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赣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种文明,都是某一个特定人类群体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任何一种文明来说,精神财富具有更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发展到高级阶段之后。但在文明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中,在文明的初级阶段,物质财富起着更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或者说人类只有首先创造出必要的、足够的物质财富,才能利用物质财富所提供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创造精神财富。
从最早的人类开始,要生存就需要基本的水量,如果不能摄入最低限度的水量,生命就无法维持。在尚未具备生产能力时,人只能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得植物、动物等来为自己提供食物,这些动物、植物的生存同样离不开水。所以一个人类群体维持生存所需要的水量,远远超过他们自己的饮水量,更多的是这些动物、植物所需要的水量。
一条河流的水量固然不是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唯一条件,水量的多寡也并不与文明的高度成比例关系,但水量本身依然是一项重要因素,在某种生活、生产、生存方式下,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的最低需水量必须得到保证,否则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只能迁离。有些文明的萌芽还来不及成长就夭折了,当地河流水量的不足往往是致命的原因。
河流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而且也是人类迁移的主要通道。特别是在生产力低下、地理知识贫乏的年代,要在榛莽未辟、禽兽出没或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陆地上作长途迁移是相当困难的,顺河流而下却要方便得多,并且不会迷失方向,便于保持与原地的联系,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最有效的手段。溯流而上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往往是一个群体、一种文明从下游向中游、上游延伸的主要途径。
黄河流域曾经是多民族杂居、农业民族与牧业民族共处的地区,但至迟在春秋时期,出自夏、商、周的三支后裔已经具有共同的民族意识和心态,结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的雏形,并且以“诸夏"(华夏)自居,以区别于其他部族或部落集团。诸夏凭借人口数量和文明发达程度等方面优势,逐渐融合或驱赶其他民族,到秦始皇时已经推进至陇东高原,自河套以下的整个黄河流域都已成为诸夏的聚居区,在此范围内的非诸夏各族,如果不是已经成为诸夏的一员,就是退出了黄河流域。
从西汉开始,一方面绝大部分统治了黄河流域的中原王朝将大量非华夏族人口迁入;另一方面,北方非华夏游牧民族用武力向中原推进,取代汉族统治者成为黄河流域的主人。无论哪一种方式,结果都完全一样,都以这些非华夏族融合在华夏(汉族)之中而告终。
从春秋战国以降,黄河流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具有整体上的优势,长期处于全国最先进的地位,这种形势至少维持到了唐朝中期。正因为如此,来自黄河流域的移民一般具有比迁入地的土著人口更高的生产技能和文化水准,会给迁入地带去比较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作物、工具等,对提高当地的物质生产水平发挥很大的作用。移民还会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和社会机制等方面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移民在人口总数中占有足够大的百分比,这种影响就会是决定性的。
中华文明远离其他发达的文明,周围的地理障碍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前难以逾越,即使处在中华文明圈的边缘或外围,在大航海时代或明朝中期以前,也基本没有机会接受外来文明中更先进的因素,甚至根本不可能受到其他文明的影响。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即在宋朝以前,黄河流域是先进文化的唯一来源,而来自黄河流域的移民就是先进文化的最活跃的载体。
如果说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移民的迁入是以渐次推进的、缓慢的、低层次的方式进行的,移民的影响也只能是潜移默化并主要发生在社会底层的话,那么在黄河流域爆发战争动乱和异族入侵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的移民不仅数量大,迁入时间和地点集中,而且包括大批贵族、官吏、地主、富商、文人、武将等,移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程度较高,具有特殊技艺、行政治理经验和经营管理能力,其中不乏一些杰出的、罕见的人才,因而对南方及其他迁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最终导致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当南方的汉族移民占了优势之后,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力和民族歧视的压力使当地的土著非汉民族人口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变为汉族的一分子。汉族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就是吸收了大量其他民族成分的结果。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随着汉族人口的扩散而扩大巩固,构成中国疆域的主要部分,以后又与边疆政权的疆域合为中国领土。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黄河儿女作为汉族的骨干和种子,做出了最大的贡献。黄河儿女也遍布中华,走向世界。
(摘编自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种文明都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作用会发生一定变化。
B.相较于在榛莽未辟或寸草不生的陆地上长途迁移,沿河流迁移则方便得多,于是河流成为远古人类迁移的主要通道。
C.秦始皇时华夏聚居区进一步扩大,王朝迁入大量非华夏族人口,其中部分非华夏族融入华夏之中,其余则退出黄河流域。
D.在宋朝以前黄河流域是先进文化的唯一来源,这是因为受限于地理因素,中华文明基本难以受到其他发达文明的影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人类、动物以及植物的生存而言,水都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其所需的水量都要远远多于人类。
B.在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水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水量不足的流域,某些文明很可能在发展过程中夭折。
C.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黄河流域具有整体优势,因此北方游牧民族使用武力攻占黄河流域,企图将华夏族融入本民族中。
D.移民的方式可能是渐次缓慢的,也可能是集中快速的,前者针对社会底层施加影响,后者则针对社会上层施加影响。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华夏形成“至迟在春秋时期”观点的一项是()
A.唐、虞国界,吴为荒服,越在九夷,厨衣关头,今皆夏服,褒衣履舄。巴、蜀、越嶲、郁林、日南、辽东、乐浪,周时被发椎髻,今戴皮弁。(《论衡》)
B.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蒸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尚书》)
C.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救邢。(《左传》)
D.曷为殊会吴?外吴也。曷为外也?《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公羊传》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仰韶文化孕育于黄河流域,这与黄河流域水量充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B.大汶口文化先民可从黄河下游溯流而上,向中游、上游拓展生存空间。
C.兰州、郑州等城市处于黄河沿岸,有利于居民获取生活、生产所需的水源。
D.良渚文化分布于水量少于黄河的淮河流域,故其文明程度低于仰韶文化。
5.人口迁徙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影响?请结合文章简要归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盛合鞋店
叶星
德盛合鞋店在县城北关,名字挺响亮的,其实就俩人儿。
师傅姓龚,山东人,大身板,不爱说话。他年轻时在京城的内联升学过徒,制鞋技艺高超,特别擅长手工缝制舒适耐穿的千层底圆口布鞋,连日本宪兵队山田队长都喜欢他做的鞋。
徒弟叫顺子,本地人,十七八岁的机灵后生,个头儿不小,但还没有长开,走路总爱弓着腰,像根大豆芽似的。
1936年,城北山区一带活跃的抗联队伍日渐壮大,日伪军惶恐不安。日本宪兵队为此专门从城里抽调出一批由鬼子、伪军还有警察组成的小队,天天荷枪实弹地把守在北门——这是从北边驾车进城的必经之处。
这天一早,身着便衣的山田队长便踱进了德盛合店内。阳光照在斑驳的小木桌上,照着上面摆放着的弯锥、针锥、鸭嘴钳、老虎钳、锤子等工具。身披朝晖的龚师傅正坐在小板凳上,垂首弓腰、两膝顶着高约两尺的夹板,专心致志地劈线、穿针,然后用弯锥在鞋帮底部扎出一个小圆眼,再动作熟练地用左右两根弯针从圆眼里交叉穿过,然后将麻线在针头处绕圈、盘扣,再拽线、提帮、勒紧、锤平……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眼前这个“大人物”的到来。
顺子当然看到了,但他打心眼儿里讨厌这些东洋鬼子,甚至连给他们做鞋时都要偷偷啐上几口。师傅则不然,他是个纯正的手艺人,信奉的是贴在墙上的那些祖师爷的训教——什么“亲疏一致、童叟无欺”,什么“工必为之纯,品必为之精,业必为之勤,行必为之恭,信必为之诚”等等。无论是有钱有势的达官贵人,还是引车贩浆的平头百姓,甚至这些嚣张跋扈的东洋鬼子,师傅都等同视之。用他的话讲:“来的都是客,是咱们手艺人的衣食父母。"
山田并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龚师傅做鞋,仿佛在欣赏演出。就在方才,他得到消息,昨天夜里又有五辆日军的运输车遭到抗联队伍伏击,损失相当严重。运输车里是重要物资,关于运输物资的消息也一直严密封锁。这么严格的保密工作,这么严格的关卡,究竞是谁把消息传给了山里的抗联队伍?
龚师傅注意到山田的到来,但他并未搭话,只是示意顺子倒茶待客,甚至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师傅经常跟顺子讲,编鞋讲究一气呵成,尤其纳到拐弯处绝不能起身休息,否则力度就不均匀,会影响成品质量,招牌就砸了。
山田倒也不介意,他并没有喝茶,两眼仍直勾勾地盯着龚师傅干活儿。德盛合制鞋的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比方说制底,就包括切底、包签、圈边、纳底、锤底五道工序。单说纳底,“一字底”要纳2100针,“十字底"就是4200针,多一针不可,少一针不行,就这么讲究。纳好以后,不管横看、竖看、斜看,针脚都是一条线。龚师傅出神入化的技艺,把小鬼子给看呆了。
顺子拿出一摞纳好的鞋底,先用清水闷湿,使麻线吸足了水,然后再用锤子反复锤打。麻线经过浸湿和锤打后,逐渐变成了一个坚实的麻钉,这样的千层底磨损后也不易脱裂。顺子把锤好的鞋底依次放到窗口的阴凉通风处。经过两个时辰的阴干后,一双舒适耐穿的千层底布鞋就算做成了。或许是带着气,顺子这天锤打起鞋底来格外卖力,“乒乒乓乓”的声响响彻整个店铺。山田听出其中“送客"的意味,只好悻悻地走了。
一般来说,这些锤底的力气活儿都是顺子分内的工作。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比如像昨天下午老钟叔来,师傅才会亲自上手。老钟叔是走街串户的货郎,也是师傅在这里为数不多的老乡,又是同村,两人自然走得更近些。老钟叔每次路过德盛合鞋店,总会进来歇歇脚,讨口水喝。他这人很讲究,不是带包茶,就是扔下一盒烟,反正从不空手来。只要不忙,师傅总要陪他喝喝茶,抽根烟。有意思的是,这老哥儿俩虽关系近,但都是“闷葫芦”,经常是二人默坐,不交一语。烟一根一根抽,茶一口一口喝,直到客人起身告辞,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不过临走时,师傅总要把老钟叔脚下穿的千层底布鞋脱下来,亲自上手,锤锤底,有时还要补两针,这才显出他们之间与众不同的浓浓乡情。每逢这时,顺子便识趣地躲在一边,或忙自己手中的活儿,或帮着端茶递烟。
顺子其实并不知道,德盛合鞋店就是当年地下党设在县城的秘密情报站,寓意“得胜·和平"。八十多年后,我在翻阅县志资料时,见到一段文字,印证了这段史实。龚师傅他们当年传递情报的玄机,就在老钟叔的那双千层底圆口布鞋的鞋底上,也就是龚师傅亲手锤打过的地方……
今年清明,我在县党史办同志的陪同下,专程去探访德盛合鞋店旧址。如今那里早已开发成了一家很大的菜市场,里面菜品丰富,烟火气很浓。当我们颇费周折地寻找到当年鞋店的准确方位时,蓦然发现,在一家合资企业的巨型广告牌下,摆放着两双似曾相识的老式千层底圆口布鞋,旁边还有一瓶开了盖的白酒、两根燃着的香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介绍德盛合鞋店的名气和人手,名气很大,但“就俩人儿”,间接表现出这“俩人儿"的能干。
B.德盛合鞋店在“县城北关”,暗示这里是交通站,因此“城北"山区一带抗联队伍日渐壮大起来。
C.在日军对运输消息的严密管控下,抗联队伍伏击了运输车,这制造了悬念,让故事更加引人人胜。
D.“多一针不可,少一针不行,就这么讲究”,这体现了龚师傅制鞋不仅注重工序,而且干活细致。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介绍龚师傅和老钟叔见面时的情形,为下文交代德盛合鞋店是当年的秘密情报站及其传递情报的方式做了铺垫。
B.小说中次要人物作用不可小觑,如顺子这个人物形象既凸显了龚师傅作为“手艺人"对手艺的重视,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C.对龚师傅制鞋过程的细节描写,同《荷花淀》里对水生嫂月夜编苇席的场景描写一样,都表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本文的抗日故事,同王愿坚在《党费》中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一样,都塑造了机智动人的地下党形象。
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9.本文在叙事时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徐申,字维降,京兆人。擢进士第,累迁洪州长史。嗣曹王皋讨李希烈,檄申以长史行刺史事,任职办,皋表其能,迁韶州刺史。韶自兵兴四十年,刺史以县为治署,而令丞杂处民间。申按公田之废者,募人假牛犁垦发以所收半畀之田久不治故肥美,岁入凡三万斛。诸工计所庸,受粟有差,乃徙治故州。未几,邑闬①如初。创驿候,作大市,器用皆具。州民诣观察使,以其有功于人,请为生祠,申固让,观察使以状闻,迁合州刺史。始来韶,户止七千,比六年,倍而半之。
会初置景州,授刺史,赐钱五十万,加节度副使。迁邕管经略使。黄洞纳质供赋,不敢桀②。逾年,进岭南节度使。前使死,吏盗印,署府职百余员,畏事泄,谋作乱。中觉,杀之,逢误一不问。远俗以攻劫相矜,申禁切,无复犯。外蕃岁以珠、玳瑁、香、文犀浮海至,申于常贡外.未尝剩索,商贾饶盈。刘辟反,表请发卒五千,循马援故道,繇③爨蛮抵蜀,捣辟不备。诏可,加检校礼部尚书,封东海郡公。诏未至,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谥曰平。
(节选自《新唐书·徐申传》)
材料二:
为人臣者官于君,先后光庆,皆君之德。不思报国,岂忠也哉?君子有无禄而益君,无有禄而已者也。
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贤者国之干,猷者国之规,功者国之将,利者国之用。是皆报国之道,惟其能而行之。
《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况忠臣之于国乎!
(节选自马融《忠经》)
【注】①闬:墙垣。②桀:凶暴。③繇:古同“由"。
10.材料一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募人A假牛犁B垦发C以所收D半E畀之F田久G不治H故肥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下正确的一项是()
A.“岁入凡三万斛”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两句中的“凡”字含义相同。
B.“器用皆具"与“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中“具"字含义不相同。
C.“远俗以攻劫相矜”与“愿陛下矜悯愚诚"(《出师表》)中“矜”字含义不相同。
D.“无言不酬,无德不报"与“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中“酬"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曹王李皋传令徐申担任刺史,徐申在任称职能办事,李皋上表奏说他有能力,因此凭能力徐申升任韶州刺史。
B.徐申因为政绩受到拥护,百姓请求为他建造生祠,他坚决推辞,观察使上报他事迹,最后徐申调任合州刺史。
C.徐申任岭南节度使时,处死了谋划作乱的下吏,但对牵连者一概不问刘辟反叛,徐申主张突袭,攻其不备。
D.马融在《忠经》中认为,君子即使没有俸禄也还想着为国君做事,没有受了俸禄却不报答君王的,这就是忠。
13.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申于常贡外.未尝剩索,商贾饶盈。
(2)皆报国之道,惟其能而行之。
1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徐申在韶州任上“兴利”的结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阴雨①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本诗即作于赴任途中。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一张,又喜卧北窗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
C.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立即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16.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代李白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描写月夜下捣衣的宁静,情致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景致颇有几分相似。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由年华的消逝生发感慨时往往会提到头发的变化,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的墓碑是一块大石头,正面刻着他这样两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有一种在20世纪的中国的关于自我的典型叙述,就是在生命经验的过程中,猝然遭受某种转折性的震惊时刻,因而“觉醒”。这种“觉醒"是“现代”的“觉醒”,“觉醒”以前糊里糊涂,“觉醒"之后______,焕然新生。但是,这种断裂式的“觉醒”没有发生在沈从文身上。他的“我”,不是抛弃“旧我”后新生的“新我”,而是以往所有的生命经验一点儿一点儿积累、扩大、化合而来的,到了一定程度,就______地确立起来。这样确立起来的自我,有根源,有历史。“我”是从哪里来的?“我"是怎么来的?生命的来路______。可以说,它们基本的不同在于断裂式“觉醒”的“新我"是靠否定自己的历史而确立的,而沈从文的自我是通过肯定自己的历史而确立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两个“我”字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连环画,是一种大众化的读物,它的特点之一是“俗"。这种“俗”,不是庸俗低级的“俗”,而是A,让人们愿意看,看得懂。花几毛钱买一本连环画目不转睛地读,这是不少人的童年记忆。B是连环画的天然优势,它既有连续有趣的图画,也有简洁生动的文字,传递出有别于其他绘画种类的审美特质。
连环画的兴起与衰落,C。新中国成立初期,使用新画风、宣传新思想、传递新观念的“新”连环画,便应运而生,迎来连环画热。20世纪90年代之后,守着传统纸质出版形式的连环画受到了新兴互联网的冲击,逐渐式微。
近年来,人们再次掀起连环画阅读热潮。国风连环画中细致描摹的传统服饰、内涵丰富的东方故事,无一不蕴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202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B站,以“高清电子版+互联网平台阅读"的形式,上线电子版经典连环画;第七届全国连环画展览上,触屏数字连环画、“动起来”的连环画,丰富了观众的观展体验;手机中,电子连环画、有声连环画,让读者重温童年记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
材料二: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默觚·治篇八》
材料三: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韩愈《师说》
读了以上三则材料,作为当代青年,你对“从众”和“逆众"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自身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赣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种文明,都是某一个特定人类群体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任何一种文明来说,精神财富具有更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发展到高级阶段之后。但在文明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中,在文明的初级阶段,物质财富起着更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或者说人类只有首先创造出必要的、足够的物质财富,才能利用物质财富所提供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创造精神财富。
从最早的人类开始,要生存就需要基本的水量,如果不能摄入最低限度的水量,生命就无法维持。在尚未具备生产能力时,人只能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得植物、动物等来为自己提供食物,这些动物、植物的生存同样离不开水。所以一个人类群体维持生存所需要的水量,远远超过他们自己的饮水量,更多的是这些动物、植物所需要的水量。
一条河流的水量固然不是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唯一条件,水量的多寡也并不与文明的高度成比例关系,但水量本身依然是一项重要因素,在某种生活、生产、生存方式下,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的最低需水量必须得到保证,否则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只能迁离。有些文明的萌芽还来不及成长就夭折了,当地河流水量的不足往往是致命的原因。
河流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而且也是人类迁移的主要通道。特别是在生产力低下、地理知识贫乏的年代,要在榛莽未辟、禽兽出没或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陆地上作长途迁移是相当困难的,顺河流而下却要方便得多,并且不会迷失方向,便于保持与原地的联系,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最有效的手段。溯流而上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往往是一个群体、一种文明从下游向中游、上游延伸的主要途径。
黄河流域曾经是多民族杂居、农业民族与牧业民族共处的地区,但至迟在春秋时期,出自夏、商、周的三支后裔已经具有共同的民族意识和心态,结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的雏形,并且以“诸夏”(华夏)自居,以区别于其他部族或部落集团。诸夏凭借人口数量和文明发达程度等方面优势,逐渐融合或驱赶其他民族,到秦始皇时已经推进至陇东高原,自河套以下的整个黄河流域都已成为诸夏的聚居区,在此范围内的非诸夏各族,如果不是已经成为诸夏的一员,就是退出了黄河流域。
从西汉开始,一方面绝大部分统治了黄河流域的中原王朝将大量非华夏族人口迁入;另一方面,北方非华夏游牧民族用武力向中原推进,取代汉族统治者成为黄河流域的主人。无论哪一种方式,结果都完全一样,都以这些非华夏族融合在华夏(汉族)之中而告终。
从春秋战国以降,黄河流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具有整体上的优势,长期处于全国最先进的地位,这种形势至少维持到了唐朝中期。正因为如此,来自黄河流域的移民一般具有比迁入地的土著人口更高的生产技能和文化水准,会给迁入地带去比较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作物、工具等,对提高当地的物质生产水平发挥很大的作用。移民还会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和社会机制等方面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移民在人口总数中占有足够大的百分比,这种影响就会是决定性的。
中华文明远离其他发达的文明,周围的地理障碍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前难以逾越,即使处在中华文明圈的边缘或外围,在大航海时代或明朝中期以前,也基本没有机会接受外来文明中更先进的因素,甚至根本不可能受到其他文明的影响。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即在宋朝以前,黄河流域是先进文化的唯一来源,而来自黄河流域的移民就是先进文化的最活跃的载体。
如果说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移民的迁入是以渐次推进的、缓慢的、低层次的方式进行的,移民的影响也只能是潜移默化并主要发生在社会底层的话,那么在黄河流域爆发战争动乱和异族入侵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的移民不仅数量大,迁入时间和地点集中,而且包括大批贵族、官吏、地主、富商、文人、武将等,移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程度较高,具有特殊技艺、行政治理经验和经营管理能力,其中不乏一些杰出的、罕见的人才,因而对南方及其他迁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最终导致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当南方的汉族移民占了优势之后,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力和民族歧视的压力使当地的土著非汉民族人口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变为汉族的一分子。汉族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就是吸收了大量其他民族成分的结果。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随着汉族人口的扩散而扩大巩固,构成中国疆域的主要部分,以后又与边疆政权的疆域合为中国领土。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黄河儿女作为汉族的骨干和种子,做出了最大的贡献。黄河儿女也遍布中华,走向世界。
(摘编自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种文明都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作用会发生一定变化。
B.相较于在榛莽未辟或寸草不生的陆地上长途迁移,沿河流迁移则方便得多,于是河流成为远古人类迁移的主要通道。
C.秦始皇时华夏聚居区进一步扩大,王朝迁入大量非华夏族人口,其中部分非华夏族融入华夏之中,其余则退出黄河流域。
D.在宋朝以前黄河流域是先进文化的唯一来源,这是因为受限于地理因素,中华文明基本难以受到其他发达文明的影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人类、动物以及植物的生存而言,水都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其所需的水量都要远远多于人类。
B.在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水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水量不足的流域,某些文明很可能在发展过程中夭折。
C.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黄河流域具有整体优势,因此北方游牧民族使用武力攻占黄河流域,企图将华夏族融入本民族中。
D.移民的方式可能是渐次缓慢的,也可能是集中快速的,前者针对社会底层施加影响,后者则针对社会上层施加影响。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华夏形成“至迟在春秋时期"观点的一项是()
A.唐、虞国界,吴为荒服,越在九夷,厨衣关头,今皆夏服,褒衣履舄。巴、蜀、越嶲、郁林、日南、辽东、乐浪,周时被发椎髻,今戴皮弁。(《论衡》)
B.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蒸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尚书》)
C.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救邢。(《左传》)
D.曷为殊会吴?外吴也。曷为外也?《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公羊传》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仰韶文化孕育于黄河流域,这与黄河流域水量充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B.大汶口文化的先民可从黄河下游溯流而上,向中游、上游拓展生存空间。
C.兰州、郑州等城市处于黄河沿岸,有利于居民获取生活、生产所需的水源。
D.良渚文化分布于水量少于黄河的淮河流域,故其文明程度低于仰韶文化。
5.人口迁徙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影响?请结合文章简要归纳。
【答案】1.C2.B
3.A4.D
5.①非华夏族被动或主动地进入黄河流域,最终融合在汉族之中;南方的汉族移民吸纳其他非汉民族,这些都促使汉族人口增加,推动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②黄河流域移民外迁,能提高迁入地的物质生产水平,同时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会机制等多方面给迁入地带来巨大影响,使得中华文明得以扩散和传播。
③大量人口的集中南迁,对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最终促使中华民族经济文化重心南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王朝迁入大量非华夏族人口"错误。从原文可知,是“从西汉开始”“绝大部分统治了黄河流域的中原王朝将大量非华夏族人口迁入”,秦始皇时期并没有主动迁入非华夏族人口。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其所需的水量都要远远多于人类”错误。根据原文“一个人类群体维持生存所需要的水量……更多的是这些动物、植物所需要的水量”,是动物和植物所需的水量多于人类自身的饮水量,但维持人类群体的水量还是远远多于动植物所需的水量。
C.“企图将华夏族融入本民族中”错误。文中“另一方面,北方非华夏游牧民族用武力向中原推进,取代汉族统治者成为黄河流域的主人"并未提及相关内容。
D.“前者针对社会底层施加影响,后者则针对社会上层施加影响”错误。根据原文,前者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社会底层”,后者的影响也并非只发生在社会上层。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说吴越、巴蜀等地以前是蛮夷之地,现在都穿上中原服饰,戴上皮帽。不能体现华夏形成的时间,故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观点。
B.是说商纣王残暴无道,我若替天行道,华夏和蛮夷的人民无不遵从。商纣王在春秋之前,那时已出现华夏称谓,故可作为论据支撑观点。
C.是说管仲认为邢国属于华夏,不能抛弃,劝说齐侯救邢国。时为春秋时期,故可作为论据支撑观点。
D.谈及《春秋》这部书以华夏为内或为外的不同情况,可作为论据支撑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
D.“故其文明程度低于仰韶文化”错误。从原文“水量的多寡也并不与文明的高度成比例关系"可知,良渚文化分布于水量少于黄河的淮河流域,并不能由此推测良渚文化的文明程度低于仰韶文化。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从西汉开始,一方面绝大部分统治了黄河流域的中原王朝将大量非华夏族人口迁入;另一方面,北方非华夏游牧民族用武力向中原推进,取代汉族统治者成为黄河流域的主人。无论哪一种方式,结果都完全一样,都以这些非华夏族融合在华夏(汉族)之中而告终”可知,非华夏族被动或主动地进入黄河流域,最终融合在汉族之中;南方的汉族移民吸纳其他非汉民族,这些都促使汉族人口增加,推动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由“来自黄河流域的移民一般具有比迁入地的土著人口更高的生产技能和文化水准,会给迁入地带去比较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作物、工具等,对提高当地的物质生产水平发挥很大的作用。移民还会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和社会机制等方面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移民在人口总数中占有足够大的百分比,这种影响就会是决定性的"可知,黄河流域移民外迁,能提高迁入地的物质生产水平,同时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会机制等多方面给迁入地带来巨大影响,使得中华文明得以扩散和传播。
由“移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程度较高,具有特殊技艺、行政治理经验和经营管理能力,其中不乏一些杰出的、罕见的人才,因而对南方及其他迁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最终导致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可知,大量人口的集中南迁,对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最终促使中华民族经济文化重心南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盛合鞋店
叶星
德盛合鞋店在县城北关,名字挺响亮的,其实就俩人儿。
师傅姓龚,山东人,大身板,不爱说话。他年轻时在京城的内联升学过徒,制鞋技艺高超,特别擅长手工缝制舒适耐穿的千层底圆口布鞋,连日本宪兵队山田队长都喜欢他做的鞋。
徒弟叫顺子,本地人,十七八岁的机灵后生,个头儿不小,但还没有长开,走路总爱弓着腰,像根大豆芽似的。
1936年,城北山区一带活跃的抗联队伍日渐壮大,日伪军惶恐不安。日本宪兵队为此专门从城里抽调出一批由鬼子、伪军还有警察组成的小队,天天荷枪实弹地把守在北门——这是从北边驾车进城的必经之处。
这天一早,身着便衣的山田队长便踱进了德盛合店内。阳光照在斑驳的小木桌上,照着上面摆放着的弯锥、针锥、鸭嘴钳、老虎钳、锤子等工具。身披朝晖的龚师傅正坐在小板凳上,垂首弓腰、两膝顶着高约两尺的夹板,专心致志地劈线、穿针,然后用弯锥在鞋帮底部扎出一个小圆眼,再动作熟练地用左右两根弯针从圆眼里交叉穿过,然后将麻线在针头处绕圈、盘扣,再拽线、提帮、勒紧、锤平……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眼前这个“大人物"的到来。
顺子当然看到了,但他打心眼儿里讨厌这些东洋鬼子,甚至连给他们做鞋时都要偷偷啐上几口。师傅则不然,他是个纯正的手艺人,信奉的是贴在墙上的那些祖师爷的训教——什么“亲疏一致、童叟无欺”,什么“工必为之纯,品必为之精,业必为之勤,行必为之恭,信必为之诚"等等。无论是有钱有势的达官贵人,还是引车贩浆的平头百姓,甚至这些嚣张跋扈的东洋鬼子,师傅都等同视之。用他的话讲:“来的都是客,是咱们手艺人的衣食父母。”
山田并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龚师傅做鞋,仿佛在欣赏演出。就在方才,他得到消息,昨天夜里又有五辆日军的运输车遭到抗联队伍伏击,损失相当严重。运输车里是重要物资,关于运输物资的消息也一直严密封锁。这么严格的保密工作,这么严格的关卡,究竞是谁把消息传给了山里的抗联队伍?
龚师傅注意到山田的到来,但他并未搭话,只是示意顺子倒茶待客,甚至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师傅经常跟顺子讲,编鞋讲究一气呵成,尤其纳到拐弯处绝不能起身休息,否则力度就不均匀,会影响成品质量,招牌就砸了。
山田倒也不介意,他并没有喝茶,两眼仍直勾勾地盯着龚师傅干活儿。德盛合制鞋的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比方说制底,就包括切底、包签、圈边、纳底、锤底五道工序。单说纳底,“一字底"要纳2100针,“十字底”就是4200针,多一针不可,少一针不行,就这么讲究。纳好以后,不管横看、竖看、斜看,针脚都是一条线。龚师傅出神入化的技艺,把小鬼子给看呆了。
顺子拿出一摞纳好的鞋底,先用清水闷湿,使麻线吸足了水,然后再用锤子反复锤打。麻线经过浸湿和锤打后,逐渐变成了一个坚实的麻钉,这样的千层底磨损后也不易脱裂。顺子把锤好的鞋底依次放到窗口的阴凉通风处。经过两个时辰的阴干后,一双舒适耐穿的千层底布鞋就算做成了。或许是带着气,顺子这天锤打起鞋底来格外卖力,“乒乒乓乓"的声响响彻整个店铺。山田听出其中“送客”的意味,只好悻悻地走了。
一般来说,这些锤底的力气活儿都是顺子分内的工作。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比如像昨天下午老钟叔来,师傅才会亲自上手。老钟叔是走街串户的货郎,也是师傅在这里为数不多的老乡,又是同村,两人自然走得更近些。老钟叔每次路过德盛合鞋店,总会进来歇歇脚,讨口水喝。他这人很讲究,不是带包茶,就是扔下一盒烟,反正从不空手来。只要不忙,师傅总要陪他喝喝茶,抽根烟。有意思的是,这老哥儿俩虽关系近,但都是“闷葫芦”,经常是二人默坐,不交一语。烟一根一根抽,茶一口一口喝,直到客人起身告辞,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不过临走时,师傅总要把老钟叔脚下穿的千层底布鞋脱下来,亲自上手,锤锤底,有时还要补两针,这才显出他们之间与众不同的浓浓乡情。每逢这时,顺子便识趣地躲在一边,或忙自己手中的活儿,或帮着端茶递烟。
顺子其实并不知道,德盛合鞋店就是当年地下党设在县城的秘密情报站,寓意“得胜·和平”。八十多年后,我在翻阅县志资料时,见到一段文字,印证了这段史实。龚师傅他们当年传递情报的玄机,就在老钟叔的那双千层底圆口布鞋的鞋底上,也就是龚师傅亲手锤打过的地方……
今年清明,我在县党史办同志的陪同下,专程去探访德盛合鞋店旧址。如今那里早已开发成了一家很大的菜市场,里面菜品丰富,烟火气很浓。当我们颇费周折地寻找到当年鞋店的准确方位时,蓦然发现,在一家合资企业的巨型广告牌下,摆放着两双似曾相识的老式千层底圆口布鞋,旁边还有一瓶开了盖的白酒、两根燃着的香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介绍德盛合鞋店的名气和人手,名气很大,但“就俩人儿”,间接表现出这“俩人儿”的能干。
B.德盛合鞋店在“县城北关”,暗示这里是交通站,因此“城北”山区一带抗联队伍日渐壮大起来。
C.在日军对运输消息的严密管控下,抗联队伍伏击了运输车,这制造了悬念,让故事更加引人人胜。
D.“多一针不可,少一针不行,就这么讲究”,这体现了龚师傅制鞋不仅注重工序,而且干活细致。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介绍龚师傅和老钟叔见面时的情形,为下文交代德盛合鞋店是当年的秘密情报站及其传递情报的方式做了铺垫。
B.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不可小觑,如顺子这个人物形象既凸显了龚师傅作为“手艺人”对手艺的重视,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C.对龚师傅制鞋过程的细节描写,同《荷花淀》里对水生嫂月夜编苇席的场景描写一样,都表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本文的抗日故事,同王愿坚在《党费》中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一样,都塑造了机智动人的地下党形象。
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9.本文在叙事时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6.B7.C
8.①表现出山田非常欣赏龚师傅的制鞋技艺。
②侧面衬托龚师傅的制鞋技艺高。
③与前后故事内容“山田并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龚师傅做鞋,仿佛在欣赏演出"龚师傅出神入化的技艺,把小鬼子给看呆了”形成照应,使情节发展自然、合理。
9.①能表现当代人对龚师傅和老钟叔等地下工作者的尊敬之情,体现抗日时期地下工作者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意蕴更深刻。
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使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
③将当下查阅县志资料,探访德盛合鞋店旧址与讲述当年抗战故事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暗示这里是交通站"错,“德盛合鞋店在县城北关”,就是客观交代鞋店位置,没有暗示其他,选项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都表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错,对龚师傅制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龚师傅制鞋技艺高,并未表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句子作用的能力。
分析小说中句子作用,可从具体内容、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分析。
①“不介意”“两眼仍直勾勾地盯着"表明山田非常欣赏龚师傅的制鞋技艺,被其手艺吸引。
②能让鬼子如此专注地盯着看干活儿,从侧面衬托龚师傅的制鞋技艺高。
③从结构上看,前文说“山田并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龚师傅做鞋,仿佛在欣赏演出”,后文有“龚师傅出神入化的技艺,把小鬼子给看呆了”,此句与之形成照应,使行文流畅,情节发展自然、合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述方式作用的能力。
①尾段写清明时节,“我”协同“县党史办同志"专程去探访德盛合鞋店旧址”,表明当代人对龚师傅和老钟叔等地下工作者的尊敬之情,他们的奉献今人仍铭记新建,体现抗日时期地下工作者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意蕴更深刻。
②“八十多年后"的叙写,可以和前文的抗战故事拉开时间距离,其中交代了“龚师傅他们当年传递情报的玄机”,使使之前的相关描述更具意蕴,人物形象因之更加立体,使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
③“我在翻阅县志资料时,见到一段文字,印证了这段史实”,又看到“两双似曾相识的老式千层底圆口布鞋”“一瓶开了盖的白酒、两根燃着的香烟”,将当下查阅县志资料,探访德盛合鞋店旧址与讲述当年抗战故事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徐申,字维降,京兆人。擢进士第,累迁洪州长史。嗣曹王皋讨李希烈,檄申以长史行刺史事,任职办,皋表其能,迁韶州刺史。韶自兵兴四十年,刺史以县为治署,而令丞杂处民间。申按公田之废者,募人假牛犁垦发以所收半畀之田久不治故肥美,岁入凡三万斛。诸工计所庸,受粟有差,乃徙治故州。未几,邑闬①如初。创驿候,作大市,器用皆具。州民诣观察使,以其有功于人,请为生祠,申固让,观察使以状闻,迁合州刺史。始来韶,户止七千,比六年,倍而半之。
会初置景州,授刺史,赐钱五十万,加节度副使。迁邕管经略使。黄洞纳质供赋,不敢桀②。逾年,进岭南节度使。前使死,吏盗印,署府职百余员,畏事泄,谋作乱。中觉,杀之,逢误一不问。远俗以攻劫相矜,申禁切,无复犯。外蕃岁以珠、玳瑁、香、文犀浮海至,申于常贡外.未尝剩索,商贾饶盈。刘辟反,表请发卒五千,循马援故道,繇③爨蛮抵蜀,捣辟不备。诏可,加检校礼部尚书,封东海郡公。诏未至,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谥曰平。
(节选自《新唐书·徐申传》)
材料二:
为人臣者官于君,先后光庆,皆君之德。不思报国,岂忠也哉?君子有无禄而益君,无有禄而已者也。
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贤者国之干,猷者国之规,功者国之将,利者国之用。是皆报国之道,惟其能而行之。
《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况忠臣之于国乎!
(节选自马融《忠经》)
【注】①闬:墙垣。②桀:凶暴。③繇:古同“由"。
10.材料一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募人A假牛犁B垦发C以所收D半E畀之F田久G不治H故肥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下正确的一项是()
A.“岁入凡三万斛”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两句中的“凡”字含义相同。
B.“器用皆具"与“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中“具"字含义不相同。
C.“远俗以攻劫相矜”与“愿陛下矜悯愚诚"(《出师表》)中“矜”字含义不相同。
D.“无言不酬,无德不报"与“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中“酬"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曹王李皋传令徐申担任刺史,徐申在任称职能办事,李皋上表奏说他有能力,因此凭能力徐申升任韶州刺史。
B.徐申因为政绩受到拥护,百姓请求为他建造生祠,他坚决推辞,观察使上报他的事迹,最后徐申调任合州刺史。
C.徐申任岭南节度使时,处死了谋划作乱的下吏,但对牵连者一概不问刘辟反叛,徐申主张突袭,攻其不备。
D.马融在《忠经》中认为,君子即使没有俸禄也还想着为国君做事,没有受了俸禄却不报答君王的,这就是忠。
13.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申于常贡外.未尝剩索,商贾饶盈。
(2)是皆报国之道,惟其能而行之。
1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徐申在韶州任上“兴利”的结果。
【答案】10.CFH
11.D12.A
13.(1)徐申在常例贡奉以外,不曾多取勒索,商贾富足。
(2)这些都是报效国君的方法,(只要)根据我的能力去行动。
14.①田地一年的收获共三万斛。②城门墙垣恢复原样。③户口(人数)增加一倍半。④器皿用具很齐备。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募人借给牛犁农具开垦,将收成一半付给他们,因田地长久没有耕作,所以肥沃。
“募人假牛犁"的目的是“垦发”,二者不可断开,C处断句;
“以所收半"是介宾短语,作“畀”的状语,“之"是宾语,F处断句;
“田久不治”是主谓结构,“故"是连词,放在下句句首,H处断开。
故选CF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都是“总共、总计”。句意:一年收获共三万斛。/总共六百一十六个字。
B.正确。齐备/详细的。句意:器皿用具都很齐备。/张良于是进去,把这些话详细地告诉沛公。
C.正确。自夸/怜恤。句意:边远习俗以攻击抢劫相互自夸。/希望陛下怜恤我愚拙的诚心。
D.错误。应答/答谢,酬答。句意:没有一句话不予以应答,没有一次恩德不予以回报。/以诗歌应答白乐天在扬州酒席上初次见面赠给我的诗歌。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嗣曹王李皋传令徐申担任刺史"错误,“檄申以长史行刺史事”,可见应是以长史暂代刺史事。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贡”,贡奉;“未尝”,不曾;“剩”,多取。
(2)“道”,方法;“惟”,根据、跟随;“皆报国之道”,判断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岁入凡三万斛"可知,田地一年的收获共三万斛。
②由“邑闬如初”可知,城门墙垣恢复原样。
③由“始来韶,户止七千,比六年,倍而半之"可知,户口(人数)增加一倍半。
④由“器用皆具”可知,器皿用具很齐备。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徐申,字维降,京兆人。考中进士科,几次迁任洪州长史。嗣曹王李皋讨伐李希烈,传令徐申以长史暂代刺史事,徐申在任称职能办事,李皋上表奏说他有能力,升任韶州刺史。韶州自战事兴起四十年以来,刺史以县城作为州的治所,而县令县丞混杂在民居中间。徐申核查废弃的公田,募人借给牛犁农具开垦,将收成的一半付给他们,因田地长久没有耕作,所以肥沃,一年收获共三万斛。依据各工程计算所需庸值,授给粮食多少不等,便迁移治所到过去的州城。不久,城门墙垣恢复原样。创建驿舍候馆,开辟贸易大市,器皿用具都很齐备。州里百姓到观察使那里,说他对百姓立有大功,请求建造生祠,徐申坚决推辞,观察使把他的事迹上报,徐申调任合州刺史。(他)刚到韶州时,户口只有七千,等到过了六年,增加了一倍半。
适值初次设置景州,授任(徐申)为刺史,赐钱五十万,加授节度副使。升任邕管经略使。黄洞送纳人质贡献赋税,不敢凶暴。过了一年,(徐申)晋升岭南节度使。前任节度使死去,下吏盗取官印,签署任命府职一百多员,(下吏)害怕事情泄露,谋划作乱。徐申发觉,杀死了他,牵连者一概不追问。边远习俗以攻击抢劫相互自夸,徐申坚决禁止,没有再违犯的。海外蕃人每年带珠、玳瑁、香、文犀渡海到来,徐申在常例贡奉以外,不曾多取勒索,商贾富足。刘辟反叛,(徐申)上表奏请派兵五千,沿着马援故道,由繇爨蛮抵达蜀,趁刘辟不备出兵攻打。(皇帝)下诏同意,加授(徐申为)检校礼部尚书,封东海郡公。诏书未到达,(徐申)去世,终年七十岁,追赠太子少保,谥号叫平。
材料二:
作为臣子为君主做官治理天下,给祖先带来美誉,给后代带来福祉,都是由于受了君主的恩德。臣子如果不想报效国家,这难道还能算得上是忠臣吗?君子即使没有俸禄也还想着为国君做事,没有受了俸禄却不报答君王的。
报国之道有四种方法:一是向国家举荐贤才,二是为国家出谋划策,三是建功立业,四是为国家增加收入,为民谋利。贤能之人是国家栋梁;献计献策的人,为国家提供治国方略;建功立业的人,是保卫国家的将帅之才;为国家增强收入,为民谋利的人,是国家的有用之才。这些都是报效国君的方法,(只要)根据我的能力去行动。
《诗经》上说:“没有一句话不予以应答,没有一次恩德不予以回报。"何况身为忠臣而对于自己的国家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阴雨①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本诗即作于赴任途中。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一张,又喜卧北窗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
C.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立即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16.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D16.颈联上句写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诗人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写自己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一滴滴打在心头,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自由的生活的愿望”错。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表明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的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本诗作于白居易赴任忠州刺史一职途中。
颈联,“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意思是望向帝京但云雾遮住了双眼,思念着故乡,雨声落地滴滴打在心头。
前句“望阙云遮眼”中的“望”,遥望,指诗人在离京途中仍然远望京城,表明诗人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云遮眼”意为云雾遮住了诗人双眼而望不到京城。“望阙云遮眼"表现了诗人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后句“思乡雨滴心”中的“思乡"一词,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雨滴心”表现了诗人归乡不得的忧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代李白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描写月夜下捣衣的宁静,情致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景致颇有几分相似。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由年华的消逝生发感慨时往往会提到头发的变化,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玉户帘中卷不去②.捣衣砧上拂还来③.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④.举类迩而见义远⑤.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⑥.朝如青丝暮成雪(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砧、指、迩、暮、艰、霜鬓、潦、衰、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的墓碑是一块大石头,正面刻着他这样两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有一种在20世纪的中国的关于自我的典型叙述,就是在生命经验的过程中,猝然遭受某种转折性的震惊时刻,因而“觉醒”。这种“觉醒"是“现代”的“觉醒”,“觉醒”以前糊里糊涂,“觉醒"之后______,焕然新生。但是,这种断裂式的“觉醒”没有发生在沈从文身上。他的“我”,不是抛弃“旧我”后新生的“新我”,而是以往所有的生命经验一点儿一点儿积累、扩大、化合而来的,到了一定程度,就______地确立起来。这样确立起来的自我,有根源,有历史。“我”是从哪里来的?“我"是怎么来的?生命的来路______。可以说,它们基本的不同在于断裂式“觉醒”的“新我"是靠否定自己的历史而确立的,而沈从文的自我是通过肯定自己的历史而确立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两个“我”字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①.恍然大悟②.自然而然③.历历在目
19.“照我思索"中的‘我’指沈从文;“能理解‘我’”中的‘我’指自己。
20.在20世纪的中国,有一种关于自我的典型叙述,就是在生命经验的过程中,猝然遭受某种转折性的震惊时刻,因而“觉醒"。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觉醒”以前糊里糊涂和后文“‘觉醒’之后……焕然新生”,可知觉醒后不再糊涂、突然明白,所以填“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指一下子明白、觉悟过来。
第二空,根据前文“以往所有的生命经验一点儿一点儿积累、扩大、化合而来的,到了一定程度”可知,这里强调自然发展,所以填“自然而然"。“自然而然”指出于自然发展、不经人力干预而收到的效果。
第三空,根据前文“这样确立起来的自我,有根源,有历史”,可知生命的来路非常清楚、一目了然,所以填“历历在目”。“历历在目"指远处的物体或景象看得很清楚或过去的情景很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依照我的思想方法,就可以了解自己”,第一个“我"指沈从文自身,第二个“我”指看到这句话的人自己。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的语病是语序不当,把“有一种"调整到“中国”和“关于"之间。
并且删去原文中“中国”和“关于"之间的“的”。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连环画,是一种大众化的读物,它的特点之一是“俗"。这种“俗”,不是庸俗低级的“俗”,而是A,让人们愿意看,看得懂。花几毛钱买一本连环画目不转睛地读,这是不少人的童年记忆。B是连环画的天然优势,它既有连续有趣的图画,也有简洁生动的文字,传递出有别于其他绘画种类的审美特质。
连环画的兴起与衰落,C。新中国成立初期,使用新画风、宣传新思想、传递新观念的“新”连环画,便应运而生,迎来连环画热。20世纪90年代之后,守着传统纸质出版形式的连环画受到了新兴互联网的冲击,逐渐式微。
近年来,人们再次掀起连环画阅读热潮。国风连环画中细致描摹的传统服饰、内涵丰富的东方故事,无一不蕴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202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B站,以“高清电子版+互联网平台阅读"的形式,上线电子版经典连环画;第七届全国连环画展览上,触屏数字连环画、“动起来”的连环画,丰富了观众的观展体验;手机中,电子连环画、有声连环画,让读者重温童年记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答案】21.A.通俗易懂的“俗"
B.图文并茂
C.与是否与时俱进(创新)有关
22.人们再次掀起连环画阅读热潮,是因为它蕴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又借助了新的媒介形式。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此处需要注意“而是”一词,这提示前后要构成对照,再结合“让人们愿意看,看得懂”,说明应该是通俗易懂的,故可填“通俗易懂的‘俗’”。
B处,此处与其后的句子构成总分关系,需要联系后两句的内容进行特点概括——“既有连续有趣的图画,也有简洁生动的文字”,故可填“图文并茂”。
C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玩具品牌忠诚度提升考核试卷
- 眼耳鼻喉疾病预防控制考核试卷
- 滕国文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 礼仪课课程设计
- 电声器件在智能电网设备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2024年版乘用车制造与销售合同
-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音频
- 2024年外派培训项目特色课程开发与合同3篇
- 石棉相关产品的市场价格和竞争力考核试卷
- 2024年放射性废物处理检测服务合同
- 干预策略患儿床头抬高影响
- 平安保险授权委托书
- 电力增容改造技术标模板
- 血培养采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 梁静茹《勇气》的歌词
- 国家开放大学02150-计算机网络(本)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 国开2023年春《理工英语3》机考网考期末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 员工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 译林版一年级英语上册期末试卷
- 阿尔瓦·阿尔托
- 非煤矿山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安全隐患排查治理u000b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知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