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机械通气病人不同吸痰方式的效果比较_第1页
慢阻肺机械通气病人不同吸痰方式的效果比较_第2页
慢阻肺机械通气病人不同吸痰方式的效果比较_第3页
慢阻肺机械通气病人不同吸痰方式的效果比较_第4页
慢阻肺机械通气病人不同吸痰方式的效果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慢阻肺机械通气病人不同吸痰方式的效果比较

【摘要】目的对不同吸痰方式用于慢阻肺机械通气病人治疗工作中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慢阻肺机械通气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回顾性眼光对所有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按照吸痰方式的不同划分为观察组(n=39,行密闭式吸痰)与对照组(n=39,行开放式吸痰),最后对两组取得的效果做出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人经密闭式吸痰后,吸痰间隔时间为(4.35±1.03)h;痰鸣音积分为(7.68±1.27)分;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13%;血性痰液发生率为2.56%,据观察,观察组病人吸痰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病人,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慢阻肺机械通气病人行密闭式吸痰取得的效果较优,且安全性较高,可推广。【关键词】慢阻肺;机械通气;吸痰方式;效果前言对于慢阻肺病人而言,吸痰是其治疗过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操作,关系着病人的正常换气、通气需求是否能够得以保障,应予以足够重视。吸痰操作的方式并非单一性,主要可划分为开放式与密闭式两种,且应用效果往往也存在一定差异性。研究表明,在吸痰方式不合理的情况下,病人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几率也将相应增高,进而对病人的病情康复进展构成不利影响[1-2]。笔者现通过对我院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来对不同吸痰方式对慢阻肺机械通气病人的影响做出探究,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作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以随机原则进行筛选,选取此期间在我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78例慢阻肺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吸痰方式的不同进行组别划分。行密闭式吸痰的分为观察组(n=39),其中男性人数为22例,女性人数为17例;病人平均年龄为(45.37±3.46)岁;机械通气平均时间为(9.71±2.43)d。行开放式吸痰的分为对照组(n=39),其中男性人数为21例,女性人数为18例;病人平均年龄为(45.29±3.52)岁;机械通气平均时间为(9.66±2.39)d。两组病人上述各项组间资料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观察组:以密闭式方法吸痰。取密闭式吸痰管装置(Hi-Care)对所有病人行吸痰操作,首先,将气管导管连接于该系统的连接器前端部分,将呼吸道管道连接于侧端部分,经吸引器与吸痰导管连接于后端部分。其次,对负压吸引压力值进行合理调整,并行痰液稀释操作,主要通过将稀释液注入连接器下方进行稀释。随后,将活阀向绿色箭头进行调节,使前端口与后端口呈相通状态,并使吸痰导管置于套管中,呈前端超出套管适宜长度(30~40cm)状态,即可打开负压开关,开始进行吸痰。最后,吸痰结束后,在确保吸痰管前端具有黑色标志的情况下,即可确认吸痰管呈完整状态,将吸痰管直接推出即可。对照组:以开放式方法吸痰。首先,对本组病人行纯氧吸入操作,吸入氧浓度为100%,吸入时长约2min左右,并将吸引器与抗静电吸痰管相连接,同时将气管套管断开,使病人呼吸道可保持在充分湿润状态。其次,使吸痰导管置于套管中,置入方式、程度与观察组一致,并将吸引器压力调至适宜状态,通常约在10~20kPa之间,即可开始实施吸痰操作。最后,进行吸痰时,应以缓慢旋转方式将吸痰管逐渐推出,且应将每次吸痰时间控制在15s以下,并于结束时继续实施给氧操作,方法同上。1.3观察指标(1)对两组病人的每次吸痰间隔时间进行观察并统计,取平均数作为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另外,采用我院自制的评分量表对两组病人经吸痰后的痰鸣音积分进行评估,以1~10分为评分区间,评分越高即表示痰鸣音消失情况越优,并将两组评分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比较。(2)观察两组病人经吸痰后有无肺部感染、血性痰液等情况出现,并将两组发生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比较。1.4统计学分析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处理。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x2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1比较两组病人的相关指标据统计,观察组的吸痰间隔时间为(4.35±1.03)h;痰鸣音积分为(7.68±1.27)分,两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比较两组病人的相关指标(±s)组别例数吸痰间隔时间(h)痰鸣音积分(分)观察组n=394.35±1.037.68±1.27对照组n=392.46±0.985.33±1.14t3.073.1P<0.05<0.05注:观察组上述2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2比较两组病人的肺部感染及血性痰液发生率据统计,观察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13%;血性痰液发生率为2.56%,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比较两组病人的肺部感染及血性痰液发生率组别例数肺部感染血性痰液观察组n=394(10.26)1(2.56)对照组n=3912(30.77)6(15.38)x25.033.92P注:观察组的两项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讨论吸痰操作作为慢阻肺机械通气病人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可对病人的通气功能、机体健康形成关键影响,甚至可在一定程度上对病人的康复进展起决定性作用[3]。开放式吸痰与密闭式吸痰是临床上主要的两种吸痰方式,在特点、方法、效果等因素上均存在一定差异,这便要求着医护人员在帮助病人进行吸痰方式选择时,应对吸痰方式的综合价值做出客观评估,并充分结合病人的实际需求,以实现吸痰操作辅助价值的最大化提升。从以往临床上对吸痰方式的应用情况来看,开放式吸痰是较为传统的一种,这一方式虽可有效帮助病人清除呼吸道痰液,但由于吸痰过程中通常需要暂时终止辅助呼吸,由此引起病人缺氧情况的加剧,形成病人通气、换气过程中的一大障碍[4]。除此之外,由于该吸痰方式对病人产生的刺激性相对较大,极易在吸痰过程中的引发肺部感染等情况的产生,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根本恢复。从密闭式吸痰方式的特性来看,在保留并优化原有吸痰效果的基础上,该方式良好的解决的病人吸痰过程中出现缺氧现象这一问题,且产生的刺激性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各种相关症状的出现,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将密闭式吸痰方法用于慢阻肺机械通气病人的吸痰操作中,有助于促进病人吸痰效果的进一步提升,且引发的并发症相对偏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5]。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已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通过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知,行密闭式吸痰的观察组病人的吸痰间隔时间、痰鸣音积分及肺部感染、血性痰液发生率等情况均显著优于行开放式吸痰的对照组病人,且两组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密闭式吸痰方式在降低机械通气病人吸痰频率、减少痰鸣音等方面的效果明显较优,且可有效实现相关症状发生率的降低,安全性较高。综上所述,对慢阻肺机械通气病人以密闭式途径进行吸痰有助于实现吸痰效果的进一步优化,且在安全性方面具有更高保障,可推广。【参考文献】[1]姚欢,张静萍,董裕康,等.气道湿化后不同痰液黏稠度下吸痰对患者循环呼吸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06):752-754.[2]刘巧.两种吸痰方法在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04):116-117.[3]黄小燕,吴蓓茸,叶绿.浅层吸痰法在成人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