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卷(九)_第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卷(九)_第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卷(九)_第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卷(九)_第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卷(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卷(九)1.【单项选择题】阅读《背影》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这节课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江南博哥)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感受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单向的关爱,而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接受,以及对父亲的关爱与牵挂不容易看出。课堂小练笔中,我安排学生根据本课的体会,补充学习一首赞美父爱的诗歌,但是诗歌较长,并且语言太过于诗意,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对于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到位,练笔效果不够明显。课文结尾时我也没有强调父亲与儿子之间是双向度的感情,没有使父子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结合上述教学反思片段所述内容,分析该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B.教师设计“课堂小练笔”环节的实施未能有效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C.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把握及对课堂的收束控制能力不够D.教师以“背影”为感情聚焦点,偏离了对人物情感本身的深入分析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背影”是贯穿课文《背影》这一纪实散文全文的线索,它不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也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敬爱与怀念。题干教学反思片段中,教师以“背影”为感情聚焦点并未偏离对人物情感的分析,但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背影”之后的深情。故D项说法错误。2.【单项选择题】学完古诗词后,教师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整理,下列词作全部表达离别情绪的是()。A.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B.陶渊明《归园田居》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C.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和李贺《雁门太守行》D.崔颢《黄鹤楼》和李白《渡荆门送别》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中对古诗词主题内容的理解。A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的是作者送别友人;《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写的是春末时节送别友人鲍浩然一事。B项,《归园田居》写的是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描写的是走马川一带环境的恶劣与艰苦以衬托将士的英勇无畏。两首诗都没有表达离别情绪。C项,《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王维送别奉命前往安西的元姓友人的事情;《雁门太守行》是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没有表达离别情绪。D项,《黄鹤楼》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吊古怀乡之作,没有表达离别情绪;《渡荆门送别》是诗人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3.【单项选择题】在学习《丑小鸭》之前,老师让学生说出该作者著的其他童话作品,下列符合要求的是作品是()。A.《白雪公主》B.《皇帝的新装》C.《灰姑娘》D.《睡美人》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丑小鸭》选自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A、C、D三项的作品选自《格林童话》。4.【单项选择题】老舍的儿子舒乙在54岁时发表了一篇回忆父亲的散文《父子情》,下面关于老舍的说法错误的是()。A.老舍原名为舒庆春,满族人B.老舍被誉为“杰出的语言大师”和“人民艺术家”C.老舍写过著名的小说《骆驼祥子》《月牙儿》D.老舍的话剧也非常有名,《雷雨》《茶馆》等都是经久不衰的话剧作品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雷雨》是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作品。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5.【单项选择题】阅读以下《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生: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生:当然是缺点。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生稍停一会)生:爱美过度。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生:臭美。(众生笑)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针对以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以下评价不正确的是()。A.该教师能够非常好地给予学生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并不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启发学生寻找答案B.针对简单的问题,学生若回答不出,教师可直接指出其回答错误,以免浪费时间C.当学生理解发生偏差的时候,可以适当结合生活实例、自身实际帮助学生纠正D.该教师处理反馈信息的时候,具有引导性,帮助学生对回答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具体的阐述,把看上去有疑义的答案,在修改之下变得贴切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切忌笼统,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反馈信息,正确而迅速地找出“病症所在”。教师发现学生回答不正确时不能操之过急,评价时应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然后耐心启发学生寻找答案。B项说法错误,当选。6.【单项选择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建议,语文教师普遍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某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三国演义》的课外阅读时,做了以下努力,其中不值得借鉴的是()。A.课前五分钟的主题演讲,让学生讲述其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B.开设课外阅读辅导讲座,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方法指导C.在自习课上,开展《三国演义》课本剧表演D.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写周记,记录心得感受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对学生关于阅读方法的指导应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而不是系统地讲授阅读方法。7.【单项选择题】一位教师在教授《苏州园林》一课时,不但用多媒体播放了苏州园林的景观,让学生结合课文谈了一下各自的感受,还要求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或图片以便活动课上做展览。对于这种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运用多媒体的形式播放风光片,使学习者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B.观看图片后让学生谈感受,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C.课堂内外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D.这种教学方法既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兼顾了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受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这句话的表述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种方法既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8.【单项选择题】执教《孔乙己》一课时,老师安排了以下教学活动:把小说中几处写到众人哄笑的地方标出来,谈一谈这段为什么引众人发笑。小组派一名代表,简述你组观点。对该教师的教学活动评价不恰当的是()。A.该活动意在让学生领会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已的故事B.小组活动不应占用课堂时间,应在课下进行C.教师应在小组间巡视,并及时给予指导D.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能力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A项,本文作者是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全文,说法是正确的。C项,小组讨论期间,教师应巡视指导,说法是正确的。D项,通过阅读,找出好笑段落,再进行讨论,培养了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能力,说法是正确的。B项,课堂互动活动虽比老师“满堂灌”花费更多时间,但只要围绕课堂主题,合理策划、有效组织,就能收到良好效果,直接否定小组活动,是片面的。9.【单项选择题】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教师推荐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中的车夫形象,下列不适合的是()。A.老舍《骆驼祥子》B.鲁迅《一件小事》C.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D.契诃夫《苦恼——我拿我的苦恼向谁诉说》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A、B、D三项的文学作品中都刻画了深刻鲜明的车夫形象,而C项《警察与赞美诗》所讲述的则是流浪汉苏比为了熬过寒冬,千方百计想被警察逮捕进监狱而不成,却在最终受赞美诗感召而准备改邪归正的时候被捕入狱的故事。C项小说中并没有刻画车夫形象。9.【单项选择题】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教师推荐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中的车夫形象,下列不适合的是()。A.老舍《骆驼祥子》B.鲁迅《一件小事》C.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D.契诃夫《苦恼——我拿我的苦恼向谁诉说》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A、B、D三项的文学作品中都刻画了深刻鲜明的车夫形象,而C项《警察与赞美诗》所讲述的则是流浪汉苏比为了熬过寒冬,千方百计想被警察逮捕进监狱而不成,却在最终受赞美诗感召而准备改邪归正的时候被捕入狱的故事。C项小说中并没有刻画车夫形象。10.【单项选择题】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教师讲解“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句话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通感”的修辞手法,教师列举使用该手法的其他句子来说明。下列句子适合作为例子使用的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C.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D.阳光透过窗子,射进了屋子,轻轻地对我说:“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好好加油吧!”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通感是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的一种修辞手法。题干中的句子运用通感修辞手法,把嗅觉转换为视觉。A项的句子出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嗅觉转换为听觉。11.【单项选择题】阅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一次特殊的教师节”(节选),按要求答题。(二)创设情境,尝试练习1.创设情境两个好朋友在教师节那天相约回母校看望小学班主任刘丛笑老师,来到学校后却得知老师生病住院的消息,于是她们决定购买礼物去医院探望老师。当她们来到礼品店时,面对琳琅满目的礼品却出现了分歧,(幻灯片展示)究竟该买什么礼物去看老师呢?我们一起来帮帮她们。2.幻灯片展示各种礼物请同学们认真想刚才这两个同学碰到的问题,然后说说自己的意见,不仅要说出买什么,还要说出为什么要买,买多少,买什么样的等。3.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向同伴表达看法时要注意把问题想清楚,要说清楚,说具体,理由要充分,让别人听得明白。在听别人说话时,专注于谈话对象的谈话,以诚恳的态度倾听。同时。还要明确看望老师买东西,要根据老师的岁数、爱好、身份、性格等特点来考虑。4.讨论好了买什么礼物,她们来到礼品店购买礼物。她们到底能不能顺利买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呢?(板书:与陌生人交流)假设两位同学来到礼品店将遇到以下情况,她们该如何处理?(1)如何向售货员询问关于上述礼品的情况?(2)假如需要的某个礼物缺货怎么办?(3)如与售货员出现分歧(比如颜色、数量、价钱等不合适)时,又该如何处理?5.分小组讨论6.学生表演两个学生表演。同学评议,再请同学表演,再评议。对该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设置生活化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水平B.教师限定了口语交际的具体内容能更好地规范学生表达C.教师强调学生关注具体交际情境有利于发展其实践能力D.让学生依托这个情境相互交流,有利于学生共同发展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设计。教师只是创设了口语交际的具体场景,却没有限定口语交际的具体内容。12.【单项选择题】初中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为此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大家归纳总结“穷”的意义,下列作业中有错误的是()。A.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到尽头)B.复前行,欲穷其林。(困厄、处境艰难)C.振困穷,补不足。(生活困难)D.不忍穷竞其事。(穷究,追究到底)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想探寻那片桃树林到哪里为止。欲:想要;穷:(走)尽,形容词作动词;其:代词,这(片);林:桃林。“欲穷其林”中“穷”的意思是“完,尽”。13.【单项选择题】下面是教师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对此分析错误的是()。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教学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A.该教师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着手,抓住了说明文的教学重难点B.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落脚到情感上,而不应该是说明顺序C.语言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是教师应涉及的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之一D.该教师对本文重难点的把握是合理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对课文情感态度的把握只是课文教学难点的一个方面,并非所有课文都是以情感体验为教学难点。14.【单项选择题】以下是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设计(片段),阅读其活动步骤,按照要求答题。一、倾听雨的足音(一)听雨去独自一个人,带着录音机,观察雨幕,倾听雨韵,感受雨情。要求做好记录,比如,听雨地点、季节、雨的特点及自己观雨时的心情,等等。(二)听雨归来以小组为单位,把大家的听雨所得集中到一起,经过编辑整理,制作成课件或者串联起来;课堂展示活动时,由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听雨所得,略加描绘,并展示听雨成果。二、感受雨的诗意展示学生编辑的雨的诗集,并做简评。(可以将他们最成功的页面扫描成图片,再做成动画,插入音乐,播放,感受雨的情思)三、说说雨的功过1.讲述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2.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及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四、抒写雨的情怀在自己听雨和学习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评析,不恰当的是()。A.观察雨景、倾听雨声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写作能力,为后续抒写雨的情怀做铺垫B.“说说雨的功过”环节设计讲述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显得较为突兀,不利于学生后续体会雨情雨趣C.学生通过听雨这一实践,加强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真正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素养D.讲述雨的“过”,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现象中“雨”的认识,明白自然界的“雨”所具备的审美价值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分析题干教学设计可知,课文重在引导学生体会雨的情怀,而“说说雨的功过”这一教学环节中设计“讲述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活动,不利于学生进入体会雨的情怀的情境,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讲述雨的“过”,虽然能使学生对自然现象中“雨”有全面的认识,但却无法展现本文所要表达的雨之“美”,更无法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使“雨”形成独特的审美价值。D项说法不恰当。15.【单项选择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中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不仅要注重国家课程的建设,还要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②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③要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④要有稳定又灵活的课程实施机制,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中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16.【案例分析题】阅读《蝉》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片段),回答下题。案例:环节一1.你还记得童年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吗?你还记得夜间的萤火虫吗?唱歌的蝈蝈,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蝉。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法布尔(1823一1915年),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79年他的《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作者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直至去世。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3.适时提问:你知道哪些关于蝉的信息?(可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4.朗读课文,图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词。5.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环节二1.速读,为文章分段,概括文段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写“我”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的环境,引出下文,强调作者写作的真实性、准确性。第二部分(2~11):写蝉的地穴及蝉出洞脱皮的过程。第三部分(12~17):写蝉产卵及蚋怎样破坏蝉刚产出的卵。第四部分(18~24):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的过程及幼虫挖穴隐藏住自己。第五部分(25~26):作者感叹蝉生长的艰难,让人们喜爱它们,尊重生命,亲近自然。2.《昆虫记》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靡世界,不但为小读者所喜爱,也让成年读者啧啧称赞。你能从文中体会到这一点吗?3.再读(默读),品味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4.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5.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适时引导,注意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和拟人的修辞手法。6.小结写作特点:文笔轻松活泼,描写生动形象,颇有文采,有叙述,有描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蝉的特征。环节三法布尔笔下的蝉如此可爱,请你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客观记录一种小动物(如猫、狗等)的习性与成长规律,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问题:(1)梳理教学过程,概括每个环节的教学任务。(2)评析该教学案例的一条优点。请查看答案解析后对本题进行判断:答对了答错了参考解析:(1)环节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及课文描写对象——蝉,解决生字词问题。环节二:疏通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品读文章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手法。环节三:布置作业。(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该教学案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查阅蝉的相关资料;通过圈画生字词、查阅工具书等方式独立解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问题;讨论交流文章的写作特点并进行相关写作等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材料题下面是一位初中二年级学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第17-18题。伪幸福。幸与不幸①人们常说的知足常乐,这是一类人的幸福;也有人说,哭泣的泪水也代表了幸福,这也是一类人的幸福;那么,我这类人的幸福,是什么……②我曾认定的幸福是:早晨会有人递上一杯热牛奶给我;或是哭泣时,会有人来安慰;抑或一直以来的一份坚守……这都是我认定的、并为之努力很久了的幸福。③却有一种幸福叫伪幸福。④飞蛾扑火,曾认定的幸福,如今却不知所云。飞蛾为了追寻光源,而将自己葬身于火海之中,被焚烧,被撕裂。或许飞蛾将这种本能,定义为幸福。这终是它们的归宿,一身的璀灿葬于其中,以光源告尉生命最后的归属。我将这种归属定义为毁灭,飞蛾结束了生命,换来了不留遗憾。却殊不知,这终是一场伪幸福犯下的错。⑤曾出于某种原因,特意上网去查了飞蛾的这种习性,得到了一个一直以来我都未曾知晓的结果。原来飞蛾扑火,只是因为它将这烛火的光误以为是月亮的光芒。它只是为了追求光源,却因此消逝了性命。我在想,在飞蛾知晓的那瞬间,它终是悔了吗?⑥我无法知晓飞蛾的那份坚持它最终是否后悔不后悔,却对这样一个误入充满了感慨。我只觉它的坚持,是一种无法叙述的哀怜。它若是认了如此,怕是会好过一些吧。又或是,这是它自己选择的路呢。我终不是飞蛾,无法懂得它们的心。但我却是感觉到了这份决然里有着些许无可奈何。飞蛾的错认葬送了它的生命,既是不忍,又能如何呢?⑦它若是悔了,我唯有期待,期待有一天它能够摆脱如此悲哀。⑧我将这份伪幸福,认定为无可奈何的本能;我将这种夙愿,认定为天堂与地狱间的错入。查看材料17.【案例分析题】问题:从第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个病句,分别加以修改。请查看答案解析后对本题进行判断:答对了答错了参考解析:第④段错别字:“璀灿”改为“璀璨”;“告尉”改为“告慰”。第⑥段病句:“我无法知晓飞蛾的那份坚持它最终是否后悔不后悔,却对这样一个误入充满了感慨”改为“我无法知晓飞蛾的那份坚持最终是否会让它后悔,却对这样一个误入充满了感慨”。查看材料18.【案例分析题】指出该作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请查看答案解析后对本题进行判断:答对了答错了参考解析:(1)文章通篇主要写飞蛾的伪幸福,第①段中的“我”这类人的幸福及第②段“我”认定的幸福部分,有点画蛇添足,可以删去。(2)结尾部分有点唐突,缺乏点题之笔,给人以话未完、言未尽的感觉。在修改时,可以适当地加个结尾,以点明文章的主题。如:幸与不幸,只有自己知道。材料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9-21题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第19~21小题。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思考探究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分析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说说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二、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积累拓展 三、发挥想象,将《记承天寺夜游》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单元介绍“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预习提示面对风景,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美。默读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作者发现的关和寄寓的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问题:查看材料19.【教学设计】从“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角度,写出你对《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认识,不少于200字。请查看答案解析后对本题进行判断:答对了答错了参考解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写景名作,写景富有特色,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根据文章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欣赏文章内容。应强调朗读的重要作用,教师可安排范读、自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其次,应注意涵泳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引导学生想象空灵澄澈的情境,感悟文章的意境美。最后,应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作者积极豁达的处世态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培养乐观健康的心态。查看材料20.【教学设计】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请查看答案解析后对本题进行判断:答对了答错了参考解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简单了解张怀民。②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章中“闲人”一词的含义,理解课文大意。③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借景抒情的方法。④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的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①反复诵读,体味节奏感和语言美。②品味研究,形成个性理解和共性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苏轼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2)确立依据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文本内容与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学情,确立以上三维目标。具体依据如下。①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②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小精悍,教学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文本内容翻译,掌握重要字词的意思。这一过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提高文言赏析水平。③《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学生需要反复诵读、品味研究。④八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情感丰富但波动较大,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的积极引导在这一阶段十分重要。此外,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前期学习,对苏轼本人及其写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苏轼面对挫折时不气馁的事例,来对学生展开挫折教育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这对八年级学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查看材料21.【教学设计】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请查看答案解析后对本题进行判断:答对了答错了参考解析:《记承天寺夜游》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片段设计 一、导入新课导入语: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多个官职,多次遭贬,坐过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被贬谪至海南,即使年事已高,不适应那里的气候,疾病缠身,也不悲观厌世,甚至豪情不减。他与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