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课古诗二首
设计依据与构思
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
发学生的兴趣,让"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成为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扎实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
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学中引
导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
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
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竖中华民族之魂魄,立热爱中华民族之精神”这不仅是当今的小学
生学知识、学做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更是他们将来成长为社会栋梁,
奉献与服务社会的根本所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
写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
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
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
美修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写诗人在登
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
取精神。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和产生的想法。前两行
诗写了诗人在楼上所见到的,仅仅用十几个字,就把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勾画出一个轮廓。后两行写诗人所想到的,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
神。这首诗中的字与字、句与句都呼应对仗,充分反映了绝句的特点。这
首诗之所以传诵至今不衰,一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二是那最后一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简洁并带有哲理色彩,使人们能深刻领会
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风景诗,
为五言古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0卷。这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
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
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
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
幅生动的山水画。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
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I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的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生字,认
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
神奇、壮丽。
I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I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读文识字,疏通文意,提出问题。
教师:准备课件。
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古诗二首》【体
裁:古诗】
2.达成目标:
(1)认识"楼、依”的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生字,
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
然的神奇、壮丽。
3.学习方法建议:自主识字、归类书写、理解诗意、理解感悟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作业展示、当堂考核、主动探求,质疑讨论
二、学习任务
1.根据拼音写汉字。
I6u(楼)房yi(依)靠jin(尽)头ceng(层)次
zh台o(照)射香IU(炉)gu§(挂)着山chudn(川)
2.认真阅读《古诗二首》,完成下面的问题。
(1)填空。
①"烟"字用音序查字,查(y)字母,用部首查字查(火)部。
②"照"用音序查字,查(z)字母,用部首查字查(八、、)部。
除部首外还有(9)画。
③"楼"共(13)笔,第十一笔是(<),部首是(木)。
(2)选择加粗字正确的解释。
①疑是银河落九天(b)
a不相信b难于解,难于断定的c猜忌
②白日依山尽(a)
a依靠b同意c按照
③欲穷千里目(c)
a需要b将要c想要
(3)课文整体梳理。
①《望庐山瀑布》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
(庐山瀑布)时写的。我还知道《静夜思》也是他写的。
②《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诗的
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景物),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情感)。
(4)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诗句:
①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②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
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困惑与建议:
预设:这两首诗分别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
情?
教学流程及分析
学习《登鹳雀楼》
I流程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L谈话提示课题:同学们知道我国的第二大河是哪条河流吗吗?(黄
河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呈"几"
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
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
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
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
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
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2.理解课题: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
教学生写"楼",并指导书写:楼是左右结构的字,左面是木,右上是米,
右下是女。)
3.课件出示登颗雀楼课文插图,学生观察,互相交流。
(1)谁来说说插图近处有什么?(鹳雀楼、高山)
(2)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
看到远处的风景吗?(要登到楼的最顶层,才能看到远处的风景。)
(3)请认真观察插图,说说登上鹳雀楼又能看到远处的什么。(太阳、
黄河、大海)
(4)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因为站得
高就看得远。)
(5)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
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这首诗。
4.简介作者:王之涣(688年一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
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
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
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设计思想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
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文登高望远作好铺垫。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
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夕阳、高山、黄河、
大海”,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
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流程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互相交流学习古诗的经验,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3)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2.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1)课件出示:依尽欲穷层
(2)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指名读,指名领读,全班齐读。
(3)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全诗。
3.整体感知。
(1)这首诗一共几句?(两句)
(2)古诗一共有两句四行诗句,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诗句?(个别读、
齐读)
(3)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句?(个别读、齐读)(更、层正音。)
(4)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5)过渡:我们把《登鹳雀楼》读得这么正确、这么流利,王之涣
请我们一起登楼了
4.指导朗读节奏。
(1)课件出示: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教师示范读古诗。
(3)学生按节奏来读。
5.欣赏朗读: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
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设计思想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
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
I流程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1.谈话过渡:(出示课文插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
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我们随作者一起去看看。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诗第一句诗,认真观察插图,想一想:诗人王
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师生交流:你和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向远处瞭望,看到了什么呢?
4.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
(1)预设一:山太阳
①这是怎样的山?
a.青山(对,因为山上种满了树。)
b.高大的山(对,山又高又大。)
c.一座挨着一座的山。(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连绵起伏连绵起
伏的群山)
②这又是怎样的太阳呢?
a.红红的,像红气球,像红灯笼。(你说出了太阳的颜色。)
b.圆圆的(你说出了形状)
c.发出了亮光,但一点儿也不刺眼。(古诗中,有一个词语就写了这
美美的,红红的、亮亮的太阳,谁找出来了。读一读"白日"。)
d.傍晚的太阳怎么样了呢?(落下去了)
e.太阳怎样落下去的呢?(慢慢的,靠着群山落下去了。)书上哪个
字是表示“靠着、挨着”的意思?(依),谁来做一做"依"的动作。(学
生自由活动,做"依"的动作,教师示范动作并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
f.呀,红红的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
了,看不见了,第一行诗中,哪个字表示"完了,消失了"?(尽)
③课件出示:白日依山尽(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是的意思:
夕阳依傍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地沉没。)
④指导朗读"白日依山尽"
a.啊,看到了红红的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地落下去,最
后消失了,看不见了,我们忍不住吟诵到:"白日依山尽"
b.指名多个学生读第一行诗。
评价:通过你朗读的白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轮圆圆的、亮亮的红日,
多美呀。
从你读的"依山"让我感受到了太阳靠着山头,多么可爱啊!
听了你读的"尽",让我感觉到太阳怎么一下子掉下去的,他可是慢
慢地落下去的呀。
你读得真好,那是因为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我们学着他的样子
来读一读。
④全班齐读。
(2)预设二:黄河大海
①你们看到了怎样的黄河水呢?(河水流得很急,很快,不停地流着。)
②是呀,黄河水不停地向前流着,老师送给大家描写黄河水的词语"奔
腾不息、滔滔不绝"。黄河水的气势多大啊,再送你一个词语"浩浩荡荡"。
④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要流到哪里去呢?(大海)你是从哪
里知道的?诗句中,哪里告诉我们的?(入海流)哦,"入海流"就是"流
入海”呀。
⑤谁知道黄河流入那个大海?(渤海)
课件出示:黄河口是指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地处山东省东营市垦利
县境内,北靠渤海,东靠莱州湾,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因黄河入海带来
大量泥沙堆积,是中国唯一增长土地的地方。当地盛产黄河口大闸蟹、黄
河刀鱼、黄河口大米、黄河口黑陶等特产。
⑥课件出示:黄河入海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是的意思: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⑦指导朗读:
指名多名学生读第二行诗句?
师生评价:
从你读的"黄河"听出来了,这是浩浩荡荡的黄河。
从你读的"入海",听出来了,黄河是流进大海的。
从你读的"流;让我感受到黄河水不停地,流着,也让我感受到了
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
⑧全班齐读。
5.小结:同学们,我们和作者一起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一轮红日靠着
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地落下去。奔腾呼啸的黄河,流入大海。你觉得怎
么样呢?(美、高兴)那么,我们再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一读,再去好好
地欣赏一番。(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6.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又想到了什么呢?
(1)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这么多
美好的景物,我们还想看更多的景物,看到更远的地方,那该怎么办呢?
(再登上一层楼)好,让我们再登上一层楼,此时我们站得更高了,就能
看得更远了,看到更多的景物了。
(2)诗人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就写下了第三、四行诗句。(课件出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读一读第三、四行诗句,找找哪个字表示看?("目"——是呀,
"目"原来是眼睛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用眼睛看。)
(4)哪个词表示"很远很远的地方"?(千里"——千里目,就是
目千里。)
(5)哪个字表示想要?(欲)
(6)"穷"是什么意思?(尽,使达到极点。)
(7)是呀,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8)哪个字表示再?("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
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9)学生练读第三、四行诗句,指名读,教师评价。
(10)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
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1)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什么呢?(只有站得高,才能看
得远。)
7.学生品读整首诗。
8.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颜雀楼》。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
鼓励学生根据对和古诗的理解配上自己的动作。
设计思想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
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
好的情境。
I流程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谈话过渡:下面,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的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再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
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4.教师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
道理。
5.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6.拓展延伸:诗人王之涣其实是以边塞诗最为出名,我们今天来了解
一下他的边塞诗《凉州词》。
(1)课件出示: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的背景。
(3)教给学生诗的节奏和停顿。
(4)学生练读,男女生比赛朗诵,小组比赛朗诵。
(5)自由背诵。
设计思想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
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栗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
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
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I流程五: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谈话过渡: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
朋友。看,它们是谁?
2.课件出示:楼依尽层。
3.交流识记字形。
加一加:楼:“木+米+女";依"是'+衣"「尽"是"尺"加两点;
"层"是"F"加"云"。
4.教师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楼依尽(学生交流书写要点,教师评议并小结。)
①楼:左右结构,共13画,左窄右宽。"木"横画在横中线上方1'米"
的横画与"木”的横画大致持平,横画伸向"木"侧,捺收笔与横中线;
"女"的撇点的折点在竖中线,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②依:左右结构,共8画,左窄右宽。单人旁的两画在横中线的上侧
相接「衣”的首画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画的中部起笔,撇画至单人
旁侧;末笔捺从竖中线起笔,要舒展。
③尽:上下结构,共8画,上宽下窄。"尺"罩住下方两点,前两笔
居上偏左,末笔捺穿过田字格中心,尽量写得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
都收笔与竖中线。
(2)教师一边小结一边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
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
业展评。
■流程六:教师小结
1.小结:今天,我们跟着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
夕阳挨着群山慢慢地落下去,看到了黄河水滚滚地流向大海,想到了要看
得远,就要站得高。同时,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又学会了一种读懂
古诗的方法,看图画,读懂意。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还
能背许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
呢!最后老师祝大家:学习更上一层楼!
2.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
设计思想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
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
教学感悟(反思)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要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
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
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教学是师生间的
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
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
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
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
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
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
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
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
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联系学生
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学习《望庐山瀑布》
I流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诗人李白吗?(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2.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小结。(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
“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
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
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3.同学们,李白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
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
游庐山后写下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瀑"
和"布")
4.理解题目。
(1)"望"是什么意思?(看)
(2)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学生自由交流。)
瀑布是冲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象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
(课件出示瀑布的录像,学生欣赏。)
(3)谁知道庐山哪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吗?(学生自由交流)
庐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又名匡山、匡庐。地处江西省庐山市境内。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
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共
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
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庐山入
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
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随着老
师的讲解多媒体课件切换庐山风景图,学生欣赏图片。)
(3)1300多年前,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第二次上庐山时,
被庐山瀑布的壮美深深陶醉了,挥笔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脍炙人口
的不朽名作。
(4)交流理解题目的意思:看庐山的瀑布。
设计思想大部分学生从没看见过瀑布,更没见到庐山,播放瀑布的录像和
庐山的图片,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又激发了学生
发表见解、阅读古诗的兴趣。
■流程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互相交流学习古诗的经验,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3)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2.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1)课件出示:瀑布庐烟遥川
(2)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生字扩词:
瀑:瀑布、飞瀑。布:白布、布匹。炉:火炉、锅炉、炉子。
烟:烟雾、炊烟、烟尘。遥:遥远、遥控。川:山川。
(4)指名读,指名领读,全班齐读。
(5)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全诗。
3.整体感知。
(1)这首诗一共几句?(两句)
(2)古诗一共有两句四行诗句,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诗句?(个别读、
齐读)
(3)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句?(个别读、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
"川""天")谁能把这首诗再读一遍。(个别读、齐读)
(5)过渡:我们把《望庐山瀑布》读得这么正确、这么流利,李白
请我们一起去欣赏庐山的瀑布。
4.指导朗读节奏。
(1)课件出示: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教师示范读古诗。
(3)学生按节奏来读。
5.欣赏朗读: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同学们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
请大家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
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伴随着清脆的鸟鸣和瀑布飞流撞击的声
音,根据老师的提示想象画面。)
6.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指名读,男、
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师配乐读。
设计思想扫清障碍,主要解决生字。学生小组间互相帮助学习,然后检
查个别字朗读,并通过为生字一字开花让学生巩固生字。这首古诗里生字比较简
单,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I流程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一)品析"日照香炉生紫烟"。
1.多媒体课件出示香炉峰图,学生看图交流,教师评议,吟出诗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
2.这是什么地方?(香炉峰)你还看到了香炉峰上有什么?(紫色的
雾气。)
3.教师解说: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
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
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图上呈现的就是著名的香炉峰。
4.这一句诗中哪一个字写出了紫烟的美?("生"字)能说说你的体
会吗?("生"紫烟的"生"把紫烟写活了,好像源源不断地产生着。)
5.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
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
景象美不胜收。"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
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
6.交流"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让学
生加以理解。(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
起。)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
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8.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生机勃勃的"紫烟"。
(二)品析"遥看瀑布挂前川”。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交流,教师评议,吟出诗句:
遥看瀑布挂前川。
2."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离瀑布较远。因为瀑
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3."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挂:
悬挂。前:前面。川:河流。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
一条大河流。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
巨大的白丝带高高地悬挂在山川之间。)
5.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出瀑布的雄伟壮观。
(三)品析"飞流直下三千尺"。
1.谈话过渡?这是一个怎样的瀑布?(课件出示庐山瀑布图),看图
交流,引出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2.从“飞流直下"看出瀑布的什么特点?(快、急、猛)
3.从“三千尺"看出了什么?(瀑布太长了)瀑布真有三千尺吗?(这
是夸张的写法,目的是表现瀑布的长。)
4.瀑布的快、急、猛、长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这瀑布简直太雄
伟太壮观了。)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
像有三千尺。
6.指导朗读,读出瀑布的雄伟壮观。
(四)品析"疑是银河落九天"。
1.谈话过渡:站在这样雄伟壮观的瀑布前,诗人李白的心情非常的激
动,请你们再去细细地读古诗,想想看自己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
互相交流,引出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2."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
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
形容极高的天空。
3."疑"是什么意思?(怀疑)作者疑什么?(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
间。)
4.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
人间。)
5.指导朗读,读出惊叹、赞美的语气。
(五)朗读全诗。
1.谈话过渡:大诗人李白在庐山的美景中陶醉了,我们在李白的诗歌
中陶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太阳能无人机
-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及事故调查处理知识考核试卷
- 互联网行业中的智能客服与人机交互考核试卷
- 服装企业的创新设计与产品差异化考核试卷
- 中国3.3亿人有心血管病!2020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发布
- 数字金融中的区块链借贷与去中心化金融创新考核试卷
- 福建省泉州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
- 危险品仓储涉及设施建设考核试卷
- 化学纤维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计划与排程考核试卷
- 水利工程事故应急预案的水资源保护考核试卷
- 繁体校对《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 关于统一规范人民防空标识使用管理的通知(1)
- 电缆振荡波局部放电试验报告
- 西门子RWD68说明书
-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分析
- 多品种共线生产质量风险评价
- 【MBA教学案例】从“虾国”到“国虾”:国联水产的战略转型
- Unit-1--College-Life
- 医院车辆加油卡管理制度
- 平面四杆机构急回特性说课课件
-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室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