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限时训练16_第1页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限时训练16_第2页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限时训练16_第3页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限时训练16_第4页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限时训练1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国民经济仍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没有改善。(2)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2.召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1)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经济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意义(1)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重大转折。(2)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轻巧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二、经济体制的改革1.农村改革(1)原因①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②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内容:把集体土地承包到农户,用家庭个体经营取代生产队的集体经营。(3)影响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③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2.城市改革(1)重点:国有企业改革。(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3)内容①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增强了活力。②所有制: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概念阐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进入关键时期。2.过程(1)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3.意义(1)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解决了温饱问题,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易误辨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产物,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新型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的调节作用。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经济体制改革史料一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①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史料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②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③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①“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与计划经济有关史料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特点②“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③“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学会用史](1)史料一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后来是怎祥克服的?提示:史料一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僵化的体制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后来解放思想,实行改革,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相关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提示: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史论归纳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特点(1)内容①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②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2)特点①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②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③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④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⑤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文革”结束后,中共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失败,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从而使“封建主义的残余”而不是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表明()A.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文革”后党内仍有“左”倾错误C.封建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D.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不可跨越的A[材料体现了中共领导人对于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而不是再单纯的照搬苏联的做法,故A项正确。]2.(2017·浙江金华十校高三联考)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材料中的“分地”()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B.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C[从时间“1981年”可知,当时的分地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但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故A项错误;确立市场经济发展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故B项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的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涉及所有制变革,故D项错误。]3.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其中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的政策,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所以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市场”,故B项正确;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设立(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创办经济特区。(2)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2.含义:“特”指国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3.特点资金以吸引外资为主经营形式“三资”企业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4.意义(1)特区吸引了大量外资。(2)“三资”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3)深圳由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深圳速度”。[易误辨析]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特”的区别经济特区的“特”是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特别行政区的“特”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城市(1)设立:198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2)政策①扩大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对外商实行优惠政策,更好地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②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外向型的工业区。2.沿海经济开放区(1)设立:1985年以后,国家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沿海开放地带。(2)意义:对促进开放区经济的发展、带动内地的开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浦东的开放和开发(1)时间:1990年。(2)意义:浦东成为上海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的新兴基地,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标志: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轻巧识记]对外开放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新时期的我国对外开放史料一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史料二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金勇进《数字中国》[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对外开放的过程以时间为线索→对外开放的地点和范围史料二:改革开放的成果数据的变化→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归纳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提示:史料一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的特点。(2)分析史料二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有何不同。提示:新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古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4)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近代有何不同。提示: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近代外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曲折发展,具有被动性。史论归纳理解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中“点、线、面、全、宽、多”的含义(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2)“线”是指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国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4.陈秉安著《大逃港》:“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又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批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B.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C.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A[1980年中央批准设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深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深圳与香港收入差距的缩小,使得人员不再外逃,也吸引外逃人员成批回来,故A项正确;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最早是在安徽和四川,与深圳无关,故C项错误;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5.(2017·南通二模)1990年4月,国务院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这一决定,体现了党和国家()A.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构想B.拉开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序幕C.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尽快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决心A[材料反映的是1990年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开始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时间是1988年,排除B项;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6.2016年7月26日,“2016‘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下列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理解正确的是()①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②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③有利于提升区域国家的合作与交流④是一个区域集团化的组织和体制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A[“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促进所经过地区国家之间的联系,符合全球化的潮流,故①正确;“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推动我国与该地区国家的经贸往来,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故②正确;“一带一路”的建设能加强该地区国家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区域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故③正确;“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尚未形成机制和组织体系,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主题一“小岗模式”开启的变奏曲——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主题立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开展“一五”计划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繁荣发展。[知识交汇]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项目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②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②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③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特点①单一公有制②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②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高主题二向世界讲述“春天的故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主题立意]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知识交汇]中国对外开放的具体形式和发展阶段(1)具体形式①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②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③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2)发展阶段①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②第二阶段: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③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考纲考题统计情境创设相关考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016·全国丙卷·31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及产量的增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12·全国卷·33“下海潮”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把握高考规律领悟高考真谛真题实战解题支招1.(2016·全国丙卷)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思考1980年粮棉油产量的大幅提高与当时的哪一政策有关呢A[题干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也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B、C、D三项。]2.(2012·全国卷)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指出:计划与市场仅是一种手段,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这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由此再分析材料,答案显而易见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时间信息“1992年”和数据信息“12万人”“超过1000万人”。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和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都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生的,是在1992年以前,故排除B、D两项;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C项;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理清了人们对姓“社”姓“资”问题的认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因此,出现了题干中所述的现象,故选A项。]计算史学[史学方法][方法阐释]计量史学就是运用现代数学和相关学科的方法,定量地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的产物,广泛运用于经济史、社会史、人口史等众多的史学研究领域,成为其研究的重要范式。它通过数据分析使原来不确定的历史问题得到了可靠的数据证明,能够揭示历史发展的特征及动因、发展趋势及规律。[运用点拨]计量史学在高考中大多涉及经济史,此类试题已经成为高考历史题的一大亮点和趋势。在做计量史学类客观题时,要按照如下步骤审题:①明确是什么内容的统计图,注意是否有时间要素限制;②观察图表具体内容,它有几个方面组成,然后逐一观察每一时间段纵向数据的变化;③比较所有数据的横向变化;④认真阅读题目问题,牢记问题是以图表数据为基础,仔细理解问题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