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16.1赤壁赋1_第1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16.1赤壁赋1_第2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16.1赤壁赋1_第3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16.1赤壁赋1_第4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16.1赤壁赋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赤壁赋同学们,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苏轼“死里逃生”的故事。苏轼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的苏轼送饭。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苏轼最喜欢吃的鱼进去。苏轼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装诗的信封通过监狱的最高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皇帝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知道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轼。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该案史称“乌台诗案”。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

居士原是对居家学道的佛教徒的称呼,这里是指追求清高,对世事淡泊的人。可见苏轼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篇,也称“前赤壁赋”。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重点)2.体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难点)3.学习古人乐观旷达的精神。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走近作者】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峨眉共比高。”宋仁宗嘉祐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一度被召回朝,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辛弃疾黄庭坚米芾蔡襄苏洵、苏辙苏轼唐宋八大家(文)苏辛(词)苏黄米蔡(书法)三苏【文体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些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背景介绍】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讽朝政,御史李定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曾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勃郁的豪情发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一、聆听朗诵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ɡ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ɡjíjiè二、标注字音1.壬戌()10.酾酒()

2.桂棹()11.横槊()

3.余音袅袅()12.渔樵()

4.幽壑()13.扁舟()

5.嫠妇()14.匏樽()

6.愀然()15.蜉蝣()

7.山川相缪()16.无尽藏()

8.舳舻千里()17.狼籍(藉)()

9.旌旗()18.枕藉()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农历十六日状语后置弥漫放任往越过通“凭”翻译:(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凌空驾风而行,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脱离人世,升入仙境。第一段三、疏通文本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在这时表修饰江面浮动的月光同声相应,唱和使……起舞使……哭泣翻译: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第二段①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端坐(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向西通“缭”,盘绕表被动宾语前置以……为伴侣以……为朋友第三段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③而又何羡乎!④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此,这里指水流逝乃、竟然宾语前置即使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四段表假设语气翻译: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⑤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享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通假字2.一词多义七月既望()望美人兮天一方()名门望族()望名词,农历每月十六日动词,眺望,向远处看形容词,有名望的“冯”通“凭”【基础梳理】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倚歌而和之()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天时不如地利(《孟子》)()歌如动词,唱名词,歌词名词,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动词,往动词,如同动词,比得上举酒属客(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于属动词,请名词,类名词,等,辈介词,在介词,从介词,被介词,到羽化而登仙()扣舷而歌之()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而又何羡乎()凌万顷之茫然()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哀吾生之须臾()而之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音节助词,无意义代词,代“歌”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不知其所止()其声呜呜然()方其破荆州()其代词,它,指“一苇”代词,指洞箫代词,他,指曹操3.古今异义①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西班牙斗牛是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②白露横江古义: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③凌万顷之茫然古义: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④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今义:美貌的女子星宿名,斗宿和牛宿白茫茫的水汽旷远的样子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贤君主或美好理想的象征4.特殊句式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凌万顷之茫然()③何为其然也()④而今安在哉()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⑥而又何羡乎()⑦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句

从整体上感知文章,说说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是本文赏析的重中之重!乐悲乐四、把握情感【提示】合作探究:理解词人的情感1.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有哪些?诗人的活动有哪些?诗人的感觉是怎样的?①看到的景色有:②诗人的活动有(动作):【提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提示】举属

诵歌纵凌③诗人的感觉如何:【提示】“浩浩乎”“飘飘乎”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内心舒畅飘逸、超然物外、飘飘欲仙,心中十分喜悦。2.①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如何变化?由乐到悲②它们之间转化的媒介是什么?箫声③作者是如何描绘箫声的?【提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作者借助夸张、想象以及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④那么这悲凉的箫声又是因何而起呢?美人【提示】这里的美人代表对理想的追求,对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啊?来自贬谪后的苦闷,我只能在此欣赏这美丽神奇的山水。3.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三悲”不但增强了可读性,更成就了文章的经典。【提示】主要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甚为悲伤。明确客之三悲:一由古今历史对比生悲;二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三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历史人物,是写景;再由“而今安在哉”的问句,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二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4.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的?【提示】写苏子批评客人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说明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而放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去考量,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摈弃碌碌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有,从中得到乐趣。5.讨论:有人认为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实际上是阿Q精神的体现,让人有空虚的消极之感,你怎么认为?【提示】观点一: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率真。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青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得到欧阳修的提携,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但随着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苏轼的厄运也就接踵而来,屡遭贬谪,越贬越远。

去世前两个月,苏轼在画家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上题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真是沉痛之极。他在黄州可谓是缩着头过日子,但他的努力似乎并没有起很大的作用。

一离开黄州,他的个性就又露出来了。一旦有了牢骚,苏轼还是忍不住要发出来:“我本不违世,而世与我殊。”(《苏轼诗集》卷7《送岑著作》)观点二:天性如此,乃苏轼率真性情之表现。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

观点三:尽人事而后知天命。在我们学过的《水调歌头》里面,月亮的阴晴圆缺,让他明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是自然界的永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悲伤,而是唱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他既“奋厉有当世志”,又怀才不遇;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景(山水之乐)乐悲乐情因景生景以情显即景而议由情入理理(达观之乐)情(悲)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凭吊古人由乐转悲苏子答客感悟人生赤壁赋阅读唐诗,完成练习题。泊岳阳城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解析】选D。情感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C.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又以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D.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