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2024年春季学期高中期中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长江和黄河虽然同为中华文化的母亲河,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果,但从夏商周到西晋末,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长江流域。然而,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历次兵燹带来大规模北人南迁,而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优越的自然条件日益凸显。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皆具水热条件,故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而长江流域拥有更丰沛的水热资源。但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这一文明初始阶段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先民所能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更适合开发北方黄河流域。在全新世中期,全球气候变暖,长江、黄河流域较之现在更加温暖湿润。黄河流域森林密布,受低温和干旱的威胁较轻;而气候炎热潮湿的长江流域则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当时的原始农业以木石农具为主,黄河中上游的粟作农业依托肥沃疏松的黄土和黄河及其大小支流的灌溉,通过精耕细作实现了蓬勃发展,各早期文明也借此绵延不绝并逐渐融合;而长江流域则因其红壤的土质较为紧密,水稻种植所需平整土地及引水灌溉的劳动量大、技术要求高,而当时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稻作生产方式又较为粗放,且常受洪水威胁,故其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域。这种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在进入青铜时代后仍长期延续,直至铁质农具产生及其后一系列灌溉排水工具的出现、防洪手段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长江流域的水热优势才逐渐彰显。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农业生产重心的转变过程中,近5000年来的中国气候总体向干冷演变,这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趋向脆弱,而长江流域则变得更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开发。另外,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总体而言,在当时及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江流域铁农具的推广和兴修水利工程的力度仍不及黄河流域,“火耕水耨"仍是南方水稻耕作的主要方式。直到东汉时期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才摆脱“火耕”,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并且部分地区还开始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灌溉农业模式也日臻成熟,这些都为日后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腾飞打下基础。

六朝时,长江流域的灌溉与防洪事业进一步发展。如东晋时期的荆江筑堤,南朝的都阳湖筑堤建闸等,长江流域的丰富水热资源得到较大程度开发,形成足以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此外,造船业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长江流域开始展开大规模航运,史载南朝宋孝武帝西巡“龙舟翔凤以下,三千四十五艘。舟航之盛,三代二京无比"。为方便水路交通,各处运河开始修筑。比如孙吴开凿破冈渎以汇通秦淮与江南运河,使建邺(今南京)成为联络长江与吴会水运的中心城市,商贸迅速兴起。东晋南朝时期,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天文历法学取得重大突破,东晋虞喜发现岁差现象,稍后,祖冲之将虞喜的岁差学说引入历法(大明历),隋唐因之,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帮助甚大。

唐朝政府极重农田水利工程,将兴修水利提高到了法律层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管理机构,长江流域也随之开辟出了大量良田。尤其是安史之乱过后,长江中下游的淮南道和江南道成为长安朝廷的财赋供应基地,其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随之日盛。中唐时期权德舆指出:“江、淮田—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唐代后期,江东人民还从长期水田耕作的实践出发,改进笨重的直辕犁为曲辕犁,明显降低了犁的受力点,既减轻了扶犁农户的体力消耗,又充分有效地利用了畜力,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中国旧式步犁至此发展成熟,完全定型化"。曲辕犁沿用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除此之外,唐朝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之法,这不仅令长江流域丰富的水热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而且还有利于保持生态的平衡,江南水稻区的农业生产蒸蒸日上。

宋朝时,江南的水田耕作工具已较为配套,起秧、碎土、稻谷扬净等都有专门工具,复种(双季稻和稻麦两熟)技术也较为成熟,加之当时圩田盛行于江南,“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唐末引自越南的较为耐旱的占城稻此时也在江南普遍种植,江南水稻产量得到了极大提高,故南宋中期以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

综上所述,春秋以迄宋代,随着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更为优厚的长江流域在农业生产方面逐步赶超了黄河流域,成为中国的粮食财富供应基地。

(摘编自冯天瑜、马志亮、丁援《长江文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外因与内因》,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铜时代后,长江流域水热资源优势逐渐彰显,很快形成了能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

B.各路运河的修筑带动了六朝造船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大规模航运的开展,推动了商贸的迅速兴起。

C.在天文历法方面,引入祖冲之、虞喜岁差学说的大明历,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帮助很大。

D.引入外来的占城稻,极大促进了江南水稻产量的提高,使江南成为南宋中期以来的粮食基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是因为受到了气候逐渐干冷、干旱的影响。

B.从六朝和唐代的历史来看,长江流域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层面的组织建设。

C.安史之乱后淮南道和江南道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与法律保障下水利管理机构的建立不无关系。

D.唐朝江南地区的一系列耕作方法给了我们启示:人类可以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为农业生产服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经济文化重心逐渐由黄河流域移至长江流域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南方相对安定。

B.长江流域的红壤土质紧密,而黄河流域的黄土土质疏松。

C.随着生产力发展,长江流域更丰富的水热资源优势得以发挥。

D.长江流域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超越了黄河流域。

4.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下面表格空缺处内容填充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表格名称:①

时间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青铜时代后期至东汉前期唐代后期宋朝

工具/特点木石农具②曲辕犁④

领先地域黄河流域③长江流域长江流域

A.①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产工具发展情况对照表

B.②青铜农具

C.③黄河流域

D.④水田耕作工具种类多样且较为配套

5.请梳理长江流域水稻耕作、种植方式的发展脉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他回来了

柯岗

这是一九四七年九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山里实在黑,走在白马后边的人,往往当自己的胸脯碰上了马屁股的时候,才知自己并没有掉队。

二十一团在这一夜的行军序列中,是全军的后卫。队伍不断地跑跑停停,这是因为天黑,路滑,常常有人不自觉地拉长了距离的缘故。虽然前面不断地传来“跟上!”“跟上!"的口令,然而这种现象始终很难消灭。

后面有人压着嗓子吵起来:

“快走!快走!你怎么不跟上呢?”

“老子掉进田里啦!你急啥?"

“可不敢掉队呵!后面有敌人,你没看队伍走多快?”

“谁掉队啦?"管理主任一面往后走,一面问。

“供给处的挑夫王德胜。”不知是谁这样顺口回答着。管理主任仍旧向后走。

“王德胜!爬起来了没有?担动担不动?"管理主任拉长嗓音问。

“起来了,担动了!你放心走吧!”王德胜回答着,开始用尽吃奶的力气,拼命追赶队伍,小担子在肩膀上咯吱咯吱地响着,好像有人在他的耳朵边低声说:“王德胜:你是好战士,你是翻身农民,大家相信你,叫你挑着公家的一百七十万冀币①、二百万蒋币②、三十块银洋。"于是他越发着急了,他觉得他肩上的担子几乎完全失掉了重量,只是路太小,太滑,天太黑,差不多走不到五十米,就要有一只脚掉进田埂下面的淤泥里。就这样,他一气跑了十几里路以后,实在累了,打算坐下来休息两三分钟再走。但当他把担子放下之后,忽然静得可怕,一点也听不见“跟上,跟上!”的命令了,连马蹄踩进泥坑里的声音也没有了,他发现自己掉队走错了路。

细雨迷蒙着漆黑的山道,雨丝在桐子叶上聚成了水珠,“滴嗒,滴嗒"地滑落下来。

往哪里去找队伍呢?他确实有些着急了。他担心两包钱会淋湿,心里也明白要想马上找到一个村子是不可能的。他很想找到一座小庙,哪怕是小得连人也进不去,只要能把两包钱放进去就行;要不然,这样淋到天明,都会湿透的。但,小庙又到哪里去找呢?

他无可奈何地把担子上那用油布包得方方正正的两包钱取下来,并排放在路边,然后又用自己的袖子把油布上面的水擦了一下,便一屁股坐在钱包上,两手紧紧握着扁担的中间,笔直地竖在脸前,接着就把脑袋往手上一靠,意思好像是说:反正我现在是不能走了,索性等天明,但是千万不能把钱湿透!

这一夜,王德胜觉得比一年还长。

黎明的时候,雨停了,阴云渐渐炸开缝来,东方泛起鱼肚白。他现在知道他昨夜把方向走错了,本来是向南的,可是他向了东。他挑起了担子,离开了道路,向左穿过没腰的荒草,攀登着生满小树的高山。在一座浓密的杉树林里,他找到一个相当隐蔽的石缝。他把扁担和钱包都放在石缝的顶里边,迅速用石块盖起来,然后自己坐在口上。他决定等到下午再下山,免得碰到敌人和土匪,晚上顺公路走。

他感到困得很,想睡觉,但又怕有土顽来,怎么办呢?他用双手扶着额角想了半天,然后把两颗炸弹的火索统统拉出来,挂在衬衣钮子上,把炸弹挂在胸膛上,用外衣包着,再用皮带在外面拴起来,而后侧身睡了。他想:如果土顽在他没有醒来的时候到了跟前,只要他们一拉他的衣裳,炸弹就会响的,叫他们也不能活。

就在这种情况下,王德胜甜蜜蜜地睡熟了。太阳从杉树的叶子上滑过去,在他那湿透了的军衣和帽子上,在他那圆脸、宽肩和露在袖口外的棒捶似的粗胳膊上,划着一条条的花纹。

确实,这一天,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王德胜带着这么一担子公款,在这里得到了平安的睡眠。他做了一个梦:他已经回到了团里,管理主任把他挑的钱拿出来,买了好几口肥猪,大家在会餐,许多人和平时一样,把一些实在太腻人的肥肉块子,都往他的碗里送,他张着大嘴不停地嚼着。但忽然一不小心,自己咬住了自己的舌头。他醒来了,太阳已经偏西。

王德胜弄好担子,束紧皮带,顺着公路往南赶。突然啪的一声,一颗子弹从头顶飞过,两个着便衣持步枪的土顽从树林里窜了出来,冲到王德胜身边。

“不准动!”他们之中的一个,用枪威胁着王德胜,就动手解他的外衣,待另一个家伙正要解皮带的时候,那个解衣服的人突然连声喊着:“炸弹!炸弹!"回头就跑。解衣带的家伙并不知道炸弹在哪里,也跑了。王德胜趁势抽出一颗炸弹,朝他们的屁股投去,然后迅速冲向树林深处,在一条十分曲折的羊肠小道上继续向南行进。

转眼功夫天就黑了,他加快了行进速度,一气走了八十里。

拂晓,他饿得有些不能支持,坐下去几乎起不来。刚咬牙站起,前边忽然打起机关枪来,声音很近,子弹嗦嗦地穿着树枝。他已经发现,前边山根下就是公路,路东是自己的队伍,路西是白军。从这里下去,过了公路,跳进田里,就能回到自己的队伍。王德胜丢掉竹扁担,把两包钱捆在一起,像背包一样紧紧地绑在背上。弄好了鞋带子,拴紧了皮带,右手提着炸弹,火索已经挂在指头上,弯着身子走到小路转弯处,顺着没有路的山坡冲下去。

天大亮的时候,王德胜像泥人一样,被这里的警戒部队护送到自己的团部里来。他站在管理主任的门口,用他那高亢的鲁西口音喊着:“报告!”刚把右脚跨进门槛,他就大声说道:

“担子丢了,可是三百七十万零三十元在这里!"

管理主任马上拉住了他那沾着很多汗泥的双手。

(有删改)

[注]①冀币,当时解放区用的,冀南银行的纸币。②蒋币,蒋管区用的,所谓法币。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军过程中,有战士叮嘱“可不敢掉队呵”,可以看出该战士对战友的关心以及形势的紧张。

B.管理主任拉长嗓音问“担动担不动”,担心王德胜难以完成任务,说明他心里不认可王德胜的能力。

C.王德胜在山上“甜蜜蜜地睡熟了”,全然不顾可能会有敌人前来袭扰的风险,可见他当时确实疲惫。

D.在解放战争的诸多大场面中,小说记叙一名战士掉队又归队的小故事,意在表现王德胜的独特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士们只有当胸脯碰上马屁股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并没有掉队,写出了夜晚之黑,也为后面王德胜的掉队埋下了伏笔。

B.王德胜路遇两个着便衣持步枪的土顽这一突发事件,表现了归队途中的凶险,使情节产生波澜,也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C.小说对王德胜的动作描写细腻丰富,如睡觉前“拉"挂”“包"拴”等词,表明他是一名经验丰富、行动利索的战士。

D.小说与孙犁的《荷花淀》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用清新淡雅的语言将故事写得诗意盎然,都是“诗化小说"。

8.小说标题“他回来了”是对故事结局的交代,你从中可以读出哪些情感?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善于利用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初仕隋,为隰城尉,坐事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累授秦王①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隐太子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谋议。及事平,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迁中书令。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玄龄自以一居端揆②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不许。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

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玄龄遂止。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风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

(选自《贞观政要·卷二》,有删改)

材料二: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

[注]①秦王,即唐太宗李世民。②端揆,指相位。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不以求备A取B人C不以己D长E格物F随能G收叙H无隔疏贱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致之幕府”与“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两句中的“致”字含义相同。

B.司空,可指官名,为“三公"之一。“三公”为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

C.“其见称类如此"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D.“废朝三日”与“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蜀道难》)两句中的“朝”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玄龄曾在隋朝任职,后又被革职流放。太宗和他一见如故,当他为知己,房玄龄也竭尽心力地为太宗效劳。

B.房玄龄从不歧视出身低微之人,按照才能决定他们职位的高低,对人不求全责备,从善如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C.为了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隐太子在高祖面前诋毁房玄龄,因此房玄龄遭到高祖的驱逐斥退。

D.房玄龄以年纪老迈为由请求辞官,太宗遣使者挽留;房玄龄临终之时,太宗悲不自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4分)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离骚》)(4分)

14.太宗为什么如此亲近礼待房玄龄?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①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②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③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①杜审言,河南洛阳人,本诗是杜审言扈从武则天去长安期间所作。②上林苑:汉武帝于建元二年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③南桥:洛阳城中一游览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语气平缓,点明宦游的处境、地点,照应了题目的“京中”,勾勒了整首诗的背景。

B.颔联用“上林苑”“细柳营"指代长安,描写了京中春天的盎然生机,表达诗人内心的欢乐。

C.颈联诗人想象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诗人以虚衬实,与自己“独游秦”形成鲜明的对照。

D.尾联构思新颖,造语清新。诗人直接和大自然对话,要大自然偿还自己春天,洋溢昂扬乐观的情绪。

16.“诗贵出于自心"(《围炉诗话》),这首诗歌独出心裁,言人之所不能言。你从本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诗人嫉恶如仇、宁愿随流水消逝也不同流合污的诗句: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杜甫在《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相比普通疾病感染的细菌来说,多重耐药菌可谓是超级细菌了。我们平时生病感染的普通细菌,基本上使用一种合适的抗生素就可以把它杀得①。而多重耐药菌可不同,它们可以轻松防御三种及以上的普通抗生素。这种多重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一旦发生,可有效治疗的药物比较少,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增加治疗费,甚至增加病死率。同时,这种耐药菌还需要更高级的抗菌药甚至多种高级抗菌药联合使用才能将之杀灭。

生物膜形成是细菌在抗菌药物环境下存活的有效途径,超级细菌们建起了②,抵御抗生素的袭击,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环境中长期存在,并造成广泛的医院感染,这与它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③。更为可怕的是,超级细菌们演化出的技能不仅可以垂直传播,即随着菌株的繁殖由亲代传给子代;还能水平传播,让自己的“屠龙刀”通过质粒、转座子等可移动元件在不同菌种、不同菌属、不同菌株间互相传播,导致耐药性的广泛扩散。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屠龙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全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3分)

A.①我有亲父母②逼迫兼弟兄③便可白公姥

B.①还必相迎取②否泰如天地③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C.①我有亲父兄②昼夜勤作息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①其日牛马嘶②便可白公姥③兄弟不知,晊其笑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黄帝内经》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困”是属于“天人相应"。气候逐渐变暖,我们就会感到头昏脑胀、身体疲乏、困倦瞌睡,难以集中精神工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春困”。

冬季、春季的气候变化大,人体需要有适应调整的过程。人体在寒冷的时候,皮肤通过汗腺收缩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从而维持人体正常体温。而春季气温回暖,皮肤和肌肉微细血管处于弛缓舒张的状态,使更多的血液流向皮肤和肌肉,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刺激信息减弱,就会出现我们俗称“脑缺氧"的表现。我们的身体没有完全适应气候的变化,血管、神经调节也就不灵敏,生物钟也就不那么准了,②。

“春困”除了与天气变化相关,③。“白领"是“春困”的高危人群,久坐办公室,活动减少,长时间对着电脑,易出现头昏、口干、嗜睡、头颈部酸痛、眼睛发痛等现象。其次,不吃早饭易造成大脑缺氧,注意力不易集中、昏昏欲睡;而午饭吃得过饱会加重肠胃负担,也易犯困。另外,熬夜、失眠、早醒等造成日夜颠倒也会导致出现疲倦的感觉。

21.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您所言极是,我们就按照您的建议来把这件事做好吧。

B.是国防战士,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咱们才能过幸福日子。

C.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D.“不躺平,从头越”,热血青年们如是演绎着自己的青春岁月。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也有人说,相处时,守住自己的立场最重要。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春季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教学质量监测参考答案

1.D【解析】A项,曲解文意(混淆时态),根据原文可知,青铜时代后,长江流域还没有形成足以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形成时期在东晋时期。B项,因果倒置,“各路运河的修筑带动六朝造船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大规模航运的开展”错,应是“六朝造船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大规模航运的开展带动了各路运河的修筑"。C项,张冠李戴,岁差说是虞喜的,不是祖冲之的,应该是“祖冲之将虞喜的岁差学说引入历法(大明历)”。

2.A【解析】A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另外,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是因为过度开发,而气候干冷导致的是生态系统趋向脆弱。

3.B【解析】根据原文“当时的原始农业以木石农具为主,黄河中上游的粟作农业依托肥沃疏松的黄土和黄河及其大小支流的灌溉,通过精耕细作实现了蓬勃发展,各早期文明也借此绵延不绝并逐渐融合;而长江流域则因其红壤的土质较为紧密,水稻种植所需平整土地及引水灌溉的劳动量大、技术要求高,而当时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稻作生产方式又较为粗放,且常受洪水威胁,故其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域”,材料谈及了“长江流域土质紧密的红壤"与“黄河流域疏松的黄土”,但并没有把二者进行比较。

4.B【解析】根据题干提示,首先从原文中按照时间顺序逐一提取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农具,比较判断其所属地域及是否处于领先地位。通过表格横线和纵向的信息比对,推断具体空缺处的内容,②处应填“铁制农具"。

5.①东汉以前,“火耕水耨”为其主要耕作方式;②东汉时期,开始精耕细作,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种植;③唐朝,改进后的曲辕犁用于耕作能够节省人力,有效利用畜力,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法;④宋代,复种技术较为成熟,圩田盛行于江南,占城稻此时在江南普遍种植。

(每点2分,梳理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必须有时间节点,少一处时间扣1分)

【解析】从第四段“火耕水耨"仍是南方水稻耕作的主要方式。直到东汉时期,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才摆脱“火耕”,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并且部分地区还开始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灌溉农业模式也日臻成熟,这些都为日后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腾飞打下基础"可以梳理出①②两条;从第六段“唐代后期,江东人民……改进笨重的曲辕犁……唐朝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之法”,可以梳理出第③条;从第七段“宋朝时,……复种(双季稻和稻麦两熟)技术也较为成熟,加之当时圩田盛行于江南”,可以梳理出第④条。

6.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不认可王德胜的能力”错误,管理主任的询问表现出他对王德胜的关心,而非不认可其能力。C.“全然不顾可能会有敌人前来袭扰的风险"错误,王德胜是在做好各项准备后才睡觉,充分考虑了敌人袭扰的问题。D.“意在表现王德胜独特性”错误,小说是通过“王德胜"这一人物形象展现解放军战士群体的优秀品质,揭示解放军战斗力的根源。故选A。

7.D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项《荷花淀》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语言风格清新淡雅;本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语言风格质朴、平实,不是“诗化小说”。故选D。

8.①惊喜之情。王德胜竟然能在和队伍失散后很快归队,并且所负责的钱财也安然带回,令人惊讶,让人惊喜。

②钦佩之情。王德胜克服迷路、大雨、敌袭、困等重重困难,独自一人安全归队,表现了他的顽强、忠诚等美好品质和丰富的战斗经验,令人钦佩。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5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与环境的冲突。下雨又无处避雨,王德胜用身体保护纸币不被淋湿。表现了他以集体为先、富有责任感的形象。

②与敌人的冲突。无论睡觉还是赶路,时刻面临敌人威胁,王德胜对此准备充分。表现了他经验丰富、有勇有谋的形象。

③与自身的冲突。赶路途中,身体困、饿、累,王德胜均坚持下来。表现了他意志坚定、顽强执着的形象。(每点3分,答到任意两点可给满分;冲突1分,分析1分,形象1分)

10.CFH(原文标点)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

11.A(“致"含义不同,前一个“致”意为“送,送到”,后一个“致”意为“使……到达")

12.B(“从善如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该信息)

13.(1)被任为宰相总管百官之后,他更是从早到晚地虔诚奉职,尽心尽力,不愿让一人一事处理失当。

(关键点“既"夙夜”“失所"每点1分,大意1分)

(2)世俗本来是善于取巧的,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

(关键点“固”“工巧"偭”“改错”,每点1分)

14.①与房玄龄一见如故,并引为知己;②房玄龄参与玄武门之变,辅助太宗开创帝业;③房玄龄总理朝政,竭尽心力。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房玄龄,是齐州临淄县人。开始在隋朝做官,任隰城县尉,后来因事获罪被革除官职,流放到上郡。太宗率军巡行渭北,房玄龄拄着拐杖到军门拜见,太宗一见房玄龄,就像看到久别的故人,于是暂任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既然遇知己,就竭尽心力效劳。当时,每平定一个地方,别人都争相搜求金银珠宝,只有房玄龄先收揽人才,送他们到幕府。遇有谋士或猛将,他就暗中与他们再三致意,互相结约,各尽死力报效国家。后多次提升,任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在秦王府中供职十多年,长期主管记室。隐太子建成因房玄龄与杜如晦是太宗的亲信,非常憎恨他们,就在高祖面前说他二人的坏话,由于这样,他与杜如晦一起遭到高祖的驱逐斥退。到隐太子将要作乱的时候,太宗就召见房玄龄与杜如晦,令他二人穿上道士服装,暗中进入太宗住处商议。玄武门之变平息后,太宗入春宫当了皇太子,就提升房玄龄为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房玄龄又升任中书省长官。贞观三年,被任命为尚书省左仆射,监管修撰国史,又被封梁国公,实际封的食邑为一千三百户。被任为宰相总管百官之后,他更是从早到晚地虔诚奉职,尽心尽力,不愿让一人一事处理失当。听到别人有优点,就如自己有一样。他对公文事务非常通达明了,语言表达也十分妥帖,审查或制定法令,注意宽缓平和。他用人不求全责备,也不用自己的长处去衡量别人,他能根据才能任用人才,不管他们社会地位的高低(出身的贵贱)以及和自己关系的远近。贞观十三年,又被加封为太子少师。房玄龄自认为担任宰相已经十五年了,多次向太宗呈递奏章,要求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下诏不同意。贞观十六年,房玄龄又晋官为司空,仍然总理朝政,依旧监管修撰国史。

房玄龄又以年纪老迈为由,请求辞官。太宗派使者对房玄龄说:“国家长期任用您担任宰相,您一旦辞职,就像一个人失去两只手。您如果筋力不衰,就不要辞让了,如果自己感觉精力衰弱,再另行奏报。”房玄龄才停止自己的请求。太宗又经常想到开创帝业的艰难和房玄龄辅佐自己创业的功劳,就写《威凤赋》来比喻自己,将其赐给了房玄龄,房玄龄被称赞到了这样。

文本二:

贞观二十三年,皇帝驾临玉华宫,当时房玄龄老病复发,皇帝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等到房玄龄渐渐病重,(皇帝让他)追赴玉华宫,坐轿子进入殿内,将接近皇帝御座时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房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轻,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皇帝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15.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项“表达诗人内心的欢乐"理解错误,“徒”“漫”,表明春景虽美,却无人共赏,流露惆怅的感情。故选B。

16.①孤独寂寞,忧愁惆怅。一、二联写自己独自来到长安的孤寂,长安城的景色充满生机,自己却无意欣赏,忧愁惆怅。

②怀念友人,思念家乡。第三联想象洛阳友人赏春欢宴,暗含对友人的思念和思归之情。

③乐观昂扬,满怀期待。尾联诗人直接和洛城的风景对话,表达对未来的期望和乐观昂扬的精神。

(每点2分)

译文:今年外出游玩的时候,自己独自来到了长安,没有朋友同游,心中带着春愁来看春天,没有了春天的感觉。上林苑中的花白白地开放了,细柳营前的柳叶也徒有新芽。朋友们这时在南桥应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