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6_第1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6_第2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6_第3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6_第4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曲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后半册和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日益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深地影响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如胡塞尔所提出的,自伽利略以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一直致力于将自然界数学化、机械化的目标,而这正是西方科学和文化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姑且不论胡塞尔的论断准确与否,但他确实引发了人类对技术及其发展的伦理反思浪潮。而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自诞生至今在短短几十年内便渗透到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之中。在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多便捷的同时,很多人也在担心: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主体,跟人类一样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并最终取代人类?是否会破坏而不是增进人类的福祉?这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的伦理忧思,从这个角度看,彭家锋、虞昊、邓玉龙等三位青年学者聚焦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与科学应对这一主题展开对话,就怎样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进行学理阐释,并就如何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人工智能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进行深入研讨,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人类的意识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不可能被设计出来的。何为意识?到目前为止,“意识"的产生机制仍令科学家们困惑不已。其实意识并非人类所独有的,有些动物也有相对于人类而言比较简单的意识,例如狗就会看家护院,它们会在陌生人进入家中时感觉到不安全而吠叫。人们认为,意识是生命感知与适应环境、调整自身行为从而保护和完善自己的能力,意识的产生与生物的神经中枢——大脑有着紧密的联系。但遗憾的是,我们对人的大脑如何产生意识这个根本问题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幸运的是人类拥有地球上最高级最强大的大脑,它使得我们能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意识行为。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能通过执行人类的指令完成某些工作,产生类似人类的智能反应,但它并不拥有类似人类的意识。

在人们看来,现在的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甚至在某些领域比人类更“聪明"。其实人工智能的“聪明”仅仅是人类基于0和1的编程代码来控制的,或者说人工智能之所以能模仿人类的思维而完成某项工作,关键因素是人类为它们量身打造的一串串操控代码,人工智能仅仅是在完成人类的指令而已。因此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强大,它也仍然只是在人类编制的智能程序对大量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得到的结果。目前来看,与人类相比,人工智能都是专能的。人类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轻松应对自己熟悉的领域中的难题,也能灵活处理陌生的未曾遭遇的困境;虽然目前不管是计算智能、翻译智能、手术智能、围棋智能、家政智能、聊天智能、驾驶智能还是字符识别、人脸识别、声音识别等领域的人工智能都发展迅猛,但它们仅能执行内置程序所规定的任务,对于超出程序规定和数据库的内容和情形它们都无法处理。更重要的是,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在某个领域出色地完成人类规定的任务,但它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完成该项任务,更不会在此过程中拥有快乐、满足的情感体验。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是人类用以发展和改善生产生活的工具,人类发明和发展它们,目的是让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不是取代人类自身。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仅仅是一项服务于人类的技术,是人类的工具,人类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其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而成为取代人类自身的主体。一部人类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不断发展和创造工具以服务于人类自身的历史。从石器到铁器,再到电器,到现在的人工智能,都是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延伸,都是作为一种工具而增强了人类某些方面的能力。地球上唯有人类拥有高度复杂的大脑结构、无比精细的意识与情感状态。无论人工智能有多“聪明”,它也不可能拥有类似于人类的“智慧”与意识。其他碳基生物虽然有低等的意识,但与人类的智慧与意识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人类主观上不会让人工智能发展成一个拥有类似人类的意识和情感的主体,但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不断演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场景拓展正在按下“快车键"的当下,其对人类生活带来的新的风险挑战越来越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必须前瞻研判人工智能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着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通过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伦理规范和法律体系,更好适应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新要求、新变化,从而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摘编自张今杰《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诞生短短几十年就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便利,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

B.狗在陌生人进入家中时感知到了环境的变化,它便调整自身行为,即大声吠叫,以此来保护自己,这是它大脑中的意识在发生作用。

C.人类通过一串串基于0和1的编程代码来操控人工智能,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不需要知道完成任务的原因,只需出色地完成任务。

D.虽然作者认为人类不可能让人工智能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但他依然对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否会拥有类似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充满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述了胡塞尔的观点,该观点引发了人类对技术及其发展的伦理反思浪潮。

B.第三段综合运用对比、举例、比喻等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使文章内容丰富,说服力强。

C.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结尾指出应对人工智能难题的具体措施。

D.最后一段中“快车键”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与第四段中“聪明"的引号的用法相同。

3.下列选项中,能体现“科技向善”文化理念的一项是()

A.当校园防欺凌报警器识别到“救命"等声音时,会进行声光报警,对现场欺凌者进行震慑警告,并将报警信息实时发送到学校保安手机上。

B.目前,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使用AI算法来推广特定类型的新闻或观点,使得用户接收到的信息高度倾向于某种立场或利益。

C.某人最近在电商平台搜索、选购了五常大米,不久之后,电商平台就铺天盖地推荐,页面总是重复出现相关广告、同类视频。

D.某家拥有先进AI算法的公司在广告、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领域中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获得了绝对的竞争优势,从而排除其他竞争者。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增进人类福祉,与《规划》中2020年的战略目标相符合。

B.人工智能是服务于人类的技术,推动其向善发展能够助力智能社会的建设。

C.完善、健全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和法律体系,有助于实现2030年目标。

D.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规划》要求至2025年其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5.2024年2月16日,OpenAI推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输入寥寥数语,就能生成场景逼真、动作丝滑、细节丰富60秒视频。对此,有人担忧演员、编剧、导演等影视行业从业者将被Sora取代。请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鼓书艺人(节选)

老舍

二奶奶从来没听说过这么荒唐的事,什么,秀莲也要念书?!她对年青的姑娘,自有她的看法:姑娘大了,不念书就会学坏;要是念了书呢,那就坏得更快,丢人现眼更厉害。“大姑娘家,早晚得嫁人,用不着念书认字。”

无论她怎么说,孟良都不当回事。他拿定主意,要到南温泉来教秀莲读书。他身子骨虽然单薄,可意志坚强。他要是下定了决心,哪怕是座大山呢,也得钻它仨窟窿。

秀莲急不可待,恨不得马上开始读书。她非常崇拜那些年青的女演员。她们那么自由自在,多叫人羡慕!她想,她自己虽说是个卖艺的,可要是有了文化,地位就不会象今天这样低贱。她决心好好跟着孟先生学。

宝庆和大哥见秀莲有了读书的机会,都很高兴。他们知道她有天份。要是再受点教育,她的天份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孟良第一天来教书,方家沏上最好的花茶,捧出许多好东西来给他吃。宝庆主张,第一课先教他大哥,孟先生不答应。他要教的是秀莲。

宝庆问:“秀莲呢?孟先生等着她呢。"二奶奶不理他。她两眼直勾勾对着孟先生,说开了。“先生,我们不过是穷卖艺的,”她说,“用不着念书认字。不念书更好。闺女不笨,一念了书,就得给我们添麻烦。她已经够拧的了。看得出您是个明白人,求您替我们想一想。"

宝庆吓得手脚无措,怎能对一位这么体面的作家说这样的话?孟先生却应付自如,他满脸堆下笑来,亲热地叫她:“我的好嫂子,请坐。”

二奶奶受宠若惊,坐下了。在她内心深处,害怕有学问的人。他们跟她不是一路人,比她懂得多,她总是想方设法,躲开他们。如今来了这么个人,亲亲热热地跟她说话,直冲她乐。一个作家还会管她叫“嫂子"。这叫她非常高兴。

第二天,秀莲上了课。她是个好学生。她努力做到每天认二十来个字,字写得虽然一溜歪斜,却小而整齐。孟先生很满意。

宝庆有他的心事。他自来多疑。为什么孟良这么肯帮忙,又这么好心眼?他图的是什么呢?根据他的人生经验,凡是特意来到的、非常客气、肯于帮忙的人,都是有所图的。孟良要的是什么呢?

尽管心里有疑惑,他还是忘不了孟良是他的福星。他正替大鼓名角方宝庆写新鼓词呢,有了这些新鼓词,他和秀莲的身份就比其他唱大鼓的高得多了。光为这一桩,结交孟良就是三生有幸的事。

孟良为什么还不把鼓词拿出来?两个月过去了,只字未提。有天早晨,他正琢磨着要提提这件事,忽见孟良走了进来。他兴奋得两眼发亮,苍白的脸汗涔涔,螳螂似地摇晃着长胳膊。“来,二哥,”他一把抓住宝庆的袖子,说,“这是给您写的三段新鼓词。"

宝庆接在手里。他的手发抖。他想说点什么,可是舌头不听使唤,说不出话来。他觉着,太阳真的是打西边出来了。三段新鼓词!特为给他写的!早先,他要是想请位先生给写上一段,不但要现钱先付,还得且等,成年累月地等。写的人满口答应,吃了他上百顿饭,临完,还忘了动笔。这个人可真是说到做到。还不止一段,整整三段!真够朋友,天才,大人物!

“您得明白,二哥,”孟良用谦虚的口吻说,“我从来没写过鼓词,所以我拿不准它到底是好是坏。不过这也没关系,您要是觉得不行,我就扔了它,咱们再从头来。要是大概其能用,有不合适的地方,还可以改。顶顶重要的是,您到底愿不愿意唱这一类的鼓书。"

宝庆这才说了话。“当然愿意。多少年来,我一直盼着能碰见您这么个人。我愿意为国家出把力气。多少人在前线牺牲了,我有一份力,当然也乐意出一份力。那还有什么说的,我乐意唱抗战大鼓,为抗战出把子力。”他心潮澎湃,泪水涌上了眼睛。

“好,我佩服您的决心。人们都爱听旧鼓书。可要是您在茶馆里唱这种新式鼓书,座儿就会少起来。您就赚不了钱了。"

“要想办点新事,就得有点勇气。”宝庆坚定地说。

孟良哈哈大笑起来。“您能对付,我这就放心了。思想上有了准备就好。来,我来念给您听。第一段是个小段,很短,是歌颂大后方的。这让秀莲去唱。另外两个长一点儿,那是给您写的。它不光是长,唱起来还得有丰富的感情,火候要拿得准。只有老到的艺人才处理得好。就是您,二哥,您来唱抗战大鼓,我是考虑到您的艺术造诣,特为您写的。"于是孟良几乎一口气念完了鼓词。“怎么样?”他急切地问。

“好极了!有几个字恐怕得改一改,不过也就是几个字。我算是服了。如今我可以让全世界的人看看,咱们中国唱大鼓的,也有一份爱国心。"

他们分了手,宝庆高高地昂起头,两眼炯炯闪光。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奶奶反对秀莲念书,是担心秀莲念书后会更快地学坏,给她们带来麻烦。

B.秀莲想念书的直接原因是她认为女子念书后就能提升地位,过得自由自在。

C.孟良迟迟不把鼓词拿出来,是认为时机尚未到来,秀莲接受的知识还不够。

D.宝庆如果在茶馆里唱新式鼓书,观众不一定会买账,这样他就会赚不了钱。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哪怕是座大山呢,也得钻它仨窟窿”,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表现孟良决心之大。

B.“孟良要的是什么呢?"反映出的宝庆对孟良的态度与他得到抗战鼓词后的态度形成反差。

C.选文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腔京韵,“为抗战出把子力”等口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和生活。

D.选文以宝庆的视角展开叙述,客观地呈现了抗战时期小人物的生存境况以及思想动态。

8.小说是如何刻画孟良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写宝庆“高高地昂起头,两眼炯炯闪光"。请结合选文从内容、情感、结构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材料二: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①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②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③,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节选自袁枚《祭妹文》)

【注】①奓(zhā):打开、推开。②嫛婗(yīní):婴儿或幼年时期。③婉嫕(yì):温顺娴静。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逾A三年B予披宫锦C还D家E汝从东厢F扶案出G一家H瞠视而笑

1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在文中的意思是不久后,与《劝学》中“学不可以已”的“已"意思不同。

B.乳,文中指喂奶、哺育,与《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的“杖"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C.抚,在文中的意思是对待,与《离骚》中“不抚壮而弃秽兮”的“抚"意思相同。

D.“大母过余曰”的“过"与《孔雀东南飞》中“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的“过"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见证了家族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庭院相连的大家族走向了分崩离析。

B.归有光回忆母亲时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想到祖母时则情动于中,含蓄而有节制。

C.袁枚兄妹感情融洽无间,文中回忆了妹妹回到娘家后服侍母亲、处理文书事务等事情。

D.袁枚曾想将身后事托付于妹妹,却没有料到比自己小四岁妹妹竟先于自己离开人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14.材料二中袁枚主要通过回忆哪些童年琐事来抒发对亡妹的悼念之情?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①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统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作者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以占卜为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临别时作者亲切地叮嘱友人蜀道崎岖险阻,不易通行,感情诚挚而恳切。

B.颔联“起”“生"两字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奇特,写得气韵飞动。

C.颈联写作者亲眼看到的景色,前句写山上景致,后句写春江绕城的美景。

D.全诗着眼于“送别”,从诗旨上讲,不宜渲染蜀道险难,但作者用语巧妙,使全诗显得旷达。

16.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巧借民间珠玉传说,表达难以言明的怅惘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乡村淳朴的邻里关系。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虽然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表达的意思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下,渭水畔,许久未见如此沸腾的烟火气。满怀好奇的客人从各地涌来,排队、打卡,品鉴一碗冲上“顶流”的热辣。甘肃天水,一颗因“天河注水"而得名的遗珠,正被更多人看见。

伏羲、秦人、三国、石窟……天水,这座早已A的西北老牌旅游城市却总是“怀才不遇”。提到天水,很少有人能一口气说出它昔日的辉煌。这里是“羲里娲乡”,孕育了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地湾。秦人在此放马、建都,蜀魏在此拉锯争雄,东西文明在此交汇……它是《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诞生地,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乡,也是杜甫入蜀前游历了三个多月、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秦州。天水等待了太久。①当来自B的人潮顺着网线寻来,本地人那句“上次天水来这么多人,还是诸葛亮收服姜维的时候”,既有“怀才不遇”的心酸,又有“明珠始识"的意外和欣喜。

C,天水麻辣烫的爆火,最早似乎与一位女孩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美食视频有关。细节虽难考究,但网络“放大镜”的一次次催化、发酵,是这座小城破茧出圈的直接推手。②如今,信息时代终于让它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当寻味成为更多人享受生活的钥匙,精确的大数据算法将各地最新最全的美食话题,推送给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有缘人"。③在天水麻辣烫“打卡点”,高举的手机和“捧花"一样醒目,品鉴美食、分享现场、介绍甘肃农产品和景点的嘶喊,汇成粗糙却热烈的线上狂欢。④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天水,感知天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涌”与文中加点的“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上课铃响了,学生们涌进教室。B.天边涌出一轮明月。

C.作家需要思如泉涌的灵感。D.山间涌流若美妙的歌声。

2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蝴蝶兰的故乡在巴西、智利的热带雨林。所以,我国的古典诗词里,①。但这并不妨碍它本身成为一首诗。把蝴蝶兰养成一首美妙的诗,可不大容易。蝴蝶兰喜高温高湿,最宜生长的温度在16℃到30℃之间。温度低于15℃,就超出了它的理解力。习惯在60%以上湿度下生存的蝴蝶兰,最不适应的,是暖气人家30%以下的环境湿度。

如果家里没有加湿器,蝴蝶兰不介意你每天用喷雾器向叶面加湿,但它非常介意往花朵上直接喷水。最好,把蝴蝶兰放在室内有散射光的地方,不要②_________________。浇水的原则是:干透浇透。③_____________,这样的好心,只会适得其反。我总结了这些蝴蝶兰的习性,愿能帮到春节领“蝴蝶"回家的你。

开花后的蝴蝶兰,我也从不轻易丢弃,及时剪掉花葶,到四月中旬再换盆——把已腐烂的基质换掉,剪除坏死根部。将处理好的蝴蝶兰,放在能见到阳光又不直晒的地方,保持25℃~30℃的温度、60%以上的湿度。两三个月后,一株新的“蝴蝶”,就该探出头来啦。照料好了,它的翩翩舞姿,会长达三个月。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根据材料第三自然段,概括护理开花后的蝴蝶兰的步骤。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潮水,有起有落;人生,有进有退。“进”,意味着向前发展,向着更高层次提升,向着更激烈的状态转化,向着目标前进,向着理想靠拢;“退”,则意味着向后倒退,向更低的层次下沉,向更平静的状态回归,远离目标,背离理想。“进"退”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二字包含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深蕴着为人处世之道,与每个人的学习生活、求学交友、从业工作等息息相关。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以“进与退"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体现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看法。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曲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后半册和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日益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深地影响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如胡塞尔所提出的,自伽利略以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一直致力于将自然界数学化、机械化的目标,而这正是西方科学和文化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姑且不论胡塞尔的论断准确与否,但他确实引发了人类对技术及其发展的伦理反思浪潮。而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自诞生至今在短短几十年内便渗透到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之中。在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多便捷的同时,很多人也在担心: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主体,跟人类一样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并最终取代人类?是否会破坏而不是增进人类的福祉?这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的伦理忧思,从这个角度看,彭家锋、虞昊、邓玉龙等三位青年学者聚焦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与科学应对这一主题展开对话,就怎样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进行学理阐释,并就如何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人工智能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进行深入研讨,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人类的意识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不可能被设计出来的。何为意识?到目前为止,“意识”的产生机制仍令科学家们困惑不已。其实意识并非人类所独有的,有些动物也有相对于人类而言比较简单的意识,例如狗就会看家护院,它们会在陌生人进入家中时感觉到不安全而吠叫。人们认为,意识是生命感知与适应环境、调整自身行为从而保护和完善自己的能力,意识的产生与生物的神经中枢——大脑有着紧密的联系。但遗憾的是,我们对人的大脑如何产生意识这个根本问题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幸运的是人类拥有地球上最高级最强大的大脑,它使得我们能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意识行为。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能通过执行人类的指令完成某些工作,产生类似人类的智能反应,但它并不拥有类似人类的意识。

在人们看来,现在的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甚至在某些领域比人类更“聪明”。其实人工智能的“聪明"仅仅是人类基于0和1的编程代码来控制的,或者说人工智能之所以能模仿人类的思维而完成某项工作,关键因素是人类为它们量身打造的一串串操控代码,人工智能仅仅是在完成人类的指令而已。因此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强大,它也仍然只是在人类编制的智能程序对大量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得到的结果。目前来看,与人类相比,人工智能都是专能的。人类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轻松应对自己熟悉的领域中的难题,也能灵活处理陌生的未曾遭遇的困境;虽然目前不管是计算智能、翻译智能、手术智能、围棋智能、家政智能、聊天智能、驾驶智能还是字符识别、人脸识别、声音识别等领域的人工智能都发展迅猛,但它们仅能执行内置程序所规定的任务,对于超出程序规定和数据库的内容和情形它们都无法处理。更重要的是,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在某个领域出色地完成人类规定的任务,但它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完成该项任务,更不会在此过程中拥有快乐、满足的情感体验。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是人类用以发展和改善生产生活的工具,人类发明和发展它们,目的是让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不是取代人类自身。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仅仅是一项服务于人类的技术,是人类的工具,人类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其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而成为取代人类自身的主体。一部人类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不断发展和创造工具以服务于人类自身的历史。从石器到铁器,再到电器,到现在的人工智能,都是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延伸,都是作为一种工具而增强了人类某些方面的能力。地球上唯有人类拥有高度复杂的大脑结构、无比精细的意识与情感状态。无论人工智能有多“聪明”,它也不可能拥有类似于人类的“智慧"与意识。其他碳基生物虽然有低等的意识,但与人类的智慧与意识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人类主观上不会让人工智能发展成一个拥有类似人类的意识和情感的主体,但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不断演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场景拓展正在按下“快车键”的当下,其对人类生活带来的新的风险挑战越来越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必须前瞻研判人工智能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着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通过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伦理规范和法律体系,更好适应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新要求、新变化,从而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摘编自张今杰《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诞生短短几十年就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便利,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

B.狗在陌生人进入家中时感知到了环境的变化,它便调整自身行为,即大声吠叫,以此来保护自己,这是它大脑中的意识在发生作用。

C.人类通过一串串基于0和1的编程代码来操控人工智能,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不需要知道完成任务的原因,只需出色地完成任务。

D.虽然作者认为人类不可能让人工智能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但他依然对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否会拥有类似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充满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述了胡塞尔的观点,该观点引发了人类对技术及其发展的伦理反思浪潮。

B.第三段综合运用对比、举例、比喻等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使文章内容丰富,说服力强。

C.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结尾指出应对人工智能难题的具体措施。

D.最后一段中“快车键"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与第四段中“聪明”的引号的用法相同。

3.下列选项中,能体现“科技向善"文化理念的一项是()

A.当校园防欺凌报警器识别到“救命”等声音时,会进行声光报警,对现场欺凌者进行震慑警告,并将报警信息实时发送到学校保安手机上。

B.目前,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使用AI算法来推广特定类型的新闻或观点,使得用户接收到的信息高度倾向于某种立场或利益。

C.某人最近在电商平台搜索、选购了五常大米,不久之后,电商平台就铺天盖地推荐,页面总是重复出现相关广告、同类视频。

D.某家拥有先进AI算法的公司在广告、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领域中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获得了绝对的竞争优势,从而排除其他竞争者。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增进人类福祉,与《规划》中2020年的战略目标相符合。

B.人工智能是服务于人类的技术,推动其向善发展能够助力智能社会的建设。

C.完善、健全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和法律体系,有助于实现2030年目标。

D.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规划》要求至2025年其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5.2024年2月16日,OpenAI推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输入寥寥数语,就能生成场景逼真、动作丝滑、细节丰富的60秒视频。对此,有人担忧演员、编剧、导演等影视行业从业者将被Sora取代。请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案】1.D2.B

3.A4.D

5.示例:我认为演员、编剧、导演等影视行业从业者很难被Sora取代。

①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作为人工智能,并不具备类似于人类的智慧、意识和情感,无法取代需要创造力、情感表达的演员、编剧、导演等工种。

②Sora生成视频是基于算法和大数据来执行人类的旨令,模仿人类的思维而完成某项工作,本质上是对大量数据处理的结果,属于人类改善生产生活的工具。

③Sora是专能的,仅能执行内置程序所规定的任务,而无法处理超出程序规定和数据库的内容和情形,并不能取代演员、编剧、导演等工种来应对未曾遭遇的困境。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但他依然对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否会拥有类似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充满担忧"错误,从原文“无论人工智能有多‘聪明’,它也不可能拥有类似于人类的‘智慧’与意识”可知,作者并没有充满担忧,他认为未来人工智能也不会拥有类似于人类的自我意识。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运用……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错误,第三段并未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

A.是说校园防欺凌报警器具有制止校园欺凌、保护学生安全的作用,能体现“科技向善”文化理念。

B.是说通过AI算法来推广的特定类型的新闻或观点,可能带有倾向性,从而影响人们的判断,不能体现“科技向善"文化理念。

C.是说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对用户隐私和选择权的侵犯,不能体现“科技向善”文化理念。

D.是说某家公司掌握先进AI技术,排除其他竞争者,这可能导致市场垄断,不能体现“科技向善"文化理念。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D.“《规划》要求至2025年其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错误,从图表可知,2025年战略目标要求“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选项缺少限制“部分”。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我认为演员、编剧、导演等影视行业从业者很难被Sora取代。

①由“人类的意识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不可能被设计出来的"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能通过执行人类的指令完成某些工作,产生类似人类的智能反应,但它并不拥有类似人类的意识”“其实人工智能的‘聪明’仅仅是人类基于0和1的编程代码来控制的,或者说人工智能之所以能模仿人类的思维而完成某项工作"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在某个领域出色地完成人类规定的任务,但它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完成该项任务,更不会在此过程中拥有快乐、满足的情感体验”可知,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作为人工智能,并不具备类似于人类的智慧、意识和情感,而演员、编剧、导演等是需要利用人的意识、智慧进行创造的,文生视频无法取代这样的工种。

②由“人工智能之所以能模仿人类的思维而完成某项工作,关键因素是人类为它们量身打造的一串串操控代码,人工智能仅仅是在完成人类的指令而已"从石器到铁器,再到电器,到现在的人工智能,都是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延伸,都是作为一种工具而增强了人类某些方面的能力”可知,Sora生成视频是基于算法和大数据来执行人类的指令,模仿人类的思维而完成某项工作,本质上是对大量数据处理的结果,属于人类改善生产生活的工具。

③“它们仅能执行内置程序所规定的任务,对于超出程序规定和数据库的内容和情形它们都无法处理"可知,Sora是专能的,仅能执行内置程序所规定的任务,而无法处理超出程序规定和数据库的内容和情形,并不能取代演员、编剧、导演等工种来应对未曾遭遇的困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鼓书艺人(节选)

老舍

二奶奶从来没听说过这么荒唐的事,什么,秀莲也要念书?!她对年青的姑娘,自有她的看法:姑娘大了,不念书就会学坏;要是念了书呢,那就坏得更快,丢人现眼更厉害。“大姑娘家,早晚得嫁人,用不着念书认字。”

无论她怎么说,孟良都不当回事。他拿定主意,要到南温泉来教秀莲读书。他身子骨虽然单薄,可意志坚强。他要是下定了决心,哪怕是座大山呢,也得钻它仨窟窿。

秀莲急不可待,恨不得马上开始读书。她非常崇拜那些年青的女演员。她们那么自由自在,多叫人羡慕!她想,她自己虽说是个卖艺的,可要是有了文化,地位就不会象今天这样低贱。她决心好好跟着孟先生学。

宝庆和大哥见秀莲有了读书的机会,都很高兴。他们知道她有天份。要是再受点教育,她的天份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孟良第一天来教书,方家沏上最好的花茶,捧出许多好东西来给他吃。宝庆主张,第一课先教他大哥,孟先生不答应。他要教的是秀莲。

宝庆问:“秀莲呢?孟先生等着她呢。"二奶奶不理他。她两眼直勾勾对着孟先生,说开了。“先生,我们不过是穷卖艺的,”她说,“用不着念书认字。不念书更好。闺女不笨,一念了书,就得给我们添麻烦。她已经够拧的了。看得出您是个明白人,求您替我们想一想。"

宝庆吓得手脚无措,怎能对一位这么体面的作家说这样的话?孟先生却应付自如,他满脸堆下笑来,亲热地叫她:“我的好嫂子,请坐。”

二奶奶受宠若惊,坐下了。在她内心深处,害怕有学问的人。他们跟她不是一路人,比她懂得多,她总是想方设法,躲开他们。如今来了这么个人,亲亲热热地跟她说话,直冲她乐。一个作家还会管她叫“嫂子"。这叫她非常高兴。

第二天,秀莲上了课。她是个好学生。她努力做到每天认二十来个字,字写得虽然一溜歪斜,却小而整齐。孟先生很满意。

宝庆有他的心事。他自来多疑。为什么孟良这么肯帮忙,又这么好心眼?他图的是什么呢?根据他的人生经验,凡是特意来到的、非常客气、肯于帮忙的人,都是有所图的。孟良要的是什么呢?

尽管心里有疑惑,他还是忘不了孟良是他的福星。他正替大鼓名角方宝庆写新鼓词呢,有了这些新鼓词,他和秀莲的身份就比其他唱大鼓的高得多了。光为这一桩,结交孟良就是三生有幸的事。

孟良为什么还不把鼓词拿出来?两个月过去了,只字未提。有天早晨,他正琢磨着要提提这件事,忽见孟良走了进来。他兴奋得两眼发亮,苍白的脸汗涔涔,螳螂似地摇晃着长胳膊。“来,二哥,”他一把抓住宝庆的袖子,说,“这是给您写的三段新鼓词。"

宝庆接在手里。他的手发抖。他想说点什么,可是舌头不听使唤,说不出话来。他觉着,太阳真的是打西边出来了。三段新鼓词!特为给他写的!早先,他要是想请位先生给写上一段,不但要现钱先付,还得且等,成年累月地等。写的人满口答应,吃了他上百顿饭,临完,还忘了动笔。这个人可真是说到做到。还不止一段,整整三段!真够朋友,天才,大人物!

“您得明白,二哥,”孟良用谦虚的口吻说,“我从来没写过鼓词,所以我拿不准它到底是好是坏。不过这也没关系,您要是觉得不行,我就扔了它,咱们再从头来。要是大概其能用,有不合适的地方,还可以改。顶顶重要的是,您到底愿不愿意唱这一类的鼓书。"

宝庆这才说了话。“当然愿意。多少年来,我一直盼着能碰见您这么个人。我愿意为国家出把力气。多少人在前线牺牲了,我有一份力,当然也乐意出一份力。那还有什么说的,我乐意唱抗战大鼓,为抗战出把子力。”他心潮澎湃,泪水涌上了眼睛。

“好,我佩服您的决心。人们都爱听旧鼓书。可要是您在茶馆里唱这种新式鼓书,座儿就会少起来。您就赚不了钱了。"

“要想办点新事,就得有点勇气。”宝庆坚定地说。

孟良哈哈大笑起来。“您能对付,我这就放心了。思想上有了准备就好。来,我来念给您听。第一段是个小段,很短,是歌颂大后方的。这让秀莲去唱。另外两个长一点儿,那是给您写的。它不光是长,唱起来还得有丰富的感情,火候要拿得准。只有老到的艺人才处理得好。就是您,二哥,您来唱抗战大鼓,我是考虑到您的艺术造诣,特为您写的。"于是孟良几乎一口气念完了鼓词。“怎么样?”他急切地问。

“好极了!有几个字恐怕得改一改,不过也就是几个字。我算是服了。如今我可以让全世界的人看看,咱们中国唱大鼓的,也有一份爱国心。"

他们分了手,宝庆高高地昂起头,两眼炯炯闪光。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奶奶反对秀莲念书,是担心秀莲念书后会更快地学坏,给她们带来麻烦。

B.秀莲想念书的直接原因是她认为女子念书后就能提升地位,过得自由自在。

C.孟良迟迟不把鼓词拿出来,是认为时机尚未到来,秀莲接受的知识还不够。

D.宝庆如果在茶馆里唱新式鼓书,观众不一定会买账,这样他就会赚不了钱。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哪怕是座大山呢,也得钻它仨窟窿”,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表现孟良决心之大。

B.“孟良要的是什么呢?"反映出的宝庆对孟良的态度与他得到抗战鼓词后的态度形成反差。

C.选文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腔京韵,“为抗战出把子力”等口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和生活。

D.选文以宝庆的视角展开叙述,客观地呈现了抗战时期小人物的生存境况以及思想动态。

8.小说是如何刻画孟良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写宝庆“高高地昂起头,两眼炯炯闪光"。请结合选文从内容、情感、结构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C7.D

8.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比如“要是大概其能用,有不合适的地方,还可以改”体现孟良谦虚,有才气等。②通过“我的好嫂子,请坐"等细节描写体现孟良处事玲珑、情商较高。③通过二奶奶反对秀莲念书等情节衬托孟良坚决改造新青年的坚定意志,通过与其他先生写鼓词的情节对比,体现孟良讲信用,肯吃苦。④借助战争的时代背景烘托孟良借助新鼓词宣传爱国思想、引领普通百姓思想更新,表现其高尚形象。⑤借助叙述者直接评价进行刻画,如第二段内容,点出孟良意志坚强。

9.①内容上,通过动作与神态描写进一步刻画宝庆形象,暗含宝庆进步思想得到启蒙和解放;②情感上,体现宝庆对新鼓词的喜爱以及能用唱大鼓表现爱国心的兴奋之情,象征宝庆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的迸发:③结构上,文章戛然而止,使文意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认为时机尚未到来,秀莲接受的知识还不够”在文中无依据。文中“我从来没写过鼓词,所以我拿不准它到底是好是坏"可知,孟良迟迟不把鼓词拿出来与他从来没写过鼓词有关,文中也没提到莲接受的知识还不够。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选文以宝庆的视角展开叙述”错。选文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客观叙述,并没有以宝庆的视角展开叙述。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原文“孟先生却应付自如,他满脸堆下笑来,亲热地叫她:‘我的好嫂子,请坐’"孟良用谦虚的口吻说,‘我从来没写过鼓词,所以我拿不准它到底是好是坏。不过这也没关系,您要是觉得不行,我就扔了它,咱们再从头来。要是大概其能用,有不合适的地方,还可以改’”等处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体现了孟良谦虚,有才气等。

②原文“孟先生却应付自如,他满脸堆下笑来,亲热地叫她:‘我的好嫂子,请坐’"等细节描写体现了孟良处事玲珑、情商较高。

③原文“二奶奶从来没听说过这么荒唐的事,什么,秀莲也要念书?!她对年青的姑娘,自有她的看法:姑娘大了,不念书就会学坏;要是念了书呢,那就坏得更快,丢人现眼更厉害。‘大姑娘家,早晚得嫁人,用不着念书认字’”“无论她怎么说,孟良都不当回事。他拿定主意,要到南温泉来教秀莲读书。他身子骨虽然单薄,可意志坚强。他要是下定了决心,哪怕是座大山呢,也得钻它仨窟窿”,通过二奶奶反对秀莲念书等情节衬托孟良坚决改造新青年的坚定意志;原文“早先,他要是想请位先生给写上一段,不但要现钱先付,还得且等,成年累月地等。写的人满口答应,吃了他上百顿饭,临完,还忘了动笔。这个人可真是说到做到。还不止一段,整整三段!真够朋友,天才,大人物”,通过与其他先生写鼓词的情节对比,体现孟良讲信用,肯吃苦。

④原文“您能对付,我这就放心了。思想上有了准备就好。来,我来念给您听。第一段是个小段,很短,是歌颂大后方的。这让秀莲去唱。另外两个长一点儿,那是给您写的。它不光是长,唱起来还得有丰富的感情,火候要拿得准”,借助战争的时代背景烘托孟良借助新鼓词宣传爱国思想、引领普通百姓思想更新,表现其高尚形象。

⑤原文“无论她怎么说,孟良都不当回事。他拿定主意,要到南温泉来教秀莲读书。他身子骨虽然单薄,可意志坚强。他要是下定了决心,哪怕是座大山呢,也得钻它仨窟窿”,借助叙述者直接评价进行刻画,点出孟良意志坚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

①内容上,结合“‘要想办点新事,就得有点勇气。’宝庆坚定地说。"可知,此处通过动作与神态描写进一步刻画宝庆形象,暗含宝庆进步思想得到启蒙和解放;

②情感上,结合“如今我可以让全世界的人看看,咱们中国唱大鼓的,也有一份爱国心”可知,此处体现了宝庆对新鼓词的喜爱以及能用唱大鼓表现爱国心的兴奋之情,象征宝庆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的迸发:

③结构上,“他们分了手,宝庆高高地昂起头,两眼炯炯闪光”,文章戛然而止,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使文意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看似平淡无奇,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材料二: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①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②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③,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节选自袁枚《祭妹文》)

【注】①奓(zhā):打开、推开。②嫛婗(yīní):婴儿或幼年时期。③婉嫕(yì):温顺娴静。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逾A三年B予披宫锦C还D家E汝从东厢F扶案出G一家H瞠视而笑

1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在文中的意思是不久后,与《劝学》中“学不可以已”的“已"意思不同。

B.乳,文中指喂奶、哺育,与《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的“杖"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C.抚,在文中的意思是对待,与《离骚》中“不抚壮而弃秽兮”的“抚"意思相同。

D.“大母过余曰”的“过"与《孔雀东南飞》中“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的“过"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见证了家族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庭院相连的大家族走向了分崩离析。

B.归有光回忆母亲时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想到祖母时则情动于中,含蓄而有节制。

C.袁枚兄妹感情融洽无间,文中回忆了妹妹回到娘家后服侍母亲、处理文书事务等事情。

D.袁枚曾想将身后事托付于妹妹,却没有料到比自己小四岁的妹妹竟先于自己离开人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14.材料二中袁枚主要通过回忆哪些童年琐事来抒发对亡妹的悼念之情?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0.BEG

11.C12.B

13.(1)我的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很像个闺女呀?

(2)往事堆积在我的胸中,想起它们(就)泣不成声,(它们)像影子一样似乎非常清晰,但真要靠近它抓住它,却又不见了。

14.①二人同捉蟋蟀,同葬蟋蟀。

②童年相伴读书,温馨之情溢于言表。

③作者远行广西,妹妹不忍哥哥分离,掎裳拽衣,放声大哭。

④袁枚考中进士,衣锦还家,妹妹惊喜万分,扶案而出,家人瞠视而笑。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衣锦还乡,你从东厢房扶着长桌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相视而笑。

“逾三年”时间状语,独立成句,所以B处断开;

“披宫锦还家"是“予”的行为,“汝"是下一句的主语,应放句首,所以E处断开;

“从东厢扶案出”是“汝"的行为,“一家”是下一句的主语,应放句首,所以G处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相同。不久后;/停止。句意:不久后修了围墙。/学习不可以停止。

B.正确。相同。“乳”,名词作动词,喂养;/“杖”,名词作动词,拄着。句意:哺养两代人。/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

C.错误。不同。对待;/把握。句意:已逝世的母亲待她很好。/何不趁着年富力强去除邪恶污秽。

D.正确。不同。看望/过错。句意:祖母来看望我。/自以为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罪过,能够终身侍奉婆婆报答她的大恩。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回忆母亲时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但想到祖母,却可谓情动于中,含蓄而有节制"错误,文中是借助老妪之口回忆母亲,情感流露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而对于祖母,作者是通过自己的回忆来写,情感流露是“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比较来看,“泣”是“无声或低声地哭”,而“长号”则是大声号哭,所以应该是回忆母亲含蓄有节制,想到祖母则是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你的;“何”,怎么;“竞日”,整天;“大类”,很像。

(2)“膺”,心中;“梗”,通“哽";“凄梗”,悲咽,泣不成声;“历历”,清晰得一一可数的样子;“逝”,消失。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材料二中找到作者袁枚所回忆的与亡妹相关的童年琐事,进行概括。选文第一段“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之前的文字为回忆童年琐事。

结合“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可知,兄妹二人一同玩耍,一起捉蟋蟀,一起葬蟋蟀;

结合“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可知,兄妹二人共同温习功课,“差肩而坐”,温馨之情溢于言表;

结合“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可知,作者远行,妹妹牵住兄长的衣裳,悲伤痛哭;

结合“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可知,作者考中归来,妹妹惊喜万分,扶案而出,家人瞠视而笑。妹妹为哥哥考中进士而欣喜。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但是我住在这里,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成一个大院。等到叔伯们分家以后,里里外外建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蹲在大厅上。院子里开始是筑起篱笆,不久后修了围墙,变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住在这座轩里。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乳母。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轩西面连着内室,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起来,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我在门板外和她互相应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跟着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很像个闺女呀?"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材料二:

我捉蟋蟀,你紧跟我捋袖伸臂,抢着捕捉;寒冬蟋蟀死了,你又同我一起挖穴埋葬它们。今天我收殓你的尸体,给你安葬,而当年的种种情景,却一一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发髻,披了一件细绢单衣进来,共同温习《诗经》中的《缁衣》一章;刚好老师开门进来,听到两个孩子琅琅的读书声,不禁微笑起来,连声“啧啧”称赞。这是七月十五日的事情。你在九泉之下,一定还清楚地记得。我二十岁去广西,你牵住我的衣裳,悲伤痛哭。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衣锦还乡,你从东厢房扶着长桌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相视而笑,记不得当时话是从哪里说起,大概是说了些在京城考进士的经过情况以及报信人来得早、晚等等吧。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只要我一天不死,就一天也不能忘却。往事堆积在我的胸中,想起来它们就泣不成声。它们像影子一样似乎非常清晰,但真要靠近它抓住它,却又不见了。我后悔当时没有把这些儿时的情状,一条一条详细地记录下来;然而你已不在人间了,那么即使年光可以倒流回去,儿童时代可以重新来过,也没有人来为它们对照证实的了。

你与高家断绝关系后回到娘家,堂上老母,依仗你照料扶持;家中的文书事务,期待你去办理。我曾经以为妇女中很少明白经书的意义、熟识古代文物典故的人。你嫂嫂并非不够温柔和顺,但在这方面稍有不足。所以自从你回家后,虽然我为你而悲伤,对我自己来说却很高兴。我又比你年长四岁,或许像世间通常那样年长的先死,那就可以将身后之事托付给你;却没有想到你比我先离开人世!

(节选自袁枚《祭妹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①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统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作者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以占卜为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临别时作者亲切地叮嘱友人蜀道崎岖险阻,不易通行,感情诚挚而恳切。

B.颔联“起"生”两字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奇特,写得气韵飞动。

C.颈联写作者亲眼看到的景色,前句写山上景致,后句写春江绕城的美景。

D.全诗着眼于“送别”,从诗旨上讲,不宜渲染蜀道险难,但作者用语巧妙,使全诗显得旷达。

16.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表达对朋友的劝慰。作者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的,因而用典故劝解友人对仕途升迁要淡然处之。

②寄寓作者在长安时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沉感慨。由朋友入蜀想到自己在仕途上的不得意,劝告朋友的同时也是抒发自己胸中的郁结。

③表达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与悲愤。仕途艰难,升沉已定,连占卜都不用,作者借用君平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悲伤。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颈联写作者亲眼看到的景色”错误。颈联“芳树笼秦栈,春流统蜀城"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这是作者想象的景色。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基本能力。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的,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依据注释可知,君平指西汉的严遵,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在成都卖卜为生。可知,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劝解友人对仕途升迁要淡然处之,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

据注释,李白《送友人入蜀》写于天宝二年,“作者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朋友入蜀为官,自己却在政治上受人排挤,仕途不顺,故诗中又有自身在的身世感慨,劝告朋友的同时也是抒发自己胸中的郁结。

李白对朋友说: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朋友是升,自己是沉,这里也蕴含着诗人受到权贵的排挤,仕途艰难,升沉已定,连占卜都不用的悲伤,表达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与悲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巧借民间珠玉传说,表达难以言明的怅惘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乡村淳朴的邻里关系。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虽然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表达的意思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答案】①沧海月明珠有泪②.蓝田日暖玉生烟③.肯与邻翁相对饮④.隔篱呼取尽余杯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⑥.举类迩而见义远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沧、暖、隔、指、迩、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下,渭水畔,许久未见如此沸腾的烟火气。满怀好奇的客人从各地涌来,排队、打卡,品鉴一碗冲上“顶流”的热辣。甘肃天水,一颗因“天河注水"而得名的遗珠,正被更多人看见。

伏羲、秦人、三国、石窟……天水,这座早已A的西北老牌旅游城市却总是“怀才不遇”。提到天水,很少有人能一口气说出它昔日的辉煌。这里是“羲里娲乡”,孕育了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地湾。秦人在此放马、建都,蜀魏在此拉锯争雄,东西文明在此交汇……它是《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诞生地,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乡,也是杜甫入蜀前游历了三个多月、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秦州。天水等待了太久。①当来自B的人潮顺着网线寻来,本地人那句“上次天水来这么多人,还是诸葛亮收服姜维的时候”,既有“怀才不遇”的心酸,又有“明珠始识"的意外和欣喜。

C,天水麻辣烫的爆火,最早似乎与一位女孩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美食视频有关。细节虽难考究,但网络“放大镜”的一次次催化、发酵,是这座小城破茧出圈的直接推手。②如今,信息时代终于让它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当寻味成为更多人享受生活的钥匙,精确的大数据算法将各地最新最全的美食话题,推送给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有缘人"。③在天水麻辣烫“打卡点”,高举的手机和“捧花"一样醒目,品鉴美食、分享现场、介绍甘肃农产品和景点的嘶喊,汇成粗糙却热烈的线上狂欢。④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天水,感知天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涌”与文中加点的“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上课铃响了,学生们涌进教室。B.天边涌出一轮明月。

C.作家需要思如泉涌的灵感。D.山间涌流若美妙的歌声。

2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答案】18.A闻名遐迩B四面八方C追根溯源

19.A20.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依据“甘肃天水,一颗因‘天河注水’而得名的遗珠"西北老牌旅游城市”“提到天水,很少有人能一口气说出它昔日的辉煌"等内容,可知早已经远近闻名,所以可以填“闻名遐迩”。闻名遐迩:声名远播,远近皆知。

B处,“人潮”,像潮水似的人群。此句指很多地方的人都来到天水,可以填“四面八方”。四面八方:指各个方面或者各个地方。

C处,是本句的开头,本句在回顾、探究天水火爆的原因,得出“天水麻辣烫的爆火,最早似乎与一位女孩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美食视频有关"这一认识,故可以填“追根溯源”。追根溯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簇拥着前进,和原文“满怀好奇的客人从各地涌来"中的“涌”一样。

B.出现。

C.喷涌,比喻,形容才思敏捷。

D.流动。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句表现出诗人宽大的胸怀与动人的气魄,让人豪情顿生,常用来激励人们即使处于困境也要有乐观积极的精神。

②处语境表示当下“信息时代”给天水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终于让它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和诗句的寓意一致。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蝴蝶兰的故乡在巴西、智利的热带雨林。所以,我国的古典诗词里,①。但这并不妨碍它本身成为一首诗。把蝴蝶兰养成一首美妙的诗,可不大容易。蝴蝶兰喜高温高湿,最宜生长的温度在16℃到30℃之间。温度低于15℃,就超出了它的理解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