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全国卷人教版)-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全国卷人教版)-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全国卷人教版)-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全国卷人教版)-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全国卷人教版)-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卷·人教版)高三·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表所示为周朝部分诸侯国国君的姓氏与初始爵位。据表可知,西周分封制(

)国名鲁晋齐宋杞楚姓氏姬姓鲁氏姬姓晋氏姜姓吕氏子姓宋氏姒姓杞氏芈姓熊氏爵位侯爵侯爵侯爵公爵公爵子爵A.抑制了功臣集团扩张 B.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C.深化了华夷之辨理论 D.淡化了宗法血缘关系2.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不考虑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非农产业的产量应当按照一个固定的“斜率”(即增速)增长(曲线1)。汉代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下,收入的增加速度应当与农业的投资回报率按照一个固定的“斜率”增长(曲线2)。这就决定了汉代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只能支撑A点以下阴影部分的非农产业产量(如图所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汉代(

)A.践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B.国家分裂势力加剧C.赋税制度进一步优化 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的本纪和列传往往成了传主人物的家谱家传,如《魏书》《宋书》等几乎在每个所记人物之下,附记其兄弟子孙达数十人,并充斥着对这些人物的家诫、门风、艺业、风度等的描述和颂扬。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的撰写(

)A.受到门阀政治的影响 B.打破了传统的史著体例C.强调史学的资治功能 D.以褒贬历史人物为目的4.明初,朝廷在陕西行省北部沿边设置了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史称“西三边”。继而三镇都形成了由总兵、监军和巡抚组成的中央派遣官制度,“以文臣巡抚,以武臣总兵,而内臣纲维之”,三者“各有一定职掌,敕书彼此不同”。这些举措意在(

)A.借鉴宋代国策,防止藩镇割据 B.完善监察体系,加强地方治理C.分化地方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巩固西北边防,加强中央集权5.有学者分析指出,从1567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当白银过量流入则物贵银贱,当1630年后白银流入不足则迅速出现通货紧缩。学者意在说明(

)A.中国“银本位”形成的过程 B.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C.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社会发展 D.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产生消极影响6.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15盏弧光电灯,“一时谣诼纷传,谓为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不过,“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这反映出当时(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器物输入促进思想进步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7.1921年,北京工人在“五一”劳动纪念日举行了公开游行示威,工人们发表了号召性的演说,1500名工人组成的游行队伍举着写有重要标语的旗帜,唱着革命歌曲,喊着“增加工资,缩短工时”的口号沿街行进。这反映出当时(

)A.马克思主义得到有效传播 B.国民革命运动迎来了高潮C.中共的组织领导能力强大 D.工人的政治目标十分明确8.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0年达到3712万吨,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多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A.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B.现代企业制度建立C.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成功加入世贸组织9.有学者指出,陶片放逐法总算为解决领袖之间的政治冲突找到了一个相对和缓的办法:通过公民团体的命令,将其中一方有条件地流放国外。但失败者的被流放不是直接源自政治对手,而是雅典公民的选择。据此可知,这一权力运作方式折射出当时雅典(

)A.社会矛盾日趋缓和 B.贵族寡头色彩浓厚C.公民掌握国家权力 D.法庭关注公平正义10.如下图,16世纪尼德兰文艺复兴画家勃鲁盖尔的儿童题材绘画,其摒弃中世纪基督教会认为儿童生而有罪的观点。这一绘画(

)《儿童之戏》(近250位儿童,84种儿童游戏)A.体现了欧洲宗教改革的成就 B.关注了儿童日常的现实生活C.表达了思想自由的人文主张 D.展示了人类从蒙昧中的觉醒11.在英国宪章运动中,工人们认为“贫困是没有代表权的结果,不是原因”“假如工人有选举权,就会有一个比现在的议会更愿促进工人利益的立法机构”。因此,当时流行这样一句口号:“普选权问题是饭碗问题”。据此可知,宪章运动(

)A.肯定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B.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有效途径C.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提出了扩大工人政治权利的要求12.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一幅名为《“窒息的”英、法、意市场》的漫画。其中象征美国的人坐在装有“英国货物”“法国货物”“意大利货物”的货摊上,将货摊压得几乎倒塌。这两幅漫画主要折射出当时(

)A.区域集团化遭遇重大挫折 B.马歇尔计划加强了美国对西欧渗透和控制C.美苏争霸中美国优势明显 D.美国引导欧洲国家走向了联合发展的道路第Ⅱ卷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秦汉以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都主张帝王将“民惟邦本作为治国之要”。汉代民本思想在继承和总结以往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新的思想体系,其显著特征就是关注民生。贾谊曾明确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且强调“王者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然后和之”,由此可以看出,汉代民本思想的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民”,而是将民作为评价政绩的标准。唐初的魏征和李世民明确地提出了民水君舟说,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节力役;息边争;不违农时;大办农业,使耕者有田,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赈灾百姓;慎刑罚。明清时期的民本思想家,既不像先秦民本思想家那样强调民在邦国中的地位,劝诫统治者要得民心,亦不像汉唐以后强调人民载舟覆舟的历史作用,他们所强调的是人民作为人的权利,尤其批判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制度是违背人性、压抑民权的制度。——摘编自赵树森《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转化》材料二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可谓“鞠躬尽瘁,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即衣履书籍,公家任其费用,收养老人,供给丰美,而终其天年,则可补贫穷者家庭之缺憾,贫者不收医治之费,而待遇与富人纳资者等。”他指出:“国家必有四大主旨:一为国民谋吃饭,二为国民谋穿衣,三为国民谋居屋,四为国民谋走路。”虽然孙中山所谓未来的“大同之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不具备实现的可能。但是孙中山将“大同世界”当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从而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摘编自万建中《孙中山富国强民的国家建设思想》材料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民主进程和社会变革的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被放在越来越突出和重要的地位。2004年3月,国家决定:“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村减轻负担48亿元,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众所周知,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子女辍学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2006年起,我国西部地区率先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十一五”时期,中央计划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包括比较规范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比较规范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2006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此后,各地提高农民工待遇、改善农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措施也陆续出台。除此之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对种粮农民的补贴等都得到了国家的关注和积极解决。——摘编自赵秀玲《“以民为本”与政府治理——近几年中国政府的惠民政策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以后古代民本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思想的基本主张。(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中国政府惠民政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以民为本思想的认识。(9分)14.钟表诞生于13—14世纪的欧洲,后来不断取得发展并逐渐传播开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伦敦伊丽莎白塔(“大本钟”)▲乾隆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大本钟位于英国议会大厦主体的东北角,1858建成,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起到了准确报时的作用,是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后来成为伦敦的重要标志。该更钟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囿于财力、技术、观念、社会需求等因素限制,更钟制作大多是在宫廷中进行。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82年全国各地艺术表演团体纷纷改革,实行“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承包经营和“定额补贴、节余分成”的承包责任制,推行定额计酬的浮动工资制,1982年,河北省大厂评剧团大胆进行改革,坚持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共演出6000余场,观众达1000万人次。1984年,全国大部分省市的艺术表演团体进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地、县级。沈阳话剧团推出了《搭错车》等十几台大戏。其中《搭错车》连演1460场,足迹遍布全国22省200余座城市。全国艺术表演团体1980年演出540000万场,1985年上升到740000万场。1988年,国务院提出了“双轨制”,少数代表国家和民族艺术水平的,或带有实验性的,或具有特殊的历史保留价值的,或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表演团体,由政府主办;大多数艺术表演团体,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由社会主办。——摘编自殷瑞航《新时期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启动》(1)根据材料,概括新时期中国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意义。(6分)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在越南战争中,美国与越南呈现出一种割裂感,当时熟练掌握越南语的官员仅有3人,影响了情报人员对于越南的认知印象。20世纪60年代中期,侵越战争的逐步升级使得美国对越南历史问题的研究更加迫切,但是历史学家却认为研究东南亚地区的古代历史对战争的现实意义不大,并且由于越南文字晦涩难懂、历史资料缺乏等原因增大了研究难度。此时,美国沉湎于骄傲自豪和过度自信之中,这种骄傲让意识形态化的美国人以自我为中心去虚构越南民族性格特点——被边缘化的越南人民是贫穷、落后、懒惰、自大且具有强烈的猜疑心理的民族。美国严重低估了民族主义对越南人民所产生的鼓动作用,无法想象越南人民凝结与寄托在其中的必胜信念,“沉溺于一厢情愿的思维之中,对这场冲突的性质也缺乏真正的认识,他们主要将其视为一场军事斗争"。这些精神文化层次上的失误让美国在自以为是中输给了坚韧的越南人民。——摘编自吕铮《文化情报视域下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情报失误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情报失误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情报失误给现代战争的启示。(6分)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不忽木(1255—1300),又名时用,字用臣,康里人。不忽木幼年就读于国子学,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有一次,忽必烈想看看国子生的书法。当时,不忽木才十六岁,“独书《贞观政要》数十事以进,帝知其寓规谏意,嘉叹久之”。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九月,不忽木任刑部尚书时,河东按察使阿合马,用资财谄媚权贵,私贷官钱,鱼肉百姓,无人敢管。不忽木得知后,查实阿合马违法事百余件,最终阿合马伏诛。不忽木属于拥护汉法的蒙汉官员集团,反对聚敛。而忽必烈急于敛财,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他就辞去参议一职。不久,敛财失败。忽必烈安慰不忽木说:“朕很对不起你!”在反对聚敛之臣的同时,不忽木也做了一些对百姓有益的事情。他曾出使河东道,遇见饥民死徙相属,就下令发廪赈济,数万人赖以不死。不忽木为官多年,家中素贫,妻织纸以养母。平居服儒素,不尚华饰,禄赐有余,便散施亲旧。不忽木卒,家贫无以葬。——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不忽木为政期间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不忽木有上述表现的原因。(9分)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卷·人教版)高三历史·解析版(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表所示为周朝部分诸侯国国君的姓氏与初始爵位。据表可知,西周分封制(

)国名鲁晋齐宋杞楚姓氏姬姓鲁氏姬姓晋氏姜姓吕氏子姓宋氏姒姓杞氏芈姓熊氏爵位侯爵侯爵侯爵公爵公爵子爵A.抑制了功臣集团扩张 B.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C.深化了华夷之辨理论 D.淡化了宗法血缘关系【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可知,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既有姬姓诸侯,例如“姬姓鲁氏”、“姬姓晋氏”,又有非姬姓诸侯,例如“姜氏吕姓”“芈姓熊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分封异姓诸侯王的目的是扩大统治基础,进而巩固统治,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功臣集团扩张”,排除A项;“异姓诸侯王”不是少数民族,所以不能深化“华夷之辩”的理论,排除C项;周朝的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加强了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2.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不考虑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非农产业的产量应当按照一个固定的“斜率”(即增速)增长(曲线1)。汉代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下,收入的增加速度应当与农业的投资回报率按照一个固定的“斜率”增长(曲线2)。这就决定了汉代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只能支撑A点以下阴影部分的非农产业产量(如图所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汉代(

)A.践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B.国家分裂势力加剧C.赋税制度进一步优化 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整个社会的主要收入来自农业,主要由农业产量决定收入水平,收入以及由其决定的需求的增速低于供给的增加速度,决定了汉代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只能支撑A点以下阴影部分的非农产业产量,这就为汉代社会二、三产业的规模设定了宏观上的上限,因为市场的需求主要由相关产品的消费能力决定,而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汉朝践行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A项正确;B项说法符合史实;汉朝赋税制度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且这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按常理,“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二、三产业的投资回报率是超过农业的,排除D项。故选A项。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的本纪和列传往往成了传主人物的家谱家传,如《魏书》《宋书》等几乎在每个所记人物之下,附记其兄弟子孙达数十人,并充斥着对这些人物的家诫、门风、艺业、风度等的描述和颂扬。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的撰写(

)A.受到门阀政治的影响 B.打破了传统的史著体例C.强调史学的资治功能 D.以褒贬历史人物为目的【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的本纪和列传往往成了传主人物的家谱家传,波及人物还有传主的直系亲族,主要内容是这些人物的家风,重在颂扬。这些现象充分显示了当时门第观念的流行,意味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编撰受到门阀政治的影响,A项正确;纪传体属于传统史书著作体例,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纪传体史书的内容,并未凸显史学的资治功能,排除C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史书以褒扬为主,排除D项。故选A项。4.明初,朝廷在陕西行省北部沿边设置了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史称“西三边”。继而三镇都形成了由总兵、监军和巡抚组成的中央派遣官制度,“以文臣巡抚,以武臣总兵,而内臣纲维之”,三者“各有一定职掌,敕书彼此不同”。这些举措意在(

)A.借鉴宋代国策,防止藩镇割据 B.完善监察体系,加强地方治理C.分化地方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巩固西北边防,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中国)。据材料“由总兵、监军和巡抚组成的中央派遣官制度,‘以文臣巡抚,以武臣总兵,而内臣纲维之”,三者“各有一定职掌,敕书彼此不同’”可知,通过将三镇在军事上分割、权利上分散的布局统一起来,改变原有管理体制上的弊端,创立的一种武臣统兵、文臣总理、太监监军且兼有一定民政职能的三镇统一御边制度,从而形成有效的“西三边”地区御边体制,巩固西北边防,护边疆社会的安定,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明初陕西行省北部沿边没有藩镇割据,排除A项;总兵不是监察体系的官员,排除B项;分化地方权力,往往不会提高行政效率,而且也不是这些举措的主要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5.有学者分析指出,从1567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当白银过量流入则物贵银贱,当1630年后白银流入不足则迅速出现通货紧缩。学者意在说明(

)A.中国“银本位”形成的过程 B.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C.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社会发展 D.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产生消极影响【答案】C【详解】据材料“白银过量流入则物贵银贱,当1630年后白银流入不足则迅速出现通货紧缩”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对外贸易影响白银流入,白银流入情况影响国内银价和物价,反映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社会发展,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中国使用白银作为货币,而是白银流入情况影响中国经济,排除A项;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小农经济占主导、封建专制制度、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明朝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也即材料所述的“隆庆开关”,材料提及明朝时期对“海禁”政策有所调整而非坚持实行“海禁”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6.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15盏弧光电灯,“一时谣诼纷传,谓为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不过,“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这反映出当时(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器物输入促进思想进步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电灯在上海经历了从不被接受到被接受的转变,这说明电灯在上海的出现与普及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进步,B项正确;A项表述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学习西方先进器物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新旧思想的碰撞,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7.1921年,北京工人在“五一”劳动纪念日举行了公开游行示威,工人们发表了号召性的演说,1500名工人组成的游行队伍举着写有重要标语的旗帜,唱着革命歌曲,喊着“增加工资,缩短工时”的口号沿街行进。这反映出当时(

)A.马克思主义得到有效传播 B.国民革命运动迎来了高潮C.中共的组织领导能力强大 D.工人的政治目标十分明确【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助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因此材料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得到有效传播,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的时间是1924年至1927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且时间不明确,无法判断中国共产党是否成立,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目标,非政治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8.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0年达到3712万吨,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多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A.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B.现代企业制度建立C.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答案】C【详解】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钢材品种结构不断改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等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稳步推进,C项正确;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表现,不是最主要原因,A、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可能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9.有学者指出,陶片放逐法总算为解决领袖之间的政治冲突找到了一个相对和缓的办法:通过公民团体的命令,将其中一方有条件地流放国外。但失败者的被流放不是直接源自政治对手,而是雅典公民的选择。据此可知,这一权力运作方式折射出当时雅典(

)A.社会矛盾日趋缓和 B.贵族寡头色彩浓厚C.公民掌握国家权力 D.法庭关注公平正义【答案】C【详解】据材料“通过公民团体的命令”、“而是雅典公民的选择。”可知,古代雅典公民是雅典社会的主人,掌握国家权力,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日趋缓和,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古代雅典属于民主政体,不是寡头政体,而且材料没有体现贵族寡头色彩浓厚,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雅典法庭信息,无法得出雅典法庭关注公平正义,排除D项。故选C项。10.如下图,16世纪尼德兰文艺复兴画家勃鲁盖尔的儿童题材绘画,其摒弃中世纪基督教会认为儿童生而有罪的观点。这一绘画(

)《儿童之戏》(近250位儿童,84种儿童游戏)A.体现了欧洲宗教改革的成就 B.关注了儿童日常的现实生活C.表达了思想自由的人文主张 D.展示了人类从蒙昧中的觉醒【答案】B【详解】据图中信息可知,16世纪儿童题材绘画《儿童之城》体现了儿童游戏的多样及其生活的丰富,说明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和现世世界,B项正确;这一绘画体现的是文艺复兴的成就,非欧洲宗教改革的成就,排除A项;表达了思想自由的人文主张的是欧洲启蒙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展示了人类从蒙昧中的觉醒的是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11.在英国宪章运动中,工人们认为“贫困是没有代表权的结果,不是原因”“假如工人有选举权,就会有一个比现在的议会更愿促进工人利益的立法机构”。因此,当时流行这样一句口号:“普选权问题是饭碗问题”。据此可知,宪章运动(

)A.肯定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B.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有效途径C.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提出了扩大工人政治权利的要求【答案】D【详解】据本题材料“假如工人有选举权,就会有一个比现在的议会更愿促进工人利益的立法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宪章运动争取的是工人的选举权等基本权利,争取的是政治权利,D项正确;《共产党宣言》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排除A项;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有效途径是科学社会主义,排除B项;宪章运动发生在科学社会主义之前,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一幅名为《“窒息的”英、法、意市场》的漫画。其中象征美国的人坐在装有“英国货物”“法国货物”“意大利货物”的货摊上,将货摊压得几乎倒塌。这两幅漫画主要折射出当时(

)A.区域集团化遭遇重大挫折 B.马歇尔计划加强了美国对西欧渗透和控制C.美苏争霸中美国优势明显 D.美国引导欧洲国家走向了联合发展的道路【答案】B【详解】根据漫画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漫画家从苏联立场出发,对马歇尔计划进行抨击,侧重描绘其负面影响,指责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趁机挤占世界市场。从漫画中可以看出在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下,英、法、意的国际市场受到挤压,这些现象都表明马歇尔计划有利于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渗透和控制,B项正确;此时欧洲一体化才开始起步,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美苏争霸谁占优势,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折射出了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控制与压制,而不是强调对欧洲联合方面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秦汉以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都主张帝王将“民惟邦本作为治国之要”。汉代民本思想在继承和总结以往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新的思想体系,其显著特征就是关注民生。贾谊曾明确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且强调“王者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然后和之”,由此可以看出,汉代民本思想的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民”,而是将民作为评价政绩的标准。唐初的魏征和李世民明确地提出了民水君舟说,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节力役;息边争;不违农时;大办农业,使耕者有田,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赈灾百姓;慎刑罚。明清时期的民本思想家,既不像先秦民本思想家那样强调民在邦国中的地位,劝诫统治者要得民心,亦不像汉唐以后强调人民载舟覆舟的历史作用,他们所强调的是人民作为人的权利,尤其批判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制度是违背人性、压抑民权的制度。——摘编自赵树森《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转化》材料二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可谓“鞠躬尽瘁,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即衣履书籍,公家任其费用,收养老人,供给丰美,而终其天年,则可补贫穷者家庭之缺憾,贫者不收医治之费,而待遇与富人纳资者等。”他指出:“国家必有四大主旨:一为国民谋吃饭,二为国民谋穿衣,三为国民谋居屋,四为国民谋走路。”虽然孙中山所谓未来的“大同之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不具备实现的可能。但是孙中山将“大同世界”当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从而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摘编自万建中《孙中山富国强民的国家建设思想》材料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民主进程和社会变革的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被放在越来越突出和重要的地位。2004年3月,国家决定:“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村减轻负担48亿元,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众所周知,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子女辍学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2006年起,我国西部地区率先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十一五”时期,中央计划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包括比较规范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比较规范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2006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此后,各地提高农民工待遇、改善农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措施也陆续出台。除此之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对种粮农民的补贴等都得到了国家的关注和积极解决。——摘编自赵秀玲《“以民为本”与政府治理——近几年中国政府的惠民政策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以后古代民本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思想的基本主张。(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中国政府惠民政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以民为本思想的认识。(9分)【答案】(1)内容:民为立国之本;爱民、重民、利民、教民、恤民;以仁政治民;明清时期出现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4分)原因:先秦民本思想的影响;统治者基于现实统治的需要;汲取前代王朝灭亡的教训;政治家、思想家的推动。(6分)(2)基本主张:国家建立公费学校,鼓励入学;设立公共养老院,善待老人和减轻贫苦家庭负担;建立公共医院,解决普通民众就医问题;为人民谋求衣食住行福利。(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3)特点:以民为本;全面、系统、具体和富有成效;与时俱进的创新性。(3分)认识:以民为本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成果;国家治理以实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目标和宗旨,才能实现国富民强。(6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以后(中国)。内容:根据材料“民惟邦本作为治国之要”可知,民为立国之本;根据材料“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唐初的魏征和李世民明确地提出了民水君舟说,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节力役;息边争;不违农时;大办农业,使耕者有田,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赈灾百姓;慎刑罚”可知,爱民、重民、利民、教民、恤民;以仁政治民;根据材料“明清时期的民本思想家,既不像先秦民本思想家那样强调民在邦国中的地位,劝诫统治者要得民心,亦不像汉唐以后强调人民载舟覆舟的历史作用,他们所强调的是人民作为人的权利,尤其批判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制度是违背人性、压抑民权的制度”可知,明清时期出现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原因:根据材料“汉代民本思想在继承和总结以往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新的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民本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汉代民本思想的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民’,而是将民作为评价政绩的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基于现实统治的需要;根据材料“唐初的魏征和李世民明确地提出了民水君舟说,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汲取前代王朝灭亡的教训;政治家、思想家的推动。(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即衣履书籍,公家任其费用”可知,国家建立公费学校,鼓励入学;根据材料“收养老人,供给丰美,而终其天年,则可补贫穷者家庭之缺憾,贫者不收医治之费,而待遇与富人纳资者等”可知,设立公共养老院,善待老人和减轻贫苦家庭负担;建立公共医院,解决普通民众就医问题;根据材料“国家必有四大主旨:一为国民谋吃饭,二为国民谋穿衣,三为国民谋居屋,四为国民谋走路”可知,为人民谋求衣食住行福利。(3)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1世纪中国。特点:根据材料“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民主进程和社会变革的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被放在越来越突出和重要的地位”可知,以民为本;根据材料“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村减轻负担48亿元,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为了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2006年起,我国西部地区率先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央计划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包括比较规范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比较规范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2006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此后,各地提高农民工待遇、改善农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措施也陆续出台。除此之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对种粮农民的补贴等都得到了国家的关注和积极解决”可知,全面、系统、具体和富有成效;与时俱进的创新性。认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以民为本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成果;国家治理以实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目标和宗旨,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等方面回答。14.钟表诞生于13—14世纪的欧洲,后来不断取得发展并逐渐传播开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伦敦伊丽莎白塔(“大本钟”)▲乾隆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大本钟位于英国议会大厦主体的东北角,1858建成,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起到了准确报时的作用,是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后来成为伦敦的重要标志。该更钟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囿于财力、技术、观念、社会需求等因素限制,更钟制作大多是在宫廷中进行。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一工业革命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2分)计时工具自古就有,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推动了钟表的发展。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制逐渐形成,工厂中工人往往实行倒班制,工厂主也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工业革命还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新交通的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工业革命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公共场所多设有标准钟,大本钟便是其中的代表。伴随着西学东渐的出现,西方钟表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钟。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尚未进入工业化时代,人们没有很强的时间观念,社会对钟表的需求也不强烈,因此更钟制作大多在宫廷内进行,而且主要提供宫廷贵族使用。(8分)综上,英国大本钟和中国更钟虽然都是计时工具,但一个应工业文明之需而产生,一个则是被视为“奇技淫巧”的宫廷贵族玩物,两个例子,一正一反,共同说明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与工业革命息息相关。(2分)示例二文化在交流传播的同时借鉴发展。(2分)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16世纪以后,中国的茶及茶文化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中国服装及面料、款式、纹样等传入欧洲;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文化在传播的同时,各国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和功能多体现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如更钟。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有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明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8分)综上,商品流动所带动的文化交流,既有直接的交流与传播,也有借鉴基础上的创造。这既体现了文化的全球化,也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2分)示例三西学东渐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2分)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在此基础上,中国人结合自身的文化特色,创造出更钟。更钟是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产物。但是,更钟与英国大本钟不同,其制作大多在宫廷中进行,并且主要供宫廷贵族使用,并非工业革命的产物,不反映整个社会时间观念增强的需要。更钟反映了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鸦片战争以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由此形成了第二次西学东渐的浪潮。相较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第一,学习更主动。面对民族危机的出现,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动向西方学习。第二,内容更广泛、更深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的演进。第三,影响更深远。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被打开,中华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8分)综上,西学东渐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这是中国顺应世界潮流,日益走向近代化的过程。(2分)示例四“钟表”透视中西文化差异。(2分)英国的大本钟和中国的更钟,虽同是钟表,但反映了当时中西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大本钟竣工于1858年,位于英国议会大厦主体的东北角,这反映了当时英国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厂制的诞生和新交通的发明,这些都促使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作为城市公共场所报时所需的大本钟应运而生。哥特式建筑是西方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大本钟是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中国更钟是乾隆时期的产物,当时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更钟与英国大本钟不同,其制作大多在宫廷中进行,并且主要供宫廷贵族使用,并非工业革命的产物,不反映整个社会时间观念增强的需要。清乾隆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征。(8分)总之,上述中西两个不同的钟表透视出了中西社会的不同特点,这其中既有中西文化的差别,更有时代发展的差异。可以说,大本钟敲响了近代化的工业文明的“晨钟”,而中国更钟则代表了旧的农业文明时代的“暮鼓”。(2分)【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18-19世纪(世界)。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首先,观察材料提取信息。根据材料“大本钟位于英国议会大厦主体的东北角,1858建成,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起到了准确报时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本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之一,也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重要标标志。它代表了英国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取得的成就;再根据材料“该更钟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囿于财力、技术、观念、社会需求等因素限制,更钟制作大多是在宫廷中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体现出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同时表现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与局限。其次,选取角度,进行证明。材料主要表现中西方的钟表,并从中折射出中西方社会与国家的发展特征。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从以社会生活,文化交流,社会发展,国家政体,文化差异等各个角度进行选取,在选取好角度后同时在证明时要充分应用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证明,注意在证明过程中要指出中西双方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做到史论结合,证明与主题要对应。最后,根据自身的证明过程,加以总结,同时进一步点明中心进行深化。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82年全国各地艺术表演团体纷纷改革,实行“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承包经营和“定额补贴、节余分成”的承包责任制,推行定额计酬的浮动工资制,1982年,河北省大厂评剧团大胆进行改革,坚持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共演出6000余场,观众达1000万人次。1984年,全国大部分省市的艺术表演团体进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地、县级。沈阳话剧团推出了《搭错车》等十几台大戏。其中《搭错车》连演1460场,足迹遍布全国22省200余座城市。全国艺术表演团体1980年演出540000万场,1985年上升到740000万场。1988年,国务院提出了“双轨制”,少数代表国家和民族艺术水平的,或带有实验性的,或具有特殊的历史保留价值的,或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表演团体,由政府主办;大多数艺术表演团体,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由社会主办。——摘编自殷瑞航《新时期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启动》(1)根据材料,概括新时期中国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意义。(6分)【答案】(1)特点: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突破口;上下互动,循序渐进,区别对待;进行分配制度、内部机制等改革,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9分)(2)意义:改革了旧有体制弊端,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呼应;创新了经营管理体制与艺术生产机制,促进大量优秀作品大量产生,增强了艺术表演团体活力;有利于发育文化市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负担。(6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特点:据材料“1982年全国各地艺术表演团体纷纷改革”并结合所学得出新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启动是以艺术表演团体改革为突破口;据材料“1982年,河北省大厂评剧团大胆进行改革,……1984年,全国大部分省市的艺术表演团体进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1988年,国务院提出了‘双轨制’”得出上下互动,循序渐进;据材料“少数代表国家和民族艺术水平的,或带有实验性的,或具有特殊的历史保留价值的,或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表演团体,由政府主办;大多数艺术表演团体,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由社会主办”得出区别对待;据材料“实行‘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承包经营和‘定额补贴、节余分成’的承包责任制,推行定额计酬的浮动工资制”得出进行分配制度、内部机制等改革,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意义:据材料“实行‘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承包经营和‘定额补贴、节余分成’的承包责任制,推行定额计酬的浮动工资制”并结合所学得出改革了旧有体制弊端,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呼应;据材料“坚持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推出了《搭错车》等十几台大戏”得出创新了经营管理体制与艺术生产机制,促进大量优秀作品大量产生;据材料“全国艺术表演团体1980年演出540000万场,1985年上升到740000万场”得出增强了艺术表演团体活力,各类市场化文化活动日益活跃,有利于发育文化市场;据材料“大多数艺术表演团体,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由社会主办”得出艺术表演团体对国家财政的依赖减轻,一定程度上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