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汇总(一)
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
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
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
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
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
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
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
添小括号。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
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
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
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
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
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训练题型如下:列出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的:28+13=41.41-12=29在
列综合算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析两个分步算式的特点,找出两个算式中的中
间量,即第一步的得数4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减法。书写顺序根据
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减12,说明先写加法再写减法,
28+13-12=29,加减混合运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号。特
别注意强调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41”列在综合算式里。和本题类似的题
还有:(l)90T3=77,77+23=100(2)6X5=30,30+28=58(3)7X7=49,49-27=22
(4)7X9=63,70-63=7(5)16+42=58,6X7=42
列出的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的:28+12=40,90-40=50分析方法和上面的
基本一样,就是考虑书写顺序怎么写,这是个关键。40是第一步的得数,说明
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根据90-40=50这个算式得出:90减去的是两个数的和,说
明书写时,先写减法,再写加法,90-28+12,但是根据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加
法,加法在后面时,必须在加法算式上加一个小括号,来改变计算顺序。如果
不加小括号的话,90-28+12,就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不符合本题的
计算顺序,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题的计算顺序。出示
下面的题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例如:27-19=8,73+8=81;19+12=31,
38+31=71;14-5=9,9X6=54;5+3=8,8X4=32。
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
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
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
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
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
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
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教学例2时,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资源,“学生购买面包”为问题情
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还剩
多少个面包”这个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小括号,用小括
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吸引学生看图搜集主题图中的数学
信息,再通过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
问题,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想
法,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上通过提问“你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你又是怎样想的?”让学
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式
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在列综合算式,利用现实情境加强分步与综合之间的联
系,同时强调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这样让学
生积极主动的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有效的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采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
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
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四人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
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2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课的
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
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
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
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
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
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
写单位名称。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的启蒙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
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
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
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
用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
更愿意学了。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
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
生活的。“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
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
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在实际
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
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
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
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
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了发展题。发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
何平均分为3组。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2、学习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
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
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
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
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
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
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
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
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
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
结合的思想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整节课,我有点小小的遗憾,时间分配不是恰到好处,拖了3分钟
4、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联
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
例引进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
学问题”,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望,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以生活为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学生对于统一教材的适用程度是不一样的,因而教
师要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好教学的起点。一般来说城
镇地区的教学起点应略高,着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农村地区的教学起点稍
低,着重对学生进行扶的教学。在上《总价=单价X数量》这节课时,考虑到
学生平时常有零花钱,经常逛商店、超市等,对于买东西学生是再熟悉不过的
了,我不想费太多口舌,而是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自
主发言,快乐展示自我。由于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很轻松地说出许多有关
买东西的事例。看,只要老师相信学生,把时间充分让给学生,对学生的发言
不做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然后以一个欣赏者在旁边静静地微笑、
点头,我们就会经常听到学生充满想象力的精彩发言,并且,我们会发现有些
知识只要通过学生的自学就能很容易解决,而无需教师想方设法地教给他们。
二、联系生活实例创设活动,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实践,又寓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例创设
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着力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充分地认识了买东西的数量关系之后,我创设了一个生活
情境:机灵狗要去进货,想请大家帮忙。在同学们充满热心想帮机灵狗时,老
师提出了自己的顾虑:你们这群淘气包平时计算糊里糊涂地,会不会卖错呢?
于是有了〃老师卖,学生买〃的买卖大考验,然后学生真正〃上岗〃帮机灵狗照看
文具店一一在小组内以自己的文具进行买卖,小组长当售货员,其他组员当顾
客。老师也充当顾客,穿梭于各小组间,出题为难大家。在这个充满生活气息
的情境中学生积极性大增。以上这个教例直观,生动,与生活实例紧密联系,
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生活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平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
趣。
生活本就是一个大课堂,它蕴含着无穷尽的数学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利
用,因而在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接触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学好
数学、用好数学
5、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
学内容。这一单元是学生在一、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
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的除法。它的重点是体会
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以及用除法去解
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
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
况,我的反思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习,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
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对于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
困难,做到了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
习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
学生在本村小卖铺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
程中既增加了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又开阔了视野。从而促使课堂的学习气氛
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需要改进的地方:
(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
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
还不够好。因此,我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
(2)我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6、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教学反思
通过二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在计算乘法的
经验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除法,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
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本节课是除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
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
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课
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圆片等,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
“平均分”的概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一开始,从“分”字入手,利用课本的插图:学校组织明天同学们
去名人广场春游,现在要请大家把学校里下发的物品分给每个同学,请大家说
一说该怎么分。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中对“平均分”已有一定的认识,所以
很多学生就提到了“平均分”这种分的方法,初步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学具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摆小棒,通过分,
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
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整节课都是在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
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
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优点分析: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
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
索的过程中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
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
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需要改进的问题分析:
(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
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
得不够好。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
(2)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7、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
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
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
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通过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
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
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
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
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
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示给大家10个又红又大的苹
果,分给两个小朋友,问有几种分法,然后又提出:要使两个小朋友分得同样
多,应怎样分?用小棒来代替苹果分一分吧!学生们很愿意动手来分,这样做,
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
知识的特点。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在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了
平均分。但整节课显得过于平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多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
“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
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过程:教师先简要叙述: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和乘法,你们还记
得它们的含义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一一除法.
教学新课: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例1前,教师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使学生直接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枝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说明要把6枝铅笔分给3个
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请同学注意分的过程.
先每人分1枝.教师提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再每人分1枝.教
师接着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班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枝?(每人分得2枝.)每人分
得同样多吗?(同样多)
教师板书:同样多
接着教学例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或其他实物),放在自己
的桌上.然后仿照刚
才教师分铅笔的方法,把12个小正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要
求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实际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特别
要看一看学生的具体操作过程.
学生摆完后,教师让一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学生:先
把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每份放1个,正好放完.)
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然后教师着重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
在“同样多”的旁边板书:平均分
教师提问:把上面分12个小正方体这件事,怎样用“平均分”这个词简单
叙述出来?(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启发:要求怎样分12个小正方
体?每份分得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概括,上面分12
个小正方体这件事可以这样说:“把12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再提问:
“每份几个”(3个.)
2、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掌握“这种分法”,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
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出示“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
个桃和3个盘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拿出6个小三角形.
提问: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把6
个桃平均分放在3个盘里,应该怎样放?
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在演示平均分时,要特别强调:要使
每个盘里的桃同样多,应该先把桃每盘放1个.边分边提问,也可以让学生跟
着教师的演示一步一步地自己摆学具.每盘放1个,分完了吗?(没有.)再每
盘放1个,分完了没有.(分完了.)每盘放了几个?(2个.)是不是同样多?(是.)
这种分物品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教师小结: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
提问:上面把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都
是说的什么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概括出:上面这样分物品,都是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
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的方法一一除法来计
算.板书:除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
算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好好复习,下一次我们还要学习新的知识。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
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
次实践操作,一是把6枝铅笔分成3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
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
分”。(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求
每份是几个。(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
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
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9、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
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
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
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上完这一课后谈一谈收获与不足。
这一节课的收获:
一、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学习除
法的第一种(例4):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通过分一分,引入除法。学习除法的第二种(例5)。利用教
材资源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
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
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介绍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及读写。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
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
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
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理解除法的意义。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
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
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
习新知的兴趣。
不足之处:
其一:《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
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曾一度陷入了误区:过份地注重
了学生的主动发挥,任何知识都千方百计地引导,一定要让知识从学生的口中
说出来。如第一次我教学这一课时,在引出个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大
家能不能创造一个符号表示平均分呢?学生由于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基本上是
用“猜”的,他们说出了X、+等各种符号,我都一一否定了,最后才有一位
同学终于猜出了是“个”,整个过程花了3分钟左右。课后我进行了思考:这
样的创造是真的创造吗?归根到底,这个知识还是教师“挤牙膏”似地从学生
地方挤出来的,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也并不见得学生体验到
了“创造”的喜悦。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对这一部分教学又进行尝试:同学们,
平均分在我们数学上还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这个符号你认识吗?
(学生纷纷说是除号),再请他们观察除号有什么特点。与第一次的教学相比,
这一次直截了当地出现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原有
经验,加深了对除号的认识,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其二:而对于除法的读法,看似很简单但还是有个别学生要搞错或是写错别
字。在练习中也发现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所偏差,例如:12人坐4条船,平
均每条船上坐几人?有学生写12+3=4。还有这是不尴不尬的课,有些学生在用
乘法求商做,有些学生还停留在实物的摆放,所以做出来的作业五花八门,很
令人头疼。老师又不能明讲,在课堂上,也形成了快慢明显的差异。
10、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已经上了两天平均分的知识了,虽然还没有上除法,但这个知识已经呼之欲
出了,所以在今天上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在情境引入之后说:象这样把
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我的话刚说完,还没等到我把课题引出来,下面的学生就都在喊叫“老师,
我会了!老师,我知道除法怎么算……”看到这种情况,我在心里暗暗的想:
看来我不能按原来的设计进行了,要做一下小小的改变。因为学生是带着骄傲
和自信的情绪来告诉我这个老师:我很能干!如果我生硬的把他们堵住的话,
会大大伤害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如是我高兴的说“啊,你们都知道除法
的知识了,真了不起啊!那谁来把你知道的有关除法的知识告诉我。”举起的
小手一只比一只高。有的说:“老师,我知道35除以7等于5。"我赶快把这
个算式写下来。有的说:“老师,我知道算除法用乘法口决。”有的说:“1除
以100等于1。”还有的说:“老师,我知道还有除不尽的除法,有余数。”……
热情那个高啊,看着他们兴奋的小脸,我也很高兴,这说明他们在课余都非常
关注这个问题。看看说的差不多了,我问了一个问题:”35除以7等于5里面
的35表示什么呢?”有一个学生起来说:“35是被除数。"我说:“那是它在
除法算式中的名称,不是它表示的意义。
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了这么多的知识,真是学习上的有心人,我为有这
样的学生而骄傲,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有关除法的的知识有的是对的,但不全
面,有一些知识是错误的,还有很多是你们不知道的。”说到这我有意停顿一
下,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思索的神情。我又接着说:“那你们想不想把不全的
补全,把错的改正过来,把不知道的都学会呢?”同学们齐声答到:“愿意。”
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习的注意力也集
中了,生怕错过了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课堂效果是不言而喻了。
如果我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只一味的按自己的原有教学程序进行的话,那
有的同学认为除法他已经会了,就不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在下面做小动
作,有的学生会因为自己要说的话没说出来,一节课都有可能纠缠在这个问题
上而无心上课,那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看来,在课堂上我们当老师的一
定要给学生一个说话的机会,特别是我们预设之外的声音。
1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青岛版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
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
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
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
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突破本节课的
教学重难点,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本节课的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
“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
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
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
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如课的开始,我利用课件小动物庆丰收聚会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学生
对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我又利用两只小熊猫为分竹笋为难,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熊猫的话会怎么分?为什么要这样分?在这些方法中,
你认为哪一种分法最合理,最公平?为什么?这一系列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必然会发生争论,在相互质疑、解疑中达到解决
实际问题的目的。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课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如何分,让学生充分感知“平
均分”。同此可见动手操作在平均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我让学生让学生把小棒当成熊猫的竹笋、猴子的桃子、松鼠的松果,兔子
的萝卜,让学生充分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并让同桌俩互相交流自己的怎么分
的,同时在全班交流自己是怎么分的。注重了分的过程及方法,使分法落到实
处,让学生充分体验什么是平均分,也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接出我
又让学生找这几种分法的相同点,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用自己的语言总
结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就表示“平均分”。这样,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
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三、练习设计的多样化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了两次练习。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
题后,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
断哪是平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
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习是让每名同学动
手平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
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及实物图形来引导学
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
习的目的。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明白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
于尝试、探索、操作,善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勇于质疑、悟理,学生
就能自始至终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探索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
容。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
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
显得尤为重要。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对于“平均分”
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
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
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
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
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
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
“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
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
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梨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
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
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
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
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
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
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
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
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
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
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
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
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
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
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
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
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1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里的教学内容。是
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
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
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五个环节的内容: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学习平均分;
(三)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五)课堂总结,拓展平均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的去老师家做
客一分苹果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出三种分苹果的方法,让学生在操
作中体验分苹果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然
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分法,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引出份两份同样
多,通过教师的板演圈一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份数,每份的个数。尊重学生的
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
水平。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
说、摆一摆圆片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
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
“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在课的始终,让学生利用圆形纸片、小棒等学具,
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
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
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2个汤圆平均分到4个碗里,你会怎么分?”学
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
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
程,进一步优化分法。
5、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
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
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个别问题提出时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
希望的,显得自己有点措手不及。
2、练习题的最后一题处理的有些快,应该让学生充分的看明白图的意思,
再圈,就更好了。
3、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关“平均分”的事例,学生找的都很好,只是
表述不是很清楚,教师应抓住动态的生成资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是“平均
分”为什么不是。
4、拓展演练,平均分45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可以留做
课下作业。
这节课的设计,没有现代教学设备,有的只是学生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学生
在操作中体验了平均分的分法,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新知,
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14、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后反思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由于这是
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
求商的方法,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动的故事比枯
燥的数学题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新课伊始,我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美
丽的画面,并把它编成了一个小故事:今天猴妈妈从树上摘了12个又大又甜的
桃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3只猴宝宝都特别想吃,大家你争我抢,谁都不肯让,
猴妈妈见到这一情况,左右为难。你们能帮猴妈妈分分这些桃子吗?学生听到
故事时,都特别兴奋,精神都高度集中了起来。
2.探索“求商”方法:学生听到问题后,好奇心促使他们很快地进行思考,
有的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桃子来分,有的学生用小棒在桌面上分,还有的学生试
图用连减的方法计算出来。在得到结果之后,很多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将手举起
来,想要将自己的方法分享给大家。在学生相互交流之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展
示了猴妈妈分桃子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以及为什么用乘
法口诀求商的原因,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探索出“求商方法”。
3.多样化习题训练:低年级的学生需要有不断地新奇的事物吸引他们的注
意力,在设计习题时,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形式的题目,如:“计算速度大比拼”,
“谁答对了就把礼物送给谁”,“争做送信小行家”……学生看到这些有竞争
性的习题,个个都兴趣高涨,积极的举手回答,唯恐自己落在他人的后面。
通过今天这节课,学生既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也增强了学习数
学的信心。而我也从中学到了,数学教学一定要多花费心思,从学生感兴趣的
内容入手,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充满活力。
15、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后反思
用2-6的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
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为三个
课时。这节课是第二个课时,是在上节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加深对乘
法口诀求商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这部分是学习除法
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这节课我根据新课标精神,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
的各个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情境式的课堂,上课初,我则创设情境图,春天是植树的
季节,同学们为了美化校园,正在植树呢这个事例设计情境,将学生自然的引
入了新课的学习。同学们在根据故事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
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2、问题来自于学生,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我这节课不是由教
师直接提出问题,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来的,问题来自于
学生,这样就变接受式学习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
式学习。使学生理解了乘除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怎样
把乘法算式写成两道除法算式,掌握除法计算时用乘法口诀能很快求出商。教
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体现了把计算教学置入生活情境的编写意图。同时、有利
于学生借助触发的关系理解求商的思路,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不足的是:上课时,自己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慌乱、紧张,授课语言不
连贯、不流畅,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的语言,也没有衔接好,使自己的课堂教
学效果不另人满意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
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
力遵循的原则。
16、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后反思
用2-6的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
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
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外,主要是让学生经历除法的
求商过程,并能从多种方法中找到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也就是用乘法口诀来
求商。
这是一节计算课,如果都采用单一的练习,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
感觉。在课堂上,我采用教材中提供的主线图“猴妈妈分桃”,用讲故事的形
式引入例题,之后再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来解
决问题。特别关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基础上,交流分析想商的方法,让学
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求商方法,在比较中选择简便的方法。这样既使学生在
教学活动中体会探索的快乐,又增强了合作意识。
然后设计了一道开放题“如果猴妈妈有18个桃,想平均分给她一些宝贝,
可以怎样分?”学生利用小棒充分操作后,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分成了2份,
9份,3份,6份,这时又有学生提出“每人分一个,可以分给18个孩子”。
虽然这不是表内乘法的范围,但孩子解释的很清楚,我肯定了他的答案,并表
扬了他。这时又有学生说“分成4份,每份5个”当时我并不知道孩子错误的
根源,以为他就是分错了,所以通过画图的方法来帮他理解,可是孩子感觉并
没有真正理解。事后,才了解到原来孩子一开始小棒就查错了,他查了20根,
所以到最后他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深入了解孩子
错误的原因,不要想当然的理解他们的错误。
最后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是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
了进一步提升。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
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
力遵循的原则。
17、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后反思
“用2-6乘法口诀求商(一)”一课对于学生学会除法运算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这节课我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抓住教材实质,结合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调整教材,促进课堂整合
本课更换了例2的教学情境图,设计意图相同但我认为更加有利于学生提
出和解决问题,同时联系儿道练习题的特点,将例2的教学穿插在闯关游戏之
中,分解了例题的长时间教学,也使整堂课思路更加整合清晰。
二、鼓励多种算法,优化最佳算法
12+3=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这里老师放手让学生尝试,有独立思考,有同
桌交流,多种算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而且使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通过学习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
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感受从多角度解决同一问题并学会从中择取最佳方法的数
学思想。这一活动中,给不同的孩子创造了不同层次的学习,张弛有序,让学
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学会了学习。
三、联系已有知识,培养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从始至终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
习新知识做好了孕伏和铺垫。在教学例题和练习题中又再次让学生经历自己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加深了学生用口
决求商思路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
学会学习。
四、多层练习,促进学生思维
本课安排了学生喜爱的闯关游戏--新发现,不仅将枯燥的口算练习趣味
化,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而且设计了观察、发现规
律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竞争的意识。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
的发展为本。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根据
故事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
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变换《剪一剪》教学反思
《剪一剪》这节实践活动课即以“剪纸”为中心,围绕“剪纸”贯穿整个
课堂。这节课通过翦纸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让学生体会
到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加深学生对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探索
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这节课堂实践中,我主要将教学重点定为探索剪纸的规律。在课的一开始
我就出示我剪好的一个对称的小人给学生来欣赏,让学生猜一猜我是怎么剪出
来的。学生因为有了学习对称图形的基础,因此剪出一个小精灵皮皮很容易。
之后让学生猜想将长方形纸条连续对折2次会出现几个连续的皮皮?学生自己
先讨论,动手剪一剪,得到会出现2个连续的皮皮。这一次的剪,主要是为了
解决剪的方法,应该从哪边剪,怎么剪。目的是想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让一
部分学生尝试失败的感受,让这部分学生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共同猜测他是
怎么在剪的,分析错误的原因,在失败中找到真理。接着也是先让学生猜一猜
连续对折3次会出现几个连续的皮皮,对折四次出现几个连续的皮皮,再让学
生动手实践,,通过对折的次数和剪出来的个数数据,让学生感悟到剪纸也有规
律的存在,用猜想、验证的方法,寻找出规律。最后,教学生翦一剪围着圈的
皮皮。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不同,初步体会围着圈的小人
的剪法。这样子安排主要是因为剪一剪教材安排一课时,要进行平移和旋转两
种图形的剪法,而且要想体现出:做事有方法、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找到对
折次数和得到小人之间的规律、感受到平移和旋转、还要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
动手操作。而一节课40分钟,二年级的孩子动手操作能力又不高,动作又慢,
如果将剪一排小人和剪旋转的小人都安排进去,时间上肯定是不够的。
整堂课是在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中学习,总结方法、发现规律。然而在课堂
反馈来看,我未能很好的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的规范性。比如,学生找出规律,提出每次都多一半时,教师应引
导总结规律,每一次都多一倍,使规律具有规范性。
2、对围成一圈的皮皮,还可以适当的与排一排的规律结合起来,让学生思
考剪8个围成一圈的皮皮可以怎么剪。
3、找出规律后,让学生直接说说连续对折5次,会出现几个皮皮,从找规
律到验证规律,最后应用规律。
19、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锐角和钝角》课后反思
《锐角和钝角》这个部分内容是在上册认识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更
加深入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来认识直角、
锐角和钝角,并达到会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
1、儿童学习概念一般都要经过直观感知一一形成表象一一抽象特征一一内
化成概念这一过程。开始从学生的旧知入手,找出上海杨浦大桥中的角,让他
们感受不同的角。
2、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通过让学生自己在游乐园里找角,找到了你就可以到那里去玩了等童稚话的语
言环境让孩子轻松愉快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辨别中了解角,在巩固中画
角,做角等一系列的交流、延伸性实践和策略性引导等措施,扩大学生的知识
来源,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绽放自己的精彩。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他们的各
种潜能可以被充分激活,眼睛更加敏锐,手脚更加灵活,思维的触角也会自由
伸展。
3、不足与困惑:课堂中,学生的数学语言不够规范,教师在教学中虽能及
时纠正和引导,但还有待他们去加深理解,反复训练。在整节课中学生自主探
究,动手操作的时间很充分,但真正操作起来,比较耽误时间,为了达到预定
的教学目的,处理不好会适得其反,该如何把握,我一直在思索。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我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操作、
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
20、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移和旋转》课后反思
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如拉抽屉、国旗的徐徐上升、
螺旋桨、风车的旋转等,孩子的脑海中储存着大量的平移和旋转的具体表象,
如何将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的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结合实际,
在教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直观的演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拿一
个身边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的现象。“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
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在课
程安排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
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旋转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顺时针和逆时
针的旋转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获得新知。教学中要
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
体验数学、做数学。
课的导入是动态出示学生喜闻乐见、亲身经历过的游乐项目:小火车、观
缆车、摩天轮、大风车、滑梯、转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平移和旋
转现象。在学生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之后,我又启发学生寻找生活的平移和
旋转现象,如:司机开车转动方向盘师旋转;开抽屉是平移;拉拉锁是平移;
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是旋转;钟表上的针在旋转等,巧妙的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
距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借助推拉窗户和拉窗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平移
是物体整体的移动,平移过程中,物体的形状、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开始位置至终止位置间的平移格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
点。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新课程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
就可以了。因此,教学中,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引
向了点的移动。通过两个点平移的距离相等,启发到船上所有的点平移的距离
相等。发现: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2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剪一剪》课后反思
《剪一剪》是学生在学习了对称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堂数学综合实践活
动课。
本节课我安排了多次猜想,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出示我剪好的一个对称的小
人给学生来欣赏,让学生猜一猜我是怎么剪出来的。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想,来
动手实践一下,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之后让学生猜想如何剪出连续的两个小
人,四个小人,然后根据猜想一一验证。
当出现剪出的小人和老师展示的不同,再共同猜测他是怎么在剪的,分析
错误的原因,在失败中找到真理。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数学实践
过程,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学生的
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在教学中,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让学生进行想象。
首先是出示作品让学生想象,是怎么剪。即想象正确的剪的方法。
其次,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分析:打不开的那一边是对称轴,另一边则是起
到连接的作用,当翦出的小人手没有连起来;剪出的小人有半边的。让学生想
象,分析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最后在安排的练习题中的连一连,不剪根据图中的折法,和剪掉的部分,
想象剪出的最后的形状是怎么样。还有第二题和第四题让学生不剪自己想象出
怎么剪,说说剪的方法,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很空间想象力。一节课下
来,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二年级的孩子动手操作能力不高,动作较慢,如果剪
一排小人和剪旋转的小人都要去剪,恐怕时间上是不够的。怎样解决这个矛盾
呢?
2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剪一剪》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
变换》中的教学实践活动内容。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剪出自
己喜欢的图案;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学生
能够利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规律剪出简单的图形。因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
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通过教师示范,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教学
结束后,回顾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活动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收获:
1.我在本节课一开始就出示各种剪纸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然后紧接着
提出一个问题:这些美丽的图案是人们用灵巧的双手剪出来的,你们认为它们
漂亮吗?想不想自己动手也剪出这样美丽的作品来?进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
知欲。联系学生熟知的剪纸艺术,一开始就将学生引入一个求知创新的境地。
2.在学生学习新课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索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讨
论、交流、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的形式,剪出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这样不
仅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
欣赏,迎合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提高。
3.在本课结束时,要求学生搜集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利用科学知识,研究
探索出更好的作品。这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培养,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4.不足之处: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剪纸的基本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作为教师要加强自身素养,不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2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课后反思
《角的认识》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
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
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
究和感悟。”本节课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
过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
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
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
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在教学中充
分的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
现了什么?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
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
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
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用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四新技术应用
- 18杭州亚运会猴脸识别技术天才女孩加入门萨
- 基金公司阳台整修合同
- 道 法共建美好集体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OracleExadata数据库云平台X6-2(PDF)
- 2023-2024学年全国小学三年级下数学仁爱版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湛江驾驶员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
- 2024年银川小型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真题保过
- 2024年常州小型客运从业资格证理论考题
- 2024年河北客运驾驶员考试题库及答案选择题及解析
- 叙事护理案例分享(精制手工图文)
- 合同作废重签声明范文
- 人音版初音 八上 4.1我的祖国 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03线段的双中点模型(原卷版+解析)
- 新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1单词正序英汉互译默写本
- 工程款迟延支付影响工期的函(联系单)
- 新生儿呼吸机使用及护理
- 电子元器件来料检验规范
-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 ASME材料-设计许用应力
-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