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渠路路面改造工程-路基、路面说明_第1页
云渠路路面改造工程-路基、路面说明_第2页
云渠路路面改造工程-路基、路面说明_第3页
云渠路路面改造工程-路基、路面说明_第4页
云渠路路面改造工程-路基、路面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渠路路面改造工程S3-01PAGE12第1页共16页第三篇路基路面说明PAGE121设计原则1)路基工程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2)路基设计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路基设计应从地基处理、路基填料选择、路基强度与稳定性、防护工程、排水系统以及关键部位路基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2技术标准1)公路等级:四级公路II类(15Km/h);2)路基宽度:A段为6.5米;B段为4.5-5.5米3)路拱横坡:2.0%;土路肩3.0%。3路基3.1路幅A段路基宽度6.5m:2×3.0m(行车道)+2×0.25m(土路肩),土路肩采用C30混凝土硬化。B段路基宽度维持现状既有道路宽度。3.2路拱横坡及超高、加宽1)路拱横坡坡度路拱横坡2.0%;土路肩3.0%。2)路基超高根据《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3311-2021)的规定,设计速度为15km/h的公路,平曲线半径小于90m的路段设置超高。本工程超高采用绕路中线旋转方式:超高设置方式为绕路基中心线旋转,行车道内侧加宽;超高过渡方式为,按长度分配,线性过渡,土路肩不随行车道超高。本项目最大超高采用4%。3)路基加宽路基宽度6.5m按I类加宽标准执行。3.3路基设计3.3.1路基设计洪水频率路基设计洪水频率为1/25。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设计标高需高出1/25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0.5m的安全高度。3.3.2一般填方路基设计填方路堤基底视地形、土质、地下水位、填方边坡高度等不同进行相应处理。当地面横坡或沿路线纵向坡度陡于1:5时,填筑前应将原地面挖成宽度不大于2m、向内倾斜2~4%的台阶;当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对路堤进行整体性滑移的稳定性验算,视需要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地基表层为松散土(旱地等),厚度不超过30cm时,可清除杂草后碾压至90%压实度;当松散层厚度大于30cm,应将其翻开,分层压实至90%压实度。填土高度小于路床厚度(80cm)、或土质挖方路段,其地基表层一定厚度下路床范围,应按下路床的要求(压实度≥95%)处治。土质填方路基,不设置挡墙路段,边坡坡率一般上部8m为1:1.5,下部10m为1:1.75,两级边坡变坡处设置1m平台,平台设4%外倾横坡。设置路肩挡墙路段,为挡墙的面坡坡率。当路堤边坡高度H>20m时,需经过稳定性分析和验算,确定稳定的边坡形式,并作为高路堤工点进行特殊路基设计。本项目填方一级边坡按1:1.5放坡,二级边坡按1:75放坡。3.3.3一般挖方路基设计不论土质挖方或石质挖方,都应首先清表,即清除树根、杂草和覆盖土,避免混入路基填料中。土质路堑将根据挖方路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组成边坡的土体性质、边坡高度、排水措施、施工方法及土石方调配平衡等因素合理确定坡率。一般为1:0.3~1:0.75。并根据边坡情况及气候条件采用合适的绿化防护措施。岩石路堑将根据挖方路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组成边坡的土体性质、边坡高度、排水措施、施工方法,并结合岩体结构、结构面产状、风化程度和地貌形态及自然稳定边坡的情况对比确定。一般石灰岩、石英砂岩、板岩边坡坡率1:0.3~1:0.5,局部将根据软岩的不利结构面的产状确定。路堑边坡分级一般按10m一级进行,并尽可能将台阶设在各地层分界面处。石质边坡采用种植攀爬植物等自然绿化措施,需要时再采用其他合适的防护措施。对于土质(或软质岩)路堑边坡高度H≥20m、石质路堑挖方边坡高度H≥30m的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评价,根据结果确定是否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并按深挖路基工点进行设计。陡坡地段的半填半挖路基,在挖方一侧宽度不足一幅行车道时,应将路床深度内原有土质全部挖除换填,以保证行车道内土基的均匀性。3.3.4陡坡路堤及填挖交界处处理3.3.4.1陡坡路堤当地面横坡陡于1:5时,采用开挖台阶处理(地表覆盖层较薄时先清除地表覆盖层,于基岩上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一般为100~200cm,台阶内倾2%~4%。当地面横坡陡于1:2.5时,依据稳定性验算结果,在路堤中部设置土工格栅或设置支挡工程,保证路堤稳定。土工格栅采用双向型,抗拉强度≥45kN/m,拉伸率≤10%。用锚钉固定于台阶上,格栅端头均反折2m。3.3.4.2纵、横向填挖交界横向填挖交接界采用铺设土工格栅的处治措施,土工格栅分两层铺设,下层设置于下路床底部,上层设置于上路床底部;土工格栅采用双向型,抗拉强度≥45kN/m,拉伸率≤10%。挖方区为土质或强度低的软石时,填至路堤顶面后,应将超挖区挖至路床底面,铺设第一层土工格栅,然后进行下路床填筑,填筑完毕后再铺设第二层土工格栅,最后铺设上路床。挖方区为整体性较好的次坚石时,可不单独设置过渡层,过渡段按填石路基填筑,填方区填至下路床顶面后,应将挖方一侧3m宽范围超挖2cm后铺设第一层土工格栅,然后与填方部分一同铺设上路床,在上路床顶面结合部铺设第二层土工格栅。当结合部的原地面有地下水出露时,应根据地形设置截水盲沟;其沟底面和背水面铺设防渗土工布,顶面和迎水面铺设反滤土工布,防渗土工布与反滤土工布搭接10cm,截水盲沟的设置道数依据渗水情况而定。3.3.5涵洞、通道过渡段路堤与横向构造物(涵洞、通道)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采用透水性好的碎石土(开山毛渣),内摩擦角不小于35°,最大松铺厚度按土石路堤质量控制标准办理,采用轻型机具压实,压实度要求不得小于95%。此外,路桥过渡段应设置桥头搭板和埋板。3.3.6低填浅挖路基设计路堤高度H<1.5m的低填路基,应超挖至H=1.5m并进行填前碾压。土质及全风化石质路段,应在路面底面超挖80cm并进行填前碾压,压实度不小于95%。3.3.7特殊路基处治过湿土路基施工选择在旱季施工,施工前应先做好临时排水设施(开挖纵横明沟),疏干地表水,截断周边水后清除表层过湿土层,分层回填片石碾压至原地面标高。3.3.8新旧路基衔接设计由于旧路路基沉降已经完成,而新建路基沉降才开始就造成了新旧路基的不均匀沉降。路面建成后如果处理不当,新旧路基搭接处容易产生裂缝,反射到基层、路面上。设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新老路基拼接处,为确保拼接处的新老路基的拼接效果,应拆除原有道路的防护工程,并清除坡面松土,沿老路坡面开挖台阶,自下而上逐层填筑路基,加强新老路基的整体性。(2)新拼接路基应选用透水性好、强度高、具有良好级配的粗粒土作为路基填料,若采用细粒土作为填料,应满足路基土最小强度(CBR)要求,并加强路基内部(特别是新老路基结合部)的排水。必要时,设置横向排水盲沟,排除路基内部积水。(3)拓宽原有路堤时,应在原有路基坡面开挖台阶,根据近年来实际施工情况,为切实保证开挖台阶的质量,要求台阶开挖宽度2.0~3.0m,对于加宽拼接宽度小于0.75m时,可采取超挖填筑或翻挖原有路基等工程措施。3.4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及填料强度要求的说明3.4.1路堤的压实标准及压实度本项目路堤的压实标准及压实度采用二级公路测设标准进行设计,且无特殊土组。路基范围内路基压实标准必须采用重型压实,路堤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局部角落可采用小型压实机具进行压实,填挖交界处必要时可采用强夯或冲击碾压。填石路堤的压实标准:分层厚度不得大于50cm,当用12t以上振动压路机进行压实试验,压实层顶面稳定,不再下沉(无轮迹)时,可判为密实状态。路基压实度及最小强度要求路基部位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CBR(%)压实度(%)填料最大粒径(cm)上路床0~306≥9510下路床30~804≥9510上路堤80~1503≥9415下路堤>1502≥9215零填及挖方路基0~306≥951030~804≥9510无论是挖方路床还是填方路床,为了保证路面各结构层厚度均匀和排水的需要,路床表面必须做成与路面一致的路拱横坡。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标准,达到上表的规定。碾压时压实机具应先轻后重,压实速度宜先慢后快,在直线路段压实机具的运行路线应从路缘向路中心,再从路中心向两旁顺次碾压,以便形成路拱;弯道设有超高坡度时,由低一侧向高一侧碾压,以便形成单向超高坡度。并应经常注意并检查填料的含水量,并视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3.4.2路堤填筑填料应分层摊铺,分层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小于30cm、填石路堤上路堤小于40cm、下路堤小于50cm。台背及挡墙后的填料应有良好的水稳定性和压实性,一般采用碎石土或砂砾。3.4.3路堤与结构物基底的压实路堤基底在填筑前应进行压实:一般路堤基底压实度≥90%,部分高填方路堤在填筑前进行强夯处理。填挖交界、半填半挖填方侧的压实度:下路堤92%,上路堤94%,下路床及上路床95%。挡墙基底、涵洞基底换填和涵洞、通道基底回填后的压实度要求达到90~95%。桥台、涵洞、通道与填方路堤连接处按2~3倍路基填土高度设置过渡段,其路基压实度为95%。桥台与填方路堤连接处已作特殊设计。零填及挖方路基压实度应≥95%。3.5路基支挡、加固及防护工程设计说明3.5.1路肩挡墙路段路基设(1)当填方侧地面横坡较陡时,填方较高,路基难以填筑成型,根据地形地质情况,设置路肩墙;为收缩路基填方边坡,一般在其坡脚设置护脚墙。(2)挡墙分段长度结合地质情况按10~15m长设置一条沉降缝并以沥青麻絮填塞,墙背一律回填砂卵石或碎片石,墙背设机织土工布反滤层,挡墙施工时在墙身上下左右交错地预埋由内向外倾的φ10cmPVC排水管,以形成间距2~3m的梅花形泄水孔。(3)挡墙基坑开挖时,应注意原路的施工安全,施工时应采用相应的安全措施,注意原路基的稳定。(4)挡墙墙背采用分层压实的原则,注意压实度满足规范要求。3.5.2路基防护路基应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边坡高度采用相应合理的防护形式,为贯彻新的设计理念,切忌避免采用大量圬工防护的形式,应把生态防护与工程防护密切结合,做到环保、舒适、美观、协调、和谐等。边坡大量采取绿化、美化处理,最大限度地与周围自然环境融合,掩蔽工程建设对自然地貌破坏的痕迹;对于整体稳定好,坚硬的灰岩边坡,可不采用任何绿化、防护形式,保持其天然的地质景观。同一坡面尽量采用相同的绿化、防护形式。根据公路建设的统计数据对比分析,近70%的高边坡是由于施工过程中多次坍塌、滑移后最终形成的,应加强施工工艺控制如预裂爆破和光面爆破,建立边坡动态观测监控系统,根据观测数据和结果,即时调整防护措施和防护时机,采取“先防护,后开挖;边开挖,边防护;开挖后,即防护”的措施。路基开挖前应按设计要求做好坡口外的防护(如有)、排水工作,并作好坡面防护的准备工作,经监理同意后方可开挖;自上而下分级开挖,开挖完一级并及时(间隔不得超过5天)实施坡面防护后,再进行下一级的开挖和防护。对于土质、强风化或顺层边坡应采取边开挖、边防护的方式,避免在边坡开挖过程发生大面积破坏或形成更大的坍塌、滑移,给工程防护造成更大难度。原则上上述边坡的施工,在施工组织上应避开不利季节施工,否则应采取相应的临时的防、排水措施,并经监理和建设方同意。务必请建设单位根据现场地质条件、开挖后边坡具体情况,按上述要求实施路基防护。本项目沿线填方多位于地面线较陡路段,为避免占用过多土地、防止路基不稳等问题,主要防护型式为挡土墙。挡墙构造和材料要求如下:(1)挡墙墙身及基础采用C25砼。(2)沿墙长每隔10~15m和与其它建筑物连接处应设置伸缩缝,在基底的地层变化处,应设置沉降缝。伸缩缝和沉降缝可合并设置,缝宽0.02~0.03m。缝内沿墙的内、外、顶三边填塞沥青麻絮或沥青木板,塞入深度不小于0.15m。(3)沿墙高和墙长应设置泄水孔,按上下左右每隔2~3m交错布置。折线墙背的易积水处亦应设置。泄水孔采用直径0.10m的PVC管安装。最下一排泄水孔应高出地面0.3m,而在浸水地区的挡土墙应设置在常水位以上0.3m,并对设计水位+0.5m以下的填料采用透水性材料(如碎石)。为防止泄水孔堵塞,在泄水孔进水端回填0.5米厚砂砾石作为反滤层,外侧铺设渗水土工布,并在最低排泄水孔下部设置隔水层,不使积水渗入基底。为防止墙背水下渗至基底,于墙后最低排泄水孔下用C25小石子混凝土回填封闭夯实。当墙后渗水量较大或在集中水流处(如泉水等),为了减少动水压力对墙身的影响,应加密、加大泄水孔尺寸或增设纵横向地下排水设备(如渗水暗沟等)。其出水口下部应采取措施,防止水流冲空基础。(4)挡墙基底倒坡应按设计要求设置,以保证墙体的稳定性。(5)挡土墙基础应置于坚实的土基中或岩石上,基础的埋深不小于1.0m,墙趾外襟边宽度要求详见挡墙标准断面设计图。挡土墙与其他建筑物的连接时要求如下:(1)路肩挡土墙与路堤衔接时,在墙头设置锥坡填土,一般情况下,沿路堤坝横断面方向与路堤设计边坡坡度相同;沿路线方向,锥坡填土坡度统一为1:1.0。(2)当涵洞与挡墙相交时,本段挡墙墙身与洞口一起砌筑,只是在墙身上预留洞口;在涵洞净跨径范围内做钢筋混凝土盖板过梁,使墙身成为整体;伸缩缝或沉降缝应避开涵洞设置。挡土墙基坑开挖的施工注意事项如下:(1)本项目挡墙基坑必须采用跳槽开挖。3.6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及其防护设计说明3.6.1路基、路面排水3.6.1.1路基排水路基排水系统由排水沟、边沟、截水沟、急流槽等组成。路基排水原则上不与农田灌溉、水塘鱼池相干扰。一般路段边沟和排水沟采用普通尺寸,边沟为0.4m×0.4m矩形,排水沟为0.6m×0.6m梯形。边沟、排水沟详细尺寸、设置段路和相关工程数量详见《路基、路面排水工程数量表》和《路基、路面排水工程设计图》。路基填挖交界处,路堑边沟沟底标高与路堤排水沟沟底标高落差较大时,设置急流槽将边沟水引入到排水沟。其设置的一般原则:全挖路堑中段若处于竖曲线变坡处,在两端边沟出口均设置;全挖路堑两端边沟出口有一端处于上坡或下坡,则在低的一端设置。半填半挖路堑路段急流槽的设置参照上述要求执行。路基排水汇水通过设置急流槽引入到临近排水沟附近的沟渠中。急流槽设置的地点除按《路基、路面排水工程数量表》中具体位置设置外,还可根据现场施工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3.6.1.2路面排水路面排水主要采用分散排水方式,对填方边坡大于8m的通过人字形护坡上的泄水槽排出路基。本路段路线纵坡均大于0.3%,纵向排水顺畅,局部地方若出现排水雍堵,在施工时适当调整沟底标高。3.7取土、弃土设计方案,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3.7.1取土、弃土设计方案路线所经地区为山岭重丘区,地形起伏大,路线经过优化后,有少部分弃方。路堑挖方利用后的余方要集中废弃,弃土堆尽量设在路线可视范围以外的荒山、荒地及沟槽内,并尽可能避开农耕地、果林地和房屋,对弃土堆应进行适当碾压,并与周边地形相协调,避免水土流失造成污染。弃土场设置详见《取土坑、弃土堆一览表》。3.7.2环保及节约用地的措施路线布设时尽量拟合原有路线远离耕地、林地,选择坡地、劣地通过,施工期间的临时用地尽量选择在公路永久占地范围内,以节约土地资源。挖方路段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边坡坡率;填方路段,特别是水田路段,采用挡墙收坡,尽量减少占用土地。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开饮用水源、鱼塘等,将水排入天然沟渠,避免水土流失和污染环境。弃土堆要做好防护、排水和绿化,防止水土流失、淤积河道等。弃土前应将地表耕植土剥离,并采取适当保水措施集中堆放,用于复耕或边坡绿化。施工和营运过程中的生产、生活废水要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避免污染环境。做好边坡防护和绿化,减少水土流失,工程完工后应清理临时设施,对临时占用的土地进行复垦还耕。4路面4.1设计原则路面设计根据本路使用要求以及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交通量,并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节约投资的原则,进行路面结构的综合比选和方案设计。在《初步设计批复》中已确定本项目采用沥青路面。4.2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年版;(5)本项目初步设计文件;4.3主要设计参数依照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结合沿线水文、地质、气候以及筑路材料的情况,结合目前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进行了路面结构组合设计,设计采用双轮单轴(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按交通量进行换算。(1)设计车速:15Km/h(2)面层类型:沥青混凝土面层(3)设计年限:10年(沥青混凝土路面)(4)设计初始年:2023年(5)标准轴载:BZZ-100(6)交通等级:轻交通等级路面设计交通荷载等级为轻交通荷载等级。4.4路面结构组合设计沥青路面各结构层设计参数层位结构层材料名称厚度(mm)20℃平均抗压模量(MPa)15℃平均抗压模量(MPa)容许拉应力(MPa)1细粒式沥青混凝土40140020000.662中粒式沥青混凝土50120018000.5535%水泥稳定碎石200150015000.364路基40MPa路面交工验收弯沉值结构层次厚度(cm)层顶交工验收弯沉(0.01mm)备注细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4.034.2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5.064.2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0109.8路基-265A段路面结构及厚度如下:左幅路面:4cm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5cmAC-16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20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面层之间设置粘层,基层顶面设乳化沥青透层。路面总厚度29.6cm。右幅路面:4cm厚彩色CAC-13细粒式沥青混凝土+5cmAC-16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20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面层之间设置粘层,基层顶面设乳化沥青透层。路面总厚度29.6cm。B段路面结构及厚度如下:维持原道路20cm厚C30水泥混凝土路面,本次设计主要对原路面病害路段进行挖补处置,路面结构采用20cm厚C30水泥混凝土路面。4.5路面材料4.5.1材料要求1)沥青沥青结合料:基质沥青宜采用符合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指标要求的70号A级:表4-5-1A级公路石油沥青70号技术要求试验项目70号(A)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60~80JTJT0604-2000针入度指数PI-1.8~+1.0JTJT0604-2000延度(5cm/min、15℃)不小于(㎝)100JTJT0605-1993延度(5cm/min、10℃)不小于(㎝)25JTJT0605-2000软化点(环球法)不小于46JTJT0606-2000闪点,不小于(℃)260JTJT0611-1993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JTJT0615-2000密度(15℃)(g/㎝³)实测记录JTJT0603-1993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9.5JTJT0607-1993薄膜加热试验163℃、5hJTJT0609-1993质量变化不大于(%)±0.8JTJG0609-1993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61JTJT0604-200残留度(10℃)不小于(㎝)(6JTJT0605-1993(2)粗集料技术要求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耐磨、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并检测与沥青的粘附性,粗集料技术要求见4-5-2表。表4-5-2表面层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T0316洛杉机磨耗损失,不大于%35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45T0304坚固性,不大于%—Y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基中粒径大于9.5㎜,不大于基中粒径小于9.5㎜,不大于%20——T0312水洗法﹤0.075㎜颗粒含量,不大于%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5T0320粗集料磨光值PSV不小于—40T0321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4级T0616\T0663吸水率不大于%3T0304注:对S14即3~5㎜规格的粗料,会片状颗粒含量可不予要求。3)细集料技术要求细集料应采用石灰炭等碱性硬质碎石轧制砂的机制砂作为细集料。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元杂质,关有适当的颗粒组成,其规格应满足表4-5-4要求,技术指标满足表4-5-5要求。为了提高机制砂洁净程度,保证机制砂0.075㎜筛孔通过率小于12%的规格要求及颗粒形状,应采用立式冲击破碎设备生产机制砂,同时必须安装有效除尘装置。细集料应搭棚遮盖、防雨。表4-5-3沥青面层细集料规格规格公称粒径(㎜)水洗法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4.752.361.180.60.30.150.075S160~31008~10050~8025~608~450~250~12表4-5-4沥青面层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项目单位技术指标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45T0328坚固性(﹥3㎜)不小于%—T0340含泥量(<0.075㎜的含量)不大于%3T0333砂当量不小于%60T0334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T03454.5.2填料要求沥青砼路面宜采用石灰岩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作为填料。拌和机回收的粉料均不得采用。矿粉必干燥、清洁。矿粉质量技术要求见表4-5-6。矿粉在运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潮措施。表4-5-5矿粉技术要求项目单位质量要求试验方法表观密度,不小于g/㎝³2.5T0352含水量,不大于%1T0103烘干法粒径范围﹤0.6㎜%100T0351﹤0.15㎜%90~100T0351﹤0.075㎜%75~100T0351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T0353塑性指数%﹤4T035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54.5.3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右幅道路沥青上面层采用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CAC-13,厚40mm。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能应符合下表的要求。CAC彩色沥青路面技术指标序号项目单位技术要求1平整度国际平整度指数IRIm/km<2.5标准差ómm<1.52抗滑性能横向力系数SFC60—≥54构造深度TDmm≥0.553渗水系数ml./min≤504高温稳定性动稳定度次/mm≥10005水稳性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80%冻融劈裂试验疲裂强度比%≥75%6抗裂性能极限破坏应变(με)—≥26004.5.3.1质量标准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应无明显色差,路面平整密实,无明显轮迹、推移、松散、裂缝、泛油和离析等;接缝平顺。色彩(分):≥80压实度(%):≥96厚度(%):+10~0渗水系数:ml./min:≤50宽度(mm):不小于设计值纵断高程(mm):≤±15中线偏位(mm):20横坡度(%):±0.3且不反坡井框与路面的高差(mm):≤54.5.3.2材料要求基质沥青采用70号沥青,普通彩色沥青技术要求应满足下表规定。彩色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针入度25℃,5s,100g0.1mm60~80软化点非机动车道℃≥46机动车道≥54延度15℃cm≥10010℃≥25闪点℃≥24060℃动力黏度非机动车道Pa·s≥160机动车道≥200135℃运动黏度Pa·s≤3颜色等级(铁钴法)档≤17密度(15℃)g/cm3实测记录TF()T(或RTF()T)后残留物质量变化%≤±1.2残留针入度比%≥61残留延度(15℃)cm≥15残留延度(10℃)非机动车道cm≥4机动车道≥6颜色—无明显变化2)天然石料作为粗集料时应选用表面清洁、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富有棱角、质地坚硬、颗料成立方体而少针片形的彩色碎石,宜使用反击式石料破碎机械加工,颜色宜与路面设计色彩接近。人造彩色陶粒作为粗集料时应选用单粒么、颗粒均匀且接近立方体、着色均匀且与路面设计色彩接近的产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要求。粗集料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要求压碎值%≤26洛杉矶磨耗损失%≤28表观相对密度—≥2.60与彩色沥青的黏附性级≥5吸水率%≤2.0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15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1.0软石含量%≤3坚固性%≤12磨光值BPN≤423)天然石料作为细集料时宜采用彩色机制砂,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有适当的颗料级配,与路面设计色彩接近,并且与彩色沥青和颜料有良好的粘结力。人造彩色陶粒作为细集料时应选用颗料均匀、着色均匀且与路面设计色彩接近的产品。细集料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要求表观相对密度—≥2.50坚固性(>0.3mm部分)%≤12含泥量(<0.075mm的含量)%≤3砂当量%≥60亚甲蓝值g/kg≤10棱角性(流动时间)s≥304)彩色沥青混合料中颜料应作为填料使用,不足部分的填料应采用石灰岩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矿粉必须存放于室内干燥地方,应洁净、干燥、不结团,并且与彩色沥青有较好的粘结性,矿粉技术要求应满足下表要求。矿粉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要求表观密度g/cm3≥2.5含水量%≤1粒度范围<0.6mm<0.15mm<0.075mm%10090~100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加热安全性—实测记录4.5.3.3彩色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彩色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范围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比(%)1613.29.54.752.36CAC-1310090~10070~8043~5528~45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比(%)1.180.60.30.150.075CAC-1315~3510~287~205~154~8彩色沥青路面混合料应符合下表要求。CAC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单位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击实次数(双面)次7550试件尺寸mmΦ101.6×63.5空隙率VV%3~53~6稳定度MSkN≥8≥3流值FLmm1.5~42~5沥青饱和度VFA%65~7570~85矿料间隙率VMA公称最大粒径mm1613.29.54.75%≥13.5≥14≥15≥174.6粘层、透层要求沥青透层采用乳化石油沥青,其质量应分别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的规定。路面基层必须喷洒透层油,透层油应完全透入基层5mm后方可铺筑,气温低于10℃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透层油的粘度通过调节乳化沥青的浓度得到适宜的粘度,沥青的针入度不宜小于100,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粘层、透层采用乳化沥青,粘层乳化沥青用量0.6~1.0L/m2。透层乳化沥青用量0.7~1.5L/m2。表4-6-1透层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破乳速度—慢裂T0658筛上残留物(1.18㎜),不大于%0.1T0652粘度公路标准粘度计C253S8~20T0621蒸发残留物残留分含量,不小于%40T0651溶解度,不小于%97.5T0607针入度(25℃)0.1㎜50~300T0604延度(25℃),不小于㎝40T0605与粗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3T0654常温贮存稳定性:1d,不小于%1T06555d,不小于%5T0655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透层油必须洒布均匀,有花白遗漏应人工补洒,喷洒过量的立即撒布石屑或砂吸油,必要时作适当碾压。透层油洒布后不得在表面形成能被运料车和摊铺机粘起的油皮,透层油达不到渗透深度要求时,应更换透层油稠度或品种。其他未尽事宜应严格遵循《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第9.1条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4.6.1彩色乳化沥青黏层彩色沥青混凝土摊铺前应喷洒彩色乳化沥青作为黏层油。彩色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要求:彩色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破乳速度—慢裂电荷性质—(阳离子)正电荷筛上剩余量(1.18mm筛)%≤0.1颜色等级(铁钴法)档≤15黏度恩格拉黏度E25—3~30沥青标准黏度C25.3S12~60蒸发残留物含量%≥60针入度(100g,25℃,5s)0.1mm40~100软化点℃≥55延度(5℃)cm≥20储存稳定性1d%≤15d%≤54.6.2施工技术要求彩色沥青混合料拌和可使用间歇式拌和机或连续式拌和机,对于专业生产彩色沥青混凝土的拌和机,宜增加颜料自动投放装置。彩色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应根据混合料类型、彩色沥青种类等经试拌确定,间歇式拌和机每盘料的生产周期不宜少于55s,其中干拌时间不应少于5s~10s。彩色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施工工序温度(℃)沥青加热温度145~155矿料加热温度间歇式拌和机集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10~25连续式拌和机矿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5~10混合料出料温度150~165混合料废弃温度>180混合料储存温度储存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10摊铺温度≥140初压开始混合料内部温度≥135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90开放交通时的路表温度≤40混合料运到现场后应检查混合料质量,超过使用温度范围、离析、色差大、结团和雨淋的混合料严禁使用。摊铺机作业速度应均匀一致,作业过程中速度不应任意调整,摊铺时应有专人检测摊铺温度、控制松铺系数及摊铺宽度、横坡等,应设专人消除双机联铺接缝处的离析带及料窝等,有严重污染、离析、色差超标的混合料应清除。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碾压应使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宜选择工作质量10t以上、激振力大于130kN、静线载荷大于285N/cm,速度实现无级变速,激振力、振幅和频率可调等性能优良的压路机。轮胎压路机宜选择工作质量可配重、总质量不小于26t、接地比压不上于420kPa,速度实现无级变速,全液压操纵等性能优良的压路机。彩色沥青路面施工未尽事宜请参照《城市道路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218-2014)及《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4.6.3彩色路面防护剂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采用喷洒路面防护剂进行路面防护,第一次路面防护在路面铺筑后开放交通前进行,喷洒后的路面色彩与原路面的设计色彩一致,彩色路面防护剂应添加颜料。彩色路面防护剂应具有阻止光照老化、水溶化,增加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耐腐蚀性和耐磨性的功能。彩色路面防护剂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涂膜外观—干燥后无发皱、泛花、起泡、开裂、粘胎等现象,涂膜颜色和外观应与标准板无明显差异密度g/cm3≥1.2固体含量%≥55黏度(涂4杯)s≥60干燥时间min≤15遮盖力g≥80附着性(划圈法)级≤2柔韧性mm≥2耐磨性(200转/1000g后减重,JM-100橡胶砂轮)mg≤40耐水性,24h—无起泡、软化、剥落现象,无明显变色耐碱性,24h—无起泡、软化、剥落现象,无明显变色施工性能—空气或无空气喷涂或滚涂施工性能良好4.7乳化沥青封层要求(1)乳化沥青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阳离子乳化沥青(BC-1)沥青标准粘度计C25.3(s)10~60恩格拉粘度计E252~30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55储存稳定度5d不大于(%)5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2/3蒸发残留物延度(25℃、100g、5s)(0.1㎜)45~150延度(10℃),不小于(㎝)40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2)石料稀浆封层应选择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各项性能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2和表4.9.2的要求。通过4.75mm筛的合成矿料的砂当量不得低于50%。细集料宜采用碱性石料生产的机制砂或洁净的石屑。对集料中的超粒径颗粒必须筛除,且须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6.5.5要求。稀浆封层矿料要求筛孔尺寸稀浆封层ES-2型9.51004.7595~1002.3665~901.1845~700.630~500.318~300.1510~210.0755~15一层的适宜厚度(mm)4~7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性能要求技术指标单位要求试验方法可拌合时间s>120手工拌合稠度cm2~3T0751粘聚力试验30min(初凝时间)60min(开放交通时间)N.mN.m≥1.2≥2.0T0754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450g/m2T0755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WTAT浸水1h<800g/m2T07524.8沥青混合料要求1)AC-13C型沥青混合料上面层沥青混合采用密度级配沥青混凝土AC-13C,以保路面的受力性能,矿料级配范围如下表所示。表4-8-1AC-13C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范围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13C10090-10068-8538-6824-4015-3810-287-205-154-82)AC-16C型沥青混合料下面层沥青混合采用密度级配沥青混凝土AC-16C,以保路面的受力性能,矿料级配范围如下表所示。表4-8-2AC-16C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范围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16C10090~10074~9062~8250~7032~4622~3616~2810~226~164~123~7AC-16C型沥青混凝土马歇尔试验级配标准如表4-8-3所示,性能验证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表4-8-3AC-16C型沥青混凝土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标准试验指标单位温带区(1-4区)重交通击实次数(双面)次75试件尺寸㎜Ф101.6㎜×63.5㎜空隙率VV%3~5稳定度MS不小于KN8流值FL㎜2~4矿料间隙率VMA(%)设计空隙率(%)相应于各设计空隙率的最小VMA及VFA技术要求(%)不小于312413514沥青饱和度VFA(%)65~75注:当设计的空隙率不是整数时,由内插确定要求的VMA最小值。3)沥青混合料性能验证技术要求面层沥青混合采用密度级配沥青混凝土AC-16C,以保路面的受力性能,性能技术验证指标要求如下表所示。表4-8-4沥青混合料性能验证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次/㎜≥1000T0719水稳定性: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80≥75T0709T0729-10℃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2000T0715渗水系数Ml/min≤120T0730下封层采用乳化沥青表面处治铺筑,厚度不小于6mm。沥青采用PC-1型阳离子乳化沥青,用量为9.6-10.8kg/m2。施工时应通过试验段确定4.9原水泥路面的维修处治由于本项目B线采用方案为原路面修补,须对原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的地方进行处治。4.9.1裂缝修补1、顺着裂缝扩宽成1.5~2.0cm的沟槽,槽深可根据裂缝深度确定,最大深度不得超过2/3板厚。2、清除混凝土碎屑,吹净灰层后,填入粒径0.3~0.6cm清洁石屑。3、根据选用的灌缝材料,混合均匀后,灌入扩缝内。4、灌缝材料固化后,达到通车强度,即可开放交通。4.9.2板边、板角修补4.9.2.1板边修补基本要求1)当对水泥混凝土面板边轻度剥落进行修补时,应将剥落的表面清理干净,用沥青混合料或接缝材料修补平整。2)当板边严重剥落时,其修补方法参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7.1.2条进行。3)当板边全深度破碎,其修补方法参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7.1.3条进行。4.9.1.2板角修补基本要求。1)板条断裂应该破裂面的大小确定切割范围。2)切缝后,凿除破损部分时,应凿成规划的垂直面。对原有钢筋不应切断,如果钢筋难以全部保留,至少也要保留20-30cm长的钢筋头,且应长短交错。3)原有滑动传立杆,如果有缺陷应予以更换并在新老混凝土之间加设传立杆,传立杆间距控制在30cm。4)基层不良时,可采用C15混凝土浇筑基层。5)与原有路面板的接缝面,应涂刷沥青。如为胀缝,应设置接缝板。6)现浇混凝土,与老混凝土面板之间的接缝应切出宽3cm深4cm的接缝槽,并灌入填缝材料。7)待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方可开放交通。4.9.3错台处治4.9.3.1高差小于等于10mm的错台,可采用磨平机磨平,或人工凿平。应从错台最高点开始向四周扩展,边磨边用三米直尺找平,直至相邻两块板齐平为止。磨平后,接缝内应将杂物清除干净,并吹净灰尘,及时将嵌缝料填入。高差大于10mm的严重错台,可采取沥青砂或水泥混凝土进行处治。4.9.3.2高差大于10mm的严重错台,可采取沥青砂或者水泥混凝土进行处治。沥青砂填补基本要求1)在沥青砂填补前应清除路面杂物和灰尘,并喷洒一层热沥青或乳化沥青,沥青用量为0.40-0.60kg/㎡。2)修补面纵坡变化应控制在i≤1%。3)沥青砂填补后,宜用轮胎压路机碾压。4)初期应控制车辆慢速通过。水泥混凝土修补基本要求1)应将错台下沉板凿除2-3cm深,修补长度按错台高度除以坡度(1%)计算。2)凿除面应清除杂物灰尘。3)浇筑聚合物细石混凝土,材料配比参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附录A。4.9.4坑洞修补坑洞修补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1)对个别的坑洞,应清除洞内杂物,用水泥砂浆等材料填充,达到平整密实。2)对较多坑洞且连成一片的,应采取薄层修补方法进行修补。切割面积的图形边线,应与路中心线平行或垂直;切割的深度,应在6cm以上,并将切割面内的光滑面凿毛;应清除槽内的混凝土碎屑;混凝土拌和物填入槽内,振捣密实,并保持与原混凝土面板齐平;宜喷洒养护剂养生。4.9.5接缝维修4.9.5.1接缝填缝料损坏维修1)接缝中的旧填缝料和杂物,应予清除,并将缝内灰尘吹净。2)在胀缝修理时,应先将热沥青涂刷缝壁,再将接缝板压入缝内。对接缝板接头及接缝板与传力杆之间的间隙,必须用沥青填缝料填实抹平。上部用嵌缝条的应及时嵌入嵌缝条。3)用改性沥青作为填缝料修补,必须将填缝料加热至灌入温度。宜用嵌缝机填灌,填缝料应与缝壁粘结良好和填灌饱满。在气温较低季节施工时,应先用喷灯将接缝预热。4)填缝料的技术要求与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附录A.2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有关施工规范的规定。4.9.5.2纵向接缝张开维修,应符合下例规定1)当相邻车道面板横向位移,纵向接缝张开宽度在10mm以下时,宜采取聚氯乙烯胶泥。焦油类填缝料和橡胶沥青缝加热施工式填缝料,其方法参照3.3.5.1执行。

2)当相邻车道板横向位移,纵向接缝张口宽度在10mm以上时,宜采取聚氨酯类常温施工式填缝料进行维修。维修前应清除缝内杂物和灰尘。应按材料配比配置填缝料。宜采用挤压枪注入填缝料填缝料固化后,放可开放交通3)当纵向接缝张口宽度在15mm以上时,采用沥青砂填缝。4.9.5.3接缝出现碎裂时,接缝维修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破碎部位外缘,应切割成规则图形,其周围切割面应垂直于面板,底面宜为平面。2)应清除混凝土碎块,吹净灰尘杂物,并保持干燥状态。3)宜用高模量补强材料,进行填充维修,其材料技术性能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附录A.1.2中规定。4.9.6拱起处理拱起处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处治。1板端拱起但路面完好时,应根据板块拱起高低程度,计算要切除部分板块的长度。先将拱起板块两侧附近1~2条横缝切宽,待应力充分释放后切除拱起端,逐渐将板块恢复到原位,在缝隙和其他接缝内应清缝,并灌接缝材料。2拱起板端发生断裂或破损时,按3.3.1.3处理。3拱起板两端间因硬物夹入发生拱起,应将硬物清除干净,使板块恢复到原位,应清理接缝内的杂物和灰尘,灌填缝料。4胀缝间因传力杆部分或全部在施工时设置不当,使板受热时不能自由伸长而发生拱起,应重新设置胀缝,按水泥混凝土路面有关施工规范执行,使用板恢复原状。5混凝土路面板的胀起与拱起的处理方法一致。4.9.7表面起皮(剥落、露骨)处治表面起皮(剥落、露骨)处治,应根据公路等级和表面破损程度,采取不同的材料和施工方法进行,对局部板块的表面起皮应进行罩面。1一般公路水泥混泥土土板表面起皮(剥落、露骨)宜采用烯浆封层加以处治,其施工方法应参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8.1.4进行。2对较大面积的水泥混泥土面板表面起皮(剥落、露骨)宜采取烯浆封层及沥青混泥土罩面措施,其施工方法应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第8章有关条款执行。4.9.8反射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1反射裂缝成因反射裂缝是指下层旧水泥混凝土板的接缝或裂缝,由于环境(主要是温度)的不断变化与车轮荷载的反复作用,产生位移,沥青混凝土面层在对应于旧路面板接缝、裂缝的位置上出现的裂缝。旧水泥混凝土接缝或裂缝附近的位移,包括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引起旧面层板的水平向伸缩和由于交通荷载作用而引起的旧面层板边缘的竖向弯沉。各地区的环境温度状况不同,各阶段的交通情况和向右路面结构状况也不相同,因而反射裂缝的产生可能主要是环境因素(温度)引起,也可能是交通荷载作用引起,或者是二者共同作用造成的。旧水泥混凝土板由于温度变化所引起的收缩是围绕在接缝或裂缝间的中线向内进行的,沥青混凝土加铺在旧水泥混凝土板上,由于旧面层与沥青加铺层的层间粘结阻力,旧面层板因温度下降而收缩时,会带动沥青加铺层出现相应的收缩变形。在接缝或裂缝上方的沥青加铺层出现拉应力集中,如果降温梯度较大,或降温速度较快,面层板的收缩就会较大,产生的温度拉应力是比较大的,这个应力可能会超过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加铺层便会出现开裂。2反射裂缝的不利影响沥青路面出现裂缝是路况恶化的征兆,会对路面性能和耐久性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不利的影响包括:1)防水性降低路表出现任何裂缝,都会使路表水有机会进入路面结构内部,甚至进入对湿度敏感的路基土中。2)引起路基过大的压应力由于存在裂缝,造成路面板梯不连续,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将加大板体边缘的变形,从而在裂缝处传递过大压力至路基顶面。3)增大路面的应力和变形上述的路面结构板体边缘变形,会在路面结构内(尤其基层)产生很大的应力和变形,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将缩短这些结构层的寿命。4)磨耗层沿着裂缝的破坏在车辆、水分、霜冻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磨耗层常会沿着裂缝发生骨料或小块的沥青剥落。3防治反射裂缝的措施防治反射裂缝的措施在旧混凝土面层和加铺层之间铺设玻纤格栅、铺贴土工布和粘贴改性沥青油卷材等土工合成材料。格栅的网孔结构对网孔内的混合料起了紧箍作用,使裂缝的张开变形受到约束,抑制了裂缝向上发展。此时,横向筋受到向外的挤压力,纵向筋受拉,如格栅的网孔尺寸较稳定,格栅本身的强度大,则可持续较长时间,抑制裂缝的发展。格栅抗拉强度虽高,但不能解决防水问题。土工布抗拉力相对稍低,但其综合性能较好,不但可以减少缓解裂缝处的应力集中,在浸透沥青后又能防止路面雨水下渗形成一层理想的防渗层。改性沥青油卷材的特点是抗拉强度大,延伸率高,具有良好的弹塑性,可达到防裂又防水的作用。4.10其它路面结构1)桥面铺装本次B线涉及一座桥梁,桥面铺装维持既有道路现状。2)平面交叉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