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38_第1页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38_第2页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38_第3页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38_第4页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3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2024年春季学期期中阶段素质评价

八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21分)

班级开展“闲话清明"的语文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准备了关于“清明文化”的资料,请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既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草长莺飞,处处弥màn着生命的气息。清明一到,气温不断升高,雨量逐渐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从民谚“种树造林,莫过清明"也可以看出,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

作为节日的清明,相传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时,介子推割肉救饥。重耳做了国君后想重赏介子推,可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母亲躲进了绵山。后晋文公重耳欲以烟熏逼其出山,结果介子推母子俩靠着一棵烧焦的老柳树而死,还留下了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第二年,重耳带领群臣祭奠介子推时见老柳树死而复生。他就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是多面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杜牧笔下雨雾沉沉、凄凄切切的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是吴惟信眼中次第花开、生机盎然的清明。无论是慎终追远、郊游踏青,还是风和日丽、细雨蒙蒙,抑或是燕语莺啼、杨柳依依,都是清明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惊喜。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màn()_________溯()

2.资料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

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1)草长莺飞:___________(2)次第:_____

4.小明看完资料后,想到了下列几个句子,请从中选出一副对联,把序号写在横线上。

①割肉奉君丹心显②精忠报国表忠诚③割肉奉君尽丹心④精忠报国母训铭

上联:__________下联:______

5.下列从资料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清明一到,气温不断升高,雨量逐渐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

B.重耳做了国君后想重赏介子推,可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母亲躲进了绵山。

C.他就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杜牧笔下雨雾沉沉、凄凄切切的清明。

【答案】1.①.漫②.sù

2.示例:春意盎然、草长莺飞、生机盎然、慎终追远、燕语莺啼、杨柳依依等。(写出3个即可)

3.①.形容江南暮春时的美丽景色。②.依次

4.①.①②.④5.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字形字音。

弥漫(mímàn):充满或布满了烟雾、尘土、水汽等。

追溯(zhuīsù):本义为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探索缘由。

【2题详解】

本题考查书写成语。

本则资料的成语有:

春意盎然:形容春天的气息十分浓厚。

草长莺飞:花草生长,群莺飞舞。形容暮春时节的迷人景色。

生机盎然:意思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风和日丽:和风习习,阳光明媚,形容天气晴朗暖和。

燕语莺啼:飞燕、黄莺的啼鸣叫声。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色。也用以比喻女子温柔动听的声音。

杨柳依依: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选三个书写即可。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成语。

草长莺飞:指春天到来时,大地上的草木开始茂盛生长,鸟儿欢快地飞翔;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次第:依次,按照顺序或以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

要求: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仄起平收;内容相关。

“割肉奉君”指的是重耳流亡时,介子推割肉救饥的故事,“精忠报国"讲的是岳飞出仕之前,其母在其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字,以期岳飞日后能够为国竭尽忠诚。根据时代先后,先写介子推伟大事迹,再写岳飞的故事。

上联:“割肉奉君丹心显”,其中“显”为“显现”,表现介子推对国君的赤诚之心。“割肉奉君尽丹心”,其中“尽"竭尽”,表现介子推割肉救饥是尽一个臣子的义务,这是从介子推的角度看的,根据题干“小明看完资料"应为小明对此事的感触,应选“割肉奉君丹心显”,这符合对联的仄起。

下联:“精忠报国表忠诚"讲的是岳飞为国尽忠,报效祖国,这个概括不够全面;“精忠报国母训铭”体现岳飞一直铭记其母的教诲,竭尽全力“精忠报国”,这句话非常全面概括典故。应选“精忠报国母训铭”,符合对联的平收;

上联选①句,下联选④句。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A.搭配不当,应将“季节"改为“时节”;

故选A。

6.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诗句或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诗文就像一个开掘不尽的宝藏,从中可以发掘丰富的风物、生活、情感、思想……通过古诗文,我们驰目于洞庭湖“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汹涌澎湃,感慨于桃花源“阡陌交通,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安宁祥和。通过诗句“微君之故,__________?"(《式微》)我们看到了劳役者矛头直指统治阶级的质问与愤慨;通过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我们看到了爱而不得、日思夜想的执着与深情;通过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子衿》)我们感受到因心上人失约不留音讯而责怪对方流露出的惆怅与幽怨;通过诗句“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王勃《__》),我们读出了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给人以积极八年级语文向上的力量浸润于古诗文的福泽,我们渐渐学会了观物、观人、观世界。

【答案】①.气蒸云梦泽②.孟浩然③.鸡犬相闻④.胡为乎中露⑤.求之不得⑥.寤寐思服⑦.纵我不往⑧.子宁不嗣音⑨.天涯若比邻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和文学常识。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①③④⑤⑥⑦⑧⑨中注意“蒸、露、寤寐、往、嗣、涯、邻"等字的正确书写。

②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

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

二、阅读(3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每至秋冬之时,南京就美成了金陵。在梧桐大道走走,在银杏树下拍照,也不要忘记来博物馆逛逛哦!

②“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俗称“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而它另一个被大家所熟知的身份,就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③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也称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研究、展示、保护南京民俗文化和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全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行走在甘熙故居,你可以在一砖一瓦间,感知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例如抓周、立夏称重等传统习俗,这里都能体验到。

④在这里,传统非遗手艺同样令人叹为观止。秦淮灯彩、南京剪纸、南京绒花、葫芦彩绘、微雕、泥塑、绳结、布艺等南京各级非遗项目齐聚于此,在非遗传承人的手中,这些物件仿佛都有了生命。

【材料二】

①史料记载,中国金箔有近两千年历史,最早起源于南京。在南京龙潭、江宁等地,金箔的生产过程至今仍然延用古代传下的十多道工序,技术要求很高。打箔是其中最为辛苦的工序,须把一块金“疙瘩"打成0.1微米左右的薄片。两个人面对面打,要打上万次。民间传说,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覆盖一亩三分地。经科学测算,943张金箔厚仅1毫米,一万张金箔重仅178.125克,打制技艺之精,可见一斑。

②葛义根,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的传承人。自幼跟随父辈学习打箔技艺,被称为“最后一个打箔人”。他打了一辈子金箔,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③打箔必须有两个人,一主一辅,互相配合,才能打出好箔,王必生是葛义根的最佳拍档。两个人的锤子是有区别的。葛义根使用的是主锤,7斤重;王必生拿的是辅锤,5斤重。这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工具,用起来很顺手。在打箔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完成七八万次的连续锤打,才能使金箔成型。两位师傅打制出来的金箔,薄如蝉翼,柔似绸缎,轻若鸿毛,成品率高达100%,明显高于现代打箔机约80%的成品率。“被机器打坏的金箔,拿到我手里,靠我亲手敲打、补平砂眼,就能做到‘起死回生’。"葛义根对此很是“得意”。

④眼下,金箔匠人与专家们联合研制出了可以打锤的机器,能很好地控制速度、力道。这一切的改变,只是因为需求。金箔的需求量不断上涨,手工锤打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人们发明了机械锤打。有人认为,锤打这门手艺,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可是,在王必生看来,有很多工序不能完全交给机械,必须由人机配合。机械只是按照设定,一锤一锤地打下来,而操作的师傅,要审时度势,不断地移动包着金箔的纸包,让铁锤均匀地打在这纸包的每一个部分。如果掌握不好,纸包里的金箔,就会成为碎片。人机配合,产量明显提高了,成本也下降了。

⑤好的金箔,极绚烂又极平静。在葛义根和王必生眼里,金箔是有生命的,带着人的气息,又充满神性,它们表达着古往今来的永恒,又彰显着不同国度人们共通的美感。人类对美的追求,是那么相似,以至于举世闻名的五大宫殿——北京的故宫、华盛顿的白宫、伦敦的白金汉宫、巴黎的凡尔赛宫和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都不约而同在外体和内饰上使用了光彩夺目的金箔。这些金箔,绝大部分产自中国,而中国的金箔,又大多出自南京。

⑥一尊尊金身菩萨,一件件金线龙袍,一座座金色宫殿,跨越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仍熠熠生辉,这是南京的金箔在闪光。南京金箔,让世界充满光彩。而这光彩的背后,是挥出一锤又一锤的有力臂膀。

【材料三】

①面对手工制作与机器生产、保护文化与发展经济、文化丢失与文化再生的矛盾,清醒的学者指出浮躁、功利带给手工技艺的伤害,提出全面抢救手工技艺,复兴手工技艺中蕴藏的中华人文精神。穿越浮躁,放眼长远,智能化生产方兴未艾,人们劳动就业机会势必愈来愈少,人类劳动能力势必愈来愈退化,人类愈来愈迫切需要回归精神家园,愈来愈需要缓慢的、快乐的、陶冶心灵的手工创作,以与高速度缺乏人情味的现代科技制衡。手工技艺不仅能让劳动者恢复劳动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劳动者主体找到快乐,同时能创造出富有人格个性的手工艺品。这种富有人格个性的手工艺品,自然会得到劳动者主体和享用者的珍惜,手艺人在创造手艺的同时,自然而然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定位。

②笔者认为,进入“非遗"的手工技艺不应再是发明机器提高劳动效率扩大产业规模,也不应再是发明自动程序简化工艺流程追求标准化,更不应再是推广化工材料使产品廉价,而应着力于让功能跟上时代,让观念更新,让造型创新。此之谓“借古开新,守正创新”。为此,有必要去唤醒手工艺行业的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严谨、敬业的精神理念。它代表着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诚实守信的职业伦理精神和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材料四】

(根据《江苏手工艺史》《中国文化报》等材料汇编,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熙故居俗称“九十九间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同时也是全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

B.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集中展示了秦淮灯彩、南京剪纸、南京绒花、葫芦彩绘、微雕、泥塑等非遗项目。

C.面对浮躁、功利带给手工技艺的伤害,复兴手工技艺中蕴藏的人文精神是唯一有效的解决办法。

D.工匠精神代表着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诚实守信的职业伦理精神和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中,“史料记载”体现出权威性和真实性,有助于增强说明文语言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B.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两位师傅金箔打制技艺精湛。

C.材料二中,从金箔的起源、技艺传承、现代变革等多个方面,展示了南京金箔的历史、技艺和价值。

D.材料四中,根据调查显示,游客不购买非遗旅游商品的最主要原因是商品造型单一,缺乏实用性。

9.针对材料四中暴露的问题,结合前三则材料和你的生活经验提出解决方案。

【答案】7.C8.D

9.示例:①针对材料四中“不理解非遗商品的文化内涵"的问题,我们可以加强非遗类博物馆的宣传和建设,开展丰富的博物馆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②针对材料四中“商品造型单一,缺乏实用性"商品制作粗糙,质量不佳”的问题,应该着力于唤醒手工艺行业的工匠精神,让非遗手工技艺区别于廉价流水线产品,重获大众对非遗手工技艺的尊重;③针对“商品数量稀少,价格偏贵"的问题,我们可以人机配合制作非遗工艺品,以提高产量,同时降低成本;④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了解学习非遗技艺,通过在课内外推广非遗文化等方式支持非遗传承发展。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不正确。根据【材料三】①段“面对手工制作与机器生产、保护文化与发展经济、文化丢失与文化再生的矛盾,清醒的学者指出浮躁、功利带给手工技艺的伤害,提出全面抢救手工技艺,复兴手工技艺中蕴藏的中华人文精神”可知,“复兴手工技艺中蕴藏的人文精神是唯一有效的解决办法"说法太绝对,与原文不符。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不正确。根据【材料四】《游客不购买非遗旅游商品的原因是》图表中“不理解非遗商品的文化内涵”占“33.33%"、“商品造型单一,缺乏实用性”占“30%"、“商品数量稀少,价格偏贵”占“23.33%"、“商品制作粗糙,质量不佳”占“13.33%"可知,游客不购买非遗旅游商品的最主要原因是不理解非遗商品的文化内涵;而非“商品造型单一,缺乏实用性”。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运用。

(1)针对材料四中“不理解非遗商品的文化内涵"的问题,结合【材料一】④段“在这里,传统非遗手艺同样令人叹为观止。秦淮灯彩、南京剪纸、南京绒花、葫芦彩绘、微雕、泥塑、绳结、布艺等南京各级非遗项目齐聚于此,在非遗传承人的手中,这些物件仿佛都有了生命”可谈,我们可以加强非遗类博物馆的宣传和建设,开展丰富的博物馆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

②针对材料四中“商品造型单一,缺乏实用性”“商品制作粗糙,质量不佳"的问题,结合【材料三】②段“进入‘非遗’的手工技艺不应再是发明机器提高劳动效率扩大产业规模,也不应再是发明自动程序简化工艺流程追求标准化,更不应再是推广化工材料使产品廉价,而应着力于让功能跟上时代,让观念更新,让造型创新。此之谓‘借古开新,守正创新’。为此,有必要去唤醒手工艺行业的工匠精神”可谈,应该着力于唤醒手工艺行业的工匠精神,让非遗手工技艺区别于廉价流水线产品,重获大众对非遗手工技艺的尊重;

③针对“商品数量稀少,价格偏贵"的问题,结合【材料二】④段“在王必生看来,有很多工序不能完全交给机械,必须由人机配合。机械只是按照设定,一锤一锤地打下来,而操作的师傅,要审时度势,不断地移动包着金箔的纸包,让铁锤均匀地打在这纸包的每一个部分。如果掌握不好,纸包里的金箔,就会成为碎片。人机配合,产量明显提高了,成本也下降了”可谈,我们可以人机配合制作非遗工艺品,以提高产量,同时降低成本;

④结合中学生生活实际可谈,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了解学习非遗技艺,通过在课内外推广非遗文化等方式支持非遗传承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仙堂戏院

林清玄

①仙堂戏院建成有三十多年了,它的传统还没有被忘记。那就是每场电影散戏的前十五分钟,看门的小姐会打开两扇木头大门,让那些原本只能在戏院门口探头探脑的小鬼一拥而入,看一部电影的结局。大部分的结局是男女主角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得偿所愿;或者侠客们终于报了滔天的大仇,骑着白马离开田野;或者离乡多年的游子事业有成,终于返回家乡……许多时候结局是千篇一律的,但不管多么类似,对小学生来说,总像是历经寒苦的书生中了状元,象征了人世的完满。

②那时,我已经是仙堂戏院的常客,天天去捡戏尾。有时贪看电影,我还会在戏院前拉拉陌生人的衣角,央求着:“阿伯,拜托带我进场。"

③那时,戏院不卖儿童票,小孩只要有大人带着就可以免费入场。碰到凶巴巴的大人时,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偶尔运气特别坏,碰不到一个和善的大人,就向看门的小姐撒娇,“阿姨”“婶婶"不绝于口,有时也能达到目的。如今,我想起来,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当时脸皮那么厚,如果有人带我看电影,叫我唤他一声“阿公”也是情愿的。

④那时的我爱看电影,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时常到仙堂戏院门口去偷撕海报,有时月黑风高,也能偷到几张剧照。后来看特吕弗的自传电影,知道他小时候也有偷海报、偷剧照的癖好,长大后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导演。想想当年和我一起偷海报的好友,如今能偶尔看看电影已经不错、不禁大有沧海桑田之叹。

⑤好景总是不常,有一阵子不知电影为何没落,仙堂戏院开始“绑"给戏班子演歌仔戏和布袋戏。这些戏班子一“绑”就是一个月,遇到好戏也有连演三个月的,一直演到大家看腻为止。但我是不挑戏的,不管是歌仔戏、布袋戏,或是新兴的剧,我仍然日日报到,从不缺席。有时到了紧要关头,譬如岳飞要回京,薛平贵要会王宝钏,祝英台要死了,孔明要斩马谡,那些生死关头是不能不看的。我还常常逃课前往,最惨的一次是学校的月考我没有参加,结果比岳飞挨斩还凄惨,屁股被打得肿到一星期在椅子上都坐不住,但我还是每天站在最后一排,看完了《岳飞传》。

⑥歌仔戏、布袋戏虽好,然而仙堂戏院不再放电影总是美中不足的事,世界因此单调了不少。

⑦我上初中的时候,是仙堂戏院最没落的时期,这时有了彩色电视机,而且颇有家家买电视机的趋势。乡人要看的歌仔戏、布袋戏,电视里都有;要看的电影还不如连续剧吸引人;何况电视节目还是免费的——最后这一点对勤俭的乡下人最重要。为此,仙堂戏院失去了它的观众,戏院的售票小姐常闲得拍苍蝇打发时间,老板只好另谋出路。

⑧到我离开小镇的时候,仙堂戏院一直经历着惨淡的时光。幸而几年以后,观众发现电视中的节目千篇一律,其实也和歌舞团差不多,便又纷纷回到仙堂戏院的座位上看“奥斯卡金像奖"或“金马奖”的获奖电影——对仙堂戏院来说,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到这时,捡戏尾的小学生才有机会重进戏院。

⑨三十几年过去了,仙堂戏院的外貌变了。竹子做的长条凳被沙发椅取代,铁皮屋顶成了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天花板,铁铸的大门代替咿呀作响的木门。它的许多历史痕迹都被抹去了。当然,最好的两个传统被留了下来:一是容许小孩子去捡戏尾,二是失窃的海报、剧照不予追究。三十几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

⑩我至今爱看电影、爱看戏,总希望每部戏都有圆满的结局,可以说是从仙堂戏院开始的。而且我相信这种传统会一直被保留下来,总有一天,吾乡说不定也会出现一个特吕弗,那时即使丢掉万张海报的代价也都有了回报——这也是我对仙堂戏院一个乐观的期待。

(有删改)

10.选文中,作者回忆再现了仙堂戏院三十几年的变化历程,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期相关事情作者的心理、感情

仙堂戏院兴盛期①__________充满期待,如醉如痴

仙堂戏院没落期逃课看歌仔戏和布袋戏,彩色电视机夺走戏院观众②__________

仙堂戏院③__________重返戏院看电影喜悦、庆幸

仙堂戏院蜕变期外貌变了,传统被保留感到欣慰

11.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碰到凶巴巴的大人时,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赏析加点词的妙处)

12.选文以仙堂戏院看电影为主线,那么第⑤段写看歌仔戏和布袋戏的情节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简要分析理由。

13.结合选文和出自《社戏》的链接材料,谈谈两文在情感上的异同。

【链接材料】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答案】10.①.捡戏尾、偷海报②.失望,感觉单调了不少③.恢复期

11.“身经百战"本义指亲身参加过多次战斗,比喻久经锻炼,富有经验,文中指作者“厚脸皮”进影院看电影的经验丰富,活用成语,大词小用,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看电影不易,表达了作者对看电影的执着。

12.不能删去。用看歌仔戏和布袋戏写出了仙堂戏院的变迁,通过看歌仔戏和布袋戏时的美中不足、单调,从侧面衬托了看电影的无穷趣味和丰富多彩,突出了戏院看电影的不可替代,给作者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13.相同:①对童年时代的美好时光和与小伙伴之间友谊的深切怀念;②对人与人之间真情的赞美之情。

不同:本文表达了对看电影、看戏的喜爱(痴迷)之情,对戏院不再放电影的遗憾之情,对传统被保留的欣慰之情;《社戏》表达了对社戏的留恋之情,对平桥村人民勤劳善良、淳朴厚道等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对江南水乡优美景色的喜爱之情,等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题干“仙堂戏院兴盛期"的提示,找到②段“那时,我已经是仙堂戏院的常客,天天去捡戏尾。有时为了贪看电影,我还会在戏院前拉拉陌生人的衣角,央求着:‘阿伯,拜托带我进场。’”可概括为:捡戏尾、央求陌生人带进场看电影;

根据题干“逃课看歌仔戏和布袋戏,彩色电视机夺走戏院观众"的提示,找到⑥段“歌仔戏、布袋戏虽好,然而仙堂戏院不再放电影总是美中不足的事,世界因此单调了不少”可概括为:失望,感觉单调了不少;

根据题干“重返戏院看电影"的提示,找到⑧段“幸而几年以后,观众发现,电视中的节目千篇一律,其实也和歌舞团差不多,又纷纷回到仙堂戏院的座位上看‘奥斯卡全像奖’或‘金马奖’的获奖电影——对仙堂戏院来说,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到这时,捡戏尾的小学生才有机会重进戏院”可概括为:恢复期。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③段“碰到凶巴巴大人时,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中的加点词“身经百战”指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比喻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这里把概念、范围较大的成语用在范围、概念较小的“看电影"上,是运用了降用(或大词小用)的修辞手法,含有夸张、比喻、双关等性质,令语言风趣幽默,以突出渲染,强化读者印象。结合第③段前文“那时戏院没有儿童票,小孩只要有大人拉着就免费入场”以及第②段“有时贪看电影,还会在戏院前拉拉陌生人的裤角”,而“我”往往是“身经百战,锲而不舍"最终“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可知,这里写出了“我"看电影的不易和对看电影的执着,语言风趣幽默,强化了读者印象。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侧面描写的作用(或句段作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衬托)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内容上,本篇文章是以仙堂戏院看电影为主,而第⑤段却写看歌仔戏和布袋戏,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结合第⑤段“好景总是不常,有一阵子电影不知为何没落,仙堂戏院开始‘绑’给戏班子演歌仔戏和布袋戏”和第⑥段“歌仔戏、布袋戏虽好,然而仙堂戏院不再演电影总是美中不足的事,世界为之单调不少"可知,这里从只能看歌仔戏和布袋戏的美中不足和单调展现了仙堂戏院的没落,也从侧面烘托出了在仙堂戏院兴盛时期看电影的无穷乐趣,突出了戏院看电影的不可替代。从中可以看出童年去仙堂戏院看电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结构上,结合第⑧段“幸而几年以后,观众发现电视的千篇一律其实也和歌舞团差不多,又纷纷回到仙堂戏院的座位上”可知,第⑤段这里写没落时期戏院只演歌仔戏和布袋戏,也是为了下文写戏院进入恢复期做铺垫。

因而,不能删去。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相同点:

根据选文第④段“想想当年一起偷海报的好友,如今能偶尔看看电影已经不错”,可以看出作者对童年时代看电影的快乐美好时光和与小伙伴之间友谊的深切怀念。再结合最后一段“最好的两个传统被留了下来,一是容许小孩子去捡戏尾;二是失窃海报、剧照不予追究;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作者也在文章中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真情。而【链接材料】出自社戏,在《社戏》中,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生活的美好的回忆,以及对当时小伙伴之间美好友情的怀念,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不同点:

在本文中,根据第②至④段作者天天去捡戏尾子,以及第⑤段“但我是不挑戏的,不管是歌仔戏、布袋戏,或是新兴的新剧,我仍然日日报到”,表达了作者对看电影、看戏的痴迷;根据第⑤至⑦段对仙堂戏院没落时期不再放电影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戏院不再放电影的遗憾之情;根据最后一段“最好的两个传统被留了下来”,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能够被保留下来的欣喜、宽慰之情。

在《社戏》中,鲁迅笔下的“平桥村"是一片理想的“乐土”,这里的人善良、充满友爱,小伙伴愿陪他玩,并带他去看社戏,长辈们对晚辈们充满慈爱,对他尤其厚爱。通过对这些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平桥村村民质朴、善良、友好等美好品质的赞美;文中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笔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作者也从“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表达了自己对社戏的留恋之情。

(三)古代诗歌阅读(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成风、雅、颂三个部分。

B.此诗开头描写蒹葭茂盛的晚秋图,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

C.此诗描摹传神,景物如霜、露等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地寻求“伊人”,又是动态的描摹。

D.此诗直白大胆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热烈浓郁的欢快气氛。

15.《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这首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14.D15.示例:

①富有结构感和音律美,一唱三叹,起到了回环往复的效果;

②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表明了时间的变化;

③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矣”,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缥缈难寻;

④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艰难,以凸显抒情主人公坚定不移的精神。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和文学常识。

D.本诗通过描写对“伊人”的执著追求,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以及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与伤感。题干中“全诗充满热烈浓郁的欢快气氛"理解错误;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重章叠句在诗歌中运用得十分广泛,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重章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明显:

①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如“蒹葭”“白露"所谓伊人”“溯洄从之"道阻”“溯游从之"等词反复出现,这发挥了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律美,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②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写出了露水由冰冻霜花到在阳光照射下蒸发的动态过程,表示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③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地点由河水那一方到水草交接之处再到水边,由水中央到水中的小洲再到水中陆地,写出了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④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反映主人公追寻过程道路险阻又漫长,象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主人公历经种种艰辛却仍旧不放弃,表现其坚持不懈的精神,更体现了主人公感情的真挚,突出了中心。诗意不断推进,感情不断强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力。⑤反复描写环境,如“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渲染了迷茫的气氛,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含蓄委婉,意味深长,使全文声情兼备。

(四)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集》卷六)

【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①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有删改)

【注】①枲(xǐ):麻总称。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未果,寻病终子果来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丝纱、麻臬之属

D.杨氏谢而从之潭西南而望

1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1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铺垫。

B.【甲】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C.两文都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甲】文按空间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洞内的生活情况。

D.【甲】文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乙】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带领进入山中洞穴。

18.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19.《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0.【甲】【乙】两文所写的百姓生活有什么共同之处吗?请简要分析。

【答案】16.C17.C

18.(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2)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

19.“晋太元中"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真实可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点明桃花源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点明距今(晋太元中)年代久远,在这里的生活安静平和,引出后文渔人对外面世界的描述,将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与外面的世界形成对比。

20.从[甲]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乙]文中“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可知,这两文中百姓的生活都安定和平,没有战乱,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从[甲]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乙]文中“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等可知,两文中百姓的主要生活方式都以农耕养蚕为主,过着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生活,民风淳朴,人人劳作,没有剥削和压迫。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乃:连词,于是/副词,竟然;

B.果:动词,实现/副词,果真;

C.之:都是助词,的;

D.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理解分析有误。根据【甲】①段“忽逢桃花林”、②段“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④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等可知,本文是按照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而非“空间顺序"。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阡陌: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交通:交错贯通。相闻:能听得到。

(2)重点词语:此:这。公:旧时对男性的长者或老人的尊称。欲:想。相容:容留他。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作用。

【甲】①段“晋太元中”意思是:东晋太元年间。其中的“晋"是朝代名,“太元”是年号,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甲】③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意思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其中的“秦”是朝代名,这里是桃花源中人的自述,交代了他们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躲避秦末战乱;

【甲】③段“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思是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其中的“汉”“魏晋"均为朝代名,点明距今(晋太元中)年代久远,在这里的生活安静平和;结合后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可知,引出后文渔人对外面世界的描述,将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与外面的世界形成对比。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乙文“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牲畜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是居民的大聚落)等可知,两文描述的居住环境相似;

根据甲文②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乙文“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阙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等可知,两个地方的人的主要生活方式都以农耕养蚕为主,过着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生活;

根据甲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和乙文“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等可知,两个地方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人与人之间极其融洽而友好;

根据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乙文“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等可知,这两个地方人人平等,民风淳朴,生活幸福,没有剥削压迫。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