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的先烈事迹5篇_第1页
感动中国人物的先烈事迹5篇_第2页
感动中国人物的先烈事迹5篇_第3页
感动中国人物的先烈事迹5篇_第4页
感动中国人物的先烈事迹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动中国人物的先烈事迹5篇感动中国人物的先烈事迹5篇

一个有温度的时代,必定是会去致敬英雄的。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忘却英雄的民族是没有魂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人物的先烈事迹,假如大家喜爱可以共享给身边的伴侣。。

感动中国人物的先烈事迹篇1

杜富国,1991年诞生,贵州遵义市湄潭县人,2022年12月入伍,2022年11月入党,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8年多的军旅的生涯中,他有过3次重要选择:第一次是参军来到云南某边防团,他原本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边防战士,却选择参与扫雷;其次次是来到扫雷队后,队长发觉他的炊事技术不错,有意支配他当炊事员,但他选择到一线扫雷;第三次是排雷遇险时,他选择让战友退后,独自上前排雷。

“当兵就要上战场,国家有需要,我们应当站出来、顶上去。”2022年,当驻守边防的杜富国得知上级组建扫雷大队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主动请缨,义无反顾奔赴排雷战场。

在执行排雷任务的3年里,杜富国经常第一个进雷场、第一个设置炸药、第一个引爆,千余次进出雷场,累计作业300余天,搬运扫雷爆破筒15吨多,排解各类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险情20多起。

“你退后,让我来。”2022年10月11日,杜富国在扫雷行动中发觉一枚加重手榴弹,他马上让同组战友艾岩退后,独自上前查明状况。突然,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了,杜富国下意识地向艾岩方向一侧身,拦住了爆炸后的冲击波和弹片。艾岩得救了,自己却失去了双手、双眼。他说:“我只是做了军人应当做的事,假如再给我机会,哪怕一千次、一万次,我也会坚守初心,做出同样的选择!”

负伤后,杜富国依旧保持战斗的状态,从走路跑步、穿衣吃饭等最基本生活技能开头,每天乐观投入康复训练。同时,他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的态度,练体能、练写字、学学问,慢慢找到了新的人生坐标。

杜富国被中央军委授予“排雷英雄战士”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1次,荣获“时代楷模”“全国自强模范”称号。2022年,当选“最美奋斗者”。

感动中国人物的先烈事迹篇2

2022年11月,云南中越边疆上的坝子雷场,几十名解放军战士手拉着手高唱着军歌,齐步踏过这片曾经埋有几千颗地雷的死亡地带,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告知乡亲们,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平安了,在队列中原来应当有一位名叫杜富国的战士,可是此刻,他再也没有机会拉着战友的手亲眼见证这特别的时刻。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一个多月以前,此时的杜富国已经在边疆扫雷部队中服役三年多,他出入雷场上千次,拆弹2400多枚,从一个年纪轻轻的边疆卫士渐渐成长为扫雷尖兵,这个九零后的战士甚至把自己的网名改成了“雷神”,前不久他刚刚结婚,本该好好的享受新婚以后的甜美生活,他却毅然告辞了妻子,返回了雷区战场。

10月11号,27岁的杜富国和战友艾岩再次踏上坝子雷场。杜富国轻轻的向艾岩挥了挥手,示意他远离爆炸物,“你退后让我来”,这是杜富国在排雷现场最常说的一句话。爆炸的瞬间,杜富国下意识的倒向艾岩所在的方向,他拦住了四散的弹片和冲击波,时间被定格在了十四时三十九分。

距离爆炸点不足两米的艾岩在杜富国的爱护下,只是脸部受到些擦伤,而身处爆炸中心的杜富国爱护衣被冲得粉碎,棉条被烧得滋滋作响,鲜血混杂着爆炸的硝烟浸染了全身。

经过两天的抢救,杜富国最终保住了生命,然而他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杜富国的父亲含着泪将儿子的伤情照实地说了出来,他颤抖着哽咽着,不知道该如何来劝慰自己的孩子,杜富国安静地微笑着,他让亲人们不要担忧他会顽强。而他的妻子王静知道,这个男人习惯了把全部的苦痛一个人咽下去。作为妻子,她要做的就是,在丈夫的身后撑着他,照看他,从今往后成为他的眼睛。

随着最终一片雷场的交接,曾经的死亡地带正在被乡亲们用辛勤的汗水和坚实的双手开拓成满山的田地。曾经的雷场上,一棵棵树苗正在蓬勃生长,一簇簇老山兰悄悄吐露着芳香。这老山兰不就是我们的英雄之花吗?杜富国曾在日记里写道,“我见过最美的风景,就是在我扫完的雷区上面盖上房子,老百姓可以安心种地生活。”虽然他再也无法亲自触摸这片重获新生的红土地,再也无法亲眼领会这和平安静的风景,可是在他内心深处早已装下了这最漂亮的画卷。

告辞婚房,走向雷场,那是军人的使命;你退后让我来,那是勇者的担当;岁月静好,那是英雄的守护;人民安静,那是国家的誓言。

感动中国人物的先烈事迹篇3

2022年9月10日,第36个老师节到来,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闪亮的名字2022查找最美老师”发布仪式在北京进行,公布了10位最美老师、1个最美老师团队的先进事迹。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试验高中老师刘秀祥就是其中一位“最美老师”。

今年32岁的刘秀祥,是曾经千里背母上高校感动了很多人的中国孝子。他在高校毕业后毅然回乡任教,如今是贵州省黔东南州望谟县试验高中副校长。从2022年从教至今,刘秀祥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同学,他牵线“一对一”资助贫困同学1700多人,开展公益励志演讲1000多场,听众达上百万人。

刘秀祥老师邓小艺摄9月7日,记者一行赴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采访刘秀祥老师的事迹。采访结束,我们和刘秀祥在校门口告辞时,一名女孩挽着父亲,拿着录用通知书来找刘秀祥报喜。女孩叫姚恩全,前一天刚收到大连财经学院的录用通知书,父母都在望谟县试验高中食堂工作。刘秀祥拿着录用通知书看了又看,兴奋地说:“恭喜呀!你们在学校为同学们服务,自己的孩子又取得这么好的成果,真是太好了,太好了!”从刘秀祥爽朗的笑声中,我感受到了采访中人们的说法:“刘老师,他是光……”

“他是光……”王代分深情地说起刘秀祥老师。

王代分和妹妹王代美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她们的父亲身有残疾,精神也需要长期靠药物稳定,只靠母亲一人支撑一家5口人的生活。2022年,在望谟县民中高一的一次历史课上,刘秀祥留意到了这对眼神中布满对学问的渴望却有些怯怯的双胞胎姐妹。在了解到了姐妹俩的家庭状况后,刘秀祥像哥哥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上都尽力关心她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受鼓舞她们。

“刘老师的经受和我们有些相像,我们会觉得很有共鸣。当时刘老师特意为我们俩姐妹写了一篇文章《同样的命运,同样的顽强》,鼓舞我们。他是我们奋勉读书,转变命运的精神动力!”说到这里,王代分有些感动。

现在,王代分和王代美已经分别从贵州高校和中国农业高校毕业,姐妹俩都选择回到望谟建设家乡。妹妹王代美在望谟县政府工作,王代分则成为了刘秀祥工作室的一员,看到工作室筹备的消息时,她立即联系刘秀祥表示自己盼望加入。“刘老师转变了我们,我们也想回来转变更多的人。”王代分说。

刘秀祥工作室是在宁波市教育局、黔西南州教育局和望谟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建设起来的。工作室致力于培育更多优秀的乡村老师,关心更多孩子,将刘秀祥的光和热辐射到更广的范围。

感动中国人物的先烈事迹篇4

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其作战性能要求远超歼8飞机。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是航空工业第一位由国家任命的型号总设计师。他制订了两侧进气的气动布局方案,解决了二元超音速可调进气道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他作为型号总设计师,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四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

歼8系列飞机共衍生16种型号和技术验证机,装备部队350余架,始终是我军20世纪的主战装备。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牵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促进了冶金、化工、电子等工业的进展。顾诵芬被誉为新中国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飞机气动力设计第一人。

大飞机是国之重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顾诵芬先后担当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论证组副组长和大飞机方案论证委员会主任委员。2022年,他牵头论证并提交了《关于把进展大型飞机列为国家标志性重大专项工程的建议》。他基于对军用、民用航空技术相通的规律性熟悉,提出“军民统筹、大客大运并举”的大飞机进展思路,并得到接受。2022年,国家批准设立大飞机重大科技专项。2022年,运20列装部队。2022年,C919胜利首飞。

顾诵芬在航空事业耕耘70载,由于国防与航空工业的特别性,直至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因国家、军方、航空工业系统、地方政府多次的嘉奖、表彰,顾诵芬的名字才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

顾诵芬还非常重视人才培育,他带领的团队走出了一位科学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他主持编纂了70余部航空科技书籍,主编的《飞机总体设计》一书,已经成为我国航空院校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主编的《现代武器装备学问丛书——空军武器装备卷》《大飞机出版工程》等多个系列、数十种航空专著与图书也都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如今,年过九旬的顾诵芬仍不断思索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将来。

感动中国人物的先烈事迹篇5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消失。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试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__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别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讨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讨论所开头抗疟中药讨论,39岁的屠呦呦担当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讨论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讨论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最终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胜利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试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状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最终成功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将来,屠呦呦盼望通过讨论,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人物故事】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过去,包括许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判中医中药为伪科学。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查找抗疟新药谈何简单?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受了很多次的试验。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布满了很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必需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悄悄无闻无私奉献。今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兴奋精神。

大家肯定记得,当年,陈景润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197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进展写下光辉一页,中国科学院提升他为讨论员。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人陈景润”轰动全国。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学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