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六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六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六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六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曲水流觞"这种娱乐方式最早源于古老的上巳节,上巳节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这一天,古人要举行“袚褉”仪式。祓禊就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最开始的时候,人们会在蜿蜒曲折的溪流边沐浴以驱除不祥。到了汉时,三月上巳日,正式确定为节。每逢该日,不论贵贱,不分男女,人们都去水边洗濯,成为约定俗成的礼式。在祓禊之后,便随意坐在弯曲的溪水边,在上流放置盛酒之杯(觞),任其漂流而下,酒杯漂至谁面前停下,谁就要取来饮下,彼此相与为乐,故称“曲水流觞"。

到了魏晋至隋唐年间,“曲水流觞”进入到了繁盛时期。不同于魏晋以前,“曲水流觞"是袚褉礼式在社会中的延续。这一时期内的“曲水流觞”更多地侧重于文化品味,将饮酒、赋诗、游赏很好地融为一体。王羲之等人虽也举行修褉祭祀仪式,但主要进行了“曲水流觞"活动,突出了咏诗论文,饮酒赏景。正是因为兰亭集会的盛名,从此之后“曲水流觞”更多地被认为是文人间聚会的赋诗活动,所以兰亭会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聚会,是“曲水流觞"开始浸染文人气质的最初形式,从此与诗酒文化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唐初,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率一群诗人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事雅集的修禊活动。并模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云门献之山亭序》。这一场聚会,汇集了当时最头角峥嵘的风流才俊,大家意气风发地赋诗、畅饮、观景,好不快意。

可惜这种风雅的娱乐活动未能长盛不衰。唐朝过后,“流觞曲水”便慢慢地被遗忘了,因为长期被游牧民族压制,特别是南宋时期,聚会上,文人们更多的是感怀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宋朝的文人们更喜欢独饮,或仅邀集三五知交进行浅斟低唱。

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对文化和文人的禁锢,“曲水流觞"活动更加式微,一般只限制在亭子里举行,即“流杯亭”,更有甚者,只是在大石桌的桌面上刻上弯弯曲曲的小溪,一头进水,一头出水,大家围坐在一起,模拟“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时至今日,再也没能见识到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方式,这无疑是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

(摘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流觞曲水,到底是什么?》)

材料二:

“曲水流觞”的发展,其环境和形式,已经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最好的模板之一,从园林美学的角度上探讨,“曲水流觞"具有深远意境之美,融揉自然之美,行为动作之美以及构景之美等园林美学特征。

园林中“曲水流觞”的意境,直接的来源自是兰亭修褉的风流韵事,而再继续地深究,则为孔子所赞叹的曾点气象,即人和大自然谐调统一,在大自然中感受体会自身的修养和品性,“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美妙意境。

古典园林中的“曲水流觞”,无不把《兰亭集序》所描述的崇山峻岭,茂竹修林的自然风光作为造景的蓝本,大多的“曲水流觞"景观范山模水,以达到兰亭雅事崇山峻岭之自然风貌,植物配置也多喜欢选择象征君子高雅的竹子,体现兰亭雅集美好意境的同时融揉了自然山水之美,亦成了传统园林中曾点气象的美妙意境与融揉自然美的园林景观的典型。

随着时间的流逝,“曲水流觞”的活动已经由原始的巫祭仪式演变为文人雅集、吟诗作赋的风雅活动,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了些许改变。

“曲水流觞"的构景形式美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古典园林中往往采用“曲水流觞”文字之内涵,曲水大多写意水形。老子云:“曲则全。"不规则的水体与形态的丰富和变化相联系,同时,曲折的水体有着更有趣味的复杂岸线,从而提供更多的观景角度以及获得间接水体验的机会,并能形成更多的分隔、遮挡及变化的节点,从风水学角度讲,水贵曲折,曲水有穴,能够聚气,是风水宝地,故“曲”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曲水流觞"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构景形式美是由其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而来的程式化景观美。从艺术上意象思维的角度看,经历长期的发展,流杯渠和流杯亭的特定形式,实际曾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凝练的意象型艺术符号,在历史观念发达并擅长意象思维的文人心目中,则往往成为寄托欣赏历史情结的审美观照对象,即藉由流杯亭,体悟乾道曲成、生机流行,会心曾点气象、兰亭故事等。而与此同时,在宗承唐宋的明清造园艺术实践中,人们早已习惯并倾向在狭小的空间里,拳山勺水,芥子纳须弥地精心构造壶中天地,玲珑的流杯渠和流杯亭运用于小型园林,不仅体量和尺度相宜,它浓缩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而程式化的“曲水流觞”景观,也有着特定的构景形式的美,在园林中有着广阔的传承空间。

而“曲水流觞"活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体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我们今天科学的生态学观点来看,其宗旨也是要求人和自然的谐调发展,与我们当今园林设计所要求的主流不谋而合。因此,“曲水流觞"在当今的园林设计中,是与我们强调人居环境的自然,满足生态需要的要求相符合的。

(摘编自《千年曲水话流觞——探“曲水流觞”在园林景观中之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巳节是一种古老的节日,“流觞曲水"最早就源于上巳节。在这一节日里,人们会举行“袚褉”仪式。

B.从先秦到汉朝,“流觞曲水"经历了日渐世俗欢娱化的过程。到了魏晋时期,“流觞曲水”的内涵改变了,而是侧重于文化品味了。

C.“曲水流觞"在意境、构景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园林美学的价值,其环境和形式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最好的模板之一。

D.在从原始的巫祭仪式演变为文人雅集、吟诗作赋的风雅活动的过程中,“曲水流觞”的活动形式和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发生了些许改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会具有开创意义,在其之前,“曲水流觞"活动是袚褉礼式在社会中的延续,在其之后,“曲水流觞”开始与诗酒文化产生联系。

B.魏晋至隋唐是“曲水流觞"活动的繁盛时期,这一活动在唐朝之后逐渐被遗忘和在明清时期更加式微的原因基本相同。

C.当下“曲水流觞”活动已经永久失传了,人们已不再能见识到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方式了,这对传统文化来说是一大损失。

D.流杯渠和流杯亭是“曲水流觞"长期发展和演变而来的程式化景观,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往往寄托着文人欣赏历史的情结。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曲水流觞”活动盛况的一项是()

A.北宋司马光:“冠盖郁相依,名园花未稀。游丝萦复展,狂絮堕还飞。积弩遗风陋,兰亭旧俗微。何如咏沂水,春服舞雩归。"

B.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C.《后汉书·礼仪志》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袚除去宿垢疢为大洁。"

D.《晋书·礼志下》记载:“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褉洛水之侧……海西于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皆其事也。”

4.材料二中的“曾点气象"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是一幅怎样的场景?材料中“曾点气象”内涵是什么?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南京九见堂住区(独乐园会所)的设计从“曲水流觞"中汲取了哪些灵感。

山间城墅入口由宽窄不一的曲线形小溪串联,利用地势高差,形成自然溪流。而流杯亭的曲水流觞台,则效仿古人的一种水滨宴会活动,将流水与娱乐结合,符合园林最终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植物造景中整体以竹为基调,无论是大门入口,还是宅间小巷都有竹的身影;见山台取黑松、马尾松、白皮松;汀兰亭旁搭配苍劲的松树和幽香的腊梅。廓如间的镜面水池、紫宸间的入口叠石池塘等都通过静水之景临摹出临湖水景,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同时会所取景时借对面天然植物群落及深水湖的景。

【答案】1.B2.D

3.A4.①“曾点气象"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是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的一幅“暮春咏归图”。

②内涵:人和大自然谐调统一,在大自然中感受体会自身的修养和品性,感受来自大自然的奇妙意境。

5.

①将自然风光作为造景的蓝本,在配置植物时多选择象征君子高雅品性的竹子等,展现美好的意境,景观模山范水。植物造景中整体以竹为基调,无论是大门入口,还是宅间小巷都有竹的身影。见山台取各种松树;汀兰亭搭配腊梅。廓如间的镜面水池、紫宸间的入口叠石池塘等都通过静水之景临摹出临湖水景。

②在水体的设计上,选择“曲水"。山间城墅入口由宽窄不一的曲线形小溪串联,形成自然溪流。

③小型园林设计中可以灵活运用流杯渠和流杯亭这样的特定形式。而流杯亭的曲水流觞台,则效仿古人的一种水滨宴会活动。

④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到了魏晋时期,……而是侧重于文化品味了”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是“到了魏晋至隋唐年间"不是“魏晋时期”;是“更多地侧重"而不是“侧重”。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曲水流觞’开始与诗酒文化产生联系"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所以兰亭会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聚会,是‘曲水流觞’开始浸染文人气质的最初形式,从此与诗酒文化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可知,兰亭会让“曲水流觞"与诗酒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并不是让二者产生联系。

B.“原因基本相同”错误,由材料一第五、六段可知,唐朝之后“曲水流觞"逐渐被遗忘的原因是长期被游牧民族压制,明清时期“曲水流觞”活动更加式微的原因是统治者对文化和文人的禁锢。

C.“‘曲水流觞’活动已经永久失传了"错误,由材料一第七段“时至今日,再也没能见识到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方式,这无疑是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可知,原文并没有说“曲水流觞"活动已永久失传。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

A.司马光的诗表达了他对当时上巳节习俗的不满,直陈兰亭旧俗的衰微,抒发了今不如昔的感慨。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场景一般由人、景、事组成。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知,画面展示的季节是“暮春”,人物是五六成年人和六七个孩童,事件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画面和乐而闲适,所以曾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畅游的欢愉图景。

由材料二第二段“而再继续地深究,则为孔子所赞叹的曾点气象,即人和大自然谐调统一,在大自然中感受体会自身的修养和品性,‘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美妙意境"可知,曾点气象就是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大自然中感受体会自身的修养品性,感受美妙意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概括独乐园会所各个地方的特点,如入口、流杯亭的曲水流觞台、植物造景等;然后再联系材料二中“曲水流觞”的特点进行作答。

由原文“大多的‘曲水流觞’景观范山模水,以达到兰亭雅事崇山峻岭之自然风貌,植物配置也多喜欢选择象征君子高雅的竹子,体现兰亭雅集美好意境的同时融揉了自然山水之美,亦成了传统园林中曾点气象的美妙意境与融揉自然美的园林景观的典型"可知,将自然风光作为造景的蓝本,在配置植物时多选择象征君子高雅品性的竹子等,展现美好的意境。

由原文“同时,曲折的水体有着更有趣味的复杂岸线,从而提供更多的观景角度以及获得间接水体验的机会,并能形成更多的分隔、遮挡及变化的节点,从风水学角度讲,水贵曲折,曲水有穴,能够聚气,是风水宝地,故‘曲’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可知,在水体的设计上,选择“曲水"。山间城墅入口由宽窄不一的曲线形小溪串联,形成自然溪流。

由原文“……在宗承唐宋的明清造园艺术实践中,人们早已习惯并倾向在狭小的空间里,拳山勺水,芥子纳须弥地精心构造壶中天地,玲珑的流杯渠和流杯亭运用于小型园林,不仅体量和尺度相宜,它浓缩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可知,小型园林设计中可以灵活运用流杯渠和流杯亭这样的特定形式;而流杯亭的曲水流觞台,则效仿古人的一种水滨宴会活动。

由原文“直接的来源自是兰亭修褉的风流韵事,而再继续地深究,则为孔子所赞叹的曾点气象,即人和大自然谐调统一,在大自然中感受体会自身的修养和品性,……"可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摘橘子

沈从文

萝卜溪滕家橘子园,大清早就有十来个男男女女,爬在树桠间坐定,或用长竹梯靠树,大家摘橘子。人人各把小箩小筐悬挂在树枝上,一面谈笑一面工作。

夭夭不欢喜上树,便想新主意,自出心裁找了枝长竹杆子,杆端缚了个小小捞鱼网兜,站在树下去搜寻,专拣选树尖上大个头,发现了时,把网兜贴近橘子,摇一两下,橘子便落网了,于是再把网兜中橘子倒进竹筐中去。众人都是照规矩动手,在树桠间爬来转去很费事,且大大小小都得摘。夭夭却从从容容,举着那枝长竹杆子,随心所欲到处树下走去,选择中意的橘子。且间或还把竹杆子去撩拨树上的嫂嫂和姐姐,惊扰他们的工作。

橘子园主人长顺,手中拈着一支长长的软软的紫竹鞭烟杆,在冬青篱笆边看家中人摘橘子。有时又走到一株树下去,指点指点。见小女儿夭夭已上了树,有个竹筐放在树下,满是特大号火红一般橘子。长顺想起商会会长昨天和他说的话,仰头向树枝高处的夭夭招呼:“夭夭,你摘橘子不能单拣大的摘,不能单拣好的摘,要一视同仁,不可稍存私心。都是树上生长的,同气连理,不许偏爱。现在不公平,将来嫁到别人家中去做媳妇,做母亲,待孩子也一定不公平。这可不大好。”

夭夭说:“爹爹,我就偏要摘大的。我才不做什么人妈妈媳妇!我就做你的女儿,做夭夭。"

较远一株树上,一个老长工正爬下树来,搭口说:“子树上厚皮大个头,好看不中吃。到了十二月都成绣花枕头,金镶玉,瓤子同棉花籽差不多,干瘪瘪的,外面光,不成材。”

夭夭说:“松富满满【注】,你说的话有道理。可是我不信!我选好看的就好吃,你不信,我同你打赌试试看。"

长顺正将走过老伴那边去,听到夭夭的话语,回过头来说:“夭夭,你赶场常看人赌博,人也学坏了。近来动不动就说要赌点什么。一个姑娘家,有什么可赌的?”

夭夭被爹教训后不以为意,一时回答不出,却咕叽咕叽的笑。过一会,看爹爹走过去远了,于是轻轻的说:“辰溪县岩鹰洞有个聚宝盆,一条乌黑大蟒蛇守定洞门口,闲人免入,谁也进不去。我哪天爬到洞里去把它偷了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只要我会想,就一定有万千好东西从盆里取出来。金子银元宝满箱满柜,要多少有多少,还怕和你们打赌?"

另外一个嫂嫂说:“聚宝盆又不是酱油罐,你哪能得到?作算你夭夭有本领,当真得到了它,不会念咒语,盆还是空的,宝物不会来的!”

各人都在树上高处笑着,摇动了树枝,这里那里都有赤红如火橘子从枝头下落。夭夭上到最高枝,有意摇晃得厉害,掉落下的橘子也就分外多。照规矩掉下地的橘子已经受损,必另外放在一处,留给家里人解渴。长顺一面捡拾树下的橘子,一面说:“上回省里委员过路,说我们这里橘子像摇钱树。夭夭得不到聚宝盆,倒先上了摇钱树。"

夭夭说:“爹爹,这水泡泡东西值什么钱?”

长顺说:“货到地头死,这里不值钱,下河可值钱。听人说北京橘子两毛钱一个,上海一块钱两斤;真是树上长钱!若卖到这个价钱,我们今年就发大财了。"

住对河坳上守祠堂的老水手,得到村子里人带来的口信,知道长顺家卖了一船橘子给镇上商会会长,今天下树,因此赶紧渡河过萝卜溪来帮忙。夭夭眼睛尖,大白狗眼睛更尖,老水手还刚过河,人在河坎边绿竹林外,那只狗就看准了,快乐而兴奋,远远的向老水手奔去。夭夭见大白狗飞奔而前,才注意到河坎边竹林子外的来人,因此也向那方面走去。在竹林前和老水手迎面碰头时,夭夭说:“满满,你快来帮我们个忙!”

这句话含义本有两种,共同工作名为帮忙,橘子太多要人吃,照例也说帮忙。乡下人客气笑话,倒常常用在第二点。

所以老水手回答夭夭说:“我帮不了忙,夭夭。人老了,吃橘子不中用了。一吃橘子牙齿就发酸。你家屋后那烂甜白杏子不推辞,一口气吃十来个,眼睛闭闭都不算好汉。"话虽如此说,老水手到了橘园里,把头上棕叶斗笠挂到扁担上后,即刻就参加摘橘子工作。

夭夭在老水手树边,仰着个小头,“满满,我想要我爹装一船橘子到武昌去,顺便带我去,我要看看他们城里文明人吃橘子怎么下手。用刀子横切成两半,用个小机器挤出水来放在杯子里,再加糖加水吃,多好笑!他们怕什么?一定是怕橘子骨骨儿卡喉咙,咽下去从背上长橘子树!我不相信,要亲眼去看看。”

老水手把额纹皱成一道深沟,装作严肃却忍不住要笑笑。

“他们城里人吃橘子,自然是这样子,和我们一块钱买两百个吃来不同!他们舍不得皮上经络,就告人说:书上说这个化痰顺气,到处是痰多气不顺的人,因此全都留下化痰顺气了。城里人都讲卫生,补得精精神神,文文明明。"

(节选自沈从文《长河》有删改)

文本二:

作品以三十年代湘西辰河中游的小码头吕家坪为背景,描写了辰河岸边兼务果园和水上运输的乡绅滕长顺一家的日常生活。他们辛苦经营的桔园丰收了,却有保安队长来讹诈;他们胼手胝足驾船来往于风波烈日之下,却有水上警察来勒索;他们家有纯洁姣好的女儿夭夭,却有土霸、反动军官来调戏……这一切像一片阴影,使人民的生活黯淡无光。

【注】满满:湖南方言,是叔叔的称呼。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顺借摘橘子“一视同仁”教育夭夭,要懂得公平,体现出长顺的教育智慧。

B.夭夭爬上高枝后,用力有意摇落了许多橘子,这主要是因为她觉得橘子不值钱。

C.橘子在当地并不值钱,卖到大城市可以获得更高利润,暗示了底层民众的艰辛。

D.老水手跟夭夭的谈话,有戏谑,有责备,也有疼爱,体现了淳美的人情关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橘喻人,通过摘橘子、吃橘子等塑造人物形象;橘也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B.“聚宝盆"的故事,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暗示文章主旨:纯良的人们向往富足的生活。

C.夭夭和翠翠都是湘西少女的代表,二者性格都表现出外向的延展,不因人生变故而感到忧惧。

D.本文语言格调古朴纯净,自然而温情,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与人物、场景融为一体。

8.文中的夭夭给读者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沈从文如何塑造夭夭这一形象的。

9.在《长河》的题记中,沈从文先生就曾提到:“‘现代’二字已经到了湘西。”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B7.C

8.①独具特色的动作描写。夭夭举着竹杆子随心所欲打橘子,撩拨嫂嫂和姐姐,表现出湘西少女特有的天真烂漫和纯真。

②原汁原味的语言描写。夭夭说:“爹爹,我就偏要摘大的。我才不做什么人妈妈媳妇!我就做你的女儿,做夭夭。!"写出了夭夭的率性和天真。

③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的烘托。萝卜溪,橘子园,邻里间的温情,这样的环境,烘托出有着山的秀美与水的灵动的湘西少女的形象。

9.①《长河》中的湘西世界受到外界经济的冲击。盛产橘子的萝卜溪一元钱买二百个橘子而在北京两毛钱一个。“赶场看人赌博”“聚宝盆"摇钱树”等映射出当地人们对财富的重视和追求。

②《长河》中掺杂了人情世故,反映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的社会现实如:长顺卖橘子想到商会会长等。

③《长河》中的湘西人们感知到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夭夭对城里人吃橘子的好奇以及老水手对城里人吃橘子的解释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这主要是因为她觉得橘子不值钱"错误。根据原文“各人都在树上高处笑着,摇动了树枝,这里那里都有赤红如火橘子从枝头下落。夭夭上到最高枝,有意摇晃得厉害,掉落下的橘子也就分外多”可知,夭夭有意摇晃得厉害是对大家嘲笑的回应。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二者性格都表现出外向的延展,不因人生变故而感到忧惧"错误。翠翠与夭夭都属于纯洁美丽的代表,但一个遭遇不幸时选择的是淡然的等待,缺乏同命运反抗的张力,属于内向性格。而另一个性格更为活泼,有着更强的生命张力。翠翠与夭夭在感官相似的表面隐藏着内在品格上的根本不同。一个温柔,一个泼辣。一个遇事平静如水,一个追求洒脱,更为自信。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沈从文通过夭夭的行动举止来塑造她的性格。如“夭夭却从从容容,举着那枝长竹杆子,随心所欲到处树下走去,选择中意的橘子”“夭夭上到最高枝,有意摇晃得厉害,掉落下的橘子也就分外多”,她摘橘子的方式以及和嫂嫂姐姐撩拨等,都体现了她的天真、纯朴和直率。

个性化的语言,夭夭的语言简单而真实,行动自然而大方,如“我就偏要摘大的。我才不做什么人妈妈媳妇”“你说的话有道理。可是我不信”,写出了夭夭的率性和天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动的场景描写,沈从文通过细致入微的自然环境描写,将夭夭置于一个具体的环境中。例如,在描述萝卜溪滕家橘子园时,夭夭与众人一同摘橘子的画面跃然纸上。这种场景不仅展现了夭夭的勤劳,邻里间的温情,也突出了她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烘托出有着山的秀美与水的灵动的湘西少女的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现代化进程的渗透,受到外界经济的冲击。从选文中可以看到,湘西的乡村生活虽然依旧日保持着传统的劳作方式,如男男女女在清晨摘橘子,但这种生活已经不再是完全封闭的。文中提到的“他们城里人吃橘子”和“赶场看人赌博"聚宝盆”“摇钱树"等描述,都暗示了外部世界的现代化观念、生活方式已经对乡村产生了影响,映射出当地人们对财富的重视和追求。

现代化进程带来的人情世故等社会问题。选文中提到的“长顺卖橘子想到商会会长”“保安队长来讹诈"水上警察来勒索”以及“土霸、反动军官来调戏"等情节,揭示了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人情的变化,这些问题反映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的社会现实。

文化冲突与融合,湘西人们感知到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他们也开始接触到城市的生活方式,如对待橘子的不同态度,夭夭对城里人吃橘子的好奇以及老水手对城里人吃橘子的解释等,这种文化不同使得乡村生活逐渐发生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空房玄龄事继母,能以色养,恭谨过人。其母病,请医人至门,必迎拜垂泣。及居丧,尤甚柴毁。太宗命散骑常侍刘洎就加宽譬,遗寝床、粥食、盐菜。

韩王元嘉,贞观初,为潞州刺史。时年十五,在州闻太妃有疾,便涕泣不食,及至京师发丧,哀毁过礼。太宗嘉其至性,屡慰勉之。元嘉闺门修整,有类寒素士大夫,与其弟鲁哀王灵夔甚相友爱,兄弟集见,如布衣之礼。其修身洁己,内外如一,当代诸王莫能及者。

霍王元轨,武德中,初封为吴王。贞观七年,为寿州刺史,属高祖崩,去职,毁瘠过礼。自后常衣布服,示有终身之戚。太宗尝问侍臣曰:“朕子弟孰贤?”侍中魏征对曰:“臣愚暗不尽知其能惟吴王数与臣言臣未尝不自失。"太宗曰:“卿以为前代谁比?”征曰:“经学文雅,亦汉之间、平,至如孝行,乃古之曾、闵【注】也。"由是宠遇弥厚,因令妻征女焉。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臣某言:臣母刘氏,今月十三日,忽患暗风发动,状候非常,今虽似退,犹甚虚惙。惊惶忧苦,不知所图。臣唯一身,更无兄弟,侍疾尝药,难阙须臾。伏乞圣恩,停臣所职。今臣见在家扶侍,其官吏等并已发遣讫。

臣以庸微,特承顾遇,拔自卑品,委以剧司。夙夜兢惶,唯思答效,至诚至恳,天眷所知。岂虑未效涓尘,遽迫方寸,以开塞重轻之务,加焦劳忧灼之怀,虽欲徇公,无由枉志。况忠孝同道,臣子一心,许国诚切于死生,报亲忍忘于顾复?进退穷蹙,昧死上陈。候母刘氏疾疢小瘳,冀微臣驽蹇再效。无任惶惧恳倒呜咽之至。

(柳宗元《为户部王叔文陈情表》)

【注】间、平:汉河间献王刘德、东平献王刘苍。曾、闵:指孔子弟子曾参和闵子骞。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愚暗A不尽知B其能C惟吴王D数E与臣言F臣未尝G不自失。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文中指赠送。与《孔雀东南飞》中“留待作遗施”的“遗"词义相同。

B.类,文中指好像,与《项脊轩志》中“大类女郎也”的“类"词义相同。

C.属,文中指推脱。与《屈原列传》中“亡国破家相随属”的“属"词义不同。

D.阙,文中指缺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的“阙"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侍奉继母时能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办丧事时悲伤到骨瘦如柴,太宗对其进行宽慰。

B.韩王在母亲生病时极其挂念,在母亲发丧时哀毁过礼,太宗称许他天性纯良,并多次加以赞许劝勉。

C.太宗因为吴王通晓经学,博学文雅且孝行出众,因此对他更加宠爱信任,把魏征的女儿嫁给他。

D.柳宗元在母亲病重期间侍奉疾病,亲自尝药,一会儿也不敢离开,内心焦虑万分,十分忧苦。

1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后常衣布服,示有终身之戚。太宗尝问侍臣曰:“朕子弟孰贤?”

(2)臣以庸微,特承顾遇,拔自卑品,委以剧司。

14.材料二和李密的《陈情表》同为陈情,请分析二者的异同。

【答案】10.ACF

11.C12.A

13.(1)并且常常穿粗布衣服,以此表示对高祖的悲戚和怀念。唐太宗曾经问侍臣:“皇族中,谁最贤德?"

(2)臣身份平庸卑微,却特别蒙受恩顾优遇,从最卑下的品级中得到擢拔,委任到关键部门。

14.同:情感相同。两者都表达了对亲人孝情、不能对皇帝尽忠的忧惧和忠情。

异:出发点不同。①李密在野。意在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尽孝后尽忠,暂不奉诏;②王叔文在朝,因母亲生病暂时告假,希望日后继续效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愚钝,不能完全了解他们。我和许多皇叔交谈过,只有吴王和我谈的那几次话,让我感到汗颜。

“愚暗”是“臣"的谓语,所以应在“暗”后面断开,即在A处断开;

“不尽知"的宾语为“其能”,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能"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

“数”“与臣"都是“言”的状语,共同作“吴王"的谓语,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言”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

“未尝不自失"的主语为“臣”,中间都不应断开。

故选AC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均为“赠送";句意:并送去寝床、粥食和盐菜。/你留着等待以后有机会施舍给别人吧。

B.正确。均为“好像”;句意:像寒门士大夫的家一样。/很像女孩子。

C.“文中指推脱"错误,应是“恰逢/连续”;句意:恰逢唐高祖驾崩。/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

D.正确。均为“缺失";句意:一刻难以缺席。/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太宗对其进行宽慰”错误。由原文“太宗命散骑常侍刘洎就加宽譬"可知,原文说的是太宗叫散骑常侍刘洎前往安慰劝解房玄龄。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衣”,穿;“尝”,曾经;“孰”,谁

(2)“庸微”,平庸卑微的身份;“自”,从;“剧司”,关键部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相同点:

柳宗元《为户部王叔文陈情表》说到“候母刘氏疾疢小瘳,冀微臣驽蹇再效。无任惶惧恳倒呜咽之至”,即表达了对亲人的孝情、不能对皇帝尽忠的忧惧和忠情。

李密《陈情表》说到“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即表达了对亲人的孝情、不能对皇帝尽忠的忧惧和忠情。

所以,二者表达的情感相同。两者都表达了对亲人的孝情、不能对皇帝尽忠的忧惧和忠情。

不同点:

李密《陈情表》中写到“臣密今年四十有四……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说明李密并没有在朝为官,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尽孝后尽忠,暂不奉诏

柳宗元《为户部王叔文陈情表》中写到“伏乞圣恩,停臣所职。今臣见在家扶侍,其官吏等并已发遣讫"候母刘氏疾疢小瘳,冀微臣驽蹇再效”,说明王叔文在朝,因母亲生病暂时告假,希望日后继续效劳。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司空房玄龄侍奉继母,能顺承继母的脸色,恭敬谦谨超过一般人。继母生病时,他每次请大夫上门,总会流泪迎拜大夫。在居丧期间,房玄龄更是悲伤过度,骨瘦如柴。太宗叫散骑常侍刘洎前往安慰劝解,并送去寝床、粥食和盐菜。

韩王李元嘉,在贞观初年,任潞州刺史。当时他十五岁,在潞州听说他的母亲生病,于是痛哭流涕,不能饮食,后来到京城为母发丧,悲伤超过了丧礼的礼仪。唐太宗称赞他至情至性,常常安慰劝勉他。李元嘉家里非常朴素简洁,像寒门士大夫的家一样,他和弟弟鲁哀王李灵夔手足情深,每次兄弟相见,就像普通百姓一样亲切随便。他这样洁身自好,内外如一,当时诸王没有人比得上。

霍王李元轨,在武德年间,被封为吴王。贞观七年,任寿州刺史,恰逢唐高祖驾崩,他放弃了官职,悲伤超过了丧礼的礼仪。并且常常穿粗布衣服,以此表示对高祖的悲戚和怀念。唐太宗曾经问侍臣:“皇族中,谁最贤德?"侍中魏征回答说:“我愚钝,不能完全了解他们。我和许多皇叔交谈过,只有吴王和我谈的那几次话,让我感到汗颜。”唐太宗说:“你可以把他比做前代的哪位贤人呢?"魏征说:“论经通礼仪,博学文雅,他相当于汉代河间献王德,东平献王苍。若论孝道,他可与古代的曾参、闵子骞相媲美。”从此,唐太宗对霍王更加宠爱信任,并把魏征的女儿嫁给了他。

材料二:

臣王叔文陈言:臣的母亲刘氏,本月十三日,忽然患暗风病,疾病发作,症状非同寻常,现在虽然好像有所减退,还是非常虚脱,令人担忧。我惊惧惶恐,忧愁痛苦,不知该如何打算。臣只有一人,再没有兄弟姐妹,侍奉疾病,尝试汤药,一刻难以缺席。恳求朝廷厚施恩惠,停止臣下的职务。现在臣下希望能在家扶持母亲疾病,有关官员等一切事务都已安排完毕。

臣身份平庸卑微,却特别蒙受恩顾优遇,从最卑下的品级中得到擢拔,委任到关键部门。日夜惊惧惶恐,只想着报答效忠朝廷,内心极度诚恳,朝廷的恩宠臣是有所知道的。哪料到还未效忠点滴之劳,母亲却病情急迫,让我方寸俱乱,不得已开启、准备母亲的丧葬事务,再加上内心焦虑烦劳、忧愁急躁,虽然内心很想为国尽忠效力,却没办法改变纷乱的心志,况且现在忠孝同行而至,臣子的一颗心,是不顾生死真诚恳切许身报国,还是心忘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呢?我进退两难,十分窘迫,冒死上书陈明心迹。等母亲刘氏疾病稍有恢复,希望微臣到时能够再效犬马之劳。臣下非常惶恐惊惧,真诚恳切悲泣至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韦侍御量移【注】金州司马

白居易

春欢雨露同沾泽,冬叹风霜独满衣。

留滞多时如我少,迁移好处似君稀。

卧龙云到须先起,蛰燕雷惊尚未飞。

莫恨东西沟水别,沧溟长短拟同归。

【注】量移:这里指升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首联可知:以前,诗人与友人都沐浴皇恩,志得意满;如今,诗人仕途失意,大异于前。

B.颔联紧承首联,交代了诗人多年未得升迁的现状;并且与标题中“量移金州司马"相呼应。

C.诗人在颈联中以“卧龙”和“蛰燕"分别喻以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凸显今昔境况之别。

D.诗人将自己和友人的境况对比,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之情和对自身遭遇的苦闷、无奈之情。

16.白诗尾联和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开头两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都写了“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白诗尾联以“东西沟水”暂时分别,但最终聚于大海,喻诗人与友人韦侍御虽然暂时离别,但终究会相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之情,体现了诗人面对离别的豁达心境。

②鲍诗开头两句使用比兴手法,以被倒在平地上的水受地势影响而向各个方向流淌的现象,喻世上的人们因门第不同而有不同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和对自身命运的忧愁、无奈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以‘卧龙’和‘蛰燕’分别喻以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错误。颈联出句以“卧龙”喻友人,写友人得以升迁;颈联对句以“蛰燕"喻诗人自己,写诗人自己仍然留滞。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理解白诗尾联的含意,关键是明确“东西沟水”这一喻体对应的本体。由“别"和题目“送韦侍御量移金州司马”可知,“东西沟水"喻指诗人和友人韦侍御,韦侍御要升迁去金州任职,而诗人却还是要留在这里,因此两人像沟水一样,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但是却豁达地说“沧溟长短拟同归”,“沧溟"指大海,无论水流长短,终归要汇到一处,归向大海。诗人在劝慰朋友,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但终会相聚,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浮沉及分别的豁达心境。

鲍诗开头两句使用了比兴手法,考生要结合这首诗的主旨来理解这两句的含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和面对艰难人生路的愁闷心情。明白了诗歌的主旨,再来思考水“东西南北流”的原因。水“东西南北流"是地势造成的。水因地势不同而流向各方,这正喻指人们因门第不同而有不同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和对自身命运的忧愁、无奈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诗词中的开门与关门表现了不同的心情。《客至》中“_________"一句写出开门迎客的欣喜,《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一句写出不愿被外界打扰的淡然。

(3)《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写书品茗的闲适生活,实际暗含诗人有志难为的无限感慨和牢骚。

(4)《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善种树,有人问他诀窍。他说没什么秘方,只是“______,_______”尊重客观规律,为官也应如此。

【答案】①.扪参历井仰胁息②.以手抚膺坐长叹③.蓬门今始为君开④.门虽设而常关⑤.矮纸斜行闲作草⑥.晴窗细乳戏分茶⑦.能顺木之天⑧.以致其性焉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扪"胁”“膺"蓬”“矮"致”“焉"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来也奇怪,平时闲置不怎么看的书,被收拾着放起来后,突然就有了阅读的欲望,而且心情迫切,仿佛是酒鬼许久没有沾酒,酒瘾发作一般。于是,塞床下的箱子又拉出来,书桌下的箱子也打开来了……终于找到了心想的那本书,大喜过望,爱不释手,仿佛失而复得一般。如此反复,宿舍又恢复到“书巢”的模样。看着满屋子书籍胡乱摆放的样子,心里反而窃喜起来。古人不是也有“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的感叹吗?算了,不管了,仓库就仓库吧。

身在“书巢”,一颗躁动的心仿佛是安稳了,晚上睡觉也变得踏实了,就连一日三餐似乎也比之前两天有滋味。果然是“”,“书巢”大概是整理不成了。想起苏东坡《於潜僧绿筠轩》一诗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句子来,我把它改动了数字,变作“宁可遭人嫌,不可居无书”,然后找了笔纸认认真真地抄写下来,送给自己,恭恭敬敬地放置于书桌上——权当自己懒散或者说是一种不良嗜好的借口。

18.在横线处填写合适的句子,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风雨不动安如山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D.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19.文段中作者将宿舍说成是“书巢”,请赏析这样写的妙处。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案】18.D19.“书巢”意为用书籍作为巢穴,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作者宿舍中藏书之多,堆积之满,也写出作者在宿舍藏书环境中的安然与自适。

20.“懒散"不良嗜好”是贬词褒用的自嘲说法,写出作者对书籍的喜爱与痴迷。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A.不恰当。指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此处并不强调房屋的状态。

B.不恰当。指忧患使人发愤图强,因能得生。安逸使人好逸怠惰,因而致死,此处并未强调忧患的作用。

C.不恰当。意思是神机妙算,此处并不强调作者的机智。

D.恰当。指二者必然不可兼得,强调当如果不能兼得的时候,应当如何取舍。此处强调的正是二者不可同时具有,应有所取舍。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书巢"的字面意思是以书籍作为巢穴,或者用书籍筑成巢穴。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堆满书籍的环境比作巢穴。

利用比喻的相似性,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宿舍中藏书之丰富;同时也突出了作者的情感状态,那就是在宿舍藏书环境中的感到满足与喜悦。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的能力。

这句话是对前文“宁可遭人嫌,不可居无书”的解释,作者对自己的“懒散"不良嗜好”有了比较充分的借口,这是一种贬词褒用的自嘲说法。目的是表明作者自己对书籍的喜爱与痴迷。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树名木是记录自然生态变迁的“活化石”,是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绿色“国宝”。从“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意盎然,到“晴川历历汉阳树”的壮阔悠远,从《诗经》里“其叶牂牂"的东门之杨,到《项脊轩志》里①,树木寄托的是人与人、人与故乡、人与自然的情与意,是中国历史传承至今的朴素生态观和绿色发展理念。

古树名木是自然与文化的共同遗存,②_____________,而古树名木的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今天做好古树名木保护要坚持守正创新,保护古树名木,要讲好古树故事,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价值。陕西黄帝陵的轩辕柏、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安徽黄山的迎客松,这些古树穿越时空,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塞罕坝的落叶松,大漠深处的胡杨林,种子“飞”上太空的普陀鹅耳枥,这些名木记录着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印记。应③_____________,讲好并传承好这些故事,让它们真正成为有记忆的地标、可触摸的历史,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保护古树名木不仅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棵棵树、一片片林,更是通过古树名木的保护,延续文化传统、传承发展理念,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21.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让我说,我们应该这样做。

B.她还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C.我的失误让整个团队陷入了困境。

D.他总是先人后己,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C22.(示例)①“亭亭如盖"的枇杷树②应受到重视与保护③深挖古树名木背后的故事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让”,指使、致使﹑容许或听任。

A.跟“看、说"搭配使用,表示主观看法﹐相当于“依”或“照"。

B.指亚于,不如(用于否定式)。

C.指使、致使、容许或听任。

D.指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语境,这里需要引自《项脊轩志》,且要前文“‘其叶牂牂'的东门之杨”句式相似,还要传达树木与时间的流转、家族传承的情感,据此可填“‘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之类的语句。

2处,此处应填与前文“古树名木是自然与文化的共同遗存”相呼应,并体现出对古树名木的态度或处理方式的句子,同时,根据后文提到的保护古树名木的具体措施,据此可填“应受到重视与保护"之类的语句。

3处,根据后文“讲好并传承好这些故事”以及“它们"的提示,此处应强调深入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故事﹐且填入的句子中需包含“古树名木”,据此可填“深挖古树名木背后的故事"之类的语句。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岸”是当前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用语,一般就是指终于通过了某次考试或终于完成了某项既定的目标。有人说,生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上岸”,才能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稳定的大陆。也有人说,人生若只剩下“上岸”,人就会被一个又一个的“任务"追赶,再也无法享受随机和未知带来的惊喜。

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漫步人生,逐梦前行

“上岸”,一个充满激情与拼搏的网络用语,它代表着我们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与成长。有人说,生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上岸”,才能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稳定的大陆。然而,也有人说,人生若只剩下“上岸”,人就会被一个又一个的“任务"追赶,再也无法享受随机和未知带来的惊喜。面对这样的观点,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究竟怎样的生命历程才是最有价值的呢?

回首过去,我们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一次次考试、选拔,无疑都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仿佛是一座座独木桥,我们需要鼓足勇气,奋力一搏,才能成功“上岸”。而每一次的“上岸”,都意味着我们离梦想更近了一步,意味着我们的人生将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感到疲惫,会感叹生命的无常,但只有经历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

诚然,人生若只剩下“上岸”,被一个又一个的“任务"追赶,确实会让人感到压力重重,无法享受生活中的点滴惊喜。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些“任务”不正是推动我们不断向前的动力吗?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挑战,我们才能在磨砺中成长,在奋斗中收获。每一次的“上岸”,都是我们在未知的海域中探索,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彼岸。

在我看来,生命中最美好的状态,莫过于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既能勇往直前,又能欣赏沿途的风景。我们应当把每一次的“上岸”当作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驿站,停下来歇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才能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建构属于自己的稳定大陆。

“上岸"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当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应当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也许前方的道路依然荆棘丛生,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我们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还要学会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份温暖。因为正是这些人和事,让我们在艰难的时刻找到力量,在黑暗的时刻看到光明。

生命就像一场奇妙的旅程,我们都是这旅程中的探险家。在人生的道路上,让我们怀揣梦想,勇往直前,不断“上岸”,建构属于自己的稳定大陆。同时,也让我们学会珍惜,享受过程,让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网络热词“上岸"展开,并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一,人生就是一次次上岸构筑自己的大陆;观点二,忙于“上岸”就会失去生活应有的美好。两种观点无所谓对与错,主要是为了引发学生对“上岸"的思考,进而获得某种生命的启发。材料中提到“上岸”是指通过考试或完成既定目标,然后引发了对人生过程中“上岸"次数和意义的不同看法。因此,核心立意应该是分析人生中不同阶段的“上岸”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联想和思考:

一是不同阶段的“上岸”,可以描述人生中不同阶段的“上岸”经历,如通过考试、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等,并分析这些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二是“上岸"的意义:可以讨论“上岸”对个人成长、生活稳定和社会认可等方面的意义,以及这些意义在不同阶段的变化;三是“上岸"与人生追求:可以探讨“上岸”与人生追求的关系,分析如何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探索精神;四是生活中的随机与未知:可以讨论如何在追求“上岸"的过程中,不忘享受生活中的随机与未知带来的惊喜,保持人生的丰富多彩。总之,应该以客观、深入的态度来展现“上岸”这一主题,通过分析人生中不同阶段的“上岸"经历和意义,引导读者对人生中的“上岸”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观点,人生因每一次“上岸"而更加充实丰盈。然后结合材料阐述“上岸”在这里的寓意:面对困难、挑战,或者生活中的重大变化,能够应对并从中成长。接着论述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上岸"正体现了人生的过程性和成长性。要勇于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不畏挫折,勇往直前,因为这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可运用举例论证,比如在多次的感情经历中,我们学会如何处理情感问题;在多次的学习挑战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应对压力和竞争;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上岸”,个人的内心世界会变得更加坚韧、自信,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等。最后重申论点,强调每一次的“上岸"都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它们构成了我们内心的稳定大陆,让我们在生活的海洋中稳步前行。

立意:

1.以“上岸”之姿态,构筑灿烂人生。

2.“上岸"欣赏风景,下海劈波斩浪。

3.搏击风浪,奋勇“上岸”。

4.“上岸"是一种勇气和力量。

5.珍惜“上岸”的经验,打造强大的自我。

6.不因“上岸"而迷航,完美实现自己的梦想。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曲水流觞”这种娱乐方式最早源于古老的上巳节,上巳节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这一天,古人要举行“袚褉"仪式。祓禊就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最开始的时候,人们会在蜿蜒曲折的溪流边沐浴以驱除不祥。到了汉时,三月上巳日,正式确定为节。每逢该日,不论贵贱,不分男女,人们都去水边洗濯,成为约定俗成的礼式。在祓禊之后,便随意坐在弯曲的溪水边,在上流放置盛酒之杯(觞),任其漂流而下,酒杯漂至谁面前停下,谁就要取来饮下,彼此相与为乐,故称“曲水流觞”。

到了魏晋至隋唐年间,“曲水流觞"进入到了繁盛时期。不同于魏晋以前,“曲水流觞”是袚褉礼式在社会中的延续。这一时期内的“曲水流觞"更多地侧重于文化品味,将饮酒、赋诗、游赏很好地融为一体。王羲之等人虽也举行修褉祭祀仪式,但主要进行了“曲水流觞”活动,突出了咏诗论文,饮酒赏景。正是因为兰亭集会的盛名,从此之后“曲水流觞"更多地被认为是文人间聚会的赋诗活动,所以兰亭会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聚会,是“曲水流觞”开始浸染文人气质的最初形式,从此与诗酒文化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唐初,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率一群诗人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事雅集的修禊活动。并模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云门献之山亭序》。这一场聚会,汇集了当时最头角峥嵘的风流才俊,大家意气风发地赋诗、畅饮、观景,好不快意。

可惜这种风雅的娱乐活动未能长盛不衰。唐朝过后,“流觞曲水"便慢慢地被遗忘了,因为长期被游牧民族压制,特别是南宋时期,聚会上,文人们更多的是感怀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宋朝的文人们更喜欢独饮,或仅邀集三五知交进行浅斟低唱。

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对文化和文人的禁锢,“曲水流觞”活动更加式微,一般只限制在亭子里举行,即“流杯亭”,更有甚者,只是在大石桌的桌面上刻上弯弯曲曲的小溪,一头进水,一头出水,大家围坐在一起,模拟“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时至今日,再也没能见识到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方式,这无疑是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

(摘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流觞曲水,到底是什么?》)

材料二:

“曲水流觞"的发展,其环境和形式,已经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最好的模板之一,从园林美学的角度上探讨,“曲水流觞”具有深远意境之美,融揉自然之美,行为动作之美以及构景之美等园林美学特征。

园林中“曲水流觞"的意境,直接的来源自是兰亭修褉的风流韵事,而再继续地深究,则为孔子所赞叹的曾点气象,即人和大自然谐调统一,在大自然中感受体会自身的修养和品性,“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美妙意境。

古典园林中的“曲水流觞”,无不把《兰亭集序》所描述的崇山峻岭,茂竹修林的自然风光作为造景的蓝本,大多的“曲水流觞”景观范山模水,以达到兰亭雅事崇山峻岭之自然风貌,植物配置也多喜欢选择象征君子高雅的竹子,体现兰亭雅集美好意境的同时融揉了自然山水之美,亦成了传统园林中曾点气象的美妙意境与融揉自然美的园林景观的典型。

随着时间的流逝,“曲水流觞"的活动已经由原始的巫祭仪式演变为文人雅集、吟诗作赋的风雅活动,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了些许改变。

“曲水流觞”的构景形式美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古典园林中往往采用“曲水流觞"文字之内涵,曲水大多写意水形。老子云:“曲则全。”不规则的水体与形态的丰富和变化相联系,同时,曲折的水体有着更有趣味的复杂岸线,从而提供更多的观景角度以及获得间接水体验的机会,并能形成更多的分隔、遮挡及变化的节点,从风水学角度讲,水贵曲折,曲水有穴,能够聚气,是风水宝地,故“曲"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曲水流觞”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构景形式美是由其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而来的程式化景观美。从艺术上意象思维的角度看,经历长期的发展,流杯渠和流杯亭的特定形式,实际曾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凝练的意象型艺术符号,在历史观念发达并擅长意象思维的文人心目中,则往往成为寄托欣赏历史情结的审美观照对象,即藉由流杯亭,体悟乾道曲成、生机流行,会心曾点气象、兰亭故事等。而与此同时,在宗承唐宋的明清造园艺术实践中,人们早已习惯并倾向在狭小的空间里,拳山勺水,芥子纳须弥地精心构造壶中天地,玲珑的流杯渠和流杯亭运用于小型园林,不仅体量和尺度相宜,它浓缩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而程式化的“曲水流觞"景观,也有着特定的构景形式的美,在园林中有着广阔的传承空间。

而“曲水流觞”活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体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我们今天科学的生态学观点来看,其宗旨也是要求人和自然的谐调发展,与我们当今园林设计所要求的主流不谋而合。因此,“曲水流觞”在当今的园林设计中,是与我们强调人居环境的自然,满足生态需要的要求相符合的。

(摘编自《千年曲水话流觞——探“曲水流觞"在园林景观中之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巳节是一种古老的节日,“流觞曲水”最早就源于上巳节。在这一节日里,人们会举行“袚褉"仪式。

B.从先秦到汉朝,“流觞曲水”经历了日渐世俗欢娱化的过程。到了魏晋时期,“流觞曲水"的内涵改变了,而是侧重于文化品味了。

C.“曲水流觞”在意境、构景等方面具有丰富园林美学的价值,其环境和形式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最好的模板之一。

D.在从原始的巫祭仪式演变为文人雅集、吟诗作赋的风雅活动的过程中,“曲水流觞"的活动形式和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发生了些许改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会具有开创意义,在其之前,“曲水流觞”活动是袚褉礼式在社会中的延续,在其之后,“曲水流觞"开始与诗酒文化产生联系。

B.魏晋至隋唐是“曲水流觞”活动的繁盛时期,这一活动在唐朝之后逐渐被遗忘和在明清时期更加式微的原因基本相同。

C.当下“曲水流觞"活动已经永久失传了,人们已不再能见识到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方式了,这对传统文化来说是一大损失。

D.流杯渠和流杯亭是“曲水流觞”长期发展和演变而来的程式化景观,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往往寄托着文人欣赏历史的情结。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曲水流觞"活动盛况的一项是()

A.北宋司马光:“冠盖郁相依,名园花未稀。游丝萦复展,狂絮堕还飞。积弩遗风陋,兰亭旧俗微。何如咏沂水,春服舞雩归。”

B.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C.《后汉书·礼仪志》载:“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袚除去宿垢疢为大洁。”

D.《晋书·礼志下》记载:“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褉洛水之侧……海西于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皆其事也。"

4.材料二中的“曾点气象”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是一幅怎样的场景?材料中“曾点气象"内涵是什么?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南京九见堂住区(独乐园会所)的设计从“曲水流觞”中汲取了哪些灵感。

山间城墅入口由宽窄不一的曲线形小溪串联,利用地势高差,形成自然溪流。而流杯亭的曲水流觞台,则效仿古人的一种水滨宴会活动,将流水与娱乐结合,符合园林最终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植物造景中整体以竹为基调,无论是大门入口,还是宅间小巷都有竹的身影;见山台取黑松、马尾松、白皮松;汀兰亭旁搭配苍劲的松树和幽香的腊梅。廓如间的镜面水池、紫宸间的入口叠石池塘等都通过静水之景临摹出临湖水景,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同时会所取景时借对面天然植物群落及深水湖的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摘橘子

沈从文

萝卜溪滕家橘子园,大清早就有十来个男男女女,爬在树桠间坐定,或用长竹梯靠树,大家摘橘子。人人各把小箩小筐悬挂在树枝上,一面谈笑一面工作。

夭夭不欢喜上树,便想新主意,自出心裁找了枝长竹杆子,杆端缚了个小小捞鱼网兜,站在树下去搜寻,专拣选树尖上大个头,发现了时,把网兜贴近橘子,摇一两下,橘子便落网了,于是再把网兜中橘子倒进竹筐中去。众人都是照规矩动手,在树桠间爬来转去很费事,且大大小小都得摘。夭夭却从从容容,举着那枝长竹杆子,随心所欲到处树下走去,选择中意的橘子。且间或还把竹杆子去撩拨树上的嫂嫂和姐姐,惊扰他们的工作。

橘子园主人长顺,手中拈着一支长长的软软的紫竹鞭烟杆,在冬青篱笆边看家中人摘橘子。有时又走到一株树下去,指点指点。见小女儿夭夭已上了树,有个竹筐放在树下,满是特大号火红一般橘子。长顺想起商会会长昨天和他说的话,仰头向树枝高处的夭夭招呼:“夭夭,你摘橘子不能单拣大的摘,不能单拣好的摘,要一视同仁,不可稍存私心。都是树上生长的,同气连理,不许偏爱。现在不公平,将来嫁到别人家中去做媳妇,做母亲,待孩子也一定不公平。这可不大好。”

夭夭说:“爹爹,我就偏要摘大的。我才不做什么人妈妈媳妇!我就做你的女儿,做夭夭。"

较远一株树上,一个老长工正爬下树来,搭口说:“子树上厚皮大个头,好看不中吃。到了十二月都成绣花枕头,金镶玉,瓤子同棉花籽差不多,干瘪瘪的,外面光,不成材。”

夭夭说:“松富满满【注】,你说的话有道理。可是我不信!我选好看的就好吃,你不信,我同你打赌试试看。"

长顺正将走过老伴那边去,听到夭夭的话语,回过头来说:“夭夭,你赶场常看人赌博,人也学坏了。近来动不动就说要赌点什么。一个姑娘家,有什么可赌的?”

夭夭被爹教训后不以为意,一时回答不出,却咕叽咕叽的笑。过一会,看爹爹走过去远了,于是轻轻的说:“辰溪县岩鹰洞有个聚宝盆,一条乌黑大蟒蛇守定洞门口,闲人免入,谁也进不去。我哪天爬到洞里去把它偷了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只要我会想,就一定有万千好东西从盆里取出来。金子银元宝满箱满柜,要多少有多少,还怕和你们打赌?"

另外一个嫂嫂说:“聚宝盆又不是酱油罐,你哪能得到?作算你夭夭有本领,当真得到了它,不会念咒语,盆还是空的,宝物不会来的!”

各人都在树上高处笑着,摇动了树枝,这里那里都有赤红如火橘子从枝头下落。夭夭上到最高枝,有意摇晃得厉害,掉落下的橘子也就分外多。照规矩掉下地的橘子已经受损,必另外放在一处,留给家里人解渴。长顺一面捡拾树下的橘子,一面说:“上回省里委员过路,说我们这里橘子像摇钱树。夭夭得不到聚宝盆,倒先上了摇钱树。"

夭夭说:“爹爹,这水泡泡东西值什么钱?”

长顺说:“货到地头死,这里不值钱,下河可值钱。听人说北京橘子两毛钱一个,上海一块钱两斤;真是树上长钱!若卖到这个价钱,我们今年就发大财了。"

住对河坳上守祠堂的老水手,得到村子里人带来的口信,知道长顺家卖了一船橘子给镇上商会会长,今天下树,因此赶紧渡河过萝卜溪来帮忙。夭夭眼睛尖,大白狗眼睛更尖,老水手还刚过河,人在河坎边绿竹林外,那只狗就看准了,快乐而兴奋,远远的向老水手奔去。夭夭见大白狗飞奔而前,才注意到河坎边竹林子外的来人,因此也向那方面走去。在竹林前和老水手迎面碰头时,夭夭说:“满满,你快来帮我们个忙!”

这句话含义本有两种,共同工作名为帮忙,橘子太多要人吃,照例也说帮忙。乡下人客气笑话,倒常常用在第二点。

所以老水手回答夭夭说:“我帮不了忙,夭夭。人老了,吃橘子不中用了。一吃橘子牙齿就发酸。你家屋后那烂甜白杏子不推辞,一口气吃十来个,眼睛闭闭都不算好汉。"话虽如此说,老水手到了橘园里,把头上棕叶斗笠挂到扁担上后,即刻就参加摘橘子工作。

夭夭在老水手树边,仰着个小头,“满满,我想要我爹装一船橘子到武昌去,顺便带我去,我要看看他们城里文明人吃橘子怎么下手。用刀子横切成两半,用个小机器挤出水来放在杯子里,再加糖加水吃,多好笑!他们怕什么?一定是怕橘子骨骨儿卡喉咙,咽下去从背上长橘子树!我不相信,要亲眼去看看。”

老水手把额纹皱成一道深沟,装作严肃却忍不住要笑笑。

“他们城里人吃橘子,自然是这样子,和我们一块钱买两百个吃来不同!他们舍不得皮上经络,就告人说:书上说这个化痰顺气,到处是痰多气不顺的人,因此全都留下化痰顺气了。城里人都讲卫生,补得精精神神,文文明明。"

(节选自沈从文《长河》有删改)

文本二:

作品以三十年代湘西辰河中游的小码头吕家坪为背景,描写了辰河岸边兼务果园和水上运输的乡绅滕长顺一家的日常生活。他们辛苦经营的桔园丰收了,却有保安队长来讹诈;他们胼手胝足驾船来往于风波烈日之下,却有水上警察来勒索;他们家有纯洁姣好的女儿夭夭,却有土霸、反动军官来调戏……这一切像一片阴影,使人民的生活黯淡无光。

【注】满满:湖南方言,是叔叔的称呼。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顺借摘橘子“一视同仁”教育夭夭,要懂得公平,体现出长顺的教育智慧。

B.夭夭爬上高枝后,用力有意摇落了许多橘子,这主要是因为她觉得橘子不值钱。

C.橘子在当地并不值钱,卖到大城市可以获得更高利润,暗示了底层民众的艰辛。

D.老水手跟夭夭的谈话,有戏谑,有责备,也有疼爱,体现了淳美的人情关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橘喻人,通过摘橘子、吃橘子等塑造人物形象;橘也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B.“聚宝盆"的故事,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暗示文章主旨:纯良的人们向往富足的生活。

C.夭夭和翠翠都是湘西少女的代表,二者性格都表现出外向的延展,不因人生变故而感到忧惧。

D.本文语言格调古朴纯净,自然而温情,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与人物、场景融为一体。

8.文中的夭夭给读者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沈从文如何塑造夭夭这一形象的。

9.在《长河》的题记中,沈从文先生就曾提到:“‘现代’二字已经到了湘西。”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空房玄龄事继母,能以色养,恭谨过人。其母病,请医人至门,必迎拜垂泣。及居丧,尤甚柴毁。太宗命散骑常侍刘洎就加宽譬,遗寝床、粥食、盐菜。

韩王元嘉,贞观初,为潞州刺史。时年十五,在州闻太妃有疾,便涕泣不食,及至京师发丧,哀毁过礼。太宗嘉其至性,屡慰勉之。元嘉闺门修整,有类寒素士大夫,与其弟鲁哀王灵夔甚相友爱,兄弟集见,如布衣之礼。其修身洁己,内外如一,当代诸王莫能及者。

霍王元轨,武德中,初封为吴王。贞观七年,为寿州刺史,属高祖崩,去职,毁瘠过礼。自后常衣布服,示有终身之戚。太宗尝问侍臣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