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平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建平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2分
1.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共8分)__,____________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高山安可仰,_________________。(李白《赠孟浩然》)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__,月涌大江流。(杜甫《》)
《赤壁赋》中,苏轼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两句是:“"。
2.按要求选择(4分)
(1)《红楼梦》第七十回中,众人纷纷作词咏写柳絮。结合人物性格与命运,下列诗句与作者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___贾惜春
B.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林黛玉
C.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贾探春
D.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宝钗
(2)上海市建平中学拟于2024年举办庆祝80周年校庆系列庆祝活动,宣传部同学草拟了一份活动公告,以下画线部分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2分)
歇浦悠悠,泾水流长。2024年9月,【A】建平中学将迎来建校80周年华诞。值此之际,特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母校发展的广大校友,【B】致以崇高的敬意与由衷的谢忱!学校拟举办8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C】诚邀寰球历届建平学子惠临母校,畅叙情谊,共赴盛会。同时向广大校友征集“建平回忆”,【D】恳望您讲述建平往事聊表同窗情谊。
二、阅读6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3分)
海上小说的多重空间
唐宏峰
①文学与空间的关系一直是小说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晚清时期,小说的地位急剧上升,伴随着新兴都市上海的崛起,以上海为空间环境的小说大量涌现,以至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小说类别——海上小说。
②如果只看“海上小说"这个名词,或许会有人误会它是以海洋、航海为题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类讲述上海故事的小说之所以以“海上”命名,与上海的独特历史背景有关。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对外贸易的繁荣、租界的设立,上海的城市文化源于“海上"舶来的西方文明,也由此促生了中国的城市文学。晚清小说家们自觉地用“海上”命名自己的作品,《海上花列传》《海上繁华梦》《海上尘天影》,如“海客谈瀛洲"般描绘着这座东方城市的表与里,“海上小说”也因此得名。上海也第一次成为这样一个城市,不但被书写,更被不断地重写、续写。
③首先,海上小说细致地描摹了上海的地理空间,凸显上海的都市形象。海上小说对上海的地理空间的呈现具有写实性,小说中人物的寓所地址,茶楼、饭馆、剧院的位置,都给出了具体的街巷名称,人物的行为和事件都有发生的确切地点。小说里的空间描述,如个人的住址、人物的移动,都与当时的地图、旅行手册等相符合。中国传统小说中罕见这种持续而连贯地对城市的空间环境进行描写,比如《红楼梦》,则是以集中描写独立环境的家庭宅院而闻名,对宅院内部景象的表现比它的外部世界更持续,更连贯。在小说家笔下,上海是晚清中国最热闹繁华之地,如晚清小说家吴趼人的描述“中外杂处,人烟稠密,轮舶往来,百货输转"。上海总是与欧美大都市联系在一起,“东方巴黎”成为上海的别名。
④具体而言,租界的存在更使上海成为双重空间——中与西,华与洋,人们总是需要问一句,这是哪一个上海。租界区以四马路和石路的交界为中心,而南城以城隍庙和愚园为中心。海上小说中的世界多集中在租界内,而另外一个城则时时隐在背后。这种地理空间的二元差异,不仅体现在市政设施的差异,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形态和道德伦理形态。不同于租界内的声色犬马,南城往往代表了一种更严肃和有约束力的生活。在一些作品中,一位主人公在南城走向沦落泯灭的同时,另一位在租界内闲散游玩、寻欢作乐,这种反差构成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叙述效果,揭示出一种城市虚华背后的残酷真实,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海上小说呈现的二元空间,隐喻了一种具有道德判断功能的社会空间。
⑤另一方面,小说的空间与科学地理空间不同,小说描写和表现的中心对象是人,因此小说的空间带有主人公的心理观察与主观体验。海上小说常常是以一个乡下人进入上海作为叙事的开始,而这种进入往往使这个外来者沉迷于其中,被一种力量吸引、束缚。在外来者眼中,上海既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而这种兴盛又具有一种危险性,都市浮华中常常让人迷失自我。创造家或者故乡的感觉常常是小说地理的一个目标,然而上海怎样都不给人以家的感觉,在那里的人似乎都是寓居者。小说中的上海,总是以外来者进入上海为开始,他们在这个世界中历练或者堕落,表明上海的“非家性”。海上小说将外来者的心理观察与主观体验,构造成一个群体性的心理空间。海上小说的故事,不是创业安家的奋斗史,也不是都市游赏的旅行志,而是反复书写着乡土社会中的乡下人在面对新鲜而陌生的城市文明时,共性的兴奋与迷茫。
⑥究其根源,海上小说所描摹和构造的多重空间正是社会情景的文学映射。晚清的上海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官僚、真真假假的革命维新者、大同小异的洋人、形形色色的保守主义者,而华洋矛盾、革命与改良的矛盾、维新与保守的矛盾、政治危机与文化危机的矛盾也酝酿其中。海上小说家全面、细致,甚至夸张的描摹背后,是他们力图表现整个社会乱象的雄心,尤其是表现时刻困扰着他们的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他们将上海的地理坐标书写成为一个个具有社会性和心理性的空间意象,正如曼殊(梁启勋)所言:“小说者‘今社会’之见本也。无论何种小说,其思想总不能出当时社会之范围,此殆如形之于模,影之于物矣。"
⑦海上小说的多重空间重叠构成了一个共同体,确切真实的地理坐标相互关联,各色人物的轨迹重叠交叉,差异的命运中涌动着相似的焦灼,不同的生活样态笼罩着同样的阴霾,这个共同体分享着相似的矛盾与危机、振奋与涣散、希冀与向往——这是晚清上海的地平线。
(有删改)
3.第②段加点字“海客谈瀛洲”在文中的意思是___。(2分)
4.小王阅读了第③段画线句,想要了解《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宅院内部景象”,下列回目中最值得推荐阅读的是()。(2分)
A.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B.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C.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D.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5.以下对“海上小说”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以上海作为小说的空间环境,在西方文明和对外贸易的促生下萌芽发展。
B.呈现了具体确切的上海城市空间,对地名和人物行迹的描摹具有写实性。
C.对于南城悲剧的严肃描写,相较于租界的声色犬马具有更高的艺术境界。
D.通常以外来者的叙述视角展开,讲述乡下人来到都市的新鲜感和异乡感。
6.有人认为第⑥段画线句表述多余,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3分)
7.概括③-⑥段的行文思路。(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5分)
夜班
余静如
①她再醒来时,又是黑夜。
②她骑上自己的电动车,发现母亲给它充过电。看来一切都还正常。虽然她已经一个星期没有和母亲对话。她们母女俩就像是默契般,一个人说话,另一个便不回答。母亲这一次给她的电动车充电,是示好?或是求和?无论是什么,她已经适应现在和母亲的相处方式,与其说适应,不如说喜欢。
③她来到公司,清静的大楼让她感到愉悦。她仰头看,城市里的夜空是浅蓝色的。
④她记得第一次独自在夜间的办公,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她体内有另一个生命在苏醒,寂静无人的办公区里,一切都变得鲜活起来。她意识到自己无须出现在任何人的视野中,无须对任何人发出要求和回应。她兴奋得大口喘息,用力吐纳,贪婪地呼吸着属于自己一人的空气,就像一头误以为自己是鱼类的哺乳动物,在搁浅之后才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栖息地。
⑤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困难,她顺利地调整好了自己的作息。她每天夜里从八点工作到凌晨四点。她极其享受这样的一份工作,不但是办公楼里的安静,整个世界都随之变得简单、安静起来。在没有人知道、了解、审视的情境下,她做每一件事都能让自己感到快乐。
⑥原本这一切都很好。直到她发现自己遇见了唯一的阻碍——她的母亲。
⑦阻碍是相互的,即使母亲不做出任何行动,母亲的存在本身也构成了阻碍。母亲于她而言是那么真实的存在,是她和真实世界的有力联结。她见到母亲时,便不得不恢复往日的习惯,她得说点儿什么,和母亲交谈,也得应对母亲和她说的那些话——她在夜晚所收获的愉悦被一扫而空。
⑧她企图尽量避免见到母亲,掐着母亲晚饭后散步与凌晨时熟睡的节点上下班。开始的一段时间确实如此。她暗自窃喜,随即向着更深处的寂寞潜去,而熟睡中的母亲正浑然不觉地被包裹在这阴谋之中。
⑨这快乐大约只持续了很短暂的一段时间。在之后的某一天,母亲在晚饭后突然冲进了她的房里,像是要验证床铺上的并不是假人或是别的什么,母亲粗暴地掀开了她的被子。她的双手抱住肩膀,蜷着腿,一脸惊恐地看着母亲。
⑩“我失眠了,你知道吗?"母亲凑近她的脸,一只手指指着自己鬓边的白发,似乎这白发是近几天才长出来的,似乎它们是因失眠而起,又似乎她是真的失眠。
起初她选择相信母亲。母亲指责她说,因为她做了这一份工作,每天必须凌晨才回来,她发出的声响严重影响了她的睡眠。
她以为是灯光的问题,往后进门时索性连灯也不按开,但这并没有带来多大改变。母亲一开始似乎是睡着的,但很快就变得更加敏感。母亲未出房门,但用了激烈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她听见房间里有摔砸东西的声音,有时候还有音乐声。母亲总是一连几天都重复播放着同一个东西,以至于她闭上眼睛脑子里也能听见那一串声音的回响,原本有意义的词语和对话因为反复而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有时候她在上班时,脑子里也会突然想起那些声音。她有限的自由也被破坏了。
母亲的行为严重打扰到了她的睡眠。她选择忍受,她从未敲开过母亲的房门。她为自己网购了眼罩、耳塞,还有褪黑素。这些东西有时候能帮助她的睡眠,有时候无效。
这样一日复一日地过下去,持续了许多天,她怀抱着重新回到自由世界的信念等待着,事情终于慢慢有了变化;她和母亲偶尔能够向对方说上一两句话——即便是令人不愉快的话,母亲还是给她的电动车充了电。她感到曙光就在不远处。
当时间一天天过去之后,她越来越确定这件事——她和母亲都已经适应了独自生活。除了通过食物来感知对方,屋子里其他物品的存在也变得更加具有意义。她从未如此注意过这周遭的一切,正如时常发现充满电的电动车一样,她通过所有物品的状态来了解母亲一天之中所有的动作。
……
在最近的一个凌晨,当她再一次回到家时,她突然想要知道,母亲究竟在不在房里。她假装自己在寻找着什么,迈着细碎的步子沿着客厅走了一圈又一圈。最终她停留在母亲的卧房门口,静静听着里面的声音。她确定,母亲醒了。她将耳朵轻轻地贴在房门上。有声音了,但那并不像是卧房里的声音,更像是有风在吹拂着一片空旷的地方,她仔细听着,风被困在一个巨大的通道中,通道中是晦暗的天空,闷热、干燥。风在那里缓慢地经过,有时候,风会受到一些小东西的阻碍,可能是顽强的植物,也可能是已经死去的植物尸体,还有疲惫的昆虫,被风挟裹着撞击到门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她仔细分辨着这些响声,在漫无目的的幻想中出神,突然发现脚下有一道亮光;不知道什么时候,母亲房里的灯已经亮了。
她感到害怕。她竟没听见电灯开关被按下的声音,也没有听见母亲翻身、起床。那么,她也可能错过了更多。她无法把握屋子里的母亲在做些什么。她害怕到身体僵硬,一时之间,她双腿麻木,无法把自己从母亲的卧房门口挪开。她的耳朵仍贴着房门,手掌也依然保持着原先的动作——五指伸开,扒在房门上。此时的任何动作都能惊扰这个夜晚,她只好维持着身体原先的姿态,被迫地听着房门内的变化——确实有变化——风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轻微的气息流动,它沿着房门,具体地、缓慢地流动着,它拥有自己的温度。
她突然意识到,那是她无比熟悉的气息——属于她母亲的呼吸。她真切地感受到,她的母亲就在门的另一面,也和她一样,双手扒在门上,用耳朵贴着房门,小心翼翼地呼吸着,静静地听着她这一边的声音。
(有删改)
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文中多次出现“给电动车充电”这一细节,请分析其在构思上的作用。(4分)
这篇小说的最后三段,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写到了“风”,请比较分析两位作者的不同用意。(4分)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
(2)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3)仍旧迎着朔风回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本文作者曾说:“在我的小说中,我想要塑造的,就是这样一些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生活中并没有遭遇什么大的不幸,但他们却遭受着一种他们自己也不能明白的苦恼”。请结合作者的话,评析本文“母亲"的形象。(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4题(7分)
金陵怀古
戴昺【1】
尚闻深巷语乌衣,无复高堂彩凤仪。
栋宇半□元帝庙,香烟争□志公祠。
六朝兴废千年梦,独客登临万古悲。
莫上钟山望淮北【2】,西风禾黍【3】更离离。
注释:【1】戴昺:字景明,号东野,南宋诗人。【2】淮北:属淮南东路宿州。【3】禾黍:《诗经·王风·黍离》小序言,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作《黍离》。
以下填入“□”内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
A.靠;称B.靠;奉C.欹;称D.欹;奉
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写诗人游历漫步街上,听见人们谈论着不复往日繁华的乌衣巷。
B.颔联对比当下所见之实景,可知作者的喟叹感兴之意更为充盈丰沛。
C.颈联从怀古幽思回到现实,极言六朝王室的昏聩,有奇崛瘦硬之风。
D.本诗与《登金陵凤凰台》类似,都是“登临高处、咏史怀古"之作。
本诗的尾联与《登金陵凤凰台》的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情感表达上同中有异,请比较分析。(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9分)
江天一传
(清)汪琬
①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②天一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幕中诸侠客有号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厚之。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狼兵【1】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帓首,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于祁门。斩馘【2】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③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清军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嘱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难。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也?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佥事公于是日死矣,天一竟与公同死,虽古义烈之士无以尚之。
【1】狼兵:即“俍兵”,明代广西少数民族的地方军队。【2】斩馘:斩敌首割下左耳计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以委天一()(2)遂被难()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清军购天一甚急()
A.协商B.悬赏C.购买D.收买
(2)虽古义烈之士无以尚之()
A.超过B.仰慕C.攀附D.遵从
17.第①段划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
18.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一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幕中诸侠客有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厚之。(4分)
(2)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4分)
19.结合全文,简析江天一的形象特点。(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5题(14分)
谏逐客书
李斯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②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③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④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20.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是以太山不让土壤()(2)却宾客以业诸侯()
2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可宝者多《谏逐客书》
B.凡饮之者辄病瘿《南岐之见》
C.割膏腴之壤《谏逐客书》
D.屈完及诸侯盟《左传》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1)今逐客以资敌国(《谏逐客书》)/思试之斗以觇之(《促织》)
(2)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谏逐客书》)/捺履者取雏悬树而上纳之巢中(《形俯捺履行者》)
(3)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勿已,则隰朋其可乎(《管仲荐相》)
(4)尔之爱我也,不如彼(《曾子寝疾》)/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越王欲伐吴》)
A.(1)相同,(2)不同,(3)不同,(4)不同
B.(1)相同,(2)相同,(3)不同,(4)不同
C.(1)不同,(2)不同,(3)相同,(4)相同
D.(1)不同,(2)相同,(3)相同,(4)相同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楚国方城以为城《左传》
B.以为寡人戒《师旷撞晋平公》
C.吾何求哉《曾子寝疾》
D.泰然谓美莫己若《镜喻》
24.对第②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陈述秦王对异国珠宝使用和喜爱,提问缘由而不直接作答,耐人寻味。
B.以玩好、美女为喻,举例论证了“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严重危害。
C.归纳秦王喜爱异国音乐的原因,远承前文内容,为下文转入正题铺垫。
D.切中秦王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体现重物轻人、驱逐客卿的深远影响。
25.本文第①段的语言很有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4分)
三、写作70分
26.当今社会,我们之所以感到迷惘,并不是因为找不到答案,而是找不到真正的问题。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建平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2分
1.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共8分)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赠孟浩然》)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赤壁赋》中,苏轼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两句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按要求选择(4分)
(1)《红楼梦》第七十回中,众人纷纷作词咏写柳絮。结合人物性格与命运,下列诗句与作者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___贾惜春
B.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林黛玉
C.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贾探春
D.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宝钗
(2)上海市建平中学拟于2024年举办庆祝80周年校庆系列庆祝活动,宣传部同学草拟了一份活动公告,以下画线部分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D)。(2分)
歇浦悠悠,泾水流长。2024年9月,【A】建平中学将迎来建校80周年华诞。值此之际,特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母校发展的广大校友,【B】致以崇高的敬意与由衷的谢忱!学校拟举办8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C】诚邀寰球历届建平学子惠临母校,畅叙情谊,共赴盛会。同时向广大校友征集“建平回忆”,【D】恳望您讲述建平往事聊表同窗情谊。
二、阅读6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3分)
海上小说的多重空间
唐宏峰
①文学与空间的关系一直是小说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晚清时期,小说的地位急剧上升,伴随着新兴都市上海的崛起,以上海为空间环境的小说大量涌现,以至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小说类别——海上小说。
②如果只看“海上小说"这个名词,或许会有人误会它是以海洋、航海为题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类讲述上海故事的小说之所以以“海上”命名,与上海的独特历史背景有关。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对外贸易的繁荣、租界的设立,上海的城市文化源于“海上"舶来的西方文明,也由此促生了中国的城市文学。晚清小说家们自觉地用“海上”命名自己的作品,《海上花列传》《海上繁华梦》《海上尘天影》,如“海客谈瀛洲"般描绘着这座东方城市的表与里,“海上小说”也因此得名。上海也第一次成为这样一个城市,不但被书写,更被不断地重写、续写。
③首先,海上小说细致地描摹了上海的地理空间,凸显上海的都市形象。海上小说对上海的地理空间的呈现具有写实性,小说中人物的寓所地址,茶楼、饭馆、剧院的位置,都给出了具体的街巷名称,人物的行为和事件都有发生的确切地点。小说里的空间描述,如个人的住址、人物的移动,都与当时的地图、旅行手册等相符合。中国传统小说中罕见这种持续而连贯地对城市的空间环境进行描写,比如《红楼梦》,则是以集中描写独立环境的家庭宅院而闻名,对宅院内部景象的表现比它的外部世界更持续,更连贯。在小说家笔下,上海是晚清中国最热闹繁华之地,如晚清小说家吴趼人的描述“中外杂处,人烟稠密,轮舶往来,百货输转"。上海总是与欧美大都市联系在一起,“东方巴黎”成为上海的别名。
④具体而言,租界的存在更使上海成为双重空间——中与西,华与洋,人们总是需要问一句,这是哪一个上海。租界区以四马路和石路的交界为中心,而南城以城隍庙和愚园为中心。海上小说中的世界多集中在租界内,而另外一个城则时时隐在背后。这种地理空间的二元差异,不仅体现在市政设施的差异,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形态和道德伦理形态。不同于租界内的声色犬马,南城往往代表了一种更严肃和有约束力的生活。在一些作品中,一位主人公在南城走向沦落泯灭的同时,另一位在租界内闲散游玩、寻欢作乐,这种反差构成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叙述效果,揭示出一种城市虚华背后的残酷真实,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海上小说呈现的二元空间,隐喻了一种具有道德判断功能的社会空间。
⑤另一方面,小说的空间与科学地理空间不同,小说描写和表现的中心对象是人,因此小说的空间带有主人公的心理观察与主观体验。海上小说常常是以一个乡下人进入上海作为叙事的开始,而这种进入往往使这个外来者沉迷于其中,被一种力量吸引、束缚。在外来者眼中,上海既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而这种兴盛又具有一种危险性,都市浮华中常常让人迷失自我。创造家或者故乡的感觉常常是小说地理的一个目标,然而上海怎样都不给人以家的感觉,在那里的人似乎都是寓居者。小说中的上海,总是以外来者进入上海为开始,他们在这个世界中历练或者堕落,表明上海的“非家性”。海上小说将外来者的心理观察与主观体验,构造成一个群体性的心理空间。海上小说的故事,不是创业安家的奋斗史,也不是都市游赏的旅行志,而是反复书写着乡土社会中的乡下人在面对新鲜而陌生的城市文明时,共性的兴奋与迷茫。
⑥究其根源,海上小说所描摹和构造的多重空间正是社会情景的文学映射。晚清的上海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官僚、真真假假的革命维新者、大同小异的洋人、形形色色的保守主义者,而华洋矛盾、革命与改良的矛盾、维新与保守的矛盾、政治危机与文化危机的矛盾也酝酿其中。海上小说家全面、细致,甚至夸张的描摹背后,是他们力图表现整个社会乱象的雄心,尤其是表现时刻困扰着他们的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他们将上海的地理坐标书写成为一个个具有社会性和心理性的空间意象,正如曼殊(梁启勋)所言:“小说者‘今社会’之见本也。无论何种小说,其思想总不能出当时社会之范围,此殆如形之于模,影之于物矣。"
⑦海上小说的多重空间重叠构成了一个共同体,确切真实的地理坐标相互关联,各色人物的轨迹重叠交叉,差异的命运中涌动着相似的焦灼,不同的生活样态笼罩着同样的阴霾,这个共同体分享着相似的矛盾与危机、振奋与涣散、希冀与向往——这是晚清上海的地平线。
(有删改)
3.第②段加点字“海客谈瀛洲”在文中的意思是___。(2分)
(外来的)晚清小说家(1分),书写上海的地理空间和社会(心理、文化)空间(1分)
海客:航海的人——(外来的)晚清小说家(1分)
谈瀛洲:言说传说中的仙境——书写上海的地理空间和社会(心理、文化)空间(1分)
4.小王阅读了第③段画线句,想要了解《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宅院内部景象”,下列回目中最值得推荐阅读的是(D)。(2分)
A.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B.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C.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D.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5.以下对“海上小说”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2分)
A.以上海作为小说的空间环境,在西方文明和对外贸易的促生下萌芽发展。
B.呈现了具体确切的上海城市空间,对地名和人物行迹的描摹具有写实性。
C.对于南城悲剧的严肃描写,相较于租界的声色犬马具有更高的艺术境界。
D.通常以外来者的叙述视角展开,讲述乡下人来到都市的新鲜感和异乡感。
6.有人认为第⑥段画线句表述多余,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3分)
运用了引证(或喻证)(论证方法1分),曼殊指出晚清小说与现实社会共同构筑多重空间的紧密联系(论证内容1分),现实社会的地理空间和社会矛盾是模、物,叙述者的心理体验与道德判断的社会空间是形、影(具体阐释1分),采用文言表达和比喻,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论证效果1分)。
7.概括③-⑥段的行文思路。(4分)
③-⑥段介绍了海上小说多重空间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首先,作者通过分析海上小说空间的写实性,指出海上小说呈现了上海客观的地理空间。
其次,从地理学上升到社会学,指出海上小说隐喻了具有道德判断功能的社会空间。
接着,分析小说空间与地理空间的区别,指出海上小说构造了外来群体的心理空间。
最后,作者结合社会背景进一步说明,海上小说的多重空间是在晚清上海的社会乱象、民族危机、文化危机的影响下产生的。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5分)
夜班
余静如
①她再醒来时,又是黑夜。
②她骑上自己的电动车,发现母亲给它充过电。看来一切都还正常。虽然她已经一个星期没有和母亲对话。她们母女俩就像是默契般,一个人说话,另一个便不回答。母亲这一次给她的电动车充电,是示好?或是求和?无论是什么,她已经适应现在和母亲的相处方式,与其说适应,不如说喜欢。
③她来到公司,清静的大楼让她感到愉悦。她仰头看,城市里的夜空是浅蓝色的。
④她记得第一次独自在夜间的办公,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她体内有另一个生命在苏醒,寂静无人的办公区里,一切都变得鲜活起来。她意识到自己无须出现在任何人的视野中,无须对任何人发出要求和回应。她兴奋得大口喘息,用力吐纳,贪婪地呼吸着属于自己一人的空气,就像一头误以为自己是鱼类的哺乳动物,在搁浅之后才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栖息地。
⑤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困难,她顺利地调整好了自己的作息。她每天夜里从八点工作到凌晨四点。她极其享受这样的一份工作,不但是办公楼里的安静,整个世界都随之变得简单、安静起来。在没有人知道、了解、审视的情境下,她做每一件事都能让自己感到快乐。
⑥原本这一切都很好。直到她发现自己遇见了唯一的阻碍——她的母亲。
⑦阻碍是相互的,即使母亲不做出任何行动,母亲的存在本身也构成了阻碍。母亲于她而言是那么真实的存在,是她和真实世界的有力联结。她见到母亲时,便不得不恢复往日的习惯,她得说点儿什么,和母亲交谈,也得应对母亲和她说的那些话——她在夜晚所收获的愉悦被一扫而空。
⑧她企图尽量避免见到母亲,掐着母亲晚饭后散步与凌晨时熟睡的节点上下班。开始的一段时间确实如此。她暗自窃喜,随即向着更深处的寂寞潜去,而熟睡中的母亲正浑然不觉地被包裹在这阴谋之中。
⑨这快乐大约只持续了很短暂的一段时间。在之后的某一天,母亲在晚饭后突然冲进了她的房里,像是要验证床铺上的并不是假人或是别的什么,母亲粗暴地掀开了她的被子。她的双手抱住肩膀,蜷着腿,一脸惊恐地看着母亲。
⑩“我失眠了,你知道吗?"母亲凑近她的脸,一只手指指着自己鬓边的白发,似乎这白发是近几天才长出来的,似乎它们是因失眠而起,又似乎她是真的失眠。
起初她选择相信母亲。母亲指责她说,因为她做了这一份工作,每天必须凌晨才回来,她发出的声响严重影响了她的睡眠。
她以为是灯光的问题,往后进门时索性连灯也不按开,但这并没有带来多大改变。母亲一开始似乎是睡着的,但很快就变得更加敏感。母亲未出房门,但用了激烈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她听见房间里有摔砸东西的声音,有时候还有音乐声。母亲总是一连几天都重复播放着同一个东西,以至于她闭上眼睛脑子里也能听见那一串声音的回响,原本有意义的词语和对话因为反复而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有时候她在上班时,脑子里也会突然想起那些声音。她有限的自由也被破坏了。
母亲的行为严重打扰到了她的睡眠。她选择忍受,她从未敲开过母亲的房门。她为自己网购了眼罩、耳塞,还有褪黑素。这些东西有时候能帮助她的睡眠,有时候无效。
这样一日复一日地过下去,持续了许多天,她怀抱着重新回到自由世界的信念等待着,事情终于慢慢有了变化;她和母亲偶尔能够向对方说上一两句话——即便是令人不愉快的话,母亲还是给她的电动车充了电。她感到曙光就在不远处。
当时间一天天过去之后,她越来越确定这件事——她和母亲都已经适应了独自生活。除了通过食物来感知对方,屋子里其他物品的存在也变得更加具有意义。她从未如此注意过这周遭的一切,正如时常发现充满电的电动车一样,她通过所有物品的状态来了解母亲一天之中所有的动作。
……
在最近的一个凌晨,当她再一次回到家时,她突然想要知道,母亲究竟在不在房里。她假装自己在寻找着什么,迈着细碎的步子沿着客厅走了一圈又一圈。最终她停留在母亲的卧房门口,静静听着里面的声音。她确定,母亲醒了。她将耳朵轻轻地贴在房门上。有声音了,但那并不像是卧房里的声音,更像是有风在吹拂着一片空旷的地方,她仔细听着,风被困在一个巨大的通道中,通道中是晦暗的天空,闷热、干燥。风在那里缓慢地经过,有时候,风会受到一些小东西的阻碍,可能是顽强的植物,也可能是已经死去的植物尸体,还有疲惫的昆虫,被风挟裹着撞击到门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她仔细分辨着这些响声,在漫无目的的幻想中出神,突然发现脚下有一道亮光;不知道什么时候,母亲房里的灯已经亮了。
她感到害怕。她竟没听见电灯开关被按下的声音,也没有听见母亲翻身、起床。那么,她也可能错过了更多。她无法把握屋子里的母亲在做些什么。她害怕到身体僵硬,一时之间,她双腿麻木,无法把自己从母亲的卧房门口挪开。她的耳朵仍贴着房门,手掌也依然保持着原先的动作——五指伸开,扒在房门上。此时的任何动作都能惊扰这个夜晚,她只好维持着身体原先的姿态,被迫地听着房门内的变化——确实有变化——风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轻微的气息流动,它沿着房门,具体地、缓慢地流动着,它拥有自己的温度。
她突然意识到,那是她无比熟悉的气息——属于她母亲的呼吸。她真切地感受到,她的母亲就在门的另一面,也和她一样,双手扒在门上,用耳朵贴着房门,小心翼翼地呼吸着,静静地听着她这一边的声音。
(有删改)
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运用“喘息”、“吐纳"、“呼吸”一系列动词【或巧用“搁浅的鱼类"的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她置身于社会当中的窒息感(内容1分),刻画出她无比向往一人独处的自由松弛之感(情感1分)。【补充答案:侧面体现出她对外部世界的抗拒、排斥】
(手法1分必答,生活状态、情感表现、心理揭示,每个要点1分,答满3分为止)
文中多次出现“给电动车充电”这一细节,请分析其在构思上的作用。(4分)
内容上:
第2段开篇就提到了母亲给电动车充电,表现出母亲对她的关心(1分),而她反倒是有些漠然(1分);第14段在母女两人冲突激化的过程中,“电动车充电"的细节与之形成反差,成为母亲牵挂女儿的情感桥梁(1分),也是冲突缓和的表现(1分);第15段进一步深入,写到她通过“电动车”这一物件作为“窗口”,打探母亲动向的细节,侧面表现出她重新开始对于周围人、外部社会予以关注的心理状态(1分)
结构上:“电动车”前后照应,反复出现,刻画出一个无比关爱女儿的母亲形象(1分)层层深入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顺应小说情节的发展(1分)。
(内容分析3分,1处1分;结构分析2分,1点1分,答满4分为止)
【补充答案:作为小说中的重要物象,“电动车"象征着她从现实社会中抽身逃离,通向理想生命状态的情感媒介(1分)。】
这篇小说的最后三段,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写到了“风”,请比较分析两位作者的不同用意。(4分)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
(2)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3)仍旧迎着朔风回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笔下怒号的朔风,包括密布的彤云、纷飞的大雪,本身就是恶劣的自然环境(1分),渲染出一种荒凉、寂寞的氛围(1分);这一萧瑟、压抑的环境描写,烘托了林冲悲壮的英雄形象(1分)。
余静如笔下的风声,是她探听门背后母亲动静时分中的想象(1分),近似于幻听的画面;这一细节侧面体现出她此时对母亲的牵挂(1分);想象的“风声"其实正揭示了她此时与现实生活沟通的欲望(1分)。
(每篇3点,各答2点得满分)
【补充答案:
《林》自然的风雪正和身为教头的林冲所遭受的压迫、黑暗的社会环境(与“官逼民反”的小说主题呼应)一样(1分),这正暗示了小说情节的趋向紧张(1分);
《夜》而所谓的“风声"一方面是同时在门背后关注女儿一举一动的母亲,所发出的声响(1分);另一方面更是母女紧贴着门探知对方,彼此之间沟通、交流的呼吸声(1分)。】
本文作者曾说:“在我的小说中,我想要塑造的,就是这样一些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生活中并没有遭遇什么大的不幸,但他们却遭受着一种他们自己也不能明白的苦恼”。请结合作者的话,评析本文“母亲"的形象。(4分)
批阅答案:
分析母亲的形象: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看似方式值得商榷,却实际上无比关爱子女(1分)却又难以轻易实现(1分)的人。
结合文意归纳作者的话:普天之下看似简单的亲子关系,实际上最难相处,这是所有人生命当中共通的不幸与苦恼(1分)
具体评价:作为万千在背后默默牵挂着子女的一个缩影,本文的母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1分,评价:文学价值)。同时也启示着我们如何认识周边人,走进亲友的内心而达成双方的和解与悦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分,评价:现实思考)。
(1点1分,答满4分为止)
【参考答案:
母亲跟万千的父母一样,都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当中的一个母亲形象(1分,分析:点出“普普通通”)。她是如此的关爱自己的孩子,想帮助她走出“自我封闭"的怪圈,却无法轻易实现(1分,分析:点出“不幸”)。这种亲子关系陌名的隔膜与紧张,使得她无比苦恼,却仍选择在一旁关注女儿,并且想尽办法试图帮助女儿(1分,分析:点出“苦恼")。作为万千在背后默默牵挂着子女的一个缩影,本文的母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1分,评价:文学价值)。同时也启示着我们如何认识周边人,走进亲友的内心而达成双方的和解与悦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分,评价:现实思考)。】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4题(7分)
金陵怀古
戴昺【1】
尚闻深巷语乌衣,无复高堂彩凤仪。
栋宇半□元帝庙,香烟争□志公祠。
六朝兴废千年梦,独客登临万古悲。
莫上钟山望淮北【2】,西风禾黍【3】更离离。
注释:【1】戴昺:字景明,号东野,南宋诗人。【2】淮北:属淮南东路宿州。【3】禾黍:《诗经·王风·黍离》小序言,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作《黍离》。
以下填入“□”内最恰当的一项是(D)(1分)
A.靠;称B.靠;奉C.欹;称D.欹;奉
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首联写诗人游历漫步街上,听见人们谈论着不复往日繁华的乌衣巷。
B.颔联对比当下所见之实景,可知作者的喟叹感兴之意更为充盈丰沛。
C.颈联从怀古幽思回到现实,极言六朝王室的昏聩,有奇崛瘦硬之风。
D.本诗与《登金陵凤凰台》类似,都是“登临高处、咏史怀古"之作。
本诗的尾联与《登金陵凤凰台》的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情感表达上同中有异,请比较分析。(4分)
同:同为登临吊古的作品,两诗通过亲临昔日金陵的辉煌,进而转向到对于当下的时代环境加以考量(或:借景抒情1分/由历史转入现实1分/古今对比1分),写出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感慨、悲叹世事的纷纭(1分),意旨尤为深远。
异:戴昺由历史联想到南宋朝廷山河破碎的现实处境,尾句诗人不断劝慰自己“莫上钟山望淮北”,借用“黍离”典故(1分),道出了诗人面对南宋山河破碎,失地难收(1分)的愁苦之情。
李白的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浮云象征着奸邪小人,日是帝王的象征(1分)【比喻不给分】。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1分),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手法1分+情感1分,答满4分为止)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9分)
江天一传
(清)汪琬
①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②天一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幕中诸侠客有号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厚之。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狼兵【1】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帓首,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于祁门。斩馘【2】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③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清军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嘱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难。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也?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佥事公于是日死矣,天一竟与公同死,虽古义烈之士无以尚之。
【1】狼兵:即“俍兵”,明代广西少数民族的地方军队。【2】斩馘:斩敌首割下左耳计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以委天一(托付,交付)(2)遂被难(蒙受,遭受)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清军购天一甚急(B)
A.协商B.悬赏C.购买D.收买
(2)虽古义烈之士无以尚之(A)
A.超过B.仰慕C.攀附D.遵从
17.第①段划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
18.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一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幕中诸侠客有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厚之。(4分)
天一特别受到同郡佥事(公)金声的赏识,幕府中精通兵法的众多侠义之士以百人计数(有上百人),但是金声唯独推崇天一。
(被动句、知兵者、定语后置句、厚,1点1分,扣光为止)
(2)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4分)
市井中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放在笼子里(名作状)养着,抬高(形容词作动词)它的价钱,储存起来,当做稀奇的货物。
(游侠儿、笼-名作状、昂、直-通假字、居,1点1分,扣光为止)
19.结合全文,简析江天一的形象特点。(4分)
第①段中“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体现了江天一重视道德修养(1分)。
第①段中江天一在“家贫屋败”的情况下“挟书吟诵自若”,体现他安贫乐道、贫而好学(1分)。
第②段中江天一与狼兵鏖战,体现了他英勇善战、果敢勇猛。(1分)
第③段中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及与总督“我不死,必复起兵"的语言描写,体现出他不惧死亡民族气节和坚定的抗清决心。(1分)
第③段中“我不死,祸且族矣”和“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保全家人的牺牲精神,与好友共担罪责的忠义之气。(1分)
(以上得分点5选4)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5题(14分)
谏逐客书
李斯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②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③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④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20.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推辞、拒绝)(2)却宾客以业诸侯(使…成就霸业)
2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C)(2分)
A.可宝者多《谏逐客书》
B.凡饮之者辄病瘿《南岐之见》
C.割膏腴之壤《谏逐客书》
D.屈完及诸侯盟《左传》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2分)
(1)今逐客以资敌国(《谏逐客书》)/思试之斗以觇之(《促织》)
(2)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谏逐客书》)/捺履者取雏悬树而上纳之巢中(《形俯捺履行者》)
(3)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勿已,则隰朋其可乎(《管仲荐相》)
(4)尔之爱我也,不如彼(《曾子寝疾》)/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越王欲伐吴》)
A.(1)相同,(2)不同,(3)不同,(4)不同
B.(1)相同,(2)相同,(3)不同,(4)不同
C.(1)不同,(2)不同,(3)相同,(4)相同
D.(1)不同,(2)相同,(3)相同,(4)相同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B)(2分)
A.楚国方城以为城《左传》
B.以为寡人戒《师旷撞晋平公》
C.吾何求哉《曾子寝疾》
D.泰然谓美莫己若《镜喻》
24.对第②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陈述秦王对异国珠宝使用和喜爱,提问缘由而不直接作答,耐人寻味。
B.以玩好、美女为喻,举例论证了“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严重危害。
C.归纳秦王喜爱异国音乐的原因,远承前文内容,为下文转入正题铺垫。
D.切中秦王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体现重物轻人、驱逐客卿的深远影响。
25.本文第①段的语言很有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4分)
多用铺陈/排比/铺陈排比(1分)的手法,反复叙说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事例(1分);其中作者连用一系列的动词(1分),如“拔、并、收、取"等,以极具力量的辞藻渲染秦国不断崛起的强大过程(1分);整段话在句式上多以短句/整句(1分)出现,如“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理气充足,气势雄浑(1分)。
(修辞、用词、句式三个角度各1分,效果各1分;答满4分为止)
三、写作70分
26.当今社会,我们之所以感到迷惘,并不是因为找不到答案,而是找不到真正的问题。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024学年建平中学高一语文期末作文评分标准
当今社会,我们之所以感到迷惘,并不是因为找不到答案,而是找不到真正的问题。
评价项等第内容(审题、立意)形式(结构、方法、语言)
一类(63-70分)紧密围绕“迷惘"、“答案”、“问题"展开分析;能重点分析“迷惘”与“答案"、“问题”的关系,对关系理解达到最高层级;观点精准,有辩证思考。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论述严密;使用多种论证方法;语言表达严密(使用修饰语、限定词),有文采
二类(52-62分)紧密围绕“迷惘"、“答案”、“问题"展开分析;能有所分析“迷惘”与“答案"、“问题”的关系,对关系理解达到较高层级;观点明确,有正确思考。结构较完整;逻辑较清晰,论述较严密;使用较多论证方法;语言表达准确
三类上(46-51分)切入分47分紧密围绕“迷惘"、“答案”、“问题"展开分析;能意识到“迷惘”与“答案"、“问题”的关系,对关系理解达到一般层级;(分析不够透彻47);有观点,有一定思考。结构基本完整;逻辑有瑕疵、论述不严密;论证方法单一,论据俗套,欠说服力;语言表达基本准确
三类下(39-45分)偷换概念;概念理解片面;观点不明确(端水、双概念)结构略残缺;逻辑不通、论述不畅;缺少论证方法,论据匮乏,无说服力;语言表达存在语病
四类(21-38分)审题错误;概念理解有误;观点跑偏(单概念“迷惘")结构不完整;逻辑混乱、论证错误、文体不清;语言表达不准确;字数不到400字
其它评分细则:
不写标题-2分
错别字-1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B116型一氧化碳中温变换催化剂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大功率电源及系统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微电子组件合作协议书
- 北京和协航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射频研发笔试题
- 2025年中班幼儿园教师年度个人工作总结(四篇)
- 2025年节能高效果汁浓缩设备合作协议书
- 2025年乡村企业职工劳动合同(五篇)
- 2025年产品租赁协议样本(2篇)
- 2025年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模版(三篇)
- 2025年二人合伙开店协议标准版本(三篇)
- 会阴擦洗课件
- 2024年交管12123学法减分考试题库和答案
- 临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新进展
- 呼吸道疾病的健康宣教
- 动物生产与流通环节检疫(动物防疫检疫课件)
-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安装-预制构件的吊装
- 英语主语从句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上海天文馆分析
- 中医睡眠养生中心方案
- 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报告
-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