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造型艺术特点的相似性_第1页
论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造型艺术特点的相似性_第2页
论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造型艺术特点的相似性_第3页
论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造型艺术特点的相似性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造型艺术特点的相似性

论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造型艺术特点的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常被我们归为亚艺术,它们在文化心理、符号表述与艺术特点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儿童画新奇、大胆、率真,体现了儿童视觉思维的痕迹,作品充满了儿童特有的稚拙、纯真、自然的质朴美。民间美术作品中折射出人类的纯朴自然、稚拙、敦厚的艺术情趣以及稚拙的表现手法、求全求美的审美观,给人们以纯真原始、物我一体的美好感受。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在造型艺术特点及其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稚拙感所谓稚拙,是指艺术中所自然表露出的如同“赤子之心”般的童稚天趣。儿童画用特殊的手法表达对世界的特殊美感认知,这种特殊的美感就是稚拙美。稚拙美是稚嫩、纯朴、不加雕饰,毫不做作,它展示的是一种质朴的、原始的美。儿童所画物象简单粗糙,造型夸大或扭曲,表现为绘画形象与客观形象差距较大。如画人常是头大身子小,眼睛和嘴巴画的显著,动作幅度夸大,表情夸张。这种稚拙感是儿童心智尚不成熟,认识事物不完善,对图形的表现能力不足决定的,这是儿童画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认识的完善会用更多的细节来描绘人物。延续千年的农耕文化和地域的严重封闭性,铸就了世代不移的生活观念和思维模式,使民间美术语言风格具有质朴、率真的永恒魅力。这种质朴的风格大量表现在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形式上。如河南淮阳泥泥狗,其造型古拙、怪诞,品种约有数百种,多为奇禽异兽或人兽同体,诸如人面兽、人面猴、猴头、九头鸟等。浚县泥咕咕有扁头狮、小燕子、猪八戒、十二生肖等。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骑马人”,艺人为突出表现战马的雄壮而把马的颈部夸大,马头高昂而有力,马的四肢被塑造的短小精悍,在造型上显得整体而富有张力。骑马人的头部塑造的极为突出,身躯笔直而简洁,手脚全都被省略,人物向后倾斜,充分表现出骑马人的威武和豪气。二、夸张性夸张是以不改变某些物象的固有特征为前提,为了强化某一固有的特征,在省略的基础上强调对象的特征,对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扩大、缩小、伸长、加粗、变形等处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艺术表现力。在夸张的美术造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其中洋溢出来的浑厚、遒劲、拙朴的情趣和趋向自然的美学意境。儿童美术的造型,由于是在儿童自己直观感受的支配下进行的,缺少理性分析,因此,儿童笔下的形象往往与现实的对象有很大的差距,常常用夸张的方法表现自己印象最深、对自己最重要的事物。比如有一幅儿童画描绘的是医生给孩子打针的场景:画面上最显眼之处是夸张的注射器和地上流淌着的一大滩鲜红的血液,粗大的注射器几乎与孩子的身高相当,浸满鲜血的针头、孩子臀部的血色欲滴的大鼓泡把作者对打针的疼痛感和恐怖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显然孩子所绘与现实客观真实性相距甚远,这是因为孩子脑中对事物的印象是经过自己的认识、经验和情感的融化,转换成自我的认识而并非像镜子中那样客观真实地反映。他们所获得的物体形象经过一定的概念化抽象和取舍剥离,具有了概括性、模糊性和笼统性,但是作品中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或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烈的内容总是居醒目的地位。儿童所要表现的就是这些特征典型、情绪鲜明的东西,画面上令人惊奇的夸张表现手法,正是这种心理特点的体现。民间美术大胆的取舍、夸张、变形,造型稚拙、简练概括,抓住物象最主要的客观特征,这一点与儿童画有着极其相似之处。民间美术作品造型的夸张,是对繁杂内容简单化、规范化的过程,不是对自然客观的忠实描摹。比如民间艺人认为,一个人的头部最重要,因此头表现得较大,而头部的眼最重要,因而眼表现得很大,眼眶中间再点上一个眼珠,悬空在中央,四边不靠,这常常被解释为“这样才更精神”、“这样眼睛很亮”。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有特征、有性格的部分,化复杂为单纯进行艺术再创造即是民间美术造型的夸张手法。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超越生活。其中,夸张变形就是民间艺术超越生活的重要手法,通过夸张的表现,人们构建了美好的形象,慰藉自己的心灵,张扬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三、X光式的透明画法儿童绘画侧重说明性。当儿童认为事物的内部情景对自己而言特别重要时,就会把看不到的内部和外部一块画出来,如同X光射线透视一样。透明化法是儿童画中常见的形式。如有一张儿童画表现的是一个小朋友正在吃饭的画面:画中人物的从口腔进入的饭流给人一种喷射散落的动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吃得香喷喷的满足感……作品最醒目之处是从口腔向腹腔喷洒的饭流,饭流中的饭粒清晰可见并且已经积聚了半个肚子,而且在勺中、碗里都存蓄着满满的饭,还有半个腹腔的空间正待被装满。孩子为什么要把明明看不见的东西画出来呢?是因为到了这个时期孩子们知道了食物在人体中的运行的过程,这对他们来说是认识上的重要的发现,他们要突出自己的所知道的,就很自然地画出了内部的被遮掩的东西。透明画法是儿童对事物认知扩展的痕迹,也是他们在立体空间感尚未形成时,表现空间关系的一种独特方法。民间艺术家也用这种舍表求里、突破透视规律局限、抛开自然对象空间、立体的实体造型手法进行创作。作者排除视线上的障碍,以全部感性与理性的认识来综合表现对象外在形象掩饰下的内在形象:老鼠要生小老鼠,肚子里就有了小老鼠的形象;表现生生不息的生命繁衍观念的“猴抽烟”猴肚子里就有小猴的形象;表现男尊女卑的社会伦理的剪纸作品“老头、老婆”,长胡子老头的身体里出现了老婆的侧面像;还有大鱼肚子里的小鱼、老虎肚子里的幼虎等等。这是一种深入物像内部造型的方法,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充分反映了客体形象的真实让位于心象的真实,观看的真实让位于观念的真实。四、求全求美民间美术造型中的“求全求美”与儿童美术造型中追求最佳视觉面,有着相似之处。由于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是粗略的,缺乏一定的空间知觉能力,但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却又不满足于单纯一个面的表现,开始要求画不同的面。然而由于他们还没有成人画画的科学透视感,更缺乏表现三维空间关系的能力,他们的空间认知还受到地表一条线空间概念的束缚,所以画出的多方位场面就成了多视点造型,形成了儿童画的一个重要特点——求全性,并能巧妙表现他们自己认为最好看的一面。比如儿童有时描绘小朋友弯腰捡东西的动作时,画面给观者的印象却是孩子的整个身体像杂技演员一样折向正后方,面部倒对观众。在作者心目中表现人就得画完全正面的才是正确的。民间美术造型中的“求全求美”,即崇尚完美、圆满、完整、完善,反映着人们追求十全十美,美满团圆的心理状态。人们思想深处美好的意识都融入到作品当中,可以说追求完美造型本身也就是人们追求理想生活的心灵诉求。追求完美的形象造型中,合情而不合理的人物造型很避讳残缺的形象出现。例如具有祈福、送病象征意义的“抓髻娃娃”常常以展开四肢、对称的正面造型为主要特征,表达着人们对完善、美好的追求。库淑兰的彩色剪纸《狗》中作者并没有表现存在遮挡关系的腿,而是为了追求完整,把四条腿长短划一的全部都表现在画面上。在民间艺人的创作观念中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被塑造的完整、圆浑、敦实、饱满,无论正面或侧面、五官、四肢都要表现出来。不难看出民间美术不拘泥于真实现实生活,为表达完美造型效果,往往会突破常规、别出心裁。综上所述,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都带有原始意味,都蕴涵着神秘、稚拙、粗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