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技术规范_第1页
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技术规范_第2页
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技术规范_第3页
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技术规范_第4页
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III 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技术规范 目录TOC\o"1-2"\h\z\u目录 II1范围 22规范性引用文件 23总则 24术语和符号 25膜下滴灌工程规划与设计 56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技术参数 67工程施工与设备安装 97.1一般要求 97.2施工与安装 97.3管道水压试验和系统试运行 107.4工程验收 108播种与覆膜 108.1播种时期 108.2播种方法 109田间管理 109.1施肥 109.2苗期管理 119.3中期管理 119.4适时揭膜 129.5适时收管 1210玉米病虫害防治 1210.2调查结果的计算 1310.3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措施 1411收获 1411.1收获适期的确定 1411.2收获时期 1411.3收获方法 14附录A玉米病虫草害防治1玉米病害防治 161.4玉米大斑病 161.5玉米丝核菌穗腐病 171.6玉米干腐病 171.7玉米灰斑病 171.8玉米瘤黑粉病 181.9玉米褐斑病 181.10玉米青枯病 181.11玉米霉穗腐病 191.12玉米丝黑穗病 192玉米虫害防治 192.1白星花金龟 192.2玉米旋心虫 202.3玉米蚜 202.4粘虫 202.5玉米螟 212.7地下虫害的防治 213草害防除 22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玉米膜下滴灌工程的规划、设计、材料与设备选择以及农艺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井灌区中膜下滴灌工程的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本标准是必不可少的,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一版适用于本标准,其随后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规范性引用的文件有:GB/T50485-2009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625-2010机井技术规范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SL236-1999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3总则3.1为了保证玉米膜下滴灌工程与种植技术质量,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和运行可靠,充分发挥其效益,制定本标准。3.2本标准是在玉米大双覆种植技术与滴灌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统一技术要求,正确合理地运用此技术,达到节水、高产增效的效果。3.3农作物覆膜种植具有增温、保墒、抗旱作用,滴灌具有显著的节水效果,膜下滴灌将两种技术优势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更加显著,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加有利。3.4膜下滴灌的各项作业应与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相结合。4术语和符号4.1术语4.1.1滴灌系统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道和滴灌带(管)等组成的系统。4.1.2滴灌利用滴头、滴灌带(管)等设备,以滴水的方式,湿润植物根区附近部分土壤的灌水方式。4.1.3首部枢纽滴灌系统中集中布置的加压设备、过滤器、施肥(药)装置、量测和控制设备的总称。4.1.4滴头将压力水流变成滴状或细流状、流量一般在2-3L/h的灌水器。4.1.5滴灌带(管)是指使用农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最大的效应是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可以起到增温、保墒的作用。4.1.6过滤器对灌溉水进行过滤的设备。4.1.7筛网过滤器用筛网对灌溉水进行过滤的设备。4.1.8叠片过滤器用叠在一起的表面具有细线槽的塑料片对灌溉水进行过滤的设备。4.1.9旋流水砂分离器利用旋流使水和砂粒分离的设备,也称离心过滤器。4.1.10施肥(药)装置用于向灌溉水内加入肥料(药)的装置。4.1.11施肥(药)泵将肥料(药)溶液注入灌水管道中的泵。4.1.12毛管直接向灌水器配水的管道。4.1.13支管直接向毛管配水的管道。4.1.14干管与分干管向支管供水的管道。4.1.15灌水小区具有独立稳流(或稳压)装置控制的灌溉单元。在系统无稳流(或稳压)装置时,同时灌水的灌溉单元即为一个灌水小区。4.1.16水头偏差率灌水小区内灌水器的最大、最小水头之差与设计工作水头的比值。4.1.17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技术指覆膜栽培技术、玉米大垅双行种植技术与滴灌技术相结合的新型节水高产种植技术。4.1.18耕整地耕整地是指使用各种机械对农田进行耕地和整地的作业过程,以改善土壤结构、恢复土壤肥力、灭除土壤中病虫草害、促进作物生长,为农业高产稳产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它是最基本的农田作业机械化技术,也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环节。耕整地可单项作业,也可多项联合作业,可用机械化作业,也可由人畜力作业。4.1.19耕地作业耕地作业主要包括深松、翻土、除灭茬。4.1.20整地作业整地作业指耕后播前对表层(耕层)土壤进行的松碎、起垅、平整、镇压等作业。4.1.21玉米大垅双行种植技术指在大垅(垅宽130cm~140cm)的垅台平面上,以小行距(40cm~45cm)种植两行玉米的种植模式,由于垅间玉米行距加大(90cm~95cm),可以改善玉米行间和株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加大风速和增加叶片接受太阳光照,有利于发挥群体增产潜力的一种玉米增产技术。4.1.22田间管理指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前在田间所进行的劳动,包括除灭草、施肥(药)、灌溉等。4.1.23全生育期农作物由播种到成熟收割的时期。4.1.24玉米发芽出苗期有50%的种子发芽出土高约2cm的日期(出苗)。4.1.25玉米苗期从出苗到有10%植株近地面的茎杆基部能摸到茎节(鼓包)。4.1.26玉米拔节期有10%植株近地面的茎杆基部能摸到茎节到10%植株雄穗尖端露出顶叶。4.1.27玉米抽穗吐丝期10%植株雄穗尖端露出顶叶到10%植株开始灌浆(籽粒内容物呈乳浆状)的时期。4.1.28玉米灌浆成熟期10%植株开始灌浆到80%以上植株的果穗、苞叶变黄色、籽粒硬化时期。4.1.29玉米除(灭)茬除去玉米收割后遗留在地里的残根茬。4.1.30翻地用机械(拖拉机)或畜力牵引铧式犁将土壤耕层翻转。4.1.31深松用深松铲或凿形犁等松土农具疏松土壤而不翻转土层的一种深耕方式。4.1.32竖管连接地下支管与地面管道的短管4.2符号4.2.1流量、流速Q—系统设计流量;qd—滴头设计流量;qv—滴头设计允许流量偏差率;Qs—水源可供水流量;v—管道流速。4.2.2压力、水头、水头损失H—滴灌系统设计水头;hd—滴头设计工作水头;hv—滴头水头偏差率;hf—管道沿程水头损失;hf’—等距、等量分流多孔管道沿程水头损失;hj—局部水头损失。4.2.3灌溉制度M—设计灌水定额;z—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γ—土壤容重;p—设计土壤湿润比;Qmax—适宜土壤含水率上限;Qmin—适宜土壤含水率下限;T—灌水周期;Ia—设计供水强度;Ea—设计耗水强度;IL—设计淋洗强度;t—一次灌水延续时间。4.2.4几何特征Se—滴头间距;Sr—毛管间距;Sw—湿润带宽度;L—管道长度;A—灌溉面积;d—管道内径。4.2.5系数、指数η—灌溉水利用系数;f—摩阻系数;ζ—局部阻力系数;b—管径指数;χ—滴头流态指数;n—同时工作的滴头个数;m—流量指数;F—多口系数。5膜下滴灌工程规划与设计5.1一般规定5.1.1工程规划应收集水源、气象、地形、土壤、当地农业种植习惯、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规划等方面资料,特别应了解和掌握项目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和水平。5.1.2工程规划应符合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农村水利、农业发展等规划要求,并与灌排设施、林带、道路、供电等系统建设和土地整理规划、农业结构调整等规划相协调。5.1.3工程规划应包括水源工程、首部枢纽、系统选型和管网规划。5.1.4水源机井建设应符合《机井技术规范》GB/T50625-2010规定。5.1.5水源水质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规定。5.1.6控制面积较小的地块,在地形、水源及环境条件比较简单的灌区,可将规划、设计合并成一个阶段进行。应符合《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中规定。5.2水量平衡计算5.2.1水源供水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滴灌工程规划必须对水源水量、水位和水质进行分析,并确定设计供水能力。由已建水源工程供水的滴灌系统,供水能力应根据工程原设计和运行情况确定;对于新建水源工程,供水能力应根据水源类型和勘测资料确定。2.滴灌工程以井为水源时,应根据已有资料分析确定供水能力。无资料时,应进行试验或调查,并应分析计算供水能力。5.2.2用水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滴灌用水量应根据设计水文年的降雨、蒸发、玉米种类及种植面积等因素确定。2.当有滴灌试验资料时,应由试验资料计算确定滴灌用水量。缺少资料的地区可参考条件相近地区试验资料或根据气象资料分析技术确定。5.2.3水量平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在水源供水流量稳定时,滴灌面积可按下列公式确定:(5.2.3-1)无淋洗要求时(5.2.3-2)有淋洗要求时(5.2.3-3)式中:A—灌溉面积(hm2);Qs—水源可供流量(m3/h);Ia—设计供水强度(mm/h);Ea—设计耗水强度(mm/h);IL—设计淋洗强度(mm/h);td—水泵日供水小时数(h/d);η—灌溉水利用系数。5.3滴灌水质5.3.1滴灌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有关规定。5.3.2进入滴灌管网的水不应有大粒径泥沙等物质。5.4管网布置5.4.1滴灌管网布置应符合工程总体要求,综合分析地形、管理、维护等因素。5.4.2管道应避免穿越障碍物,并应避开地下电力、通讯、石油等设施。5.4.3输配水管道宜沿地势较高位置开始布置;支管应垂直于玉米种植行布置,毛管(滴灌带)必须顺玉米种植行布置。6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技术参数6.1滴灌系统技术参数6.1.1系统水力设计1系统流量设计(6.1.1-1)式中:Q—系统设计流量(m3/h);qd—滴头设计流量(L/h);n—同时工作的滴头个数。2管道沿城水头损失计算(6.1.1-2)式中:hf—管道沿程水头损失(m);f—摩阻系数;L—管道长度(m);Q—流量(m3/h);d—管道内径(mm);m—流量指数;b—管径指数。滴灌系统的支、毛管(滴灌带)为等距、等量分流多孔时,其沿程水头损失可按下式计算:(6.1.1-3)式中:hf’—等距、等量分流多孔管道沿程水头损失(m);F—多口系数。3管道局部水头损失计算(6.1.1-4)式中:hj—局部水头损失;ζ—局部阻力系数;v—管道流速(m/s);g—重力加速度(9.81m/s2)。6.1.2技术参数计算1灌水小区滴头设计允许流量偏差率、流量和水头偏差率、工作水头与流量偏差率此项应符合国家标准GB/T50485-2009《微灌工程技术规范》4.0.6、4.0.7、4.0.8中的有关规定。2土壤湿润比(6.1.2-1)式中:p—设计土壤湿润比;SL—毛管(滴灌带)间距(m);Sw—湿润带宽度(m);3灌水小区允许水头偏差及其在滴灌带(毛管)和支管上的分配式中:—小区允许水头偏差(m);—允许水头偏差率(%);hd—孔口设计水头,与qd相对应(m);β1、β2—允许水头分配给毛管(滴灌带)和支管的比例;、—毛管和支管允许的水头偏差(m)。4灌溉制度的确定(6.2.1-2)(6.2.1-3)(6.2.1-4)式中:M—设计灌水定额(mm);γ—土壤容重;z—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m);Qmax、Qmin—适宜土壤含水率上、下限;T—设计灌水周期(d);t—一次灌水延续时间(h);Se—滴头间距(m);qd—滴头设计流量(L/h);Ia—设计供水强度;6.1.3首部枢纽设计首部枢纽设计包括过滤器,施肥罐及水泵的型号选择。玉米膜下滴灌系统水源为井水,有一定的含沙量,所以选用旋流水砂分离器加筛网组合过滤器。选配施肥罐。根据设计扬程及设计流量选择潜水电泵,其配套功率及效率相应确定。6.2玉米膜下滴灌典型小区设计典型小区管道设计,采用干、支管地埋式,毛管地面式布设滴灌系统。膜下滴灌带(管)选择单向直线布设,顺玉米行间布置。模式为:一膜一带(毛管)二行,垄宽130cm~140cm,垄上行距40cm~45cm,垄间行距95cm~100cm。毛管选用16mm单翼迷宫式滴灌带,滴头间距300mm,单孔流量(常用)2-3L/h。毛管极限长度不应超过80m,考虑到地块大小及轮灌编组优化,毛管铺设长度以65m左右为宜。辅管垂直毛管布置,双侧布置。支管通过竖管与地面辅管连接并与辅管平行,支管采用0.4MPa、Φ50-75PE管,支管长度以250m左右为宜。干管与支管和泵管出口连接,将水源引入田间。6.3玉米膜下滴灌田间种植技术参数6.3.1耕地参数1.三年深松耕地一次,深松深度35cm~40cm;2.两年翻地一次,翻深深度20cm~22cm,3.每年旋耕一次,旋耕深12cm~15cm,达到土壤松碎,每平方米≥3cm直径的土块不超过5个。6.3.2除(灭)茬参数上茬农作物为玉米或高粱等硬茬作物,除(灭)茬作业完成后,田间残茬长度不得≥8cm,茬管破碎率不得≤5股。6.3.3整地参数大垅130cm~140cm,垅高12cm~15cm,垅台宽90cm,垅台中心不应出现“墟沟”且应平整。6.3.4播种模式大垅上双行,大行距90cm~100cm,小行距40cm,株距22cm~25cm,亩保苗株数必须在4500株~4700株以上。6.3.5种子质量要求种子纯度≥95%,种子的净度≥98%,种子发芽率≥90%。6.3.6品种要求应选择紧凑型耐密植品种,生育期应比当地常年种植常规品种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高100℃~150℃的品种。6.3.7地膜选择原则地膜应具备的性能指标:1.透光性好,光反射率低。2.热传导性小,保温性强。3.透水透气性低,保水保墒性好。4.耐低温性好,脆化温度低。5.柔软性和延伸性好,拉伸和撕裂强度高,不易破损。6.耐酸碱,无毒无味,化学稳定性好,不会因沾染农药、化肥而变质。7.可焊接性好,便于拼接修补。8.质轻,成本低。9.生产日期不超过一年。10.每卷重量小于20kg,断头少于3个。6.3.8推荐使用的地膜1.低密度聚乙烯地膜,又名LDPE地膜。2.线行低密度聚乙烯地膜,又名LLDPE地膜。3.高密度聚乙烯地膜,又名HDPE地膜。4.可降解地膜、抗拉伸地膜等环保膜。6.3.9地膜的用量1地膜用量地膜用量取决于地膜种类及其规格、覆盖率和行距配置。同一种地膜其用量主要取决于覆盖率(地膜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2地膜覆盖率地膜覆盖率理论计算如下式:式中:膜宽:由压入土中和起垅的部分组成,即商品膜宽。平均行数×2:即宽行距+窄行距之和。如:玉米覆膜。宽行距为90cm,窄行距为40cm,大垅宽为130cm,使用90cm宽地膜时,覆盖率为69.2%。7工程施工与设备安装7.1一般要求7.1.1此项应符合国家标准GB/T50485-2009《微灌工程技术规范》7、8中的有关规定。7.1.2膜下滴灌系统的组成由水源、首部、输配水管网和滴灌带四部分组成。水源本规范的水源特指机电井。首部包括水泵、动力、控制阀、安全阀、水表、水质净化装置、施肥装置以及保护装置等。输配水管网包括干(分干)、支、毛管(滴管带)及水阀门(栓)和连接件等。毛管(滴灌带)膜下滴灌通常采用薄壁单翼迷宫式滴灌带(毛管与滴头一体),使用年限一年。7.2施工与安装7.2.1首部除水泵以外,均设置于地面井房内、或井房外。7.2.2输配水管网的系统布置1.干管地埋模式干管及分干管地埋,采用0.6MPaΦ110-63PE管,在干管的末端及分干管上设置镇墩,出地面处设置阀门井,分干管末端设置排水井。2.地面模式干管采用Φ110-75涂塑软管或薄壁PE管。3.田间系统支管用0.3MPaΦ50-32PE管,毛管通过旁通安装在支管上,在玉米垅上行距中心铺设一条毛管(滴灌带)。4.毛管布置单行毛管(滴灌带)沿玉米垅向直线布置。毛管的极限长度决定了支管的最大间距,毛管单向或双向铺设,单向长65m左右为宜。7.2.3首部安装1.过滤器安装自动冲洗式过滤器的传感器等电器元件应按产品说明书接线图安装;设备出入水口,按设备水流方向标记安装,不得反向。2.施肥和施农药设备安装此设备应安装在过滤器上游。如与上下游用软管连接,软管应严禁扭曲打折。3.机泵安装应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4.量测仪表和保护设备安装安装前应清除封口和接头处的油污和杂物,压力表宜安装在环形连接管上。如用直管连接,应在连接管与仪表之间装控制阀。水表应按设计要求和流向水平安装。7.2.4地埋管道地埋管埋深80cm~90cm,为防冬季冻胀对管线的破坏,必须在管线周围换填垫层,垫层厚度以管线为中心10cm~15cm,垫层包括:天然沙砾、粗砂、炉渣等。此项应符合国家标准GB/T0203-2006《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中的有关规定。7.2.5地面管、带连接应按设计要求将管带平顺地铺设在垅表面,不得悬空和扭曲。铺设滴灌带时,要将滴灌带铺设在垅台上的两行玉米中间,铺平、铺直,防止扭曲。7.3管道水压试验和系统试运行此项应符合国家标准GB/T50485-2009《微灌工程技术规范》9中的有关规定。7.4工程验收此项应符合国家标准GB/T50485-2009《微灌工程技术规范》10中的有关规定。8播种与覆膜8.1播种时期8.1.1人工先覆膜后播种应在地膜下突然耕层表面5cm~7cm土层温度稳定通过7℃时,既可播种。8.1.2温度是决定玉米播种期的主要因素,玉米膜下滴灌种植,由于覆膜增温。播期可比当地不覆膜品种提前播种5d~7d。8.2播种方法8.2.1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技术的人工播种费时、费力,在技术要求中最主要的一项要求是行距,如果行距达不到宽窄行种植要求,改善不了田间的通风和透光条件,将影响产量的提高。8.2.2使用玉米膜下滴灌专用播种机,省工,省时、优质。玉米膜下滴灌专用播种机是一种新型多功能联合作业播种机,模块式设计,可与小型拖拉机及大中型拖拉机配套使用。1开始作业前,应装好滴灌管、地膜、种子和化肥。先从管卷上轴出滴灌管一端、用地锚扎在垅台中央面上固定好;然后再从膜卷上抽出地膜端头放及垅面,并两侧用土封好,然后开始作业。2作业过程中,机手和辅助人员要随时检查和观察作业质量与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3膜边覆土厚度一般要求3cm~5cm,种子覆土厚度应根据不同品种,按农艺要求确定。4大风作业时(黑龙江省春播季节正处风季),辅助人员要及时用铁锹覆盖防风压膜土,每隔一定距离3m~4m压一条土带,以免大风将地膜掀开。5如播种后遇雨,造成膜空土壤板结时,应及时破碎,否则影响出苗。8.3播种模式8.3.1垅上行距130cm~140cm既以垅台中心线为准,向左右两侧等距延伸。两垅间行距92cm~100cm。形成宽窄行的种植行距。8.3.2株距20cm~23cm。9田间管理9.1施肥9.1.1施肥应采用测土配方技术。9.1.2有机肥是改良土壤的根本,一般要求每公顷每年施用有机肥(有机质含量≥8%)40m3~50m3。9.1.3玉米专用肥玉米专用肥属于一次性施肥、不用追肥的长效缓解稳定型高浓度玉米专用复混型肥料。实现播前或播种同事一次性施肥。9.1.4化肥做种肥时与种子同时播撒,但应距种子3cm~5cm。做追肥时,应选择可溶性肥,用施肥罐与滴灌同时进行。做叶面肥时,要适期用喷雾方式完成。9.1.5施肥量施肥量的大小要根据预测产量指标来确定。施肥量的计算可用以下公式:以上公式,计算比较复杂,在生产实际上可根据当地情况,确定施肥量。化肥的施用量,一般为每hm2尿素500kg~600kg,磷酸二铵100kg~150kg,硫酸钾50kg~100kg,硫酸锌10kg~15kg。9.2苗期管理苗期(出苗~拔节)这个阶段是生长分化根、茎、叶的时期,地上部分生长缓慢。9.2.1苗期管理的目标是苗全、苗齐、苗匀、苗壮。9.2.2引苗与放苗在先播种后覆膜的地块要进行放苗。膜上播的地块也需引苗。1.放苗、引苗方法a.用比较长且比较粗的香,点燃后在苗的正上方烧一个孔,将苗引放出来。b.使用有尖的竹杆,在苗上方扎孔放苗。c.使用8#铁线或铁筋前端磨出锐刃并弯成或一个小钩,在玉米苗上方划破地膜,将苗引放出来。2.放苗、引苗注意事项a.放苗、引苗时间。在玉米2叶一心到3叶一心时就应及时割膜放苗。注意避免工具碰伤苗。b.割膜放苗后,及时用土封严放苗孔,防止水分蒸发和大风掀膜。c.掌握放苗引苗的最后期限。必须加快放苗、引苗速度,严禁玉米苗过大顶膜,出现烤苗现象。3.放苗、引苗原则应掌握放大不放小、放绿不放黄,阴天突击放晴天避中午、大风不放苗的原则。9.2.3补苗引放苗后应及时查苗,给缺苗穴补苗,补苗应在阴天或下午进行。9.2.4间苗在地膜玉米将要扎根之前,幼苗展开3~4片叶时,即可开始间苗。间苗原则是:去弱苗、留壮苗;去杂苗、留齐苗和颜色一致的苗;去病苗、留健苗。间苗应在晴天进行。9.2.5在精准种植和高质量种子的基础上,全苗是高产的基础。出苗应整齐、无空行、无断条。9.2.6蹲苗以促进根系发育为主要目的,其主要措施是控制灌溉水量。9.3中期管理9.3.1水分管理玉米开花到成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50%~55%,抽穗开花期对水分反映敏感,土壤水分宜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80%。后期不应停水过早,植株只要青绿,就要保持田间湿润。此项应符合国家标准SL236-1999《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中的有关规定。9.3.2追肥1穗肥以大喇叭口期为中心追施穗肥。2攻杆肥拔节前可施攻杆肥。3微肥缺锌、铁、硼等微量元素的地块,应施微肥。9.3.3去蘖除空杆1去蘖苗期打杈已进行了一次除蘖,但还会出现没有除净的分蘖,所以在中期管理中,还应进行一次去蘖。2除病株和空杆外,玉米健株除上部果穗外,其第二、第三果穗,应逐个清除。9.3.4去雄授粉1去雄方法隔一行去一行。2去雄天气和时间要求去雄不应在阴雨或大风天进行,应在每日上午9时至下午16时之间进行,每隔2~3天进行一次,连续2~3次。3人工授粉的常用方法:拉绳法,每隔4~6行有两人拉绳,顺着大垅(90cm~100cm)行间行走,让绳子晃动雄穗,使雄穗授粉;摇株法,将有花粉的植株摇动授粉。4玉米雌花露出苞叶后,花粉落在花丝上授粉。雌花受精后,花丝即萎缩,但由于花丝抽出时间不同,有些花丝得不到花粉而延续生长。由于花丝太长互相遮盖,不利于下面花丝授粉。因此,剪去雄穗顶端1cm高出玉米轴的部位,使剪后胚轴受精花丝不再伸长,而给中间没有受精的花丝继续创造机会,实现多结实少秃尖。9.4适时揭膜9.4.1适期揭膜玉米封垅后,应适时揭膜。9.4.2揭膜务求干净,否则将造成白色污染(农业污染)。揭膜干净与否是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技术能否推广的关键。9.5适时收管玉米收获前,应适时收管。10玉米病虫害防治10.1调查的基本方法和内容掌握本地区常发病的特点和特征了解本地区的气候特点调查的时间病害发生与玉米生育期密切相关。调查品种的发病状况应与病害发生阶段相一致,除矮花和粗缩病可以在抽雄阶段进行调查外,其它病害的调查一般在灌浆至乳熟阶段。调查部位叶部病害根据果穗上下叶片病斑所占相对面积。茎部病害根据病斑在茎杆从下向上扩展的高度(发病茎杆部位距果穗的位置)。10.2调查结果的计算田间调查的数据必须经过计算整理,才能看出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和危害程度以及天敌的控制作用,为制定防治计划提供依据。10.2.1被害率的计算以玉米株数,叶片数和穗数为调查单位,统计调查总数和被害数进行计算。10.2.2虫口和杂草密度计算调查虫口密度以玉米株数、叶数、穗数和面积、体积为单位,统计虫口。调查杂草密度则以面积为单位,统计杂草株数,进行计算。10.2.3蚜虫变动系数计算将本次调查的蚜虫虫口密度除以上次(3~5日前)调查的蚜虫虫口密度,计算出蚜虫变动系数。注:当变动系数等于1时,表示无变化;大于1时表示上升倍数;小于1时表示下降为原数的百分数。10.2.4天敌寄生率计算调查不同害虫个体的主要虫态(卵、幼虫和蛹)被寄生蜂、寄生蝇、寄生菌等天敌寄生数量,计算出各虫态寄生率。10.2.5被害指数计算玉米叶部虫害一般均用病情指数表示。根据病情轻重划分几个级别,一般以0级代表无病,以最高级值代表发病最重的级别。大多分为0级、1级、3级、5级、7级、9级。有些害虫(如蚜虫、叶螨)虫口密度很大,难以计算,根据虫口密度和危害程度进行分级。指数计算如下式:10.3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措施10.3.1苗期是指玉米从播种至拔节阶段病虫草害的防治。主要防治地下害虫、蚜虫、红蜘蛛、叶蝉等。10.3.2穗期是指玉米从拔节至雄穗开花期的病虫害防治。主要防治方法是喷施有针对性的农药剂。10.3.3花粒期指雄穗开花期至籽粒成熟期病虫草害的防治。11收获11.1收获适期的确定11.1.1收获标准判断玉米是否成熟应着重观察籽粒灌浆是否停止,应以生理成熟作为收获标准。11.1.2玉米生理成熟的主要标志1.籽粒基部黑色层形成。2.籽粒乳线消失。3.果穗苞叶变白而松散。11.2收获时期11.2.1收获时间玉米收获适期因品种、播期及生产目的而异。粮用玉米在完熟期收获,一般在9月底至10月上旬。11.3收获方法11.3.1人工收获粒用玉米人工收获时,先收玉米果穗,晾晒干燥后脱粒。11.3.2机械收获1.机械收获要选用适合于宽窄行种植的收获机械,目前适合于本规范的收获机型只有拖拉机背负式单行、双行玉米收获机。多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由于分禾器行距无法调整,不适合本技术应用。2.质量要求籽粒损失率≤2%;果穗损失率≤3%;籽粒破碎率≤1%;苞叶剥净率≥85%;果粒含杂率≤3%;留茬高度≤10cm。本规范用词说明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用词采用“必须”,反面用词采用“严禁”;表示严格,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用词采用“应”,反面用词采用“不应”或“不得”;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技术规范附录A(资料性附录)玉米病虫草害防治1玉米病害防治1.1玉米矮花叶病玉米矮花叶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可减产5%~10%。1.1.1症状玉米全生育期均可染病,受害幼苗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椭圆形褪绿小点,继而排列成条点花叶状,并发展成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1~2片叶时可出现症状,7片叶前后发病最重。1.1.2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幼苗期避开蚜虫繁育高峰期,药剂防治蚜虫。1.2玉米粗缩病1.2.1症状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褪绿虚线小点,随虚线小点增多,叶背的主脉上生出长短不等的蜡泪突起,叶片变厚变宽,叶色浓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高度减半。严重时不抽雄或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减少,根系少而短,有病株嫩叶卷曲呈弓形或牛尾状,心叶缺刻,喇叭口朝向一侧,叶缘变红。1.2.2防治方法消灭传毒媒介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场所,减少传毒机会。1.3玉米条纹矮缩病也称玉米矮病,是一种重要病害。1.3.1症状病株节间缩短,株型矮缩,最初上部叶片稍硬、直立、沿叶脉出现连续或断续的淡黄色条纹,自叶基部向叶尖发展,后期叶脉向上产生坏死斑,呈灰黄色或土红色,病叶提前枯死。病株上部多向一侧倾斜,叶梢、茎杆、雄花的小梗及苞叶均可受害,产生淡黄色条纹及褐色坏死斑。1.3.2传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病毒由灰飞虱传播,带毒灰飞虱是本病的初侵染源。灌溉水量多或阴雨天多,垅间杂草繁茂,有利于灰飞虱的生长繁殖。,灰飞虱密度大,带毒虫数量多时,发病重。1.3.3防治及时除草,可明显减轻发病,或用药灭除灰飞虱。1.4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叶部病害。1.4.1症状玉米大斑病往往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苗期很少发病,抽雄后发病加重,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和籽粒。发病部位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然后沿叶脉迅速扩大,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病班中间颜色较浅,边缘较深。病斑长5cm~20cm,宽1cm~3cm,严重发病时,多个病斑连在一起,植株枯死。枯死株根部腐烂,雌穗倒掛,籽粒干瘪。1.4.2发病规律玉米大斑病菌属弱寄生菌,病菌在病残体中越冬。大斑病的发生与玉米品种、气候、栽培和耕作措施有关。目前尚未发现对玉米大斑病具有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对大斑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发病适温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易发病的相对湿度为90%以上,温度偏低,多雨高湿,日照不足,均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玉米连作区发病重。1.4.3防治防治策略以推广和利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辅以必要的药剂措施。1.5玉米丝核菌穗腐病此病在所有玉米产区均有发生。1.5.1症状丝核菌侵入玉米雌穗后,早期会在雌穗上长出橙色霉层,后期染病雌穗变为暗灰色,在外苞叶上生出白色至橙色或暗褐色至黑色小菌核。1.5.2侵染途径及发病条件玉米丝核菌以休眠菌丝和菌核在籽粒、土壤或植株残体上越冬。温暖、潮湿的天气有利于该菌的侵染和病害扩展。1.5.3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病源和使用药剂防治相结合。发病后,注意适当灌水,雨天垅沟内的积水要尽早排出,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受害程度。1.6玉米干腐病玉米干腐病在我国东北、华北、华南和西南等地均有发生。1.6.1症状植株地上各部均可发病,以雌穗和叶稍症状最为明显。幼苗受害时,在幼苗和根部产生褐色干缩病斑,幼苗黄弱,甚至枯死。叶片发病产生长约5cm,宽1cm~2cm的长方形病斑,后期在下部4~5节气生根着生处及病穗附近发病,在叶鞘上有褐色、紫红色或黑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中心变灰白色,病叶鞘和病茎杆之间密生白色菌丝层。茎杆枯朽易折断。组织死亡产生大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发病穗与苞叶之间充满白色菌丝体以致苞叶包裹很紧密,不易剥开。病穗僵化变轻,籽粒干缩,灰褐色,籽粒间常有灰白色霉菌。发病后期,全部籽粒,穗轴内侧和护颖均产生小黑点。1.6.2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玉米干腐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降雨后从孢子器里释放出大量孢子,随气流传播。玉米开花时叶鞘变松,孢子随同花粉落入叶鞘内,也可以从伤口、茎杆基部,或花丝、苞叶直接侵入。玉米开花授粉后最易感病。病菌适应温度范围广、高温多雨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发病。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1.6.3防治进行植物防疫,严防带病种子调运传播,实施轮作,发病后用药剂防治。1.7玉米灰斑病玉米黑斑病又称尾孢菌叶斑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1.7.1症状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褪色斑点,随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到褐色长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后期在叶片上(尤其在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大部分变黄枯焦,雌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1.7.2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侵染源。温暖湿润的条件易发病,连作是该病大发生的原因之一。1.7.3防治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侵染来源。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在玉米开花授粉后或发病初期用药剂喷雾防治。1.8玉米瘤黑粉病玉米瘤黑粉病是普遍发生的一种玉米病害,常危害玉米叶、杆、雄穗、雌穗等部位,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1.8.1症状植株地上幼嫩组织和器官均可发病,病部的典型特征是产生肿瘤,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并迅速扩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浅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雌穗发病可部分或全部变成较大肿瘤,叶上发病则会形成密集成串小肿瘤。1.8.2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堆肥及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侵染源。玉米抽雄前后如遇干旱,常造成细胞膨压降低,抗病力变弱,利于病毒的侵染和发病。田间高温多湿,以及暴风雨后造成的大量损伤,均会造成严重发病。连作区和高氮肥密植田往往发病严重。1.8.3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提倡轮作。结合防治玉米螟及时处理玉米秸秆,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季实行土壤深耕翻,减少初侵染源。抽穗前后适时灌溉,避免受旱并尽量减少虫伤和机械损伤。1.9玉米褐斑病在我国绝大多数玉米产区均可发生。1.9.1症状发生在叶片、叶鞘和茎上,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为小斑,白色到黄色,渐变成圆形、椭圆形到线形斑,呈褐色或紫褐色。后期病斑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部发病时多发生在节的附近。1.9.2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的孢子囊在土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在玉米生长中后期(7~8月份)温度较高(23℃~30℃),湿度较大(相对湿度85%以上)时,病害容易发生和流行。潮湿和连作地块发病较多。1.9.3防治提倡轮作,及时清理病残株,减少病菌侵染来源,合理灌溉,降低田间湿度。1.10玉米青枯病玉米青枯病也称玉米基腐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是由镰刀菌或腐霉菌危害玉米根和茎基的一类土传病害。1.10.1症状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青枯病的高峰期,发病时叶片突然出现青灰色,茎部先发黄变褐,后变软,根和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植株枯萎早死,茎基部因病原不同可见粉状霉(镰刀菌)或白色绒毛状菌(腐霉菌)。1.10.2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从植株气孔或伤口入侵,茎基部叶鞘雨后积水湿度较大,容易发病。施氮肥过多,植株密度大、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各种损伤,都会加重病害,尤其在玉米灌浆期到蜡熟期多日阴雨天后突然转晴时,可能造成青枯病大面积流行。1.10.3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合理追肥,避免偏施氮肥。清除田间病残株。减少侵染来源。为降低茎基部湿度,减少侵染,膜下滴灌种植应及早清膜。1.11玉米霉穗腐病玉米霉穗腐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1.11.1症状该病主要发生在有机械损伤、害虫或鸟等为害的雌穗上,在籽粒或籽粒间产生青绿色或褐绿色霉状物,多发生在穗的尖端。病菌侵入种胚,种子发芽时,致使幼苗凋萎。1.11.2侵染途径及发病条件病原菌一般腐生于各种有机物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通过各种伤口侵入为害,也可通过接触传染。此并在18℃~28℃,相对湿度95%~98%条件下易发病。1.11.3防治选用健康无病的种子。尽量避免或减少伤口并注意防止鸟害。发病后,用药剂喷雾于穗部。1.12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的一种主要病害。1.12.1症状只在雌穗和雄穗上表现症状。受害前期表现在矮缩丛生型、黄条型、顶叶扭曲型等特异症状。病株雌穗变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雌穗变成一个黑粉苞。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1.12.2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病菌以散落在土中混入粪肥或粘附于种子表明的冬孢子越冬,以土壤传播为主。在玉米3叶期以前,土壤温度在21℃~28℃。湿度在中等偏旱时最利于病菌侵入。4~5叶期以后就再无侵染。当种子发芽时,病菌也萌发,侵染幼苗,随植株的生长,最后破坏穗部,成为黑粉。连做地块,耕作粗放、覆土过厚,土壤干燥都有利于侵染发病。1.12.3防治选择抗病品种,及时摘除病穗或拔除病株,轮作,采用药剂拌种。2玉米虫害防治2.1白星花金龟白星花金龟为鞘翅目昆虫,成虫取食玉米雌穗和雄穗。2.1.1形态成虫椭圆形,具有古铜或青铜色光泽,体表散布中等不规则白绒斑,白绒斑多为横向波浪,体长为17mm~24mm,宽为9mm~12mm。2.1.2发生规律一年发生一代,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出现,6~7月份为盛发期。成虫白天活动,常群集为害玉米雄穗,雌穗或嫩茎。飞翔能力强,有假死性和趋光趋化性。产卵于土中,以幼虫(蛴螬)在土中或厩肥中越冬。2.1.3防治精整地消灭虫源,轮作,成虫发生期在有电源的地块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或用药剂制成毒土播种时撒施。2.2玉米旋心虫玉米旋心虫为鞘翅目叶甲科昆虫,主要以幼虫为害玉米。2.2.1形态成虫体长5mm~6mm,全体密披黄褐色细毛,前胸黄色,宽大于长,中间和两侧有凹陷。胸节和鞘翅上布满小刻点。鞘翅翠绿色,具光泽。老熟幼虫体长8~11mm。头褐色,腹部姜黄色,中胸至腹部末端每节均有红褐色毛片,中、后胸两侧各有4个,腹部1~8节两侧各有5个。2.2.2发生规律每年发生一代,以虫卵在土中越冬,6月份孵化,7月上旬为幼虫发生盛期,7月下旬土中化蛹,8月上旬成虫羽化出土,并产卵越冬,成虫白天活动,有假死性。卵散产于玉米田疏松土中或植株根部,成团,多者几十粒,每头雌虫产卵20余粒。幼虫多潜伏在玉米根茎附近,自根茎处蛀入,注孔处褐色,轻者在叶片上出现排孔,花叶,重者萎蔫枯心,叶片卷缩成畸形。幼虫老熟后于根茎附近2cm~3cm深处做土室化蛹,蛹期5~8天。2.2.3防治秋季精细整地,消灭越冬虫源,田间有枯心苗时,人工拔除,集中销毁,在卵期至幼虫蛀茎前,可用药剂灭除。2.3玉米蚜玉米蚜可为害玉米、小麦、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苗期以成蚜、若蚜群集中在心叶中为害,抽穗后为害穗部,吸收汁液。妨碍生长,同时传播多种病害。2.2.1形态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5mm~2.5mm,头胸部黑色,腹部灰绿色,腹管前各节有暗色侧斑,触角6节,触角,喙、足、腹节间、腹管及尾片黑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