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八章人口课时跟踪练22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_第1页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八章人口课时跟踪练22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_第2页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八章人口课时跟踪练22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_第3页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八章人口课时跟踪练22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_第4页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八章人口课时跟踪练22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练22(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华北某市设定了“人口天花板”,努力将人口总量控制在一定数值以内。下图是城市雨污分流收排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限制该市人口数量的自然资源主要是()A.水资源 B.矿产资源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2.城市实施雨污分流有利于()①改变河网②改善水质③减少内涝④节约土地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第1题,水资源是城市人口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城市发展与水资源息息相关,我国华北地区不少城市因缺水严重,已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合理确定这类城市人口容量,考虑水资源尤为重要,A正确。矿产资源开发导致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形成城市,且我国华北地区矿产资源较充足,矿产资源不是限制该市人口数量的主要自然资源,B错误;华北地区土地资源、生物资源较充足,不是限制该市人口数量的主要自然资源,C、D错误。故选A。第2题,城市雨污分流收排系统主要位于地下,分流不会改变河网,①不符合题意;雨污分流可以减轻污水对水资源的污染,改善水质,提高用水效率,②符合题意;图中显示该做法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③符合题意;该系统主体建设于地下,与节约土地无关;④不符合题意。B正确,A、C、D错误。故选B。答案:1.A2.B(2022·顺德二模)俄罗斯人口分布不均衡,存在一条明显的人口分界线“圣彼得堡-图瓦线”(简称“圣图线”)。以“圣图线”为界,人口分布“欧洲密、亚洲疏”。这种格局制约着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且短期难以改变。读2017年俄罗斯人口地理集中度的空间格局图,完成3~5题。3.导致“圣图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A.自然资源 B.社会经济C.降水条件 D.交通运输4.“圣图线”西南侧的人口高度集聚在()A.乡村地区 B.山地地区C.沿海地区 D.城市地区5.为了促进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①接纳一定数量的国外劳动力②积极推进东部城市化进程③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经济合作④将国内人口大量迁往东部A.①③ B.②④C.②③ D.①④解析:第3题,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自然资源等是人口分布的基础条件,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如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等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该线西南侧开发历史悠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稠密,B正确;结合俄罗斯的区域特征,“圣图线”以东自然资源也很丰富,排除A项;俄罗斯东部受季风影响,降水量也较多,排除C项;交通条件不是俄罗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排除D项,故选B。第4题,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审题时需要注意题干的空间尺度。在圣图线西南侧区域内,人口高度集中在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城市地区,D正确;乡村地区人口较少,不是人口聚集区,排除A项;“圣图线”西南侧多为平原地形,且多数地区不临海,排除B、C项。故选D。第5题,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导致劳动力不足,且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资金和技术。为促进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俄罗斯需要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经济合作,接纳一定的外来劳动力,共同开发该地区,①③正确。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寒冷,人口稀少,不适合大规模人口迁入;由图可知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总体人口分布稀少,且人口已经聚集在几个城市地区,因此进一步推进城市化也不能再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②④错误。故选A。答案:3.B4.D5.A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累积频率指为了统计分析的需求,有时需要观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率之和。读图,完成6~7题。6.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B.海拔3550~3650米处的人口密集C.距河8~10千米分布人口最多D.海拔4500米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7.该流域很可能位于()A.巴西高原 B.非洲南部C.青藏高原 D.北美大草原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A错;3550~3650m的百米高程最为密集,B对;距河1~2km分布人口最多,C错;高程5000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小,D错。第7题,3500~4000m,人口总数累积频率最高,说明人口总数较大;4000米以上人口累计频率小,说明人口总数较少。这说明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比较低的地方,4000米以上,气温较低,人口稀少,藏南谷地最符合,选C。答案:6.B7.C(2022·福建莆田模拟)据统计,2020年全国家庭户平均人口数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据此,完成8~9题。8.对家庭规模小型化影响最弱的是()A.人口迁移流动 B.住房条件改善C.婚姻观念转变 D.生育政策调整9.家庭小型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A.家庭抚养功能减弱 B.基础设施需求减少C.能源的消耗量降低 D.自然增长率的提高解析:第8题,因为经济的原因,更多的人流向更加发达的地区,流动人口增多,一部分将户口也带去,A正确;住房条件的改善,可以促进人口的流动,单身居住的家庭户增加,B正确;婚姻观念的改变,导致适龄婚姻人口单身的比例增加,家庭规模减小,C正确;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是为了促进生育,不会导致家庭规模减小,D错误。本题选择影响最弱的,所以选D。第9题,家庭小型化会导致家庭人口数量减少,青壮年不与老年人居住到一起,家庭抚养功能减弱,A正确;家庭小型化,家庭的数量增加,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加,B错误;能源的消耗量增加,C错误;家庭小型化不会促进自然增长率提高,D错误。所以选A。答案:8.D9.A(2022·广东深圳一模)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是指在老龄化发展进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现象。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图表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时序演化特征与城乡差异。据此,完成10~11题。10.研究时段内,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的时空演变特征是()①从东部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张②从中西部地区逐渐向东部地区扩张③总体呈加速发展态势④总体呈减缓发展态势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④11.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度最高的直辖市是()A.北京 B.天津C.上海 D.重庆解析:第10题,据材料可知“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是指在老龄化发展进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现象。”一般来说,城镇老龄化比乡村老龄化水平要高,但由于城镇外来务工人员数量较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所以一定程度上使得乡村老龄化水平反而超过了城镇,故可推测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会从东部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张,因为劳动力是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①正确,②错误;据图中“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度”一项数据的波动上升可知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总体呈加速发展态势,③正确,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第11题,据材料可知影响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度的因素主要是“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与迁移”,劳动力大多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从而使得欠发达地区更易出现城乡倒置现象,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个直辖市中,只有重庆位于西部地区,人均GDP相对较低,故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度最高的直辖市为重庆,D项正确,A、B、C错误。答案:10.A11.D(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2021年5月31日,我国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据此,完成第12题。12.当前人口政策的调整是由于我国人口合理容量较40年前有所增加。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增加主要基于()①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大幅提高②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极大改善③地区开放程度的极大改善④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考查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①③正确;40年间自然环境和资源不会发生极大改善,②错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减小,④错误。故选A。答案:A13.(2022·贵州贵阳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俄罗斯人口2000年为1.466亿,2007年为1.428亿,到2017年为1.445亿。下图示意俄罗斯2017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的空间分布。2019年中俄将双边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双边关系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1)指出2000年以来俄罗斯人口的增长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2)指出2017年俄罗斯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简析甲半岛环境承载力低的自然原因。(3)现今俄罗斯人口迁移有向东南部和西南部两个迁移方向。请选择其中一个迁移方向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俄罗斯人口2000年为1.466亿,2007年为1.428亿,到2017年为1.445亿,整体上人口增长缓慢,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人口增长缓慢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重;老年人口比重大,会使市场萎缩,购买力下降,投资减少,延缓社会经济的发展等问题。第(2)题,据图可知,俄罗斯2017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整体上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南多北少,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影响环境承载力的自然因素主要是自然环境与资源状况,甲半岛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气候环境不适宜;全年降水较少,且温度低河流结冰期长,水环境不适宜;沼泽广布,多冻土,土壤环境较差;生物多样性少,植被生长期短,生物环境不适宜,因此环境承载力低。第(3)题,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其他因素等方面。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等;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其他因素:婚姻和家庭等。①向东南部迁移:俄罗斯纬度高,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而东南部纬度较低,气候条件较好;同时东南部人口稀疏,土地面积广,矿产资源丰富;东南部与中国等东亚国家合作日渐紧密,就业机会较多;政府引导、地区合作,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等。②向西南部迁移:西南部纬度较低,气候条件较好;西南部靠近首都莫斯科等大城市,开发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靠近大城市,距离欧洲西部较近,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较为发达,工农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大,就业机会较多等。答案:(1)特点:先降低后增加,人口增长缓慢。影响: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养老负担重等。(2)分布特征: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南多北少,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自然原因:甲半岛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全年降水较少;河流结冰期长;沼泽广布,多冻土;生物多样性少,植被生长期短等。(3)向东南部迁移。东南部纬度较低,气候条件较好;矿产、土地等资源丰富;东南部与中国等东亚国家合作日渐紧密,就业机会较多;政府引导、地区合作,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等。向西南部迁移。西南部纬度较低,气候条件较好;开发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靠近大城市,距离欧洲西部较近,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较为发达,工农业对劳动力的拉力强,就业机会较多等。14.(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上海市人口容量估算表(万人)项目2010年2020年2030年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1535.951705.681894.17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1460.991543.031596.84综合常住人口容量1788.5-18701841.5-19351894.5-2000(1)根据上海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2)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描述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及原因。(3)结合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解析:第(1)题,从2010年上海人口金字塔图中可看出,上海20~60岁的人口比重大,说明劳动人口比重偏大;有利影响为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不利影响是住房、就业等压力大。第(2)题,从图2中可看出,1990—2005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远郊人口大幅增加;随着上海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郊区转变为城市,人口增加。2005-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出现人口增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旧城改造,环境改善,使得一部分人回迁中心城区。第(3)题,从表中看,2010年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小于综合常住人口容量,说明上海水资源限制了人口容量;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资源丰富,水资源不足的原因是水污染,属于水质型缺水地区,应从改善水质等方面回答,如开发新的水源地,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经济方面越发达,人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