并活化了某个老建筑,或者用了某个历史典故,并且赋予了新的意义,其实都是用了一种文化的指引,它能解构平庸和平淡,营造出现实与历史交汇、生活与艺术交汇的生活空间和表达语境。活用一个典故就是打捞出一个故事,活用一个老建筑就是把人带进一个取景地、一段过往的风情。徜徉于典故或老建筑的林荫大道上,与风华如旧的人物、事件以及那个时代相逢,与往日的人间烟火相逢,生活就有了味道,表达就有了诗意。

揭示建筑微改造与诗赋用典在审美上的相通,是期待由此进而认识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脉动,使微改造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使围绕城市更新的政策得到落实,并推广到乡村,让正在进行的城乡老建筑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生动教材。

(摘编自孙若风《建筑微改造与文学用典》)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绣花”在文中是指建筑微改造像绣花一样非常精细地对旧建筑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

B.“通感"在文中是指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在传统审美心理和美学逻辑上相通。

C.“经济”在文中是指中国古代建筑在物质空间上追求简约洗练,寄大情于小景,以有限藏无限。

D.“有为"在文中是指在旧建筑的文化肌理上,以创新的时代要求大量融入新的文化积累。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异曲同工,它们的当下流行与曾经流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新旧时空上能自如切换、衔接共生。

B.将旧的居住、生产空间与现代城市文化、流行文化等相融合,以创新创造赋予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以新的生命,就能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

C.从村落的自然形成到都市的规划安排,中国建筑千百年来都延续着在已有建筑格局中有所增益、踵事增华的传统,这是当下建筑微改造的重要理据之一。

D.保留并活化某个老建筑,或使用某个被赋予新意义的历史典故,都用了一种文化的指引,能营造出现实与历史交汇、生活与艺术交汇的生活空间和表达语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上的用典在引古以证今时需要引用得当、自然妥帖,而建筑微更新是在旧的建筑文本上创作新的建筑文本,让历史与现实各居其位,两者相得益彰。

B.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在诸多方面有共同点,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与乡村振兴中对古村落建筑、乡村风貌的保护相结合,将决定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取向。

C.建筑是具有凝固特征和符号意义的表达,这表明被保留和活化的建筑具有文创IP的分量,建筑的微改造可能有利于老城区和古村落在文创产业上的发展。

D.理解建筑微改造与文学用典之间的联系,认识微改造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脉动,使微改造得到广泛认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生动教材。

4.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引入“词汇”“文法"等语言学概念,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本文以“用典”这一文学概念来阐释当代建筑的微改造问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5.复兴中学有一组建国初期的建筑群,学校拟于暑期对其进行改造,向同学们发出意见征询书。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就该建筑群的改造原则及注意事项提出意见。(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医

马伯庸

张竹君伸出右手,从布鞘里取出一把薄如柳叶的手术刀。

五根修长的手指轻轻一握,便和刀柄上的波浪纹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她已做过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已成为一种本能。

这把刀是她从夏葛女医学堂毕业时,院长富玛利亲自所赠,用来表彰其优异的成绩与勇气。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Dedicationisourspecialty."——奉献乃吾侪之任也。

张竹君握紧了刀,看向眼前的伤员。

这是个民军的伤兵,左肩中了一枪,子弹卡在了肩胛骨与锁骨之间,很简单的小手术。唯一的问题是,她太累了。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

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

从手术一开始,病人便不住地颤抖,没办法,止痛药物在数天之前便已用罄,医师们只能靠一点点烧酒来做麻醉。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张竹君不得不找来方三响,让他用一双大手死死按住对方,以确保不会干扰手术。

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张竹君暗自松了一口气,正准备放下刀换镊子将弹头夹出来,却不防一声惊雷般的爆炸从外面响起。

这是来自清军的炮击,他们自从占领汉阳之后,拉了数门大炮到龟山上,每天居高临下朝武昌城里不断轰击。那个伤员正疼得死去活来,骤闻爆炸声,吓得迸出一股绝力,竟挣脱了方三响的压制,身体向前顶去。偏偏张竹君因为过于疲惫,注意力有些涣散,一下子被伤员撞歪了身体,手术刀“当啷”一声落在了地上。

方三响急忙松开病人,要过去搀扶张校长,却发现她的右手血流如注,从虎口到手腕内侧被刀割出一条血口子。

方三响见状大惊,这刀身上的血污尚没清洗,极容易造成感染。张竹君却先抬起左手,强忍剧痛道:“我的手不成了,先叫孙希来给病人做完手术。"

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了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

听到方三响的召唤,孙希急忙赶过来,也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他连忙接过手术,继续帮伤员拔弹头。

方三响则把张竹君搀到旁边的藤椅上,抓起旁边的烧酒壶直接淋上去。红会储备的酒精一早便用尽了,只能靠当地酒坊捐的十几坛樊口春烧酒支撑。对酒徒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佳酿,至于消毒效果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这个刀口狭长而深,边缘平直,可见刀刃之锋锐。不幸中的万幸是,总算没伤到神经与肌腱,但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再执刀了。

张竹君全程神色淡然,任凭方三响拿开水烫过的棉布条做包扎,半点仪态不失。直到姚英子也闻讯跑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她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

姚英子举起刀刃端详片刻,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我小时候听阿妈讲古时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

姚英子心疼道:“您快别讲话了——方三响,你包扎之前,敷抗毒粉了没有?”方三响两手一摊:“没有,硼酸早用光了,只有烧酒。"姚英子大急,伤口不敷硼酸,极容易导致化脓,怎么可以不敷?

张竹君抬手劝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别责怪三响,要骂也是骂沈敦和。讲那么多大话,怎么物资却送不上来?”

对于这种日常嘲讽,姚英子和方三响装作没听见,好说歹说把她哄去后屋休息。从后屋出来以后,姚英子小声抱怨道:“唉,张校长真是的,这个事情怎么好怪到沈会董头上,还不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

从汉阳撤退之后,战时总司令官黄兴主动请辞,宣布返回上海,再图北伐云云。结果没过两天,大都督黎元洪也离开武昌,跑到下游九十里外的葛店,如今城里只剩一个蒋翊武主持大局。这一系列变动,导致武昌城内人心惶惶。

方三响归队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此时听到抱怨,眉宇间的郁结更深了。姚英子懊悔地拍了一下脑袋,正想着怎么转移话题,方三响却主动开口道:“今天军政府的公告说,江浙沪联军已占领了南京,整个江南尽归义军所有。英子,你不必气恼,各省援军正纷纷赶来,武昌只要自己多撑一撑,便不会垮掉。”

(有删改)

注:①民军,是辛亥革命时期反抗清政府的起义军队的通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对张竹君的手术刀描写详细,让读者意识到手术刀对医生的重要性,这与后文担心手术刀受损的情节相吻合。

B.文中直接引用了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英文原句真实呈现了人物忠于所学,翻译句又进行了强调。

C.敷毒粉、硼酸等医药用品的描写,武昌、汉阳、黎元洪、黄兴等真实名字的呈现,表明本文实乃对真实历史的记录。

D.本文情节从张竹君医生做手术到她误伤自己,接着孙希前来救急,最后张医生伤无大碍,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7.文章末尾,作者通过人物对话简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未及时输送物资,表明战时后勤人员低效。

B.姚英子认为物资匮乏另有原因,表明医疗人员对时局的认知不尽相同。

C.战时总司令黄兴返回上海,大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昌,证明军政府工作较为混乱。

D.方三响分析了义军的作战形势,开导英子不必气恼,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8.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大医"之“大”体现在何处。(4分)

9.于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本文将名剑需用血来祭与张医生手术中不小心划伤自己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这有着怎样的用意?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楚。郦生①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②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王从之,乃复谋取敖仓。

食其又说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

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郦生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陉,诛成安君;此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是,齐闻韩信且东兵,使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军以距汉。及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乃罢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

(节选自《资政通鉴·汉纪二》)

【注】①郦生,即郦食其,刘邦谋臣。②转输,转运输送物资。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王疾A先下B汉王C齐国可得D而保也E不然F危亡G可立H而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语气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的“夫”用法不同。

B.窃,谦辞,私自,私下,与《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的“窃”用法相同。

C.复,意为再、又,与《师说》中“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的“复”含义不同。

D.是,意为这、此,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是心足以王矣"的“是”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王本想放弃成皋以东地区,驻扎到巩县、洛阳,以抗拒楚军西进。经郦食其劝说,汉王决定复取敖仓,可见汉王从善如流。

B.郦食其在劝说齐王时称天下之事将会归于汉王,一是因为天下百姓、豪英贤才都心向汉王,二是因为上天降下洪福。

C.郦食其认为齐国各支田氏宗族势力强大,地势易守难攻,百姓多狡诈善变,自请前往,劝说齐国归顺,汉王答应了他。

D.齐王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之后,派使者与刘邦媾和,并解除了先前在历下城设置的战备防守,天天与郦食其纵情饮酒作乐。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

(2)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14.在郦食其看来,豪英贤才都乐意为汉王效力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东溪①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②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①东溪:一名宛溪,在梅尧臣故乡安徽宣城。②孤屿:水中洲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描写自己到东溪游玩所见所感,笔下画面清丽雅致,语言朴素自然。

B.诗人眼中的景物平常而优美,乡村常见之景透露出他向往归隐田园的心情。

C.颈联使用叠词“短短"平平”,状物生动,形象鲜明,笔触细腻、灵动。

D.“情虽不厌"与“发船迟”首尾呼应,表现出诗人对东溪美景的不舍之情。

16.梅尧臣论诗主张“意新语工”,要求意趣新颖、语句精炼。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意新”的。(5分)

(三)名句默写(本题6分)

17.(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救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忌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曾皙在谈到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和十来人一起“___,___,咏而归"。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知识(共4小题,12分)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B.莫不中音(合乎)___籍吏民,封府库(登记)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阙秦以利晋(侵损,削减)

D.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相去四十里(距离)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项伯杀人,臣活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赤也为之小___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吾得兄事之___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臣之所好者,道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以其无礼于晋

C.夫晋,何厌之有?大王来何操?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冠者五六人

21.下列各句不含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3分)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劳苦而功高如此

C.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有些人一运动就血压飙高,而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这是正常现象还是身体在预警?针对运动与血压的关系,①_________________。运动确实会导致血压反应性升高,主要表现在运动过程中或刚刚结束的时候,这是正常现象。但是,运动后长时间高血压,数值超出正常反应性升高的生理范围,有时候伴随头晕、头痛和心慌,测量心电图发现窦性心律不齐等,那就要提高警惕了,这可能是“运动性高血压”。

运动性高血压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概念,目前还缺乏统一、明确的国际共识。一般来说,在运动时血压过高(即男性收缩压≥210mmHg、女性收缩压≥190mmHg;男性/女性舒张压≥110mmHg),就可以看做是运动性高血压。存在“运动性高血压"的患者,即使当下没有检查出别的问题,也应将其当成是“警告信号”,要注意心血管健康,定期来医院检查。

②_____________,可能与交感神经系统过度亢进、动脉结构和功能异常、代谢异常、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③?首先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饮食上坚持低盐低脂低糖,多吃瓜果蔬菜,戒烟少酒,保持良好的睡眠;另外,平时适当参加有氧运动,强度不要太高,循序渐进。

22.下列各项引号用法和划线句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别了,“不列颠尼亚"。

B.焦裕禄简直变成一个满身泥水的农村“脱坯人”了。

C.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D.《说文》里讲:“匠,木工也。”

23.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六、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淮南子·说林训》曰:“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这句话也给当下的我们很大的启示意义。

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三校联考高一期中测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

1.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大量融入”错误,原文是“自然融入"。故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就能顺应”过于绝对,原文是“让它们适应……,特别是顺应……"。故选B。

3.A【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决定”错误,原文是“就能看出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取向";C.“这表明”错误,原文是“实际上又都有IP的分量";D.根据原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生动教材”的是“城乡老建筑改造”,而非“微改造”。故选A。

4.①以“用典"这一人们熟知的文学概念来阐释微改造,化陌生为熟悉,将比较复杂的专业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②以当今建筑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上的通约性,来强调微改造也需要具备审美功能,顺应人们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用典则是中国古代诗赋的修辞手法……要让旧的居住、生产空间适应新的生活、生产需要,实现新旧功能转换,与现代城市文化乃至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相融合”可见,以“用典"这一人们熟知的文学概念来阐释微改造,化陌生为熟悉,将比较复杂的专业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

由“一是传承、创新之美……它尊重传统,尽可能把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留下来,并且用自己的创新创造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让它们适应今人新的生产生活,特别是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二是丰富、含蓄之美……三是简约、洗练之美……中国古代建筑,在物质空间上也力求经济,寄大情于小景,以有限藏无限”可知,以当今建筑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上的通约性,来强调微改造也需要具备审美功能,顺应人们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

5.改造原则:采用微改造的方式,最大限度保留建筑群具有的特色格局和肌理。

注意事项:①注意无缝对接传统与现实,使之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②注意保留传统的含蓄表达,融入今人的丰富情感和审美趣味;③注意利用有限的局部空间,以少胜多,点石成金。(原则2分,注意事项答出2点即可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改造原则:

由“微改造采用‘绣花’功夫,对旧厂区、旧商业区、旧居住区等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具有的特色格局和肌理"可得出:采用微改造的方式,最大限度保留建筑群具有的特色格局和肌理。

注意事项:

由“它要处理好旧与新的矛盾,无缝对接传统与现实……它尊重传统,尽可能把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留下来,并且用自己的创新创造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让它们适应今人新的生产生活,特别是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可得出:注意无缝对接传统与现实,使之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

由“二是丰富、含蓄之美。以少胜多,是用典的突出优势……融入今人的丰富情感和审美趣味"可得出:注意保留传统的含蓄表达,融入今人的丰富情感和审美趣味;

由“三是简约、洗练之美……以少胜多,点石成金”可得出:注意利用有限的局部空间,以少胜多,点石成金。

文学类文本阅读

6.C.“表明本文实乃对真实历史的记录"有误。小说固然使用了真实的人名、地名等,但小说具有虚构性。故选C。

7.A.“表明战时后勤人员低效”有误。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是出于缺少物资的急切心理;且物资缺乏主要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故选A。

8.①“大医”有精湛的医术。张医生做手术时,手术刀巧妙地避开伤员的肩胛背动脉,游走在肌肉与神经之间,很快剥出弹头的位置,足见她的医术精湛。②“大医"有崇高的医德。张医生一天做十台手术,疲惫时她用鼻子深吸嗅盐来刺激自己,继续投入工作,彰显了敬业奉献的精神。③“大医”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小说中的医生跟士兵同赴战场,共克时艰,体现了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家国情怀。(完整答出2点即可得4分)

【解析】由“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分析可知,张医生做手术时,手术刀巧妙地避开伤员的肩胛背动脉,游走在肌肉与神经之间,很快剥出弹头的位置,足见她的医术精湛。“大医”的“大"体现在精湛的医术。由“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分析可知,“张医生一天做十台手术,疲惫时她用鼻子深吸嗅盐来刺激自己,继续投入工作,彰显了敬业奉献的精神。“大医”的“大"体现在崇高的医德。由“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了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分析可知,小说中的医生跟士兵同赴战场,共克时艰,体现了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家国情怀。“大医”的“大"体现在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9.①张医生以此传说缓和了紧张气氛,表现了她的乐观与宽厚。②引用此传说,照应了上文“奉献乃吾侪之任也”的铮铮誓言。③作者以此传说,表明革命成功必须付出代价,革命者必须奉献、担当。④此传说充实了小说的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和悲壮气息。(每点2分)

【解析】由“直到姚英子也闻讯跑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她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姚英子举起刀刃端详片刻,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可知,受伤后,张竹君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伤口,而是“刀口有没有损伤”,且以干将、莫邪女儿祭剑的传说自嘲,不仅缓和了紧张气氛,表现了她的乐观与宽厚。由“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Dedicationisourspecialty.’——奉献乃吾侪之任也”可知,引用此传说,照应了上文“奉献乃吾侪之任也"的铮铮誓言。由“我小时候听阿妈讲古,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可知,作者以此传说,表明革命成功必须付出代价,革命者必须奉献、担当。最后此传说充实了小说的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和悲壮气息。

三、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CE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那么齐国的社稷还能够保全下来;倘若是不投降汉王的话,那么危亡的时刻立刻就会到来!“王疾先下汉王"与“齐国可得而保也”是构成假设关系复句,中间断开,故在C处断句;“齐国可得而保也"中“也”表判断,放在句末,故E处应断开;“不然"的“然”为代词,指代前面所说的投降汉王之事,“不然"与后面的“危亡可立而待也”构成假设关系复句,故在F处断句。故断句的三处为CEF。

1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用法相同,都是句首语气词。句意:敖仓,作为天下转运粮食的集散地已经很久了。/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B.用法相同。句意:我私下里认为这是个过错。/私意认为大王不应采用(这种做法)。

C.含义不同,《师说》中的“复"是“恢复”的意思。句意:所以请您赶快再次进军。/(古代)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就可以明白了。

D.含义相同。句意:在此之前。/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

故选A。

1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天下百姓、豪英贤才都心向汉王"错误,结合原文“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可知,与天下人同享利益,因此豪杰英雄和贤能才士都乐意为他效力并归心于他。故选B。

13.(1)您即使派遣几万人的军队去征伐,也无法在(一年或数月的)短时间内攻下。(2)天下人都背叛他,贤能才士都怨恨他,而没有人愿意被他任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即使;“岁月”,短时间内(一年或数月);“破”,攻下。(2)“畔”,通“叛”,背叛;“莫”,没有人;“为之用”,被动句,被项王任用。(重点词语各1分,句意1分)

14.降服了城邑就把它们封给有功的将领做侯王,获得了财物就把它们封赐给手下的士兵,与天下人同享利益。(答出一点1分,两点得3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原文“降城即以侯其将”可知,降服了城邑就把它们封给有功的将领做侯王,结合原文“得赂即以分其士"可知,获得了财物就把它们封赐给手下的士兵,结合原文“与天下同其利”可知,与天下人同享利益。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透露出他向往归隐田园的心情"错误。诗人通过对闲适的野凫、开花的老树、整齐的蒲茸、平整的沙石等景物的描写,表达诗人在家闲居时恬静自得的情趣。再由“情虽不厌住不得”知,诗人最后从哪里来还是要回哪里去。故选B。

16.意趣新颖:①意象选取的意象特点新颖,不落俗套,采用乡村常见的“野凫"老树”等意象,却能以“有闲意"着花无丑枝”写出新意;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出的情感新颖,“野凫眠岸”,野鸭岸边休憩,“老树着花”,老树枝头花繁叶茂,既写出了诗人此时恬淡闲适的心境,又流露出了内心老当益壮之志。(答出意象2分,手法并分析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首先注意答题要求“如何体现‘意新’”,“意新”即“意趣新颖”,作答时可以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进行作答

从内容上,本联选取的意象特点新颖。本联选用的意象为“野凫”“老树”,本为平常的事物,但诗人却引出常人不能道的特点。环境优雅,野鸭戏水后酣眠于溪岸之上,用“有闲意”写出了诗人独特的想象。岸旁老树,春深着花,此亦乡村常见之景,诗人却说“老树"无丑枝”,是诗人的新意。

从情感上,本联表达的情感与众不同。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野凫"以人“闲意”的情态,实则表现人的“闲意":渴望像鸭子那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老树着花无丑枝”句十分俏皮,就如彼时人老心依然年轻的诗人,犹自焕发着老当益壮的青春气息。本联描绘了一个清淡平远而又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一个恬静自得而又老当益壮的人物心情。

(三)名句默写

17(1)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浴乎沂风乎舞雩

(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四、课内知识

18.C

19.D

20.D

21.B

五、语言文字运用

22.A画线句子中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A.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B.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

C.引号作用是表强调。D.引号作用是直接引用。

23.①需要辨证地来思考(根据具体情况判断)②运动性高血压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出现运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