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同步教案全册_第1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同步教案全册_第2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同步教案全册_第3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同步教案全册_第4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同步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同步教案写在前面的话为了全面贯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思想,提高教育质量,我市继续推进“研学”活动。在讲学稿“自学-交流-检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育人为本”为宗旨,以“促均衡、提质量”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切实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创新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促进人才成长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和途径。各校领导要加强指导,大力开展创新研究活动。要结合本校教师特点,深入学习领会新版“学与教”设计的变化,一是研究重点,将讲学稿模式由原来“学与教”设计项目转化到“学与教”设计教学环节中,二是创新空间,由原来确定创新步骤到所有教学过程设计由学校与教师自主,给教师留下了大量的空间,去实践、创新。要让每一位教师都深入工作、认真研究,提高质量。各位任课教师要通过精细备课抓住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科学确定“三点一项”(课标点、知识点、考点、能力项),创新学生能力培养、互助交流、面向全体、培优补差、“潜能”开发的新模式、新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所有的学生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让所有班级的成绩都能提升。在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努力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全市教育教学“研学创新”氛围,让教师提高质量过程逐步由“讲学”走向“导学”、再到“自学”,从而继续推进我市基础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中高考成绩,让家长的企盼变为现实,创办让家长满意的优质教育!(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本册教材的三维达标点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一),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2、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5、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7、初步感知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能判断生活中的这几种现象,能利用这种现象进行剪纸等活动8、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册教材编排内容与可利用资源本册教材编排内容与可利用资源本册教材数与代数部分安排了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一),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运动(一),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在实际活动中可能碰到的系列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在每个教学单元的开始,都安排了既反映现实生活内容又包含数学知识的主题图。使各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或现实背景引入。教材注意提供既丰富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以前在教学中使用过的如计数器、方木块、小棒、钉子板等,仍可以继续使用。另外本学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准备表内除法练习表、万以内数位表、简易天平、学习平移、旋转的操作学具、口算练习表等等。课标与教材所面向的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二年级的学生经过3个学期的学习,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学生作业字迹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而且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因此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再逐步引导其思维的发展,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实践创新的能力,发展学生合作的意识,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进度表教学进度表周次起止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3.2—3.6数据收集整理(3)表内除法(一)(1)423.9—3.13表内除法(一)(4)433.16—3.20表内除法(一)(4)443.23—3.27表内除法(一)(1)图形的运动(一)(3)453.30—4.3图形的运动(一)(1)表内除法(二)(3)464.7—4.10表内除法(二)(2)混合运算(1)3清明节74.13—4.17混合运算(4)484.20—4.24混合运算(2)有余数的除法(2)494.27—4.30有余数的除法(3)3劳动节105.4—5.8有余数的除法(3)小小设计师(1)4115.11—5.15万以内数的认识(4)4125.18—5.22万以内数的认识(4)4135.25—5.29万以内数的认识(4)4146.1—6.5克和千克(2)数学广角(2)4156.8—6.12数学广角(1)总复习(3)4166.15—6.19总复习(1)期末复习(3)4176.23—6.26期末复习(3)3端午节18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使学生初步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资源分析: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2、从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有关问题,并进行解答。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了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教学方法设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仍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过程之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取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素材,同时让学生对统计结果做出恰当的判断与预测。注:单元进度计划: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5、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资源分析: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主题图,练习中提供了多样的练习形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作表内除法练习表等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大部分学生具备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经验和能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能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设计:1、除法意义教学要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2、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平均分的表象。3、在操作、想象过程中,让学生懂得“怎样才能平均分”,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4、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5、在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要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求商方法。交流时,要展示学生不同的策略。如实践操作的方法,通过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解决问题;连续做减的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注:单元进度计划: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3.能判断生活中的这几种现象。4.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资源分析: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本单元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认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两种现象。不管是锐角和钝角的认识,还是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又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平移、旋转现象。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教学中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抽象出数学概念。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教学方法设计:1、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教师可利用实物演示或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做成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2、鼓励学生通过动作或符号来模拟、表征物体的运动方式。注:单元进度计划: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并会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资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除法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除法运算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一块重要的基石,它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儿童认知规律主要是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己探索、感悟、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运用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同时,学习用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且已经熟练背诵7-9的乘法口诀,本单元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只是数目大了些。因此,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教学方法设计: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2.提供学生探索交流的学习空间,在练习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索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如开放性问题等。3、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3.以解决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数感。课时安排: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解决问题2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注:单元进度计划: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并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需要用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3.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准确计算、规范书写等学习习惯。教学资源分析: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内容包括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运算顺序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突出了运算顺序;用递等式表达计算步骤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在例题里划出蓝线引导学生把各步计算的结果写在它的上面,从而知道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应该写在什么位置。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同时让学生体会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分步算式。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2、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已经学习了了连加、连减这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已经比较熟悉第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合作,逐渐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和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都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同时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教学方法设计:1、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积累体会”的过程,既要发展数学思考,又提升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2、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掌握运算顺序。课时安排: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1课时带括号的混合运算2课时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2课时整理和复习2课时注:单元进度计划: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资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这部分内容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同时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部分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有二: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2、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力求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合作交流,达到理解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形成计算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目的。内容的设计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弹性。要注重选取每个学生都熟悉的素材来开展教学,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参与学习的经验和基础。教学方法设计1、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也可以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直观地得到结果,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揭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2、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概念的形成,从而为计算教学做好准备。3、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觉地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充分地感知事物后面蕴藏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注:单元进度计划: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资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学重点:1、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数的组成。2、正确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数的数法。2、正确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教材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每个画面都尽量蕴涵丰富的数字信息和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更大的数,掌握数的概念。还可以自己尝试制作一个数位表。这些活动的设计都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基本情况: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单元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学生抽象能力较差,在理解千以及万以内各个数字的组成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估算能力都比较差,教师应注意结合具体的练习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教学方法设计:1.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数的基础。2.组织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比如数一数、拨一拨、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3.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注:单元进度计划: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学资源分析:本单元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1、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2、运用质量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教材还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从市场买回的苹果、鸡蛋和鱼的质量”,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而且学生也刚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了解了比较大的数。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称量工具秤,知道用秤称物品的方法。运用质量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设计: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注:单元进度计划: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教学资源分析: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有关逻辑推理知识也是人们在生活和科研中很重要的知识,人们从事学习、科研、经济和法律活动(如侦破、审理案件)都要用到推理,计算机就是以数学逻辑为基础的。这部分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当然在“摆数”、“握手”“猜一猜”等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互相沟通,也促进知识的互补和互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并学会通过推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具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识,教学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学习,让学生参与其全程。教学方法设计: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渗透了简单组合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方法的数学思想。接着在具体情境中进入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适当增加了难度,将出现在所有的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做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教材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所以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偏重于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注:单元进度计划: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注:单元进度计划: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课题课题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一)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节数三维目标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关键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课前准备教学课件时间内容与过程学与教方法、手段5分15分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师: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二、互动新授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2)出示统计表。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谈话、指导相结合法,18分2分(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三、巩固拓展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业设计练习册中的部分习题板书数据收集整理(一)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统计表课时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课题数据收集整理(二)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节数三维目标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重点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难点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关键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课前准备时间内容与过程学与教方法、手段5分15分一、情境引入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班要从×××和×××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互动新授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1)收集数据。教师引导: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故事大王的名字。(2)学习记录方法。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指名学生说,如画“○”、画“∣”、画“正”等。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完成统计表。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担任故事大王。创设情境,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18分2分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让学生讨论可能性。)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结合实际小结(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由说。)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3、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什么?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故事大王,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交流与实践,掌握知识。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数据收集整理(二)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姓名张三李四票数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课题数据收集整理练习一课型练习授课时间总第节数三维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重点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难点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关键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课前准备时间内容与过程学与教方法、手段5分15分一、引入新知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出示统计表。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回答教材上的问题。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二、探究新知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种类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辆数683312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8分2分(3)回答问题。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回答问题(1)和(2)。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三、巩固迁移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1、出示条形统计图。读懂统计图。图中1格代表()份。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小组讨论,互相说说。指名回答说出数据。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四、课堂小结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练习一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课后反思注:具体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各类教育的不同、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及各校资源的实际情况创新确定。课题平均分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节数三维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进一步领会平均分的含义。难点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关键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方法。课前准备时间内容与过程学与教方法、手段5分15分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可课件出示学生观察后汇报讨论法:充分发表学生的意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现法讲解法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平均分的方法。17分3分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2.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归纳平均分的方法动手操作,巩固平均分的方法。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课时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课题平均分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节数三维目标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重点进一步领会平均分的含义。难点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关键在解决问题中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课前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课件。时间内容与过程学与教方法、手段5分10分15分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3、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提出学习目标。(1)复习平均分的概念。(2)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二、小组合作,展示成果。1、学习例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2、个人展示,小组交流。探讨解决“租几条船”的办法和结果。3、小组汇报(可能出现的情况),全班评价。生1:4人一条,可让每4人站一队,有几队就租几条船。生2:4个4个的数,24里面有6个4,就可以租6条船。生3:我是用乘法算的。6×4=24,所以要租6条船。生4:我是用除法算的。24÷4=6,所以要租6条船。4、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都很好。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你能帮小熊分分看。(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一分。并说说怎么分。)课件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交流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例举法:全班交流汇报,交流各组的不同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练习巩固。动手操作,巩固新知,使学生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7分7分3分2、练习三第4、5题。(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2)第5题。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提问:香蕉的数量都是18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

四、开放训练,拓展应用。1、学生独立操作。(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五、课堂总结,完善认知。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想?动手操作,体验不同的分法。发现法:注意让学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列举法:让学生感悟“平均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支;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支;注:具体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各类教育的不同、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及各校资源的实际情况创新确定。课时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课题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节数三维目标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重点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关键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课前准备例4挂图、学具卡片。时间内容与过程学与教方法、手段5分15分一、绘图情境,初感除法1.师简笔画12个桃子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桃子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桃子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2、小结:把12个桃子,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3、教师解释含义:像这样把12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二、引图说话,理解除法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画图即兴,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讲解法: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除法和平均分的关系。讲解法和演示法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20分20分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3、理解含义与读法。

1)、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4、总结提升。这一节课学了什么?三、巩固练习1.完成的做一做。提问: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饼干是18块,除号前面写18;平均分给3个人,除号后面写3;每人分6块,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8除以3等于6)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6)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2.完成教科书练习第1题。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3.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2题。先让学生依据题意用学具卡片分一分,并交流分的结果。之后,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分苹果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4.完成教科书练习第3题。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练习法:巩固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作业设计读出下面算式。÷2=724÷3=832÷4=856÷7=842÷7=664÷8=863÷7=972÷9=8板书设计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12÷4=3↓除号读作:12除以4等于3注:具体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各类教育的不同、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及各校资源的实际情况创新确定。课时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课题除法的各部分名称课型授课时间总第节数三维目标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重点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理解除法的含义。难点理解除法的含义。关键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课前准备例5主题图、学具卡片。时间内容与过程学与教方法、手段5分15分一、引入新课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2、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互相说一说。二、新授1、出示教科书第14页的例题5(1)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师演示分法,使学生感受平均分,为新课学习做铺垫。动手操作:学生亲身感受分的过程讲解法:通过例题揭示除法的含义。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17分3分(4)指导算式的写法。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盘分的份书,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20÷4=5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20÷4=5被除法除数商(5)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三、巩固练习1、完成书本第练习三的第5题。先让学生看图,这两幅图是什么意思呢?教材上分一分,圈一圈,根据分的结果写出算式。2、完成书本练习三的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师讲评。四、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讲解除法算式的写法。讨论后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练习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设计填空。15÷3=5中,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读作()。板书设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例5:20÷4=5被除数除数商注:具体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各类教育的不同、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及各校资源的实际情况创新确定。课时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课型练习课授课时间总第节数三维目标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课前准备学具卡片时间内容与过程学与教方法、手段5分30分一、谈话引入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2、学生举例。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二、展开练习1、完成教科书\o"练习"练习三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1)6除以3等于2。6÷3=2(复习除法的读法)(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15÷3=5(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9÷3=3(复习把两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谈话法: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轻松的谈话中进入学习。举例法: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练习法:复习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及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5分2、完成完成\o"练习"练习三第8题。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o"练习"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3、找朋友:完成\o"练习"练习三第9题。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4、完成\o"练习"练习三第10题。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三、总结: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游戏形式使学生在玩中获得知识。作业设计列式计算。3组同学在玩踢毽子,每组有5个人。一共有多少人?()□()=()15个人分成3组踢毽子,每组有几人?()□()=()15个人踢毽子,每组有5人。可以分成几组?()□()=()板书设计练习课注:具体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各类教育的不同、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及各校资源的实际情况创新确定。课时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节数三维目标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3、鼓励学生算法多样,促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求商的方法,正确求商。难点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求商的方法,正确求商。关键熟练背诵乘法口诀课前准备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时间内容与过程学与教方法、手段5分5分10分一、复习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6×2=

4×3=

2×5=

3×3=2.填空。2×(

)=4

3×(

)=6

4×(

)=8(

)×3=12

)×4=20

5×(

)=15说一说()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二、创设情境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三、合作探究1.引出除法算式12÷3。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2.探讨计算方法。(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复习口诀,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课件或投影出示例1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探究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15分15分5分(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4)显化想商的过程。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四、练习1.练习四的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计算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想出商。2.练习四的第2题。(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3.练习四的第3题。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五、总结1.请学生谈收获。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等于被除数,就用哪句口诀求商。我们再送信游戏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不少新知识,老师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演示法练习法: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发现法: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作业设计把10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个.列出算式:()÷()=().2.24÷4=()读作()除以(),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也就是()里面有()个().板书设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2÷4=3想:4和()相乘得12。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注:具体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各类教育的不同、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及各校资源的实际情况创新确定。课时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节数三维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求商的方法。3、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重点掌握用口诀想商的思路难点掌握用口诀想商的思路关键会表达自己的计算方法课前准备例2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7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时间内容与过程学与教方法、手段5分15分一、复习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二、合作探究1.呈现例2放大图,面点师傅做早餐,搜集数学信息。每屉装了4个包子,有6屉。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乘法算式:4×6=24(棵)。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把这个算式转变成除法算式?2.探讨方法。(1)引导: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的把加法变成减法的做法。(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方法。(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乘、除法间的联系。要从算式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3.让学生独立完成两个除法算式。(1)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2)请学生说一说使用了哪句乘法口诀?动手操作并列式从而复习旧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交流汇报:总结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17分17分3分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转换成两个除法算式,相应的问题可以变成求其中的一个乘数。三、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先想一想再说说怎样很快求出各题的商。2.练习四的第5题。练习时,注意让学生口述图意,提出问题,再写出算式。3.练习四的6题和7题。四、总结1.请学生谈收获。2.教师总结。教师先让学生发现乘除法算式间的联系,教师再总结。练习法此题练习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设计填空。5×()=3535÷()=535÷()=7()×6=2424÷()=424÷()=6板书设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6=24(棵)24÷4=6(行)24÷6=4(棵)注:具体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各类教育的不同、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及各校资源的实际情况创新确定。课时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型练习授课时间总第节数三维目标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度,能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使学生通过游戏等情境联系用乘法口诀求商和求积,并在练习中鼓励学生提高求商的速度和准确度。3、培养学生主动发表见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感。重点能够熟练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难点计算的熟练程度和准确度关键理解和掌握求商的方法。课前准备挂图、卡片时间内容与过程学与教方法、手段15分一、揭示课题。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练习练习有关知识。(板书课题:练习)1.复习乘法口诀。师:要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首先要记好乘法口诀。(1)问:哪个小朋友能背诵1-6的乘法口诀?(指名背)(齐背)(2)出示乘法口诀表。问:请你从这些口诀中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读一读并说出对应的除法算式?(指名3-4人回答)(同桌每人选两句,一人说口诀,一人说除法算式)(3)问: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想一想,有哪几句口诀只能说出一道除法算式?(有次序地齐读一遍)师:根据一句口诀,不仅可以说出对应的除法算式,你还想到了什么?(指名2人根据口诀说出对应的乘法算式)发现法:学生发现并牢记因数相同的口诀只能说出一道除法算式。23分23分2分二、创设情境,完成练习。1.游戏活动分组以游戏形式完成送信。做后校对,并评出优秀邮递员。2.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自主观察情景图,指名说一说图意。学生根据题意提出不同的问题。(乘法、除法)

汇报交流

(集体评议)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用什么方法比较快?

3.开火车游戏接力比赛。五、总结反思你有什么收获?全班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赛激发兴趣。讨论法:学生总结方法。作业设计判断题。1、有24块,每6块装一袋,可以装4袋。()2、“8÷2=4”读作:8除2等于4。()3、△△△△△△△△△,列式:6÷3=2。()4、把15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5、一份盒饭要5元,10元可以买2份。()板书设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四六二十四三三得九

4×6=

24

3×3=9

6×4=

249÷3=324÷4=624÷6=4注:具体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各类教育的不同、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及各校资源的实际情况创新确定。课时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三)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节数三维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2、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重点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难点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关键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课前准备情景图、卡片时间内容与过程学与教方法、手段3分15分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在课间喜欢玩的一些游戏。]师:昨天老师在操场上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在做游戏,数了数,共有15人,(板书:15人做游戏。)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出示图片:3组跳圆圈舞的同学,每组有5人。)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师: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学生汇报,老师板书:(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2.解决问题师: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学生汇报,老师板书:15÷3=5(人)

15÷5=3(组)师:要求平均每组有几人,就要用15÷3来计算,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学生讲述理由)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谈话法: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究后汇报交流: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2分18分2分(学生如没写出单位名称,教师要引导写出)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2)。3.补充条件,解决问题师: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板书: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有几人?学生汇报。三、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四、课堂练习:1.完成练习五的第一题。请学生观察图文后,独立列式计算解答(答案:12÷6=2(个)12÷2=6(筒)2.完成练习五的第5题。引导理解再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再共同订正。3.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1)题:出示做风车图,请学生说一说图意。30个风车,5个同学,平均每人做几个?列式计算:30÷5=6(个)(2)题:请学生说图意,列式计算有18棵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3)题:出示画片图请学生说一说图意,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再解答。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练习法: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作业设计1、5个悠悠球25元,这样的8个悠悠球多少元?2、6个人折了42只飞机,照这样计算,3个人能折多少只?板书设计解决问题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有几人?15÷3=5(人)18÷3=6(人)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又来了3个小朋友,可以分成几组?15÷5=3(组)18÷6=3(组)注:具体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各类教育的不同、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及各校资源的实际情况创新确定。课时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课题整理和复习课型复习授课时间总第节数三维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和生活的密切联系。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巩固学生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动手分一分,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比较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关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