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说课稿 2021-2022学年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_第1页
《荷塘月色》说课稿 2021-2022学年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_第2页
《荷塘月色》说课稿 2021-2022学年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_第3页
《荷塘月色》说课稿 2021-2022学年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_第4页
《荷塘月色》说课稿 2021-2022学年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荷塘月色

从容说课

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体会与感悟”,本课在语言和感情方面的内蕴

正是体会与感悟的最好的范本。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

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

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

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

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本文语言优美,

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以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

会构思的巧妙。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感受语言的典雅和

充满诗意。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体会作者想摆脱这

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散文景与情的关系,认识准确生动的描摹及联想的作用,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

融的表达技巧。

2.仔细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体味比喻(包括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作品的细节,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2.探究与活动,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

3.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阅读文学作品时体会与感悟的思想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洁的情怀。

教学重点

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把握作品的细节,读出深藏其中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的《爱莲说》,作者是一一

生:(齐声)周敦颐。

师:对。周先生笔下的莲就是荷花,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

文章一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看朱先生笔下的荷花、荷塘又是如何的。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关于朱自清先生大家已经很了解了,在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他的许多优秀的散文作

品,大家还记得吗?

生:(齐声)《春》《背影》。

师:大家的记忆力非常好。那么,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大家能不能谈谈自己的体

会,他的文章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地方打动你的?讨论2分钟。

【学生热烈讨论。】

师:好,同学们讨论得很积极、热烈。下面让我们分享一下大家的体会吧。

生:老师,我觉得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语言十分朴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感情自然真

实。像《背影》,他就是用最质朴的语言来表达父亲对自己的爱,可以说字字含情。

师:说得很好,一下就找到了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之一。

生:老师,我觉得朱先生的文章语言并不都是朴实无华的。像他的《春》,描绘了几幅

春景图:盼春、迎春、送春等,语言就非常有诗意。

师:对,你的见解又说出了朱自清散文的又一特点。那么,他的语言是华丽的吗?

生:不是。

师:那应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生:清新、淡雅。

生:素淡、诗意。

师:很好,我们把大家的发言总结一下,就可以得到朱自清散文的一些特色了。谁来?

生: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清新、淡雅,充满诗意;感情真挚、动人。

师:非常准确。我们来看看他的《荷塘月色》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下面,大家通读一遍

课文,找出作者的行踪和描写景色的语段。

【学生默读。】

师:好,我们先请一位同学起来表述一下作者的行踪。

生:从家里出来,沿着一条小煤屑路,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又回到了家里。

师:概括得非常准确。大家想一下文章的结构是什么形状的?

生:好像是圆形的。

师:对,在这个圆形里,作者的重点放在哪里?

生:当然是荷塘了。

师:对,从课文题目就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写“荷塘”和“月色”。课文哪

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生:4、5、6三段。

师:那么,我们就分别给这三段命名,然后再分别品味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美景。

谁来试试?

生:第4段应该是“月色下的荷塘”,第5段是“荷塘上的月色”,第6段是“荷塘四周

的景色”。

师:你的命名很准确。下面我们就重点来赏析一下“荷塘”和“月色”的美景。也就是

第4、5两段。大家先齐读这两段,注意朗读的速度。

【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不错,在语速上如果再慢一些就更好了。我们先来分析第4段。作者是从

哪些方面来写月下荷塘的美景的?

生: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四个方面。

师:很好,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语句,并好好品味它的妙处。

知识拓展、提升

【学生讨论,教师轻声回答学生的问题。】

师:谁先来给大家画出第一笔?

生:我特别喜欢“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我是见过的,但我觉得朱

先生笔下的荷叶比我见到的还要美。

师:是吗?为什么呢?

生:他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

者相似,而且有动态美。我可以想象出,微风吹拂之下,荷叶轻摇,就像无数美丽的舞女在

翩翩起舞,在水面画出无数的绿色的圆圈。

师:(微笑)那应该是在跳华尔兹。我们为她们鼓掌吧。

【学生笑,鼓掌。】

生:我喜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开始,我

觉得朱先生比喻得不合情理,但细细品味就觉得很恰当。荷花的香气很清淡,若有若无,而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也是时断时续、若有若无,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这样写既

体现出荷香的清淡缥缈、沁人心脾,又烘托出气氛的优雅、宁静。

师:这种比喻由嗅觉向听觉转移,显得很新颖而精巧,又叫一一

生:(齐声)通感。

师:对,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句子,大家把它找出来。

生:“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师:这里作者是把一一

生:视觉向听觉转移。

师:好,前面两位同学为我们描画出了荷叶和荷香,下面是一一

生:荷花。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形容女子姿态柔美,这里写出荷花的

饱满盛开、充满温柔的样子。“羞涩”本来是写女子神情,现在用来写荷花含苞待放,赋予

荷花以生命力和感情。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比作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

“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写荷花忽明忽暗

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荷花倾注了满腔

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激发了我们的想象。真是全篇中的绝妙好句。

师:他分析得透彻、准确,我们眼前好像已经开满了荷花。

生:老师,我们组画荷波,让这幅画更完美。

师: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生:“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荷叶富有生气的风

姿。“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来指默默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达意,如“脉脉含

情”。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

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师: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我们完成了一幅《月下荷塘》。由此,我想到杨万里的“接

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二者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

生:老师,我觉得杨万里的诗是写夏天红日初升时的荷花。他的画面是万绿丛中几点红,

色彩比较艳丽。

师:很好,那朱自清先生的荷花呢?

生:朱先生的文章描绘的是月下的荷花,色彩淡雅,有种朦胧的美。

师:对呀,这正好验证了我们这节课开始时总结的朱自清先生散文的特点:清新、淡雅,

充满诗意。为我们的正确的总结鼓掌吧。

【学生鼓掌。】

师:画完了《月下荷塘》,我们该接着画《荷塘月色》了。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

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

生:叶子、荷花、树,写出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师: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谁起来

分析呢?

【讨论分析。】

生:我觉得“泻”字用得传神。一个字由上而下,写出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

原本静止的月色有了动感。

生:我认为“浮”字也用得很好。一个字就可以让我们想象出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

腾,慢慢扩散,弥漫整个荷塘的样子。以动景写静景,真是妙极了。

师:他们分析得很到位,还有吗?

生:我觉得“画”字更传神。树影原本是偶然的印在荷叶上的,一个“画”就把偶

然变成了''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现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

影的真和美。

生:“洗”也很传神,写出“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师:大家对作品的品味真是细致入微,没有辜负朱先生笔下的美景。这一段虽着意

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了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的荷

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相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我记得叶圣陶

先生说过,读书要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不在文字概念上做游戏”,我们今天用行动证

明了他的观点。

师:提到月色,我们学过的古诗里也有不少名句。谁来说说?

生:我想到了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很好,这一句里有没有传神的字呢?

生:“霜”字。

师:为什么?

生:“霜”字写出秋夜月光的皎洁,衬托出了诗人远离故乡的凄凉心境,也从淡淡的月

光写出心中淡淡的哀愁。

师:很准确,像这样的字还有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纱”之“笼”字,谁来

分析一下?

生:这个字写出一个月色迷蒙的夜晚,轻烟笼罩清凉的河水,淡月映照着沙滩,使人联

想到社会的衰败,引起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表达无限的感慨。

师:对。可见,景由情而发,我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这是“文眼”,这跟文章的写作背

景分不开。

【教师展示相关的写作背景。】

背景资料:《荷塘月色》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教

授,住清华园西院。文章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

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的一名小卒”而一头

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

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

摹和生动写照。

课堂小结

师:所以,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静。作者笔下的

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象'’恰是到了好处”,

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不

宁静”。

师:我还要补充一点,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文章中用了不少叠音词,像“亭亭”“脉脉”

,,缕缕”等等,这样用有什么好处呢?

生:读起来很顺口,听起来很顺耳。

师:对,朱先生的散文除了具有绘画美、意境美之外,还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具

有声韵美。

师:在跟随朱先生游历了美丽的荷塘月色之后,我们就用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为本课的结束吧。

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是请每一小组的同学从文章中挑选你们最喜爱的一段,并配以你们认为

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下课!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朱自清先生笔下朦胧而优美、寂寞而静谧的荷塘月色。相信大

家已经陶醉其中,乐而忘返了。郁达夫先生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个诗人,他的散文也满贮

诗意。”而《荷塘月色》既是一首抒情诗,又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上节课,我给大家留的

作业:请每一小组的同学从文章中挑选你们最喜爱的一段,并配以你们认为合适的乐曲,进

行配乐朗诵,大家准备好了吗?

【多媒体课件打出《荷塘月色》配乐朗诵会的背景。】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生:(齐声)准备好了。

师:那么,下面就请同学来展示他(她)的朗诵才能,每位同学朗诵完后,还请他(她)

或同小组的同学简要说明,挑选文段和配乐的心得。好,哪一组先来展示?

师:好,他们小组看来是成竹在胸,让我们掌声有请。其余同学准备聆听和感受吧。

【学生上台,同组同学为他准备好音乐,用电脑播放。学生选择了文章的第4段,配乐

为舒伯特的《小夜曲》。】

师:感谢你们小组的精彩展示,请谈谈你们的心得。

生:这一段“月下荷塘”的美景,从远而近、从上到下、由静到动,有层次、有立体感,

简直就是典型的中国画,我喜欢美术,所以,最喜欢这一段。至于配乐,就是我们小组的集

体智慧了。我先用了贝多芬的《月光曲》,可是总也配不上节奏,后来他们帮我找到了舒伯

特的《小夜曲》,感觉很和谐。

师:(微笑)三个臭皮匠,果然顶一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也果然创造了成功。让我们

为他们小组献上最热烈的掌声。还有哪一组来展示?

师:好,你们组,掌声欢迎!

【学生上台,同组同学为她准备好音乐,用录音机播放。学生选择了文章的第5段,配

乐为轻音乐《时光倒流七十年》。】

师:音乐与朗诵俱佳,谈谈你们的心得。

生:本来我们也打算选第4段的,不过,又觉得这一段选的同学肯定很多,所以经过我

们多次协商就选了这一段。其实,我本人也更喜欢这一段“荷塘月色”,朦胧的月色,美得

让人可以远离尘嚣,我就想到了《时光倒流七十年》的优美和脱俗,没想到,文章和音乐正

好配合,让我真正感觉到了文字与音乐之间原来可以配合得这样天衣无缝。

师:看来,这个小组对音乐和文章的理解都有独到的见解啊,很不错,我们也陶醉其中

了,我们送上热烈的掌声吧。

师:(微笑)看来这一组已经迫不及待了,“不请自来”啦。好吧,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欣赏他们的展示。

【学生上台,同组同学为她准备好音乐,用电脑播放。学生选择了文章的第4段,配乐

为古乐《出水莲》。】

师:今天的课,真是高潮迭起,令我对大家刮目相看啊!你们的创作过程,也让大家分

享一下吧。

生:我们一致选择了这一段,因为我们都觉得这一段写得最美。我看过满池的荷花,能

体会出那种超凡脱俗的美。我们组的小林会弹古筝,是她推荐的配乐。我们也觉得只有中国

的古乐才能和这种清丽相匹配。

生:我不赞成,我觉得其他两组的配乐也不错。我觉得,只要是文章和音乐配合得好,

无论外国音乐还是中国音乐都是好的。老师,您说对不对呢?

【一时间,学生的争论激烈起来。教师给学生一两分钟的时间讨论。】

师:看来这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啊。我觉得音乐选择的好与不好,关键是看它与文章

的感情是否相宜。所以,我们把这个问题放一下,先来分析一下课文的感情,解决了感情问

题,音乐的选择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

知识拓展、提升

师:大家再回头认真阅读文章,找出表现作者感情的语段。

【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将找到的语段画出来,时间2~3分钟。】

师:下面,大家就把你们的发现跟大家分享吧。

生:课文的第一句话。

师:他的反应很快,还有吗?注意作者心绪变化的语句。

生:第三段中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和“我且受用

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师:找得非常准确,那么,作者的心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生:从开头的“颇不宁静”转变为“暂得宁静”。

师:对,从中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作者所说的“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吗?

【学生轻声议论,时间约为1~2分钟。】

生:一个身不由己的自己。

生: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自己。

【学生笑。】

生:从文章看,应该是一个做着“要做的事”、说着“要说的话”的自己。

师:大家都答得不错。结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写作背景,在现实生活中,作者是没有“自

我”和“自由”的。这正是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现在,一旦把现世忘记,”自由

了的自我”就带着作者全身心地去“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那么,作者最终有没有得

到超脱呢?

【学生轻声讨论,时间约为1~2分钟。】

生:得到了,从第四到六段的优美而传神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已经把注意力转到了周

边的美景去了。

【学生有的同意,有的反对。】

师:蛙声在什么时候叫起,写蛙声有什么意义?

生:老师,我觉得,作者在第四到六段里的宁静是暂时的。从“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

也没有”可以看出作者刚获得的自由和宁静又在一片蛙声中失去了,内心的忧愁并没有解除。

师:答得好。作者笔下的自然是如此的和谐,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的境界。由此,我又

要问大家,为什么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仅仅是因为看到了荷塘就自然而然地

想起来了吗?

生:不是。我想这应该是他对人世间美好感情的向往吧。

师:对了,这才是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的内在原因。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

者的心路轨迹了。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生:不静一寻静一得静一出静。

师:非常好,所以,我们就应该理解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何以那样素淡、那样静谧、那

样朦胧了。这就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是我们常说的一一

生:情景交融。

【师生一起笑。】

师:好,我们再回头谈谈刚才几位同学的配乐的问题。一番分析之后,我们知道第四到

六段所表现的感情是淡淡的喜悦加淡淡的哀愁。那么,三首配乐达到这样的效果了吗?

生:好像都有那样的味道。

师:既然都可以与文章的情感相搭配,那就都是好的了。“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

的就是好猫”,我们应该说“不管外国音乐、中国民乐,与文章和谐的就是好的配乐”。

【师生一起笑。】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的片段。

【多媒体打开“电视散文”中《荷塘月色》第四到六段。师生一起欣赏。】

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又一次神游了那美丽的月下荷塘。补上一句,我在北京上了四年大学,

曾多次去清华大学观瞻朱先生笔下的荷塘,坦白地说,我看到的完全不是朱先生写的荷塘。

所以,我想说读《荷塘月色》的感受是:在俗世生活中臆想,/在寂寞荷塘边平静,/在现实

的床铺上酣眠。一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在清华,在心中。

【学生一起鼓掌。】

布置作业

师:大家先别为我的几句话鼓掌,我们应该先为朱自清先生的美文鼓掌,再为你们自己

出色的表现鼓掌。同时,我也等着为你们的精彩的读后感鼓掌呢。今天的作业:写给朱自清

先生的一封信。谈谈自己对本文的理解、感受或疑问。下课!

板书设计

拓展阅读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朱自清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幅画,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

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一

一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

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

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

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下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

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妖烧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

一只臂膀。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

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那低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

头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

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着

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

您得向帘中去找一一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

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

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设色那样柔洁,故精彩足以动人。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韵之厚,

已足沦肌狭髓而有余。我看了这画,霍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己。故将所感受的印象细

细写出,以志这一段因缘。但我于中西的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一一那

也只好由他了。

鉴赏提示: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论画散文是与《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画幅相映

成趣的传世佳作。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写画”,接着是对画的分析,最后一部分是评画。

这篇散文与画虽不乏形似之妙,但作者更追求的却是艺术的神似。正是这种艺术的神似,

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画的情韵,才把倾注于文中的浓郁情感变得透明,才使这篇论画小品产

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习题详解

第一题:

命题意图: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着重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小煤屑路一一幽僻、寂静;荷塘四周的树木一一阴森森;荷叶一一繁密,出

水高,亭亭玉立;荷花一一姿态各异,尽显秀色;荷香一一随风飘荡,不绝如缕;荷叶的波

动一一疾如闪电;月光一一清幽,如流水;青雾一一薄如轻纱;云天一一淡淡的;树影一一

奇形异状,如画如乐;树缝灯光一一没精打采;蛙叫蝉鸣一一最为热闹。总之,写出了荷塘

四周和荷塘当中的各种景物,其中以写荷塘中的景物为主,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

恬静之美。

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

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

欲超脱而不可得。

第二题:

命题意图:训练对散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品味一些重要词语的

意味。这些仅是举例性的,课文满篇都是精彩的语句,学生可自行查找,自行品味。本题还

将品味语句与仿写语句结合起来,让学生发挥语言表达的创造力。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参考答案:1.第一句,是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

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

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

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

宁静。

第二句,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

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

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

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

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2.第一句,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

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

第二句,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

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搭配得很

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

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第三题:

命题意图:给学生提供助读材料,开阔视野,启发思考,而且鼓励学生表达创见,针对

这些不同说法发表个人看法。这些材料来自专家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水平,学生应该首

先认真阅读,仔细体会,再发表个人见解。专家的反面意见更值得重视,甚至可以引发学生

讨论。

参考答案:第一则材料是从作品的审美风格来分析的,突出地说明朱自清散文的诗意和

美;第二则材料是从具体的写作方法来分析的,说明写法的细腻;第三则材料是从审美风格

和思想境界来分析的,概括提炼为一个“清”字;第四则材料是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的,但

以反面批评为主,指出朱自清散文欠缺开阖吞吐之势,有俚俗繁琐陈旧的弊端。其中前三则

材料为一组,第四则材料自成一说。

备课资料

《荷塘月色》主题新探

《荷塘月色》问世以来,关于它的主题一直没有形成一种令人信服的定论,大致有以下

几种观点:第一,认为该文借景抒情,意在表现作者愁闷凄凉的心境;第二,认为作者沉醉

于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意在逃避现实,从矛盾痛苦之中得到暂时的解脱,文中流露出一种

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第三,认为是在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语文教学参考书》则将以上几种观点折中一下,它说:“《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

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

精神上的解脱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以上这些说法,见仁见智,但我觉得都与朱自清先

生的本意相差甚远。我以为,它的主题思想,既非逃避或超脱现实,又非意在表现淡淡的喜

悦和哀愁,而是含蓄地描写一次深刻的人生思考,表现自己对于生命、生活和现实的独特认

识。

一、《荷塘月色》里面没有丝毫逃避现实的内容。我们读文章时往往为一种先入之见所

左右:寄情于山水之间,往往产生于不满现实之后;吟唱“风花雪月”,多半是逃避现实的

手段。一说起直面现实,人们总是联想到用刀或笔去跟反动派作斗争,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

那样,“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其实,“淋漓的鲜血”固

然是一种现实,但是,奇山异水、荷塘月色何尝不是另一种现实?因此,我们不能随便作出

“逃避现实”这个结论。有的学者拿朱自清先生在1928年写的另两篇文章来,一是《一封

信》,一是《哪里走》,以证明朱先生有“心怀疑惧”、逃避现实的倾向。这真是可笑,此一

时,彼一时,刻舟求剑,剑不可得。在研读《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我们也应直面这篇文

章这个“现实”,摒弃先入之见,只看《荷塘月色》的本身。《荷塘月色》不是《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极力美化那种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否定。《荷塘月色》

完全不同,荷塘是北京清华园里的荷塘,是现实社会中的一个地方,是中国的一个小小的组

成部分,并非作者幻想出来的一个天堂仙境;其中的游人就是作者自己,而不是那个无据可

查的武陵渔人。朱自清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中国人,一名颇有影响的进步作家,也是一位极

有骨气的大学教授。1926年“三一八”事件发生后,他不畏强暴,发表了《执政府屠杀记》

一文,痛斥反动派的凶狠残暴;他晚年贫病交加,但宁可饿死也不要美国人施舍的所谓“救

济粮”。从他的一生经历来看,他是一个有勇气有骨气的男子汉大丈夫。因此,不能把陶渊

明那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强加在朱先生的头上。

二、《荷塘月色》一文,从开头到结尾,何尝有一丝悲观厌世的成分,何尝有一点颓唐

消极的情绪!那些执“幻想超脱”“逃避现实”观点的人,实在太小看朱先生了。

三、描写荷塘月色那几段文字精妙绝伦,人们一直把它当作文章的精华部分。其实并非

如此,联想六朝时男女青年采莲的那几段,才是作者的主旨所在。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应是:

不宁静,出门;求宁静,观景;得宁静,回家。它表面上写的是一次游览荷塘的经过,实际

上展示的却是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一次深刻的思考过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段描写非常生动优美,行文流

畅,比喻新奇贴切,娓娓道来,从容不迫。作者笔下的荷塘,充满了生命的气息。月光如水,

荷叶田田,荷花点点,微风徐来,带走荷香阵阵,尽管深夜中的荷塘很寂寞,但荷花荷叶依

旧毫不吝惜地展示自己的绰约丰姿。作者浓墨重彩地刻画荷塘月色的美丽,为下文描写荷塘

采莲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而蓄势待发。站在美丽的荷塘边,很自然地,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

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

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许多研究者对这一段描写没有注意,以前的

高中语文教材将这一段以及梁武帝的《采莲赋》统统删去,真可谓买楼还珠了。前面描写荷

塘月色那几段其实只是个漂亮的“梗”,是为了包装“想起采莲”这个“珠”的,后面的文

字才是全文最关键的部分。作者这样写,意味深长。六朝,指吴国、东晋、宋、齐、梁、陈,

它们都以建康为都,历史上合称为“六朝”。六朝从公元三世纪初一直延续到六世纪末,前

后一共三百多年时间。这段时间朝代更替频繁,加上南北长期分裂,狼烟不断,政局混乱,

统治者“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台",劳动人民很难过上安定的生活。但是,尽管如此,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依然是那样执著。你看,身逢乱世,年轻的姑娘们却满不在乎,夏

天,她们划着一只只小船,来到一望无际的南塘里采莲,一边唱着情歌,一边采着莲子,整

个莲花湖畔,简直就是一片笑声和歌声的海洋。血流成河的战争威胁,没完没了的苛捐杂税,

至此都被这群快乐的人们抛之脑后了。

想到以上这些,作者情不自禁地对这些朴素的先民表示钦佩和礼赞:“这真是有趣的事,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写这些,其实是为了暗示

他在荷塘边作这样的心灵独白:“我何必还要‘颇不宁静’呢?现在的时局跟六朝时相比,

也不见得坏多少吧?在那时,战争的巨轮随时可能压倒每一个弱小的生命,但是,尽管如此,

幸存下来的人们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对生活并没有丧失信心,对爱情、家庭还是抱着很大

的希望,对未来都满怀美好的憧憬,现在的时局也不太平,跟那时一样,我为何就不能像他

们一样笑着生活呢?任它风云变幻,我依然要珍惜生活,好好生活。1927年的中国虽然

暗无天日,群魔乱舞,民不聊生,但是,不能忘记,这个世界依然有美丽的一面,荷塘月色

不是依然如诗如画吗?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好好地活下去,为了所爱的人,为了这个美丽的世

界。”想到六朝采莲的风俗,朱自清先生从古代百姓那里找到了人生的导师,他的心里终于

恢复了多日不见的宁静。于是,他“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平静地结束了这次心灵的洗礼。

文章到此结束,天衣无缝。朱自清先生的这次荷塘之行,很像一次参禅悟禅的过程。“醉翁”

之意不在酒,也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于对现实与人生的思考之中。在如诗如画的荷塘边,

作者远离外界的浮躁与喧嚣,独辟一角宁静的天空,在荷花、荷叶前面,在历史与现实的对

比中,作者得到一次顿悟,看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高贵,意识到了人的自尊、自信和自由。荷

花在黑夜之中,依然如此美丽;我们的民族从古至今,经历了多少劫难,但生命依然源源不

息。在读这篇散文时,我仿佛能听到朱自清先生悄悄地告诉自己:黑暗和丑恶是暂时的,生

活和生命是永恒的、美丽的,若能师法先民,就能获得力量战胜迷惘,获得心灵的宁静。这

就是《荷塘月色》一文的“真意”所在。

《荷塘月色》审美教学法的尝试

在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大家都喜欢欣赏美。可以说“优美”这词本身就给人以美感。

人们领会、欣赏美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而“美”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依托一定

的事物而存在,或寄托于自然,或寄托于艺术,或寄托于人的心灵。因此,人们的审美活动

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反过来说,人们在遇到美的事物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审美,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说,这些审美活动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象征。

而美常常又和真、善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丑、假、恶的对立面,也就是说,美常常与道

德纠缠在一起。因此,审美的过程,也是净化灵魂的过程,审美对每一个人都有着积极的意

义。席勒说:“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这一转变过程,只有通过审美自

由这个中间状态才能实现……总之,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

成为审美的人。”可见,审美活动是促使人性获得完善的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正确

的美学观念,学会如何欣赏美是很重要的。因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基本上还未形成定局,

辨别美丑的能力还不足;他们的模仿能力又特别的强,有时难免模仿一些不良的行为。

语言艺术是最为常见的艺术,它和美学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因为审美的门户是感知,而

语言和人的感知是紧密相连的。语文课当然也就与美学紧密相连。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

在于教学程序的流畅、学生语文知识的扩展、学生阅读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在于学生心灵得

以陶冶或震撼。文学作品对人的感染作用是举世公认的。

因此,语文老师应该选择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课文来进行审美教学。对于高中学生,

教师可适当介绍一些美学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四大问题:什么是美?美有哪些种类,各有

什么特点?审美有些什么意义?如何审美?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当然这种认识还不深刻,但经常审美实践就会逐渐加深的。

《荷塘月色》是用于审美教学最为理想的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它具备三大

美。

(一)语言美。从文字运用语音为其物质外壳来说,它与音乐有共同性。闻一多主张的

诗歌三美之一就是音乐的美。《荷塘月色》的语言具有很浓重的音乐之美。叠词的运用增加

了语言的柔美,显得舒缓从容,如“田田的叶子”“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而整句

和散句的交错,造成参差的美,这些使本文的语言有了一种灵动的美,就像音乐一样。

(二)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特有的重要范畴。中国画和中国古典诗歌都强

调这点。画家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看此画令人生

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朱自清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他的散文有不少具

有这种意境之美。本文更是出神入化。而“形似”中求“神似”,是意境的创造的基本要求。

《荷塘月色》通感的运用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一点。其实从审美角度来看,“通感”是一种

心理现象,在审美活动中,运用通感的心理功能可以使人产生新鲜隽永的意象。“塘中的月

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就调动读者的通感心理,

在想象中感知了文中景色的音乐般的美感。(意境的美同语言描述的景物之美也是紧密相连

的,就这一点来说,它也就是语言美的一个方面。)

(三)感情美。情感活动是艺术思维中的重要方式之一。“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

动力之一。”(别林斯基)我们常常能从朱自清的散文中感受到作者浓厚的情感。《荷塘月色》

中作者的感情是较为含蓄复杂的,具有一种含蓄之美。它就像一根系住风筝的线,并不很明

显,但始终存在;有时夹杂在写景中。

《荷塘月色》的背景资料

1.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

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

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2.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

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地过

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

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3.无可讳言,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国民党政府

的。在“七七”前夕,“一二•九”运动的后一年,1939年12月20日的日记云:“陈君来

访,谈及国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场与政府相同。”

(王瑶《念朱自清先生》)

4.《哪里走》一文是研究朱自清当时思想的重要资料,详尽而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内心世

界。从以上的材料和分析我们可以说,《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表现了20年代末,朱自

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程翔《〈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

5.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怀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

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

的秀丽的文章来者,大约是因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缘故。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一散文集〉导言》)

6.这篇作品获得人们特别赞赏的原因,就在于它写景的特别工细。朱自清不像一般人那

样把荷塘月色的景象笼统写出来,而是把这个景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把这个荷塘与

月色本来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景象分解为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月色下的荷塘,一部

分是荷塘上的月色。前者重点是写荷塘的种种景物,而以月色为背景;后者重点是写月色的

种种变化,而以荷塘为背景。这样由一完整的荷塘月色这一景物巧妙地分解开来作两次描写,

就得以把景物描写得很细腻。当然,这种描写,并不是把本来很统一和谐的描写对象生硬地

割裂开来,而是始终把被分作两部分的荷塘和月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不过是两次描写的

角度不同,主景和背景互相调换了一下位置罢了。

不仅如此,朱自清在表现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这两个组成部分的时候,还进一

步作更精细的分解剖析,把这两个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许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写并且从

景物观赏者的视觉、嗅觉、听觉以及景物的静态、动态等角度,写出它们的种种性状,从而

把景物表现得格外细腻。

(杨昌江《工笔画,朱自清的散文艺术》)

课外练习

1.下面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踱着(慢步行走)朗照(稀朗)蓊郁(草木茂盛)

B乘凉(利用)眠歌(睡眠)苍茫(青色)

C.亭亭(直立的样子)风致(美的姿态)空隙

D.丰姿(姿态)点缀(组合)惦着(挂念)

答案:B(A.“朗照”的“朗”应为“光线充足”;C.“亭亭”应为“形容高耸”;D.“点

缀”的“缀”应为“装饰”。)

2.如果将下面加点的部分改成括号中的部分,比较准确的一项是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