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代青年生活在一个日趋个体化的时代,其交往形态呈现出一种礼貌的疏远的刻意控制。比如逢年过节不愿走亲戚,通过佩戴口罩保持一种“社交屏障"等。这种现象或许就是所谓的“消失的附近”,即青年对附近呈现出漠然的心态。究其原因在于周围即时性的社会交往挤压了他们情感正常生长的空间。因此,“附近"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场景的视域在青年的意识中消失了。这种“附近消失”的最直接后果是导致青年的群体性孤独。值得注意的是,“附近"的消失不仅引发青年群体的情感孤独,而且使其失去他人的实感体认,他们也逐渐在熟视无睹中变得麻木,周遭与自我的存在变得愈发虚无,进而又造成了存在性孤独。
在此,我们借助卡伦霍尼《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对“逃避人类型”神经症患者的阐述来审视青年与“附近"的交往类型:当自我孤立能够真的得到保障并起作用,便能获得一种安全感;如果孤立趋势被妨碍且无法发生作用,则产生焦虑不安。换言之,当“逃避人”能够与他人保持距离时就能获得安全感,而一旦因某种缘故导致“魔圈"被践踏或被擅自闯入则感觉受到威胁。因为个体缺少应付生活的其他途径,所以在不能维护与他人的感情距离时便惊慌失措,将逃避众人和躲藏作为一种自我防御的手段。以此为借镜,我们可以照见一些浸润了个体文化的青年习惯于生活中的离群索居,对熟人社会表现出敏感、惶恐和抵触,不断采取逃避的方式应对来自“附近”的“骚扰"。
从情感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逃避“附近”的行为姿态,应对的并非就此别过的完全意义上的陌生人,而是青年周遭最熟悉的“陌生人"。或许也正是社会现实赋予他们对熟人陌生化的自我防御机制以存在意义:在个体化社会及少子化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长期习惯于独自面对单一生活的挑战,压抑烦琐的人际需求成为一种保护性“盔甲”。青年对“附近"的逃避,并不意味着独立和强大,相反仅仅是一种对自我脆弱、不安的防御。因而,这场名为“消失的附近”的逃难,其不存在于附近,而根植于青年进退失据、惴惴不安的内心。
(摘编自林媛媚《消失的附近:当代青年社交障碍的类型学分析》,有改动)
材料二:
康岚:您为什么会想到提出“附近"这个概念?
项飙: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这种即刻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
康岚:您说过,“重建附近”不是一种论述,而是一种劝说,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劝说。那么,为什么“附近"对年轻人尤其重要?
项飙:年轻人关心的就是两极。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自我,比如对毕业以后去哪里很焦虑,但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又非常关心远方,比如全球的一些危机,这些由各种抽象说法形成的宏大叙事,造成了社交媒体上各种辩论中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人们对自己周边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认知反而是很模糊的。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因为他缺乏对人的经验进行洞察的能力,他讲来讲去都是书面上的词语。所以我觉得,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
“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会引起反响,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它点出了一个症结,就是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一方面,年轻人觉得社会非常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他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空间,也不知道未来究竟能不能获得他要的东西,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一旦超出他那个“泡泡”,是一个好像特别不能把握的世界。从这两重意义上来讲,年轻人都觉得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当觉得自己的生活失控或无意义时,他会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愿望,就是要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个立足点。
那这个立足点是什么呢?我觉得,大家在“附近"这个意象里看到了一种可能,认为“附近”可能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是大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个基础。
(摘编自《“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有改动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群体的情感孤独和失去他人的实感体认,就有可能变得麻木,周遭与自我的存在也容易变得虚无。
B.材料二借快递小哥的遭遇论述了现代人的一种“即刻心态”,并且指出这种心态是“时间暴政"造成的。
C.“附近”可以说是一个空间概念,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这一特点,其里面包含着细密、复杂的社会关系。
D.年轻人感觉对生活失控或无意义时,一定要找到“附近"这个抓手和立足点,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青年们习惯于过离群索居的生活,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获得安全感。
B.要想解决“消失的附近”这一青年群体社交障碍,重要的是要从青年的心理入手。
C.有些年轻人关注由各种抽象说法形成的宏大叙事,反而对周边生活的认知变得模糊。
D.“附近"这个概念能够引起反响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情感共鸣。
3.在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中第二段“逃避人类型”特点的文学作品人物是
A.陶渊明孤傲不群,一直想要逃离黑暗官场,因而最终选择归隐。
B.贾惜春厌倦大家庭中丑恶现象,便事事求自保,以脱离污浊世界。
C.别里科夫总想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D.祥林嫂嫁而守寡,为躲避婆婆,于是逃亡到了鲁镇,远离熟人。
4.对材料一的阐述思路进行梳理,填写思维导图。
5.项飙曾说:“‘重建附近’不是一种论述,而是一种劝说,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劝说。"请结合访谈内容概括他劝说年轻人应如何“重建附近”。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茶香
岳承贵
赶到暮色下的老屋,车在高速县道环山路上整整奔驰了三个多小时。跨下车,朝屋里喊一声“娘”,喊亮屋里的灯光,迎出母亲惊喜的笑脸,带着一句话:“还没吃晚饭吧?”后面跟着父亲清瘦的身影做陪衬点缀。他提起手里的茶叶袋,晃晃,老惯例,是送新茶回来,父母都懂茶爱喝茶。
“我和你大不喝茶了。"①母亲看过一眼包装精美的茶叶袋,淡淡地说,似乎毫无兴趣,仿佛未曾是茶癖。
他迟疑片刻,问:“医生说的?”
父母都没接话也没接茶。
“怕……怕喝茶睡不着觉。"父亲看着他把茶袋放桌上,好像怕他尴尬,消除他的担心和猜测,一带而过敷衍地说。
半信半疑的他跟母亲身后走进厨房。
想起大学毕业去单位报到的早上。母亲送他出门,又在村口追上,向他只装几件换洗衣服的旧帆布包里塞进个小牛皮纸包。他知道,那是家里留作过年招待亲戚的明前茶,自家种父母焙制的。母亲轻声说:“请同事们尝尝,自家的。”眼里躲闪着内疚和无奈,语气却自信。家里为供他们兄弟姐妹读书,如今已是家徒四壁,负债累累,这包茶叶是家里唯一能拿出手的东西。
果然,领导和同事喝后对茶香和汤汁赞不绝口。之后,每年他都要请领导和同事品尝家乡的新茶。
吃过晚饭,母亲边收拾碗筷,边问孙子和媳妇怎么没回。他说是临时起意,明天早上就要赶回单位,有个重要的会。
和父母聊天时,母亲突然想起什么,给父亲一个眼神。
很快,父亲从房间拎来一盒茶叶。是他年前送回家的其中一盒。
“昨天早上拆盒才发现,正想送还给你,你回来正好。这茶不能喝!"父亲把茶袋放到他面前的桌上。
“你得想办法……”母亲连忙地帮腔。“茶叶怎么会变成这样?口还封得好好的。"
疑惑中,他取出茶罐,打开,傻眼,整整齐齐崭新的人民币,赶紧又取出一罐,拆封,还是。②一时,他失语了,像儿时犯错站到父母面前那般窘。父母看着他和茶,不说话,但脸色的态度毫不含糊。
当晚失眠。儿时兄弟姐妹起早跟父母采茶,月光下给焙茶的父母打下手的往事,如放电影样一一闪过。也正是靠茶叶,父母供他们读完书。其间,从喝夏季大片茶的父母处得知茶的好处,更听到许多家乡与茶有关的传奇故事。
他忘不了上班后第一次送茶回来,父母的兴奋和欣慰,在灯光下左右打量的眼光和表情,说包装都这么漂亮,茶叶品相肯定不孬。打听价格,说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喝上耳闻的名茶。
他渐渐成为家乡大山里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官越做越大。愧疚的是,自那次还茶之后,父母就不再喝茶了。他记得,小时候,父母一年忙到头。得空闲时就泡杯茶,两人默默喝上几口,脸上又泛起幸福的笑容。有茶相伴的知足,用父亲的话叫“喝茶是苦中闻香品日子”,所以再苦再累咬咬牙过去。
他又接连主政几地,不再送茶给父母,他也就很少回家。偶尔一次路过回家,母亲却认不出他。父亲说母亲已患老年痴呆,怕干扰他工作,没跟他说。在他的诧异中,父亲说出一件事。几年前,在他刚调任邻县一把手,家里的茶叶被几位老板高价抢购,母亲很高兴,认为时来运转,撞上财运。后来被大姐看出,购茶的几位老板,是常找他的人,悄悄跟母亲一说,母亲吓得不轻,说干脆不喝也不种不做吧。可看着自家高山上大片的茶树荒芜,母亲想不通,无所事事时总爱自言自语:怎么会是这样?
他更加谨慎勤勉从政,直到安全着地,坚持裸退。办完手续,直奔藏在深山里的老家,要与父母一起种茶,家乡的茶香清汤纯,他想做名传承人,③因为他没有玷污家乡的茶。
第二年的春天,他邀请兄弟姐妹团聚,一起陪父母品新茶,喝着议着品着,母亲像突然回忆起来,看着他,问:④“老大,你退休了吧?阿弥陀佛,总算放心。"
他喉咙发酸,禁不住潸然泪下,忙给母亲续上沸腾的山泉水,端起茶杯,嗯一声,说敬娘一口新茶。
家人们起身呼应。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将家里唯一能拿出手的东西给儿子让其带给同事们尝尝,是希望儿子能做像“茶”一样的“清官"。
B.从家里带茶叶到回家给父母拿茶叶再到不送茶给父母的每次变化,都因为儿子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动。
C.父母不再喝茶,是因为他们怕儿子不能及时发现茶叶里的人民币,从而给他的工作带来困扰。
D.“喝茶是苦中闻香品日子”这句话,是父亲在喝茶和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信条,对儿子有较大影响。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用“似乎"仿佛”等词语设置悬念,更能激发读者去探究母亲变化的深层原因。
B.句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写出了“他"拆开茶罐看到钱时的窘迫和不知所措。
C.句③表意很丰富,既暗示了家乡茶的品质之高,也透露出家人具有质朴、高洁的美德。
D.句④运用语言描写,反映了“母亲”对儿子一直担忧,怕他走上邪路的真实内心世界。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反映了母亲哪些内心情感?试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9.本文以“家人们起身呼应"的场景收尾,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各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陵迟不救者三代。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柳子之论封建,辨矣,惜其未知道也。夫封建,非势也,圣人意也;郡县,非圣人意也,势也。然则封建可行乎?曰:道可,势不可。今之阡陌尽矣,城郭改矣,税法变矣。其所封者非纨绔之子弟,即椎埋①之武夫也。其能与三代比隆乎?且不特无其势,并无其道。先王有公天下之心,而封建亲亲也,尊贤也,兴绝国也,举废祀也,欲百姓之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也,故封建行而天下治。后世有私天下之心,而封建,宠爱子也,牢笼功臣也,求防卫也,其视百姓之休戚,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也,故封建行而天下乱。无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法,是谓徒政。
(节选自袁枚《书柳子<封建论>后》)
【注】①椎埋,意思是劫杀人而埋之。亦泛指杀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有天下A裂都会B而为之C郡邑D废侯卫E而为之守宰F此其所以为G得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陵迟,即“凌迟”,是古代的残酷的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指后者。
B.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古代的帝王分封土地给诸侯,使其建立邦国。
C.理,指治理,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移之官理"中“理”词义相同。
D.特,指特别,与《陈情表》“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中“特”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举汉代抛弃秦制、沿袭周制而造成“时有叛国"局面的反例,来证明秦朝郡县制比封建制更优越。
B.柳宗元认为唐朝设置州县,但还是有人叛乱、侵州夺县,过失不在于设置州县而在于藩镇拥有重兵。
C.袁枚认为如今所分封的不是纨绔子弟就是残暴的武夫,因而世道不可能与夏商周三代一样兴盛了。
D.袁枚认为古代的先王有以天下为公的心思,举行荒废的祭祀仪式是想让百姓也能亲近君王的亲人、孩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②其视百姓之休戚,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也。
14.袁枚和柳宗元对封建制的施行有什么态度?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游览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这里指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采用比兴手法,赞美瑶草如碧玉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给人以美好的印象。
B.“红露湿人衣”中“红露"一词写出了花丛中仙露之晶莹欲滴与桃花色泽之美艳夺目。
C.“我为灵芝仙草”是自我期许,“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为得到功名利禄而欣喜若狂。
D.词尾的“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表现出词人放达飘逸的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16.这首词中的“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与《登快阁》中的“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两句,都透漏出愁苦落寞之情。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五丁开山"的传说来反映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英雄气概,从中也可以看出蜀地的与世隔绝和蜀道的来之不易。
(2)叠词是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既可被用来摹声绘色,也可以用来表达作者的内心,如《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就运用叠词表达了作者摆脱“樊笼”、复归自然途中的舒畅心情。
(3)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诗词中,乐器是常见意象,比如:“"和“”。
六、语言文字运用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①。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地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母亲。人类是在这里诞生的,②,是在这里成熟起来的。
从整个宇宙来看,地球不但景色迷人,天下稀有,而且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当中,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必定有这样的许多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里、因而,我们对它们的探索只能从地球开始。我们有人类百万年来用巨大的代价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我们这个世界人才济济,人们勤学好问。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③,现在暂时居住在叫做“地球"的星球上,人类返回宇宙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
18.请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看到一套湖景的房子,在一个我常去的二手房网站上,便喜欢上了。那房子临一个大湖,偏僻,安静。房子面积不大,适合做书房。看的时候就想,若是我买下来——买下——来——这个念头一起,我仿佛立即有了超能力,瞬间便跳入了这间房子。我反复地观看视频中房间的格局,就像我在房间里散步,以便设计以后的生活。
两间卧室,一间宽阔,一间略窄狭。我平时的习惯,是喜欢睡在狭窄的房间,而在宽阔的房间里,我会放电脑,或者在临窗的位置放一个书桌,写字,喝茶。我总觉得,宽阔不应该只属于夜晚,属于一张床;而应该属于阅读、倾听,或者品咂。
这套房子最让人觉得舒适的,是阳台上的视野——开阔而又有景致。坐在阳台上,便可以俯瞰整个大湖。湖并不规则,在高处看像一只鸟,可能这就是她被叫作“凤湖”的原因。每一次重看这套房子的视频,我都能想象到自己站在阳台的阳光里,看着夏天被乌叫声衔着,丢到湖水里,或者是湖边的树林里。那房子,应该是凉爽的。
20.下列句子中的“应该"和文中加点处的“应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我想,这道题的答案应该选第一个。
B.作为成年人,遇事就逃避是不应该的。
C.我总觉得,宽阔不应该只属于夜晚。
D.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
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倾听"后原为顿号,编辑核稿时将其改为现在的逗号。请分析编辑修改的理由。
2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八、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修改,可以使主题更深刻,可以使内容更充实,可以使布局更合理……文章如此,其他方面亦如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代青年生活在一个日趋个体化的时代,其交往形态呈现出一种礼貌的疏远的刻意控制。比如逢年过节不愿走亲戚,通过佩戴口罩保持一种“社交屏障”等。这种现象或许就是所谓的“消失的附近”,即青年对附近呈现出漠然的心态。究其原因在于周围即时性的社会交往挤压了他们情感正常生长的空间。因此,“附近”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场景的视域在青年的意识中消失了。这种“附近消失"的最直接后果是导致青年的群体性孤独。值得注意的是,“附近”的消失不仅引发青年群体的情感孤独,而且使其失去他人的实感体认,他们也逐渐在熟视无睹中变得麻木,周遭与自我的存在变得愈发虚无,进而又造成了存在性孤独。
在此,我们借助卡伦霍尼《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对“逃避人类型"神经症患者的阐述来审视青年与“附近”的交往类型:当自我孤立能够真的得到保障并起作用,便能获得一种安全感;如果孤立趋势被妨碍且无法发生作用,则产生焦虑不安。换言之,当“逃避人"能够与他人保持距离时就能获得安全感,而一旦因某种缘故导致“魔圈”被践踏或被擅自闯入则感觉受到威胁。因为个体缺少应付生活的其他途径,所以在不能维护与他人的感情距离时便惊慌失措,将逃避众人和躲藏作为一种自我防御的手段。以此为借镜,我们可以照见一些浸润了个体文化的青年习惯于生活中的离群索居,对熟人社会表现出敏感、惶恐和抵触,不断采取逃避的方式应对来自“附近"的“骚扰”。
从情感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逃避“附近"的行为姿态,应对的并非就此别过的完全意义上的陌生人,而是青年周遭最熟悉的“陌生人”。或许也正是社会现实赋予他们对熟人陌生化的自我防御机制以存在意义:在个体化社会及少子化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长期习惯于独自面对单一生活的挑战,压抑烦琐的人际需求成为一种保护性“盔甲"。青年对“附近”的逃避,并不意味着独立和强大,相反仅仅是一种对自我脆弱、不安的防御。因而,这场名为“消失的附近"的逃难,其不存在于附近,而根植于青年进退失据、惴惴不安的内心。
(摘编自林媛媚《消失的附近:当代青年社交障碍的类型学分析》,有改动)
材料二:
康岚:您为什么会想到提出“附近”这个概念?
项飙: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这种即刻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
康岚:您说过,“重建附近"不是一种论述,而是一种劝说,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劝说。那么,为什么“附近”对年轻人尤其重要?
项飙:年轻人关心的就是两极。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自我,比如对毕业以后去哪里很焦虑,但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又非常关心远方,比如全球的一些危机,这些由各种抽象说法形成的宏大叙事,造成了社交媒体上各种辩论中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人们对自己周边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认知反而是很模糊的。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因为他缺乏对人的经验进行洞察的能力,他讲来讲去都是书面上的词语。所以我觉得,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
“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会引起反响,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它点出了一个症结,就是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一方面,年轻人觉得社会非常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他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空间,也不知道未来究竟能不能获得他要的东西,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一旦超出他那个“泡泡”,是一个好像特别不能把握的世界。从这两重意义上来讲,年轻人都觉得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当觉得自己的生活失控或无意义时,他会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愿望,就是要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个立足点。
那这个立足点是什么呢?我觉得,大家在“附近”这个意象里看到了一种可能,认为“附近"可能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是大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个基础。
(摘编自《“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有改动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群体的情感孤独和失去他人的实感体认,就有可能变得麻木,周遭与自我的存在也容易变得虚无。
B.材料二借快递小哥的遭遇论述了现代人的一种“即刻心态”,并且指出这种心态是“时间暴政”造成的。
C.“附近"可以说是一个空间概念,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这一特点,其里面包含着细密、复杂的社会关系。
D.年轻人感觉对生活失控或无意义时,一定要找到“附近”这个抓手和立足点,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青年们习惯于过离群索居的生活,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获得安全感。
B.要想解决“消失的附近"这一青年群体社交障碍,重要的是要从青年的心理入手。
C.有些年轻人关注由各种抽象说法形成的宏大叙事,反而对周边生活的认知变得模糊。
D.“附近”这个概念能够引起反响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情感共鸣。
3.在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中第二段“逃避人类型"特点的文学作品人物是
A.陶渊明孤傲不群,一直想要逃离黑暗官场,因而最终选择归隐。
B.贾惜春厌倦大家庭中丑恶现象,便事事求自保,以脱离污浊世界。
C.别里科夫总想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D.祥林嫂嫁而守寡,为躲避婆婆,于是逃亡到了鲁镇,远离熟人。
4.对材料一的阐述思路进行梳理,填写思维导图。
5.项飙曾说:“‘重建附近’不是一种论述,而是一种劝说,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劝说。”请结合访谈内容概括他劝说年轻人应如何“重建附近"。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解答】(1)D.“一定要找到‘附近’这个抓手和立足点”错误。由材料二最后一段看,是作者觉得大家认为“附近"可能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是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的基础,并不是说一定要这么做。
故选:D。
(2)A.“现代青年们习惯于过离群索居的生活”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以此为借镜,我们可以照见一些浸润了个体文化的青年习惯于生活中的离群索居"可知,原文说的是“一些浸润了个体文化的青年”,而非现代青年,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A。
(3)材料一,借助卡伦霍尼《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对“逃避人类型"神经症患者的阐述来审视青年与“附近”的交往类型,可知“逃避人类型"的特点是将逃避众人和躲藏作为一种自我防御的手段,对熟人社会表现出敏感、惶恐和抵触。
A.陶渊明一直想要逃离黑暗官场,是不愿同流合污,选择归隐是清洁自守。不符合“逃避人类型”的特点。
B.贾惜春事事求自保,实际上她只是逃避现实,以求个人的精神解脱而已。不符合“逃避人类型"的特点。
C.别里科夫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胆小怕事,为人保守顽固,对社会变革极度恐惧,好隔绝人世是怕闹出乱子来。不符合“逃避人类型”的特点。
D.祥林嫂远离熟人,是因惶恐而做的自我防御的选择,符合“逃避人类型"的特点。
故选:D。
(4)①处,填导致“消失的附近”的原因,由“这种现象或许就是所谓的“消失的附近”,即青年对附近呈现出漠然的心态。究其原因在于周围即时性的社会交往挤压了他们情感正常生长的空间”可知,周围即时性的社会交往挤压了他们情感正常生长的空间。
②处,填“消失的附近"的表现,由“因此,‘附近’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场景的视域在青年的意识中消失了。这种‘附近消失’的最直接后果是导致青年的群体性孤独”可知,“附近"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场景的视域在青年的意识中消失。
③处,填“消失的附近”的存在意义。由“在不能维护与他人的感情距离时便惊慌失措,将逃避众人和躲藏作为一种自我防御的手段"青年对‘附近’的逃避,并不意味着独立和强大,相反仅仅是一种对自我脆弱、不安的防御”可知,存在意义是“一种对自我脆弱、不安的防御"。
④处,填“消失的附近”的实质。由“因而,这场名为‘消失的附近’的逃难,其不存在于附近,而根植于青年进退失据、惴惴不安的内心"可知,实质是“青年进退失据、惴惴不安的内心”。
(5)在材料二第六段,康岚提到了项飙对于“重建附近"的认识,看他劝说年轻人应如何“重建附近”,需从下文寻找信息。
①由“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是……;另一方面是……"可知,重建附近需要摆脱时间的暴政,重构自己的生活;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
②由“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因为他缺乏对人的经验进行洞察的能力,他讲来讲去都是书面上的词语。所以我觉得,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我觉得,大家在‘附近’这个意象里看到了一种可能,认为‘附近’可能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是大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个基础"可知,他强调具体经验,需要以“附近”为抓手,以个人为中心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
答案:
(1)D
(2)A
(3)D
(4)①周围即时性的社会交往挤压了他们情感正常生长的空间。
②“附近"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场景的视域在青年的意识中消失。
③是一种对自我脆弱、不安的防御。
④青年进退失据、惴惴不安的内心。
(5)①重建附近需要摆脱时间的暴政,重构自己的生活;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
②需要以“附近”为抓手,强调具体经验,以个人为中心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茶香
岳承贵
赶到暮色下的老屋,车在高速县道环山路上整整奔驰了三个多小时。跨下车,朝屋里喊一声“娘”,喊亮屋里的灯光,迎出母亲惊喜的笑脸,带着一句话:“还没吃晚饭吧?"后面跟着父亲清瘦的身影做陪衬点缀。他提起手里的茶叶袋,晃晃,老惯例,是送新茶回来,父母都懂茶爱喝茶。
“我和你大不喝茶了。”①母亲看过一眼包装精美的茶叶袋,淡淡地说,似乎毫无兴趣,仿佛未曾是茶癖。
他迟疑片刻,问:“医生说的?"
父母都没接话也没接茶。
“怕……怕喝茶睡不着觉。”父亲看着他把茶袋放桌上,好像怕他尴尬,消除他的担心和猜测,一带而过敷衍地说。
半信半疑的他跟母亲身后走进厨房。
想起大学毕业去单位报到的早上。母亲送他出门,又在村口追上,向他只装几件换洗衣服的旧帆布包里塞进个小牛皮纸包。他知道,那是家里留作过年招待亲戚的明前茶,自家种父母焙制的。母亲轻声说:“请同事们尝尝,自家的。"眼里躲闪着内疚和无奈,语气却自信。家里为供他们兄弟姐妹读书,如今已是家徒四壁,负债累累,这包茶叶是家里唯一能拿出手的东西。
果然,领导和同事喝后对茶香和汤汁赞不绝口。之后,每年他都要请领导和同事品尝家乡的新茶。
吃过晚饭,母亲边收拾碗筷,边问孙子和媳妇怎么没回。他说是临时起意,明天早上就要赶回单位,有个重要的会。
和父母聊天时,母亲突然想起什么,给父亲一个眼神。
很快,父亲从房间拎来一盒茶叶。是他年前送回家的其中一盒。
“昨天早上拆盒才发现,正想送还给你,你回来正好。这茶不能喝!”父亲把茶袋放到他面前的桌上。
“你得想办法……"母亲连忙地帮腔。“茶叶怎么会变成这样?口还封得好好的。”
疑惑中,他取出茶罐,打开,傻眼,整整齐齐崭新的人民币,赶紧又取出一罐,拆封,还是。②一时,他失语了,像儿时犯错站到父母面前那般窘。父母看着他和茶,不说话,但脸色的态度毫不含糊。
当晚失眠。儿时兄弟姐妹起早跟父母采茶,月光下给焙茶的父母打下手的往事,如放电影样一一闪过。也正是靠茶叶,父母供他们读完书。其间,从喝夏季大片茶的父母处得知茶的好处,更听到许多家乡与茶有关的传奇故事。
他忘不了上班后第一次送茶回来,父母的兴奋和欣慰,在灯光下左右打量的眼光和表情,说包装都这么漂亮,茶叶品相肯定不孬。打听价格,说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喝上耳闻的名茶。
他渐渐成为家乡大山里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官越做越大。愧疚的是,自那次还茶之后,父母就不再喝茶了。他记得,小时候,父母一年忙到头。得空闲时就泡杯茶,两人默默喝上几口,脸上又泛起幸福的笑容。有茶相伴的知足,用父亲的话叫“喝茶是苦中闻香品日子”,所以再苦再累咬咬牙过去。
他又接连主政几地,不再送茶给父母,他也就很少回家。偶尔一次路过回家,母亲却认不出他。父亲说母亲已患老年痴呆,怕干扰他工作,没跟他说。在他的诧异中,父亲说出一件事。几年前,在他刚调任邻县一把手,家里的茶叶被几位老板高价抢购,母亲很高兴,认为时来运转,撞上财运。后来被大姐看出,购茶的几位老板,是常找他的人,悄悄跟母亲一说,母亲吓得不轻,说干脆不喝也不种不做吧。可看着自家高山上大片的茶树荒芜,母亲想不通,无所事事时总爱自言自语:怎么会是这样?
他更加谨慎勤勉从政,直到安全着地,坚持裸退。办完手续,直奔藏在深山里的老家,要与父母一起种茶,家乡的茶香清汤纯,他想做名传承人,③因为他没有玷污家乡的茶。
第二年的春天,他邀请兄弟姐妹团聚,一起陪父母品新茶,喝着议着品着,母亲像突然回忆起来,看着他,问:④“老大,你退休了吧?阿弥陀佛,总算放心。”
他喉咙发酸,禁不住潸然泪下,忙给母亲续上沸腾的山泉水,端起茶杯,嗯一声,说敬娘一口新茶。
家人们起身呼应。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将家里唯一能拿出手的东西给儿子让其带给同事们尝尝,是希望儿子能做像“茶"一样的“清官”。
B.从家里带茶叶到回家给父母拿茶叶再到不送茶给父母的每次变化,都因为儿子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动。
C.父母不再喝茶,是因为他们怕儿子不能及时发现茶叶里的人民币,从而给他的工作带来困扰。
D.“喝茶是苦中闻香品日子"这句话,是父亲在喝茶和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信条,对儿子有较大影响。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用“似乎”“仿佛"等词语设置悬念,更能激发读者去探究母亲变化的深层原因。
B.句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写出了“他”拆开茶罐看到钱时的窘迫和不知所措。
C.句③表意很丰富,既暗示了家乡茶的品质之高,也透露出家人具有质朴、高洁的美德。
D.句④运用语言描写,反映了“母亲"对儿子一直担忧,怕他走上邪路的真实内心世界。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反映了母亲哪些内心情感?试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9.本文以“家人们起身呼应”的场景收尾,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主要考查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答题时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再结合句子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情感的分析能力。可以依据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神态表情和行为动作的刻画、环境描写来分析。
(4)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尾的基本能力。可以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章线索、思想主旨和表现手法等角度来分析。
【解答】(1)D.“对儿子有较大影响"错误,无中生有。
故选D。
(2)B.不是比喻。是比较。
故选B。
(3)①结合“可看着自家高山上大片的茶树荒芜,母亲想不通”可知,痛心,看着自家高山上大片茶树的荒芜而毫无办法;②结合“几年前,在他刚调任邻县一把手,家里的茶叶被几位老板高价抢购,母亲很高兴,认为时来运转,撞上财运。后来被大姐看出,购茶的几位老板,是常找他的人"可知,困惑,对社会上部分人无孔不入谋取利益、搞坏社会风气的不解;③结合“悄悄跟母亲一说,母亲吓得不轻,说干脆不喝也不种不做吧”可知,无奈,自己爱茶却不能喝茶。
(4)①结合“家人们起身呼应"可知,以场景收尾,留下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②结合“他喉咙发酸,禁不住潸然泪下,忙给母亲续上沸腾的山泉水,端起茶杯,嗯一声,说敬娘一口新茶”可知,表现了家人对母亲能够放心喝茶的喜悦;③结合“母亲吓得不轻,说干脆不喝也不种不做吧。可看着自家高山上大片的茶树荒芜,母亲想不通,无所事事时总爱自言自语:怎么会是这样?"可知,表达了家人对母亲做出巨大牺牲的感激;④结合“他更加谨慎勤勉从政,直到安全着地,坚持裸退。办完手续,直奔藏在深山里的老家,要与父母一起种茶,家乡的茶香清汤纯,他想做名传承人”可知,含蓄表达了家人对清白家风的认可的主题。
答案:
(1)D
(2)B
(3)①痛心,看着自家高山上大片茶树的荒芜而毫无办法;②困惑,对社会上部分人无孔不入谋取利益、搞坏社会风气的不解;③无奈,自己爱茶却不能喝茶。
(4)①以场景收尾,留下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②表现了家人对母亲能够放心喝茶的喜悦;③表达了家人对母亲做出巨大牺牲的感激;④含蓄表达了家人对清白家风的认可的主题。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各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陵迟不救者三代。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柳子之论封建,辨矣,惜其未知道也。夫封建,非势也,圣人意也;郡县,非圣人意也,势也。然则封建可行乎?曰:道可,势不可。今之阡陌尽矣,城郭改矣,税法变矣。其所封者非纨绔之子弟,即椎埋①之武夫也。其能与三代比隆乎?且不特无其势,并无其道。先王有公天下之心,而封建亲亲也,尊贤也,兴绝国也,举废祀也,欲百姓之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也,故封建行而天下治。后世有私天下之心,而封建,宠爱子也,牢笼功臣也,求防卫也,其视百姓之休戚,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也,故封建行而天下乱。无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法,是谓徒政。
(节选自袁枚《书柳子<封建论>后》)
【注】①椎埋,意思是劫杀人而埋之。亦泛指杀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有天下A裂都会B而为之C郡邑D废侯卫E而为之守宰F此其所以为G得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陵迟,即“凌迟”,是古代的残酷的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指后者。
B.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古代的帝王分封土地给诸侯,使其建立邦国。
C.理,指治理,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移之官理"中“理”词义相同。
D.特,指特别,与《陈情表》“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中“特”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举汉代抛弃秦制、沿袭周制而造成“时有叛国"局面的反例,来证明秦朝郡县制比封建制更优越。
B.柳宗元认为唐朝设置州县,但还是有人叛乱、侵州夺县,过失不在于设置州县而在于藩镇拥有重兵。
C.袁枚认为如今所分封的不是纨绔子弟就是残暴的武夫,因而世道不可能与夏商周三代一样兴盛了。
D.袁枚认为古代的先王有以天下为公的心思,举行荒废的祭祀仪式是想让百姓也能亲近君王的亲人、孩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②其视百姓之休戚,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也。
14.袁枚和柳宗元对封建制的施行有什么态度?请简要概括。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
【解答】(1)句意:秦朝统一了全国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
“秦有天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语是“秦”,谓语是“有”,宾语是“天下”,后面需要断开,选A。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是一个并列结构,其中“裂都会"是动宾结构,意为“分割都邑”;“为之郡邑"是并列结构的延续,意为“将它们设置为郡县”,由“而"连接。逻辑上是紧密相连的,在“郡邑”之后断开,选D。
“废侯卫而为之守宰"也是一个并列结构,其中“废侯卫”是动宾结构,意为“废除侯国和卫国";“为之守宰”是并列结构的延续,意为“而设置郡县的官员"。在逻辑上也是紧密相连的,在“守宰”之后断开,且“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结构一致,选F。
故选ADF。
(2)A.正确。句意: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
B.正确。
C.正确。句意:把那里的政治治理好。/是一代继承一代地统治下去的。/移到为官治民上。
D.错误。仅仅、只是;/尤其。句意:并且,不仅没有推行分封制的形势。/考虑到我的孤苦无依,尤其严重。
故选D。
(3)D.“举行荒废的祭祀仪式是想让百姓也能亲近君王的亲人、孩子"错误,文中“举废祀也,欲百姓之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也”意思是祭祀已废弃的祖庙,希望百姓各自亲近自己的亲人,各自爱护自己的子女,并非“亲近君王的亲人、孩子"。
故选D。
(4)①“咎”,错误;“怨”,怨恨;“失”,错误、过失;“非……也”,否定判断句,不是……。译文:错误在于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的过失。
②“休戚”,喜乐和忧虑;“如”,如同;“瘠”,身体瘦。译文:他们把百姓的忧乐,看得如同秦国人看待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毫不关心。
(5)柳宗元提到了周朝分封制的失败,他认为周朝将土地分封给诸侯,结果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失败(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随后,他转而讨论秦朝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的举措,认为这是秦朝成功的关键所在。尽管秦朝后来也出现了问题,但柳宗元并不认为这是由于郡县制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其他原因,如“人怨"。因此,柳宗元对封建制的态度是批判的,他认为封建制不如郡县制优越。
袁枚对柳宗元的观点进行了评论。他认为柳宗元的论述虽然明确,但未能真正理解封建制的实质。袁枚认为封建制并非仅仅是一种形势或策略,而是圣人的意愿。他强调,如果推行封建制而没有先王大公无私的心意,那么这样的封建制只会是徒有其表,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袁枚还指出,后世帝王推行封建制,往往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如宠爱子弟、笼络功巨等,这样的封建制自然无法与夏商周三代相提并论(后世有私天下之心,而封建,宠爱子也,牢笼功臣也,求防卫也,其视百姓之休戚,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也,故封建行而天下乱)。他认为封建制本身作为一种制度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关键在于推行的方式和目的。
答案:
(1)ADF
(2)D
(3)D
(4)①错误在于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的过失。
②他们把百姓的忧乐,看得如同秦国人看待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毫不关心。
(5)①柳宗元对封建制的态度是批判的,他认为封建制不如郡县制优越;
②袁枚则认为封建制本身有其合理性,但关键在于推行的方式和目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周朝占有天下,把土地像剖瓜一样分割开来,设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于是周王朝的统治权分散到十二个诸侯国,后来又合并为七个强国,王朝的权力分散到陪臣掌政的国家,最后被很晚才封为诸侯的秦国灭掉。周朝败亡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了。
秦朝统一了全国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但没过几年便天下大乱,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错误在于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的过失。
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纠正秦朝的错误,沿袭周朝的封建制,分割天下,分封自己的子弟和功臣为诸侯王。但没有几年,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便闻命奔赴镇压,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
唐朝建立以后,设置州县,任命州县的长官,这是它做得正确的地方。但还是有凶暴狡猾的人不时起来叛乱、侵州夺县的情况出现,过失不在于设置州县而在于藩镇拥有重兵,那时有反叛的藩镇将领而没有反叛的州县长官。郡县制的建立,确实是不能改变的。
有的人说:“封建制的世袭君长,一定会把他管辖的地区当作自己的土地尽心治理,把他管辖的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儿女悉心爱护,使那里的风俗变好,把那里的政治治理好,这样施行教化就比较容易。郡县制的州县地方官,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一心只想升官罢了,怎么能把地方治理好呢?”我认为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
至于天下的常理,是治理得好、政局安定,这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使贤明的人居上位,不肖的人居下位,然后才会清明安定。封建制的君长,是一代继承一代地统治下去的。这种世袭的统治者,居上位的果真贤明吗?居下位的真的不肖吗?这样,人民究竟是得到太平还是遭遇祸乱,就无法知道了。如果想要对国家有利而统一人民的思想,而同时又有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了诸侯国的全部国土,即使有圣人贤人生在那个时代,也会没有立足之地,这种后果就是封建制造成的。难道是圣人的制度要使事情坏到这种地步吗?所以我说:“这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材料二: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的论述,虽然详尽,可惜他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分封诸侯,不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圣人的意愿;推行郡县制,不是圣人的意愿,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分封诸侯可以实行吗?我说:从道理上讲是可以实行的,但从形势上讲则不可行。如今,田野的道路都已不存在了,城市与乡村的界限也改变了,税收制度也不同了。那些被封为诸侯的,不是世家子弟就是依仗武力的强人。他们能够与夏、商、周三代分封的诸侯相提并论,共同享有国运长久吗?并且,不仅没有推行分封制的形势,更没有推行分封制所应遵循的原则。古代帝王有把天下为公的心意,所以分封诸侯是为了亲近自己的亲属,尊重贤能的人,振兴衰亡的国家,祭祀已废弃的祖庙,希望百姓各自亲近自己的亲人,各自爱护自己的子女,因此分封诸侯的制度推行以后,天下就安定了。后世的帝王有把天下视为私有的意图,分封诸侯只是为了宠爱自己的子弟,笼络功臣,以求保卫自己,他们把百姓的忧乐,看得如同秦国人看待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毫不关心,因此,分封诸侯的制度推行以后天下就大乱了。没有古代帝王大公无私的心意却推行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这就叫做空有政令而达不到治理的效果。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游览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这里指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采用比兴手法,赞美瑶草如碧玉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给人以美好的印象。
B.“红露湿人衣”中“红露"一词写出了花丛中仙露之晶莹欲滴与桃花色泽之美艳夺目。
C.“我为灵芝仙草”是自我期许,“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为得到功名利禄而欣喜若狂。
D.词尾的“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表现出词人放达飘逸的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16.这首词中的“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与《登快阁》中的“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两句,都透漏出愁苦落寞之情。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意谓不必为得到功名利禄而欣喜若狂”错,“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故选C。
(2)“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意为: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螺壳所做的酒杯喝酒。这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在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他不以时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意为: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这两句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两句表达因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
答案:
(1)C
(2)“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谪仙(李白)不在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两句,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表达因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
译文:
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有黄鹂。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彩虹之巅展现浩气。只怕花深处,露水湿了衣服。
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我为了寻找灵芝仙草,不为表面繁华,长叹为了什么。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仿佛在驱逐我回家。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五丁开山"的传说来反映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英雄气概,从中也可以看出蜀地的与世隔绝和蜀道的来之不易。
(2)叠词是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既可被用来摹声绘色,也可以用来表达作者的内心,如《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就运用叠词表达了作者摆脱“樊笼”、复归自然途中的舒畅心情。
(3)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诗词中,乐器是常见意象,比如:“"和“”。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重点字:崩、摧)
(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重点字:飏)
(3)箫鼓追随春社近谁家玉笛暗飞声(重点字:箫)
【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六、语言文字运用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①。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地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母亲。人类是在这里诞生的,②,是在这里成熟起来的。
从整个宇宙来看,地球不但景色迷人,天下稀有,而且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当中,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必定有这样的许多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里、因而,我们对它们的探索只能从地球开始。我们有人类百万年来用巨大的代价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我们这个世界人才济济,人们勤学好问。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③,现在暂时居住在叫做“地球”的星球上,人类返回宇宙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
18.请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分析】(1)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能力和句子的补写能力。解答时,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段内容,理解文段的内容,理清文段的行文思路,然后根据横线处的上下文逻辑补充出正确的语句。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
【解答】(1)第①处,结合“既要勇于怀疑"可知,此处应填“又要……”;再结合下文陈述的是“想象"和“怀疑”的意义,故此处可填“又要富于想象"。
第②处,结合前文“是在这里诞生的”和后文“是在这里成熟起来的"可知,此处所填内容结构应为“是在这里……的”,且由“诞生"成熟起来”可知,此处可填“是在这里成长的"。
第③处,结合“人类是在这里诞生的”“人类返回宇宙家园"可知,人类与宇宙的关系,故此处可填“人类是宇宙的产物”。
(2)文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一是语序不当,应将“许多"放在“这样的”前面;二是不合逻辑,前后分句为转折关系,应将“因而"改为“但是”。
答案:
(1)①又要富于想象
②是在这里成长的
③人类是宇宙的产物
(2)①将“这样的许多星球"改成“许多这样的星球”;②将“因而"改成“但是”。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看到一套湖景的房子,在一个我常去的二手房网站上,便喜欢上了。那房子临一个大湖,偏僻,安静。房子面积不大,适合做书房。看的时候就想,若是我买下来——买下——来——这个念头一起,我仿佛立即有了超能力,瞬间便跳入了这间房子。我反复地观看视频中房间的格局,就像我在房间里散步,以便设计以后的生活。
两间卧室,一间宽阔,一间略窄狭。我平时的习惯,是喜欢睡在狭窄的房间,而在宽阔的房间里,我会放电脑,或者在临窗的位置放一个书桌,写字,喝茶。我总觉得,宽阔不应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智能充电桩施工安装服务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中国纱库支架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版研究生实习合同模板2篇
- 2025年度公共安全设施招标文件编制及安全性能评估服务合同3篇
- 狗仔扣钥匙链行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水资源利用项目投产资金借贷合同3篇
- 2025年度个人健康数据共享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个人农业贷款抵押合同示范文本4篇
- 2025年挖掘机采购与专业人才引进合同3篇
- 2025年度个人入股分红合作开发项目合同4篇
- 机械点检员职业技能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900题)
- 成熙高级英语听力脚本
- 北京语言大学保卫处管理岗位工作人员招考聘用【共500题附答案解析】模拟试卷
- 肺癌的诊治指南课件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完整版课件
- 商场装修改造施工组织设计
- (中职)Dreamweaver-CC网页设计与制作(3版)电子课件(完整版)
-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教材解读 PPT
- 中班科学《会说话的颜色》活动设计
-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600题直接打印
- ASCO7000系列GROUP5控制盘使用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