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模拟 语文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 )-1_第1页
中考模拟 语文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 )-1_第2页
中考模拟 语文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 )-1_第3页
中考模拟 语文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 )-1_第4页
中考模拟 语文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 )-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1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缥缈(piāo)掺和(cān)赐给(cì)随声附和(hè)

B.炫耀(xuàn)愚蠢(cǔn)踪迹(jì)骇人听闻(hài)

C.妥当(tuǒ)御聘(pìn)钦(qīn)差莽莽榛榛(zhēn)

D.呈报(chéng)躇步(chú)庇护(pì)不可救药(jiù)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A掺和(chān);B愚蠢(chǔn);C庇护(bì)。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父母的爱像一片天空,我们在它的_下无忧无虑地成长。

②初中生活,原来不只是平静与_,还有竞争、碰撞与友情。

③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的最新技术熔于一炉,_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A.袒护安适从而B.庇护安适从而

C.袒护安闲进而D.庇护安闲进而

【答案】B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袒护和庇护的区别,同为动词。庇护:偏向,掩护。庇护指包庇,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掩护。语义较重。袒护:指偏袒、偏向,是出于私心或偏爱而无原则地保护、支持一方面。语义较轻。结合语境分析可知第①空应选用“庇护"。安适和安闲,安闲——安宁清闲。突出“闲”。适:舒适、满足。安适——安闲舒适。突出对生活环境的满足。结合语境分析,第②空应选用“安适"。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这样的题,与其说是考查词语运用的,其实最根本的是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辨析近义词在感彩、语体色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等方面的差别,因此答题时首先要从这几个方面辨析词语意思和用法,然后再根据语境做出选择。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表达清楚的一项是()(2分)

A.近一个月来,杭州等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开始严惩无视红绿灯信号乱穿马路。

B.我本来愿意显露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则千方百计地揭露我的无知。

C.《中国好声音》作为浙江卫视精心打造的一档王牌音乐节目,自开播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怀。

D.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屠呦呦标志着一个石破天惊的开始。

【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重复啰嗦;用词不当

【解析】A.成分残缺,“乱穿马路”后加上“的现象";

B.正确;

C.用词不当,“关怀”改成“关注";

D.语义重复,“首位”和“第一个"删除其中一个。据此,答案为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4.选出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2分)

①这是为什么呢?

②所以,长时间盯着屏幕会使眼睛疲劳。

③因为注视屏幕的时候,屏幕的强光、闪烁、颜色和亮度会迫使眼部肌肉更加努力伸缩,以保持视线清晰。

④我们的工作、学习和娱乐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但是长时间盯着屏幕常常让我们感到眼睛疲劳。

⑤另外,用电子产品的时候,我们与屏幕的距离和角度也经常变化,会迫使眼睛加倍努力去聚焦。

A.④①③⑤②B.①③⑤④②C.③⑤①④②D.④①③②⑤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排列句子顺序:这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如何学会排列句子呢?我们按下列方法进行。(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3)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4)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5)按照句意之间内在逻辑排列。要求学生多读,揣摩句意之间的内在逻辑。首先提出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然后阅读,如何阅读。

故答案为:A

【点评】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除了平时在阅读中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于句意理解外,还要注意明显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语,起总领、总结作用的词语等。做题过程中,要根据句意及语言标志,判断哪些句子必须相连,哪个句子是首句,哪个是尾句。这样做起题来就有轻松有趣了。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这部作品真实生动地叙写了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B.有些词与词之间存在用法或搭配上的区别,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等词语搭配,后者常和“性格”搭配。

C.古代不同年龄称呼如下:20岁称“弱冠之年”,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古稀之年”,70岁称“花甲之年”。

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答案】C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论语十二章;朝花夕拾;称谓;作家作品;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ABD.正确。

C.有误,60岁称“花甲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等,结合选项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6.古诗文默写。(4分)

(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作者既写景又点名时令,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

(2)缺少思考的学习往往盲目,一味思考停止学习则常常陷入疑惑,这个意思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表达即:,。

【答案】(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点】次北固山下;论语十二章

综合性学习(共5分)

学校开展了以“传承节俭美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7.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让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你运用对联知识,根据画线部分的内容对出下联。(2分)

节约是财富,拒奢尚俭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价值支柱。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铺张浪费、奢靡挥霍,不仅糟蹋物质财富,更会侵蚀民族精神大厦,腐蚀社会风气。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意义绝不只在减少浪费,更重要的是夯实未来社会风气和个人奋斗的基石。

上联:铺张挥霍糟蹋财富腐蚀风气

下联:_________

8.活动结束后,在主题班会上,老师请你做简单的发言来进行总结倡议,你会如何说?(3分)

【答案】7.勤俭节约减少浪费夯实基石

8.同学们,从今天起,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共同节约每一滴水、每一粒粮食、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分钱……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好习惯,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贡献力量。

【知识点】诗歌对联;主题活动;语言得体

【解析】7.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答这样的题就非常的容易。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7.可从画线句“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中提炼出“勤俭节约"与“铺张挥霍”相对,同为并列短语。从“意义绝不只在减少浪费"提

炼出减少浪费”与“糟品财富"相对,同为动宾短语。从“更重要的是夯实未来社会风气和个人奋斗的基石”提炼出“夯实基石"与“腐蚀风气”相对,同为动宾短语。故下联可补写为:勤俭节约减少浪费夯实基石。

故答案为:勤俭节约减少浪费夯实基石

8.开放类试题,既有对活动的“总结”,又有对同学们的“倡议”即可。如:同学们,勒俭节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现在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请我们所有的同学都共同努力,避免浪费,践行勒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传承勒俭节约的美德做出贡献吧!

故答案为:同学们,从今天起,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共同节约每一滴水、每一粒粮食、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分钱……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好习惯,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贡献力量。

二、阅读与理解(共45分)

(一)古诗文阅读(共17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甲】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饯别王十一①南游

〔唐〕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②上,相思愁白蘋③。

【注释】①饯别:设酒食送行。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②汀洲:水边或水中平地。③白蘋: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9.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2分)

A.甲诗首联点题。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漂泊羁旅之情寓于字里行间。

B.乙诗颔联写景。飞鸟不知飞向何处,形单影只,青山孤寂空旷,令人心生悲戚。

C.甲诗颈联“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红日西沉,秋色渐浓的江南美景。

D.乙诗尾联紧承上联,写友人在汀州上遥望,烟水茫茫,借白蘋抒发离别的忧愁。

10.完成填空。(4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①的感情,“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表达②的感情。

【答案】9.C;D

10.思念故乡;依依不舍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生活杂感;次北固山下

【解析】9.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古诗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10.本题考查古诗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情感。情感分析注意不要少点。

【译文】

【甲】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乙】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点评】9.C:错误。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是旭日初升、冬末春初的壮丽之景。

D:错误。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

故答案为:CD

10.《次北固山下》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表达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思念故乡;依依不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①,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②,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朴陋:粗俗鄙陋。②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1.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静以修身余前年所以废弛

B.夫君子之行尔与诸弟戒之

C.淫慢则不能励精见乡人则嗤其朴陋

D.意与日去此即日趋于奢矣

12.给下面的句子用“/”断句(断两处)(2分)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

14.【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___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3分)

【答案】11.C

12.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

13.①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我前些年之所以废弃懈怠,也是焦虑急躁的缘故。

14.遂成枯落;平心静气;躁(险躁/焦躁)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诫子书;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二)非文学作品阅读(共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2022年7月某咨询中心公布了一组数据,对我国汉服市场及未来发展进行了统计和预测。

【材料二】网络上曾有人说:“在任何一个城市,穿着汉服走在大街上都有些格格不入,除了西安。”城墙下,是一个古色古香、开放包容的城市,在这里,古老和现代交融,都市的摩登白领和衣香魅影的汉服小姐姐共同构成了街头最靓丽的风景线。

如今走在西安街头,在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城墙、青龙寺,甚至在地铁上,看到身着汉服的俊男靓女都不足为奇。也许因为西安这座城厚重的文化底蕴,所以这里的人们更容易接受汉服文化的熏陶。

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文化,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同时通过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传统乐器等重新宣导传统汉服文化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作为千年古城的西安,很快加入了这场汉服运动。汉服爱好者王雯琳在日常生活中就坚持穿汉服,她表示:“我现在每天坚持穿汉服,就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汉民族服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希望告诉别人,汉服不是只能用来表演,用来走秀,用来礼仪展示,在生活中,也可以作为日常搭配,因为汉服魅力无穷。"

(摘编自《在西安,身着汉服来一场穿越之旅》)

【材料三】由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刘凯旋教授主持申报的《汉代服饰款式、结构图考及三维虚拟仿真研究》项目获批后期资助重大项目,这是2022年度陕西省唯一立项的重大项目、全国唯一立项的考古学项目。

该项目依托陕西地区丰富的文物资源,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汉代服饰款式、结构以及整体形制虚拟仿真为应用场景,对汉代各阶层人物服装进行计算机虚拟仿真,逼真地还原了中国汉代服饰的着装形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方面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摘编自《西安工程大学虚拟还原汉代服饰项目获批教育部重大项目》)

【材料四】汉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承载着古人精湛的制衣技艺,还蕴含着儒家思想、中庸思想、礼仪文化等传统文化。传统汉服的改良有利于促进两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日常生活中穿着汉服能够对人们产生审美影响,从而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汉服承载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服饰智慧,只有把传统汉服与当代人的需求结合起来,才能赋予汉服新的生命力。相信在设计师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之下,改良汉服必定能得到更多民众的认可和更好的发展。

通过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服装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并结合新时代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精神的理念,形成改良汉服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文化销售点,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充分感受对国家文化的热爱。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振兴和发展的关注,人们对汉服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加。改良汉服的受众群体与其消费能力是非常清晰的,主要是追求个性化款式,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具有相对稳定的价格范围,能够更好地进行销售和扩大消费市场。

(摘编自《改良汉服在服装个性化定制中的创新发展》)

15.阅读【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西安为汉服发展做了哪些“助力"。(3分)

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2015—2021年,中国汉服销售规模实现了由1.9亿元到101.6亿元的激增。

B.西安厚重的文化底蕴使这里的人们更容易接受汉服文化的熏陶。

C.《汉代服饰款式、结构图考及三维虚拟仿真研究》是2022年度全国唯一立项的重大项目。

D.人们对汉服的需求逐渐增加的原因之一是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振兴和发展的关注。

【答案】15.①西安加入了汉服运动,通过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传统乐器等重新宣导传统汉服文化。②西安工程大学教授带领团队,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考据汉服文化,还原了中国汉代服饰的着装形式,为中国汉服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6.C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15.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根据[材料二]“城墙下,是一个古色古香、开放包容的城市,在这里,古老和现代交融,都市的摩登白领和衣香魅影的汉服小姐姐共同构成了街头最靓丽的风景线”“也许因为西安这座城厚重的文化底蕴,所以这里的人们更容易接受汉服文化的熏陶"作为千年古城的西安,很快加入了这场汉服运动”可知,西安古色古香、开放包容,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这里的人们更容易接受汉服文化的熏陶;作为千年古城很快加入了这场汉服运动,推动了汉服运动的发展。

根据[材料三]“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刘凯旋教授主持申报的《汉代服饰款式、结构图考及三维虚拟仿真研究》项目获批后期资助重大项目,这是本年度陕西省唯一立项的重大项目、全国唯一立项的考古学项目"该项目依托陕西地区丰富的文物资源,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汉代服饰款式、结构以及整体形制虚拟仿真为应用场景...为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方面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可知,西安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表提供了科学依据。

故答案为:①西安加入了汉服运动,通过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传统乐器等重新宣导传统汉服文化。②西安工程大学教授带领团队,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考据汉服文化,还原了中国汉代服饰的着装形式,为中国汉服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6.ABD.正确。

C.有误,与[材料三]“这是本年度陕西省唯一立项的重大项目、全国唯一立项的考古学项目"表述不一致。

故答案为:C

(三)文学作品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孤立冰墙

李伶

①10岁那年的一个下午,我站在山丘的平顶上。

②下面山腰间是我的小学教室和室外的操场。有些同学在教室门口跑进跑出,还有些同学在操场上跳绳、踢毽子,时不时传来一两句打闹和追逐声,这是一幅典型的快乐童年图。

③不过那一天,我的眼睛留意着操场上一个特别的人,一个蹲着的女孩。她一个人蹲在操场上,背对着追逐玩耍的同学。不时有同学从她身边跑过,但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和她说话,就像她是一个透明的人,甚至根本不存在。

④我知道有一层透明的膜把她和大家隔开了。那层膜是让人窒息的,它叫“孤立”。那个蹲着的女孩一直背对着大家。我看着她弯腰蹲着的背影,知道那个女孩的孤单,还有她的紧张和害怕。

⑤是的,她感知到同学在周围跑来跑去,欢乐的潮水漫延过来,到她身边却突然凝固,变成一堵坚硬的隔绝她进入的冰冷透明的墙。她蹲在地上,耳朵捕捉着身后与她相关的声音。她仿佛听见几句交头接耳的话:“我们走吧,不要理这个人!"走呀!别理她!”

⑥我那个时代的小学,也存在校园欺凌,最大的欺凌就是“孤立"。在我们班,几乎所有的女孩都被孤立过。而孤立别人的首领,就是现在蹲在操场上正在被孤立的女孩。

⑦好吧,我坦白:是的,我就是让那个孤立人的人被大家孤立事件的策划者,是制造那天孤立行动的幕后指挥。在那一年,我10岁。前一天,我给班里每个女孩送了一张漂亮的糖纸,同时一个个对她们说:“你不是被孤立过吗明天,你不要和她说话,我们集体孤立她。”大家全部默认和执行了我的安排。于是第二天操场上,就出现了那个孤单紧张的背影。

⑧四年级10岁的我,怎么会想出这个狠招那是因为,我是班长,我必须解决这个存在了很久的问题。我一次次看见那个霸道的女孩把班里的每一个女生弄得胆战心惊。她只要看谁好欺负、长得好看或者不顺眼,就眉毛一挑说:“我们孤立她!"她在班里建立的地位,不是因为成绩好或者拳头硬,只是因为她有“孤立”这个手段。因为实施这个手段屡屡得逞,她就成了女生中的霸王。

⑨因为我是班长,所以我策划了一次为摆平孤立的孤立行动。

⑩其实那时候我对这次行动能否奏效心里并没有数。站在山坡上的时候我是忐忑的,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凶狠的事情,而且我才10岁。但是,从对坡下的观察来看,似乎一切都很顺利。是的,事情顺利得我都想要让它尽快结束了——我看到了那个人的慌乱和恐惧,看到了她蜷缩的背影。

一个曾经多次被欺负的女孩跑上山丘……“我今天一天都没和她说话!"她惊喜又幸灾乐祸地小声说:“她真的也被孤立了!活该!活该!活该!”我看着那个曾经被欺负得像老鼠怕猫似的小女生,问她:“你觉得孤立她快活吗"她说:“谁叫她孤立别人!”

是的,你们都恨她又怕她。我心里说。

“你去告诉她:想和大家和好,就来我这里。"我对那个同学说。不知道那个同学有没有听出我说这话时的忐忑。

我看到同学跑向那个蹲着的人。我看见那个背影转了过来,望向坡上我这里。我转过身,背对着她。

过了一阵,我听到脚步声。她来了!

“知道你为什么被孤立吗”没有回答。

“知道被孤立的滋味了"没有回答。

“明天想别人和你说话,就永远不要再孤立别人了!”“嗯。"她应道。

那个女孩答应了我,不只是让女生们从恐惧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解救了她自己。

我现在明白了,每一个孩子小时候如果得到过爱,并体会到爱对自己和别人的重要,他就会去爱别人并回收别人对自己的爱。真心热爱这个世界的人是不会成为小霸王的。

只有不信任这个世界的人才相信懦弱的人就该被凶狠的人欺负,才会穿起盔甲把自己武装成斗士。

17.请联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4分)

层次划分第一层①—⑤第二层⑥—⑨

内容概括①___②____________

表现手法③第②段描绘“快乐童年图”的作用是:_________

18.文章第⑩段“站在山坡上的时候我是忐忑的"和13段“不知道那个同学有没有听出我说这话时的忐忑”两处都用了“忐忑"一词,请结合具体语境,谈谈你对两处“忐忑”的理解。(5分)

19.有人读完这篇文章后,认为把标题改为“冰墙"更好一些。“孤立冰墙”和“冰墙”,你更喜欢哪个标题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案】17.①“她”被孤立的场景;②“我"制造了摆平孤立的孤立事件;③反衬蹲着的女孩被孤立的落寞

18.第⑩段的“忐忑”是心神不定的意思,表现主人公因担心这次“摆平孤立的孤立行动"不能奏效而内心不安,同时也为自己第一次对同学做出这么“凶狠”的事情感到良心不安;第13段的“忐忑"也指心神不定,但此处的“忐忑”程度更重,对事情的结局能否如愿更加不安,体现出10岁孩童遇事越到关键时刻心情越发紧张的真实情状。

19.(示例1)“孤立冰墙"更好。因为“孤立”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事件,构筑“冰墙"又是施展“孤立”手段的形象化表达。“孤立"和“冰墙”直接构成巧妙的比喻,既生动又形象。

(示例2)“冰墙"更好。因为“冰墙”能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激发阅读兴趣。冰墙是十分奇特的事物,读者立即会探究“文章为什么说是冰墙,作者会描绘一堵什么样的冰墙"。同时,“冰墙”将比喻手法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文章中说“一层透明的膜"叫作“孤立”,漫延过来的欢乐潮水在“她"身边突然凝固成一堵坚硬的隔绝她进入的冰冷透明的墙,这“墙”显然也是“孤立"。文章内容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标题“冰墙”的真正含义——以“孤立"为主要手段的“校园欺凌”。再者,文贵含蓄,直接在标题用“孤立"显得太直白,缺乏韵味。另外,“孤立冰墙”显得十分突兀,会产生歧义,语法上也不搭配,可在“孤立"和“冰墙”之间加上间隔号,揭示两者之间的比喻关系。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段落及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反衬

【解析】17.本题考查给文章划分层次及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给文章划分层次,①按时间发展变化的不同来划分;②按事情的发展阶段的来划分;③按地点的转换来划分;④按内容变化点来划分;⑤按照表述角度的不同划分;⑥按思想感情变化来划分。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划分层次。衬托手法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某种特质。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方面衬托主要形象。

18.这道题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1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点评】17.①根据第③段:“我的眼睛留意着操场上一个特别的人,一个蹲着的女孩"、第④段“我知道有一层透明的膜把她和大家隔开了。那层膜是让人窒息的,它叫孤立”"可得知某人即是“她”,某事即“被孤立"。第⑤段“她仿佛听见几句交头接耳的话:"我们走吧,不要理这个人!"走呀!别理她!"”可概括为:“她"被孤立的场景。

②根据第⑦段好吧,我坦白:是的,我就是让那个孤立人的人被大家孤立的事件策划者,是制造那天孤立行动的幕后指挥。”根据第⑧段“四年级的10岁的我,怎么会想出这个狠招那是因为,我是班长,我必须解决这个存在了好久的问题。"根据第⑨段“因为我是班长,所以我策划了一次为摆平孤立的孤立行动。”综合这三处可得知(某人)“我"+(某事)策划了摆平孤立的孤立行动。

③根据后文第③④⑤段作者写到的被孤立的女孩子并将她的童年刻画的非常的不幸福,这恰恰与现在看到的快乐童年图截然相反,通过这一截然相反的画面可知用的是反衬手法。

故答案为:①“她”被孤立的场景

②“我"制造了摆平孤立的孤立事件

③反衬蹲着的女孩被孤立的落寞

18.“忐忑”原本的意思是指内心不安,结合第⑩段“其实那时候我对这次行为能否奏效心里没数。站在山坡上的时候我是忐忑的,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凶狠的事情,而且我才10岁"可得知“我”忐忑的是害怕这次行动不奏效,而且我"认为做这样的事情很凶狠。这种心理正是符合10岁的孩子的心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能体现出“我”的善良。

根据第⑩段“是的,事情顺利得我都想要让它快快结束了——我看到了那个人的慌乱和恐惧,看到了她蜷缩的背影"和第13段我对那个同学说,不知道那个同学有没有听出我说这话时的忐"以及第21段”只有不信任这个世界的人才相信懦弱的人就该被凶狠的人欺负,才会穿起盔甲把自己武装成战士"可知这里的“忐忑”程度较之前更深,即担心事情不能顺利完成,同时也担心如果顺利完成那将对被孤立的人来说也是一种伤害,这个时候作者的内心非常的矛盾,以致于作者在讲话时都害怕被人洞穿自己的矛盾心理,这也更体现的是一种紧张与慌乱。

故答案为:第⑩段的“忐忑"是心神不定的意思,表现主人公因担心这次“摆平孤立的孤立行动”不能奏效而内心不安,同时也为自己第一次对同学做出这么“凶狠"的事情感到良心不安;第13段的“忐忑”也指心神不定,但此处的“忐忑"程度更重,对事情的结局能否如愿更加不安,体现出10岁孩童遇事越到关键时刻心情越发紧张的真实情状。

19.如选“孤立冰墙”,则要联系文章的内容来作答,如“孤立冰墙"也是文章中反映的主要内容,用它做标题也能起到概括文章内容

的作用;;另外,孤立如冰墙,从修辞的角度来说,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第段“变成坚硬的隔绝她进入的一堵冰冷透明的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立造成的隔膜,孤立使人情冷漠。

如选“冰墙"首先依旧可以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相对于“孤立冰墙”来讲,“冰墙"显得更加含蓄,同时要结合全文才能知晓本体

是“孤立”,喻体是“冰墙”,所以一开始给人就设置了悬念,给读者以无限遐想;另外结合全文的中心主旨来分析,“冰墙”除了表层含义是将“孤立"比喻成“冰墙”实则深层含义更透露出的是只有爱才能感化彼此,只有爱才能驱除心理的“冰墙”,也只有爱才能有效地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冰墙即是阻碍人们关系亲近的人和事。

故答案为:(示例1)“孤立冰墙”更好。因为“孤立"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事件,构筑“冰墙”又是施展“孤立"手段的形象化表达。“孤立”和“冰墙"直接构成巧妙的比喻,既生动又形象。(示例2)“冰墙”更好。因为“冰墙"能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激发阅读兴趣。冰墙是十分奇特的事物,读者立即会探究“文章为什么说是冰墙,作者会描绘一堵什么样的冰墙”。同时,“冰墙"将比喻手法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文章中说“一层透明的膜”叫作“孤立”,漫延过来的欢乐潮水在“她”身边突然凝固成一堵坚硬的隔绝她进入的冰冷透明的墙,这“墙"显然也是“孤立”。文章内容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标题“冰墙"的真正含义——以“孤立”为主要手段的“校园欺凌"。再者,文贵含蓄,直接在标题用“孤立”显得太直白,缺乏韵味。另外,“孤立冰墙"显得十分突兀,会产生歧义,语法上也不搭配,可在“孤立”和“冰墙"之间加上间隔号,揭示两者之间的比喻关系。

(四)名著阅读(共8分)

阅读《朝花夕拾》选段,完成小题。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轻,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好。那么,走罢!

但是,那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那时为全城所笑骂的是一个开得不久的学校,叫作中西学堂,汉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学。

……

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么?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没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的那么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选自鲁迅《朝花夕拾·琪记》)

20.结合《琐记》,说说鲁迅离开S城的具体原因。(3分)

21.鲁迅商开S城后,又报转去过其他几个地方求学,请根据你在《朝花夕拾》中读到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鲁迅的认识。(5分)

【答案】20.“我"离开S城是因为衍太太散播谣言,说“我"偷了母亲的首饰,“我”为了躲避流言的中伤所以离开。

21.离开S城后,鲁迅先后去了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求学,后选择高开,去了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最终弃医从文,从这些经历看出,鲁迅不满现状,坚定地追求新知和真理:思想要求进步,有救国救民的理想。

【知识点】朝花夕拾;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朝花夕拾》

【解析】20.本题考查文本筛选和理解能力,根据上下文,找到关键语句进行提炼即可得出答案;

21.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人物形象分析,结合本文以及《朝花夕拾》中鲁迅弃医从文等经历可得出鲁迅人物形象。

【点评】20.根据第一段的描述“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可知作者对于流言的深恶痛绝,由此可得答案,故答案为:“我”离开S城是因为衍太太散播谣言,说“我"偷了母亲的首饰,“我"为了躲避流言的中伤所以离开。

21.《朝花夕拾》中不仅有对衍太太这类封建市侩的小市民的批判,也有对封建教育打压儿童天性的抨击,还有对民族出路和未来的思考探寻,结合其他篇目可知鲁迅先后到了江南水师学堂、日本仙台等,但都以离开告终,这背后实则是鲁迅对民出路的不断探寻,由此可知鲁迅是一个思想进步、有理想的爱国青年,故答案为:离开S城后,鲁迅先后去了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求学,后选择高开,去了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最终弃医从文,从这些经历看出,鲁迅不满现状,坚定地追求新知和真理:思想要求进步,有救国救民的理想。

三、表达与写作(共56分)

2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处经典的景物描写段落,请体会作者灵动的笔触,完成任务。(6分)

文字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热闹、丰富的繁杂中透露出生命的蓬勃。作者从儿童的感受出发,通过”光滑"肥胖”“低唱"弹琴”等词语,描绘孩童纯真自然的天性。这段描写纷杂中却暗藏着富有变化的顺序,特殊的句式看似"不必说”实则意在强调"必说”,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学习这段文字中鲁迅行文的精妙之法,用"不必说……也不必……单是……”的句式描写一处景物。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150字左右。

【答案】(1)[示例一]①"碧绿”“紫红"是写颜色,”高大"肥胖”“拥肿"是写形状,这是从视觉上写;”长吟"弹琴”是从听觉上写;"又酸又甜”是从味觉上写。桑椹、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则引人想起夏末秋初,景物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且与后文冬天的百草园形成照应,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示例二]②说石井栏"光滑”,很可能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和其他孩子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体态肥大,而且是儿童的特殊感受。这一切都描绘了孩童纯真自然的天性。[示例三]③先用两句"(也)不必说……”略写百草园丰富的景致,再细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也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几种顺序配合,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2)略

【知识点】语言简明;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⑴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作答时选择任意一种观点,结合重点词语和句子赏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依据"不必说……也不必……单是……”句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即可。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①"碧绿”“紫红"是写颜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