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全球通史》说:“14年以前,欧洲己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然而,斗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懊丧,失去信念,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这主要是在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A.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B.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C.使欧洲丢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D.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怀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斗争的浩劫,失去信念,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反映了一战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破坏,人们的信念受损,故D项正确。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解除。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材料无法体现,故B项解除。材料未涉及欧洲丢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的问题,故C项解除。考点:20世纪的斗争与和平·一战·影响2.《凡尔赛和约》有一闻名的“斗争罪”条款,条款指出这场斗争是“由于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而强加到协约国身上的”。依据这项条款,德国应毫不模糊地对协约国由于斗争而造成的一切损失“负有责任”。此“条款”的写入,主要目的是要证明“和约”下列哪一规定的正确性A.重新划定德国疆界B.处置德国的海外殖民地C.严格限制德国军备D.协约国向德国索取赔款【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德国应毫不模糊地对协约国由于斗争而造成的一切损失‘负有责任’”可知,协约国意图从德国索取巨额赔款以补偿其斗争损失,故选D。要求重新划定德国疆界和处置德国的海外殖民地是协约国分赃行为的表现,并不是对斗争损失的干脆弥补,解除AB;严格限制德国军备是为了防止德国卷土重来,解除C。3.罗斯福曾授意福雷斯特·戴维斯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中宣布:美国既不能回到孤立主义,也不能满意于为自己划定某个势力范围的传统均势政策,而是要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罗斯福宣称雅尔塔会议是一个转折点——我期望对我们的历史,从而对整个世界的历史都是如此。材料反映A.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B.美国全球战略发生了改变C.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失败D.美国和苏联的合作已经裂开【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美国既不能回到孤立主义,也不能满意于为自己划定某个势力范围的传统均势政策,而是要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说明美国企图由局部扩张发展到全面对外扩张,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罗斯福总统时期,因此当时美国并未建立霸权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美国的孤立主义的成败,故C项错误;美国和苏联合作的裂开是在二战后,故D项错误。4.相对于印巴斗争、中东斗争而言,朝鲜斗争和越南斗争更具有冷战色调,这因为它们A.爆发于冷战最激烈的时代 B.具有更为深厚的意识形态对抗特征C.完全符合冷战的全部特点 D.都是美国领先发动,苏联随后卷入【答案】B【解析】【详解】朝鲜斗争是以东西两大阵营对立为背景的一次局部斗争,是全面冷战的产物,越南斗争是美国为协作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冷战政策而在亚洲发动的侵略斗争,而印巴斗争、中东斗争地区冲突更明显一些,故选B;材料中四次斗争都爆发于冷战时期,解除A;C表述太肯定,错误;苏联没有卷入朝鲜斗争和越南斗争,解除D。5.当代世界,能源之争日趋激烈,尤其是被称为“工业血液”的石油资源。因此,“石油与国际争端亲密相关”。下列事务与此观点相符的是A.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B.印巴争夺克什米尔之战C.美国发起并主导的海湾斗争 D.巴以对“耶路撒冷”的争夺【答案】C【解析】【详解】美国为了保证它在海湾的石油利益和战略地位,维护西方的经济命脉,显示它在世界上的领导作用,发起并主导的海湾斗争,故选C;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是为了争夺殖民地,解除A;BD与石油资源无关,解除。6.它使“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它”是指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部族邦国是由原始社会有血缘关系的部落联盟发展而形成的,各邦国之间关系比较松散;西周推行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广阔地区的土地和人民进行分封,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从而形成“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故选C;禅让制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与题意无关,解除A;宗法制主要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冲突,与“众多地域国家”无干脆联系,解除B;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心集权,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解除D。7.《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订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上述材料反映了A.王国力力尾大不掉 B.御史职责名不副实C.监察制度调整完善 D.相权皇权冲突尖锐【答案】C【解析】【详解】从题干中“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订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皇帝任命宰相去监督监察机构,从而更好的发挥监察机构的作用,故选C;题干反映的是对监察机构的监督,A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解除;御史负责监察,“名不副实”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法体现,解除B。8.唐朝和五代科举的实际主持人为知举官,达官贵人或社会名流得发“公荐”给知举官,知举官依据“公荐”推选名单、参考举人考试成果确定录用名单,故有“通榜”之称,通常皇帝不参与录用之事。这反映出当时A.考试成果是取士的主要依据 B.地方大族把持取士大权C.选官制度难以擢拔优秀人才 D.科举取士尚欠严密公正【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取士权在知举官手中,假如没有得到“公荐”,考试成果再好,也可能落第,说明科举制尚欠严密公正,故选D,解除A;BC项说法过于肯定,错误,解除。9.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这反映出仁宗A.推崇民主政治体制 B.背弃中心集权成法C.具有肯定政治理性 D.试图缓和君相冲突【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可知,宋仁宗主见天下事“付之公议”,台谏进行勘正,有利于避开决策失误,体现出肯定的政治理性,故选C;材料中宰相与台谏官之间相互牵制,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解除AD;B不符合史实,解除。10.明代,旅居中国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曾经把本初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心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心。他这样做是为了A.迎合中国人“独尊”心理 B.融合中西方地理学学问C.适应儒家经世致用的理念 D.打破中国闭关锁国局面【答案】A【解析】【详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时期来到中国,是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他修改世界地图,把中国置于世界的中心,是为了迎合当时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理,故选A;BC不是其主要目的,解除;地图把中国置于世界的中心,与打开中国闭关锁国局面无关,解除D。11.据齐默恩《希腊共和国》,“如何选择陪审员……克利斯提尼的做法是,德谟向中心政府供应6000名预备陪审员(每个德谟600名),然后,抽签确定任职人选。”克里斯提尼的做法A.沿用了梭伦时期的惯例 B.彰显了公民同等的司法权力C.提高了法庭的审案效率 D.确保了公民对最高权力驾驭【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抽签确定任职人选”可知,克里斯提尼的这种做法,每个公民都可被选为陪审员,体现了古代雅典公民享有同等的司法权力,故选B;A材料无法体现,解除;抽签确定陪审员,与审案效率没有干脆关系,解除C;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公民驾驭最高权力与抽签确定陪审员无关,解除D。12.下框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白罗马法A.重视维护平民的利益 B.开启了诉讼代理制度的先河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扰 D.具有理性和重证据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说明罗马法留意理性和公允,和判定案件重重视证据的特点,故选D;维护平民利益,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材料也没有说明甲、乙等人的身份,解除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诉讼代理制度,解除B;材料信息与私有财产不受侵扰无关,解除C。13.“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诚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以……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听秘书朗读完后,他面色肃穆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这个宣言”是指A.《大宪章》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权利法案》 D.《独立宣言》【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诚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以……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可知,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这个宣言”是《权利法案》,故选C;13世纪初英国制定《大宪章》,与“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诚心接受这个宣言”不符,解除A;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制,但德国皇帝拥有很大的权力,皇帝限制议会,解除B;1776年美国发表《独立宣言》,美国没有世袭君主制,解除D。14.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驾驭”。这表明当时的法国A.内阁对总统负责 B.共和派占据肯定政治优势C.奉行分权制衡原则 D.议会的立法权出名无实【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驾驭”可知,材料体现了法国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分立,并且众议院和参议院相互制衡、总统和内阁相互制衡,故选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国,内阁要对议会负责,A错误;共和派只以一票之多战胜君主派,“占据肯定政治优势”表述错误,解除B;D不符合史实,解除。15.19世纪晚期德国各级各类学校数量不断增加。以普鲁士地区为例,1867—1881年间新建的学校达6000多所。而职业教化与实科学校教化的发展尤为突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促成这一现象的缘由是A.议会制民主确立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宗教改革持续推动 D.主权邦国的激烈竞争【答案】B【解析】【详解】1871年德国结束封建割据,实现了国家统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教化发展,特殊是职业教化与实科学校教化的发展,故选B;议会制民主与“职业教化与实科学校教化的发展”没有干脆关系,解除A;16世纪宗教改革,C时间不符合题意,解除;1871年德国实现了国家统一,实行联邦制,邦国没有独立主权,解除D。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行思议。因此法国实行的战略是防守性的。20世纪30年头的法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实在太大,以致无法制定任何坚决的外交方针。在大不列颠和美国,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损失与流血记忆犹新。英美高校生中间出现了和平运动。在英国,有些上层人物对法西斯独裁者公开地表露怜悯,或者至少认为他们是反对共产主义的堡垒,政府也力图实行模棱两可、不表态的方针,认为或许可以找出某些方法,以满意或抚慰独裁者们的较为合理的要求。在美国,则通过了中立法案。——摘编自【美】R.R.帕尔默等著《现代世界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20世纪30年头英、法、美三国对外政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缘由。材料二从1940年6月5日起先,德国集中主要兵力对法国发动进攻,德军由北向南推动,直逼巴黎。法国政府向美英求救。美国不愿担当军事义务,英国以保卫英伦三岛为理由,没有同意法国的要求。6月10日,意大利作为德国盟友参战,6月14日,德军攻陷巴黎,6月22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摘编自高海林、阎照祥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史卷》(2)结合所学学问,简析材料二中法国快速败亡的缘由。【答案】(1)相同之处:对法西斯国家实行纵容绥靖政策。缘由:国内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未认清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仇视。(2)缘由:德国的突袭和正确的作战方针;德军力气的强大;法国绥靖政策的推行;未得到美英的支持;意大利的参战。【解析】【详解】(1)相同之处:依据“法国实行的战略是防守性的”“有些上层人物对法西斯独裁者公开地表露怜悯”“在美国,则通过了中立法案”得出对法西斯国家实行纵容绥靖政策。缘由:依据“出现了和平运动”得出国内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依据“20世纪30年头”,结合所学得出忙于应付经济危机;依据“对法西斯独裁者公开地表露怜悯”得出未认清法西斯的侵略野心;依据“认为他们是反对共产主义的堡垒”得出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仇视。(2)缘由:依据“德国集中主要兵力对法国发动进攻”得出德国的突袭和正确的作战方针,德军力气的强大;依据所学可知,法国绥靖政策的推行是重要缘由;依据“美国不愿担当军事义务,英国以保卫英伦三岛为理由,没有同意法国的要求”得出未得到美英的支持;依据“意大利作为德国盟友参战,6月14日,德军攻陷巴黎”得出意大利的参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联盟约》关于斗争与和平问题的规定是人类历史上“真正第一次将集体平安概念详细运用于整个国际社会”。可是,这个集体平安机制存在着与生俱来的致命弱点,即从一起先它就缺乏一个国际权力机构所必需的普遍性与广泛性。在这最终一次大会上,对于即将解散的国联,赛西尔爵士断言:“创立它和参与它工作的那些人的努力没有白费,没有这些努力,这个新的世界组织(联合国)就不能建立起来。”——摘编自陈旭东《对国际联盟的再相识》(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国际联盟“与生俱来的致命弱点”。材料二1944年,中、苏、美、英在美国华盛顿郊区敦巴顿橡树园大厦实行了会议。第一阶段苏联方面主见,“世界警察”应当由美、苏、英三国组成,中国无权列入。由于美国政府的一再坚持,中国进入了“世界警察”集团。会议建议将这个组织定名为“联合国”。中国在其次阶段会议上除同意前一阶段的议案外,补充3点重要建议:1、在和平解决争端上,国际组织应适当考虑正义和国际法原则;2、大会应担当国际法的编纂和发展的任务;3、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应扩大到教化和其他文化合作。中国的建议先后取得美英苏赞同。它通过的议案成为1945年旧金山会议拟订《联合国宪章》的基础。——摘编自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开幕报道(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美苏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看法及其目的,说明中国补充建议被接受的缘由。【答案】(1)说明:国联正式成立时,会员国较少;成员国主要为各战胜国和一些中立国,苏俄和战败国最初都被解除在国联之外,美国没有加入国联;国联被英法所限制。(2)看法:苏联排斥中国加入;美国赞同中国加入,目的:维护各国利益,称霸世界。缘由:中国抗日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重要贡献;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气。【解析】【详解】(1)说明:依据“缺乏一个国际权力机构所必需的普遍性与广泛性”,结合所学,可从得出国联会员国较少,成员国主要为各战胜国,苏俄和战败国最初都被解除在国联之外,美国没有加入国联,被英法所限制等角度分析回答。(2)看法:依据“苏联方面主见,‘世界警察’应当由美、苏、英三国组成,中国无权列入”得出苏联排斥中国加入;依据“由于美国政府的一再坚持,中国进入了‘世界警察’集团”得出美国赞同中国加入;目的:可从维护各国利益,称霸世界分析回答。缘由:依据所学,可从中国抗日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重要贡献,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气等角度分析总结。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代重用文臣担当要职,驾驭军政大权,对武将进行抑制,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旺盛。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你同意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答案】示例一:“重文轻武”促进了宋朝的旺盛。说明:政治上: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制据势力,清除分裂的隐患,在肯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参政热忱高涨。经济上:社会稳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上:宋朝起先盛行读书风气,以文为贵、武为轻的思想深化骨髓,推动了天文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的发展。文化上:宋代的文、史、哲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名著和名作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绚烂夺目。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的全面旺盛。示例二:“重文轻武”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说明:军事上:皇帝干脆驾驭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限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和想方设法压制武人,使武官的主动性受到了严峻的打击,严峻减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气。在对辽、西夏的斗争中屡战屡败。外交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弱枝”的思想,对外没有主动加强防卫,一贯实行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政治上:为了减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浩大,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看法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政策。社会风气上: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价值观发生较大改变,多数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尚武精神遭到减弱。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中。【解析】【详解】依据“‘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旺盛”,可提出观点:“重文轻武”促进了宋朝的旺盛。然后,结合所学,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铲除了军阀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心集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科技发展,促进宋代的文、史、哲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同等说明“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的全面旺盛。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周族贵族带着商的遗民去往一个新的地方,再与当地的土著上层结合,形成了一种“三结合”的人口再编组,从而有利于不同族群的结合。西周崇尚礼制,它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使一个来源多样并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据王和《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许倬云《西周史》组编(1)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材料一西周政治统治加强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西周政制建设重大意义。【答案】(1)缘由:灭除了不听从统治的方国;分封血缘亲族、功臣亲信为诸侯;分封制确定了周天子和诸侯间君臣关系。(2)扩展了周的统治势力;促进了文化交融;促进了华夏民族(中华民族)的形成。【解析】【详解】(1)缘由:依据材料一中“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等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对比西周实行分封制前后天子与诸侯关系的改变,特殊是西周通过分封诸侯的做法,用血缘、姻亲等加强了对诸侯的限制等,说明西周政治统治加强的缘由。(2)意义:依据材料二中“形成了……人口再编组”,“有利于不同族群的结合”,“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使一个来源多样并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信息,结合所学学问,从扩展统治势力、推动文化交融和促进中华民族形成等方面,分析西周政制建设的重大意义。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美国第一个总统弹劾案安德鲁·约翰逊是美国第17任总统,民主党人。他温柔的南方重建政策,引起了国会中的共和党人,特殊是共和党激进派的不满与反对。1866年年底的选举中,共和党,特殊是共和党激进派获得大胜。新国会召开后,共和党激进派就提出一系列重建南部的法案,其中的一个关键是将拒不批准宪法第14条修正案的南部十个州,划分为五个军管区,由进驻的联邦部队军事长官负责治理,遭到约翰逊总统推翻。当时,斗争部长埃德温·史丹顿常与总统对着干,约翰逊总统声称要解除他的职务,国会则通过了《公职人员任期法案》,规定总统解除官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