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高中部扩建工程-基坑支护设计报告_第1页
中学高中部扩建工程-基坑支护设计报告_第2页
中学高中部扩建工程-基坑支护设计报告_第3页
中学高中部扩建工程-基坑支护设计报告_第4页
中学高中部扩建工程-基坑支护设计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高中部扩建工程【基坑支护设计报告】IPAGE12目录1前言 12周边环境 13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13.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13.2工程地质条件 13.3水文地质条件 23.4地层参数指标 24设计原则、依据及标准 34.1设计原则 34.2设计依据 34.3基坑设计使用年限 34.4设计标准及安全等级 35地下水控制及防排水工程设计 45.1基坑降水 45.2基坑顶截排水 45.3坡面及壁面防排水 45.4坑底防排水 45.5特别说明 46基坑支护设计 46.1设计参数 46.2基坑设计深度及工作面宽度 46.3计算方法及软件选择 46.4附加荷载取值 46.5设计概况 57监测方案及巡视要求 57.1监测目的 57.2监测设计依据 57.3监测项目 57.4监测点的布置和设置要求 57.5基坑监测频率 67.6监测预警值 67.7基坑监测单位要求 77.8监测资料要求 77.9巡视检查 77.9.1巡视检查内容 77.9.2其他要求 77.10其他 78基坑工程检测与验收 78.1检测与验收要求 78.2质量检验 78.3基坑工程验收 78.4其他 79施工要求 89.1网喷施工要求 89.2施工顺序 89.3施工要点 89.4应急处理措施 89.5成品保护措施 810信息化施工和动态设计要求 811危大工程 912其他 9附件:1、基坑支护设计计算书;2、基坑支护图纸;1前言拟建项目位于,外环路双楠大道和宜城大道交界处,交通便利,见图1。本项目由3栋5F多层建筑、1个消防水池、2个蓄水池及1F大门组成,3栋多层建筑均无地下室,各拟建建筑物性质见表1.1。建筑场地地理位置图图1本项目由3栋5F多层建筑、1个消防水池、2个蓄水池及1F大门组成,3栋多层建筑均无地下室,各拟建建筑物性质见表1.1。根据周边环境条件,拟采用钢管桩支护,降水采用管井降水。拟建物性质一览表表1.1建筑物名称结构类型建筑层数/高度(m)地下室设计±0.00(m)预估基础埋深(m)估计基础形式柱网间距(m)单柱最大荷载标准值(kN)对差异沉降敏感程度教学楼框架5F/23.72无489.40-1.5m独立基础9.6x8.45400敏感男生宿舍楼框架5F/21.136无491.00-1.5m独立基础7.0x7.54000敏感女生宿舍楼框架5F/21.136无491.00-1.5m独立基础7.0x7.54000敏感消防水池框架3.6-1F489.70-3.6m独立基础北侧蓄水池框架/-1F489.70-3.8m独立基础南侧蓄水池框架/-1F488.40-4.2m独立基础大门框架1F/5.4无489.30-1.5m独立基础2周边环境拟建项目位于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街道棠湖中学新校区,双楠大道东侧、宜城大道四段南侧、双江路二段西侧。消防水池:场地东南侧为在建建筑,外墙边线间距为3.3m;场地西侧为空地;场地北侧为已建市政道宜城大道四段,外墙边线距红线最近为7.1m,红线外为市政道路。北侧蓄水池:场地东侧为空地,外墙边线距红线最近为6.2m,红线外为市政道路;场地南侧为空地,场地西侧为在建建筑,外墙边线间距为4.9m;场地北侧为空地;南侧蓄水池:场地东侧为有已建建筑,外墙边线间距为5.7m;场地南侧为空地,外墙边线距红线最近为5m,红线外为市政道路;场地西侧为空地;场地北侧为已建建筑,外墙边线间距为6m。正式施工前,应再核实周边环境,若与设计时提供的周边环境不一致,及时通知设计单位。3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3.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拟建项目位于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街道棠湖中学新校区,外环路双楠大道和宜城大道交界处,交通便利。场地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Ⅰ级阶地。初中教学楼场地,勘察期间测得勘探点孔口高程488.55~489.37m,最大高差0.82m,场地地势整体较为平坦,局部有一定起伏;宿舍楼场地,勘察期间测得勘探点孔口高程490.11~492.22m,最大高差2.11m,场地地势整体起伏不大。总体而言,不考虑隐伏断裂,该区域地质构造稳定,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已考虑龙门山地震带的影响,属相对稳定地块。3.2工程地质条件根据本次钻探揭露,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场地附近已有工程地质资料,将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地基土层由上至下按时代成因划分为第四系全新统(Q4ml)人工填土层①;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成因(Q4al+pl)粉土②、细砂=3\*GB3③1、中砂④5、卵石层=4\*GB3④共四个工程地质层。其中卵石层按土质类别及密实程度又划分为四个亚层,地基土埋藏条件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地基土的主要野外特征描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杂填土①:褐灰色、杂色,松散~稍密,稍湿~湿,成份以建筑垃圾、砖块、碎石及卵石为主,充填少量粘性土及粉土,系新近填土,堆填年代不足5年,未完成自重固结,均匀性差,属高压缩性土,结合原位测试和成都地区经验,该杂填土具有一定的湿陷性。该层本场地内大部分地段有分布,层厚0.9~5.6m。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粉土②:黄灰色~灰黄色,由粉粒及少量粘粒、细砂粒构成。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该层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分布,局部地段底部渐变为粉砂、细砂,层厚0.5~3.8m。细砂=3\*GB3③:灰黄色,松散,湿;以长石、石英颗粒及云母组成,含少量粘粒、粉粒,混个别砾石、卵石。该层分布于卵石层顶面上,场区内局部分布,层厚0.5~3.9m。3、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卵石④:青灰色、灰色、褐灰色、褐黄色。卵石粒径5~15cm(中下部见含粒径>20cm以上的漂石),多呈亚圆状,以微风化为主,极个别处于中等-强风化状态,其含量>50%。卵石成分以石英岩、闪长岩、花岗岩为主,含少许石英等;填充物以中砂为主,局部含少量粘粒、粉粒及砾石等,总含量<50%。稍湿~湿,该层在拟建场地内广泛分布。根据卵石与填充物彼此间成份、粒径大小、含量多少、分布特征及超重型(N120)动力触探测试结果等,按其密实度又将卵石层分为四个亚层:松散卵石④1(N120≤4):卵石含量50~55%,粒径多为5~9cm,排列混乱,彼此不接触,钻进容易。在场地内分布不连续,呈透镜状分布于卵石层顶部或卵石层中,局部见含薄层状或透镜状细砂。稍密卵石④2(4<N120≤7):卵石含量55~60%,粒径多为5~12cm,排列较混乱,一般不接触,钻进较容易。多呈透镜状分布于卵石层的中上部。中密卵石④3(7<N120≤10):卵石含量60~70%,粒径多为5~15cm,一般呈交错排列,彼此间多接触,钻进较困难。多呈似层状、透镜状分布于卵石层中下部。密实卵石④4(N120>10):卵石含量>70%,粒径多为6~15cm(偶见>20cm的漂石),交错排列,彼此间接触,钻进困难。多呈似层状、透镜状、层状分布于卵石层下部。中砂④5:灰色、褐黄色,主要由长石、石英及少量云母碎屑等组成,局部含少许卵石,稍湿~饱和,松散~稍密。场区内局部分布,在场地内呈透镜体状夹于中下部卵石层之中,层厚0.5~1.4m。3.3水文地质条件3.3.1地表水场地内及其周边未发现河流、沟渠及鱼塘等地表水分布。3.3.2地下水根据现场钻探及该区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地下水类型有上层滞水和卵石层中孔隙潜水。上层滞水主要分布于上部填土层中,少量分布于粉土层中,无统一地下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不丰,多呈岛状分布,容易明排疏干,对工程影响不大。孔隙潜水分布于砂卵石层中,是本场地主要地下水类型,受大气降水、地下径流及河水补给,水量较丰富,水位变化主要受季节性控制。根据收集到的附近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内孔隙潜水水位随季节变化影响较大,勘察期间处于平水期,本次勘察测得初中教学楼场地水位埋深为1.9~3.9m,相应标高为484.67~486.68m;测得宿舍楼场地水位埋深为1.7~3.8m,相应标高为485.80~489.88m。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该区丰水期为6~9月份,枯水期为12月~翌年3月,其余月份为平水期,地下水位年变幅约2.0m。根据收集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结合地区经验,本场地卵石层渗透系数建议取K=25m/d,场地环境类别为Ⅱ类,属强透水层。3.4地层参数指标根据该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设计所采用的岩土参数取值如下表:表1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表岩土名称天然重度(kN/m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压缩模量Es(MPa)粘聚力C(kPa)内摩擦角(o)杂填土①18.0//58粉土②18.11105.01616细砂③18.5805.0020中砂④519.01109.0025松散卵石④120.020020.0030稍密卵石④221.032025.0035中密卵石④322.552035.0040密实卵石④423.075045.0045注:对直剪仪快剪指标予修正,对C值乘0.7~0.8,对φ值乘0.8。表2锚杆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指标土层名称锚杆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qsk(kPa)杂填土①15粉土②40细砂③30中砂④570松散卵石④1100稍密卵石④2120中密卵石④31804设计原则、依据及标准4.1设计原则(1)安全可靠。首先要保证支护结构体系在基坑土方开挖和地下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可靠,不产生失稳,变形在控制范围内。同时应保证在基坑土方开挖和地下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坑周边道路、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其变形在规范允许范围内。(2)经济合理。在确保基坑本体安全和周边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费用,从工期、材料、设备、人工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综合考虑。(3)技术可行。在确保基坑本体安全和周边环境安全的前提下,考虑设计方案是否与施工机械相匹配、施工机械是否具有足够施工能力、费用是否合理。(4)施工便利。尽可能采用合理的支护方案,减少施工空间占用,减少对结构主体施工的影响,保证施工工期。4.2设计依据(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5)《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6)《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2018);(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8)《成都地区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DB51/T5072-2011)(9)《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2014)(1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1)《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2013);(1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13)《四川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程》(DBJ51/T014-2013);(14)成都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站文件成建安监发(2011)2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建筑基坑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15)《关于进一步强化我市深基坑施工安全管理的通知》(成都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站,2012年05月)(成建安监发[2012]37号);(16)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质〔2018〕31号,住房城乡建设办公厅;(17)《四川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川建行规〔2018〕3号,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18)《成都市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管理办法》成建委发[2009]494号(19)《棠湖中学高中部扩建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四川省川建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2023.06);(20)建设单位提供的开挖图等资料(电子版);(21)国家及四川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4.3基坑设计使用年限根据本工程具体情况,结合有关规定,该项目基坑支护有效设计使用年限为一年,自基坑开挖起计算,当基坑使用年限超过一年时,需由第三方对基坑进行全面的安全使用技术论证鉴定后方可继续使用。4.4设计标准及安全等级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表3.1.3的规定,本基坑工程支护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其结构重要性系数r0不应小于1.0。5地下水控制及防排水工程设计5.1基坑降水本工程采用管井降水,降水井布置原则应考虑布置于距离基坑上口开挖线2.0m以外,本工程降水井间距约为20m,降水井深度为17.5m(局部基岩面起伏,井打至基岩即止),降水井总数为12口,编号为:JS1-JS12;降水井平面定位在满足井间距不作大幅调整的前提下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井管采用混凝土管,井管成孔直径600mm,内径300mm,单管长度2.5m,17.5m降水井共7节井管,顶部设2节壁管,底部设1节壁管,其它均为滤水管。顶部2.5m采用粘土封井,填砾采用4~8mm砾石,洗井时要保证冲拉时间,要求出水清澈、透明,含砂量小于1/10万。以上降水设计考虑含水层为均质地层,但场地地层有不均匀性局部可能有隔水层,根据经验,基坑开挖时,可能出现局部含水地层不能疏干地下水,可采取人工明排水的方式,必要时可补充降水井。降水计算书详见附件。降水结束时间应经结构设计复核同意后,才可终止降水。5.2基坑顶截排水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沿基坑顶面上口边线外1.0m左右位置布置一圈截排水沟,将地面雨水、施工废水集中并经沉砂池沉淀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中。截排水沟截面0.3m×0.3m,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筑MU7.5粘土砖或页岩砖,截排水沟水流方向纵向坡度≮5‰;沟内抹1:3水泥砂浆厚20mm,沟底采用C20砼浇筑,厚度100mm,截水沟每隔20~30m设置截面0.5m×0.5m,深度1.2m集水井(坑),截水沟最终与沉砂池连通,进行三级沉淀后排入城市雨水管中。基坑开挖时,应对基坑顶部进行硬化处理,硬化宽度为基坑上口线至围墙,采用C20素混凝土封闭,厚度不小于100mm,以减小雨水下渗对基坑的影响。围墙(若有)至排水沟之间地表坡率建议为3%~5%,使地表水能自由向截水沟汇集。5.3坡面及壁面防排水基坑坑壁需设置泄水孔,泄水孔水平间距约2.0m,竖向间距以现场实际为准。泄水孔按10%坡度孔口朝下成孔,成孔深度500mm,再将500mm长φ50PVC管埋置于孔内,100mm出露,PVC管内端外裹土工布。对于坡面渗水较为严重的地方,应适当减小泄水孔的间距。针对二层地下室区域,应加强集水明排措施。5.4坑底防排水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应根据基础设计要求及时封闭坑底,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在坑底周边或基坑内需要的地方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坑),及时抽排基坑内积水,避免坑内积水对基坑侧壁和地基土的浸泡,确保基坑安全和地基持力层不受雨水影响。基坑底排水沟截面0.3m×0.3m,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筑MU10粘土砖或页岩砖,截排水沟水流方向纵向坡度≮5‰;沟内抹1:3水泥砂浆厚20mm,沟底采用C20砼浇筑,厚度100mm,排水沟每隔20~30m设置截面0.5m×0.5m,深度1.2m的集水井(坑),集水井(坑)的位置应避开建筑物基础或主要受力构件,集水井位置根据现场条件设置,一般在转角处、水量较集中位置设置。在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应及时排除坑底积水,防止雨水及施工用水对基坑侧壁的浸泡。5.5特别说明截/排水沟、集水坑的位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以满足排水使用为准。6基坑支护设计6.1设计参数本项目基坑支护设计参数按照《棠湖中学高中部扩建工程勘察报告》建议值并根据我司设计经验选取,具体可见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表。6.2基坑设计深度及工作面宽度本项目建筑物±0.000标高为488.40~499.70m,基坑开挖底标高为483.25~485.45m,设计基坑最大开挖深度为5.15m。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开挖图,工作面宽度1.2m,施工时应注意。6.3计算方法及软件选择计算采用“理正深基坑辅助设计软件理正深基坑7.5PB5”,制图软件采用AutoCAD制作。6.4附加荷载取值基坑坑顶附加荷载取值为15kPa,施工时基坑上口线周边4.0m范围内严禁堆载。6.5设计概况(1)基坑支护方式选择根据周边情况及场地土层分布特点,本基坑支护采用钢管桩支护体系进行支护。消防水池:采用钢管桩+放坡网喷支护;宿舍区蓄水池:采用钢管桩+放坡网喷支护;教学区蓄水池:采用钢管桩+放坡网喷支护;(2)基坑支护详情:消防水池:基坑深度4.25m,采用钢管桩+放坡网喷支护。钢管桩桩长8.0m,钻孔直径180mm,钢管桩尺寸为φ146mm,厚度10mm。桩间距0.5m;桩顶冠梁宽0.4m,冠梁高为0.4m。坡顶放坡高度1.25m,坡率1:1。坡面喷射800mm厚的C20混凝土,内设Φ8@200×200钢筋网片。宿舍区蓄水池:基坑深度5.15m,采用钢管桩+放坡网喷支护。钢管桩桩长8.0m,钻孔直径180mm,钢管桩尺寸为φ146mm,厚度10mm。桩间距0.5m;桩顶冠梁宽0.4m,冠梁高为0.4m。坡顶放坡高度2.15m,坡率1:1,桩顶至坡脚设置平台,平台宽度1.0m。坡面喷射800mm厚的C20混凝土,内设Φ8@200×200钢筋网片。教学区蓄水池:基坑深度4.9m,采用钢管桩+放坡网喷支护。钢管桩桩长8.0m,钻孔直径180mm,钢管桩尺寸为φ146mm,厚度10mm。桩间距0.5m;桩顶冠梁宽0.4m,冠梁高为0.4m。坡顶放坡高度1.9m,坡率1:1,桩顶至坡脚设置平台,平台宽度1.0m。坡面喷射800mm厚的C20混凝土,内设Φ8@200×200钢筋网片。桩顶标高与自然地坪有高差时,高差处按照1:1放坡,喷射C20细石混凝土,厚80mm。连同基坑顶部至红线范围内硬化,C20砼硬化厚度80mm。基坑内部局部坑中坑按照1:0.75放坡,喷射C20细石混凝土,厚80mm。桩间采用钢筋混凝土网喷:钢筋网片为直径8@200,喷射C20细石混凝土,厚80mm。桩间及桩顶坡面按照2.0*2.0间距设置泄水孔,埋设Φ50的PVC管。坡面按照2.0m*2.0m(间距设置泄水孔,埋设Φ50的PVC管。具体详见结构设计图。针对基坑内其他变高有变化区域,可采用大坡率放坡。基坑内各独基之间,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大坡率放坡。坑顶应硬化不小于一倍基坑深度,确保地面雨水等不深入基坑土体。(4)材料的材质及强度要求:表3基坑支护主要材料一览表序号使用部位材料等级/直径备注1喷射砼面层砼C20/2坑顶硬化砼C20普通3钢筋网钢筋/箍筋8HPB3004加强筋U形钢筋/加强筋16HRB4005锚杆钢筋25HRB4006注浆水泥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7监测方案及巡视要求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表3.1.3的规定,本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7.1监测目的(1)使参建各方能够完全客观真实地把握工程质量,掌握工程各部分的关键性指标,确保工程完全。(2)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实测数据检验工程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并及时改进施工技术或调整设计参数以取得良好的工程效果。(3)对可能发生危及基坑工程本体和周围环境安全的隐患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报,确保基坑结构和相邻环境的安全。(4)积累工程经验,为提高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整体水平提供基础数据支持。7.2监测设计依据(1)《工程测量标准》(GB50026-2020);(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4)本工程的重要性和周边环境条件。7.3监测项目(1)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2)周边地表竖向位移;(3)周边管线变形;(4)周边道路沉降;7.4监测点的布置和设置要求1)监测点布置:监测点位置详见《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2)监测点布置要求:(1)平面及高程基准点布置在现场布设4个平面基准点和4个水准基准点,具体个数以满足监测使用为准。基准点布设位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而定。布设位置应考虑在建筑物变形区以外、不受施工破坏的稳固地方。(2)基坑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点布置:=1\*GB3①基坑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点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基坑变形特征的地方,按照设计要求布置。观测点直接埋设专门加工的全站仪棱镜支架,以消除水平位移观测时的对中误差。=2\*GB3②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点埋设规格按规范执行。(3)地面沉降监测点布置在道路边缘地下管线埋设区域。采用预制的砼方桩,桩顶有刻画十字的钢筋露出桩顶2~3mm。埋入深度不小于1.0m,桩周填土夯实,顶部300mm采用M10砂浆或C15砼浇筑至自然地面。7.5基坑监测频率进场的准备阶段设置变形监测点,支护结构施工过程中设置应力监测仪器。在正常情况下,土方开挖后的现场仪器监测频率可按下表进行:表4现场仪器监测的监测频率基坑设计安全等级施工进程监测频率二级开挖深度h≤H/31次/3dH/3~2H/31次/2d2H/3~H1次/d底板浇筑后的时间(d)≤71次/2d7~141次/3d14~281次/7d>281次/10d注:(1)h为基坑开挖深度;H为基坑设计深度;(2)基坑工程施工至开挖前的监测频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监测数据达到预警值;监测值变化加大或速率加快;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情况;超深、超长开挖等违反设计工况开挖;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加大或超过设计限制;支护结构出现开裂;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流砂等现象;膨胀土等水敏性特殊土基坑出现防水、排水等防护设施损坏,开挖暴露面有被水浸湿的现象;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7.6监测预警值基坑及周边环境的监测预警值如下表:表5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预警值监测项目基坑等级累计值变化速率(/mm/d)监测周期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水平位移二级桩支护300.3%3基坑开挖起至基坑回填后止竖向位移300.3%3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30/3水平位移放坡500.8%5竖向位移400.6%4注:(1)H为基坑设计深度;(2)累计值取绝对值和相对基坑设计深度H控制值两者的小值;(3)当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达到表中规定值或连续3次超过该值的70%应预警;(4)底板完成后,监测项目的位移变化速率不宜超过表中速率预警值的70%。表6基坑工程周边环境监测预警值监测对象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备注管线位移刚性压力201直接观察点数据非压力303柔性管线303/裂缝宽度地表裂缝15(既有裂缝)持续发展/3(新增裂缝)持续发展/当监测数据达到监测预警值时,应立即预警,并通知相关各方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应通知有关各方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保护对象采取相应应急措施:(1)基坑支护结构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等;(2)基坑周边建筑的结构出现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3)基坑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渗漏等;(4)出现基坑设计单位提出的其他危险报警情况,或根据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7.7基坑监测单位要求根据相关规范及有关规定,建设方应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对基坑支护系统进行监测。监测方案由监测单位编制,并报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审核批准后实施。7.8监测资料要求监测资料应当天整理,形成报告,最后形成汇总报告的。监测资料内容包括:水平位移观测主要提交:①观测点平面布置图,②水平位移纵、横断面图,③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表。沉降观测主要提交:①沉降观测成果表,②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及各周其沉降展开图,③v-t-s(沉降速率、时间、沉降量)曲线图,④沉降观测分析报告。监测资料应在第二天反馈到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特殊情况应当场反馈监测结果。7.9巡视检查未尽事宜,参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内,每天均应由专人进行巡视检查。7.9.1巡视检查内容(1)支护结构支护结构成型质量;锚杆垫板有无松动、变形;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面层有无开裂、脱落等。(2)施工状况开挖后的岩土层与地勘报告有无差异;基坑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锚杆设置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锚杆(土钉)是否施工及时;基坑侧壁开挖暴露面是否及时封闭;截排水措施是否到位,坑边或坑底是否有积水;基坑周边有无超载等。(3)周边环境周边管线是否有破损、泄漏情况;支护结构后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现象;周边建筑是否有新增裂缝出现;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邻近基坑施工变化情况;存在水力联系的邻近水体水位变化情况。(4)监测设施基准点、监测点完好情况;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有无影响观测的障碍物等。7.9.2其他要求巡视检查宜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及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对自然情况、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及监测设备等的巡视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如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7.10其他未尽事宜,参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等相关规范的要求。8基坑工程检测与验收8.1检测与验收要求(1)施工所用的水泥、钢筋、砂、石等原材料应按照规范要求分批次送具备资格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2)混凝土应按规范要求的数量、批次制作试块,至养护龄期时送具备资格的实验室进行检测。8.2质量检验喷射混凝土面层应进行砼试块抗压强度试验,每500m²喷射混凝土面积取样试块不少于一组,每组试块不应少于3件。喷射混凝土面层应进行厚度检测,每500m²喷射混凝土面积检测数量不应少于一组,每组的检测点不少于3个。冠梁混凝土每100m3留抗压试验块一组或每天留一组试块。8.3基坑工程验收(1)基坑支护及土方挖运完成后,建设单位应组织监理单位及基坑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等单位对基坑工程进行竣工验收。(2)基坑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移交给总包单位进行下一步工程施工。8.4其他具体以最终的检测方案为准,未尽事宜,参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2018)及《四川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程》(DBJ51/T014-2013)等相关规范的要求。9施工要求9.1网喷施工要求(1)网喷的施工应满足规范的相关要求;(2)绑扎钢筋网前,应将坡面浮土清除;(3)钢筋的直径及钢筋网的间距应满足设计要求,喷射砼厚度应满足要求。9.2施工顺序(1)场地标高和定位测量(包括基础轴线、基础外缘线、基坑开挖线等);(2)清理基坑开挖线至红线范围内土方,使之不高于设计标高;(3)钢管桩及冠梁施工;(4)分层开挖土石方至锚索标高,并进行桩间网喷支护施工(包括泄水孔);(5)分层开挖支护至人工捡底标高,最后采用人工捡底。9.3施工要点(1)施工前必须核实周边地下管线的情况。(2)施工前,应复核场地标高与设计图纸是否相符,若不符,应进行场地平整,若不能平整,则需重新设计;复核基础图,明确各区域的基底标高,以防造成超挖;复核基础边线,以防支护体系侵占基础位置等。(3)开挖前,应复核场地施工范围内地下管线情况,护壁桩施工、降水井施工、土钉施工、土方开挖及泄水孔施工应避开管线,确保管线安全。(4)基坑开挖时,必须分段开挖,分段支护,严禁无序大开挖和大范围开挖作业。9.4应急处理措施基坑在土方开挖、基坑支护以及基础施工过程中,应采取信息化施工,加强对支护结构及基坑周边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及管线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如监测结果达到报警值,应分析原因并采取应急措施:(1)在基坑内堆土反压:若出现变形过大的情况,必须保证基坑暂时稳定,然后检查原因,再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具体治理措施。(2)基坑周边警戒:在基坑顶部和基坑内1.5倍基坑深度范围内,实行警戒。(3)坑顶防水:对基坑顶部产生的裂缝,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及时修补,作好截/排水沟,防止地表水下渗,并安排人员巡视。基坑变形稳定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GB3①基坑顶部卸荷:如果是因坑顶堆载过大产生的,应进行坑顶卸荷,清除由此对坑壁产生的竖向附加应力,以保证基坑稳定。=2\*GB3②增强排水:地下水流活动是造成基坑变形过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地下水位回升,下水管道渗漏,雨水排泄不畅,都会使坑壁土体充水,进而使土体强度降低,容重增加,导致土体失稳。若遇此种情况,须采取排水措施,消除由此产生的险情。=3\*GB3③补强加固:如果裂缝较小且趋于稳定,可在原支护体系上加固处理。并在位移过大的地方加大喷射砼面层的厚度和强度,增加锚索或支撑。如果变形过大,原支护体系已经失效,则可用机械辅助人工分层分段重新加固险情段。9.5成品保护措施(1)基坑周边4.0m范围内严禁堆载,距基坑开挖线一倍基坑深度范围内堆载不超过设计要求;(2)做好基坑周边硬化和防排水工作,严禁地表水下渗;(3)主体施工阶段不能破坏支护结构;(4)土方开挖完成后立即对基坑进行封闭,防止水浸泡和暴露,并及时进行地下室施工;(5)凡地下室结构封顶后2个月内或地下室顶建筑物主体结构(含裙楼)施工高度达到5层时,必须对基坑进行回填处理。10信息化施工和动态设计要求基坑开挖中实施信息化施工,动态设计原则。(1)动态设计:由于设计依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