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嘉定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嘉定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嘉定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嘉定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嘉定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023学年嘉定区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

1.默写。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____。(《大学之道》)

(2)人穷则反本,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3)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陈涉揭竿而起后国人纷纷响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按照要求完成题目。

(1)小嘉所在学校语文组正在组织学生开展“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活动,请和小嘉一起,找出下列语言文字使用规范的一项()

A.张老师慈眉善目,讲起课来循循善诱,令人大有如沐春风之感。

B.他的成绩并非不可企及,我们只要奋发努力,一定能望其项背。

C.李校长是位干练的女性,令学生们更为感动的,是她的惠质兰心。

D.王教授收到学生送的贺卡,上书:“师恩永难忘!惠赠王老师。"

(2)下面是编辑在“科技文明的时代,传统文学何为”研讨会上速记的某学者发言,在整理过程中发现文字顺序存在着一定的混乱。其它编辑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衔接方式,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人类进入了一个越来越迷信确切知识、迷信技术和智能的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些想象性的、虚构的经验,仍在有力地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①但技术或许可以决断很多东西,唯独对审美和想象力还无法替代

②文学和想象许多时候就在不断地反抗这种不容置疑,不断地强调这个世界也许并非如此

③一切都是不容置疑的,未来也一定是朝这个方向发展的

④那些确定的知识,那些秩序化、工具化、技术化的东西,总是想告诉我们

⑤世界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样子,不断地重申想象力并不是多余的,审美和不确定的事物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A.④⑤③①②B.④②⑤①③C.①④③②⑤D.①③②⑤④

二、阅读(70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年轻人的“词穷"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口头表达能力贫瘠,二是书面表达能力弱化。年轻人在过年走亲访友时,往往找不到丰富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祝福。“在辞旧迎新的氛围下,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人呈上不同的祝福语,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祝福词汇是贫瘠的,仿佛除了‘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之外再也想不出更多的用语了。”当青年群体被长辈关心学业、工作、婚恋,特别是两个群体的逻辑体系不相通时,“词穷"这时更可能是一种快速逃离“战场”的无奈之举。

今天,提笔忘字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可以理解成,网络时代人们拿笔写字的频率大幅降低了,大家都用输入法打字,无疑会让人淡忘汉字的笔画写法。“现在我们工作、对话、写作,都通过打字进行,以速度为导向的文字输入导致了所有字都一闪而过,再加上打字时无需像写字那样一笔一画进行书写,我们对许多汉字尤其是生僻字的印象就会逐渐淡化。"这个现象不仅在年轻人群体中出现,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其实也普遍存在。但年轻人作为更加依赖电子产品的群体,书面表达能力越加弱化,忘字的“症状”很可能更严重。

材料二:

以汉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的中文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较之其他群体应该会更加突出,对古雅表述、诗性语汇也应该有更切近的体悟。但事实确实如此吗?线上碎片化、粗泛的阅读成为主流后,当下中文系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字功底相较前辈学者而言已经大幅退步,“在评述古诗或者论析文学作品时,往往找不到更为雅致、妥帖的用词,在行文过程中也会面临转折生硬、语词浅陋的困境"。

如何解决年轻人“词穷”的问题?提倡读书显然是一个方案。既然阅读量少是青年群体自认为“词穷"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症下药”是可行的,也能取得效果。“从宏观来讲,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种爱读书的社会风尚,使人们能够潜心阅读古往今来的优美文字,在文本细读和语汇积累中培养新的审美趣味。"这要求人们不仅只关注工资收入、职业前景、应用性特长,更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诗词曲赋、神话史诗、历史哲学、艺术美学等多个方面提升整个社会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们可以从各类经典作品中学习语词艺术,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譬如从《诗经》《论语》《孟子》《文心雕龙》等著作中积累古雅词句;在阅读论文时,主动积累书面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则可以主动尝试用不同说法描绘同一事物、同种情绪等等。这样久而久之,不仅可以积累下大量的词汇,也锻炼了表达能力。

材料三: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节选自《红楼梦》)

3.如果为材料一选一个标题,以下最合适的一项是()

A.“词穷"显示表达能力的弱化B.读图时代的困局

C.提笔忘字谁之过D.电子产品功过论

4.能够根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在聊天过程中遇到“词穷”,很可能年轻人机智逃避。

B.根据材料二,以汉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的中文系学生也沉浸于粗泛阅读。

C.根据材料二,关注工资收入、职业前景、应用特长会影响提升语言能力。

D.根据材料三,黛玉认为,要做“诗翁”,一要选对老师,二要熟读精思。

5.材料一第①段画线句提供的例证是否能证明观点?请加以分析。

6.材料三中黛玉认为“词句究竟还是末事”,请结合材料二内容做简要评析。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行行重行行(节选)

汤成难

①父亲什么时候开始对门前那条小路动了心思,我记不得了。除了与泥土打交道,我们实在想不出父亲还能干点别的什么。

②我们家在小官庄的最边上,门前是一条河,河将我们与村庄阻隔开来,如果像鸟那样从上空进行俯瞰,就会发现我家如同村庄甩出去的一粒泥点子。如果我们要去村里,只能从河堤上经过,那是唯一能够到达外面的途径。河堤又窄又陡,一点路的样子都没有,母亲常抱怨说简直没法落脚。有一年河堤被大雨冲垮,路竟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和哥哥要去上学,只能划着澡盆到对岸,再从村里大路去往学校。有一回,我们过河时,没调整好重心,澡盆倾覆了,把我死死地扣在河底。

③父亲把对付田埂的力气全部用来对付门前的这条路。但这路比田埂难修多了,因为一侧傍水,特别陡峭,一侧是别人家的水田,无法拓宽。父亲要在那尖尖的坡顶把路修出来的确难为他了,泥土似乎不听使唤,带着野性,稍不留神就溜到河道里去了。

④母亲抱怨父亲把每条路都修成了田埂,她不喜欢田埂。于是母亲和父亲争吵的理由又多了一条。那段时间,父亲对泥土充满怀疑且极不信任,却又如此依赖,他来来回回走在路上,姿势十分别扭,不像是走路,倒像是驯服路。他的脚试探着,好长时间都不肯抬起,脚下像长出了吸盘,被地面死死吸住,如果他用力往上拽,脚离开泥土的一瞬间,他也会长长吐一口气,同时,另一只脚连忙又落下去。

⑤有时,父亲也会走到别人家的路上,长时间地停留在那儿,是丈量还是探索,谁也说不清楚。他像一个侦察者、间谍或盗贼,他观察泥土,监视它们,同时也跟它们合作,他全神贯注,甚至整个人都陷入一个我们无法进入的世界。

⑥只有在天黑之时父亲才停下来,坐到门槛上。他对着路发呆,也对着院子里被母亲堆在旮旯里的坛坛罐罐发呆,整个人陷入某种沉思。我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那些肚膛饱满口径狭窄的容器,竟让我有种说不出的亲近之感。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些坛子,内心丰盈,肚子里有无尽的话语在翻滚。母亲总是提醒我,说每句话之前先在肚子里过一遍。我照做了,我敢保证,每个字词被我吐出之前都是完好的、规律的、秩序的,可一旦跑出口腔就变得支离破碎。

⑦这年初夏,父亲突然毫无征兆地出了远门。那时农忙刚刚结束,最后一粒麦谷归仓,最后一株稻秧也插进地里。出发前一天晚上,父亲将门前的路又修整一番。没有一条通往外面的路,怎么行呢?父亲对我们说。

⑧他扛着铁锹走了。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带着铁锹,好像来不及将其放下就要匆忙上路,又好像那把铁锹能给远走的父亲带来足够勇气和力量。我们也不知道父亲要去哪里,母亲说父亲去外地找活儿干了,因为要挣钱供我和哥哥继续读书。哥哥觉得父亲是偷偷学手艺去了,只有我坚定地认为父亲是去为我寻找治疗结巴的秘方。

(节选自《收获》2024年第2期《行行重行行》)

材料二:

“我希望写一个在大地上寻找土地的人,对土地和庄稼有着特殊情感甚至痴迷的人,像夸父追日一样。"

(节选自《都市》2022年第5期《汤成难:小说即精神》)

7.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妙处。

8.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9.结合材料二,试分析材料一中,“父亲”身上体现着作者怎样的小说观念。

10.请结合材料一全文,对“行行重行行"这一小说名字的内涵加以评析。

(三)(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安定城楼(唐)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①成滋味,猜意鹓雏②竟未休。

【注释】①②《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1.以下不属于本诗表现手法的一项是()

A.使典用事B.自况对比C.即景抒怀D.虚实结合

12.以下选项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贾谊、王粲典故,取年龄经历相仿。

B.明用贾谊、王粲典故,诗意准确深沉。

C.用范蠡典故,表达当下归隐江湖志趣。

D.用庄子典型,对比中寄寓着冷峻的讥讽。

13.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

(四)(2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高阳孙文正公逸事

(清)方苞

①杜先生岕①尝言:归安茅止生习于高阳孙少师。道公天启二年,以大学士经略蓟、辽,置酒别亲宾,会者百人。有客中坐,前席而言曰:“公之出,始吾为国庆,而今重有忧。封疆社稷,寄公一身,公能堪,备物自奉,人莫之非;如不能,虽毁身家,责难逭②,况俭觳③乎?吾客食皆凿而公独饭粗饰小名以镇物非所以负天下之重也。"

②公揖而谢曰:“先生诲我甚当,然非敢以为名也。好衣甘食,吾为秀才时固不厌,自成进士,释褐而归,念此身已不为己有,而朝廷多故,边关日骇,恐一旦肩事任,非忍饥劳,不能以身率众。自是不敢适口体,强自勖厉,以至于今,十有九年矣。”

③呜呼!公之气折逆奄④,明周成事,合智谋忠勇之士以尽其材,用危困疮痍之卒以致其武,唐、宋名贤中犹有伦比;至于诚能动物,所纠所斥,退无怨言,叛将远人咸喻其志,而革心无贰,则自汉诸葛武侯而后,规模气象,惟公有焉。是乃克己省身忧民体国之实心自然而崦忾乎天下者,非躬豪杰之才,而概乎有闻于圣人之道,孰能与于此?然惟二三执政与中枢边境事同一体之人实不能容;《易》曰:“信及豚鱼。"媢嫉之臣乃不若豚鱼之可格,可不惧哉!

【注释】①杜岕:方苞祖父的朋友,父亲的老师。②逭:逃避。③觳:简陋。④奄:同:“阉”,指魏忠贤阉党。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公能堪,备物自奉堪()(2)自是不敢适口体适()

15.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释义。

(1)如不能,虽毁身家()

A.破坏B.诋毁C.糟蹋D.毁坏

(2)唐、宋名贤中犹有伦比()

A.次序B.等同C.分辩D.同辈

16.第①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吾客食皆凿而公独饭粗饰小名以镇物非所以负天下之重也。

17.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诚能动物,所纠所斥,退无怨言,叛将远人咸喻其志,而革心无贰,则自汉诸葛武侯而后,规模气象,惟公有焉。

18.作为桐城派代表作家,方苞倡导“雅洁”文风。请结合第②段,从内容和语言角度,对此加以分析。

19.本文记述了孙承宪的事迹,在《明史孙承宗传》中也有相关叙写,请分析两者的差异。

魏广微闻之,奔告忠贤:“承宗拥兵数万将清君侧,兵部侍郎李邦华为内主,公立齑粉矣!"忠贤悸甚,绕御床哭。帝亦为心动,令内阁旨。次辅顾秉谦奋笔曰:“无旨离信地,非祖宗法,违者不宥。”夜启禁门召兵部尚书入,令三道飞骑止之。又矫旨谕九门守阉,承宗若至齐化门,反接以入。承宗抵通州,闻命而返。忠贤遣人侦之,一襆被置舆中,后车鹿善继而已,意少解。

(节选自《明史孙承宗传》)

(五)(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与友人论门人书(明)顾炎武

①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彀,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

②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③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

(节选自《亭林诗文集》)

20.校勘本文时,发现第①段和第②段,各有一处字迹模糊,填入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乃以B.尔则C.其而D.故然

21.下面对上文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一项是()

A.求学三年,做不到公卿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

B.求学三年,仅依靠经术做官的人,是不容易的。

C.求学三年,不去求官做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

D.求学三年,没领悟君子教诲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

22.赏析上文第②段的画线句。

23.下面文字为《与友人论学书》结尾,该文主要是与友人谈为学之道。请结合两文标题,探究作者是如何卒章显志的。

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

三、作文(7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辈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决策。这一观点启发我们反思在同辈群体中的交往。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2023学年嘉定区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

1.默写。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____。(《大学之道》)

(2)人穷则反本,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3)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陈涉揭竿而起后国人纷纷响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答案】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②.故劳苦倦极③.未尝不呼天也④.天下云集响应⑤.赢粮而景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壹、倦、赢、景。

2.按照要求完成题目。

(1)小嘉所在学校语文组正在组织学生开展“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活动,请和小嘉一起,找出下列语言文字使用规范的一项()

A.张老师慈眉善目,讲起课来循循善诱,令人大有如沐春风之感。

B.他的成绩并非不可企及,我们只要奋发努力,一定能望其项背。

C.李校长是位干练的女性,令学生们更为感动的,是她的惠质兰心。

D.王教授收到学生送的贺卡,上书:“师恩永难忘!惠赠王老师。"

(2)下面是编辑在“科技文明的时代,传统文学何为”研讨会上速记的某学者发言,在整理过程中发现文字顺序存在着一定的混乱。其它编辑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衔接方式,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人类进入了一个越来越迷信确切知识、迷信技术和智能的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些想象性的、虚构的经验,仍在有力地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①但技术或许可以决断很多东西,唯独对审美和想象力还无法替代

②文学和想象许多时候就在不断地反抗这种不容置疑,不断地强调这个世界也许并非如此

③一切都是不容置疑的,未来也一定是朝这个方向发展的

④那些确定的知识,那些秩序化、工具化、技术化的东西,总是想告诉我们

⑤世界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样子,不断地重申想象力并不是多余的,审美和不确定的事物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A.④⑤③①②B.④②⑤①③C.①④③②⑤D.①③②⑤④

【答案】(1)A(2)C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及词语(包含成语)的能力。

B.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使用错误,不能用于肯定句。

C.“惠质兰心"中的“惠”应写成“蕙"。

D.惠赠:称人赠与的敬词。使用错误,不能用作送别人东西。

故选A。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1)浏览整个语句以及研讨会的主旨可知,材料探讨的是科技文明时代文学的价值,依据前边句子“人类进入了一个越来越迷信确切知识、迷信技术和智能的时代”可知,此处提供了当下的背景,提到人类迷信“知识"技术”,①句中以“但"进行了转折,“技术或许可以决断很多东西”紧承前句“知识"技术”“智能”,“唯独对审美和想象力还无法替代”过渡到“文学"的探讨,所以①句在最前边,排除AB;

(2)③句中提出“不容置疑”的观点后,②句又谈到“这种不容置疑”,用了近指代词“这种”,所以②应在③的后边,而③恰恰是④中“想告诉我们"的内容,所以④放在③前面;

(3)依据②中的“不断地强调这个世界也许并非如此”句子,可以和⑤句中的“世界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样子"连接紧凑,所以②⑤在一起;

(4)依据语段最后一句“那些想象性的、虚构的经验”可知,提到关键词“想象”,它承接的是⑤句中的“不断地重申想象力并不是多余的”,所以⑤句放在最后,排除D。

故选C。

二、阅读(70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年轻人的“词穷"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口头表达能力贫瘠,二是书面表达能力弱化。年轻人在过年走亲访友时,往往找不到丰富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祝福。“在辞旧迎新的氛围下,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人呈上不同的祝福语,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祝福词汇是贫瘠的,仿佛除了‘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之外再也想不出更多的用语了。”当青年群体被长辈关心学业、工作、婚恋,特别是两个群体的逻辑体系不相通时,“词穷"这时更可能是一种快速逃离“战场”的无奈之举。

今天,提笔忘字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可以理解成,网络时代人们拿笔写字的频率大幅降低了,大家都用输入法打字,无疑会让人淡忘汉字的笔画写法。“现在我们工作、对话、写作,都通过打字进行,以速度为导向的文字输入导致了所有字都一闪而过,再加上打字时无需像写字那样一笔一画进行书写,我们对许多汉字尤其是生僻字的印象就会逐渐淡化。"这个现象不仅在年轻人群体中出现,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其实也普遍存在。但年轻人作为更加依赖电子产品的群体,书面表达能力越加弱化,忘字的“症状”很可能更严重。

材料二:

以汉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的中文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较之其他群体应该会更加突出,对古雅表述、诗性语汇也应该有更切近的体悟。但事实确实如此吗?线上碎片化、粗泛的阅读成为主流后,当下中文系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字功底相较前辈学者而言已经大幅退步,“在评述古诗或者论析文学作品时,往往找不到更为雅致、妥帖的用词,在行文过程中也会面临转折生硬、语词浅陋的困境"。

如何解决年轻人“词穷”的问题?提倡读书显然是一个方案。既然阅读量少是青年群体自认为“词穷"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症下药”是可行的,也能取得效果。“从宏观来讲,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种爱读书的社会风尚,使人们能够潜心阅读古往今来的优美文字,在文本细读和语汇积累中培养新的审美趣味。"这要求人们不仅只关注工资收入、职业前景、应用性特长,更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诗词曲赋、神话史诗、历史哲学、艺术美学等多个方面提升整个社会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们可以从各类经典作品中学习语词艺术,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譬如从《诗经》《论语》《孟子》《文心雕龙》等著作中积累古雅词句;在阅读论文时,主动积累书面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则可以主动尝试用不同说法描绘同一事物、同种情绪等等。这样久而久之,不仅可以积累下大量的词汇,也锻炼了表达能力。

材料三: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节选自《红楼梦》)

3.如果为材料一选一个标题,以下最合适的一项是()

A.“词穷"显示表达能力的弱化B.读图时代的困局

C.提笔忘字谁之过D.电子产品功过论

4.能够根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在聊天过程中遇到“词穷”,很可能是年轻人机智逃避。

B.根据材料二,以汉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的中文系学生也沉浸于粗泛阅读。

C.根据材料二,关注工资收入、职业前景、应用特长会影响提升语言能力。

D.根据材料三,黛玉认为,要做“诗翁”,一要选对老师,二要熟读精思。

5.材料一第①段画线句提供的例证是否能证明观点?请加以分析。

6.材料三中黛玉认为“词句究竟还是末事”,请结合材料二内容做简要评析。

【答案】3.A4.D

5.能够证明观点。材料一第①段认为:年轻人具有口头表达能力贫瘠和书面表达能力弱化的双“词穷"特征。例证选择了年轻人普通存在的典型“词穷”现象,即:在辞旧迎新的氛围下,祝福词汇贫瘠,只会说一些陈词滥调。既是口语表达的贫瘠,而祝福词汇的贫乏也说明书面语缺少积累,事例与观点匹配一致,因此能够证明观点。

不能够证明观点。材料一第①段认为:年轻人具有口头表达能力贫瘠和书面表达能力弱化的双“词穷"特征。例证选择了年轻人普通存在的典型“词穷”现象,即:在辞旧迎新的氛围下,祝福词汇贫瘠,只会说一些陈词滥调。提供的例证没有清晰区分表达类还是书面类,且事例与观点缺乏必然因果联系,年轻人表现出的“词穷"有可能是价值观等不同而又碍于情面的结果。

6.材料二强调从经典阅读和日常口头表达中积累和锤炼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黛玉认为“词句究竟还是末事”,针对的是写诗时只注重词句新奇而忽略诗词意趣的以词害意的现象,另一方面黛玉建议揣摩透熟几位诗人作品,应包括学习词句艺术和积累古雅词句。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有两段,第一段指出年轻人的“词穷"主要分两种情况,第二段指出网络时代年轻人书面表达能力越加弱化,忘字的“症状”很可能更严重。可见,材料围绕“词穷"表达能力弱化”来谈。

只有A项概括准确。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很可能是年轻人机智逃避"错,材料一是说“更可能是一种快速逃离‘战场’的无奈之举”。

B.“以汉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的中文系学生也沉浸于粗泛阅读"错,材料二是说“当下中文系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字功底相较前辈学者而言已经大幅退步”。

C.“关注工资收入、职业前景、应用特长会影响提升语言能力"错,材料二“这要求人们不仅只关注工资收入、职业前景、应用性特长,更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诗词曲赋、神话史诗、历史哲学、艺术美学等多个方面提升整个社会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说提倡读书来解决年轻人“词穷"的问题,并不能说关注工资收入、职业前景、应用特长会影响提升语言能力。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这是一种探究题,答案不唯一。先明确材料一第①段的观点是什么,再分析画线句提供的例证是否能够证明该观点即可。

材料一第①段认为“年轻人的‘词穷’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口头表达能力贫瘠,二是书面表达能力弱化”,可见观点是:年轻人具有口头表达能力贫瘠和书面表达能力弱化的双“词穷"特征。

如果认为能够证明观点:例证说“在辞旧迎新的氛围下”“我们的祝福词汇是贫瘠的”,属于口语表达的语境,可见口语表达的贫瘠;祝福词汇属于书面语,可见书面语缺少积累。事例与观点匹配一致,因此能够证明观点。

如果认为不能够证明观点:例证说“在辞旧迎新的氛围下”“我们的祝福词汇是贫瘠的”,该例证没有清晰区分口语表达类还是书面类,且事例与观点缺乏必然因果联系,年轻人表现出的“词穷”有可能是价值观等不同而又碍于情面的结果。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材料二认为“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诗词曲赋、神话史诗、历史哲学、艺术美学等多个方面提升整个社会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则可以主动尝试用不同说法描绘同一事物、同种情绪等等”,强调从经典阅读和日常口头表达中积累和锤炼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结合材料三“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可知,黛玉认为“词句究竟还是末事”,针对的是写诗时只注重词句新奇而忽略诗词意趣的以词害意的现象,再结合“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可知,黛玉建议揣摩透熟几位诗人作品,就是包括学习词句艺术和积累古雅词句。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行行重行行(节选)

汤成难

①父亲什么时候开始对门前那条小路动了心思,我记不得了。除了与泥土打交道,我们实在想不出父亲还能干点别的什么。

②我们家在小官庄的最边上,门前是一条河,河将我们与村庄阻隔开来,如果像鸟那样从上空进行俯瞰,就会发现我家如同村庄甩出去的一粒泥点子。如果我们要去村里,只能从河堤上经过,那是唯一能够到达外面的途径。河堤又窄又陡,一点路的样子都没有,母亲常抱怨说简直没法落脚。有一年河堤被大雨冲垮,路竟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和哥哥要去上学,只能划着澡盆到对岸,再从村里大路去往学校。有一回,我们过河时,没调整好重心,澡盆倾覆了,把我死死地扣在河底。

③父亲把对付田埂的力气全部用来对付门前的这条路。但这路比田埂难修多了,因为一侧傍水,特别陡峭,一侧是别人家的水田,无法拓宽。父亲要在那尖尖的坡顶把路修出来的确难为他了,泥土似乎不听使唤,带着野性,稍不留神就溜到河道里去了。

④母亲抱怨父亲把每条路都修成了田埂,她不喜欢田埂。于是母亲和父亲争吵的理由又多了一条。那段时间,父亲对泥土充满怀疑且极不信任,却又如此依赖,他来来回回走在路上,姿势十分别扭,不像是走路,倒像是驯服路。他的脚试探着,好长时间都不肯抬起,脚下像长出了吸盘,被地面死死吸住,如果他用力往上拽,脚离开泥土的一瞬间,他也会长长吐一口气,同时,另一只脚连忙又落下去。

⑤有时,父亲也会走到别人家的路上,长时间地停留在那儿,是丈量还是探索,谁也说不清楚。他像一个侦察者、间谍或盗贼,他观察泥土,监视它们,同时也跟它们合作,他全神贯注,甚至整个人都陷入一个我们无法进入的世界。

⑥只有在天黑之时父亲才停下来,坐到门槛上。他对着路发呆,也对着院子里被母亲堆在旮旯里的坛坛罐罐发呆,整个人陷入某种沉思。我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那些肚膛饱满口径狭窄的容器,竟让我有种说不出的亲近之感。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些坛子,内心丰盈,肚子里有无尽的话语在翻滚。母亲总是提醒我,说每句话之前先在肚子里过一遍。我照做了,我敢保证,每个字词被我吐出之前都是完好的、规律的、秩序的,可一旦跑出口腔就变得支离破碎。

⑦这年初夏,父亲突然毫无征兆地出了远门。那时农忙刚刚结束,最后一粒麦谷归仓,最后一株稻秧也插进地里。出发前一天晚上,父亲将门前的路又修整一番。没有一条通往外面的路,怎么行呢?父亲对我们说。

⑧他扛着铁锹走了。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带着铁锹,好像来不及将其放下就要匆忙上路,又好像那把铁锹能给远走的父亲带来足够勇气和力量。我们也不知道父亲要去哪里,母亲说父亲去外地找活儿干了,因为要挣钱供我和哥哥继续读书。哥哥觉得父亲是偷偷学手艺去了,只有我坚定地认为父亲是去为我寻找治疗结巴的秘方。

(节选自《收获》2024年第2期《行行重行行》)

材料二:

“我希望写一个在大地上寻找土地的人,对土地和庄稼有着特殊情感甚至痴迷的人,像夸父追日一样。”

(节选自《都市》2022年第5期《汤成难:小说即精神》)

7.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妙处。

8.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9.结合材料二,试分析材料一中,“父亲"身上体现着作者怎样的小说观念。

10.请结合材料一全文,对“行行重行行”这一小说名字的内涵加以评析。

【答案】7.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我们家比喻为泥点子,从空间地域上写出了我家与整个村庄的位置关系,一个“甩"字又写出了我家的渺小以及与整个村庄的疏远感;就近取譬,富有农村生活气息,形象新颖。

8.上文所述父亲修葺门前小路,丈量、探索别人家的路以及坐在院子中对着门外路发呆,点明路与我们家的关系,下文父亲“匆忙上路”以及我们对父亲出远门原因不同猜测等内容。第⑦段是在全文构思中处于重要位置,由“修路"到为全家寻出路,展现更为宏阔的生活内容,拓展父亲更宽广的人生。

9.材料二中作者表达“塑造对土地和庄稼痴迷的人”这一小说创作观念。在材料一中,父亲平整、压实门前河堤,观察别人家的路,对改善门前的路近乎执念,同时对医治“我"口吃毛病也有着深沉执念。忙完“庄稼”,扛着“铁锹"毫无征兆地出了远门”是这双重执念的结果,也是作家小说观念的体现。

10.小说围绕“路”,叙述了“对付路——探索路——对路发呆——匆忙上路”等情节,既呈现了“行行重行行"生命状态,又体现了“为我寻找治疗结巴的秘方”、为修缮门前小路和提高生活品质积极奔走等内涵。小说以“行行重行行"为篇名,诠释了父亲对家庭的责任、对儿子的疼爱、对儿子更好生命状态和家庭更好生活品质的执着,具有古典意味,突出了人与“路”的永恒主题,促人深思。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画线句“我家如同村庄甩出去的一粒泥点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我们家”是本体,“泥点子"为喻体,“我们家在小官庄的最边上,门前是一条河,河将我们与村庄阻隔开来”,从空间地域上写出了我家与整个村庄的位置关系,我们家是被村庄“甩"出来的,一个“甩”字又写出了我家的渺小以及与整个村庄的疏远感;“泥点子"来自土地,就近取譬,富有农村生活气息,形象新颖。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上文所述父亲“也会走到别人家的路上,长时间地停留在那儿,是丈量还是探索”,父亲修葺门前小路,丈量、探索别人家的路;“他对着路发呆,也对着院子里被母亲堆在旮旯里的坛坛罐罐发呆,整个人陷入某种沉思”,父亲坐在院子中对着门外路发呆,点明路与我们家的关系。

下文写父亲“他扛着铁锹走了。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带着铁锹,好像来不及将其放下就要匆忙上路”,我们对父亲出远门原因不同猜测“哥哥觉得父亲是偷偷学手艺去了,只有我坚定地认为父亲是去为我寻找治疗结巴的秘方"。

第⑦段是在全文构思中处于重要位置,由前文为我们上学“修路”到为全家寻出路,父亲并不满足现状,不断探索,勇敢前行,离家远行,展现更为宏阔的生活内容,拓展父亲更宽广的人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二中“对土地和庄稼有着特殊情感甚至痴迷的人,像夸父追日一样”,作者表达“塑造对土地和庄稼痴迷的人”这一小说创作观念。

在材料一中,父亲“来来回回走在路上,姿势十分别扭,不像是走路,倒像是驯服路”,父亲平整、压实门前河堤,像是驯服路;“像一个侦察者、间谍或盗贼,他观察泥土,监视它们,同时也跟它们合作,他全神贯注,甚至整个人都陷入一个我们无法进入的世界”,父亲观察别人家的路,他全神贯注,整个人都陷入一个我们无法进入的世界,对改善门前的路近乎执念;“母亲总是提醒我,说每句话之前先在肚子里过一遍”,对医治“我”口吃毛病也有着深沉执念。“这年初夏,父亲突然毫无征兆地出了远门。那时农忙刚刚结束"他扛着铁锹走了”,忙完“庄稼”,扛着“铁锹”“毫无征兆地出了远门"是这双重执念的结果,也是作家小说观念的体现。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内涵的能力。

小说围绕“路”展开叙述,河堤被大雨冲垮,父亲把对付田埂的力气全部用来对付门前的这条路,母亲抱怨父亲修的路像田埂,父亲就走到别人家的路上,是丈量还是探索,天黑的时候,他坐到门槛上对着路发呆,忙完庄稼,他扛着铁锹毫无征兆地匆忙上路,既呈现了“行行重行行"生命状态,“因为要挣钱供我和哥哥继续读书。……只有我坚定地认为父亲是去为我寻找治疗结巴的秘方”,又体现了“为我寻找治疗结巴的秘方"、为修缮门前小路和提高生活品质积极奔走等内涵。

小说以“行行重行行”为篇名,由“修路"到为全家寻出路,父亲扛着铁锹毫无征兆地出了远门,诠释了父亲对家庭的责任、对儿子的疼爱、对儿子更好生命状态和家庭更好生活品质的执着,具有古典意味,“没有一条通往外面的路,怎么行呢”,突出了人与“路"的永恒主题,促人深思。

(三)(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安定城楼(唐)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①成滋味,猜意鹓雏②竟未休。

【注释】①②《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1.以下不属于本诗表现手法的一项是()

A.使典用事B.自况对比C.即景抒怀D.虚实结合

12.以下选项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贾谊、王粲典故,取年龄经历相仿。

B.明用贾谊、王粲典故,诗意准确深沉。

C.用范蠡典故,表达当下归隐江湖的志趣。

D.用庄子典型,对比中寄寓着冷峻的讥讽。

13.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11.D12.C

13.本诗既有青年诗人的胸襟自白,也有对那些猜忌自己的朋党势力的鞭挞;既有对贾谊献策未售、英才埋没的惋惜,也有对王粲远走他乡的无奈,更有对自己报国无门、前途隐忧的慨叹;既有用世的决心,也有对隐居的向往;既有登楼极目的忧思和壮怀的抒情,也有表现为斥责和嘲笑相结合的讽刺。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颔联运用贾谊和王粲的典故;

B.颔联诗人以古人自况对比,抒发怀才不遇之悲;

C.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极写安定城楼高拔绵延的气势,下句则描绘了绿树与洲渚连接的阔大之景,乃登楼所见,即景抒怀;

D.没有“虚实结合"的手法。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当下归隐江湖的志趣”分析错误,“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这一联的“永忆江湖”“归白发"入扁舟”表达了作者淡薄名利之心,其中用了春秋时范蠡辅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浮于江湖"的典故,说自己等扭转国家命运的宏愿实现之后就归隐江湖,而不是“当下归隐”。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抒发怀才不遇之悲。贾谊为汉文帝献《治安策》,条陈时势,中有“痛哭"长太息”之语;王粲远道避乱荆州,投依刘表,作《登楼赋》;两人都有怀才不遇之痛。诗人化用杜甫“去国哀王粲,伤时哭贾生"的成句,写得更具体更动感情。上句一个“虚”字,既是对贾谊献策未售、英才埋没的惋惜,又是对自己报国无门的慨叹。

(2)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

(3)七、八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

(四)(2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高阳孙文正公逸事

(清)方苞

①杜先生岕①尝言:归安茅止生习于高阳孙少师。道公天启二年,以大学士经略蓟、辽,置酒别亲宾,会者百人。有客中坐,前席而言曰:“公之出,始吾为国庆,而今重有忧。封疆社稷,寄公一身,公能堪,备物自奉,人莫之非;如不能,虽毁身家,责难逭②,况俭觳③乎?吾客食皆凿而公独饭粗饰小名以镇物非所以负天下之重也。”

②公揖而谢曰:“先生诲我甚当,然非敢以为名也。好衣甘食,吾为秀才时固不厌,自成进士,释褐而归,念此身已不为己有,而朝廷多故,边关日骇,恐一旦肩事任,非忍饥劳,不能以身率众。自是不敢适口体,强自勖厉,以至于今,十有九年矣。"

③呜呼!公之气折逆奄④,明周成事,合智谋忠勇之士以尽其材,用危困疮痍之卒以致其武,唐、宋名贤中犹有伦比;至于诚能动物,所纠所斥,退无怨言,叛将远人咸喻其志,而革心无贰,则自汉诸葛武侯而后,规模气象,惟公有焉。是乃克己省身忧民体国之实心自然而崦忾乎天下者,非躬豪杰之才,而概乎有闻于圣人之道,孰能与于此?然惟二三执政与中枢边境事同一体之人实不能容;《易》曰:“信及豚鱼。”媢嫉之臣乃不若豚鱼之可格,可不惧哉!

【注释】①杜岕:方苞祖父的朋友,父亲的老师。②逭:逃避。③觳:简陋。④奄:同:“阉”,指魏忠贤阉党。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公能堪,备物自奉堪()(2)自是不敢适口体适()

15.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释义。

(1)如不能,虽毁身家()

A.破坏B.诋毁C.糟蹋D.毁坏

(2)唐、宋名贤中犹有伦比()

A.次序B.等同C.分辩D.同辈

16.第①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吾客食皆凿而公独饭粗饰小名以镇物非所以负天下之重也。

17.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诚能动物,所纠所斥,退无怨言,叛将远人咸喻其志,而革心无贰,则自汉诸葛武侯而后,规模气象,惟公有焉。

18.作为桐城派代表作家,方苞倡导“雅洁"文风。请结合第②段,从内容和语言角度,对此加以分析。

19.本文记述了孙承宪的事迹,在《明史孙承宗传》中也有相关叙写,请分析两者的差异。

魏广微闻之,奔告忠贤:“承宗拥兵数万将清君侧,兵部侍郎李邦华为内主,公立齑粉矣!”忠贤悸甚,绕御床哭。帝亦为心动,令内阁旨。次辅顾秉谦奋笔曰:“无旨离信地,非祖宗法,违者不宥。"夜启禁门召兵部尚书入,令三道飞骑止之。又矫旨谕九门守阉,承宗若至齐化门,反接以入。承宗抵通州,闻命而返。忠贤遣人侦之,一襆被置舆中,后车鹿善继而已,意少解。

(节选自《明史孙承宗传》)

【答案】14.①.胜任②.满足

15.(1)D(2)B

16.吾客食皆凿/而公独饭粗/饰小名以镇物/非所以负天下之重也。

17.要说那忠诚能感动他人,被他所纠察所指斥的人,退职后也没有怨言,(那些)背叛的将领、远方的外族之人都明白他的志向,改变心意没有二心,那么从蜀汉诸葛武侯以后,那种胸襟气度,只有公才具有。

18.第②段是孙承宪对第①段中客人指责的回应,坦陈自己俭朴为国的原因并强调已经坚持十九年;只写了孙承宪“揖”的动作和回应的具体话语,至于指责孙承宪的客及其它与会者的反应则只字不提,留给读者自己去想像。文字简练,言简意赅,极好地体现出“雅洁"特色。

19.从体裁上讲,本文叙写的是孙承宪的逸事,属于个人撰写的私史,不求全面、详尽及历史重要性,选材服务于对人物的评价。明史属于纪传体断代史,偏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强调完整因果及来龙去脉,表现人物所起到的重大意义;本文只用了“折逆奄”三个字就高度传神地写出了孙承宪公正义凛然的形象,至于如何“折"则没有具体展开,明史则从语言、动作、心理等层面详细描写了整个过程,突出了孙承宪给魏忠贤等人带来的巨大威慑。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堪:胜任。句意:(如果)您能胜任,准备用品自己供养自己。

(2)适:满足。句意:从此不敢满足自己的嘴巴、身体的欲求。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毁:毁坏。句意:即使毁坏自己身家性命。

故选D。

(2)伦比:等同。句意:(即使)唐、宋的名士、贤人尚且有等同的。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们这班食客都吃精粮,而唯独您吃粗粮,(这种)为了夸饰小小的虚名而有意俭省,并不是承担天下重任的方法。

“吾客食皆凿”是主谓句,“而"是连词,用于句首,“而”前断开;

“公独饭粗"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断开;

“以”是连词,表目的,连接“饰小名"和“镇物”,“非所以负天下之重也"为判断句,前面断开。

故断句为:吾客食皆凿/而公独饭粗/饰小名以镇物/非所以负天下之重也。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动物”,感动他人;“喻”,明白;“无贰”,没有二心;“规模气象”,胸襟气度。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由原文“先生诲我甚当,然非敢以为名也……念此身已不为己有,而朝廷多故,边关日骇,恐一旦肩事任,非忍饥劳,不能以身率众。自是不敢适口体,强自勖厉,以至于今,十有九年矣”可知,第②段是孙承宪对第①段中客人指责的回应,坦陈自己俭朴为国的原因并强调已经坚持十九年;

由原文“公揖而谢曰‘先生诲我甚当……十有九年矣’"可知,只写了孙承宪“揖”的动作和回应的具体话语,至于指责孙承宪的客及其它与会者的反应则只字不提,留给读者自己去想像。

文字简练,言简意赅,极好地体现出“雅洁"特色。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从体裁上讲,由原文“《高阳孙文正公逸事》”可知,本文叙写的是孙承宪的逸事,属于个人撰写的私史,不求全面、详尽及历史重要性,选材服务于对人物的评价。由“《明史孙承宗传》"可知,明史属于纪传体断代史,偏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强调完整因果及来龙去脉,表现人物所起到的重大意义;

两段文字都记述了孙承宪与魏忠贤等阉党斗争的事迹,由原文“公之气折逆奄,明周成事”可知,本文只用了“折逆奄"三个字就高度传神地写出了孙承宪公正义凛然的形象,至于如何“折”则没有具体展开;由“魏广微闻之,奔告忠贤……忠贤悸甚,绕御床哭……忠贤遣人侦之,一襆被置舆中,后车鹿善继而已,意少解"可知,明史则从语言、动作、心理等层面详细描写了整个过程,突出了孙承宪给魏忠贤等人带来的巨大威慑。

参考译文:

高阳孙文正公逸事

(清)方苞

①杜岕先生曾经说:归安茅止生在高阳孙少师(门下)学习。道公在天启二年,以大学士身份任蓟、辽二州经略使,设置酒宴饯别亲朋好友,来参加宴会的有百余人。有一位客人在座席间坐着,他走上前对道公说:“您出任经略使,起先我是为国家而庆幸,但是现在我又有忧虑。地方、国家,都寄托在您一人身上,(如果)您能胜任,准备用品自己供养自己,人人(自然)都不能诽谤您;如果不能胜任,即使毁坏自己身家性命,罪责难以逃避,何况勤俭节约呢?我们这班食客都吃精粮,而唯独您吃粗粮,(这种)为了夸饰小小的虚名而有意俭省,并不是承担天下重任的方法。”

②道公向他作揖道歉说:“先生对我的指教很对,但是我不敢用这个来求名。喜好华服美食,在我还是秀才时就一直不觉得满足,自从考中进士后,我脱下粗布衣衫回到乡里,考虑到此身已经不是自己所能拥有,再说朝廷多遭变故,边关局势一天比一天让人感到惊骇,我担心一旦承担了国家重任,不能忍受住饥寒、劳顿之苦,不能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从此不敢满足自己的嘴巴、身体的欲求,勉强用这种办法来自我勉励,以至到今天,有十九年了。"

③哎呀!道公的志气挫败了阉党,他明察万事,集合有智谋且忠诚勇敢的读书人,并竭尽他们的才能,选用处在危困之境界、伤病的士卒来施展他们的武力,(即使)唐、宋的名士、贤人尚且有等同的;要说那忠诚能感动他人,被他所纠察所指斥的人,退职后也没有怨言,(那些)背叛的将领、远方的外族之人都明白他的志向,改变心意没有二心,那么从蜀汉诸葛武侯以后,那种胸襟气度,只有公才具有。所以克制反省自己、忧民忧国的真心自然影响遍及于天下,不是自己具有豪杰的才能,而是大概继承了孔圣人的仁道,谁能和他在这方面相比呢?但是只有一些在朝中执行政务,和掌管边境事务的职责,视同一体的人,确实不能容忍下他。《易经》上说:“诚信能感动小猪和鱼那样微贱的东西。”那些妒忌的小人竟然不如豚鱼的感通,可不让人惧怕吗!

(五)(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与友人论门人书(明)顾炎武

①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彀,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

②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③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

(节选自《亭林诗文集》)

20.校勘本文时,发现第①段和第②段,各有一处字迹模糊,填入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乃以B.尔则C.其而D.故然

21.下面对上文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求学三年,做不到公卿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

B.求学三年,仅依靠经术做官的人,是不容易的。

C.求学三年,不去求官做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

D.求学三年,没领悟君子教诲人,是不容易见到的。

22.赏析上文第②段的画线句。

23.下面文字为《与友人论学书》结尾,该文主要是与友人谈为学之道。请结合两文标题,探究作者是如何卒章显志的。

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

【答案】20.A21.C

22.运用类比论证,以高明的木匠不肯为拙劣的木工改变或放弃规矩,后羿不肯为蹩脚的射手改变其拉弓的标准来论证自己不会为屈从世人的喜欢而自己贬低所学,以求招揽天下的人,来张扬自己的名声的态度。以浅寓深,形象鲜明,增强了说服力。

23.《与友人论门人书》结尾强调学术的衰败和昌盛,固然各有其时代的必然,但应勤勉追求真正的学问而非虚名,是对前文为干禄、为名誉、为速成而学者的批判;《与友人论学书》与好友谈为学之道,结尾则从士行有耻、好古多闻两个方面论述“士”从根本上稳固为学根基的意义,强调这也是近圣人之道的法门。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比如西汉时代经师的传授经书,学生常常多至千余人。

依据前文“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可知,此处写自己想仿效过去某些先生的做法,招收门徒,树立名声,来显耀于人世,但自己是不愿这样干的。之后提到西汉时代经师,所以属于另起一事,选“乃”,和“若"构成合成词。若乃: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

(2)句意:但又都是读书而急于求事功一些人,希望速成而得名于世。

前边“欲速成”的目的是“名于世”,所以可选“以”。以:连词,表目的。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求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此句的重点词:“彀”,喻指圈套、牢笼,这里是指“官场”,“至于彀"可译成“求官”;“得”,见到。

依据前文“所以即使孔子的弟子,尚且要学求得做官之道”可知,此处表达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也要学求得做官之道。所以,承接上文,“不至于彀"的意思是“不去求官做”。

句意:求学三年,不去求官做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句子的能力。

句意:高明的木匠不肯为拙劣的木工改变或放弃规矩,后羿不肯为蹩脚的射手改变其拉弓的标准。

运用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此处用了两种情况,一是“高明的木匠不肯为拙劣的木工改变或放弃规矩”,二是“后羿不肯为蹩脚的射手改变其拉弓的标准”,来论证后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的观点,意思是,作者认为倘若屈从世人的喜欢而自己贬低其所学,以求招揽天下的人,来张扬自己的名声,那便是歪曲真理来追随别人,那也没有心情花这么多的闲工夫。巧作类比,笔法灵活,说明充分,生动形象的把道理讲的浅显,有很强的说服力。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求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译文:士人不首先讲廉耻,则是没有道德根基的人;不喜欢学习和探求古代文化经典而扩大见闻,那就是空虚的学问。以没有道德根基的人来谈论空虚的学问,我看他们即使天天说追随在圣人左右,但实际上却距离圣人愈来愈远了。虽然说了这些话,并不是我大胆敢言,而是姑且以渺小的见解,说给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求教他们,能给我启发和指点。

(1)《与友人论学书》结尾,意思是:学术的衰败和昌盛,各有其时代的必然,倘若为了自己的追求而不求虚名,那就没有不可以自我勖勉的。鄙陋如作者固执地持以不同于当今的先生们的就是上述的原因。强调学术的衰败和昌盛,在于勤勉追求真正的学问,而不是求取虚名。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今学者的批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