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寿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长寿区2024年春期高中期末质量监测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B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试题卷总页数:8页。
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0.5MM签字笔书写。
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
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法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
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学习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有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二十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丧失。
D.现代人对千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书法艺术。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B.古代人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法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D.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寂寞中的叩门声
冯骥才
唐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坐得那么低,好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那样子,仿佛一连干了三天三夜的重活,撑不住了,瘫在了这儿。
他的眸子黯淡无神,嘴角下那一对喜悦的旋涡不见了。天才入秋,他就套上两件厚毛衣,当下还像怕冷似的缩着脖子。屋里静得很,家具上蒙了一层薄薄的尘土,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来。
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面——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的。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摘掉他。一下子,他又失去了一切……喧闹的人声从屋内消失,好似午夜后关了门的小饭铺,静得出奇。而玻璃书柜的第一层上还摆着几只名人和要人请他雕刻的烟斗。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
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他撂下烟斗,趿拉着鞋去开门。
打开门,不禁惊奇地扬起眉毛。原来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药正堵在门口。因花枝大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住他的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
啊,是老花农——老范!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自己。唐先生感到一阵浓郁的花香,混着一股淳厚的人情扑在身上,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乱糟糟的感触。嘴里忙乱地说:
“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这花儿开得多好!好大的一盆,重极了吧!”
人把花儿放在地上,直起腰。他看了不由得一怔,来人竟不是老范。他不认得。是一个中等个子的青年人,穿件黑布夹袄,装束和气质都像个农民。手挺大,宽下巴,一双吊着的小眼睛,皮肤黑而粗糙;鞋帮上沾着黄土。
“你?"
“俺是您认得的那老范的儿子。”
唐先生听了,忽觉得他脸上某些地方确实挺像老范。忙请他坐,并给他斟了杯热茶。“你爹还好吧!这两天,我还正想去看他呢!"唐先生这话真切不假,毫无客套的意思。
不料这青年说:“俺爹今年夏天叫雨淋着,得了肺炎,过世了。”他的声音低沉。但好像事情已过了多日,没有显得强烈的悲痛与难过。
“什么?他!"唐先生怔住了。
“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尾药。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的。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
唐先生听呆了。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他心里一阵凄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话。他下意识地习惯地从茶几上拿起烟斗,可是划火柴时,手颤抖着,怎么也划不着。那青年一见到烟斗,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说:
“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刻的烟斗吗?您曾经送给过他一只烟斗吧!他临终时对俺说:‘你记着,俺走的时候,身上的衣服穿得像样不像样都不要紧;千万别忘了把唐先生那只烟斗给俺插在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其实他都听见了。
那青年又说了一遍。他的脑袋嗡嗡响,却一个字儿也没听见。
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他后悔,当初老花农向他要烟斗时,他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他……
(选自《雕花烟斗》,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这句既从正面写出了老范对友谊的执着,又反映了老范儿子像老范一样质朴、自然。
B.“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在画家得意时,画家老唐不喜欢老范,但是在他失意以后,名人们都不理他了,他就开始喜欢老范了。
C.“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写出了画家到最后才明白,真正理解他、懂他的,是这个真正追求艺术的老花农。
D.当唐先生听到老范的儿子说老范因肺炎去世时,惊呆了,是由于这消息对于他来说,太过突然了,从感情上有些不能接受。
5.小说中的老花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纵观全文,开头三个自然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7.本文写了雕花烟斗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疆,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①持重宝啗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郦食其:人名。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9.下列与本文相关的文化知识,错误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帝、太宗。
B.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经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汉上逢同年崔八
李频
去岁曾游帝里①春,杏花开过各离秦。
偶先托质②逢知己,独未还家作旅人。
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逡巡。
一回相见一回别,能得几时年少身。
【注】①帝里:帝都,京城。②托质:寄身,这里指人在旅途。
12.以下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上"指汉水边,点明相逢之地,“同年”指同年出生,说明崔八与诗人是同龄人。
B.首联写诗人去年春天曾和崔八同游京城,但杏花落后又匆匆离别,相聚时间很短。
C.颔联上句的“偶"和下旬的“独”形成反差,说明诗人长期漂泊在外,知己难逢。
D.诗人感慨与友人相见一回,就要分别一回,连用两个“一回”,强化了感情的抒发。
13.本诗主要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3小题,8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普遍规律“________,________”,这个道理也能给普通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启示。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人们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4)柳永在《望海潮》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用写景如画的笔调凸显出壮美阔大的钱塘江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薜荔”是古诗文中的意象。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_____________,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斜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_____________,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桃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________________。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司空见惯同流合污青云直上心驰神往
B.层出不穷随波逐流青云直上爽心悦目
C.层出不穷同流合污扶摇直上爽心悦目
D.司空见惯随波逐流扶摇直上心驰神往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正是因为对世界经济的长远趋势有着把握,中国积极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这一主动拥抱未来的开阔视野,被视为是“握住了通向明未的钥匙"。在各国观察人士眼中,举办进博会,正是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有力一项举措。
A.举办进博会,在各国观察人士眼中,正是支持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一项有力举措。
B.在各国观察人士眼中,开展进博会,正是中国支持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有力一项举措。
C.在各国观察人士眼中,中国开展进博会,正是支持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有力一项举措。
D.在各国观察人士眼中,中国举办进博会,正是支持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一项有力举措。
17.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词语,使句子连贯,文意顺畅。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是一个天仙被贬谪到无聊混乱人间后对理念世界模糊记忆的_________________。无奈,仍执着,在固执的回忆中,他把头脑中模模糊糊、影影绰绰的理念世界捕捉到文字中。
A.追踪虽然但是幻象B.追怀即使也不图像
C.追思虽然但是幻境D.追踪即使也不景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高妙的语言大师,曹雪芹的巨作《红楼梦》不仅在文字界树立起一座历史丰碑,①。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之中,谐音艺术贯穿全书,每每读之,令人拍案叫绝。
《红楼梦》中的谐音广泛地运用在人名、地名之中,其中,②。比如,贾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人名字合在一起谐音“原应叹息”,暗示四人命运遭际令人叹息。又如,娇杏谐音“侥幸”,她从甄家的丫鬟一跃成为贾雨村的正夫人,可见其“侥幸”;甄家千金甄英莲的名字也暗含谐音,谐音“真应怜"。
谐音还是作者表达讽刺与批判的重要方式。比如,书中贾宝玉的父亲腐朽陈旧,表面上道貌岸然,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其名“贾政”谐音“假正”,正是作者对其辛辣的嘲讽,讽刺他为人表面正经,③。
谐音艺术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咀嚼其中含义,每个谐音都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如此成功的对谐音艺术的广泛使用在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这不仅展现出作者高妙的艺术技巧,更展现出作者对于语言驾轻就熟的把控与运用。
18.近来,一些政务服务平台利用“谐音”取名走红,如湖南省的政府服务号叫“新湘事成”,广东省政务服务平台为“粤省事”,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为“渝快办”,还有甘肃的“甘快办”,山西的“晋快办”,河北的“冀时办”,天津的“津心办"等等。请从中任选一例咀嚼其含义及妙趣。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亩产超过900公斤,袁隆平在他年过80之后,再攀世界杂交水稻新高峰。央视报道了袁隆平关于再攀世界杂交水稻史新高峰的一些观点,其中有他对招收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看法:
“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就是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来的,他也要到田里面种出水稻。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专研,我想他一定还是会出结果的。如果有一些思想不大正,他就搞腐败了,包括搞科技工作者也有腐败现象,弄虚作假,哄骗人家,欺人欺己,最后没有好下场的。”
要求:①全面理解材料,构思作文;②自主确定立意、文体(诗歌除外);③自主确定标题;④不要脱离材料作文;⑤不少于800字。长寿区2024年春期高中期末质量监测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B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试题卷总页数:8页。
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0.5MM签字笔书写。
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
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法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
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学习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有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二十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丧失。
D.现代人对千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书法艺术。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B.古代人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法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D.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答案】1.B2.A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发展历史……”错,由原文“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可知,“中国文字”应该是“中国的书法”,此处偷换概念。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A.选项是说“书法艺术”在古代被重视,不是“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属于答非所问。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中心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全体公民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错误,原文说“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B.“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可知,造成的结果应是“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
C.关系颠倒,由原文“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可知。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寂寞中的叩门声
冯骥才
唐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坐得那么低,好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那样子,仿佛一连干了三天三夜的重活,撑不住了,瘫在了这儿。
他的眸子黯淡无神,嘴角下那一对喜悦的旋涡不见了。天才入秋,他就套上两件厚毛衣,当下还像怕冷似的缩着脖子。屋里静得很,家具上蒙了一层薄薄的尘土,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来。
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面——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的。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摘掉他。一下子,他又失去了一切……喧闹的人声从屋内消失,好似午夜后关了门的小饭铺,静得出奇。而玻璃书柜的第一层上还摆着几只名人和要人请他雕刻的烟斗。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
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他撂下烟斗,趿拉着鞋去开门。
打开门,不禁惊奇地扬起眉毛。原来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药正堵在门口。因花枝大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住他的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
啊,是老花农——老范!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自己。唐先生感到一阵浓郁的花香,混着一股淳厚的人情扑在身上,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乱糟糟的感触。嘴里忙乱地说:
“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这花儿开得多好!好大的一盆,重极了吧!"
人把花儿放在地上,直起腰。他看了不由得一怔,来人竟不是老范。他不认得。是一个中等个子的青年人,穿件黑布夹袄,装束和气质都像个农民。手挺大,宽下巴,一双吊着的小眼睛,皮肤黑而粗糙;鞋帮上沾着黄土。
“你?”
“俺是您认得的那老范的儿子。"
唐先生听了,忽觉得他脸上某些地方确实挺像老范。忙请他坐,并给他斟了杯热茶。“你爹还好吧!这两天,我还正想去看他呢!”唐先生这话真切不假,毫无客套的意思。
不料这青年说:“俺爹今年夏天叫雨淋着,得了肺炎,过世了。"他的声音低沉。但好像事情已过了多日,没有显得强烈的悲痛与难过。
“什么?他!”唐先生怔住了。
“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尾药。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的。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
唐先生听呆了。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他心里一阵凄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话。他下意识地习惯地从茶几上拿起烟斗,可是划火柴时,手颤抖着,怎么也划不着。那青年一见到烟斗,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说:
“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刻的烟斗吗?您曾经送给过他一只烟斗吧!他临终时对俺说:‘你记着,俺走的时候,身上的衣服穿得像样不像样都不要紧;千万别忘了把唐先生那只烟斗给俺插在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其实他都听见了。
那青年又说了一遍。他的脑袋嗡嗡响,却一个字儿也没听见。
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他后悔,当初老花农向他要烟斗时,他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他……
(选自《雕花烟斗》,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这句既从正面写出了老范对友谊的执着,又反映了老范儿子像老范一样质朴、自然。
B.“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在画家得意时,画家老唐不喜欢老范,但是在他失意以后,名人们都不理他了,他就开始喜欢老范了。
C.“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写出了画家到最后才明白,真正理解他、懂他的,是这个真正追求艺术的老花农。
D.当唐先生听到老范的儿子说老范因肺炎去世时,惊呆了,是由于这消息对于他来说,太过突然了,从感情上有些不能接受。
5.小说中的老花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纵观全文,开头三个自然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7.本文写了雕花烟斗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案】4.C5.老花农是一位种花手艺精湛,淳朴善良,无论唐画家处于顺境或逆境,他都真诚相待,始终如一,钟情于艺术,执着于友谊的劳动人民形象。
6.①交代人物处境,描写人物的颓废状态;②紧扣文章题目中的“寂寞”二字,在与下文的对照中彰显主题;③为主要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7.深刻意蕴:①人在逆境中才能认识到生活中最珍贵的不是名誉、地位,而是质朴的友谊;②不能为了权力、地位失去人性的本真;③不能因境遇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情感取向:对虚荣、自私、趋炎附势的批判;对质朴、高尚灵魂的赞美。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正面写出了老范对友谊的执着"错误。“正面”是直接写老范,此处应为“侧面"。
B.“但是在他失意以后,名人们都不理他了,他就开始喜欢老范了”错误。唐先生失意以后,只有花农老范一直尊敬他,他对老范是心存感激而不是“开始喜欢老范"。
D.“是由于这消息对手他来说,太过突然了,从感情上有些不能接受”错误。唐先生听到老范去世的消息惊呆了的原因是,这样“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原来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因花枝太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住他的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可知,老花农种花手艺精湛。
由原文“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可知,淳朴善良。
由原文“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以及“……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尾菊。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的,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可知,钟情于艺术,执著于友谊,他对艺术美有着真情向往,他尊重和唐画家的友情,无论唐画家处于顺境或逆境,他都真诚相待,始终如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和“那样子,仿佛一连干了三天三夜的重活,撑不住了,瘫在了这儿"可知,交代人物处境,描写人物的颓废状态。
由原文“屋里静得很,家具上蒙了一层薄薄的尘土,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来”以及“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可知,紧扣文章题目中的“寂寞”二字,在与下文的对照中彰显主题。
由原文“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来"以及下文“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他招下烟斗,趿拉着鞋去开门”可知,为主要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由原文“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自己"可知,人在逆境中才认识到生活中最珍贵的不是名誉、地位,而是质朴的友谊;
由原文“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搞掉他”可知,为了权力、地位不可失去人性的本真;
由原文“他后悔,当初老花农向他要烟斗时,他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他……"可知,不能因境遇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
由原文“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和“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可知,对虚荣、自私、趋炎附势的批判;对质朴、高尚灵魂的赞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疆,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①持重宝啗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郦食其:人名。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9.下列与本文相关的文化知识,错误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帝、太宗。
B.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经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答案】8.C9.B
10.B11.(1)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
(2)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
“臣”是张良,“起下邳"是动词短语,作“臣”的谓语,“邳"后断开,排除D。
“上”,指皇上,“与上会"是事件,“留”,名词,是“会"的地点,“留”后面停顿,排除AB。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错误。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没费一兵一卒”错误。原文为“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说明发动了战争。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愿”,希望;“壁”,军营;“具”,准备;最后一个“为”,作为。
(2)“绝”,烧断;“还”,回来;“以”,连词,来;“固”,稳住。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成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成阳,秦王子婴投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领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因此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于是派张良回去。他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偷归依汉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高帝驾崩,八年以后张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汉上逢同年崔八
李频
去岁曾游帝里①春,杏花开过各离秦。
偶先托质②逢知己,独未还家作旅人。
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逡巡。
一回相见一回别,能得几时年少身。
【注】①帝里:帝都,京城。②托质:寄身,这里指人在旅途。
12.以下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上"指汉水边,点明相逢之地,“同年”指同年出生,说明崔八与诗人同龄人。
B.首联写诗人去年春天曾和崔八同游京城,但杏花落后又匆匆离别,相聚时间很短。
C.颔联上句的“偶"和下旬的“独”形成反差,说明诗人长期漂泊在外,知己难逢。
D.诗人感慨与友人相见一回,就要分别一回,连用两个“一回”,强化了感情的抒发。
13.本诗主要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2.A13.①旅居未归的漂泊孤苦之情。诗人与好友自上次从京城分离后,一直独自漂泊在外,不得归家。
②时光飞逝,年华渐老的慨叹。世上多歧路,时光无情流逝,在相见与离别中,人难以重回少年时光。
③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一回相见一回别”,诗人感慨相见一回,就要分别一回,对友人依依不舍。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指同年出生,说明崔八与诗人是同龄人"错误。“同年”指同榜考中者,点明崔八与诗人关系。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根据首联“去岁曾游帝里春,杏花开过各离秦”,颔联“偶先托质逢知己,独未还家作旅人”可知,诗人回忆去年春天曾和崔八同游京城,杏花落后又匆匆离别,相聚时间很短。自己漂泊在外遇到知己好友,告诉朋友,上次分别后自己没有回家,一直一个人孤独的漂泊在外,抒发了自己与崔八分别后旅居未归的漂泊孤苦之情。
根据颈联“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这巡"可知,写世上的道路崎岖缭绕,时光也按照自己规律向前流逝,而自己却功业未成,蹉跎岁月,这一联诗人在感慨人世艰难,时光飞逝,功业未成。
根据尾联“一回相见一回别,能得几时年少身”可知,写诗人感慨,相见一回,就要分别一回,可是人生还能够有几回青春年少啊,诗人这是在借分析相见与离别的辩证关系,发出年华渐老,欢愉短暂的慨叹。
(四)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3小题,8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________,________”,这个道理也能给普通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启示。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人们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4)柳永在《望海潮》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用写景如画的笔调凸显出壮美阔大的钱塘江景。
【答案】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有善始者实繁④.能克终者盖寡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⑥.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⑦.云树绕堤沙⑧.怒涛卷霜雪⑨.天堑无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毋、繁、寡、鉴、绕、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薜荔"是古诗文中的意象。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_____________,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斜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_____________,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桃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________________。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司空见惯同流合污青云直上心驰神往
B.层出不穷随波逐流青云直上爽心悦目
C.层出不穷同流合污扶摇直上爽心悦目
D.司空见惯随波逐流扶摇直上心驰神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此句语意为“薜荔”意象在古诗文中常见,第一空应选“司空见惯"。
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使用“同流合污”时要有比较的对象,此处的意思是薜荔与众不同,第二空应选“随波逐流"。
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语境为藤条攀附于墙壁向上生长,根据对象,第三空应选“扶摇直上”。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爽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语境为诗中“描写"的景象,第四空应选“心驰神往”。
故选D。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正是因为对世界经济的长远趋势有着把握,中国积极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这一主动拥抱未来的开阔视野,被视为是“握住了通向明未的钥匙"。在各国观察人士眼中,举办进博会,正是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有力一项举措。
A.举办进博会,在各国观察人士眼中,正是支持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一项有力举措。
B.在各国观察人士眼中,开展进博会,正是中国支持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有力一项举措。
C.在各国观察人士眼中,中国开展进博会,正是支持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有力一项举措。
D.在各国观察人士眼中,中国举办进博会,正是支持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一项有力举措。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举办进博会”前缺主语“中国”,“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前缺谓语“支持”,排除A、B项。二是语序不当,“一项”应该放在“有力"之前,可排除C项。
故选D。
17.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词语,使句子连贯,文意顺畅。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是一个天仙被贬谪到无聊混乱人间后对理念世界模糊记忆的_________________。无奈,仍执着,在固执的回忆中,他把头脑中模模糊糊、影影绰绰的理念世界捕捉到文字中。
A.追踪虽然但是幻象B.追怀即使也不图像
C.追思虽然但是幻境D.追踪即使也不景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追踪:按踪迹或线索追寻。迫怀:回忆、追念。追思:追想、回想。第一空,填在“记忆”后,应是追寻记忆的踪迹,应选“追踪"。
虽然,表转折的连词,一般与“但是”呼应。即使,表假设的连词,一般与“也"呼应。第二、三空,后面接的是“仍执着”,可知语意不是“即使……也不……"的假设关系,而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第二空应选“虽然”,第三空应选“但是”。
幻象:幻想出来的或由幻觉产生的形象。幻境:虚幻奇昇的境界。图像:画成、摄制或印制的形象。景象:现象,状况。题干中的“理念世界"是幻想出来的,这里是说他把理念世界的形象写到文字中,第四空应选“幻象”。
综合以上分析,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词语是追踪、虽然、但是、幻象。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高妙的语言大师,曹雪芹的巨作《红楼梦》不仅在文字界树立起一座历史丰碑,①。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之中,谐音艺术贯穿全书,每每读之,令人拍案叫绝。
《红楼梦》中的谐音广泛地运用在人名、地名之中,其中,②。比如,贾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人名字合在一起谐音“原应叹息”,暗示四人命运遭际令人叹息。又如,娇杏谐音“侥幸”,她从甄家的丫鬟一跃成为贾雨村的正夫人,可见其“侥幸";甄家千金甄英莲的名字也暗含谐音,谐音“真应怜”。
谐音还是作者表达讽刺与批判的重要方式。比如,书中贾宝玉的父亲腐朽陈旧,表面上道貌岸然,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其名“贾政"谐音“假正”,正是作者对其辛辣的嘲讽,讽刺他为人表面正经,③。
谐音艺术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咀嚼其中含义,每个谐音都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如此成功的对谐音艺术的广泛使用在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这不仅展现出作者高妙的艺术技巧,更展现出作者对于语言驾轻就熟的把控与运用。
18.近来,一些政务服务平台利用“谐音"取名走红,如湖南省政府服务号叫“新湘事成”,广东省政务服务平台为“粤省事”,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为“渝快办”,还有甘肃的“甘快办”,山西的“晋快办”,河北的“冀时办”,天津的“津心办”等等。请从中任选一例咀嚼其含义及妙趣。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8.①广东省简称“粤”,“粤省事”有“省时省力"越来越好”之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政务服务平台让大家轻松享受到各种政务服务的决心。
②重庆市简称“渝”,“渝快办”有“愉快办理"快速办理”之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的办事效率及为民服务的暖心态度。
19.①而且构建了一座修辞艺术的殿堂(而且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
②在人名上的运用更普遍
③实则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广东省政务服务平台取名为“粤省事”,巧妙地利用了谐音艺术手法,广东省简称“粤”,而“粤"与“越”谐音,利用这一谐音,再结合“政务服务平台"的语言环境,“粤省事”就有了“省时省力"越来越好”之意,表达了广东政务服务平台让大家办事轻松、方便,各种政务服务到家的题旨。
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取名“渝快办”,巧妙地利用了谐音艺术手法,重庆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电子商务平台软件开发与运营服务合同2篇
- 网管业务培训课程设计
-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要课件
- 抽样调查课程设计
- 无主灯教学课程设计
- 花草移植课程设计
- 2024年艺术的语录
- 水源热泵课程设计
- 医务科护士处理医务事务
- 食品行业客服工作者感悟
-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应对措施【全国一等奖】
- 生产车间薪酬管理制度
- 小学生科普人工智能
- 2022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英语入学考试试题
- 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主讲陶通艾
- 3500A 手持式综合测试仪操作指导培训
- GB/T 1335.2-2008服装号型女子
- GB 31247-2014电缆及光缆燃烧性能分级
- DCC20网络型监视与报警
- 《简单教数学》读书心得课件
- 井底车场及硐室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