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份】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_第1页
【16份】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_第2页
【16份】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_第3页
【16份】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_第4页
【16份】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2月【16份】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1章第1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1章第2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1章第3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2章第1节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2章第2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2章第3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3章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

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3章第2节工业区位因素

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3章第3节服务业区位因素

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3章第4节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4章第1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4章第2节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4章第3节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aat4A早****~第4AP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5章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5章第2节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课后检测,阳见也③离效演练♦达标测评.

[学考合格练]

下图为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阴影示意各纬度人口数量多少。读图回答1〜2题。

1.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A.北半球中低纬地区

B.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C.南半球中低纬地区

D.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2.图中人口集中分布的影响因素是()

A.地形B.气候

C.矿产资源D.交通

详细分析: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15。〜45。,即北半球中

低纬地区。选A正确。第2题,北半球中低纬地区,气候温和湿泗,利于人居;图示是人口

的纬度分布,不能看出地形、矿产及交通状况。选B正确。

答案:LA2.B

下图为某年我国城市(单位:个)空间分布模式图。据此回答3〜4题。

纬度

I

<10

11-20

21-30

31-40

41-50

>50

80°90°100°110°120°130°"人

3.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集中分布在()

A.30°N〜4(TN和105°E〜125°E的地区

B.30°N〜40°N和105°E〜120°E的地区

C.20°N〜40°N和110°E〜125°E的地区

D.20°N〜45°N和105°E〜120°E的地区

4.图中P区域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交通B.地形、矿产

C.矿产、土壤D.热量、交通

详细分析:第3题,根据图例表示的城市数量,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集中分布在

20°N〜40°N和110°E〜125°E的地区。105°E〜110°E的地区城市少。第4题,图中P区

域位于西北干旱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或山麓地带,水源充足,交通线沿线对外联系

便利,所以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交通。

答案:3.C4.A

A.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人口相对稠密

B.地形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C.人口密度小,具有地广人稀的特点

D.气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详细分析:选B。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地区,人口分布受气候、

开发历史、经济、交通、地形等因素影响,但地形并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kn?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据

此回答6〜7题。

6.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A.西北多东南少B.南多北少

C.东北多西南少D.均匀分布

7.若M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区,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水源充足B.资源开发

C.交通便利D.地势高峻

详细分析:第6题,该地区人口持续增长,图示25人/kn?等人口密度线东(南)移,说

明人口西(北)多东(南)少。故选A。第7题,该区域气候干旱,水资源丰富地区人口密度较

大。便利的交通与资源的开发均有利于人口集中。地势高峻不利于人口集中,故选D。

答案:6.A7.D

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回答8〜9题。

距河流距离(km)

(

k/

m

,

)

8.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

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

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km范围内

D.距河2km内人口最多

9.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有()

①水能资源分布②矿产资源分布③地形地势状况④取水便利程度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详细分析: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A、

B错;图中显示,距河1〜2km内人口密度最大,分布人口最多,距河7〜10km内人口

密度小且变化小,说明该距离内人口分布少,C错、D对,据此分析选D。第9题,水能资

源分布不影响人口分布,①错;根据图示,人口主要分布在距离河谷较近的河谷低地附近,

该处并不一定有矿产资源,说明矿产资源并非该流域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②错。海拔较低

处较为温暖且低地建设比较便利,这说明地形是该流域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③对;距离河

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人们沿河居住,主要原因是取水方便,④对。选B。

答案:8.D9.B

10.图a示意伊朗位置,图b为伊朗各省人口密度图,下表示意伊朗各省人口密度与地

理环境相关度。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图a图b

因素相关度因素相关度

海拔0.07561第二产业产值0.313294

年平均气温0.20616第三产业产值0.932989

年平均降水-0.07249经济参与率0.110722

可利用总水量0.046333交通总长度-0.22676

国民生产总值0.802422失业率0.100666

第一产业产值0.240478识字率0.377501

(1)据图概括伊朗人口分布的特征。

(2)甲省人口密度比周边大的最主要原因是该省的资源丰富。

(3)与伊朗各省人口密度相关的最主要地理因素是和

从而可以分析出,伊朗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位于国土的部。

详细分析:(1)描述特征类试题,从整体特征、区域分布差异和极值分布区等方面描述。

(2)图a和图b对照即可看出,甲省位于波斯湾北部,石油资源丰富。(3)从表格可以读出,

与人口密度相关度最高的地理因素是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即人口密度与经济发达

程度呈正相关。

答案:(1)人口分布不均;西北稠密,东南(或东部)稀疏;首都附近人口最稠密。

⑵石油

(3)第三产业产值国民生产总值西北

[学考等级练]

图1、图2分别为巴西、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图2

1.两国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千米2的地区均分布在两国的()

A.热带地区B.内陆地区

C.西北地区D.东南沿海

2.澳大利亚中部地区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海拔高B.气候干燥

C.潮湿闷热D.河流众多

详细分析:第1题,读图可知,巴西和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千米2的地区均分

布在两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该地区交通运输便利,气候温和湿润。第2题,澳大利亚被南回

归线穿过,其中部和西部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人口稀疏。

答案:l.D2.B

地形起伏度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

越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图甲和图乙分别为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

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8人

7口

6比

形5

起4

伏3%)

度2

产42°44°46°12345678910

纬度地形起伏度

图甲图乙

3.①地形区为()

A.黄土高原B.四川盆地

C.青藏高原D.东南丘陵

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起伏度1以下地区人口超过80%

B.②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均衡

C.地形起伏度1〜2地区分布入门达90%

D.地形起伏度越大,人口分布越多

详细分析:第3题,据图判断①地形区地形起伏较小。青藏高原地形区,高原面上地形

起伏小,故C选项正确。第4题,据图判断地形起伏度越大,人口比例增加速度越慢,说明

人口越少;在起伏度小于1的地区,集中了我国全部人口的80%以上;起伏度在1〜2之间

的地区人口比重占13%;②地区人口起伏度变化大,人口空间分布不均。故A选项正确。

答案:3.C4.A

南非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黄金和钻石产量居世界首位。

下图为南非人口密度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南非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有()

①人口密度东高西低②呈“多核心”集聚分布③内陆人口分布均衡④由沿海向

内陆地区递减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6.与开普敦相比,约翰内斯堡人口核心区的形成原因最有可能是()

A.气候凉爽B.矿产丰富

C.海运便利D.开发历史早

详细分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南非人口东部比西部密集;有约翰内斯堡、开普

敦以及东部沿海等多个核心。第6题,约翰内斯堡位于东北部,随着金矿的发现和开采发展

为城市,目前是世界最大金矿区和南非经济中枢区的中心。

答案:5.A6.B

人口分布适宜度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数值越大,

协调程度越高(数值范围:0〜100)。下图中,P点表示该区人口集聚度。图1是中国人口分

布适宜度研究思路示意图,图2是有待协调地区的人口分布适宜度结构图。读图回答7〜8

题。

人口集聚度

P

D(94.48)

图2

7.图2所示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为()

A.高原B.山地

C.丘陵D.平原

8.图2所示地区水土资源适应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地势起伏大B.水资源短缺

C.石漠化严重D.冻土广布

详细分析:第7题,根据材料得知,协调度数值越大,代表人口与该因素协调度越大。

从图中得知,人口和经济协调度很高,说明位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在东部平原区,D

正确。第8题,该区水土资源适应度较低,说明该区人口和水土资源协调度低,可能是人口

众多,需水量大,造成水资源短缺,B正确。故选B。

答案:7.D8,B

9.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攀枝花市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由乡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

图例

:-行政区划界线

D祗箱为簟枝花的人n

I1965年后迁入单枝花的人n

单位:万人减至2012年7月)

Q10千米

攀枝花市人口统计图

据图中信息,概括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

详细分析:人口分布特点主要是人口密度和外来人口的时空分布特点。人口密度的时空

分布特点要结合各行政区人口数量和面积来分析。

答案: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均);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

他区域迁入人口少。

课后检测,阳QK5锚高效演练•达标测评♦

[学考合格练।

萧湘的爸爸在北京工作,妈妈是合肥市某中学老师。小学时每年暑假,萧湘都随妈妈去

北京度假;2010年,由于工作需要,妈妈调到北京市某中学任教,萧湘随妈妈去北京上中

学,2015年萧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萧湘是环保志愿者,寒假准备随学校环

保组织去西北考察。据此回答1〜2题。

1.萧湘的经历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①小学时夏天去北京度假②到北京上中学③到上海上大学④去西北考察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萧湘的爸爸去北京工作的原因不可能是()

A.北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B.北京的城市问题少

C.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生活

D.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详细分析:第1题,度假和考察由于时间短,不属于人口迂移。第2题,北京属于特大

城市,城市问题多。北京地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改善个人和家

庭的生活。

答案:LB2.B

目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人口迁移日益频繁,迁移人口的结构也出现新特点。下图示

意2010年迁入日本的移民居留目的百分比(图a)和受教育状况百分比(图b),读图回答3〜4

题。

国商务臼就业密学习图定居的探亲国其他

8.46%9.88%64.44%5.57%

0.51%11.14%

图a

国文盲口小学初中皿高中图大专瞳本科以上

21.77%42.93%9.50%24.94%

0.86%j....I....I.I......

阳Lb

3.影响迁入日本的移民居留目的的主导因素是()

A.文化教育B.自然环境

C.移民政策D.经济水平

4.迁入日本的移民主要从事()

A.高端制造业B.电子商务业

C.低端服务业D.教育培训业

详细分析:第3题,经济因素是当今社会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日本经济发达,吸

引大量人口迁入。第4题,迁入日本的人口中,以高中及其以下文化水平的比重最大,所以,

迂入人口主要从事对文化水平要求较低的低端服务业。

答案:3.D4.C

读某地人口迂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回答5〜6题。

5.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6.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A.甲、乙B.甲、丙

C.乙、丙D.乙、丁

详细分析:第5题,从图中判断,该地20〜34岁的人口迁移比重最大,主要为劳动力

输出,经济因素是促使青壮年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因素。第6题,20〜29岁年龄段人口占总

迂移人口的比重最大,而0〜4岁年龄段人口迁移比重也较大,说明20〜29岁年龄段的人携

带子女迂移,两个年龄段的人口迁移相关性最大。

答案:5.D6.A

7.农民工是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体之一。和澳大利亚相比,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

国家,我国部分居民迁移到澳大利亚。我国的农民工和迁移到澳大利亚的中国居民在图中分

别为()

C.②③D.©(3)

详细分析:选C。在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

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对于迁入国来说,要求迁入者的文化程度要高,同时能够工

作的时间长。所以迁移到澳大利亚的中国居民的迁移主体是③。我国的农民工以青壮年居多,

文化程度不高。

下图为2017年我国四大城市群分季度新流入人口占全国总流入人口的比例图。读图回

答8〜9题。

20%

城全

市国

群总15%

新流

流入

入人10%

人口

口比

占例5%

0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氏•:角城市群♦珠•:角城市群*京汴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8.关于四大城市群人口流入比例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珠三角城市群高于其他城市群

B.成渝城市群全年各季度变化最小

C.四大城市群第二季度都比第一季度高

D.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变化趋势相似

9.目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因素是()

A.历史文化B.自然环境

C.户籍制度D.经济发展水平

详细分析:第8题,珠三角城市群低于长三角城市群;各季度变化最小的是京津冀城市

群;成渝城市群的第二季度就比第一季度的低;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两条曲线几乎

平行,变化趋势一致。第9题,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对落

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去务工经商。

答案:8.D9.D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O

为了孩子上学想我们村挺富的,我

转为城市户口想转回去当农民

(中年妇女带(时尚的小伙

一个孩子上学)子或小姑娘)

时期一时期二

材料二据2010年6月份出版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透露:我国3/4的村庄已无青

壮年劳动力可转移,为了挖掘劳动力供给的潜力,应加快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的改革,清除

各种阻碍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的制度性障碍。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哪些因素?

(2)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A.由城市到乡村B.由城市到城市

C.由乡村到城市D.由乡村到乡村

(3)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本地企业无

“工”可用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详细分析:(1)材料一反映的上学需求引起的人口迁移属于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我们

村挺富的”引起的人口迁移属于经济因素的影响;材料二反映了政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属

于政治因素的影响。(2)目前因经济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主要方向为由乡村流向城市。(3)

注意“21世纪”的时间信息,进入21世纪,由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的素

质要求较高,而一般的民工为普通体力劳动者,其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答案:(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2)C

(3)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

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因而出现东南沿海地区外来民工无“工”可

做而大量本地企业招不到高素质劳动力而无“工”可用的现象。

I学考等级练I

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战后主要

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据此回答1〜2题。

60°66°34'

30°

30°

0030°60°

1.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A.由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

B.由欧洲沿海向内陆地区

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

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

2.图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

A.由亚洲迁往欧洲

B.由非洲迁往欧洲

C.由北美洲迁往欧洲

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

详细分析: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

域,所以C正确。第2题,图中所有的箭头中,只有从北非向欧洲核心区进行的是跨大洲的

人口迁移,所以B正确。

答案:l.C2.B

下表示意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于2013年年初公布的全球最大的5个移民输入国的

国土面积、人口总数及移民人口总数。据此回答3〜4题。

移民输入国国土面积人口总数移民人口总数

美国937.3X104km23.16X1084578.5X104

俄罗斯1707.55X104km21.43X1081104.8X104

德国35.7X104km28.2X107984.5X104

M225X104km22.837X107906.0X104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8.36XIO1*kn?8.26X106782.7X104

3.现阶段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高的收入

C.更多的休闲时间D.更优美的自然环境

4.图中M国最有可能是()

A.墨西哥B.澳大利亚

C.沙特阿拉伯D.埃塞俄比亚

详细分析:第3题,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影响因素。在大多数情

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第4题,墨西哥

人口2013年已经超过1亿,与M国人口总数不符,A项错误;澳大利亚地域辽阔,国土面

积约770万km2,与M国国土面积不符,B项错误;埃塞俄比亚经济发展水平低,不足以

吸引大量的移民人口,D项错误;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丰富,因石油开发收入大增,经济发

展快,吸引了大量移民迁入,C项正确。

答案:3.B4.C

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据此回答5〜6题。

5.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民工流动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

6.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详细分析:第5题,图示丹江口水库和京杭运河,是南水北调中线、东线的取水地和输

送通道,工程建设会淹没部分耕地和居民点,所以该人口移动是水利工程移民;与民工流动、

道路建设、输气管道建设无关。选C正确。第6题,图示是因工程建设导致移民,看不出年

龄大小、学历高低,A、B错;图示人口迁移,主要是就近原则,C错:从人口移动形式上

看以线形分散为主,D正确。

答案:5.C6.D

读美国各区域人口历史变化图和美国本土区划图,回答7〜8题。

60.0

域50.0

口40.0

比30.0

/

%20.0

10.0

0

18001850190019501980/年

7.a、b、c、d曲线代表的地区分别为()

A.西部南部中北部东北部

B.中北部西部东北部南部

C.南部西部中北部东北部

D.东北部中北部西部南部

8.关于美国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人口重心继续向东部移动

B.区域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平衡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向西部和南部迁移

D.中央平原的农业开发是中北部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详细分析:第7题,根据美国各地区发展状况并结合四条曲线的变化特征进行判断。自

19世纪以来,东北部由于自然条件的优势降低及中北部工业快速发展的吸引增强,人口比

重在减小;中北部则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比重迅速增加;西部和南部从20世纪中期开始,

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人口比重增加。第8题,目前美国西部和南部成为继五大湖区后

新的经济增长极,吸引人口的迁入。

答案:7.B8.C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过去的一年哪些人在迁徙?他们要去哪里?继2014年年初百度迁徙后,淘宝

网又发布了《2013全国人口迁移迁徙图》,从大数据看全国人口迁徙。

材料二图甲为2013年与2012年人口净流入对比图,图乙为我国部分省区人口迁移

7症向。

人n

80000

(1)描述图甲中显示的人口迁移特征。

(2)说出图乙中云南省人口迁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与80、90后相比,70后的人口

迁徙较少的原因。

详细分析:(1)人口迁移的特征主要结合图甲中不同省市人口净流入对比,从迁入和迁出

两个南度分析,注意观察两个年份的变化。(2)从图中可以看出云南省人口主要迁入四川、浙

江和广东,迁入四川主要是距离较近,而迁入浙江、广东主要是因为经济因素。(3)现阶段我

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应从流入区与流出区的特点及流入区与流出区的差异来分析。对比

不同的年龄段,从家庭、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70后的人口迁徙较少的原因。

答案:(I)“北上广”仍然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区,但增长趋势明显减缓;苏、辽、吉、鄂、

赣等省主要以迁出为主;皖、台、甘等省区由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青、贵、琼、闽等省

区人口净迁入明显增加。

(2)特征:主要迁入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及邻近的四川。原因: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

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工资水平高,是主要迁入区;出于气候、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

适应性的考虑,人口迁移主要选择就近迁移。

(3)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人口流入地区

的就业机会较多;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一般比较优越;等等。

70后人口大多数已经成家,受中国人以家庭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影响,流动的可能性较

低;考虑孩子上学等因素。

Zr阵J口似从J'高效演练•达标测评♦

[学考合格练]

下图为某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木桶效应”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

A.矿产资源B.水资源

C.土地资源D.生物资源

2.提高该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A.大力开采地下水

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

C.提高植被覆盖率

D.迅速扩大耕地面积

详细分析:第I题,根据木桶理论,容量的大小由短板决定。图示省区水资源能够供养

的人口最少,相当于木桶的短板,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水资源。其他资源较多,不是

最主要制约因素。第2题,提高该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提高植被覆盖率,提

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力开采地下水,会引发地面沉降等问题。加快矿产资源开发、迅速扩

大耕地面积不能促使水资源增加。

答案:LB2.C

下表为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部分资料表。据此回答3〜4题。

项目年生物可承载人口最大人口密度

(万吨)(万)(人/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8860022000395

青海、西藏1000010004

3.青海、西藏资源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有()

①地势高、气候寒冷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④土地生产潜力大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4.青海、西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矿产资源②水资源③土地资源④气候资源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详细分析:第3题,结合表中内容和西藏、青海的自然环境,可知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

力小的原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第4题,青藏高原河谷

地带地势平坦,河漫滩土壤肥沃,气温相对较高,适宜农业生产和居住。

答案:3.A4,D

下图是澳门围海造陆形成的新城区(A、B、C)人口数量规划图。据此回答5〜6题。

5.规划围海造陆新区人口数量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水资源B.交通便捷度

C.新区面积D.科技水平

6.为提高各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下列措施合理可行的是()

A.大力增加住宅面积,缩小绿地比例

B.增加居住建筑密度,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C.增加居住建筑高度,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D.建立便捷交通系统,促进内外交流

详细分析:第5题,由图示可知,围海造陆形成的新区面积越大,人口越多,故影响新

区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新区的土地面积。第6题,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资源、科

技、经济、教育、地区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作为同一区域的围海造陆新区,资源、科

技、经济、教育、生活消费水平相差不大,变动较小,只有地区开放程度会有较大出入,交

通越完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且交通设施的建设会提高居民原有的

生活水平。大力增加住宅面积,缩小绿地比例会增加资源环境承载力,但是会降低区域的空

气质量,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居住建筑密度,增加居住建筑高度,可以提高资源环境

承载力,但是在现有资源固定的情况下,增加资源环境承载力会产生一系列城市问题,降低

居民的生活水平,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答案:5.C6.D

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市的经济发

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随着

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301.91万人,超过了估算的资源

环境承载力。读上海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万人)的估算表,回答7〜8题。

2010年2020年2030年

水资源限制

1535.951705.681894.17

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经济发展限制

1460.991543.031596.84

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综合最大资源

187019352000

环境承载力

7.按照表中数据的增长速度,估算的上海市2010年综合最大资源环境承载力达到实际

中201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大约需要()

A.50年B.57年

C.62年D.67年

8.根据表中信息,今后提升上海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

②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

③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④限制高消费,适当降低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

A.①②B.②③

C.③④D.

详细分析:第7题,从表中数据可知,上海市综合最大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增长速度大约

是每10年增长65万人,从2010年的1870万人增加到实际的2301.91万人,大约需要67

年。故选D。第8题,控制人口增长可以降低环境的压力,但不能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①

错: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

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应开源节流,②对;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

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③对;降低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虽然能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但

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④不可取。故选B。

答案:7.D8.B

9.下列关于“地域开放程度”与人口合理容量关系的论述,你认为合理的是()

A.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人口合理容量肯定会增加

B.人口合理容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国家的对外开放并充分利用别国资源的方式来

提「北

C.某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其人口合理容量必然越高

D.某国在完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人口合理容量越高,因为其没有向国外输送物质资

详细分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对于对外开放程度与人口合理容量关系的理解程度。地

域开放程度应该从两方面去理解,地区的开放一方面可以有条件地利用别国的资源,另一方

面也可以使得本国的资源共享。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合理容量必然越

高。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

10.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详细分析:绿洲分布特点直接从图中读出;本区域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导致资源环

境承载力低。

答案: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

资源。

[学考等级练]

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某

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读图回答1〜2题。

单位:km?

7人

炉5

态3・人均生态足迹

1毒■人均生态承载力

新疆西藏山西河北

1.没有生态赤字的省份是()

A.新疆B.西藏

C.山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