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一语文试题第1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春秋时代的贵族来说,如果有什么事物像空气一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那就是礼了。在现代人意识里,“礼”或许只意味着人际交往中的礼仪;但在春秋时代贵族们心目中,却绝不止如此。和中世纪的欧洲人生活在宗教中一样,春秋时代的贵族们从一己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邦国的祭祀大典,再到邦国之间的交好交恶,无不受礼的影响。历史学家钱穆就此总结说:“则凡当时列国君大夫所以事上、使下、赋税、军旅、朝觐、聘享、盟会、丧祭、田狩、出征,一切以为政事、制度、仪文、法式者莫非‘礼’”。在历史典籍《左传》中,“礼”先后出现了426次之多;在许多时候,史官在完整记录某事之后,经常会以“礼也”“非礼也”之类的褒贬评价附在其后。《左传》还特别用“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这样的表述,空前地强调了“礼”的重要性。礼之所以在春秋时代如此重要,源于它本身就是一整套社会秩序。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初,为了长治久安,周王室以分封制、宗法制为基础,创立了一系列制度,礼制即是其中一种。礼可以促进宗族成员彼此和睦。礼的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所主张的“亲亲尊尊”原则,“亲亲”就是“亲近亲人”,其实是指爱父母、兄弟、乃至宗族,一直爱到和自己有亲缘关系的天子和其他诸侯。“尊尊”就是“尊敬尊贵的人”,天子、诸侯、大夫、士等身处不同等级的贵族都要有尊崇心,最尊崇的自然又是天子和诸侯们。这也是在儒家的话语体系里,国和家、忠和孝总要相提并论的重要原因,因为对先秦贵族来说,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只是,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兴起,“礼”又成为春秋时代诸侯们争霸的工具,又具有了一些新的内涵。春秋时期的战争特别强调“师出有名”,因为按当时的礼法,战争是惩罚有罪的国家,属于最高等级的刑罚,所谓“大刑用甲兵”。《左传》以用词精当闻名,其对战争性质有严格区分:“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师有钟鼓”指有正当的出兵理由。所以在春秋时代经常可以看到大国为发动战争而找各种借口,最常见的理由就是对方“无礼”。如果没有合适的理由还硬要出兵,那就是“侵”,轻则招来各国的指责与孤立,重则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不告知对方而悄悄出兵则更为恶劣,称为“袭”。反过来,一些小国或弱国面对兵临城下的困境时,也要寻找机会利用“礼”来避免战火,凭借“有辞”迫使对方退兵。由于春秋时代社会变化的急转直下,各种“非礼”“不礼”“无礼”“失礼”行为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当礼制所依附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都已被破坏和摧毁时,礼本身也就只剩下形式而已。正因为如此,有历史学家评价说:“春秋时期的诸侯,其守礼往往是做表面文章,只注目于某些仪节,而实质上却感兴趣于僭越。”(取材于《国家人文历史》2024年第2期张不叁相关文章)1.下列有关春秋时代“礼”的认识,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礼”的要素,广泛存在于春秋时代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B.“礼”和“宗教”,都是春秋时代贵族生活中的重要内容。C.春秋时代邦国之间关系如何,取决于是否能以“礼”相待。D.钱穆的认识表明,春秋时代的一切都应该用“礼”来概括。2.下列文字表述,不包含“礼”的应用的一项是()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B.采采芣苢,薄言袺之。《诗经·周南》C.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下列理解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礼作为一整套社会秩序,可以促进社会长治久安。B.礼的核心思想,与儒家的忠、孝主张有相通之处。C.社会环境出现大改变,礼的内涵也会出现变化。D.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礼也终将彻底消亡。4.礼在春秋时代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答案】1.A2.B3.D4.答案要点:①维护社会秩序,有利于政权长治久安;②促进宗族成员彼此和睦,有利于构建家国天下忠君孝亲的话语体系;③制止不义战争,有利于减少对社会稳定的破坏;④引导百姓遵守社会秩序,有利于规范民众行为;⑤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后代子孙发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B.“……‘宗教’,都是……”错误。根据原文“和中世纪的欧洲人生活在宗教中一样,春秋时代的贵族们从一己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邦国的祭祀大典,再到邦国之间的交好交恶,无不受礼的影响”可知,“宗教”是中世纪欧洲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C.“取决于”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再到邦国之间的交好交恶,无不受礼的影响”,可见只是“受影响”。D.“春秋时代的一切”错误。原文说的是“对春秋时代的贵族来说”,礼无处不在。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意思是“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其中“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指祭祀用的玉器和丝织品,都包含“礼”的应用。B.“采采芣苢,薄言袺之”的意思是“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写的是劳动的场景,但不包含“礼”的应用。C.“秦伯说,与郑人盟”的意思是“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其中“盟”指结盟,包含“礼”的应用。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的意思是“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其中“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会同”指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都包含“礼”的应用。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中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D.“礼也终将彻底消亡”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礼本身也就只剩下形式而已”。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依据“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中的“序民人”可概括为:引导百姓遵守社会秩序,有利于规范民众行为。而依据其中的“经国家,定社稷”“利后嗣者也”可概括为: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后代子孙发展。依据“礼之所以在春秋时代如此重要,源于它本身就是一整套社会秩序。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初,为了长治久安,周王室以分封制、宗法制为基础,创立了一系列制度,礼制即是其中一种”可概括为:维护社会秩序,有利于政权长治久安。依据“礼可以促进宗族成员彼此和睦。礼的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所主张的‘亲亲尊尊’原则……这也是在儒家的话语体系里,国和家、忠和孝总要相提并论的重要原因”可概括为:促进宗族成员彼此和睦,有利于构建家国天下忠君孝亲的话语体系。依据“春秋时期的战争特别强调‘师出有名’……如果没有合适的理由还硬要出兵……轻则招来各国的指责与孤立,重则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反过来,一些小国或弱国面对兵临城下的困境时,也要寻找机会利用‘礼’来避免战火”可概括为:制止不义战争,有利于减少对社会稳定的破坏。整合相关语文知识。(6分)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对人类控制自然进程的描述,使我们有更多机会去分析人类行为的价值。B.在他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他完全没有想到他的生命要与人类的太空行走。C.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D.就如何安排这次会议的时间、地点、主要议程及后续影响,他一一作了说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通过……使”掩盖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B.“他的生命要与人类的太空行走”成分残缺,后面缺谓语动词,可在句末加上“联系起来”。D.“安排……后续影响”搭配不当,可删去“及后续影响”。故选C。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B.《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主张恢复人的“天然本性”境界。C.《祝福》选自小说集《彷徨》,作品塑造了旧时代的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形象。D.《变形记》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卡夫卡的作品,其中人变虫的情节富于象征意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批判现实主义”错,卡夫卡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故选D。二、课内文言女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下面小题。臣闻本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必浚其泉源jùnB.人君当神器之重dàngC.戒奢以俭shéD.载舟覆舟zài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德不厚而思国之理厚:深厚。B.居域中之大居:处在。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盛大D.有善始者实繁繁:繁琐。9.下列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先论证积其德义的重要,表明德厚才可以长治久安。B.第一段文字的意思是说,人君都应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论证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D.第二段指出,帝王想要善始善终,需要重视老百姓的力量。【答案】7.B8.D9.C【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B.“当”应读作dāng,意思是“掌管”。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B.句意: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C.句意:(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D.繁:多。句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论证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错,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故选C。参考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三、课内诗文背诵与默写。(8分)10.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选作其中4小题)①居则曰:“________________!”如或知尔,______________?②莫春者,__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____________。③长桥卧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霁何虹?①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⑤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战不善,________________。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⑥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侵之愈急。【答案】①.不吾知也②.则何以哉③.春服既成④.咏而归⑤.未云何龙⑥.复道行空⑦.而后人哀之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⑨.非兵不利⑩.弊在赂秦.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哉”“鉴”“弊”“赂”“弥”等。四、课内现代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文段(一)(二),完成下面小题。(一)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槽。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二)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么时候死的?”“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11.理解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12.文段二中“特别的情形”指什么情形?从文意来看,这类情形特别在哪里?13.就所选文段来看,四叔和短工形象中比较突出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答案】11.这句话意在表明在鲁镇祝福大典由来已久一成不变,暗示出鲁镇社会环境的保守压抑,揭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12.第一问:我所担心的事情有要发生的迹象,祥林嫂将遭遇社会和命运的抛弃。第二问:事与愿违。13.鲁四老爷是迂腐保守虚伪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旧制度旧思想竭力维护。短工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对同为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的痛苦生活缺少同情。【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这句话通过介绍鲁镇年终大典——祝福,来揭示小说发生的社会环境。“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表明“祝福”由来已久,而且内容和形式一直没有改变过,表明鲁镇是一个保守的地方,并未受到新思想的冲击而做出改变;“祝福”其实是封建迷信活动,也表明鲁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封建礼教严重,生活环境压抑。祥林嫂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两次守寡,还失去了孩子,这样的不吉利,必然不能被鲁镇人同情和接受,她的死几乎是必然的。这句环境描写揭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短语含义和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一问:文中“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四叔家人们的表现不同寻常,引起“我”的担心;前文“我”见过祥林嫂,她向“我”打听“地狱”等事,“我”很担心“我”的回答对她产生不好的影响,或者说怕她因“我”的话而死掉。而四叔家的种种情形表明,我所担心的事情有要发生的迹象,祥林嫂将遭遇社会和命运的抛弃。第二问:结合“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可知,“但愿不如所料”是主观上不愿发生,“未必竟如所料”是客观上不可能发生,“每每恰如所料”是事实上恰恰发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事情不要如自己所料的那样发生,但总是会发生。因此“特别的情形”就“特别”在“事与愿违”。【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次要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选文对鲁四老爷的塑造主要通过“书房”的环境描写和他的语言来进行。先看“书房”环境,墙壁上挂的是陈抟老祖写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是五代末北宋初道士、道教学者;挂着“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这副对联出自朱熹《论语集注》;还有《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近思录》是一部理学的入门书,由朱熹、吕祖谦从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四位宋代理学家的文章和语录中摘选编成。清初茅星来、江永先后为这部书作过注释,都称《近思录集注》。《四书衬》是清代骆培所著的一部解释“四书”的书。这个书房的陈设严肃却陈旧:对联脱了一边,《康熙字典》已经不全。而鲁四老爷读的这些所谓“经典”是宋理学的皮毛,是愈演愈烈的封建礼教钳制人思想甚至偏离儒家原典追求的东西。选文“二”中有一句鲁四老爷骂祥林嫂的话“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死在“祝福”的前夜,作为读书人的鲁四老爷本不该迷信,但他却骂她死的不是时候,可见其思想保守迂腐。由此可见鲁四老爷是迂腐保守虚伪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旧制度旧思想竭力维护。短工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对祥林嫂的死也同样漠不关心,当“我”问他的时候,他连她什么时候死的都不清楚,“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也不关心她的死因“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而且说话时“淡然”,对同为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的痛苦生活缺少同情。五、经典作品阅读。(5分)14.阅读《红楼梦》相关文字,完成小题。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文中说黛玉在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请选择原著中一处情节作简要分析。【答案】答案示例:①林黛玉初进贾府。关于“问书”问题,先是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无意得知贾母对待念书的态度后,回答宝玉时调整为“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②林黛玉初进贾府。第一次拜见母舅,邢夫人留黛玉用饭,黛玉以“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婉拒,既领了邢夫人美意,也避免在二舅舅处失礼。③林黛玉初进贾府。第一次拜见母舅,王夫人“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审时度势,在“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之后,“方挨王夫人坐了”,举止可谓得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名著内容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黛玉在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在“林黛玉初进贾府”部分体现得最为明显。比如婉拒邢夫人留饭。外甥女第一次到舅舅家,面对舅母的留饭,直接拒绝有失礼节,所以黛玉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黛玉此番拒绝委婉得体,既领了邢夫人美意,也避免在二舅舅处失礼。比如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黛玉初入贾府拜见贾政,王夫人的屋子在炕的东边和西边设置了两个座位,地下有还三把椅子,王夫人坐在炕上西边的位置上,却让黛玉坐东边的座位。黛玉一看就知道东边是贾政的位置,于是她就往地上的椅子上坐了。且在“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之后,“方挨王夫人坐了”。众姊妹都要到贾母屋里吃饭,黛玉的位置在左边第一张椅子。当时座位“以左为尊”,所以黛玉推辞不坐,听到贾母说黛玉远道而来是客且王夫人和王熙凤不同她们一起吃饭后,才推辞着坐了下来。此外考生还可以就这一情节中黛玉关于是否读书的不同回答、观察大家吃完饭的第一口茶等情节加以阐释。第Ⅱ卷六、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乐毅报燕王书①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通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②。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遗令诏后嗣之余义,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③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④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⑤,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取材于《战国策·燕策二》)【注】①书:信。乐毅得燕昭王重用,以功拜亚卿。后遭齐人反间,见疑于燕惠王,逃往赵。惠王担心乐毅助赵攻燕,寄言责之,乐毅遂以此信表明心迹。②亚卿:官职,仅次于上卿。③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名臣,先得吴王固间重用,后被吴王夫差赐死。④先论:预见。⑤以幸为利者:拿侥幸助赵伐燕谋私利。1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伤先王之明∥臣以所学者观之B.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察能而授官者C.不谋于父兄∥数奉教于君子矣D.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忠臣之去也1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先王蓄养并重用我的原因B.以臣为不顿命——先王认为我没有辜负使命C.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子胥未及早发现两位君主度量不同D.离毁辱之非——远离那被诋毁和被羞辱之类的是非1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乐毅看来,自己奔逃至赵对昭王、惠王和自己都比较合适。B.乐毅认为,自己凭借才华和功劳才获得昭王赐予的官位爵禄C.乐毅本来忠于燕,但在惠王威逼之下,不得不考虑助赵攻燕D.乐毅对昭王的提拔重用满怀感激,对惠王的作法则有些遗憾18.文中引用伍子胥的事例,在说理上有什么作用?【答案】15.D16.D17.C18.示例:伍子胥因得吴王阖闾信任而建立非凡功绩,却因被吴王夫差猜忌而身死。作者以此作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一个例证,表明自己要以伍子胥为鉴,离开燕国是想要保全性命和功业,而不会去考虑助赵攻燕。【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致/用。句意:以致损害先王知人之明。/我用所学的知识观察。B.表并列/表顺承。句意:也不能把我所以事奉先王的心意告诉您。/所以考察才能然后授给官职。C.和/从。句意:不和父亲兄长商议。/多次从君子那里得到教导。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像先王那样报仇雪耻。/忠臣离开。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D.“远离”错误。离,遭受。句意:遭受诋毁和侮辱错误处置。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得不考虑助赵攻燕”错误。依据“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可知,乐毅虽然离开了燕国,但是坚守君子的教诲,绝不会做对不起燕国的事情,所以“考虑助赵攻燕”错误。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第五段的中心句是“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伍子胥的事例是这一观点的例证。“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伍子胥因得吴王阖闾信任而建立非凡功绩,却因被吴王夫差猜忌而身死。如今自己的处境与伍子胥相似,所以乐毅是要表面自己离开只是以伍子胥为鉴,保全性命和功业,即“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而不会去考虑助赵攻燕,从而打消惠王的顾虑。七、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7分)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亭杜甫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注】江亭:临江的亭子,离成都草堂不远,当时杜甫得朋友帮助避乱隐居于此,生活得以暂时安定。1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在江亭中“坦腹”“长吟”,显示出生活暂得安定时的适意。B.颔联借“水流”和“云在”的态势,来表达诗人内心对宁静从容的期许。C.颈联以“欣欣”感慨万物兴盛难再,借此激励人们及时建立自己的功业。D.尾联写“归未得”,家国忧难都只能借写诗来排解,流露出内心的无奈。20.颔联两句,有人认为看上去无心,效果却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案】19.C20.答案示例:“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两句,以缓缓的“水流”,自在的“云”引导出自己内心的无意追逐和自在闲适;从看似无心的眼前所见巧妙转入心中所想,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借此激励人们及时建立自己的功业”错误。“寂寂春将晚”,写出了春天将尽,寂静无聊;“欣欣物自私”,写出了自然万物兴盛繁茂。因此颈联是表达了诗人因春光即将逝去而伤感的情感,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万物的羡慕之情。故选C。八、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杜甫如父少年时,我不喜欢杜甫,他给人的感觉总是有一身深重的秋色,在诗句里沉郁着。他的每一句诗都沉甸甸的,是暗色的,要用半喑哑的嗓子吟咏。我总疑心古人抄写他的诗句时,要比抄李白的句子多费一些墨。抄他的诗句,笔锋要沉下来,落笔要有力,墨色自然就透得深重。读《石壕吏》,第一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就把我吓着了。我们那时在乡下野蛮生长,也是一路“捉”过来的——学业之余的娱乐,是捉猫捉狗捉虫子,没想到还有夜晚“捉人”的。因为惊恐,读诗时我常常绕过杜甫,就像在乡下疯玩时,总要绕过一脸正色的父亲。在我少年时的印象里,杜甫不仅严肃,还年老。他一句又一句地老着、病着,什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什么“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像是一位总在叹息或者发牢骚的父亲,他又穷又老又病又孤单又壮志未酬,一副不走运的模样,让人想帮忙又帮不上,只好悄悄离他远点儿。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我的语文老师在讲到杜甫时总喜欢称他老杜,就好像称呼一个老邻居似的。许多年后我才知道,杜甫并不老,他去世时还不到60岁。可是他的诗句就是那么现实地描写老、病、愁,好像他一直是低头踽踽独行的愁苦姿势。以至于在读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气势磅礴的诗句时,我以为是中老年的杜甫半佝偻着腰、使出了洪荒之力喊出来的。事实是,那是二十多岁的杜甫进士落第后北游齐赵时的作品。他在诗句里老得让人怀疑他是否年轻过,是否豪情万丈过。他还总是一副伤时忧国的样子。语文老师在讲台上深情讲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开花落,禽鸟啁啾,在乡下倒是常见,可是“感时”和“恨别”那样的精神境界和情感高度,我们就抵达不了了。我摇头晃脑地背诵着这千古名句,心里是不服气的,总认为杜甫是个爱哭丧着脸的老男人,好端端的春天,硬是被他写得荒芜清冷。可是,在岁月里走着走着,我慢慢发现自己喜欢上杜甫了。少年时绕过杜甫,没想到,怆然泪下、低头沉吟的杜甫正站在“中年”的路口等我。中年多奔波漂泊,“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那些思乡的清愁里,我们会与杜甫相逢。李白是少年,是我们激情四射、神采飞扬的青春年华,是我们曾经的理想主义;杜甫是中年,是我们正经历的辛苦辗转的当下,是我们不得不认领的现实主义。在中年的颠簸辛劳里,常常会慨然而叹:原来,我们离杜甫这样近!半生过去,我已经切身感受过人事的疏离变幻,有时候一转身一眨眼,便是沧海桑田。人间离散,是“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人间重逢,是“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的感叹,是中年人的感叹,仿佛要用那略显嘶哑的唱腔唱出来才能算是得味。一个中年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沉郁苍凉之心和家国江山之情,不由得让人感动不已。每一个苍老的父亲都像是末路的英雄,有未酬的壮志,有浊酒独酌的无奈。每一回读杜甫,都像是面对外表冷峻却内心火热的沉默的父亲。所以,中年之后每一次读杜甫,都会暗自替他心疼,像不忍见父亲悲伤一样,也不忍见杜甫在诗歌里沉郁顿挫。杜甫如父啊。在杜甫这样的“父亲”这里,发现“我”之外还有“你”和“他”,还有“我们”。读到“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我会禁不住落泪;读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会沉痛感慨到不能言……是杜甫,像父亲一样,以沉郁之语告诉我,这个世界除了“我”,还有苍生。在我的印象里,李白抬头写诗,他仰望的是悬挂的瀑布,是长风和高楼,是不羁的心灵。而杜甫是低头写诗,在他向下俯视和照拂的目光里,有苍生,有“烽火连三月”的家国。中年以后,我和父亲聊天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们对生命体悟的共性越来越多。每回和父亲聊天,像是在和杜甫对话。我在他乡求学时,不善言辞的父亲会在某个夜晚给我打来电话,跟我细说日常。父亲年轻时也曾出远门谋生,坐船行于江上,“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样的旅途风景,他是习见的。我们都以匍匐的姿势努力行走,我们紧贴地面,走的每一步都是充满泥泞的。虽然人世道路艰难,但我们壮心未已。我在理解父亲之后,读懂了杜甫;在喜欢杜甫之后,重新喜欢上寡言的、沉重的父亲。原来,杜甫那么像父亲,那么像中年的自己。喜欢甫,还喜欢他沉郁顿挫之间不时流露出的小清新,那是经历人世困顿之后,转身发现的寻常人间的清美宁和,又好像是天地仁义,用美景来安慰他的老病,安慰他的忧时伤世,告诉他人间也有亲切。在蜀地,在草堂,他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他喜见“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回读到“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我就不胜感动,因为,和杜甫一起匍匐在民间的,还有一个邻翁,那么近,隔着篱笆喊一声,杜甫就有了陪饮的人,如此,孤独就减了一寸。杜甫如父,邻翁也是父亲。(取材干许冬林同名散文)21.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的每一句诗都是沉甸甸的沉甸甸:形容分量很重。B.我们那时在乡下野蛮生长野蛮:自然、不受约束。C.低头踽踽独行踽踽:步履蹒跚的样子。D.但我们壮心未已壮心:宏伟的内心追求。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穷又老又病又孤单又壮志未酬”一气呵成,凸显了对杜甫不喜欢的感受。B.“杜甫如父啊”独立成段,表达了作者在现实下不得不接受杜甫而有的负疚感。C.文中前后两处用“匍匐”,形象地写出了生活的不易以及人之为人的坚韧不屈。D.文中多处引用杜诗,可以引导读者进一步理解杜甫,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韵味。23.作品中多处提及李白,请简要分析这些文字在文中的作用。24.作品写了作者对杜甫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心路历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答案】21.C

22.B23.作品写李白关注山川壮美和想象奇特,充满理想主义激情;这有利于在比照中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以及悲悯苍生的现实主义情怀;既丰富和深入了对杜甫的理解,也更好地推动了作者认识中的情感转变。24.①面对人生不得不认领的现实主义,人到中年的作者理解到杜甫的沉郁其实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②杜甫的作品里包含着你我他之外的苍生,这种家国情怀打动了作者。③杜甫像父亲一样影响着作者的生活,理解了杜甫理解了父亲也就理解了作者自己。④杜甫的作品也不乏清新之作,其中寻常人间的清美宁和以及亲切真实让人感动。【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C.结合语境“许多年后我才知道,杜甫并不老,他去世时还不到60岁”,说明杜甫去世时并不老,他的步履不应该是“蹒跚”的;再联系“低头”“愁苦姿势”可知,这里的“踽踽”应该是“孤独的样子”。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表达了作者在现实下不得不接受杜甫而有的负疾感”错,“杜甫如父啊”独立成段,表达了对杜甫诗歌的深刻理解和共鸣,同时也表达了对父亲这个角色的尊重和理解。故选B。九、语文活动与语文表达。(10分)25.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完成语文表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论语》中的句子。对于句中“殆”的理解,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内产生了分歧。于是,大家就想分头借助工具书来确定答案。有古汉语字典显示,“殆”有以下几种解释:①危险;②近于,几乎;③大概,恐怕;④通“怠”,懒惰。你会作出怎样的结论?立足于这一结论的获得,有哪些细节值得你回顾?或者,你打算就你的结论作怎样的解说?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答案】示例: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危险”。首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对偶句,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应该词性相同,“殆”就应该与“罔”的词性相同。“罔”是形容词,四个选项中只有“危险”和“懒惰”是形容词;其次从意思上看,只空想而不思考不能让人变懒惰,只能是让人陷入迷茫而无所适从的危险境地。所以应选“危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说明类微写作。审题:材料设置了具体的情境,即小组成员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殆”的意思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材料给出了古汉语字典中“殆”的四种解释,让考生给出最终的结论。审题时要明确要求,注意所写内容应包含两部分,首先要明确结论,然后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考细节,或者是说明选择这一结论的理由。写作指导:考生首先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即选择“危险”;然后可从词性和意思两个角度加以说明。分析词性时可依据“对偶”的修辞,分析意思时可从是否和逻辑的角度说明。注意语言表达要连贯、准确、简明。第Ⅲ卷十、写作。(50分)26.根据要求完成作文。以“领悟”为题,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700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题目“领悟”是一个富有哲理和深度的词汇,它指的是通过生活经历、学习思考或观察感悟,对某一事物、现象、道理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个题目给予了学生广阔的写作空间,可以从个人成长、自然观察、社会现象、历史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挖掘和阐述。写作时可以从一次难忘的挫折或成功经历入手,探讨在成长过程中,面对挑战、失败、成功等经历时,个人如何逐渐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自我价值的认知以及面对困难的勇气与智慧;可以以自然界的景物、现象(如山川湖海、四季更迭、动植物生态等)为引子,阐述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对生命、宇宙、和谐共生等哲学问题的领悟;也可以分析当前社会中的热点现象、问题或趋势,结合个人观察与思考,阐述对社会责任、公平正义、科技发展等社会议题的领悟。以第三个角度为例,学生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社会现象(如网络暴力、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的伦理边界等),先简述现象,再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影响,最后提出个人的见解和领悟。在写作时,应注意结合实际,选择熟悉的领域进行阐述,同时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使文章既有深度又具可读性。立意:1.个人成长中的领悟——勇敢追求梦想。2.自然之美中的领悟——生命有限,价值无限。3.社会现象中的领悟——理性面对网络暴力。领悟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学习、体验、反思,然后从中领悟出一些深刻的道理。这些领悟,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让我们的心灵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