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 3.2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湘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1页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 3.2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湘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2页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 3.2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湘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3页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 3.2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湘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4页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 3.2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湘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3.2大气受热过程教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校授课教师课时授课班级授课地点教具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选自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的3.2章节,围绕“大气受热过程”展开。内容包括:大气层结构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地球表面受热的不均匀性,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和大气逆辐射的作用,以及这些过程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温度分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探讨大气层如何影响这种能量传递和分布,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地球热量平衡概念,深化对气候形成机制的理解,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紧密围绕新教程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学生将实现以下目标:

1.提升综合思维: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综合思维,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理解其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从而形成对地球热量平衡的整体认识。

2.增强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地区气候特点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联,提高对区域气候差异的认识。

3.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如何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4.强化人地协调观: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5.增进科学精神:学生在探究大气受热过程中,培养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提高对地理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重点

(1)大气层结构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讲解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的特点,强调对流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以及平流层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举例:通过图表和数据说明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使学生对大气层的作用有直观认识。

(2)地球表面受热的不均匀性:阐述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匀的原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貌等因素。

举例:以我国为例,说明纬度位置对地球表面受热的影响,以及海陆分布、地形地貌等因素如何加剧这种不均匀性。

(3)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和大气逆辐射的作用:讲解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过程,以及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举例: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温度的影响,以及这一过程对气候和天气的重要性。

(4)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全球气候分布、季节变化、极端天气等方面的影响。

举例:以我国为例,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季风气候、高温热浪、寒潮等天气现象的影响。

2.教学难点

(1)大气层结构的理解:学生对大气层结构的认识较为模糊,难以理解各层大气的作用。

突破方法:通过图表、动画等多种形式,直观展示大气层结构,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大气层概念。

(2)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匀性的原因:学生难以理解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匀性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突破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如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受热不均匀性的原因。

(3)大气逆辐射的作用:学生容易混淆大气逆辐射与太阳辐射的概念,难以理解其作用。

突破方法: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使学生直观感受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并与太阳辐射进行对比。

(4)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和天气影响的应用:学生难以将大气受热过程与实际气候和天气现象联系起来。

突破方法:结合时事新闻或身边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候和天气现象,提高应用能力。教学资源1.软硬件资源

-地理教学挂图

-大气层结构模型

-实验设备(如红外线热像仪)

-多媒体教学设备

2.课程平台

-学校课程管理系统

-电子白板

-教学互动软件

3.信息化资源

-电子教材

-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大气受热过程动画

-气象数据分析软件

4.教学手段

-探究式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实地考察

-案例分析

-讲授与讨论结合

-互动式多媒体教学

5.辅助材料

-地理学科相关图书

-气象数据报告

-时事新闻相关资料

-学术论文摘要

6.网络资源

-教育部门推荐的在线教育资源

-专业地理教学网站资源

-气象部门发布的公共气象数据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大气是如何影响地球温度的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简短介绍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大气受热过程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定义,包括大气层结构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

详细介绍大气受热过程的组成部分,如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匀性、大气逆辐射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大气受热过程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大气受热过程案例进行分析,如城市热岛效应、季风气候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大气受热过程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大气受热过程在未来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大气受热过程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相关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效果1.知识与技能:

-掌握了大气层结构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能解释不同大气层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理解了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匀性的原因,能分析不同地区气候特点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联。

-学会了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和大气逆辐射的作用,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

-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的能力,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了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锻炼了沟通与协作能力。

-通过课堂展示与点评,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提高了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大气受热过程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了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了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意识。

-通过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树立了科学精神,认识到科学研究对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

4.创新与实践: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了关于大气受热过程未来研究方向的创新性想法,培养了创新思维。

-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应对极端气候等解决方案,提高了实践能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大气层结构,并说明各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例如在讨论中能正确指出平流层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例如解释为什么青藏高原地区气温较低。

3.学生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理解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能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例如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

4.学生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如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等。

5.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学生积极参与,表达清晰,展现出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现出对地理学科的热情,愿意主动探索相关领域的问题。典型例题讲解例题1:大气层结构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

题目描述:解释平流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

解答: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和反射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同时,平流层中的气溶胶颗粒物质能够反射太阳辐射,起到冷却地球表面的作用。

例题2: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匀性的原因

题目描述:分析海陆分布对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匀性的影响。

解答:海陆分布对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匀性有重要影响。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海洋吸收和释放热量的速度较慢,使得沿海地区温度变化相对平稳。而陆地的比热容较小,吸收和释放热量较快,导致陆地温度变化较大。这种差异导致了海陆交界处的气候差异,如沿海地区温度相对温和,而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剧烈。

例题3: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和大气逆辐射的作用

题目描述:解释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解答: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将能量重新辐射回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使得地面温度得到维持,尤其是在夜间,大气逆辐射使得地面温度不会过度下降,对维持地球表面温度具有重要作用。

例题4: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题目描述: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季风气候的影响。

解答:大气受热过程对季风气候有重要影响。太阳辐射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导致空气温度上升,形成低压区。而高纬度地区由于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形成高压区。这种气压差异导致了季风风系的产生,带来了明显的季节性气候变化。

例题5:大气受热过程与城市热岛效应

题目描述:解释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及影响。

解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温度普遍高于周围乡村地区的现象。城市建筑物和道路吸收太阳辐射后,释放热量,导致城市温度升高。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