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22级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1.C2.D3.A4.B

5.①“新中式"家具设计执着于传统设计的现代化本土化表现坚守传统,体现了“明体”思想;

②“新中式"家具设计结合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综合应用现代材料,进行传统家具的重构与再造,与时偕行,体现了“达用”思想;

③“新中式"家具设计通过中西交流,让家具设计适应新的生活理念与方式,做到了经世致用、体用贯通。

(6分,每处2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6.B7.A

8.①选取了冀中农村小院典型的事物,色彩鲜艳,色调明亮,营造了温暖和谐、宁静美好的环境氛围;

②葫芦、鸡等形象是春儿和芒种美好情感的象征,也暗含百姓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③与上文“四野肃杀”的环境描写形成鲜明对比,环境的变化寓示着芒种即将摆脱旧命运,开始新生活。

9.①对话内容:春儿送芒种参军的对话,话题丰富,有关于衣服鞋子、分别后再见、参军后进步、离别叮嘱;文本二的话题相对集中,主要是临别叮嘱。

②情感表达:春儿送芒种的离别对话,表现了革命青年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革命热情;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表现了夫妻二人面对生离死别的勇敢坚强,深明大义。

③情感表达特色:文本一对话情感表达直接,真切细腻,节奏较快,感情炽热;文本二表达比较克制,节奏相对较缓,情感浓郁缠绵,内敛深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对参军入伍的渴望"错误。从原文“老常说:‘教导了你什么,教导你出傻力气受苦罢了!不过你既然干了这个,就好性干。家有家规,军有军规,出心要正,做事要稳,不眼馋,不话多,不爱惜小便宜,不欺侮老百姓。芒种:你记着我这几句话吧!’”来看,这是老常对芒种的关心,“参军入伍的渴望"无中生有。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消解了宏大叙事的严肃性”错误。孙犁小说中虽然多用日常生活琐事来反映时代形势,其消解的是战争的特张,但并不影响宏大叙事的严肃性。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由“篱笆门虚掩着……太阳照满了院子,葫芦的枝叶干黄了,一只肥大光亮的葫芦结成了。架下面,一只雪花毛的红冠子大公鸡翻起发光放彩的翎毛,咕咕的叫着,把远处的一只芦花肥母鸡招了来,用自己的尖嘴整理润饰着她的羽毛"可知,选取了冀中农村小院典型的事物,色彩鲜艳,色调明亮,营造了温暖和谐、宁静美好的环境氛围;

由“一只肥大光亮的葫芦结成了”“一只雪花毛的红冠子大公鸡翻起发光放彩的翎毛"可知,葫芦、鸡等形象是春儿和芒种美好情感的象征,也暗含百姓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由“这是一九三七年的冀中初冬,四野肃杀”可知,与上文“四野肃杀"的环境描写形成鲜明对比,环境的变化寓示着芒种即将摆脱旧命运,开始新生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对话内容:由“‘再给你做双鞋!’春儿说着转过头来,‘换上二尺半了,真像个大兵了!我给做的那褂子哩?’”“‘放屁!’春儿笑了,‘你这就走了,我不知道还能和你见面不?’"‘我哪里能比他!’芒种说,‘我这一辈子能成了他那样,就是死了也不冤。你没见今天的动员大会哩,人家真有两下子!’‘你得跟他学,’春儿说,‘还要比他好,别叫姐姐笑话我们!’“‘你出去长久了,’春儿低着头说,‘别忘了我。做了官儿,也别变心!’”可知,春儿送芒种参军的对话,话题丰富,有关于衣服鞋子、分别后再见、参军后进步、离别叮嘱;文本二的话题相对集中,由“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可知,主要是临别叮嘱。

情感表达:由“你得跟他学,’春儿说,‘还要比他好,别叫姐姐笑话我们!’”可知,春儿送芒种的离别对话,表现了革命青年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革命热情;由“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可知,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表现了夫妻二人面对生离死别的勇敢坚强,深明大义。

情感表达特色:由“‘你出去长久了,’春儿低着头说,‘别忘了我。做了官儿,也别变心!’"可知,文本一对话情感表达直接,真切细腻,节奏较快,感情炽热;由“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可知,文本二表达比较克制,节奏相对较缓,情感浓郁缠绵,内敛深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DG【解析】句意: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就把黎民百姓从水火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及武王一奋”作时间状语,其后断开,选B;“太公相之"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断开,选D;“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省略主语“武王”,“于涂炭之中”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出”,其后断开,选G。故选BDG。评分参考:每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忠实,专一;/病重。句意:是因为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罢了。/刘氏的病情在一天天加重。B.错误。怨恨;/困苦疲劳。词义不相同。/句意: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所以都非常困苦而且疲乏。C.正确。都是“消灭”的意思。句意: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D.正确。辅佐;/偏指一方,指代“姥"或“她”。句意:在太公辅佐下终于完成。/好好地服侍老人家。故选B。

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否定了孔子、孟子二人认为伯夷为追求‘仁’而饿死的说法"错误,原文“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可知,王安石引用孔子、孟子的观点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

故选D。

13.(1)虽然这样,如果没有这两个人,乱臣贼子在后世就会接连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虽然”,虽然这样;“微”,如果;“接迹”,接连出现。评分参考:“虽然”“微"“接迹”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他的功业难道比姜太公少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使”,假使;“及”,赶上,来得及;“烈”,功业。评分参考:“使”“及"“烈”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①伯夷特别怨恨纣王;②伯夷未能赶上助武王伐纣;③伯夷尊奉“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能力。原文“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可知,伯夷特别怨恨纣王;原文“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可知,伯夷未能赶上助武王伐纣;原文“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可知,伯夷尊奉“仁"。

评分参考: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殷商要灭亡而周要兴盛时,微子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的器具离开殷商。武王、周公是圣人,率领天下的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过他们。独有伯夷、叔齐认为他们不该。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后悔。由此说来,他这样做难道是要博取什么吗?是因为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罢了。

现今的所谓读书人,当有一人称誉他,自以为该得到更高的赞誉。有一人不满他,自以为别人的话未尽正确。他可以独自批评圣人而自以为是到如此的地步。圣人的行事是万世的标准啊。所以我认为,好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立身行事独特,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会回头的人啊。虽然这样,如果没有他们二人,乱臣贼子便会接连不断地出现在后来的世代了。

材料二:

伯夷,古代论述他的有孔子和孟子。孔子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忍屈心侍奉,来求得他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低自己去受污辱,等待天下政治清明,从而有了圣人的称号。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时,伯夷敲着马进谏,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的粮食,而做《采薇》这首歌。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他写了篇《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伯夷与姜太公曾经听说西伯侯善于奉养老人,就打算归附他。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他们二人会有什么不同吗?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就把黎民百姓从水火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伯夷、吕尚都是当时德重年高的人,八十多岁了,年事已高。从海边赶到文王的邦都,算起来也有几千里远,从文王兴起,到武王时代,也要有几十年的时间,难道伯夷想归附西伯侯愿望没等实现,就死在渤海边了吗?或许死在奔赴西伯的道路上了?也许到了文王的邦都却没有等到武王的时代就死了吗?根据这种分析推论,也不会有像司马迁所说的伯夷“叩马而谏”这种说法成立的道理。

况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在太公辅佐下终于完成,可唯独他不认为是正义的,难道这个人会是伯夷吗?天下的政道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商纣为王,不仁义;武王为王,仁义。伯夷坚持不侍奉不仁义的商纣而等待仁义的君王,后来出现了仁义的武王,又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处于何种境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见靠自己的见识把事情搞得失去本来面目。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又哪会仅仅是姜太公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

16.①月夜下黄鹄飞鸣本是平常之景,诗人还有俸禄可领,却联想到自己被罢职后会受饥寒的威胁,处境艰难窘迫。

②诗人一生热情,却被迫闭门种菜,命运可能要他“老"于这种境况。

③年过半百的诗人悲观失望,预感自己将有像李广、要离一样的遭遇和结局,功业难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诗人英雄迟暮自叹,产生了归隐的想法”错误。诗人一贯想为国驰驱,收复失地,以“英雄"自命,现在却被迫“闭门种菜”,命运可能要他“老"于这种境遇之中,不免引起他的愤慨。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写到黄鹤边飞边鸣免不了饥饿,笑自己这一生想要往何处去。这里不明说自己罢职后所受饥寒的威胁,只用“黄鹄”的“未免饥"作比兴,倒过来用“自笑”“欲何之"扣住“此身”。,从而联想到自己被罢职后会受饥寒的威胁,处境艰难窘迫。

颔联写到老于自己归乡种田这种境遇。诗人一贯想为国驰驱,收复失地,以“英雄"自命,现在却被迫“闭门种菜”,命运可能要他“老"于这种境遇之中,不免引起他的愤慨。

颈联写到活着的时候想要入山跟随李广,死了也要打通墓道离要离更近一点。这里以仰慕李广与要离明志。诗说要“入山随李广”,指李广罢居南山射猎事。“穿冢近要离”,则表示死后墓地也要与要离为邻。这是年过半百的诗人悲观失望,预感自己将有像李广、要离一样的遭遇和结局,功业难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18.原句的陈述对象是太阳,写出太阳刚刚升起投射身影的灿烂场景;改句中太阳成了背景,身影成为主要陈述对象,与整段描摹自然景物的内容不协调。

19.C20.A

【18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用的把字句形式,格式是“谁把谁怎么样"。前者的“谁”为主动者,后面的“谁"为被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联系原句内容看,“太阳"是主动者,“我骑在马背上的身影”为被动者,“把"字前面的“太阳”是强调的重点,写出太阳刚刚升起投射身影的灿烂场景;

改句“太阳从背后升起"是背景,主要写“我骑在马背上的身影,被长长地投射在收割后的青稞地里”,强调的对象是“身影”,由上文的“太阳”,写到“身影”,再写到“鸟儿们”“山路”,全部是自然景观,而改句主要写人,给人不自然或不通顺的感受。

【19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联系上文“而森林的寂静是充满声音的。那是很多很多细密的声音”可知,①②③处是分别描述各种细密的声音,④后面句子是总结;③后面“还有林梢……"中的“还有”表明这句话应该是最后一句描摹声音的句子,排除④;相比于霜融化的声音和苔藓生长的声音,“枯草和落叶"的声音大一些,故所填写句子应该放在第③句前。故选C。

【20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原文中的“起来”是发生,产生的意思。A.发生,产生的意思。B.起床的意思。C.表示动作或情况开始和进行。D.表示动作完成或达到目的。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21.①改为:志愿者们来自全市各个行业领域、包括公务员、教师、外企职员、在校大学生及热衷于文化事业的退休人员等。

②改为:他们每天在展厅中为参观者提供具有特色的讲解服务。

④改为:他们用活泼生动的语言。

22.小志愿者的职责就是在博物馆为参观者讲解展品历史知识。报名之后需要经过面试、选拔等环节,过关后再经过讲解内容和礼仪等专业培训后才能上岗。

【2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搭配不当。“志愿者们是全市各个行业领域"中谓语“是”和宾语“各行业领域"不搭配,应把“是”改为“来自"。

②语序不当。“为参观者”是表对象的状语,“在展厅中"是表处所的状语,根据多重状语的排列顺序,应改为“在展厅中为参观者”。

④结构混乱。“用活泼生动的语言"的主语不是前文中的“他们的讲解”,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所以应改为“他们用活泼生动的语言"。

【2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首先要从材料中筛选有关招募程序和志愿者职责的信息。

根据原文“志愿者招募工作……由报名、面试、选拔、培训等多个环节组成。选拔通过的志愿者由大连博物馆组织进行专业讲解培训,包括讲解内容与讲解礼仪等项目。通过培训,志愿者们将以最专业的姿态接待来馆参观的人,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深厚历史,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可知招募的程序是报名、面试、选拔,进行讲解内容与讲解礼仪等项目培训,通过培训方可上岗。小志愿者的职责是以最专业的姿态接待来馆参观的人,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深厚历史,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然后,根据题干中“10岁的小珍"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转述有关招募程序和志愿者职责的信息。

所以,可以表述为“小志愿者的职责就是在博物馆为参观者讲解展品历史知识。报名之后需要经过面试、选拔等环节,过关后再经过讲解内容和礼仪等专业培训后才能上岗”。

23.作文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

材料分两段。第一段四句话,谈了“搭子"在年轻人中盛行的现象,概念以及盛行原因。第二段一句话,对“搭子”现象辩证思考:是打破与挑战也引发思考和担忧。

作文材料为热点现象,关注的是年轻人的社交状况,试图引发考生谈论所思所想,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交观。

审题立意时,本材料可写成时评。考生可围绕“搭子"社交谈思考,如可分析搭子社交在年轻人中盛行的原因,如何把握搭子社交的尺度,如何正确看待搭子社交、传统社交,如何进行正确的社交体验等等。

本话题具有思辨性,要求考生关注到搭子社交的利与弊,既肯定“搭子”社交的合理性,如年轻人尊重内心真实感受、保持开放社交心态,能带来多元化的社交经验,开拓人际关系等,又要关注到“搭子"社交的弊端,隐含着年轻人对建立亲密关系的担忧和不自信,容易导致与“附近”的关系越来越冷漠、脆弱等,还可以思考搭子社交的尺度与安全性等问题。

可立意为:搭子社交,虽然彼此自由轻松,不过分介入他人生活,保持适度边界感,但这种新型社交方式,不宜作为主流,人与人之间,还是应该有深度交流,建立相对稳定和谐的“圈子”,以更好的融入社会,健全人格,涵养共同志趣,彼此激励,互相成就。

总之,考生要关注材料的两段文字,进行辩证思考。

【评分标准】

1.一类文:内容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能围绕材料进行辩证分析,可判为一类文(53——60)。

2.二类文:语言通顺,结构完整,字迹清楚,感受较为真挚,内容较为充实,判为二类文(48——52)。

3.三类文:仅从一个方面进行立意,不能辩证思考,且事例陈旧、内容单薄,语言基本通顺,字迹基本清楚,深刻度、丰富度、文采和创意都有欠缺。判为三类文(42——47)。

4.四类文:完全脱离材料,另起炉灶,矫揉造作,语言不通,结构混乱,语病较多,且字迹潦草,内容浮于表面,没有深意。判为四类文(44分以下)。

【作文范文】

浅析“搭子”社交现象:时代变迁下的新型社交模式

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一种新型的社交模式——“搭子"社交,在年轻人中盛行开来。所谓“搭子”,是指陌生人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结成的临时性社交关系。这一现象的兴起,不仅反映了现代年轻人社交需求的多样化,也揭示了社交模式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进的趋势。

“搭子"社交的兴起,首先源于现代年轻人对社交的重新定义。在传统观念中,社交往往意味着建立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情感成本。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年轻人往往难以承担这样的成本。他们更倾向于寻求一种轻松、自由的社交方式,既能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又不会给自己带来过多的负担。因此,“搭子”社交应运而生,成为了一种理想的选择。

“搭子"社交的魅力在于其灵活性和便利性。无论是“饭搭子”、“旅游搭子”,还是“考研搭子”、“游戏搭子”,这些临时性的社交关系都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建立的。这种以兴趣为导向的社交方式,使得年轻人能够更容易地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从而建立起一种轻松愉快的社交氛围。同时,由于“搭子”关系的临时性,年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加入或退出,无需承担过多的责任和义务。这种灵活性和便利性,使得“搭子"社交在年轻人中广受欢迎。

然而,“搭子”社交的兴起也引发了一些思考和担忧。一方面,一些人认为这种新型社交模式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表面化和浅薄化。由于“搭子"关系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沟通,人们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兴趣爱好上,而无法建立起真正深厚的友谊。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搭子”社交可能会加剧年轻人的孤独感和疏离感。虽然他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许多“搭子”,但真正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寄托却难以得到满足。

对于这些担忧,我认为我们需要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看待“搭子”社交现象。虽然它可能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但它毕竟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社交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和教育,帮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种社交方式,避免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年轻人保持对传统社交模式的重视和尊重,通过多样化的社交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综上所述,“搭子"社交现象是时代变迁下的产物,它既有其独特的魅力,也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这一现象,既欣赏其带来的便利和乐趣,也警惕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这一新型社交模式,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活力。22级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经世致用。《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曾经注释过这句话:“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道器不离,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的一个基本特征。道和理无形无影,器和物有情有状,但是无形无影的道和理绝对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通过一定的器物来表达和承载。我们经常说的文以载道、艺以载道、器以载道,实际上讲的都是道器不离的关系。体用关系是与此相关的另一对基本范畴,同样服从体用一源的合一逻辑。程颐在《易传序》中提到:“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道和体都是根本的东西,是须臾不能背离、经世而不能改的始终如一的根本道统,但是都必须通过现实的具体的器和用的方式来承载和彰显以致用,这就是“体用贯通"的道理。经世之所以能够经世,就在于是始终管用的真理;致用之所以能够致用,在于经世的是可大可久的真理。

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伟大的文明,之所以能够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没有中断过,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从来没有背离或者抛弃过我们的道统,这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而这个道统的基本特点就在于经世致用。经世的东西也就是经义,这是一个大道。大道不能背离,所以君子之道是唯道是从。要明“体”实际上就是明道,这个“体"就是大本大源,《大学》开篇讲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明明德实际上就是把本有的明德、本有的天理给彰显出来而内圣的过程,这样的明明德不仅仅是一个内在的修养,真正的明明德,它必然转化成亲民,最后止于至善。也就是说,知行必然是合一的,内圣的东西必然转化为外王。所以“经世”的东西之所以能够经世,就在于它能够“达用”,与时偕行,能够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为我们的存在提供文化智慧,而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道统的一个返本开新的过程。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我们的文化事业必然不能够脱离这个道统,而又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态。

(摘编自董振华《深刻理解“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

材料二:

中国家具设计文化的价值早已被西方发现,并引起了“中国风"的设计思潮;自1920年起,现代家具设计理念与中国明清家具的功能性不谋而合,西方设计师们从这种交流中寻觅价值,并适宜地转化价值,最终诞生出极具创新性的“现代西方中式”作品。中国当代设计师穿梭于中西互惠、古今传承的文化交织中,执着于传统设计的现代化本土表现,演绎着“新中式"的家具革新,努力争取着中国家具设计的当代舞台地位。

中国的硬木家具是传统设计文化的集大成者,特别是明式家具浑厚儒雅的外形、舒适简明的功能和严丝合缝的结构,充分体现了传统家具设计的本质精神,直接影响了西方现代家具的设计思潮。

中国家具体系也与外来文化息息相关。早在汉灵帝时期,胡床作为一种西北游牧民族的家具文化就已传入并得到皇室认可。而由佛教带来的僧侣文化在南北朝时期对中国高型家具的萌芽起到了推动作用。唐以来,因对佛教信仰的推崇而大力提倡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迎来了宋以后中国框架椅的发展高潮。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为了适应新的生活理念与方式,一种结合中国传统手法与西方现代理念的家具设计风格悄然兴起,这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法国归来的设计师钟晃率先开发并逐渐成熟的海派家具,它预示着“新中式”的萌芽。此后,中国家具的形式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过渡,一系列先进的西方工艺和材料也随着文化广泛交流而被引入。新中国成立后的家具行业在中国经济的缓慢恢复下看到了曙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更为广泛和深刻,中国的家具设计也经历了从一开始的低级仿造到如今的自主创新这一艰难的发展过程。1991年出现的“联邦椅"(图1)就是对传统设计的一次现

代化回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本土已经孕育出一批致力于“新中式”设计的改革家。有些设计师率先引进乌金木,在结合西方极简主义等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进行中国传统家具的重构与再造。如“细竹系列"家具——钱椅、玫瑰椅(图2)、官帽椅、书桌以及鸟笼灯具等,吸收了中国明式家具的精髓,结合当代时尚设计要素,在细竹内部包裹着钢材,让人耳目一新。

可叠摞的竹制“龙椅”(图3)的设计,其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明式家具设计系统和北欧现代功能主义设计系统两个方面。其设计师受邀承担联合国竹藤组织的科研项目——竹产品的现代化,且考虑将合成竹材引入“龙椅"的制作,并在几年内进行了持续的设计修改和制作。“龙椅”以其完善的可叠摞的现代家具的功能和对中国明式家具重要元素的创新(对明式圈椅的扶手和单板靠背的应用),成为“新中式"设计的典型代表之一。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设计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交流,这种交流是互为体用的过程。长期以来,面对五花八门的西方设计文化,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与价值探索,出现了许多盲从的“拿来”设计,这使中国的家具设计仍游走于模仿与原创之间。然而,如上所述,一些中国的当代家具设计师已经走出迷茫的阴霾,他们懂得并珍惜每一次交流的反馈,乘着文化交流的东风,拉起传承传统理念的大帆,正在互为体用的顺风中开辟着一条“新中式"的新航线。

(摘编自景楠等《互为体用在家具设计文化中的表现与应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的“道器不离”指无形无影的道和理通过有情有状的物来表达和承载,这是中华文化理念的基本特征之一。

B.材料一中的“合一逻辑"在文中具体是指道、体这些根本的东西必须通过具体的器、用来承载和彰显,两者不能背离。

C.材料二中的“中国风”是指在中西交流中,西方设计师以中国明清家具的功能性为理念指引进行设计引发的设计思潮。

D.材料二中的“‘拿来’设计"是指一些设计师对西方设计文化缺少针对性研究与价值探索,设计家具时一味模仿缺少原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内圣的东西必然转化为外王,这告诉我们,只要把内在的修养彰显出来,就必然转化为亲民,最后止于至善。

B.僧侣文化在南北朝时期对中国高型家具的萌芽起到了推动作用,可见中国家具设计的萌芽离不开外来文化的贡献。

C.从海派家具开发和成熟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家具经历了从一开始的低级仿造到自主创新这一艰难的发展过程。

D.“龙椅”之所以成为“新中式"的典型代表,主要是因为其具备可叠摞功能的同时,应用了一些传统设计元素。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体用关系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

B.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C.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D.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洋避绌,则所用之异也。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文中图1、图2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图1中椅子的“S”形靠背板,借鉴了明式家具外形,表现了家具设计继承传统的一面。

B.图1中椅子的整体外形具有西方艺术的雕塑美,体现出家具形式做到了传统向现代的过渡。

C.图2中的椅子具有鲜明的明式家具风格,其简洁的设计又融入了西方设计的极简主义理念。

D.图2中细竹内部包裹着钢材的工艺是传统与现代材料的综合应用,做到审美与功能的统一。

5.材料二中的“新中式"家具设计是如何体现材料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思想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文本一:

田大瞎子这几天,整天躺在炕上,茶饭无心。

风沙吹打着新糊的窗纸,河滩里开大会的声音,一阵一阵的扑到屋里来。田大瞎子说:“去!把大门插上,我懒得听这种声音!"

他的女人刚要爬下炕来去插门,小做活的芒种,穿着一身新军装,背着一枝大枪进来了,立在正当屋,这支大枪是当年中央军南逃时春儿用几件破衣服从一个受伤的逃兵手里换来的。

“你这是干什么?”田大瞎子唬着脸问。

“当家的!"芒种笑着说,“我报上名当兵了!”

“唉!"田大瞎子吃了一惊,着急的说,“你这孩子,你怎么事先也不说一声儿!”

“怎么又怪我?"芒种说,“你不是早就说,今年冬里活儿少,叫我想别的活路儿吗!”

“我是叫你找个安分守己的事由儿,"田大瞎子挤着那一只失去光明的眼,“谁叫你跟他们胡闹去?他们净是什么人,你还不知道?会有什么好下场,说不定哪天日本人过来了,弄个风毛五散斩尽杀绝哩!咱们东伙一场,平日我又看你这小人儿本分,我才这样功你,要是别人,我管他死活哩!

芒种正在高兴头上,听田大瞎子这样一说,脸色和口气儿又是这么亲热,心里就有与拿不定主意,慢吞吞的说:“那怎么行哩,我已经报上名了,谁也看见我背上枪了!”

田大瞎子说:“那怕什么,你就说当家的不让你干这个!"紧接着又摆手,“不要这么说!你还是说你自己不乐意!”

“我乐意!"芒种的心定下来,“我不听你的话,死活是我自己找的,也不用你们心痛!”

说完扶了扶肩上的枪,一摔风帘走了。

芒种从里院出来,到了牲口棚。老常和老温一见芒种这身打粉,就都笑着说:“好孩子,有出息,说干就干!"

芒种也笑着说:“我来和你们辞个行儿。咱们作了几年伴,多亏你们照看我,教导我。

老常说:“教导了你什么,教导你出傻力气受苦罢了!不过你既然干了这个,就好性干。家有家规,军有军规,出心要正,做事要稳,不眼馋,不话多,不爱惜小便宜,不欺侮老百姓。芒种:你记着我这几句话吧!”

老温笑着说:“你这都是家常老理儿,军队上不一定用得着。"

芒种说:“用得着,我都记在心里了。”

芒种在长工屋牲口棚里转了几转,在场院里站了一下,望了望紧闭的二门,才和老伙计们珍重告别,走出了田大瞎子的庄院。这是一九三七年的冀中初冬,四野肃杀。

芒种想念着,走到春儿家里来。篱笆门虚掩着,他轻轻推开,又把它关好。太阳照满了院子,葫芦的枝叶干黄了,一只肥大光亮的葫芦结成了。架下面,一只雪花毛的红冠子大公鸡翻起发光放彩的翎毛,咕咕的叫着,把远处的一只芦花肥母鸡招了来,用自己的尖嘴整理润饰着她的羽毛。

有一个红红的脸,在窗上的小玻璃后面一贴,就不见了,芒种知道春儿在家里。他推门进去,到了里间,看见她正低着头,面对着窗台做活哩。

“做什么哩?"芒种问。

“再给你做双鞋!”春儿说着转过头来,“换上二尺半了,真像个大兵了!我给做的那褂子哩?"

“这不是套在里面,还做鞋干什么,队上什么也发!”芒种说。

“发了吗?"春儿说,“我先做好你穿上,要不,穿着这么新鲜衣裳,下面露着脚趾头,多不好看!”

“怎么看着你不高兴?"芒种坐在炕沿上,靠着隔扇门。对面墙上有四张旧日买的木刻涂色的年画儿,是全本《薛平贵征东》①,他望着“别窑”那一节。

春儿没有说话,眼圈儿有些红了。芒种说:“你这是怎么了?舍不得你这枪吗?我还给你放下,当了兵,不愁没枪使!"

“放屁!”春儿笑了,“你这就走了,我不知道还能和你见面不?"

“为什么不能见面,我又走的不远,无非在家门子上转游。”芒种说。

春儿说:“那可不敢定,一步一步你就离我们远了,你没见姐夫庆山,他一出去就是十年!"

“我哪里能比他!”芒种说,“我这一辈子能成了他那样,就是死了也不冤。你没见今天的动员大会哩,人家真有两下子!"你得跟他学,”春儿说,“还要比他好,别叫姐姐笑话我们!"

“我记着你的话!”芒种说。

“你出去长久了,"春儿低着头说,“别忘了我。做了官儿,也别变心!”

芒种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好,急的胀红了脸,说:“你净说些没踪没影儿的话!我怎能变心哩!"

“有什么凭据?”春儿抬起头来,红着脸,眼里有那样一种光芒,能使铁打的人儿也软下来。芒种说:“什么凭据?我得给你立个字儿吗?"

“不用。”春儿笑了,“那天你在柳子地里拉拉扯扯,要说什么呀?"说完就用手掩着脸哭了。

芒种呆了,想了半天,才明白过来,他过去把春儿的头轻轻抱起来。

“好了!”春儿把他推起来,“就这样。你走吧!"

芒种从春儿家出来,追赶队伍去。这年轻人,本来是任什么牵挂都没有的,现在觉到有一种热烈的东西,鼓荡着他的血液,这以后,在战争和革命的锻炼里,这孩子渐渐知道什么是精神的世界。

尽管他长年只有脚下一双鞋和一身粗布衣裳,一枝短短的铅笔和一个小小的白纸本,在祖国广漠的幅员上,忍受了风霜雨露、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他的思想的光辉却越来越丰盛,越来越坚强。

(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有删改)

【注】①戏曲故事,贫寒青年薛平贵,被皇帝封赏即将东征。“别窑”就是他出征前与妻子王宝钏在所居寒窑告别的故事。

文本二: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6.下列对文本一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大瞎子认为芒种去当兵就是去胡闹,就是要造反,并且以东家的身份劝阻芒种,足以看出他胆小怕事、消极苟安的心理。

B.临别前老常对芒种的一番叮嘱展现了他质朴善良的禀性、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参军入伍的渴望,饱含对芒种的关心与爱护。

C.春儿给芒种做的新鞋不仅是为满足他行军打仗的需要,也是二人爱情的象征,春儿内心对芒种参军入伍既有支持也有不舍。

D.芒种看年画的细节巧妙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与后文春儿叮嘱他“做了官儿,也别变心!"的内容有着潜在关联。

7.结合文本一、文本二,下列对孙犁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犁小说少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常通过日常生活琐事,如文本一的河滩大会、文本二的夫妻话别来反映时代形势,消解了宏大叙事的严肃性。

B.文本一描绘了里院争执、牲口棚告别、春儿家话别几个场景,充分展现出孙犁小说淡化情节而善于连缀场景的特点,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之美。

C.孙犁善于把记事、写景和描写人物融在一起,抒情文字也优美动人,如文本一结尾深情歌颂了芒种艰苦中的成长,很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D.文本一中方言口语的融入增添了小说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文本二中话别语言多以短句,简洁质朴、细腻真挚,暗含人物复杂的情感活动。

8.文本一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很有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用意。(5分)

9.孙犁的小说创作在对话方面极具特色。阅读春儿和芒种、水生嫂和水生两个话别场景,从对话内容和情感表达方面简要分析两者差异。(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节选自《昌黎先生集·伯夷颂》)

材料二: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①,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②闻西伯③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节选自《王安石文集·伯夷论》)

【注】①叩马而谏:武王伐纣,伯夷与叔齐拉着武王的马劝谏阻止。②太公:姜子牙。③西伯:周文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及武王A一奋B太公C相之D遂出E元元F于涂炭之中G伯夷H乃不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与《陈情表》“则刘病日笃"中“笃”词义不同。

B.“天下孰不病纣"与《种树郭橐驼传》“故病且怠”中“病"词义相同。

C.“欲夷纣者”与《苏武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中“夷”词义相同。

D.“太公相而成之"与《孔雀东南飞》“好自相扶将”中“相"词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认为伯夷在商朝灭亡后宁可饿死也不吃周粟的行为,是为了坚守自己的道。

B.韩愈通过赞颂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的精神,批评当时士人中存在的不良风气。

C.王安石认为,韩愈写《伯夷颂》是依据司马迁的观点,而司马迁的观点有失偏颇。

D.王安石通过推论,否定了孔子、孟子二人认为伯夷为追求“仁”而饿死的说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2)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14.王安石认为司马迁、韩愈对伯夷的评价是片面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月下醉题①

【宋】陆游

黄鹄飞鸣未免饥,此身自笑欲何之。

闭门种菜②英雄老,弹铗思鱼③富贵迟。

生拟入山随李广,死当穿冢近要离④。

一樽强醉南楼月,感慨长吟恐过悲?

[注]①该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诗人五十二岁,六月罢职。②三国时刘备以种菜掩饰自己抱负。③齐人冯设客孟尝君家,初不受重视,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铁归来乎,食无鱼!"④年秋时勇士,相传吴王阖闾派要离剌杀了庆忌。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用“未免饥”的“黄鹄"自比,用“欲何之”暗示其罢职后处境之艰难。

B.以“刘备种菜"的典故入诗,表达出诗人英雄迟暮的自叹,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C.颈联用“随”“近"二字,表明了诗人对李广和要离的仰慕之情,并以此明志。

D.全诗对仗工整,感情抒发自然。平淡之中有慷慨、辛酸,虽作悲语而意气犹豪。

16.诗歌尾联中诗人想“强醉”却又“恐过悲”,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