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友好学校第七十届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1页
吉林省辽源市友好学校第七十届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2页
吉林省辽源市友好学校第七十届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3页
吉林省辽源市友好学校第七十届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4页
吉林省辽源市友好学校第七十届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吉林省辽源市友好学校第七十届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本试卷共33题,满分100分,共8页。考试用时90分钟。留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晰,将条形码粘贴到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需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需用0.5mm黑色中性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依据题号依次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运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肯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学问的老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2.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宏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这一现象表明A.孔子不只是儒家学派创始人B.儒道法三家思想已完全合流C.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对立D.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困难性3.《韩非子五蠹》记载:“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行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表明韩非子认为人类社会是A.静止的B.循环的C.发展的D.退化的4.《墨子》是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包括《尚贤》、《非攻》、《兼爱》、《修身》、《天志》《明鬼》、《备城门》、《备梯》等,涉及哲学、逻辑、军事、工程、几何学等,这反映出《墨子》A.最能体现各国统治者的需求B.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C.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D.对自然规律进行了系统概括5.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立刻得之不能立刻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许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据此可知,陆贾A.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B.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C.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D.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6.孔子主见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高校》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A.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B.始终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C.一贯强调主动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7.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旧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构成一位特色显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这表明李贽A.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B.具有早期启蒙思想C.局限于传统文化樊篱D.思想引起社会变革8.黄宗羲认为,一个人出来当官,做君主的臣子,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这番话表明黄宗義主见A.同等的君臣关系B.臣子与君主持相同看法C.否定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D.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9.中国古代有思想家认为,历史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其中的规律性是由“理”与“势”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来体现的。由“理势合一”而构成的“天”即是人类历史的主体,它确定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下列项中,与此相对应的主见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更之客形尔”C.“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先气后”D.“天地之化日新”、“只在势之必定处见理”10.苏格拉底提倡“美德即学问”。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学问,源于学问。他还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没有学问便不能为善。苏格拉底的这一主见A.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反思B.彻底否定人是万物的尺度C.表明他否定希腊的民主制度D.说明白学问是人类生存之本11.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大卫》呈现了男性美,英俊的面孔、有力的肌肉、比例恰当的身材,充分显示出男子气概。当教皇建议给裸体人物穿上衣服时,米开朗琪罗直言不讳地答道:“陛下,请您照料人们的灵魂,让我照料人们的肉体吧!”米开朗琪罗的回答A.抨击了天主教会B.推动了宗教改革C.否定教皇的权威D.体现了人文精神12.有人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见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这段对话最有可能是A.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B.伽利略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C.伏尔泰与法国贵族D.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13.洛克在《政府论》中论述道:“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求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平安与和平的生活。”此论体现的洛克的主见是A.社会契约B.共和政体C.分权学说D.人民主权14.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酷爱文艺。她把戏剧《费加罗的婚礼》挪到国王眼皮子底下演出。该戏剧描绘的是启蒙哲学最痛恨的那个封建等级观念,事实上是攻击统治阶层。而国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得。这反映了A.法国启蒙运动自上而下全面绽开B.统治者肯定程度上接受理性哲学C.路易十六的开明缓和了阶级冲突D.统治者推动启蒙哲学的广泛传播15.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爱好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看法,其中最合理的是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D.传闻神农氏发觉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16.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17.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看法是:“驾驭数学学问的人应当满意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晰,学者应当有适可而止的看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当适可而止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C.《九章算术》的好用性相对有限D.数学学问很难应用于生活实践18.1346年,欧洲鼠疫大流行,教会渐渐同意尸检以查明死因。1543年,维萨里出版《人体构造》,依据解剖事实指出,天主教义里所说的帮助耶稣复活的“复活骨”不存在。1564年,重压之下的维萨里去耶路撒冷“谢罪”。这些历史现象A.说明白宗教改革的困难曲折B.奠定了生命科学的探讨基础C.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圣统治D.摧毁了封建神学的创世理论19.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如钢铁采矿)比重渐渐下降,而电子、原子能、生物工程等“朝阳工业”迅猛发展。它充分说明这次科技革命A.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的变更B.使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C.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更D.使科技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20.有学者指出,在鸦片斗争到来之前,林则徐起先主持翻译英文书报,获知了英国的一些基本状况,并据此分析得出了对英国的基本相识。例如,英国是以贸易立国的,即便鸦片贸易中断,英国为了茶叶等商品的利益,也绝不会对中国开战。林则徐的这一相识A.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B.客观分析了战前形势C.延缓了鸦片斗争爆发D.成为战败的主要缘由21.19世纪七八十年头,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实行。”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钦?”这反映出当时: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B.对西学的探究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C.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D.“中体西用”的内在冲突推动了观念嬗变22.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C.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23.1923年梁启超曾言:“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慢慢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行能,慢慢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梁启超这段话A.说明白中体西用的局限B.表彰了辛亥革命的贡献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转型D.分析了新文化运动起因24.1920年9月,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若不经过阶级斗争,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据权力阶级地位底时代,德谟克拉西(即民主)必定恒久是资产阶级底专有物,也就是资产阶级恒久把持政权抵制劳动阶级底利器。”“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建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须要。”这表明他主见A.中国共产党要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B.建立真正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D.改造中国必需走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25.下列是中国近代不同政治派别的主见,他们的共同诉求是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革命必先反满反清,其清廷已蜕变为“洋人之走狗”,焉可保狗护狗而不打狗乎A.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B.抗拒外来侵略,抵制西方文化C.发展资本主义,振兴民族经济D.救亡图存,推动中国的近代化26.下表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的部分思想主见。两者思想主见的共同点是思想主见出处“中国欲求生存,必需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陈独秀《吾人最终之觉悟》“君与民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李大钊《民彝与政治》A.都反对封建B.都提倡政治革命C.都否定儒家思想D.都提倡民主政治27.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的报告《论联合政府》一文中的核心概念是民主,该文中民主一词出现达257次,除去民主同盟、三民主义、民主派等固定词中所含的“民主”二字仍有140次之多,毛泽东突出民主主要是因为A.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B.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成功C.夯实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基础的必要性D.创新革命理论宣扬形式的需求28.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天津等地发表系列谈话,史称“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快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须要能够逐步得到满意。”这一论述表明邓小平A.主见政治上实行系统的拨乱反正B.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C.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明确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9.1967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次爆炸的时间特别奇妙(联合国大会辩论起先前),而且速度快的异乎寻常,假如‘四大国’接着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抓紧让他们进安理睬吧。”材料表明中国“这次爆炸”成功的主要意义是A.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B.促进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C.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D.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30.“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高兴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阅历之歌》中用组歌描绘了扫烟囱孩子,从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A.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心情B.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C.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D.以印象主义技巧呈现真实历史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扬“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将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摘要)材料二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清规戒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子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陈独秀(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学问,指出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结合史实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将来”的?(7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儒家学派的相识有何相同点,结合所学学问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6分)3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士人群体意识具有显明的时代色调。宋初石介极力主见为文必需与倡扬儒家之道结合起来,要文道统一。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面对社会危机,士大夫“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范仲淹上书皇帝,直陈天下危机,呼吁“变通”、“更张”,发起了以澄清吏治为重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在上书中告诚“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他发起的熙宁变法运动把宋代政治变革推向高潮。——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探讨》材料二甲午斗争之后,士大夫起先特别自觉而主动地变更,以期回应“西潮”的挑战。1895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思想,已经“与自强运动时期颇不相同,自强时期的求变求新,尚是信任中国的道统、中国的文化不行变,故其求变求新仅及于器物层面,而他们已经起先信任精神文化层面亦必需同时有所变更”。激进的变法者们为了挽救危亡,引入了从达尔文、斯宾塞到赫胥黎的进化理论,为自己的政治行为找寻新的正值性依据。——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宋代士人群体意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7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甲午斗争后“士大夫回应西潮挑战”的表现并指出其影响。(8分)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51年,在闻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起先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参与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老一辈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尔、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修理、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等人。该书用科学成果对抗宗教神学的谬误,用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宣扬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参与编撰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材料二受过西方教化或影响的新学问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并且确定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和文化作为新秩序的基础。同时,他们发动一场以白话文代替古文的新文学运动。这场学问风暴给儒家,包括传统伦理、,风俗、人际关系和社会习俗,以粉碎性的一击;同时,还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看法。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了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的确,有些论者认为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中国还没有发生过如此猛烈及根本的社会和思想变革。——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6版)(1)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缘由及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5分)(2)(3)据材料和所学学问,概括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共同影响。(3分)友好学校第七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