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范文15篇_第1页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范文15篇_第2页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范文15篇_第3页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范文15篇_第4页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范文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范文15篇事迹材料是为了表扬先进、弘扬正气、推动工作,对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照实记载和反映的书面材料。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盼望对您有所关心!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1】

临清是明清时期出产贡砖的地方,刘更生曾专程去临清古城区和旧窑址搜集古砖,但终无所获。孰料机会却找上门来,与临清相邻的茌平县有几位中医界伴侣,因当地筹建金元时期的历史名医成无己的纪念馆,找到刘更生求教文献典籍相关事宜。他得知刘更生正在搜集临清贡砖,很快给他送来六块“仿古建筑专用砖”,范本正是临清贡砖大青砖。作为友情回报,刘更生特地用一块大砖刻了篆书作品“至人无己”,赠送给成无己纪念馆。

前不久,刘更生教授的讨论生小张,去齐河考察民国时期山东名医郝凤章的故居。在老宅的墙底下,捡到一片有些残缺的青瓦,让刘更生始终爱不释手。他说,郝凤章是民国时期山东中医界的闻名人物,兴办了私立山东国医专科学校,享誉全国。我省的.骨伤科名医梁铁民、针灸名医杜德五都是他的同学。民国时期,南京政府提出了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引起了当时中医界的剧烈反对。当时全国中医界推选了六名代表,到南京抗议请愿,经过多举措抗辩,最终使此案未获实施。郝凤章就是当时的六名代表之一。这块郝凤章老宅的青瓦,何其厚重呀!刚过完春节,刘更生就来到工作室,在这块青瓦上刻下篆书“道在瓦壁”。这四字出自《庄子·知北游》,揭示了大道无所不在、常处低微的深远意义。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2】

马德明,循化县群众称“哈三”。于1968年9月诞生在循化县清水乡大寺古村。他是群众眼中的技能大师,技术明星……他以自己20多年对农机具的钻研、修理制造,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现了草根企业家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创业风范。

目前马德明创立的青海哈三工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占地6亩,员工约60人,从事农机具的研发、生产、推广、销售、技能培训等。主要加工制造谷物脱粒机系列、小型割晒机、卧式锅炉系列、双层面高效节能热循环采暖炉、家用小型核桃剥皮机、玉米蚕豆两用脱粒机、粉碎机等产品。在短时间内铸就了品牌,赢得了市场,多年来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精致精细、执着专一。马德明说“他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是完善主义者,凡事都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说起自己的这一路,马德明一扫脸上的害羞,开头滔滔不绝——头顶似火骄阳,有时候一干就是一天,一整夜,忙起来都顾不上喝一口水;滚烫的铁水不时会溅到胳膊、脖子上,工作服和贴身衣服被焊花烫出大大小小的洞……,这些事迹从马德明的口中说出来,显得特别的平淡。

“做人要踏实,做事要仔细,我今日的成果,离不开我父亲的教育,在我印象当中,我父亲是全村二百来户近1500人中唯一会驾驶和修理青海手扶拖拉机的人,是全村的能人。”马德明说,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放弃了连续上学。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将村民的播种机,脱粒机、喷雾器等各种用具一一修理好,在修理过程中,不断积累阅历,并了解到当时许多用具并不适用于西部山区实际需求,想为我们老百姓做出一份力,关心他们解决实际需求。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贫困,马德明就去出门赚钱。

20多年来,他没少吃苦头,但也并未放弃,一路披荆斩棘,摸索,钻研,开头他的制造之路。1994年带着几件自制的修理工具,在循化县城环城路一间简易的铺面里电焊及农机修理铺。当时,县内手扶拖拉机除了耕种庄稼,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到外地去淘金挣钱。手扶拖拉机成了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和种地拉运不行或缺的重要机械。因此,在动身前修理或保养一下自己的手扶拖拉机是拖拉机手们的最大心愿。许多客户都找他捣鼓。他们说是马德明修理整理过的拖拉机从出门到回来的几个月里从来不出任何故障。就这样,马德明的家名—“哈三”在循化基本上家喻户晓了。

马德明深刻体会农夫之苦,尽他所能为农夫排忧解难,解决“疑难杂症”。相比种田,收获时更辛苦,因天气多变,抢收稻麦,缺少劳动力,不能准时进行脱粒入仓,这成为百姓的一大苦恼,西部山区稻麦成熟周期长、麦秆长,脱粒季节气候已变凉,当时市场中的脱粒机是依据内地环境而设计制造,用于这边明显不太抱负,麦秆多、喂入稻麦时滚筒很简单缠草,而无法从机子中排出,工作效率和精选效果很低、村民保养意识和故障排解力量不足,于是马德明深化各村去解决、排解机器故障,为民解忧。在此期间,总结出当下百姓最需要的是一种适合西北山区可移动和修理便利及精选工作效率高的、能够较抱负地解决实际需求的多用脱粒机。于是,他找一台报废了的脱粒机,用2年时间,不断拆卸、组装、摸索、改进、试用、创新,最终设计制造出一种工作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4倍以上的脱粒机,此机子不管稻麦怎样喂入工作,都能利索地进行脱粒,不消失滚筒缠草现象,能真正解决百姓在脱粒中的所急,所想问题。

产品制造胜利后,许多百姓开头找他订购脱粒机,但因缺乏厂房、设备和技术队伍,供不应求,收到100多台订单,他找几个人自己在当年麦子收获前只完成了30多台脱粒机的制造,使30户人受益,百姓赞声不断。万事开头难,这30多台机子对我来说很难得,创作过程更是困难,不停地想、看、拆、装、磨……亲力亲为,力求“完善”,却也觉得不满足。马德明觉得当时要想解决百姓的脱粒问题及需求,最重要的还是缺乏肯定的技术,于是他又踏上寻求技术的道路,找大企业无偿工作,在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短时间内企业管理人员看到他的优势力量,将重要工作交予他,并获得肯定酬劳,同时,也使他收获颇多,学会了操作车床、铣床、刨床等机器,并了解了企业管理和运行模式。因马德明工作踏实仔细,工作力量强,很快被祁连县农机修造厂负责人聘请,并担当技术指导。在期间,不断的充实自己的技能,并学习理论学问,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两年后,他带着积累的资金和阅历,在循化县城郊区买了六百多个平方的地皮,盖了简易车间,想办起自己的农机研发和生产厂地,却因资金、设备等因素,无法满意老百姓缺乏先进产品的需求。于是,他再次出门找企业合作,用自己所把握的技术开发设计谷物扬场风扇。在此过程中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看到的都是马德明在车间工作捣鼓的身影,他对这份事业的热衷已无法形容。

3年后回到家乡循化县,办起了“循化县农机修造厂”,制造销售他制造的新型精选脱粒机、锅炉等。从严格选料、下料、精加工、焊接、组装、打磨、喷漆、检测、到出厂,每一关都亲力亲为,直到每一个细节都毫无问题才出售。他研发的多用脱粒机可以脱粒小麦、青稞、油菜、玉米、豌豆、藜麦、粉草等,得到了村民的欢迎,也解决了稻麦收获时,抢收抢打、粮食准时入仓等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群众的欢迎,还不断地销往省内外,产品供不应求,规模也越来越大。

马德明深刻体会到冬季取暖效果不抱负,一进屋都抢坐在炉子边,才能感受到热度。他想到要改造炉具,由于我们高原气候冬季长达6-8个月且寒冷耗煤,于是他不断地思考和讨论,依据老百姓生活取暖方式,于2022年研发出双层炉面热循环取暖炉,产品功能抱负,并获得国家创造专利和国家科技成果证书,该产品比传统燃料节省30%-50%燃料,室内温度比传统炉提高1-2倍,使火焰在双层炉面内强制循环,提高了室内温度和热量面积,吸入烟筒的火焰和灰尘降低70-80%,技术先进,购买的客户络绎不绝。依据本地实际,少数民族丧事喜事和餐饮都离不开烧水锅炉,他从小看到的都是立式锅炉,市场上烧水锅炉也都是传统的立式锅炉,不便移动、烧水时间长,致使炉内水变浑浊、耗燃料、烟筒排放火焰和灰尘太多,污染环境、炉内水垢很难清理等,依据这些不足因素,他就开头讨论和设计,设计出一种新型可移动卧式锅炉。传统立式锅炉烧开200斤水需1-1.5小时左右,耗煤30斤左右而马德明开发的卧式锅炉烧开200斤水需要20-25分钟左右,耗煤4-5斤左右,排放在大气灰尘和火焰降低60-70%,并将排放到烟筒内的火焰再次利用起来可烧水,大大改善了传统锅炉中所存在的问题,易清理水垢、节能环保、便于移动,该锅炉已获得国家创造专利。

不放弃努力成为马德明的任务,在现有的基础上争取再争取更是他的职责。为了扩大市场,他将研发的产品推广到外州县,亲自操作机器、手把手教农户正确使用,并让农户先试用,试用待满足后才付款。他生产的产品年年供不应求,收到群众好评。并且各类产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登上了《青海日报》《青海农夫报》《青海科技报》等。群众抢购产品,赞扬不断,笑颜连连……马德明说:“这一切,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最大的喜悦,群众满足我的产品,就是我最大的欢乐”。

马德明生产的脱粒机于2022年被列入“青海省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哈三”品牌先后获“循化县好商标”、“海东市知名商标”、“青海省闻名商标”等;近几年来,企业先后被各相关部门评定为“年度文明诚信私营企业”、“年度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科普示范基地”、“循化县先进基层工会”、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青海省科技型企业”、“全省培育和进展市场主体创业奖”、“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诚信经营示范单位”等。2022年中共海东地委、海东行政公署评为“海东地区就业创业先进个人”;2022年获“青海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2022年,本厂名称变更为“青海省哈三工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创业”有着太多的心酸历程,不断钻研,不断创造,不断试验,亲自与农户进行产品试验,亲自用本厂脱粒机脱粒,亲自用本厂小型收割机收割,做试验,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改善,不停的讨论,最终达到最完善效果。

一个一般得不能再一般的人,却凭借自身的努力干出了一番不一般的事业。从十几岁在村里修理家电、手扶拖拉机,到县城电焊铺,到第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品牌、修造厂,再到国家创造专利获得者,马德明二十多年如一日,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从一名一般农夫成长为一名技能大师,他的胜利,源自于对生活工作的那一份踏实、仔细、喜爱”。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3】

陈兆海,中共党员,1974年12月诞生,1995年毕业于天津航务技工学校测量试验专业,现为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测量首席技能专家,作为测量施工的主要负责人,他是索塔上随叫随到的“蜘蛛侠”,也是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的获得者,更是创下了靠人工测量方法,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精度掌握在厘米级的奇迹……一次次挑战、一次次跨越,专业、用心与专注已经融进他的血液之中,他用执着与坚守、专心与细腻,一次又一次撰写着中国工程的技艺和传奇。

他执着专注、不忘.初心。从“攻克悬索安装”到“高精度测量”,他不仅精炼了“中国速度”,更制造了“中国精度”。

从我国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及我国首座航母船坞——大船重工香炉礁新建船坞工程;到国内最长船坞——中远大连造船项目1号船坞工程;再到我国首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星海湾跨海大桥工程,以及大连湾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长工程,顺当承建的背后,都见证了他攻坚克难、精雕细琢、勇于创新和追求极致的匠人匠心。

一路走来,陈兆海在平凡中制造着非凡,在非凡中演绎着感动。用工匠精神对待每一个微小的细节,持之以恒追赶匠梦、呕心沥血传授技艺,靠着对测量事业的执着与喜爱,陈兆海将一团团永不熄灭的激情火焰点燃在很多的点与线之间,他所隐藏的不竭奋斗与赤子情怀弥足宝贵,不仅照亮了自己别样的人生,也诠释出新时代央企工匠的风采与活力,更托起了辉煌的中国梦!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4】

胡双钱,在30年的航空技术制造工作中,他经手的零件上千万,没有出过一次质量差错。

他叫胡双钱,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一位本事过人的飞机制造师。

“每个零件都关系着乘客的生命平安。确保质量,是我最大的职责。”

核准、划线,锯掉多余的部分,拿起气动钻头依线点导孔,握着锉刀将零件的锐边倒圆、去毛刺、打光??这样的动作,他整整重复了30年。

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和着空气中漂移的铝屑凝聚在头发、脸上、工服上??这样的“铝人”,他一当也是30年。

胡双钱读书时,技校老师是位修军机的老师傅,阅历丰富、作风严谨。“学飞机制造技术是次位,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这句话对他影响颇深。

一次,胡双钱按流程给一架在修理的大型飞机拧螺丝、上保险、安装外部零部件。“我每天睡前都喜爱‘放电影’,想想今日做了什么,有没有做好。”那天回想工作,胡双钱对“上保险”这一环节感到怎么也不踏实。保险对螺丝起固定作用,确保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不会因震惊过大导致螺丝松动。思前想后,胡双钱不踏实,凌晨3点,他又骑着自行车赶到单位,拆去层层外部零部件,保险醒目消失,一颗悬着的心落了下来。

从今,每做完一步,他都会定睛看几秒再进入下道工序,“再忙也不缺这几秒,质量最重要!”

“一切为了让中国人自己的新支线飞机早日平安地飞行在蓝天。”

从2022年参加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后,胡双钱对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他深知ARJ21是民用飞机,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期盼和幻想,又是“首创”,风险和要求都高了许多。胡双钱让自己的“质量弦”绷得更紧了。不管是多么简洁的加工,他都会在干活前仔细核校图纸,操作时当心谨慎,加工完多次检查,“慢一点、稳一点,精一点、准一点。”并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阅历和对质量的执着追求,胡双钱在ARJ21新支线飞机零件制造中大胆进行工艺技术攻关创新。

型号生产中的突发状况时有发生,加班加点对胡双钱来说是“家常便饭”。“哪行哪业不加班。”他总说,“为了让中国人自己的新支线飞机早日平安飞行在蓝天,我义不容辞。”

一次接近下班,车间接到生产调度的紧急任务,要求连夜完成两个ARJ21新支线飞机特制件任务,次日凌晨就要在装配车间现场使用。

他下班没有回家,也没有让大家绝望,次日凌晨3点钟,这批急件任务最终完成,并一次提交合格。

“假如可以,我真的好想再干三十年!”

胡双钱从小就喜爱飞机。小时候,为了看飞机,他不惜从家步行两个多小时到大场机场四周,躲在跑道边的农田里看飞机起落。炎炎夏日,他经常被水沟边的蚊虫叮得满身是包。

胡双钱技校毕业后进入上飞公司。一进门,学钣铆工的他就被安排到专业不对口的机加车间钳工工段。一些人走掉了,可狡猾忠厚的胡双钱选择了留下。靠着“只要能造飞机,自己坚决听从组织安排”的一股劲,他开头了自己的钳工生涯。

30年里,很多困难时刻他都挺过去了,唯独“运十”飞机的命运成了他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心结。现在看到国家又重拾大飞机的幻想,他选择了一种特别的方式连续再干30年的豪情——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胸怀大飞机梦的年轻人。在一届上飞公司技能大赛中,他带领的班组3位参赛选手,囊括了钳工技能竞赛前三名。

胡双钱说:“参加研制中国的大飞机,是我最大的荣耀。看到我们自己的飞机早日平安地飞翔在蓝天,是我最大的愿望。”

能够研发大型客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这个处于现代工业体系顶端的产业里,手工工人虽已越来越少,却不行替代,即使是生产高度自动化的波音和空客,也都保留着独当一面的手工工匠。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高级钳工技师胡双钱就是这样一位手艺人,35年里他加工过数十万件飞机零件,没有消失过一个次品。

“幻想成真的感觉多少钱都买不来”

胡双钱诞生在上海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就喜爱飞机。制造飞机在他心目中更是一件神圣的事,也是他从小藏在心底的幻想。

1980年,技校毕业的他成为上海飞机制造厂的一名钳工。从今,伴随着中国飞机制造业进展的坎坎坷坷,他始终坚守在这个岗位上。2022年、2022年我国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先后立项研制,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再次被点燃。有了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胡双钱觉得实现心中幻想的机会来了。大飞机制造让胡双钱又忙了起来。他加工的零部件中,最大的将近5米,最小的比曲别针还小。胡双钱不仅要做各种各样外形各异的零部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别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时间,为了不耽搁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这个原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在当时却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连图纸都没有。打完需要的36个孔,胡双钱用了1个多小时。当这个“金属雕花”作品完成之后,零件一次性通过检验,送去安装。现在,胡双钱一周有6天要泡在车间里,但他却乐此不疲。他说:“每天加工飞机零件,我的心里踏实,这种幻想成真的感觉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飞机关系到生命,干活要凭良心”

55岁的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厂里年龄最大的钳工。在这个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班组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而打磨、钻孔、抛光,对重要零件微小调整,这些大飞机需要的精细活都需要他们手工完成。划线是钳工作业最基础的步骤,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结果。为此,老胡创造了自己的“对比检查法”:他从最简洁的涂淡金水开头,把它当成是零件的初次划线,依据图纸零件外形涂在零件上,“好比在一张纸上先用毛笔写一个字,然后用钢笔再在这张纸上同一个地方写同样一个字,这样就可以增加一次复查的机会,削减事故的发生。”胡双钱说。

“反向验证法”则是令胡双钱最为珍视的“金科玉律”、“独家秘诀”。这也与最基础的划线有关:钳工在划线零件角度时,通常采纳万能角度尺划线,那么如何验证划线是否正确?假如采纳同样方法复查,很难找出差错。这时,胡双钱就会再用三角函数算出划线长度进行验证。结果全都,OK;结果不相符,就说明有问题了。这样做,无异于在这一基础环节上做了双倍的工作量,但却为保证加工的精确     和质量,削减报废等打下基础。他说:“质量问题不是罚不罚款能解决的,飞机关系到生命,干活要凭良心。”

由于长期接触漆色、铝屑,胡双钱的手已经有些发青,而经这双手制造出来的零件被安装在近千架飞机上,飞往世界各地。胡双钱在这个车间已经工作了35年,经他手完成的零件没有出过一个次品。

“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2022年,担当大型客机研制任务的中国商飞公司成立。职工收入有了相应增加,还增加了补充公积金,胡双钱一家也开头盘算买房的事。前两年最终贷款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二手房,搬离了蜗居20多年的30平方米老公房。为此,全家人快乐不已。胡双钱闲下来时,也会清理清理房间,把玻璃刷得干洁净净,油烟机擦得清清爽爽。做家务也和工作时一样,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近年来,悄悄无闻的老胡获得了不少荣誉。2022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平生第一次走进庄重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胡双钱感慨:“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他说,“我们的民机事业经受过坎坷与挫折,但最终熬过来了,迎来了春天。我们应当更加珍惜今日的事业,想要更好,也还要靠自己。”

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5】

张冬伟,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

而他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善无缺。

宁允展,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

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

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6】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材料中的老王,就是焊接行业的“状元”。从学历水平看,老王并非出身高校名校,相反,他只是一名职高生而已。究竟是什么力气促使老王成为了一位“焊接大师”呢?不靠别的,靠的就是执着、敬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或许,在老王走向“大国工匠”的道路上,经受了很多挫折、坎坷和磨难,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力气能够阻挡老王那颗敬业奉献的心。由于这样,老王最终成为了焊接行业的佼佼者。所以,最具风采人物的桂冠,应当戴在老王的头上。

当前,我国正从“生产大国”向“制造大国”转变。一个制造强国的诞生,必需消失千千万万个像老王那样的“大国工匠”,只有这样,创新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2022年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介绍了八位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他们是:长征火箭“心脏”的焊接人高凤林,凭借超群的技艺,用“工匠精神”锻造了“中国品质”;錾刻工艺美术师孟剑锋,在上百万次的錾刻中,没有一次疏漏;深海载人潜水器零件装配专家顾秋亮,装配的零件丝毫不差,人称“顾两丝”;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在35年的工匠生涯中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未消失过一个次品,被称为航空“手艺人”;在液化自然 气船上“缝”钢板的焊接大师张冬伟,其焊接的殷瓦板只有牛皮纸一样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假如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面对如此艰辛的任务,他做到了万无一失;捞纸大师周东红,经他捞的宣纸,成了国内闻名书画家青睐的上乘纸品;高铁研磨师宁允展,其负责手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技术难度非同一般,可他做到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席钳工管延安,其安装的精密设备完成了16次海底隧道对接,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顺当进行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上这些技师是战斗在一线的劳动者,他们以超群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活的双手,,在平凡的岗位上成为了“大国工匠”,他们是真正无愧于时代的模范先锋。

有一句名言这样说道,“十样会不如三样好。三样好不如一样精。”是的,在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今日,我们需要更多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由于他们不仅能制造性地劳动,而且还具有“高精尖”的技术。“中国制造”若要走出亚洲,走向世界,靠的就是技术性人才的努力和付出。

在追求卓越品质的今日,我们盼望各行各业涌现出更多的“大国工匠”,这些“大国工匠”不仅能干一行爱一行,而且能干一行精一行。信任,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绝大多数劳动者,都能在“大国工匠”的引领下,共同实现宏大的中国梦。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7】

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讨论所组装工人。

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

胜利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这8位“国宝”级的“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都工作在最一般的岗位上,做的也是最平凡的工作,他们是当今中国千千万万一线工人中的一员,他们所做的工作,正是千千万万中国工人每天都在做的工作。

但是他们精湛的技艺和乐观探求的精神,令人赞美不已。

他们虽没有过硬的学历,也没有超人的天赋,但他们用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将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和完善。

即使再小的细节,他们都会全心专注,全力以赴,即便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他们也没有任何怨言。

他们擅长从微小处入手,用“螺钉”精神,努力在技工、技能上寻进展、求突破。

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经常称道的“德技双馨”,让人敬畏和感动。

这种执著、坚守、奉献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正是当今时代的“工匠精神”。

而他们身上所拥有的那种对工作的无限喜爱、对事业的执著专注、对质量的极致追求以及甘心奉献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现实展现,是当今时代工匠精神的完善代言人。

坚守、执着、喜爱、奉献这世界一切美妙的形容词用在他们身上都不违和,正是有着这样一群人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妙。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8】

艾爱国是第一位从湘钢走出来的焊接大师。从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到亚洲最大深水油气平台——南海荔湾综合处理平台,这些国际国内超级工程中,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从助力中国船舶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比肩世界一流水平,到突破国外企业“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都离不开他的焊接绝活。凭借一身绝技、执着追求,他2021年被授予“七一.勋章”。

他在上世纪80年月采纳沟通氩弧焊双人双面同步焊技术,解决当时世界最大的3万立方米制氧机深冷无泄露的“硬骨头”问题;上世纪末带领团队10年攻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大线能量焊接用钢国产化;花甲之年带领团队解决工程机械吊臂用钢面临的“卡脖子”技术,大幅度降低中国工程机械生产成本;主持的氩弧焊接法焊接高炉贯流式风口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申报专利6项,获创造专利1项。他用5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自己最初写下的“攀登技术高峰”的目标,将自己活成了一座高峰。

如今,72岁的艾爱国仍旧留在湘钢,工作在生产科研第一线。这些年,他为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40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100多项,在全国培育焊接技术人才600多名,制造直接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成为我国焊接领域的领军人。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9】

焊接技术千变万化,为火箭发动机焊接,就更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了,高凤林就是一个为火箭焊接“心脏”的人。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讨论院国营二一一厂特种熔融焊接工、发动机零部件焊接车间班组长,特级技师。

30多年来,高凤林先后参加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次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精彩完成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的焊接攻关、修复苏制图154飞机发动机,还被丁肇中教授亲点,胜利解决反物质探测器项目难题。高凤林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多个奖项。

绝活不是凭空得,功夫还得练出来。

高凤林吃饭时拿筷子练送丝,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冒着高温观看铁水的流淌规律;为了保障一次大型科学试验,他的双手至今还留有被严峻烫伤的疤痕;为了攻克国家某重点攻关项目,近半年的时间,他每天趴在冰冷的产品上,关节麻木了、青紫了,他甚至被戏称为“和产品结婚的人”。2022年,高凤林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高凤林以卓尔不群的技艺和劳模特有的人格魅力、优良品质,成为新时代高技能工人的时代坐标。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10】

陈兆海先后参建大连湾海底隧道、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船重工香炉礁新建船坞、星海湾跨海大桥等多项国家战略工程,坚守“用一辈子做好工程的眼睛”,从攻克悬索安装到高精度测量,将测深技术从原有的二维推展到三维,对海上沉管安装测量工艺进行革命性创新,用执着和匠心雕琢“中国精度”,诠释“中国速度”。

2022年,陈兆海参建福建石湖港项目,海疆状况特别简单,在没有测深仪的状况下,水深测量施工只能采纳“打水跎”(采纳水准仪协作水准尺作业)。在高流速的海疆放水准尺好比是顶着2—3节流速练百步穿杨,测深读数时间必需在配重触及海底的2秒内完成,最佳读数时间不足1秒。为抓住这1秒钟,只要没有施工,他就反复练习视力和反应速度,最终将一整套快速读数方法练成了条件反射,练就了一手在高流速海疆秒内精准读取水准尺的绝活,创下了靠人工测量方法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精度掌握在毫米的奇迹。

2022年,在我国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连港矿石码头项目施工中,陈兆海胜利将船用测深技术和GPS定位系统引入测量,该项技术革新成为后来普遍推广的GPS-RTK技术,在北方水工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内首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星海湾跨海大桥项目中,他带领团队采纳双GPS定位桩位圆心工艺,为桩位放样供应更加精确便捷的依据,有效提升了项目施工的效率和精度。随着大连湾海底隧道项目全面启动,他向着更高精度目标发起攻坚,提出了立体成像测量方法,胜利引进多波束测量设备和系统并进行优化,实现海底沉管“毫米”级精度对接。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11】

从“文物修复界泰斗”李云鹤到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从中国第一代核燃料师乔素凯到电网系统特高压检修工王进……他们是披荆斩棘的先驱,择一事,终一生,让“匠心”永久传承。他们精湛的技艺和乐观探求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制造不平凡价值的奋斗故事深深感染了观影师生。

作为新时代的中职学子,应当习得这种“工匠精神”,英勇地在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道路上寻梦、筑梦、圆梦,成为将来的“大国工匠”。

职业院校的同学是“大国工匠”的后备军,老师应当将“工匠精神”运用到日常工作中,通过各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关心同学练就精湛的专业技能,为国家培育高素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12】

1986年,卢仁峰在某军品生产攻坚中意外发生工伤,左手4级伤残基本不能工作。重返岗位后,他定下每天练习100根焊条的底线。为了克服左手残疾带来的技术“短板”,他把筷子当成焊条、把桌子当成练习试板,反复训练恢复技术力量,最终制造了熔化极氩弧焊、微束等离子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等操作技能,《短段逆向带压操作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掌握》等多项成果,“HT火花塞异种钢焊接技术”等国家专利。他牵头完成152项技术难题攻关,提出改进工艺建议200余项,一批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了才智和力气。

作为阅兵装备的某型号轮式车辆首次批生产,卢仁峰主动请缨,经过多次失败和从头再来,制造性地提出“正反面焊接,以变制变”的操作方法,使该产品合格率由60%提高到96%,对推动我军轮式装备性能和国防工业水平的跃升、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具有重要的牵引推动作用。2022年,他对某海军装备铝合金雷达结构件焊接变形问题进行攻关,通过优化焊接挨次、改进焊接方法、制作防变形工装等措施,一举解决了该装备变形问题,为开拓海军装备市场奠定了工艺技术基础。

他主动与公司签订“高师带高徒”的协议,把更多心血花在带徒弟和团队建设上,总结提炼出《理论提高6000字读本》和三顶焊法、短段逆向操作法等20余项焊接操作技法,培育出24名高级技师。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13】

作为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艾爱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创新,成为了一身绝技的焊接行业领军人。由艾爱国牵头成立的湘钢焊接试验室于20__年通过了计量资质CMA认证;20__年被湖南省总工会命名为“湖南劳模示范创新工作室”;20__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__年批准成为“焊接工艺技术湖南省重点试验室”。艾爱国带领他的团队参加了“贯流式”新型高炉紫铜风口焊接等国内多项“大国重器”与“超级工程”,为我国冶金、矿山、机械、电力、军工等行业攻克各种焊接技术难关数百项。一把焊枪,征战四方,这抹夺目焊光也一道燎亮了中国制造的崛起之路。

“艾爱国荣膺‘大国工匠’称号,必将在全省掀起学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争当工匠人才的`热潮。用先进典型引导广阔职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省总工会劳动经济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省总工会大力培育工匠人才,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湖湘工匠”品牌,胜利举办了“大国工匠·湖湘论坛”暨“20__湖湘工匠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实施了“百千万”工程,目前,全省已建立253个县级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20__年开展技能培训16万余人次,通过培训使5.3万名职工提升技能等级;已建立省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16个,市级689个,县区级1081个,全年开展创新课题或技术攻关2549项,转化创新成果1518项,获得专利数1174项,取得经济效益9亿余元,开展技术培训3300余场,培训11万余人次。一个个模范人物走上前台,成为全省职工和企业学习的典范,引领着全省职工乐观投身建设新代化新湖南。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14】

中国工匠精神代表人物——胡双钱

在一个3000平方米大的现代化数控车床厂房里,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

这像一个隐喻:在我们这个人口超过13亿人的偌大国度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同行们,显得寡言少语,也几乎得不到太多的关注。甚至,直到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特殊节目《大国工匠》在介绍胡双钱们时,仍有一些网友赞叹,“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

《大国工匠》叙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截至5月7日,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超过3560万次。人们发觉,包括胡双钱在内的工匠们,之所以走入镜头,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靠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制片人、《大国工匠》节目制片人岳群说,这样的工匠精神,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宝贵。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当观察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配工骄傲地对儿子说,‘街上那些美丽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的时候,我想,我们的中国工匠也应当有这种荣誉感,社会需要赐予技术人才更多敬重与重视。”

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必需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以及这些国家里掌握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

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莫非就没有这种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岳群说。

这也成了《大国工匠》制作的初衷。选题确定后,拍摄对象的查找是一道难关:要在种类繁多的工种与数量浩大的技术工人中,找到能代表中国水平与中国制造实力的工匠,并非易事。

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在诸多单位推举的工匠名单中,不乏一些大工程项目的指挥官、负责人,但制作团队却坚持一点,查找真正的匠人——“肯定要找到拥有顶尖技术的一线技术工人,他们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无一例外都要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水准。”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阻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行缺的一分子。

2022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外形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别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搁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岳群至今记得,在节目中,胡双钱所叙述的任务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由于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原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那时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

仅用了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通过检验,也再一次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也买不来的工匠满意感

查找拍摄对象的过程,也是这支制作团队的一次发觉工匠精神之旅。

一开头,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主任、《大国工匠》节目负责人姜秋镝就笃信如今的社会依旧有工匠精神的存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消失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也得以连续和传承,我们要做的,是把它挖掘出来”。

此前,大国工匠在岳群心中,更多的是一个拥有超群技能的群体,但拍摄完成之后,她却受到剧烈的震撼:“他们的心态,或者说他们对于工匠精神的熟悉与诠释让我佩服。”

给火箭焊“心脏”的高凤林,给她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

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讨论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0多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试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疱。

岳群记得,在这30多年中,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迷人条件给高凤林,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意感用金钱买不到”。

还有一个细节是,高凤林每天晚上离开厂房时,都要回眸看看,岳群说,“这有平安方面的缘由,更多的是在观赏,高凤林觉得他们手上诞生的作品就像金娃娃,每一个都是他细心雕琢出来的。”

尽管高凤林是一名工匠,但对待自己的作品,就像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这样的叙述无不令岳群和她的同事动容。

当然,制作团队也没有遗忘从事传统工艺的工匠们。

纯银丝巾果盘——北京APEC期间,我国送给各国元首的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