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
2024.7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把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古代社会,空间计量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方向的测定。在这方面,中国古人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立竿测影定向技术就是中国古人在这个领域获得的有代表性的重要成果。
方向观念的产生,本质上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在自转过程中,角动量守恒,这样,其自转轴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恒定不变的南北方向,与其垂直的方向,就是东西方向。空间四向的观念,即产生于此。
地球自转给人们带来的直接感觉是太阳的东升西落,人们对空间方向的测定,首先也就围绕着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展开。一开始,当然是用目视太阳所在的方位,大致判断东西南北。但这种方法比较粗疏,要准确定出东西南北四向,需要用立竿测影的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测量。在中国历史上,《考工记》一书最早明确记载了如何根据太阳的周日视运动,用立竿测影之法测定东西南北四向。其操作过程是这样的:平整好土地树好表以后,以表为中心画一适当大小的圆,当日出、日没时,分别记下表影与圆周的交点。这两个交点的连线,就是东西方向;与其相垂直的方向,就是南北方向。此外,还要再参考正午时表影的指向以及夜晚北极星所在的方位。几种方法并用,以确定准确的东西方向。
《考工记》记述的方法简便且实用。这种方法之所以成立,是由于它是以太阳周日视运动的对称性为理论依据的。另外,它还主张将不同的测量方法所得结果相互比对,以增加测量结果的可信度,这与现代误差理论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考工记》的方法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其所选择的时间是日刚出没之时,这时的太阳光线很弱,导致表影模糊,使观测者很难精确确定表影与圆周的交点。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了另一种测影定向方法。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的:先在平地上立一定表B,然后再拿一表A,在早晨太阳刚出时,让A表在相距B表10步的地方对B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当三者成一直线时,将A表固定下来。当傍晚太阳要没入地平线时,另用一表B',在相距A表10步的地方对A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当三者成一直线时,将B'表固定下来。这时B和B'的连线表示的就是正南北方向。
《淮南子》的方法用目视取代了对表影的观察,可以有效地避免因表影模糊造成的误差。因为测量时间是在日刚出没之时,这时日光柔和,可以用目直视。显然,《淮南子》方法的定向精度比《考工记》的要高。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
材料二:
古代测方立向中寻找建筑的“正北”方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太阳来测方立向(真北);另一种是利用仪器,如司南、指南车等来测向(磁北)。陶寺遗址主要采用第一种方法,即利用太阳来建立真北方向。
真北方向是真子午线方向,它其实是一种天文学测向。先秦时期,先民们就掌握了“立竿测影"的方法,并且能利用日影来测定正东西向,然后来定正南北向。这种方法在《周髀算经》中已经存在。“其术曰:立正勾定之。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就是立竿后,先记录每天日出时竿影的位置,然后记录每天日落时竿影的位置。那么这两次竿影顶点的连线就是正东西方向,这条连线的中点与立竿的连线就是正南北方向。
同一纬度的地方每一天里日出和日落的照射角都是相同的,这样每天东西影长的顶点连线都是正东西向。这些东西向连线最终会以平行线的方式被记录下来,其中冬至日—春秋分日,“冬至昼极短,日出辰而入申”,即冬至日日出时太阳位于东南角,日落时位于西南角,那么每天的竿影就会照射在立竿的北侧,而春秋分日刚好与地平面平行,这时竿影与竿在同一个东西方向上。因此秋分日—冬至—春分日的竿影东西顶点连线组成的平行线都位于立竿的北侧(不含春秋分日)。“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夏至日日出时太阳位于东北角,日落时位于西北角,每天的竿影则照射在立竿的南侧,春分日—夏至—秋分日情况亦然。而立竿始终都位于这些东西向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因此这些连线的中点与立竿的连线就是正东西向的垂直平分线,也就是正南北向。从上文可见,只要每天有日出和日落就能定当地的东西向,然后就能确定南北向了(除春秋分日)。
陶寺城址从早期到中期前后延续几百年间,城址布局以及城内大型建筑的方位都能保持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性应当与太阳的立竿测影有关,因此,可以确定,此时的陶寺先民已经掌握了用立竿测影来测方立向的技术。
(摘编自曹慧奇《曙光之城——从天文考古学看陶寺城址的择向与历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了古代立竿测影定向这一科学技术问题,均综合运用了天文学、数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分析,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B.方向观念的产生与地球自转的特点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并利用日影来定向的方法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C.从具体的操作程序来看,《周髀算经》中记述的利用日影来测定方向的方法与《考工记》中所述的方法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D.从天文考古学看,由陶寺城址及城内大型建筑择向保持惊人一致性的特点可以断定陶寺先民是最早掌握立竿测影定向技术的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立杆测影定向精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正午时表影指向及夜晚北极星所在方位作辅助比对,有助于提高立杆测影定向的精度。
B.观测时能否精确地确定表影与圆周的交点以避免误差,这对立竿测影定向的精度有影响。
C.对于立杆测影定向的方法,《考工记》的记载虽然更早,但在精度方面却不如《淮南子》。
D.立竿测影定向的精度与具体的观测程序、方法密切有关,而与天气状况、光线强弱无关。
3.下图为夏至日这天立杆测影示意图,根据材料二内容,对该图示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日日出位于戌位、日落位于寅位,说明这天是夏至日。
B.A、B分别是日出和日落的杆影顶点,则DE为正南北向。
C.当日日出的杆影位于立竿0点的南侧偏西位置(A点)。
D.当日日落的杆影位于立竿0点的南侧偏东位置(B点)。
4.古人利用太阳来测定方向,在方法上经历了从“粗疏"到“准确”再到“精确"三个阶段。请根据材料简要梳理概括。
【答案】1.D2.D
3.A4.“粗疏”阶段,用目视太阳所在的方位,大致判断东西南北。
“准确"阶段,根据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按照一定的程序,用立竿测影的方法,确定准确的东西方向。
“精确”阶段,在日刚出没之时,用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确定方向,用目视法来避免误差,精确确定表影与圆周的交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可以断定陶寺先民是最早掌握立竿测影定向技术的人"错误,由材料二“因此,可以确定,此时的陶寺先民已经掌握了用立竿测影来测方立向的技术”可知,陶寺先民是“已经"而不一定是“最早”掌握用立竿测影来测方立向的技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与天气状况、光线强弱无关"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因为测量时间是在日刚出没之时,这时日光柔和,可以用目直视。显然,《淮南子》方法的定向精度比《考工记》的要高”可知,“天气状况、光线强弱"也会影响“立竿测影定向的精度”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A.“日出位于戌位、日落位于寅位,说明这天是夏至日"错误,由材料二第三段“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可知,夏至日应该是“日出位于寅位、日落位于戌位"。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对“利用太阳来测定方向”的方法分析,要按照从“粗疏"到“准确”再到“精确"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由材料一第三段“一开始,当然是用目视太阳所在的方位,大致判断东西南北。但这种方法比较粗疏”可以概括为:用目视太阳所在的方位,大致判断东西南北。
第二个阶段,由材料一第三段“要准确定出东西南北四向,需要用立竿测影的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测量"如何根据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几种方法并用,以确定准确的东西方向”可以概括为:根据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按照一定的程序,用立竿测影的方法,确定准确的东西方向。
第三个阶段,由材料一倒数第二段“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了另一种测影定向方法……这时B和B'的连线表示的就是正南北方向"和最后一段概括为:在日刚出没之时,用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确定方向,用目视法来避免误差,精确确定表影与圆周的交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卒伍
沈从文
照我的十四岁半的年龄论来,有些人出门到别处吃酒,还要奶妈引带,但我却穿上不相称的又长又大的灰布衣服,束了一条极阔的生皮带子,跟随我们家乡中的叔叔伯伯到外面来猎食了。
日子是七月十六,那一天动的身。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的。大清早落了点小雨,直到如今一落小雨我就能记起那第一次出门的一切!
十五那天,给人约下来到河里去洗澡。洗澡,可不是任何人想得到的有趣!从早上吃过饭以后,一直洗到下午三点,(甲)这是成了很平常的事情的。把身子泡到水中厌了,几个人又光身到浅水滩上摸鱼。洗澡呢,互相比赛这泅过河的速度,互相比赛打汆子谁能潜在水中久一点,又互相比赛浇水。人是天真烂漫。
又不知道疲倦又不记起肚子饿,到回家,已是许多人家烧夜饭时候了。吃过饭以后,娘要我换一件长衣,且给我新鞋新袜,到一个亲戚家去,说要给我找事作。
我不十分懂找事作是什么情形。我何尝想到作事?在我的年龄中我只想家中给我自由的玩,我决不会玩厌。听到找事的话,倒茫然了。
“送我进去,你可以到花园去玩,莲姑或者在花园。”母亲说。
这花园很大,这时池子中全是莲花。我答应母亲到花园里来,一面还有一种偷摘莲蓬的野心,倒以为那个莲姑不在此方便一点。莲姑是一个好看的女孩子,比我小,人却比我高,看起很给人舒服。
沿着荷池跑去,这时晚风很热。日头快要落到山后去了,天空中有霞,又有无数的鹰在空中打团团。
把莲蓬找到,似乎是用手还够不到,就又折了一枝篱笆上的竹子去捞那莲蓬到身边来。正当我用手把莲蓬抓着在扭那梗子时,忽然从那大花台子背后跃出一个人来。
“哈,是贼!"
我给人这一声呼喝,非常羞愧,连忙放开手中的莲蓬,让它回复它的原来地位了。
我只好站起来腼腼腆腆对她笑。
“你是不是要这莲蓬?”
“恐怕吃是吃不得,我想摘回家去玩也好。"
她听到我说想摘一个玩玩,就忙跑到那角门上,不到一会儿,就拿来一把长长的钩子,又拿了一个小鱼捞兜来了。
她把捞兜交给我,却用钩子很熟练的去找寻那老一点的莲蓬。
“我告你,你刚才那个太嫩了,要选这样子的才有子。”这样的一下,钩子就把那莲蓬钩着了,“来!快用你捞兜接到它!"
莲蓬得了。
天的四垂是有暮色了。
见到了莲姑的爹妈,忙行礼,房子中已点灯了,这灯是在坡中少有的白光灯,为这灯光耀得我眼花。
坐在一只矮木凳上的莲姑的爹,见了我就笑。
莲姑的妈让我坐。
坐下了,我见到母亲想要同我说什么话又不说。
那团长,莲姑的爹爹,口上含了一根极粗的烟,过了一阵才说:“你妈说你同我明天下辰州,好不好?”
“好,"我轻轻答应。
坐一阵,把动身的话说妥,天已断黑多久了。到回家,莲姑悄悄的把那个放在房门边的莲蓬给我,我就拿着这个莲蓬跟着母亲返家了。
母亲给我清理着出门东西。
我到母亲房中去,则见到母亲正在那儿哭,大姐却在为我打包袱。母亲对我望着,大的泪只从眶中涌。
我当时,虽然不明白这一离开家中是怎样为难,在我前面等候我的又是一些什么,然而见到母亲的伤心,我也再不能忍我的眼泪了。
洗了一整天的澡的我,哭也哭倦了。我在母亲未让我上床以前,已经就在母亲膝边把眼睛闭上了。
醒来,竟是在床上为大姐摇醒的。
我还以为是当夜。
“天亮了吗?”
“不,你起来的了。你是就要动身的人!"
我记起我是即刻要离开这个地方的人,心上便忽然加上一件莫名其妙的东西。这东西坠在心上发沉,在床却啜泣了,从此以后要自己擦这眼泪了,从此以后要自己穿衣服了,还有从此要……
“大姐,我不想去了!”
“我们也并不想要你去,但是你应当知道娘的苦处……"
起身了,第一件事是见到这陪我出门的包袱,包袱是大得可笑。
“大姐,”我说,“似乎太大了。"
“不。这个时候就快要冷起来了。”
我于是就来试背这个包袱。包袱比我的腰大两倍。
“我不要!"
“这不能说不要!你不是做客,是出门!”
大姐一面安慰我,一面为把包袱中一件缎子马褂取出,说“这个不要倒可以。"
我又到坐在一张琴凳上为我搓那草鞋上的耳子的母亲身边去,我只能说“妈”,就哭倒在她脚边。
母亲却是强忍悲痛,哽哽咽咽的,说:
“这时是到别人处去当兵,再不要象在家中淘气了。……你应当记到从前莲姑的爹是帮你爹当过差的人,这时你却去侍候莲姑,再不要以为是在家中的情形了。你好好的去作一个正派人,则我们也就非常放心!……"
“娘,我全记得到。”是的,我真一世也不会忘记母亲这话!
动身时,落细雨了。雨是天未亮以前落的。
家中所有的人把我送到大门外,各人全是眼睛湿湿的。我把那大包袱压到脊梁上,眼泪巴渣走到莲姑家。
我的心酸到非流泪不可。
又到那个荷池边旁。头上飞着毛毛雨,我却不顾它,就站在那池子边恣肆的流泪!我觉得我此后到这世界上是孤独的一个人了。想起蛐蛐,想起河里的一切,想起看戏,想起到米厂上去掷六颗骰子,又想起同几个打架的同学的事情,以后是全不能得了。
忽然在我背后有一个人咕咕的一笑。
我吓得忙把头掉转去看望,便是莲姑!
“嗨,怎么这个神气!"
我背上还正压着那个大包袱,我不好意思答话,就说这包袱是我大姐勉强要我带的。
“难道你自己能背?”
“是吧,当然要自己!"
稍稍默了一会,她就用着她那天真的腻腻的腔调问我,“四哥,你名字是不是沈岳焕?”
“是呀。"
“昨晚上妈告我,以后不能再喊你作四哥了。我应当喊你名字。我爹也说这才是规矩,我不知道是什么规矩。”
“我妈也告我,说以后我是应当侍候你,帮你装烟倒茶的!"
“我不吃烟看你怎么装法!”为这个话我们都好笑,但我看得出,(乙)在这时候我们已经就不同昨天摘莲蓬的我们了。
一九二八年初作
(有删减)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吃过饭以后要到亲戚家找事做,母亲让“我"换上长衣、新鞋、新袜,显示出母亲对这次做客的重视和谨慎。
B.文中“晚风”“日头"鹰”等景物描写,不仅反映了时间的变化,也反映了“我"内心情感的波澜起伏。
C.母亲多次流泪劝导并且叮嘱“我”,体现了家道中落,母亲把“我"送走的不得已和难以抑制的悲伤之情。
D.莲姑与《边城》中的翠翠都凸显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从荷塘交谈、钩莲蓬等情节,可见莲姑性格的爽朗活泼。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细雨了”“头上飞着毛毛雨”,文中对雨的描写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也是人生转折给“我”内心留下的深刻印记。
B.文章既有成年的“我"的回忆视角,又有儿童的“我”的观察视角,这种写法与《大卫·科波菲尔》有异曲同工之妙。
C.文章叙述“我"离家门进营门的经过,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通过细致刻画“我”的心理感受,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
D.文中融入“打团团"断黑”“眼泪巴渣"等方言俗语,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
7.文中甲乙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意蕴丰富,请任选一句简要分析。
(甲)这是成了很平常的事情的。
(乙)在这时候我们已经就不同昨天摘莲蓬的我们了。
8.文中多次出现的“包袱”,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5.C6.B
7.示例一:①“这"指“洗澡”和“摸鱼”,表现了孩子们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性情;②与下文“出门”的经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我"对家乡的留恋和对亲人的不舍。
示例二:①昨天还是孩子玩伴,可以一起摘莲蓬,今天就要分别,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暗示了“我”即将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开始新的生活;②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不舍之情。
8.①“包袱”指“我"离家时母亲和大姐为“我”准备的行李,是母亲对“我"的关爱和不舍。②“包袱”指“我"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是“我”人生旅程的新起点。③“包袱"指“我”肩负的责任和母亲的希望。母亲对“我"谆谆告诫,让“我”成为正派人。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家道中落"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提到家道中落的信息,母亲把“我”送走的原因在文中没有提及。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文章既有成年的‘我’的回忆视角,又有儿童的‘我’的观察视角"错误,文章只有儿童的“我”的观察视角,没有成年的“我"的回忆视角。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对于甲句“这是成了很平常的事情的”,句子中的“这"是一个代词,指代前文描述的“洗澡”和“摸鱼"的活动。从句子中可以看出,这些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日常、普通的,因此“这是成了很平常的事情的”。这里的“平常"二字,不仅描绘了孩子们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性格,也表现出他们日常生活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之后,文章转入了“我”即将出门的描写与之前的“平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我”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以及对即将面临的新生活的未知和不安。
对于乙句“在这时候我们已经就不同昨天摘莲蓬的我们了”,这句话通过时间的变化(从“昨天”到“这时候")和人物关系的改变(从“摘莲蓬的玩伴”到“不同的我们")来传达深意。昨天,“我”和莲姑还是亲密无间的孩子玩伴,可以一起在荷池边摘莲蓬。但到了今天,“我"即将离开家乡,开始新的生活而莲姑也将继续留在原地。这种变化暗示了两人即将面临的分别和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这种对比和变化,表达了“我”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的未知和不安,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不舍之情。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在文本中,“包袱"最初出现是作为“我”离家时母亲和大姐为“我"准备的行李。这是“包袱”最直接的字面含义,是母亲对“我"即将离家的一种关爱和准备。
“包袱”还象征着“我"即将开始新生活。十四岁半的“我”即将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旅程。这个“包袱"成为了这个新起点的象征。
在母亲为“我”准备“包袱"的过程中,母亲表现出了深深的不舍和关爱,母亲希望“我”能够成为一个正派人告诫“我"不要淘气,要侍候好莲姑,帮她装烟倒茶。这些话语中蕴含着母亲对“我”的期望和责任。“包袱"在这里成为了母亲对“我”责任和期望的载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客有问季子曰:“奚以知舜之能也?"季子曰:“尧固已治天下矣,舜言治天下而合已之符,是以知其能也。”“若虽知之,奚道知其不为私?"李子曰:“诸能治天下者,固必通乎性命之情者,当无私矣。夏不衣裳,非爱裘也,暖有余也。冬不用箑,非爱箑也,清有余也。圣人之不为私也,非爱费也,节乎已也。节己,虽贪污之心犹若止,又况乎圣人?”
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然而无所行。教者术犹不能行又况乎所教是何也仁义之术外也。夫以外胜内,匹夫徒步不能行,又况乎人主?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先王不能尽知,执一而万物治。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惑之也。故曰:通意之悖,解心之缪,去德之累,通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悖意者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缪心者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者也。智、能、去、就、取、舍,六者塞道者也。此四六者不荡乎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清明,清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
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教者A术B犹不能C行D又况乎E所教F是何也G仁义之术H外也。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指私心,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私”用法不同。
B.爱,指吝惜,与《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词义相同。
C.度,指衡量、估计,与成语“度德量力"审时度势”中的“度"词义相同。
D.朝,指使朝见,与《项脊轩志》“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中的“朝"均为使动用法。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子认为那些能治理天下的人,一定是通晓生命本性的人,以夏天不穿毛裘、冬天不用扇子类比说明了节制贪心就没有私心。
B.《吕氏春秋》认为孔子墨子的弟子门徒布满天下,但是他们的主张在每个地方都得不到推行,体现了作者对两个学派的否定。
C.《吕氏春秋》认为只要去除外物扰动,不受四个方面各六种东西的影响,就能做到思想纯正平静、无为而治,坚守一条原则。
D.贾谊以陈涉能以微小的力量倾覆国力没有丝毫削弱的秦国为例,总结了秦国速亡的历史教训,警醒汉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尧固已治天下矣,舜言治天下而合己之符,是以知其能也。
(2)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3.两则材料都谈到“仁义”,二者讨论的侧重点有例不同?
【答案】9.DFG10.D
11.B12.(1)尧本来就已经是在治理天下的了,舜跟他谈起如何治理天下的话符合尧自己心中治理天下的原则,他因此知道舜的治国才能的。
(2)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
13.材料一侧重从仁义之术的理论和施行(传播)的不同谈对学派的影响;材料二侧重从攻守的形势变化谈仁义之术对国家的影响。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教导的人自己都不能够实行那样的仁义之术,又何况受到他们教导的人呢?这是为什么?因为仁义之术是外表的功夫。
“犹……,又况……"是表递进的复句,中间的D处断开。
“是何也”是单独疑问句,“仁义之术外也"是回答的句子。“是何也”前面的F处和后面的G处断开。
故选DFG。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名词,私心;/动词,偏爱,偏私。句意:当然是无私的(没有私心的)。/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B.正确。吝惜。句意:不是吝啬。/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
C.正确。衡量、估计。句意: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观察时机,估计发展趋势。
D.错误。使动用法,使朝见;/动词,朝见。句意: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是他们的主张在每个地方都得不到推行"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然而无所行”可知,不是“在每个地方都得不到推行”,而是没有在天下流行。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固”,本来;“合……符”,符合;“是以”,因此。
(2)“谪戍”,迁谪戍边;“抗”,抗衡;“师”,军队。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作者观点的能力。
材料一是从学派的角度谈,“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然而无所行。教者术犹不能行又况乎所教是何也仁义之术外也。夫以外胜内,匹夫徒步不能行,又况乎人主?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指出,用仁义的方法在天下教导别人,然而他们所倡导的仁义没有在天下流行。教导的人自己都不能够实行那样的仁义之术。强调理论和施行间的差距,在于推行的人不能以身作则。
材料二从国家施政方针谈,从秦国的逐步强大与秦朝的灭亡的对比,谈“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指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有一个客人问季子:“尧是怎样知道舜的才能呢?”季子说:“尧本来就已经是在治理天下的了,舜跟他谈起如何治理天下的话符合尧自己心中治理天下的原则,他因此知道舜的治国才能的。"客人又问:“像这样的话,虽然知道他这样说,但怎能知道他不会做徇私图利的事呢?”季子回答说:“各位能够治理天下的人,本来就通达生命的天性,当然是无私的。夏天不穿毛裘,不是因为爱惜毛裘衣服,是因为太热。冬天不用扇子,不是因为爱惜扇子,是因为太过清凉。圣人不为自己谋取私利,不是吝啬,是因为节制自己。节制自己,虽然存在贪婪的心态也会消除,又何况圣人呢?"
孔子、墨子的学生满布天下,他们都是用仁义的方法在天下教导别人,然而他们所倡导的仁义没有在天下流行。教导的人自己都不能够实行那样的仁义之术,又何况受到他们教导的人呢?这是为什么?因为仁义之术是外表的功夫。想凭借外表的功夫来战胜内心,一般的人、贫民都不能够做到的,又何况君王呢?只有在内心通达性命之情,那么仁义之术就自然会流行了。先王不可能对万事万物都了解,但掌握一条原则就可以治理好世上万事万物。人之所以不能够掌握这一条原则,是因为物质享受对他们有诱惑。所以说要清扫心中的惑乱,解除心中的谬误,去掉德行上的累赘,弄通道法上的禁塞。高贵、富裕、显荣、权威、名誉、利益这六样东西,是迷惑意志的东西。变化、激动、女色、计较、盛气、情意这六样东西是扰乱心神的东西。憎恶、欲望、狂喜、生气、哀伤、快乐这六样东西是累赘德行的东西。智谋、才能、背叛、亲近、取得、舍弃这六样东西是堵塞道法的东西。这二十四样东西如果可以不在胸中萦绕,人的心就刚正不偏。正就是静,静就会使心胸清澈明亮,就会心中虚空,虚空就是无为,做到虚空无为就可以没有什么做不到了。
材料二: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崔八丈①水亭
李白
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
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
闲随白鸥去,沙上自为群。
注释:①崔八丈,李白友人,排行第八;丈,古时对长辈男子的尊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亭临水而建,亭阁高耸,充溢着清秀之气,诗人凭亭而览望,视野开阔。
B.“清幽”,既是诗人对水亭环境的客观感受,也暗含个人志趣的清雅追求。
C.诗中“猿啸"与“两岸猿声啼不住”中的“猿声"带给诗人相同的心理感受。
D.尾联中的“闲”“自为群"表明心迹,诗人追求与无机心的“白鸥”为群。
15.颔联对水亭环境的描写极为传神,请结合诗句内容赏析。
【答案】14.C15.①动静结合。②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溪水仿佛从亭檐上飞流而下的景象,既突出了水亭濒临溪水的位置,又通过流水的活泼生动,衬托出了此处环境的清幽、寂静;“窗落敬亭云"以静写动,窗户中映入了敬亭山上的云彩,写出了云朵从窗户飘落而下的轻盈灵动。③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水亭周围的自然景象,既表现了水亭环境高耸开阔、秀丽清幽,又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悠闲与愉悦。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相同的心理感受”错,两首诗中的“猿声"带给诗人的心理感受不同,“猿啸风中断”中的“猿声"描绘了一种宁静的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欣赏自然之声的闲适心情;“两岸猿声啼不住”中的通过猿声的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表达了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抒发了轻快愉悦之情。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明确这两句诗所涉及到的最主要的描写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总结概括表达效果。
这两句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水亭周围的自然景象。
“檐飞宛溪水"以动写静,形容水亭的檐角好像在水面上翻飞,而实际上是因为檐角高翘,诗人凭栏远望,视线随着宛溪水延伸,给人一种建筑物仿佛与流水共舞的感觉;“窗落敬亭云”以静写动,形容窗户中映入了敬亭山上的云彩,好像云彩也随着窗户的开启而飘入亭中。
这两句动静结合,传神地描绘出水亭环境的清幽与秀美,既反映了水亭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又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环境的喜爱和赞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__,__。(柳宗元《种树郭橐驼》)
(2)__,__。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王羲之《兰亭集序》)
(3)柳永《望海潮》中“__,__"两句,既写出了江堤古树成行、曲折逶迤之态,也写出了江潮波涛汹涌、排山倒海之势,柔美与壮美兼具。
(4)陶渊明的《移居》中描写他与邻人交往:“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杜甫《客至》中的“__,__"也通过类似的生活场景,侧面烘托出宾主尽欢的宴饮气氛。
【答案】①.能顺木之天②.以致其性焉尔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④.齐彭殇为妄作⑤.云树绕堤沙⑥.怒涛卷霜雪⑦.肯与邻翁相对饮⑧.隔篱呼取尽余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致”“诞"殇”“篱"。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曹雪芹写出《红楼梦》这本书,第一个看的恐怕就是脂砚斋。对于《红楼梦》的读法,从脂砚斋到胡适,有一脉相承的地方,都承认这个作品和曹雪芹自身的生活和家事有密切的相互映照的关系。一方面,脂砚斋的材料使得胡适和俞平伯这些现代学者们确定了《红楼梦》的阐释方向——自叙传。当脂砚斋认为或者认定《红楼梦》就是曹雪芹自叙家事、自伤身世作品的时候,实际上也把我们引向了对《红楼梦》阅读的感受,引向了中国人最为传统,但又是最为持久、深沉的对世事和生命的感受。
茅盾先生出过一个节本《红楼梦》。一方面他觉得《红楼梦》很好,另一方面他又按照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的现实主义标准和原则,把那些他认为不大靠谱的地方全删掉,留下符合原则的地方,这样他就等于出了一个现实主义版的《红楼梦》。①他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②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交融与碰撞中,③对《红楼梦》做了一番批评。④通过茅盾先生以他的方式,⑤让我们认识到《红楼梦》何以伟大。⑥在我们看来,⑦这个伟大包含着:⑧它虽然有与西方小说最高标准呼应之处,⑨同时也有西方标准消化不了的东西。消化不了的东西未必是不好的,也许我们发现它正好就是特别具有中国美学精神的。
毛主席是《红楼梦》最热心的读者。他一边读一边做批注,批注的文学水准非常高。比如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毛主席就批了几句,他说第六回从千里之外,芥莲之微,小小一个人家,说着说着就说到刘姥姥,写得很好,其价值非新旧红学考据家们所能知。一边是宁荣二府,一边是小小人家。毛主席真是目光如炬,看出了小说家一直在写宁荣二府,一荡就是千里之外,而且是芥蓝之微,小小人家。这一荡,整个世界和社会面一下子就拉开了。
再说说第四个读者——我妈。她对宝玉、黛玉没有什么感觉,喜欢的是凤姐、探春这样的人,说起凤姐的事津津乐道,眉飞色舞,说起探春的事也非常有兴趣。对于我们家老太太来说,《红楼梦》类似于巨大的电子游戏,她所选择的角色就是凤姐和探春,捧起书来,她就是凤姐、探春,放下书去,在生活中她还是凤姐、探春,办事干练、性格外向的女性。我们家老太太也是个厉害老太太。
17.高二(1)班开展《红楼梦》读书会,发言人小桢想用诗句体现脂砚斋评点《红楼梦》对后世“红学”研究的影响。请你结合选文观点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C.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D.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准确流畅。
19.文中画横线句子可改写成“引向了中国人最为传统、最为持久、最为深沉的对世事和生命的感受”,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20.文中“我妈”读《红楼梦》,体现了普通人读《红楼梦》的角色认识和人生感悟。请以“对于我来说,《红楼梦》类似于巨大的电子游戏,"开头,仿照第四段加点句子,选择一或两位《红楼梦》人物,写出你读《红楼梦》的体悟,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加点句子相同。
【答案】17.B18.①修改为: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④修改为:茅盾先生以他的方式;
⑤修改为:让我们认识到《红楼梦》的伟大之处。
19.原文使用“但又是”转折,强调了“最为持久、深沉"的感受与“最为传统”之间的对比关系,突出了中国人对世事和生命感受的深度和复杂性。
原文中的逗号起到了停顿的效果,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最为传统"与“最为持久、深沉”之间的联系。
20.
对于我来说,《红楼梦》类似于巨大的电子游戏,我选择的角色就是贾宝玉,捧起书来,我就是贾宝玉,放下书去,在生活中我还是宝玉,追求率真、保有童真的男性。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A.“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表达的是积极进取、引领道路的决心。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意味着靠近有利资源的人能够率先获得好处。脂砚斋评点《红楼梦》对于后世“红学"研究来说,就如同“近水楼台”,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线索,使得后世的研究能够在其基础上更容易开展和深入,先一步获取研究的便利和优势。
C.“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抒发的是怀才不遇和知音难觅的感慨。
D.“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强调的是内心的感悟难以言说。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成分赘余,“他是……做了……"两个谓语,删除“是”。改为“他在全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
④成分残缺,“通过……让”滥用介词,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删除“通过"。改为“茅盾先生以他的方式”;
⑤搭配不当,“认识……何以伟大"搭配不当,改为“让我们认识到《红楼梦》的伟大之处”。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和改句相比,原句使用了“但又是"表示转折的句子,这样就让读者非常清楚,原句想要强调的是“最为持久、深沉”的感受;改写之后,“最为传统"和“最为持久、最为深沉”变成了并列的成分,突出强调的内容就没有了。
原文在句子中恰当地使用逗号,可以控制阅读节奏,使句子读起来更加流畅,让读者在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最为传统"与“最为持久、深沉”之间的联系;改句变成了顿号,就变成了“最为传统"最为持久”“最为深沉”,情感强调上没有原句明显。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分析文中画加点的句子可知,加点的句子中先写出人物,再就是“捧起书来”,进行沉浸式阅读,把自己代入进书中,成为书中的人物,“放下书去”,回到现实生活中,自己又有与书中人物的相似的点,比人文章中选择的“王熙凤”和“探春"就是同一类人,都办事干练、性格外向。
分析之后,再把文中固定的格式梳理出来,然后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红楼梦》的人物去写即可。
原句的句式为:她所选择的角色就是……,捧起书来,她就是……,放下书去,在生活中她还是……,……的女性。
(二)书写题(本题共1小题,4分)
21.请将下面的内容(含标点符号)抄写在答题卷的方框内,要求准确规范、整洁美观。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北宋·苏轼《晁错论》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茅盾创作的《风景谈》向我们展示了多种“风景”的片断:时而沙漠风光,时而高原夜色;时而晨光普照,时而晚霞满天;时而剪影似的写意的“大场面”,时而精工的“小镜头”。风景,常指风光或景物、景色等,但正如茅盾所言“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尤其是“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更在形式和内容上增添了“风景"的内涵。
对于“风景”,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或者你有怎样的“风景"体验?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风景”这一关键词展开,材料前半部分引入话题“风景”,茅盾《风景谈》中对“风景”片断的展示,这些片断都是“自然的风景”,都是“无人的风景”。材料后半部分转入对潜在的“有人的风景"给出诸多启示:构成了风景、精神的辐射、增添了内涵等。材料意在引导学生在深入分析“景”“人"关系的基础上,体会、理解“风景”中所包涵的高贵的精神。“有人的风景"的丰富内涵,立足于风景的视觉形象本身,对人与风景的关系给出更多答案:人创造了风景?(高峡出平湖、北大荒到北大仓)人美化了风景?(兰考治沙、贵州世界级的桥梁奇迹天堑变通途)人拯救了风景?(可可西里、对冰川和水源的保护、对城市母亲河的恢复)人留住了风景?(画家吴冠中踏遍青山半个世纪坚持写生、对古村落的恢复性重建)人发现了风景?(柳宗元写的永州八记、钱塘观潮万人空巷)人融入了风景?(大漠深处的航天人自比胡杨、群山环抱中的热闹足球赛事)人的精神之于风景的意义可能是开拓进取奋发奉献、也可能是生态审美科学视野、还可能是历史关照哲思情怀。被增添的风景的内涵可能是造福于人,可能是养眼怡心,可能是藏富于地,也可能是人景和谐,还可能是态度共鸣。何为在形式上增添了风景的内涵?即在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下(如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无数新的风光景致被创造,使得风景除了包含传统的高山大漠湖海等自然景观之外,形式愈加丰富多元。如万里长城、江南古镇、贵州天眼、港珠澳大桥等。何为在内容上增添了风景的内涵?即在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下(如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等),风景的内涵在以往具象意义的基础上增加了抽象的意义。受到种种高贵精神感召的人们以及他们所投身的伟大事业,成为了人类发展史上美丽的风景。
综上所述,这道作文题需要立足于“风景”,讨论“风景"与“人”的关系。两者关系可分为三个层面:包含人类活动的风景;人类创造出的风景;受到高贵精神感召的人类及其投身的伟大事业成为了风景。三个层面由浅入深,由实到虚,写作面广,开放度高,可以充分考查、辨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思维水平。
行文构思上,可以对风景有哪些举出具体的例子,需要在论述过程中用文字形象化的表述所写之景,体现其中人作为风景构成者的作用,弘扬人的精神对风景内涵的丰富。可以对风景的外延进行丰富的联想,从课本到生活,从现实到想象,一切合理的“有人之景"精神之景”都可入文:郁达夫心心念念的故都之秋、包容史铁生的地坛晨昏、孔子眼中人与自然的和美之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青崖之间的旅人和白鹿、张若虚瞥见的江树落月间有人乘月而归、重湖叠谳共存钓叟莲娃、曾经铜墙铁壁的荷花淀、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青年人追捧的故宫雪景、璀璨的城市天际线、流行的citywalk让人身处人文风景之中、被李娟娓娓道来的阿勒泰、佛山一年一度的50公里徒步满城尽是春行人、校园中的文明言行等等。
立意:
1.景中有人,谓之风景。
2.识风景之丽,更见人之大美。
3.怀人之精神,著我之风景。
4.自然与人,美美与共。
5.风景衬人,人亦造就风景。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
2024.7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把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古代社会,空间计量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方向的测定。在这方面,中国古人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立竿测影定向技术就是中国古人在这个领域获得的有代表性的重要成果。
方向观念的产生,本质上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在自转过程中,角动量守恒,这样,其自转轴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恒定不变的南北方向,与其垂直的方向,就是东西方向。空间四向的观念,即产生于此。
地球自转给人们带来的直接感觉是太阳的东升西落,人们对空间方向的测定,首先也就围绕着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展开。一开始,当然是用目视太阳所在的方位,大致判断东西南北。但这种方法比较粗疏,要准确定出东西南北四向,需要用立竿测影的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测量。在中国历史上,《考工记》一书最早明确记载了如何根据太阳的周日视运动,用立竿测影之法测定东西南北四向。其操作过程是这样的:平整好土地树好表以后,以表为中心画一适当大小的圆,当日出、日没时,分别记下表影与圆周的交点。这两个交点的连线,就是东西方向;与其相垂直的方向,就是南北方向。此外,还要再参考正午时表影的指向以及夜晚北极星所在的方位。几种方法并用,以确定准确的东西方向。
《考工记》记述的方法简便且实用。这种方法之所以成立,是由于它是以太阳周日视运动的对称性为理论依据的。另外,它还主张将不同的测量方法所得结果相互比对,以增加测量结果的可信度,这与现代误差理论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考工记》的方法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其所选择的时间是日刚出没之时,这时的太阳光线很弱,导致表影模糊,使观测者很难精确确定表影与圆周的交点。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了另一种测影定向方法。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的:先在平地上立一定表B,然后再拿一表A,在早晨太阳刚出时,让A表在相距B表10步的地方对B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当三者成一直线时,将A表固定下来。当傍晚太阳要没入地平线时,另用一表B',在相距A表10步的地方对A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当三者成一直线时,将B'表固定下来。这时B和B'的连线表示的就是正南北方向。
《淮南子》的方法用目视取代了对表影的观察,可以有效地避免因表影模糊造成的误差。因为测量时间是在日刚出没之时,这时日光柔和,可以用目直视。显然,《淮南子》方法的定向精度比《考工记》的要高。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
材料二:
古代测方立向中寻找建筑的“正北"方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太阳来测方立向(真北);另一种是利用仪器,如司南、指南车等来测向(磁北)。陶寺遗址主要采用第一种方法,即利用太阳来建立真北方向。
真北方向是真子午线方向,它其实是一种天文学测向。先秦时期,先民们就掌握了“立竿测影”的方法,并且能利用日影来测定正东西向,然后来定正南北向。这种方法在《周髀算经》中已经存在。“其术曰:立正勾定之。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就是立竿后,先记录每天日出时竿影的位置,然后记录每天日落时竿影的位置。那么这两次竿影顶点的连线就是正东西方向,这条连线的中点与立竿的连线就是正南北方向。
同一纬度的地方每一天里日出和日落的照射角都是相同的,这样每天东西影长的顶点连线都是正东西向。这些东西向连线最终会以平行线的方式被记录下来,其中冬至日—春秋分日,“冬至昼极短,日出辰而入申”,即冬至日日出时太阳位于东南角,日落时位于西南角,那么每天的竿影就会照射在立竿的北侧,而春秋分日刚好与地平面平行,这时竿影与竿在同一个东西方向上。因此秋分日—冬至—春分日的竿影东西顶点连线组成的平行线都位于立竿的北侧(不含春秋分日)。“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夏至日日出时太阳位于东北角,日落时位于西北角,每天的竿影则照射在立竿的南侧,春分日—夏至—秋分日情况亦然。而立竿始终都位于这些东西向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因此这些连线的中点与立竿的连线就是正东西向的垂直平分线,也就是正南北向。从上文可见,只要每天有日出和日落就能定当地的东西向,然后就能确定南北向了(除春秋分日)。
陶寺城址从早期到中期前后延续几百年间,城址布局以及城内大型建筑的方位都能保持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性应当与太阳的立竿测影有关,因此,可以确定,此时的陶寺先民已经掌握了用立竿测影来测方立向的技术。
(摘编自曹慧奇《曙光之城——从天文考古学看陶寺城址的择向与历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了古代立竿测影定向这一科学技术问题,均综合运用了天文学、数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分析,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B.方向观念的产生与地球自转的特点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并利用日影来定向的方法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C.从具体操作程序来看,《周髀算经》中记述的利用日影来测定方向的方法与《考工记》中所述的方法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D.从天文考古学看,由陶寺城址及城内大型建筑择向保持惊人一致性的特点可以断定陶寺先民是最早掌握立竿测影定向技术的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立杆测影定向精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正午时表影指向及夜晚北极星所在方位作辅助比对,有助于提高立杆测影定向的精度。
B.观测时能否精确地确定表影与圆周的交点以避免误差,这对立竿测影定向的精度有影响。
C.对于立杆测影定向的方法,《考工记》的记载虽然更早,但在精度方面却不如《淮南子》。
D.立竿测影定向的精度与具体的观测程序、方法密切有关,而与天气状况、光线强弱无关。
3.下图为夏至日这天立杆测影示意图,根据材料二内容,对该图示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日日出位于戌位、日落位于寅位,说明这天是夏至日。
B.A、B分别是日出和日落的杆影顶点,则DE为正南北向。
C.当日日出的杆影位于立竿0点的南侧偏西位置(A点)。
D.当日日落的杆影位于立竿0点的南侧偏东位置(B点)。
4.古人利用太阳来测定方向,在方法上经历了从“粗疏”到“准确"再到“精确”三个阶段。请根据材料简要梳理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卒伍
沈从文
照我的十四岁半的年龄论来,有些人出门到别处吃酒,还要奶妈引带,但我却穿上不相称的又长又大的灰布衣服,束了一条极阔的生皮带子,跟随我们家乡中的叔叔伯伯到外面来猎食了。
日子是七月十六,那一天动的身。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的。大清早落了点小雨,直到如今一落小雨我就能记起那第一次出门的一切!
十五那天,给人约下来到河里去洗澡。洗澡,可不是任何人想得到的有趣!从早上吃过饭以后,一直洗到下午三点,(甲)这是成了很平常的事情的。把身子泡到水中厌了,几个人又光身到浅水滩上摸鱼。洗澡呢,互相比赛这泅过河的速度,互相比赛打汆子谁能潜在水中久一点,又互相比赛浇水。人是天真烂漫。
又不知道疲倦又不记起肚子饿,到回家,已是许多人家烧夜饭时候了。吃过饭以后,娘要我换一件长衣,且给我新鞋新袜,到一个亲戚家去,说要给我找事作。
我不十分懂找事作是什么情形。我何尝想到作事?在我的年龄中我只想家中给我自由的玩,我决不会玩厌。听到找事的话,倒茫然了。
“送我进去,你可以到花园去玩,莲姑或者在花园。"母亲说。
这花园很大,这时池子中全是莲花。我答应母亲到花园里来,一面还有一种偷摘莲蓬的野心,倒以为那个莲姑不在此方便一点。莲姑是一个好看的女孩子,比我小,人却比我高,看起很给人舒服。
沿着荷池跑去,这时晚风很热。日头快要落到山后去了,天空中有霞,又有无数的鹰在空中打团团。
把莲蓬找到,似乎是用手还够不到,就又折了一枝篱笆上的竹子去捞那莲蓬到身边来。正当我用手把莲蓬抓着在扭那梗子时,忽然从那大花台子背后跃出一个人来。
“哈,是贼!”
我给人这一声呼喝,非常羞愧,连忙放开手中的莲蓬,让它回复它的原来地位了。
我只好站起来腼腼腆腆对她笑。
“你是不是要这莲蓬?"
“恐怕吃是吃不得,我想摘回家去玩也好。”
她听到我说想摘一个玩玩,就忙跑到那角门上,不到一会儿,就拿来一把长长的钩子,又拿了一个小鱼捞兜来了。
她把捞兜交给我,却用钩子很熟练的去找寻那老一点的莲蓬。
“我告你,你刚才那个太嫩了,要选这样子的才有子。"这样的一下,钩子就把那莲蓬钩着了,“来!快用你捞兜接到它!”
莲蓬得了。
天的四垂是有暮色了。
见到了莲姑的爹妈,忙行礼,房子中已点灯了,这灯是在坡中少有的白光灯,为这灯光耀得我眼花。
坐在一只矮木凳上的莲姑的爹,见了我就笑。
莲姑的妈让我坐。
坐下了,我见到母亲想要同我说什么话又不说。
那团长,莲姑的爹爹,口上含了一根极粗的烟,过了一阵才说:“你妈说你同我明天下辰州,好不好?"
“好,”我轻轻答应。
坐一阵,把动身的话说妥,天已断黑多久了。到回家,莲姑悄悄的把那个放在房门边的莲蓬给我,我就拿着这个莲蓬跟着母亲返家了。
母亲给我清理着出门东西。
我到母亲房中去,则见到母亲正在那儿哭,大姐却在为我打包袱。母亲对我望着,大的泪只从眶中涌。
我当时,虽然不明白这一离开家中是怎样为难,在我前面等候我的又是一些什么,然而见到母亲的伤心,我也再不能忍我的眼泪了。
洗了一整天的澡的我,哭也哭倦了。我在母亲未让我上床以前,已经就在母亲膝边把眼睛闭上了。
醒来,竟是在床上为大姐摇醒的。
我还以为是当夜。
“天亮了吗?"
“不,你起来的了。你是就要动身的人!”
我记起我是即刻要离开这个地方的人,心上便忽然加上一件莫名其妙的东西。这东西坠在心上发沉,在床却啜泣了,从此以后要自己擦这眼泪了,从此以后要自己穿衣服了,还有从此要……
“大姐,我不想去了!"
“我们也并不想要你去,但是你应当知道娘的苦处……”
起身了,第一件事是见到这陪我出门的包袱,包袱是大得可笑。
“大姐,"我说,“似乎太大了。”
“不。这个时候就快要冷起来了。"
我于是就来试背这个包袱。包袱比我的腰大两倍。
“我不要!”
“这不能说不要!你不是做客,是出门!"
大姐一面安慰我,一面为把包袱中一件缎子马褂取出,说“这个不要倒可以。”
我又到坐在一张琴凳上为我搓那草鞋上的耳子的母亲身边去,我只能说“妈”,就哭倒在她脚边。
母亲却是强忍悲痛,哽哽咽咽的,说:
“这时是到别人处去当兵,再不要象在家中淘气了。……你应当记到从前莲姑的爹是帮你爹当过差的人,这时你却去侍候莲姑,再不要以为是在家中的情形了。你好好的去作一个正派人,则我们也就非常放心!……”
“娘,我全记得到。"是的,我真一世也不会忘记母亲这话!
动身时,落细雨了。雨是天未亮以前落的。
家中所有的人把我送到大门外,各人全是眼睛湿湿的。我把那大包袱压到脊梁上,眼泪巴渣走到莲姑家。
我的心酸到非流泪不可。
又到那个荷池边旁。头上飞着毛毛雨,我却不顾它,就站在那池子边恣肆的流泪!我觉得我此后到这世界上是孤独的一个人了。想起蛐蛐,想起河里的一切,想起看戏,想起到米厂上去掷六颗骰子,又想起同几个打架的同学的事情,以后是全不能得了。
忽然在我背后有一个人咕咕的一笑。
我吓得忙把头掉转去看望,便是莲姑!
“嗨,怎么这个神气!”
我背上还正压着那个大包袱,我不好意思答话,就说这包袱是我大姐勉强要我带的。
“难道你自己能背?"
“是吧,当然要自己!”
稍稍默了一会,她就用着她那天真的腻腻的腔调问我,“四哥,你名字是不是沈岳焕?"
“是呀。”
“昨晚上妈告我,以后不能再喊你作四哥了。我应当喊你名字。我爹也说这才是规矩,我不知道是什么规矩。"
“我妈也告我,说以后我是应当侍候你,帮你装烟倒茶的!”
“我不吃烟看你怎么装法!"为这个话我们都好笑,但我看得出,(乙)在这时候我们已经就不同昨天摘莲蓬的我们了。
一九二八年初作
(有删减)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吃过饭以后要到亲戚家找事做,母亲让“我”换上长衣、新鞋、新袜,显示出母亲对这次做客的重视和谨慎。
B.文中“晚风"日头”“鹰"等景物描写,不仅反映了时间的变化,也反映了“我”内心情感的波澜起伏。
C.母亲多次流泪劝导并且叮嘱“我”,体现了家道中落,母亲把“我”送走的不得已和难以抑制的悲伤之情。
D.莲姑与《边城》中的翠翠都凸显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从荷塘交谈、钩莲蓬等情节,可见莲姑性格的爽朗活泼。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细雨了"头上飞着毛毛雨”,文中对雨的描写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也是人生转折给“我"内心留下的深刻印记。
B.文章既有成年的“我”的回忆视角,又有儿童的“我"的观察视角,这种写法与《大卫·科波菲尔》有异曲同工之妙。
C.文章叙述“我”离家门进营门的经过,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通过细致刻画“我"的心理感受,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
D.文中融入“打团团”“断黑"眼泪巴渣”等方言俗语,使文章具有浓郁湘西地方特色,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
7.文中甲乙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意蕴丰富,请任选一句简要分析。
(甲)这是成了很平常的事情的。
(乙)在这时候我们已经就不同昨天摘莲蓬的我们了。
8.文中多次出现的“包袱”,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客有问季子曰:“奚以知舜之能也?”季子曰:“尧固已治天下矣,舜言治天下而合已之符,是以知其能也。"若虽知之,奚道知其不为私?”李子曰:“诸能治天下者,固必通乎性命之情者,当无私矣。夏不衣裳,非爱裘也,暖有余也。冬不用箑,非爱箑也,清有余也。圣人之不为私也,非爱费也,节乎已也。节己,虽贪污之心犹若止,又况乎圣人?"
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然而无所行。教者术犹不能行又况乎所教是何也仁义之术外也。夫以外胜内,匹夫徒步不能行,又况乎人主?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先王不能尽知,执一而万物治。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惑之也。故曰:通意之悖,解心之缪,去德之累,通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悖意者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缪心者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者也。智、能、去、就、取、舍,六者塞道者也。此四六者不荡乎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清明,清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
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教者A术B犹不能C行D又况乎E所教F是何也G仁义之术H外也。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指私心,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私"用法不同。
B.爱,指吝惜,与《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词义相同。
C.度,指衡量、估计,与成语“度德量力”“审时度势"中的“度”词义相同。
D.朝,指使朝见,与《项脊轩志》“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中的“朝”均为使动用法。
11.下列对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购销合同撰写
- 食堂蔬菜采购合同样本
- 彩钢瓦购买合同样本
- 跨领域合同翻译挑战与机遇并存
- 小学生认真学习承诺
- 2024【合伙协议】合伙人协议合同范本
- 2024安装合同范本范本
- 2024设备监理师考试试题设备监理合同管理
- 父母现金赠予合同范例
- 工业胶售货合同范例
- A10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段考 历史试卷 (含官方答案解析)
- 2024年巴西劳动市场变化与挑战
- 2024-2030年中国建筑施工行业运行状况及发展规模分析报告
- 放射科专科护理模拟题含参考答案
- 家政培训讲师课件
- 2024年大型科学仪器共享与服务合作协议
- 2024-2025学年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复习试卷
- 露天矿安全生产年度总结
- 生态文明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3秋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 (完整版)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单词表(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