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思路 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_第1页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思路 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_第2页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思路 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_第3页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思路 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_第4页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思路 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思路教案教学

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思路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

八年级下册)「篇一」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

2.北宋早期婉约词的特点及评价

二、学习过程设计

导语: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

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

焉者也。”词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北宋初期以晏殊和欧阳修

为代表的婉约词,有何特点,应作何评价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探讨北宋初期的

晏欧词。

请打开课本。

(一)阅读鉴赏晏殊《破阵子“春景》

齐读:《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清明前为何选写梨花、清明后为何选写柳花?

春社在春分前后,据花信(花期)风,五日一信,春分依次三信,海棠、梨

花、木兰;清明三信,依次为桐花、麦花、柳花。作者力图很准确地写出时令的特

征。

“三四点”“一两声”是实写还是虚写?

看似实写,实为虚写。意在表现环境的幽静。

“巧笑”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巧笑东邻女伴”是倒装句,调整以后为“东邻女伴巧笑”,东邻女伴笑得真

好看呀。这是填词适应格律要求的需要。

下阕省略了那些内容?

下阕省略了两点内容:一是采桑女对话内容,“西邻女问东邻女:你为什么笑

得如此开心?东邻女回答说"。二是采桑女斗草的过程描写。文笔简洁,手法巧

妙。

笑何以从“双脸”生?

“巧笑”的是东邻女,“斗草赢”的也是东邻女,所以,理当东邻女笑“笑从

双脸生”。“双脸”的理解确实是问题。

“脸”这个字《说文》里未收,见于《集韵》《广韵》,“脸”即颊,“双

脸”即双颊,“脸”也可解释为睑,双脸即双眼。笑从双眼生,表现东邻女确实发

自内心地笑了。

也可以将前句看作东邻女与西邻女之间的对话,这样,就解释为两个少女的

笑。

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与作者有什么关系?

这首词是三首词里唯一一首有题目的词,题目概括了全词的主要内容。上下两

阕扣题展开。上阕写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

的青苔,绿叶深处的莺啼,飘飘忽忽的柳絮,景物里透出细、小、轻、缓的心理感

受,写出有名的“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下阕写采桑少女,描述充满青春气息的

乡间少女游玩嬉戏的场景,表现久居高位的作者偶尔流露的人的天性真情。自然景

色是青春少女的背景,青春少女增添自然春色的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凭借文本,可以作出大致准确的解读。

通过描写美好的春景,表现作者对平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小结:阅读鉴赏应依据文本

如何体现“格高韵远”的北宋词特点?

“格高韵远”即格调高远,指北宋词的内容和形式在唐五代词基础上的发展。

写女子是承袭唐五代词“艳词”之风,写清新活泼的采桑女是发展创新,体现格高

韵远。

(二)阅读鉴赏欧阳修《踏莎行》

齐读:欧阳修《踏莎行》。

选写残梅、细柳有什么作用?

①选写残梅细柳有交代时令、描写路上所见景色的作用。

②“残梅”暗用《荆州记》的典故:“陆觊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

诣长安与晔,因赠以诗: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而眼前梅已残,无法寄赠家

人;“细柳”也暗用折柳送别的典故,想到家人送别情景。表明行人思念家人的意

思。

“草熏风暖”有什么表达作用?“摇征辔”的“摇”好在何处?

“草熏风暖”是描写春色丽,以乐景写哀愁,在大好春光里离家远行,更觉悲

伤。

“摇”形象写出行人不忍速行,时时勒紧缰绳,眷顾美好景色的情态。

“离愁渐远”怎么会“渐无穷”?

常理离愁越远越淡,然而这里离愁越远越多,原因是离家,离思念自己的女子

越远。生动形象地表现行人的悲伤之情。

“春水”的比喻好在何处?

“春水”比喻愁情,承袭“问君能有儿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写法,

以形象表现抽象,也是以乐写哀。“离愁渐远渐无穷”和“迢迢不断”为比喻作了

两层铺垫,很是自然。

叠词的效果

起强调作用,强调是指全部的、所有的、满满的柔情、思念以及哀怨。

如何理解登高、远望的写法?

登高是为了远望,不要登高是因为无法远望,无法远望的原因是平阔的草地之

外是春山,春水已经无情的遮断了远行人的身影。这是层层深入的写法。

“春山”是闺中人想象、思念所能达到的极限,这以后的痛苦只能让读者去想

象了。结句言有尽而意无穷。

视角的探讨

上阕写行人,由景到情再到景,下阕写闺人,由近及远。全词到底是从行人的

角度写还是从闺人的角度写呢?这里存在一个视点的问题。

关键在下阕的“楼高莫近危阑倚”一句,这是远行人对闺中人的劝告,“平芜

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其原因的解释。全词是从行人的角度写的,下阕

是行人推想家中女子思念的情景。前人常常用这种虚想模拟的写法,如杜甫《月

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

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小结:整体把握。

首先从全词上下两阕整体把握,理清相互关系,判断出行人是主,闺中人是

宾,从而水落石出,豁然开朗。

再从作者创作的整体考虑,欧阳修同期诗《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楚色穷

千里,行人何苦赊(shd,长,路长)。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春入河边草,

花开水上槎(chd,竹排)。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这首诗写自己春日在南

方旅途中思念家中的情感,与我们对《踏莎行》的解读一致。

行人是主,体现出北宋词的发展创新,是“格高韵远”的表现;闺中人是宾,

承袭唐五代艳词之风。

(三)阅读鉴赏欧阳修《蝶恋花》

齐读:欧阳修《蝶恋花》。

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

之。”李清照为何酷爱这句?

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

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

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

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

一个愁字了得。)

三个“深”字重叠,前两个重叠直接强调深的程度,第三个“深”又推进一

层,与“几许”构成疑问语气,与下面“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呼应起来,别有

一番情趣。

“游冶处”与“章台路”之间有关系吗?

“游冶处”就是“章台路”。这句有倒装,应为:楼高,不见玉勒雕鞍游冶处

DD章台路。

“春”字如何理解?

“春”字语意双关,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

结句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将情景交融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触景生情就是无

我之境,把自己激动的心情加到客观的景物里去,缘情造景,这就是有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泪眼”表明词里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经

非常激动,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到“乱红”之上,这应该是借景抒情。

清代人张惠言《词选》认为这首词是一首政治诗,有道理吗?

清代人张惠言认为,“庭院深深”就是说王宫已经非常深远,不易进入;“楼

高不见”是说君王又不觉悟;“乱红飞去”喻大臣被贬逐,即北宋韩琦、范仲淹被

贬。

王国维认为张惠言是穿凿附会,在《人间词话》里说:“固哉,皋文(张惠言

字)之为词也!”认为本词只是兴到之作,没有寓意,就是写豪门大户的弃妇之

怨。

小结:就时代论文

王国维批评张惠言主要依据北宋早期词的特点和风格,北宋,柳永才开始写市

民生活、苏轼才完成了词由主要写儿女艳情转向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的转变。晏

殊、欧阳修等人的词作,题材相当狭窄,主要写艳情,以娱乐抒情见长,少有寄

托,同时代的范仲淹写了少量边塞词,欧阳修还嘲笑他为“穷塞主之词”,王国维

甚至称北宋早期词为“倡优也”,所以《蝶恋花》不可能是政治诗,这是时代限定

的。

内容基本承袭唐五代艳词,艺术手法高超,意境深远,体现北宋词“格高韵

远”的发展创新。

(四)三首词都写春景,它们有何异同?

齐读三首词。

三首词都描写春天景色,时间有些差别:《踏莎行》时令略早一些,《破阵

子》《蝶恋花》略晚一点,是暮春景色。

都写到落花:《破阵子》纯粹交代时令,描绘春色;《踏莎行》既交代时令,

也表现别情;《蝶恋花》主要借落花抒发怨妇之情。

手法不同:《破阵子》是正衬,《踏莎行》是反衬,《蝶恋花》是借景抒情。

(五)探究北宋早期婉约词词的特点,评价其在词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影响

1、内容:同学们在预习时比较集中地问到三首词的作者与词中抒情主体的关

系,明明是男子,却以女性主体出现。三首词基本上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作者尽

量淡出抒情主体的角色,这是当时的词风所决定的。以词为“诗余”,走的是五

代、南唐词人艳词的老路,在题材上仍以传统的红粉佳人为主,明显受到唐五代

“诗庄词媚”思维定式的影响。北宋早期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

词当筵演唱。北宋早期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

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

晏欧词也有所开拓创新。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由传统的红

粉佳人写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脂粉气淡了几分,给

词坛带来自然清新的气息。如欧阳修《踏莎行》里男性开始悄悄成为主体。

这就体现出本课课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中的“格高韵远”,初

步显示出不同于唐五代艳词的特点。

2、艺术形式:

对仗:《破阵子》三组工整的对偶句,《踏莎行》两组精巧的对偶句,还有句

中的对偶,如“草熏风暖”“雨横风狂”等,加上散句,既具有对称和谐之美,也

具有袅娜多姿之态。

风格:柔媚婉约,细腻别致。

声韵:平缓舒徐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韵脚,精严多样的字声配合,别具一种雍

容富贵的气度。雅致文丽的语言,使词向典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一步

词的形式更加成熟,味道更加隽永,与唐五代词相比初步显示出韵味隽永的特

点。

结论: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早期词艺术手法胜于思想内容,令词的形

式日益丰富多彩,声韵格律变化繁多而又规范整饰,创作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

高水平。是宋词走向成熟、走向巅峰的重要发展阶段。

(六)布置作业:

教材“阅读提示”里认为,晏殊词“理深旨远”,有同学在预习时提出不同看

法。请你再选读几首晏殊词,谈谈自己的看法?

背诵三首词。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思路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

八年级下册)「篇二」

学习目标:

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建议:

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

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

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

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

《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

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

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此诗

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此诗的难点是

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

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

4、重点放在《春江花月夜》,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谁?

《滕王阁》在必修四出现过,可以先搁置,到讲晚唐诗时,设“登高”诗专题

时对比鉴赏。

第一课时总述

学习目标:

1、了解唐诗发展的过程,对唐诗有一个总体感知。

2、掌握初唐早期文风。

教学过程:

一、简述唐诗发展过程

1、看电视散文《唐之韵》之“千古唐诗”(第1集)(约20分钟)

2、简述唐诗发展过程

(1)可发资料《唐诗的发展》。

(2)也可让同学课前认真预习附录部分的《唐诗的历程》。

二、初唐早期文风

1、历史沿革

秦f汉一三国一两晋一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

西魏、北齐、北周)一隋一唐

2、我们知道,南朝文风流行词采华美,音韵流转,后世称之为绮靡艳丽。

如:

(1)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宫体诗)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2)徐陵的《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

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3、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

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

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

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初唐四杰是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也称“王杨卢

骆”。他们的诗歌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已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

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诗的风格也较清峻,对扭

转初唐诗风起到了促进作用。到沈缙淞⑺沃问时,确定了律诗崭新的形式。

4、“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为诗的“盛唐”奠定的基础。

为什么说初唐诗是“风神初振”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探讨。

三、布置作业

1、认真预习“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共5首)中的前四首。

2、请大家查阅有关作者资料”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思路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

八年级下册)「篇三」

教学目标: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

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篇,虽然是一首和诗,但写得别有情致。诗人

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感

伤,有满腹牢骚寄于言外。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该诗在使用“虚”字上的妙处的同

时,体悟诗人这种独特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由《登幽州台歌》导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参考《学习与评价》

2、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

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

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

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

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

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

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

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三)朗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四)诗歌鉴赏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

银烛DD“夜”;离堂DD“别”。

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离情别意。

4、具体分析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

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

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

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

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

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

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

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

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

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

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

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

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

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

哀愁。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

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

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探讨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

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

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

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以用下表来显示:

空间:离堂华筵(室内)别路山川(户外)洛阳古道(遥想)

景色:银烛青烟明月高树悠悠远道

金樽绮筵长河晓天

情感:相对无言时光催人悠悠离情

离情缠绵难舍难分此会何年

(五)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

(六)陈子昂与徐陵诗的简单比较(“风神初振”总结)

附:徐陵的《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

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1、徐诗有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陈诗无。

2、二诗写离情别绪,徐诗作哀声而无风骨,陈诗无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诗作已远离南朝时期的绮靡婉媚之风,已具风骨兴寄。

这就叫“风神初振”!

二、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朗诵诗歌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0。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二)作者简介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

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

士。与李崎、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

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三)诗歌赏析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和(h。):奉和,即别人先做了一首,自己也依韵作一首。晋陵,今江苏常

州。陆丞,姓陆的县丞。县丞是县令的辅佐官。《早春原望》是陆丞原诗的题目。

②宦(huan)游:离家到各地作官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③偏:偏偏、特别。物候新:由四季景物的不同反映出季节的变化,这里指春

天来临。

④曙:黎明。

⑤梅柳渡江春:意思是江南的梅柳先开,然后才把春天从江南带到江北。

⑥淑(shU)气:温暖的气候。催黄鸟:催动黄莺鸣叫。

⑦晴光:晴朗的春光。转绿萍:使萍草变绿。萍:一种水草。

⑧古调:这里指陆丞的诗。

⑨归思:回家的念头。襟:衣服的前襟。

2、请结合你对本诗的理解圈出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并说说它的妙

处。

“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家

乡、宦游在外的游子才对异乡的新春节物气候感到既惊且怪。

3、具体分析

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

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

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

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

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

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

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

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

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

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

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

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

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

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

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

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

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

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

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

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

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

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T》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

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

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

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

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

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0”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

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

0。”(《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

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

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

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

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

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

意,结构谨严缜密。

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

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

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采

处,恰在中间二联。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这两首诗。

2、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1—5小题。

3、预习后面两首诗。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思路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

八年级下册)「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对其内涵。

4、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李白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围绕“豪放飘逸”这一核心去通读四首诗,寻出“豪放飘逸”的情感内

涵、找出“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悟出“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走入豪放飘逸

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

2、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

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2、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

格。

【教学重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

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

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

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

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

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

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

学的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

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

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

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

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

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

“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

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

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

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

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

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

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

征。

1、读书时期[25岁以前]通读百家习剑任

侠求仙访道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辞亲远游酒隐安陆十年

活动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42——45]应昭入京供奉翰

林得罪权贵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客居梁园喜逢高

杜漫游寻仙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55——62]避居庐山流放夜

郎奉节遇赦病卒当涂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

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

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

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

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

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

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

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f梦境路线(梦中)f梦中仙境(梦中)f梦醒留别(现

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炎U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现实天姥神奇雄峻入梦缘

由(梦前)心驰神往

二、梦游幻境梦到炎U溪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壮美奇绝游梦历程(梦中)迷

离恍忽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蔑视权贵反抗现实梦醒嗟

叹(梦后)惆怅感怀

思路:不满现实一梦游一反抗现实[主旨]: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

由生活的向往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

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

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导入新课。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

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

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

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

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

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

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一寂静清幽白昼一壮美奇绝傍晚一离奇险怪夜晚一壮丽

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旬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

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

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

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

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

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

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反映了诗人惊醒后面对着现实的无限哀痛。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

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表现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作者的消

极面。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一是诗人向东鲁诸

公表示决心,与当时的恶势力势不两立,决不妥协。

最后一句一是“诗眼”,“卒章显志”,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

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

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

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

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

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

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

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

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

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

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

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主题: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

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

乐的消极避世思想。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

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

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

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

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

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

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

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

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六.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第三课时赏析《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步骤

一导入《梦》在描写美好境界不时穿插着对险境的描写,也许告诉了我们这

样一个道理:美景与险象同在。《梦》中的赢洲确实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神仙境界,

可是它却也是险象环生之所在,要不然,豪气冲天的李白为什么要“哭”。请大家

读《哭》。

二赏析《哭晁卿衡》,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

《哭晁卿衡》基本解读(重点:比喻、情景交融)

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主旨)首句

“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

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

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

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

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

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

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

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末句"白云愁色满苍

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

乎也是愁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

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

蕴藉°

(-)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二)意读,讨论如下问题

1请问四句诗,哪句诗给你留下的画面最为清晰?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

下。

2第一句画面清晰吗?

(明确:不清晰,这句采用了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

3第二句,画面如何?

(明确:清晰。如果要拍摄的话,需要乘直升机,获得一个俯视的图景:远征

的船只像水中漂泊的一片小树叶,只有那片白帆让人发现船只只是在烟涛微茫的蓬

莱仙岛一带缓缓绕行。)

4第三、四句写了哪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课后练习二进行,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李白与晁衡的友谊是盛唐的佳话,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

体现。《哭晁卿衡》的第三、四句既写景,又抒情。试体会诗中所写的情与景的关

系。

答:第三句写的景物是“明月”、“碧海”,但这又是借景抒情。用“明月”

喻指晁卿,用“沉碧海”喻指其不幸遇难;既含有对朋友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又

有为痛失朋友的伤感之情,甚至我们还能从诗人选用“碧海”为喻体,似乎还有一

种自我安慰的意味:朋友海上遇难自然是令人伤心不已的事,但这碧波荡漾的大海

能成为这位品行高洁者的最后归宿,也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啊。第四句,写的景物

是“白云”,通过拟人,让这没有生命的天色也有了人的“愁色”,移内心难言之

情于眼前所见之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与“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

归”一样,充分地抒发了因朋友亡故而极其悲伤的感情。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

体会到诗作所写的景物一定要与表达情思有相似或相关的联系,能够激发人的联想

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人“触景生情”,使作品具有“欣赏”(“欣”是怡悦,

“赏”,按照周汝昌先生的解释,就是“交流”的意思)的价值。

小结:诗忌浅而显。李白在这首诗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用优

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得含蓄、丰富而又不落俗套,体现了非凡的艺术才

能。

李白的诗歌素有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特色,在这首短诗中,我们也能体味到

他所特有的风格。虽是悼诗,却是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显得自然而又

潇洒。

李白与晁衡的友谊,不仅是盛唐文坛的佳话,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

的美好一页。

(三)过渡性归纳评析:“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的意思

是说,品德高洁的晁卿在海上遇难了,我为之伤心不已。但是如果就如此直白地

说,那就不叫诗,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给我们心灵巨大的冲击力。好的诗句就应该这

样震撼人的心灵,请大家读《丁都护歌》感受一下,看看哪句诗给你的冲击力最

大。

三赏析《丁都护歌》,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

《丁都护歌》基本解读(重点:白描、细节)

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

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

“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

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

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

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

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

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

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

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

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

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

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

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

“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

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

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

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

“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

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

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

(“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

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

之大,“石芒扬(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

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

以“磐石芒碰”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

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

杜者”(《唐宋诗醇》)。

(-)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二)意读,讨论如下问题

1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你用一句话描述。

(明确: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衣衫褴褛甚至赤身露体的纤夫,拖着载满各

种石料的木船,喊着粗犷的号子,挪动着沉重的脚步逆水而上。)

2这首诗给你印象最深的句子(读一遍就不会忘记的)是哪句?

(明确:给我印象最深让我过目不忘的诗句是“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

土”。)

3这两句诗是否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联系课后练习四,讲析夸张特点和作

用。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请说说下列诗句中数量词的表达效果。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飞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

答:极尽夸张之能事,表达效果可以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天”“金”两

句,极言其“高”“贵”,于是就与要表达对象“天姥”“不食之人”形成反衬对

比关系,进而突出要表达对象的特征。另一方还可强化诗作主人公的感情;

“白”“飞”两句就是这样,“白”极言“愁绪”之长,“飞”句在如此豪壮的描

写中,不但表现出诗人雄壮的气魄,而且还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无限的热爱。

(三)过渡性归纳评析:这种不可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又说得如此

的恰到好处,便是形成了李白诗歌一个风格,称之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饰”。这一语言风格,在《越女词其五(其三)》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下面我们来

读这首首。

四赏析《越女词》,展示一般解读的文字:

越女词五首(其三)(重点:神态描写)

写作背景简介:《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

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谢诗:“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

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

基本解读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棹”、“入”二词

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

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

鉴赏要点此诗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

风。

(-)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意读,联系课后练习三,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最显

著的特色。请从本课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答: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指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也

就是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

而又感人至深。比如《越女词》对采莲女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

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

“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

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语言的别致就在于能抓住描写

对象特别之处来下笔的。所谓“特别”,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细节,比如“越

女”,既然“回”了,为什么还要把“歌”声“笑”声留下?既然又是“歌”来又

是“笑”,那为什么又“不出来”呢?这岂不就是“佯羞”吗?这样写来,就

如“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附:教学反思: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思路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

八年级下册)「篇五」

一、教材目标指向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

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

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

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

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

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二、教材内容及其定位

《唐诗宋词选读》应该放在高中1.25年必修、1.75年选修和大学选修的宏

观视野内观照,从而准确加以定位。《唐诗宋词选读》既不同于高中必修阶段的古

典诗歌教学,也区别于大学阶段的唐诗宋词》选修教学。

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共有三个板块,一个是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

题中的“千古江山”(怀古词两首),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中的''诗从肺腑

出”(唐诗一组)与“词别是一家”(宋词一组)。与《唐诗宋词选读》相比,高中必

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数量少,难度略小,教学要求低,系统性也较弱,而且其人文内

涵都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主题。而大学阶段的《唐诗宋词》选修则更多地带有研究

的色彩。

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是在1.25年必修基础上,针对对唐诗宋

词有较高兴趣的学生开设;旨在精选唐宋不同时期重要诗词流派和诗人、词人的代

表作品,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

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

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

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其定位首先是“选读”,即

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