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名人的艰苦事迹五篇700字以上_第1页
残疾名人的艰苦事迹五篇700字以上_第2页
残疾名人的艰苦事迹五篇700字以上_第3页
残疾名人的艰苦事迹五篇700字以上_第4页
残疾名人的艰苦事迹五篇700字以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残疾名人的艰苦事迹五篇700字以上残疾名人的艰苦事迹五篇700字以上

命运在一瞬间转变了她的生活轨迹。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残疾名人的艰苦事迹,接下来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残疾名人的艰苦事迹1

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始终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连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爱做的事,她特殊宠爱唱歌、跳舞,盼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许多担心分因子。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爱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支配: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小杨佩自己渐渐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敏捷的双脚。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晰残疾人要独立,必需先要自强、自信。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假如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她想依据自身的条件,去查找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幻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学问,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最喜爱做的事是跳舞,她的幻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杨佩从未失去对生活的幻想并坚信能从逆境中熬过来。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棵小草,悄悄无闻;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行。

残疾名人的艰苦事迹2

张海迪被誉为身残志坚的一代楷模,自学成才的闻名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放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我的德国笔记》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文著作。她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她用坚韧的意志粉碎了医生对她生命长度的预言,她用乐观的态度努力过好每一天,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在上世纪80年月,她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全国年轻人看到了奋斗的力气,鼓舞了一大批中国青年。她就是被誉为“八十年月新雷锋”和“当代保尔”的张海迪。

张海迪,1955年9月诞生于济南一个学问分子家庭。她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欢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似小燕子般处处飞行。惋惜,蹦蹦跳跳的时间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突然跌倒了。从今,双腿丢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丢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特别难治。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终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成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全都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兴奋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最终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由于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全部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无情的,每当病痛熬煎她时,顽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留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准备用一种痛苦来代替另外一种痛苦。慢慢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残疾名人的艰苦事迹3

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头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郑龙华于20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86万字。20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胜利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胜利人士》,展现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胜利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现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盼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盼望和鼓舞。”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胜利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却坐着轮椅宣扬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要展现残疾人的“健全”生活。“我盼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状况下做事都能胜利,每个人都更应当专心做事。”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舞了许多参观者。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特别迷茫。但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他指着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我来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那里许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用这些故事来进行励志教育,英勇地面对生活。”

从1岁落入火炕失去双手后,郑龙华对于生活的磨砺便不再生疏。他用双腕夹笔写字、两次考上高校却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顿中,同学寄给他台旧相机,22岁的他开头用双腕操作这台“精密仪器”,走街串巷为村民拍照,两年后在上海第一次获奖。

“摄影让我第一次有了自信。以前我很内向、封闭自己,由于我清晰自己跟别人不一样。”……、郑龙华说,“当别的摄影师,拍拍我的肩膀说,‘老郑,拍的不错啊’,我才觉得我和他们一样,在艺术上也能制造出好作品。”

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不同,郑龙华觉得最大的不同是“困难多于顺当,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许多”,“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舞”,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是“失去信念”。

郑龙华曾在浙江省临安市残联工作,这段经受让他更熟识残疾人的感受:“残疾人比较敏感,有时,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屑的动作,在常人看来没什么,但对于残疾人可能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多想。这也可以理解。”

在他看来,社会对残疾人的保障近年来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业等,但“仍滞后于社会进展”。此次残奥会对志愿者培训中有一条原则广为传播:关心残疾人时,要先征得对方的允许。“他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比如残疾人有时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

残疾名人的艰苦事迹4

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病导致高位截瘫。她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完成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懊丧和沉沦,她以坚韧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布满了信念。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学校、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高校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高校和硕士讨论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头从事文学创作,她以坚韧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放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从1983年开头,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阅历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月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特别关怀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抱负、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随后,张海迪成为道德楷模。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残疾名人的艰苦事迹5

“懂事起,我就想找到父母,但始终没敢向别人透露。直到收获残奥首金,渴望见到父母的心情愈加剧烈……”2022年10月中旬,一条寻亲微博快速传遍网络。发这条微博的人叫江建,也是摘得第八届残运会首枚金牌的冠军。但没有人会想到,赛场上顽强自信的江建,其实早在21年前就因患重病,被父母无奈遗弃,成了福利院里的一名孤儿。支撑他以残疾之身迈进高校校门和摘得残奥桂冠的,正是那份对亲情的思念……

无奈父亲异乡弃子

故事要从23年前说起。

那年,在浙江温州鹤溪镇一个一般农家里,一对年轻夫妻的孩子哇哇坠地。丈夫陈叔国欣喜若狂地从接生婆手里接过孩子,抱到妻子余丽辉面前说:“友爱的,是个儿子,就取名叫陈艺吧!”

在余丽辉的细心照料下,陈艺从小就乖巧听话,也特殊聪慧,不到一岁就会说话了。当第一次听到从孩子嘴里断断续续地喊出“爸爸”、“妈妈”时,余丽辉忍不住和丈夫商议 ,将来不管吃多少苦也肯定要将孩子培育成才,让他能有一番作为。

然而,就在陈叔国和妻子幸福的向往将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落到了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

一天晚上,余丽辉发觉原本宁静可人的陈艺突然哭闹不停。余丽辉一摸孩子的身体立刻吓呆了,陈艺全身发烫,像火炉般特别酷热。她连忙将儿子抱到村卫生所。医生经过简洁检查后告知余丽辉,孩子只是感冒了,随后给陈艺打了一针青霉素,便嘱咐她回家留意给孩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