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漳州市2023-2024学年(下)期末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节选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节选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而不是为学理论而学理论。
B.主观主义态度只凭主观、忽视客观,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结果是害人害己害革命。
C.用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来指导社会斗争,如果不能取得成功就说明认识是错误的。
D.社会实践的考验,是唯一能够证明由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即思想是否正确的办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列举主观主义态度的表现及其危害,再指出其实质,论述思路清晰。
B.材料一引用一副对子对主观主义者进行讽刺,从而阐释并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C.材料二在论述中紧扣“代表先进阶级"的思想和势力,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D.材料二既有原理的阐释,也有具体事例的详细分析,论述深入又富有说服力。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观点的一项是()
A.伽利略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证明了重力加速度和物体质量无关。
B.居里夫人及其丈夫经实验提出放射性理论,指导医生治疗癌症并获得成功。
C.西汉的刘向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D.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4.材料一的论证语言颇具特点,请简要分析。
5.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白嘉轩①重新出现在白鹿村的街巷里,村民们差点认不出他来了,那挺直如椽的腰杆儿佝偻下去,从尾骨那儿折成了一个九十度的弯角,屁股高高地撅了起来;他手里拄着一根截短了的拐杖,和人说话的时候就仰起脸来,活像一只狗的形体;抬头仰脸跟人说话时,那双眼睛就尽力往上翻睁,原来鼓出的眼球愈加显得突出,眼白也更加大得耀眼;两个嘴角相反地朝下扯拉,阔大的嘴巴撇成一张弯弓,更显出执著不移近乎倔拗的神气。他在街巷里用简短的语言回答着一个个关切问询着的男女,仅作短暂地驻足,几乎不停步地移动拐杖,跟着拉牛扛犁的鹿三走出村巷。
已是秋末冬初,白日短促到巧媳妇难做三顿饭的季节。太阳坠入白鹿原西部的原坡,一片羞怯的霞光腾起在西原的上空。白嘉轩双手拄着拐杖站在地头,瞅着鹿三一手捉着犁杖一手扬着鞭子悠悠地耕翻留作棉田的地块,黄褐色的泥土在犁铧上翻卷着;鹿三和牛的背影渐渐融入西边的霞光里,又远远地从霞光里迎面奔到他眼前来了。白嘉轩手心痒痒腿脚痒痒喉咙也痒痒了,想攥一攥犁杖光滑的扶把儿,想踩踏踩踏那翻卷着的泥土,想放开喉咙吆喝吆喝牲畜了。当鹿三再犁过一遭在地头回犁勒调犍牛的时候,白嘉轩扔了拐杖,一把抓住犁把儿一手夺过鞭子,说:“三哥②,你抽袋烟去。"鹿三嘴里大声憨气地嘀嗒着:“天短得转不了几个来回就黑咧。”最后还是无奈放下了鞭子和犁杖,很不情愿地蹲下来摸烟包。他瞧着白嘉轩把犁尖插进垄沟一声吆喝,连忙奔上前抓住犁杖:“嘉轩,你不敢犁地,你的腰……"白嘉轩拨开他的手,又一声吆喝:“嘚儿起!”犍牛拖着犁铧朝前走了。白嘉轩转过脸对鹿三大声说:“我想试火一下。"鹿三手里攥着尚未装进烟末的烟袋跟着嘉轩并排儿走着,担心万一有个闪失。白嘉轩很不喜悦地说:“你跟在我旁边我不舒服。你走开你去抽你的烟。”鹿三无奈停住脚步,眼睛紧紧瞅着渐渐融进霞光里的白嘉轩,还是攥着空烟袋记不起来装烟。
白嘉轩只顾瞅着犁头前进的地皮,黄褐色的泥土在脚下翻卷,新鲜的湿土气息从犁铧底下泛漫潮溢起来,滋润着空乏焦灼的胸膛,他听见自己胳膊腿上的骨节咯吧咯吧扭响的声音。他悠然吆喝着简洁的调遣犍牛的词令,倒像是一种舒心悦意的抒情。他一直犁到棉田的尽头掉过犁头,背着霞光朝东头翻耕过来的时候,吼起了秦腔:“汉苏武在北海……"三个来回犁下来,白嘉轩已经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身体毕竟是虚了,可那卧睡炕上三个月的枯燥郁闷的生活也终于结束了。
(节选自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第十七章)
【注】①白嘉轩,白鹿村的族长。三个月前,土匪上门洗劫,用顶后门的榆木杠子给白嘉轩后腰以致命的一击。②白嘉轩称长工鹿三为“三哥”。
材料二:
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古寺庙成了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导演是老一辈演员,享有绝对权威;演员是一家几口,夫妻同台,父子同台,公公儿媳也同台。按秦川的风俗:父和子不能不有其序,爷和孙却可以无道;弟与哥嫂可以嬉闹无常,兄与弟媳则无正事不能多言。但是,一到台上,秦腔面前人人平等,兄可以拜弟媳为帅为将,子可以将老父绳绑索捆。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庙里一个跟斗未翻起,窗外就哇的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更有殷勤的,跑回来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演员作夜餐,赚得进屋里有一个安全位置。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节选自贾平凹散文《秦腔》)
材料三:
对于贾平凹来说,文体的突破更具体地表现在用小说家的笔法来写散文,对这方面的思考早在一九八三年写作的一篇《散文就是散文》中就有显现:“小说家可以以散文笔调去写小说,为什么你不可以以小说笔法去写散文?诚然,散文不是以塑造人物为目的,可有什么理由将人拒在散文门外呢?"
(节选自苏沙丽《文化自觉、文体精神与小说笔法——贾平凹散文创作论》)
6.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白嘉轩抓住犁把儿夺过鞭子时,鹿三担心天黑得快影响翻耕土地的进度,因而表现得很不情愿。
B.白嘉轩不顾鹿三的劝阻坚持犁地,而犁完地后气喘吁吁,表现了他作为族长固执自大的性格特点。
C.“吹,拉,弹,奏吹胡瞪眼”一句,列举秦腔表演的多种手段,突出了秦腔舞台表演的丰富多彩。
D.演员在戏台上的表演可以不受秦川风俗的约束,表明秦腔舞台为演员表演提供了较为自由的空间。
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村民们视角对白嘉轩被打断腰杆后的狼狈形象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突出了他们对白嘉轩的鄙夷。
B.材料一巧妙运用“烟袋"这一物件,不仅串起了相关情节,使结构更加严谨,也使次要人物鹿三形象更加鲜明。
C.材料二用细节来写环境,如描写寺庙冬夏两季的恶劣条件,既体现了演员的辛苦,也烘托出观众对秦腔的痴迷。
D.材料一写白嘉轩在犁地时吼唱秦腔,材料二写村民们热衷于看排演秦腔,二者都说明秦腔已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
8.陈忠实说,他是唱着秦腔写出《白鹿原》的。秦腔的特点是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材料一是如何体现秦腔这些特点的?请从语言表达和人物描写作简要分析。
9.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散文《秦腔》如何体现“小说家的笔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峰先生隐居安亭江上于其居之北构屋三楹扁之曰栎全轩。君为人坦夷,任性自适,不为周防于人。意之所至,人或不谓为然,君亦不以屑意。以故人无贵贱,皆乐与之处,然亦用是不谐于世。君年二十余,举进士,居郎署。不十年,为两司。是时两司官,惟君最少。君又施施然不肯承迎人。人有倾之者,竟以是罢去。
会予亦来安亭江上,所居隔一水,时与君会。君不喜饮酒,然会即谈论竟日,或至夜分不去。即至他所,亦然。其与人无畛域,欢然而情意常有余,如此也。君好山水,为郎时,奉使荆湖,日登黄鹤楼,赋诗饮酒。其在东藩,谒孔林,登岱宗,观沧海日出之处。及归,则慕陶岘之为人,扁舟五湖间。人或访君,君常不在家。去岁如越,泛西湖,过钱塘江,登子陵钓台,游齐云岩,将陟黄山,历九华,兴尽而返。
一日,邀予坐轩中,剧论世事。自言:“少登朝著,官资视同时诸人,颇为凌躐①。一旦见绌,意亦不自释,回首当时事,今十余年矣。处静以观动,居逸以窥劳,而后知今之为得也。天下之人,孰不自谓为才,故用之而不知止。夫惟不知其止,是以至于穷。汉党锢、唐白马之祸,骈首就戮者,何可胜数也?二十四友、八司马、十六子之徒,夫孰非一世之才也?李斯用秦,机、云②入洛,一时呼吸风雷,华曜日月,天下奔走而慕艳之。事移时易,求牵黄犬出上蔡东门,听华亭之鹤唳,岂可得哉?则庄生所谓不才终其天年,信达生之至论,而吾之所托焉者也。"
予闻而叹息,以为知道之言。虽然,才与不才岂有常也?世所用楩、梓、豫樟也,则楩、梓、豫樟才,而栎不才矣;世所用栎也,则栎才,而楩、梓、豫樟不才矣。君固清庙明堂之所取,而匠石之所睥睨也。而为栎社③,君其有以自幸也夫!其亦可慨也夫!
(节选自归有光《栎全轩记》)
材料二: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注】①凌躐:超越。②机、云:指陆机、陆云兄弟,均被成都王司马颖杀害。③栎社:象征神社的栎树。因其不被用作栋梁而免于被砍伐,从而能保有长寿。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余峰先生隐居A安亭江上B于其居C之D北E构F屋三楹G扁H之曰栎全轩
1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意思是担任,与《项脊轩志》中“余扃牖而居”的“居"词义不同。
B.畛域,原来指农田间的界限,也比喻成见、偏见,文中是规矩的意思。
C.终,结束、过完,与《陈情表》中“终鲜兄弟”的“终"词义不相同。
D.睥睨,指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厌恶,意思与上文所说的“慕艳”相对。
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峰先生不对别人做周密防范,他把心意表达出来,即使人们不认可他的想法,他也毫不介意。
B.余峰先生喜欢山水,奉旨出使荆湖,天天登上黄鹤楼;他罢官回家后,驾小船泛游于五湖之间。
C.余峰先生说世人都认为自己有才,却不懂得适可而止,只有到了穷途末路之时,才会想着停下来。
D.归有光认为余峰本应是宗庙朝堂的有用之才,却因不符合世俗标准而遭弃用;对此,他深为叹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故人无贵贱,皆乐与之处,然亦用是不谐于世。
(2)一旦见绌,意亦不自释,回首当时事,今十余年矣。
14.从两则材料上看,余峰先生与陶渊明两人在为人处世上有何共同之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
姜夔
括苍烟雨楼①,石湖居士所造也。风景似越之蓬莱阁,而山势环绕,峰岭高秀过之。观居士题颜,且歌其所作《虞美人》,夔亦作一解。
阑干表立苍龙背,三面巉天翠。东游才上小蓬莱,不见此楼烟雨、未应回。
而今指点来时路,却是冥蒙处。老仙鹤驭几时归,未必山川城郭、是耶非②。
【注】①烟雨楼:为范成大(石湖居士)任职浙江处州时所建造。姜夔曾得到范成大许多帮助,两人交往甚密。本词作于开禧二年,时范成大已去世十三年。②老仙鹤驭:古人讳称人死为“驾鹤归西"。《搜神后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仙去,后化鹤归辽,有歌云:“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旧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以“阑干"代烟雨楼,“苍龙”喻括苍山,写出烟雨楼危立高耸情状。
B.借助烟雨楼的衬托,词人委婉地表达了对蓬莱阁美景的喜爱与迷恋的情感。
C.词人因幽暗迷蒙无法看清来路,既暗合“烟雨"两字,也隐含着人生况味
D.词人登临友人所建之楼,不免触景生情,记游写景中隐含对友人追思之意。
16.有论者认为,本词下阕结尾两句的用典是反其意而用之。请结合整首词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处于缺少亲人帮助孤弱无依,家里无人照应事必躬亲的境地。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化用陆机诗句,安慰自己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争取早日回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朵的香味是一类挥发性小分子化合物。一般来说,环境温度越高,化合物挥发越快,①。这浓浓的香味,多半来自花瓣。随着花朵的绽放,这些化合物源源不断地挥发到空气中,就有了我们闻到的花香。花香各异,其实就是②。值得一提的是,“花香"并不一定都是香味,如大王花、韭菜花等,不仅不香,还有点臭——这是它们挥发出的含硫化合物的气味。
愉悦心灵、启发思维其实只是鲜花给人类的意外之喜。对植物来说,香味起着两方面的作用:③。有些植物的气味会让天敌“闻”而却步,减少了采食者,植物得以更好地生存;而绝大多数植物的花香则会招来更多的昆虫、鸟类等取食花蜜或者花瓣,同时也把花粉带给同类花朵,帮助授粉、繁衍。
花朵的香与臭,其实都靠基因调控。不同物种的基因不同,产生的化合物就有差异;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基因不一样,产生的化合物浓度也存在不小的差异。为了培育香气宜人的鲜花,科研人员会对花卉进行杂交或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基因编辑,选育出花型、花色、花香最佳的新品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想要延长鲜花的花期,尽量长时间地享受花香的想法,可以降低温度、使用营养液的方法来实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但读书也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
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蕴含着“钻深研透"的方法。读书需要钻深研透,不能______,利用好点滴时间,拿出“攻书到底”的劲头,悉心钻研,读懂弄通吃透,才能让书本知识真正为我所有。
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就像树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这棵树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得到知识“干货”,实现______;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______的目的。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孤陋寡闻辨伪去妄学以致用
B.孤陋寡闻去伪存真学有所成
C.浅尝辄止去伪存真学以致用
D.浅尝辄止辨伪去妄学有所成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B.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
D.我们那儿的主力红军一部分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了,一部分和中央红军合编,准备长征,四月天就走了。
2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提到,“愉悦心灵、启发思维其实只是鲜花给人类的意外之喜”。实际上,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意外之喜"。
请以“意外之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漳州市2023-2024学年(下)期末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节选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节选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而不是为学理论而学理论。
B.主观主义态度只凭主观、忽视客观,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结果是害人害己害革命。
C.用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来指导社会斗争,如果不能取得成功就说明认识是错误的。
D.社会实践的考验,是唯一能够证明由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即思想是否正确的办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列举主观主义态度的表现及其危害,再指出其实质,论述思路清晰。
B.材料一引用一副对子对主观主义者进行讽刺,从而阐释并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C.材料二在论述中紧扣“代表先进阶级"的思想和势力,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D.材料二既有原理的阐释,也有具体事例的详细分析,论述深入又富有说服力。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观点的一项是()
A.伽利略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证明了重力加速度和物体质量无关。
B.居里夫人及其丈夫经实验提出的放射性理论,指导医生治疗癌症并获得成功。
C.西汉的刘向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D.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4.材料一的论证语言颇具特点,请简要分析。
5.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C2.D
3.D4.①本文语言准确、鲜明。②作者善于使用口语、成语和文言词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
5.①应把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②仅仅读书,对知识的理解是肤浅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书本知识有深刻的认识。③实践是对书本知识的检验(书本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④懂得了书本知识,有了理论,还要付诸实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如果不能取得成功就说明认识是错误的"错,材料二是说“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选项说法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也有具体事例的详细分析"错,材料二侧重原理的阐释,没有具体事例的详细分析。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二次飞跃是指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D.赵括纸上谈兵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语言特点的能力。
①本文语言准确、鲜明。本文是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所作的报告,是一篇论述性文章,该文章从思想理论上总结了党史上的经验教训。如“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作者分析主观主义的态度。指出其表现和危害,语言准确、旗帜鲜明。
②作者善于使用口语、成语和文言词语,如“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华而不实,脆而不坚”,口语通俗易懂,成语和文言词语增强了语言的文雅美;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如“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运用排比修辞,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和论证的力量。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书本。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意思是说,书本上得来的知识难免肤浅,要透彻地认知事物还必须亲身实践。陆游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仅仅读书,对知识的理解是肤浅的,强调知识需要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认识。
结合材料二“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
陆游在诗中强调做学问不能满足于书本知识,必须“要躬行"——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才能学有所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白嘉轩①重新出现在白鹿村的街巷里,村民们差点认不出他来了,那挺直如椽的腰杆儿佝偻下去,从尾骨那儿折成了一个九十度的弯角,屁股高高地撅了起来;他手里拄着一根截短了的拐杖,和人说话的时候就仰起脸来,活像一只狗的形体;抬头仰脸跟人说话时,那双眼睛就尽力往上翻睁,原来鼓出的眼球愈加显得突出,眼白也更加大得耀眼;两个嘴角相反地朝下扯拉,阔大的嘴巴撇成一张弯弓,更显出执著不移近乎倔拗的神气。他在街巷里用简短的语言回答着一个个关切问询着的男女,仅作短暂地驻足,几乎不停步地移动拐杖,跟着拉牛扛犁的鹿三走出村巷。
已是秋末冬初,白日短促到巧媳妇难做三顿饭的季节。太阳坠入白鹿原西部的原坡,一片羞怯的霞光腾起在西原的上空。白嘉轩双手拄着拐杖站在地头,瞅着鹿三一手捉着犁杖一手扬着鞭子悠悠地耕翻留作棉田的地块,黄褐色的泥土在犁铧上翻卷着;鹿三和牛的背影渐渐融入西边的霞光里,又远远地从霞光里迎面奔到他眼前来了。白嘉轩手心痒痒腿脚痒痒喉咙也痒痒了,想攥一攥犁杖光滑的扶把儿,想踩踏踩踏那翻卷着的泥土,想放开喉咙吆喝吆喝牲畜了。当鹿三再犁过一遭在地头回犁勒调犍牛的时候,白嘉轩扔了拐杖,一把抓住犁把儿一手夺过鞭子,说:“三哥②,你抽袋烟去。”鹿三嘴里大声憨气地嘀嗒着:“天短得转不了几个来回就黑咧。"最后还是无奈放下了鞭子和犁杖,很不情愿地蹲下来摸烟包。他瞧着白嘉轩把犁尖插进垄沟一声吆喝,连忙奔上前抓住犁杖:“嘉轩,你不敢犁地,你的腰……”白嘉轩拨开他的手,又一声吆喝:“嘚儿起!"犍牛拖着犁铧朝前走了。白嘉轩转过脸对鹿三大声说:“我想试火一下。”鹿三手里攥着尚未装进烟末的烟袋跟着嘉轩并排儿走着,担心万一有个闪失。白嘉轩很不喜悦地说:“你跟在我旁边我不舒服。你走开你去抽你的烟。"鹿三无奈停住脚步,眼睛紧紧瞅着渐渐融进霞光里的白嘉轩,还是攥着空烟袋记不起来装烟。
白嘉轩只顾瞅着犁头前进的地皮,黄褐色的泥土在脚下翻卷,新鲜的湿土气息从犁铧底下泛漫潮溢起来,滋润着空乏焦灼的胸膛,他听见自己胳膊腿上的骨节咯吧咯吧扭响的声音。他悠然吆喝着简洁的调遣犍牛的词令,倒像是一种舒心悦意的抒情。他一直犁到棉田的尽头掉过犁头,背着霞光朝东头翻耕过来的时候,吼起了秦腔:“汉苏武在北海……”三个来回犁下来,白嘉轩已经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身体毕竟是虚了,可那卧睡炕上三个月的枯燥郁闷的生活也终于结束了。
(节选自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第十七章)
【注】①白嘉轩,白鹿村的族长。三个月前,土匪上门洗劫,用顶后门的榆木杠子给白嘉轩后腰以致命的一击。②白嘉轩称长工鹿三为“三哥"。
材料二:
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古寺庙成了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导演是老一辈演员,享有绝对权威;演员是一家几口,夫妻同台,父子同台,公公儿媳也同台。按秦川的风俗:父和子不能不有其序,爷和孙却可以无道;弟与哥嫂可以嬉闹无常,兄与弟媳则无正事不能多言。但是,一到台上,秦腔面前人人平等,兄可以拜弟媳为帅为将,子可以将老父绳绑索捆。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庙里一个跟斗未翻起,窗外就哇的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更有殷勤的,跑回来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演员作夜餐,赚得进屋里有一个安全位置。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节选自贾平凹散文《秦腔》)
材料三:
对于贾平凹来说,文体的突破更具体地表现在用小说家的笔法来写散文,对这方面的思考早在一九八三年写作的一篇《散文就是散文》中就有显现:“小说家可以以散文笔调去写小说,为什么你不可以以小说笔法去写散文?诚然,散文不是以塑造人物为目的,可有什么理由将人拒在散文门外呢?”
(节选自苏沙丽《文化自觉、文体精神与小说笔法——贾平凹散文创作论》)
6.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白嘉轩抓住犁把儿夺过鞭子时,鹿三担心天黑得快影响翻耕土地的进度,因而表现得很不情愿。
B.白嘉轩不顾鹿三的劝阻坚持犁地,而犁完地后气喘吁吁,表现了他作为族长固执自大的性格特点。
C.“吹,拉,弹,奏吹胡瞪眼"一句,列举秦腔表演的多种手段,突出了秦腔舞台表演的丰富多彩。
D.演员在戏台上的表演可以不受秦川风俗的约束,表明秦腔舞台为演员表演提供了较为自由的空间。
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村民们的视角对白嘉轩被打断腰杆后的狼狈形象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突出了他们对白嘉轩的鄙夷。
B.材料一巧妙运用“烟袋”这一物件,不仅串起了相关情节,使结构更加严谨,也使次要人物鹿三形象更加鲜明。
C.材料二用细节来写环境,如描写寺庙冬夏两季的恶劣条件,既体现了演员的辛苦,也烘托出观众对秦腔的痴迷。
D.材料一写白嘉轩在犁地时吼唱秦腔,材料二写村民们热衷于看排演秦腔,二者都说明秦腔已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
8.陈忠实说,他是唱着秦腔写出《白鹿原》的。秦腔的特点是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材料一是如何体现秦腔这些特点的?请从语言表达和人物描写作简要分析。
9.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散文《秦腔》如何体现“小说家的笔法"。
【答案】6.B7.A
8.①语言上,《白鹿原》选文多用排比句,如“想攥一攥犁杖光滑的扶把儿,想踩踏踩踏那翻卷着的泥土,想放开喉咙吆喝吆喝牲畜了”,读起来具有豪迈激昂的气势,和秦腔的激越豪放相契合,作者将秦腔粗犷豪放、厚重大气的风格融入到小说的字里行间。②人物形象塑造上,主人公白嘉轩坚强正直,生命力顽强,不畏命运的劫难,与秦腔快板里展现出来的雄壮豪放精神契合。
9.①具有情节性,本文描写了农闲时夜里,戏班排演时的情景,具有一定的情节。
②人物形象上:有语言描写,有动作描写来表现大家对排练秦腔的热情。
③主旨上,通过农闲时村里排练秦腔的情景,表现出秦腔已经深入到百姓生活中,表现百姓对秦腔的热爱。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B.“表现了他作为族长固执自大的性格特点"错误。表现的应是白嘉轩的坚强,精神上的强大。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突出了他们对白嘉轩的鄙夷”错误。村民们对白嘉轩的询问是关切的,而不是鄙夷。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的艺术特色及意蕴的能力。
语言上:
“白嘉轩手心痒痒腿脚痒痒喉咙也痒痒了,想攥一攥犁杖光滑扶把儿,想踩踏踩踏那翻卷着的泥土,想放开喉咙吆喝吆喝牲畜了”,《白鹿原》选文多用排比句,读起来具有豪迈激昂的气势,和秦腔的激越豪放相契合,作者将秦腔粗犷豪放、厚重大气的风格融入到小说的字里行间。
人物描写上:
“三个来回犁下来,白嘉轩已经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身体毕竟是虚了,可那卧睡炕上三个月的枯燥郁闷的生活也终于结束了”,主人公白嘉轩坚强正直,生命力顽强,不畏命运的劫难,与秦腔快板里展现出来的雄壮豪放精神契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以及对文段的赏析能力。
“小说家的笔法"是指散文具有小说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情节、塑造了鲜明的人物,从而表现一定的主旨。
选文写到农闲时戏班排演时的情景。通过写排演的时候戏台上人人平等,一个跟头未起时的情景,有的孩子跑回来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演员作夜餐等情景将排演串联起来,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在人物塑造上,写到排演时,在夏天因为墙角燃起熏蚊草,所以演员一声唱腔一声咳嗽;冬天当中架起柳木疙瘩火,所以演员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然后又写到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趴满窗台的孩子。特别是写到庙里一个跟斗未翻起时,外就哇的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孩子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的情景。甚至有的殷勤的,跑回来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演员作夜餐,赚得进屋里有一个安全位置。从而刻画了排演时演员和观众的形象。
文章写到每到农闲的时候村里就组织戏班排演,排演的时候,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排演到三更,演员们散了,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从而表现出秦腔已经深入到百姓生活中以及百姓对秦腔的热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峰先生隐居安亭江上于其居之北构屋三楹扁之曰栎全轩。君为人坦夷,任性自适,不为周防于人。意之所至,人或不谓为然,君亦不以屑意。以故人无贵贱,皆乐与之处,然亦用是不谐于世。君年二十余,举进士,居郎署。不十年,为两司。是时两司官,惟君最少。君又施施然不肯承迎人。人有倾之者,竟以是罢去。
会予亦来安亭江上,所居隔一水,时与君会。君不喜饮酒,然会即谈论竟日,或至夜分不去。即至他所,亦然。其与人无畛域,欢然而情意常有余,如此也。君好山水,为郎时,奉使荆湖,日登黄鹤楼,赋诗饮酒。其在东藩,谒孔林,登岱宗,观沧海日出之处。及归,则慕陶岘之为人,扁舟五湖间。人或访君,君常不在家。去岁如越,泛西湖,过钱塘江,登子陵钓台,游齐云岩,将陟黄山,历九华,兴尽而返。
一日,邀予坐轩中,剧论世事。自言:“少登朝著,官资视同时诸人,颇为凌躐①。一旦见绌,意亦不自释,回首当时事,今十余年矣。处静以观动,居逸以窥劳,而后知今之为得也。天下之人,孰不自谓为才,故用之而不知止。夫惟不知其止,是以至于穷。汉党锢、唐白马之祸,骈首就戮者,何可胜数也?二十四友、八司马、十六子之徒,夫孰非一世之才也?李斯用秦,机、云②入洛,一时呼吸风雷,华曜日月,天下奔走而慕艳之。事移时易,求牵黄犬出上蔡东门,听华亭之鹤唳,岂可得哉?则庄生所谓不才终其天年,信达生之至论,而吾之所托焉者也。”
予闻而叹息,以为知道之言。虽然,才与不才岂有常也?世所用楩、梓、豫樟也,则楩、梓、豫樟才,而栎不才矣;世所用栎也,则栎才,而楩、梓、豫樟不才矣。君固清庙明堂之所取,而匠石之所睥睨也。而为栎社③,君其有以自幸也夫!其亦可慨也夫!
(节选自归有光《栎全轩记》)
材料二: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注】①凌躐:超越。②机、云:指陆机、陆云兄弟,均被成都王司马颖杀害。③栎社:象征神社的栎树。因其不被用作栋梁而免于被砍伐,从而能保有长寿。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余峰先生隐居A安亭江上B于其居C之D北E构F屋三楹G扁H之曰栎全轩
1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意思是担任,与《项脊轩志》中“余扃牖而居"的“居”词义不同。
B.畛域,原来指农田间的界限,也比喻成见、偏见,文中是规矩的意思。
C.终,结束、过完,与《陈情表》中“终鲜兄弟"的“终”词义不相同。
D.睥睨,指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厌恶,意思与上文所说的“慕艳"相对。
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峰先生不对别人做周密防范,他把心意表达出来,即使人们不认可他的想法,他也毫不介意。
B.余峰先生喜欢山水,奉旨出使荆湖,天天登上黄鹤楼;他罢官回家后,驾小船泛游于五湖之间。
C.余峰先生说世人都认为自己有才,却不懂得适可而止,只有到了穷途末路之时,才会想着停下来。
D.归有光认为余峰本应是宗庙朝堂的有用之才,却因不符合世俗标准而遭弃用;对此,他深为叹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故人无贵贱,皆乐与之处,然亦用是不谐于世。
(2)一旦见绌,意亦不自释,回首当时事,今十余年矣。
14.从两则材料上看,余峰先生与陶渊明两人在为人处世上有何共同之处?
【答案】10.BEG
11.B12.C
13.(1)因此人们无论地位高贵低贱,都乐于和他相处,然而也因为这样与世不合。
(2)一旦被罢黜,我在心情上不能自我释怀,回忆当时的事情,(距离)现在十几年了。
14.①为人坦率平易;②放纵本性;③不追求富贵;④不肯奉承迎合他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余峰先生隐居在安亭江边,在他的居室的北面,建造了三间房子,匾额上题名为“栎全轩”。
“余峰先生隐居安亭江上"是省略句,“隐居”后省略了介词“于";同时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余峰先生(于)安亭江上隐居”,独立成句,所以B处断开;
“于其居之北"表示地点状语,置于动词谓语“构”之前,所以E处断开;
“构屋三楹"扁之曰栎全轩”中间停顿,“构屋三楹"有独立的动宾结构,句意完整,“扁”是后一句的开头,所以G处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不同。担任、任职;/居住。句意:考中进士,在郎署任职。/我关闭窗子住在里面。
B.错误,“文中是规矩的意思"错,文中指“偏见、成见”。句意:他跟人交往没有成见。
C.正确,不同。结束、过完;/与“既"配合,起并列联合作用,相当于连词“又”。句意:那么庄子所说的没有才能(的人可以)寿终正寝。/(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
D.正确。句意:却被工匠斜着眼看(轻视)。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只有到了穷途末路之时,才会想着停下来"错,根据“故用之而不知止。夫惟不知其止,是以至于穷”,应该是不知适可而止,正因为不知适可而止,所以才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而不是“才会想着停下来"。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无”,无论;“谐”,和谐;“不谐于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世不谐”,与世俗不合。
(2)“见绌”,表被动,被罢黜;“意”,在心情上;“释”,释怀。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君为人坦夷,任性自适,不为周防于人。意之所至,人或不谓为然,君亦不以屑意"其与人无畛域,欢然而情意常有余,如此也”,材料二“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等内容,可知二人为人坦率平易。
②由材料一“君不喜饮酒,然会即谈论竟日,或至夜分不去。即至他所,亦然”“人或访君,君常不在家”,材料二“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等内容,可知二人放纵本性。
③由材料一“是时两司官,惟君最少。君又施施然不肯承迎人。人有倾之者,竟以是罢去"处静以观动,居逸以窥劳,而后知今之为得也”,材料二“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等内容,可知二人不追求富贵。
④由材料一“君又施施然不肯承迎人。人有倾之者,竟以是罢去”,材料二“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等内容,可知二人不肯奉承迎合他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余峰先生隐居在安亭江边,在他的居室的北面,建造了三间房子,匾额上题名为“栎全轩"。先生做人坦率平易,放纵(自己的)本性使自己畅快,不对别人做周密防范。他的心意表达出来,有的人有时不认为(先生)是正确的,先生也毫不介意。因此人们无论地位高低,都乐于同他相处。但是(余峰先生)也正因为这与世俗不合。先生二十多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在郎署任职。不到十年,(先生先后)任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那时这两个司的长官中,只有先生最年轻。先生又怡然自乐,不肯奉承迎合别人。(后来)有人排挤他,(他)最终为此罢官离去。
恰逢我也来到安亭江边,住的地方和先生只隔着一条河,(因此,我)时常和先生见面。先生不喜欢饮酒,但是(我们每次)见面便谈论一整天,有时直到半夜还不离去。即使到了别的地方,也是如此。他跟人交往没有成见,总是像这样高高兴兴、情深意长。先生喜欢山水,担任郎官时,奉旨出使荆湖,天天登上黄鹤楼,作诗饮酒。他在山东(指任职山东布政使司。藩,即藩司,明朝地方布政使的别称)的时候,拜谒孔子的墓地,登上泰山,观看沧海日出的地方(泰山玉皇顶东南有观日峰)。等到罢官回家,便景仰陶岘的为人,驾小船泛游于五湖之间。有人拜访先生,先生时常不在家中。去年(他)到了越地,在西湖泛舟,过了钱塘江,登上严子陵钓台(相传为东汉隐士严光钓鱼之处。严光,字子陵),游历齐云岩,打算登黄山,游历九华山,兴尽而归。
一天,(他)邀请我坐在栎全轩中,慷慨激烈地谈论社会上的事情。他自己说:“年轻时入朝为官(朝著,犹朝班),(凭借)任官的品级对待和自己同时的那些人,多有超越(自己的本分)。一旦被罢免,心情上不能自我释怀,回忆起当时的事情,到现在十多年了,处在恬静、安逸(的环境)中来审视(昔日那种)奔波、劳碌(的生活),然后才知道现在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得到了生命。天下的人,谁不自己称(自己)是有才能的人,所以使用它却不知适可而止。正因为不知适可而止,所以才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汉代的党锢之祸(东汉桓帝党锢之祸,士大夫二百余人,被禁锢终身;灵帝时,李膺等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事败,膺等百余人皆被杀,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唐代的白马之祸(唐末朱温掌权,贬逐大批进士出身的官员。大臣三十余人在白马驿被杀,并抛尸于黄河。后人以“白马之祸”比喻士大夫被害。),一同被杀害的,怎么能数得清呢二十四友、八司马、十六子这些人(二十四友、八司马、十六子皆遭杀戮或放逐),哪一个不是一世奇才呢?李斯被秦国任用,陆机、陆云进入洛阳,一时呼吸如风雷,光华如日月,声名盛极一时,天下的人都奔跑着去敬慕艳羡(他们)。时事起了变化,(他们再想)求得牵着黄狗走出上蔡东门(李斯被行刑前曾对其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再想求得)听华亭的鹤鸣(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记载,陆机被杀时,曾说:“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难道可以做到吗?那么庄子所说的没有才能(的人可以)寿终正寝,确实是通达生命的至理妙论,而这是我所要凭借的啊。"
我听了(这段话)就叹息,认为这是理解人生道理的言论。尽管如此,有才和没有才,哪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呢(假如)世上用的是楩、梓、豫章,那么楩、梓、豫章(便)是才,而栎木(便)不是才了。(假如)世上用的是栎木,那么栎木(便)是才,而楩、梓、豫章(便)不是才了。先生本来是宗庙朝堂所取用(大材),却被工匠斜着眼看(轻视),因而(他甘心)做一棵象征神社的栎树,先生大概有可用来使自己幸存的方法吧!这也(是)可以令人感叹(的)啊!
材料二: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再出外远行又有什么追求?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有时划过一艘小船。有时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时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细微。羡慕自然界的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
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下心来任其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没有希望的。趁着春天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呼啸,傍着清清的溪流吟诵诗篇。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
姜夔
括苍烟雨楼①,石湖居士所造也。风景似越之蓬莱阁,而山势环绕,峰岭高秀过之。观居士题颜,且歌其所作《虞美人》,夔亦作一解。
阑干表立苍龙背,三面巉天翠。东游才上小蓬莱,不见此楼烟雨、未应回。
而今指点来时路,却是冥蒙处。老仙鹤驭几时归,未必山川城郭、是耶非②。
【注】①烟雨楼:为范成大(石湖居士)任职浙江处州时所建造。姜夔曾得到范成大许多帮助,两人交往甚密。本词作于开禧二年,时范成大已去世十三年。②老仙鹤驭:古人讳称人死为“驾鹤归西”。《搜神后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仙去,后化鹤归辽,有歌云:“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旧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以“阑干”代烟雨楼,“苍龙"喻括苍山,写出烟雨楼危立高耸情状
B.借助烟雨楼的衬托,词人委婉地表达了对蓬莱阁美景的喜爱与迷恋的情感。
C.词人因幽暗迷蒙无法看清来路,既暗合“烟雨”两字,也隐含着人生况味。
D.词人登临友人所建之楼,不免触景生情,记游写景中隐含对友人追思之意。
16.有论者认为,本词下阕结尾两句的用典是反其意而用之。请结合整首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B16.①本词运用丁令威学道归来后发现物是人非的典故;②结尾两句的典反其道而用之,想象范成大魂归故地后当不会有物是人非之叹;③以此表达对故人的怀念。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借助烟雨楼的衬托,词人委婉地表达了对蓬莱阁美景的喜爱与迷恋的情感"错,“风景似越之蓬莱阁,而山势环绕,峰岭高秀过之”实际上是比较烟雨楼和蓬莱阁,认为烟雨楼的山势环绕和峰岭高秀超过了蓬莱阁,并非在表达对蓬莱阁的喜爱与迷恋。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结合注释“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仙去,后化鹤归辽"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旧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等内容,可知本词运用了丁令威的典故,丁令威学道归来后发现“城郭如旧人民非”,该典故用以形容物是人非的感叹。
②结尾两句“老仙鹤驭几时归,未必山川城郭、是耶非”,是说已经成仙(去世)多年的范成大,什么时候再驾着鹤归回到这里旧地重游,这里山川风物是秀丽奇特,如果范成大驾鹤重来,应该不会有物是人非的感叹,结尾处虽然引用了丁令威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和常见的用来形容“物是人非的感叹"刚好相反。
③如此反用典故,充满了世事沧桑之感,抒发了对已经“老仙鹤驭”故人范成大的深切缅怀与称颂。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处于缺少亲人帮助孤弱无依,家里无人照应事必躬亲的境地。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化用陆机诗句,安慰自己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争取早日回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②.内无应门五尺之僮③.飞湍瀑流争喧豗④.砯崖转石万壑雷⑤.素衣莫起风尘叹⑥.犹及清明可到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期”“僮"湍”“瀑"喧”“豗"砯”“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朵的香味是一类挥发性小分子化合物。一般来说,环境温度越高,化合物挥发越快,①。这浓浓的香味,多半来自花瓣。随着花朵的绽放,这些化合物源源不断地挥发到空气中,就有了我们闻到的花香。花香各异,其实就是②。值得一提的是,“花香”并不一定都是香味,如大王花、韭菜花等,不仅不香,还有点臭——这是它们挥发出的含硫化合物的气味。
愉悦心灵、启发思维其实只是鲜花给人类的意外之喜。对植物来说,香味起着两方面的作用:③。有些植物的气味会让天敌“闻"而却步,减少了采食者,植物得以更好地生存;而绝大多数植物的花香则会招来更多的昆虫、鸟类等取食花蜜或者花瓣,同时也把花粉带给同类花朵,帮助授粉、繁衍。
花朵的香与臭,其实都靠基因调控。不同物种的基因不同,产生的化合物就有差异;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基因不一样,产生的化合物浓度也存在不小的差异。为了培育香气宜人的鲜花,科研人员会对花卉进行杂交或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基因编辑,选育出花型、花色、花香最佳的新品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想要延长鲜花的花期,尽量长时间地享受花香的想法,可以降低温度、使用营养液的方法来实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①花香也越浓②花朵中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不同③一是生存,二是繁衍
19.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想要延长鲜花的花期,尽量长时间地享受花香,可以通过降低温度、使用营养液的方法来实现。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花朵的香味是一类挥发性小分子化合物”,可见花朵的香味和挥发性小分子化合物密切相关,化合物会发越快,花朵的香味应该越浓,可填“花香也越浓"。
②根据“随着花朵的绽放,这些化合物源源不断地挥发到空气中,就有了我们闻到的花香”,可见花香是来自挥发到空气中的这些挥发性化合物,花香不同是因为花朵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不同,可填“花朵中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不同"。
③本处是说香味起到的两点作用,根据“有些植物的气味会让天敌‘闻’而却步,减少了采食者,植物得以更好地生存”可知,香味能让植物更好地生存。根据“而绝大多数植物的花香则会招来更多的昆虫、鸟类等取食花蜜或者花瓣,同时也把花粉带给同类花朵,帮助授粉、繁衍"可知,花香能让植物更好地繁衍,可填“一是生存,二是繁衍”。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语句有两处语病:
一、“……想法,可以降低温度、使用营养液的方法来实现"中,“想法”与“现"搭配不当。“通过降低温度、使用营养液的方法来实现”的主语应是“人们想要延长鲜花的花期,尽量长时间地享受花香"。
二、“可以降低温度、使用营养液的方法来实现”成分残缺。“来实现"缺少相搭配的介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备使用授权合同模板
- 2024年房屋施工人工费用协议样本版
- 2024年专业空调深度清洗及保养服务协议模板版
- 工程承包用工合同模板
- 私企员工合同模板
- 铝材发票购销合同模板
- 购买路灯配件合同模板
- 安装 拆除简易合同模板
- 车辆转让抵押合同模板
- 镀锌风管加工合同模板
- 2024河南郑州热力集团限公司招聘(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中国手语文化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上海大学
- 2024年度山东省招聘社区工作者试题及答案
- GB/T 43934-2024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 聚丙烯Spherizone工艺技术及产品介绍
- 江苏自考数学教育学知识点
- [二手房买卖合同正式版] 二手房买卖合同最新版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计划和全部教案
-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蝉》课后练习 北京版-北京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