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区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黄陂区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黄陂区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黄陂区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黄陂区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陂区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武汉市黄陂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往来贸易,交流融合,造就了西北地区多民族共居和多元文化汇聚的独特景观。先秦时期有戎、羌、氐,秦汉时期有匈奴、月氏、乌孙,后来还有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等民族。汉代接收浑邪王十万降众时,采取了“因其故俗为属国"的制度。“属国”体制保留了匈奴人原有的社会组织和生产生活方式,宽容的民族政策推动西北地区多民族共居局面的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建立过很多民族政权,但都未影响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丝绸之路的繁荣是沿线民族合作联动的产物,而各民族互相联动的基础首先是沿线民族友好交往、民心相通。

贸易双方的双向共赢也是丝路长期繁荣的重要原因。丝路贸易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共赢的。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不断地交流、发展、融合后,再交流、再发展、再融合,从而达到了更高的发展"。以“佛教的倒流”为例,佛教并非简单地从西向东单向传播,经过中国佛教界的改造和发展后又传回中亚、印度,从而对中亚和印度的佛教作出贡献。

丝路贸易的主体是“转输贸易”,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各个重镇,都有数量不等的胡商或胡人聚落,“胡人尤其是粟特人充当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担当者”。由于转输贸易的需要,丝路上很多重镇是“商胡"入华之路,也是商贸中心。如新疆的吐鲁番,“一些商胡从西边来到高昌后便不再东行,而是将货物在当地出售,东边来的商人也不再西行到货物的产地去收购商品,而是在高昌购买后,再到其他地方去出售”。正是因为丝路贸易的这个特点,沿线一些城市成为国际贸易集散中心,如君士坦丁堡、巴格达、敦煌、吐鲁番、兰州等。丝路贸易的主要承担者,来自中亚的粟特商人成群结队地徙居中国并长期定居,其后裔有的继续经商,有的则在中国入仕,完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摘编自赵大旺《西北史地研究折射丝路文明之光》)

材料二:

长安、洛阳到敦煌以及天山廊道属于古代丝绸之路东段。在古代,丝绸之路东段是丝绸产地。丝绸到达中段后被当地王公大臣消费,也从此段传送到更远的罗马。《罗马帝国与丝绸之路》一书记载,罗马帝国当时一年收入的大概30%是依靠其在东边和南边的收税所得,其中特别谈到了东方消费品的税收。公元前49年,恺撒为彰显其在高卢打仗得胜归来的功绩.下令把罗马城阳台上的亚麻遮阳布全部换成丝绸,从此形成了罗马统治者重大活动使用丝绸的传统。

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从东到西实行的是分段“传递式"销售:东段从长安到敦煌主要是商品“出去”的过程;西域所在的中段,虽然当地人口较少,但是属于商品运输的必经之路;西段沿途国家则主要是消费方。因此古代丝绸之路的货品贸易状态,是由东向西一段段地传递,并非是自东向西一站式的直通。在货品自东向西一段段传递过程中,商人会不断进行交易——在哪里先能被卖上高价,就会先在哪里被卖出,然后商人们就拿着钱继续下一笔生意——通过如此不断地交易,实现货品向西传递。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古代东西方物产资源的交换和运输。漆器、唐三彩、丝绸等货品均诞生于中国,它们随丝绸之路西行远播,而苜蓿、西瓜、菠菜、黄瓜(本名胡瓜)、胡萝卜、蚕豆(胡豆)、胡椒等物产,最初都是从西边运输而来,最终在中原扎根。

其中最重要的货品就是丝绸。丝绸在中国具有悠长的发展历程,可以溯源至传说中的黄帝妻子嫘祖。《大唐西域记》记载了蚕种西传的故事,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新疆于阗发现了记述这个故事的壁画,壁画描绘的是一位中国公主嫁给于阗王,于阗那时穿粗布衣服没有丝绸,便请求公主将蚕种带过去,于是公主把蚕种放到帽子里逃避出关检查,最终将蚕种带到于阗,此后当地开始养蚕做丝。丝绸制作技术不断西传,后来波斯、罗马也学会做丝绸。不过在古代,中国始终是国际市场上最大的丝绸供应方。

丝绸之路也促进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两汉时期就有许多西域人员来到中原,随之带来了西域文化。到了唐代,这种文化传播进一步加强,后来风靡中原的一些歌舞也源自西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胡旋舞和胡腾舞。胡旋舞一般由女子跳,胡腾舞一般是男子跳。霓裳羽衣曲中杨贵妃跳的就是胡旋舞,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则是胡腾舞高手。

(摘编自张国刚《河西走廊与陆上丝绸之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起源来看,我国西北多民族共居和多元文化汇聚,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

B.丝路上有数量不等的胡商或胡人聚落,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多个重镇也与商贸有关。

C.丝路贸易给罗马帝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大概带来了当时一年收入30%的税收。

D.因丝路贸易,有很多西域居民在两汉时就来到中原、这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浑邪王率众投降时汉朝采取的“属国"管理体制,是一种宽容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有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

B.“佛教的倒流”指佛教从西向东传播后,经中国佛教界的改造和发展后又传回原地,这使佛教得到更高的发展。

C.恺撒打仗得胜归来以后,把罗马城阳台上的亚麻遮阳布全部换成丝绸,此举证明罗马统治者十分喜爱丝绸产品。

D.杨贵妃能跳胡旋舞,安禄山是胡腾舞高手,说明唐朝时东西方文化交流得到了加强,西域文化渗透到了各个角落。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丝路贸易是“双向共赢"观点的一项是()

A.到了18世纪中后期,欧洲的瓷器制造开始融入本土审美,在结合中国瓷器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欧洲瓷器艺术。

B.苜蓿传入中国以后,汉武帝刘彻开始大量种植,并把苜蓿作为培育战马的优良饲料,这也是西汉取得汉匈大战胜利的原因之一。

C.中国丝绸输出到中亚、西亚后,波斯人也掌握了丝绸的织造技术,并制作出波斯锦,波斯锦对中国丝绸织造技艺产生了积极影响。

D.茶叶传入欧洲后,医生认为喝茶有助于净化血液、治疗多梦、缓解抑郁症,还可预防多种疾病,茶叶因此才逐渐在欧洲流行开来。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特产项目陆上丝绸之路分布地区丝绸产品

苜蓿、西瓜、菠菜等漆器、唐三彩、丝绸等运输必经产品生产

A.地区Ⅰ所在国主要是丝绸产品输出的地区。

B.地区Ⅰ分布在敦煌以及天山廊道以东。

C.地区Ⅱ开始是运输通道,后来也学会了养蚕做丝。

D.地区Ⅱ有很多人来到中原并带来了他们的文化。

5.哪些因素令丝绸之路贸易长期繁荣?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四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枪炮与玫瑰

曾剑

一九五○年十月十九日黄昏,霞光如锦,倒映在鸭绿江水面,随着光影的移动,一点点被岸吞噬。玫瑰色的光淡了,远了。夜幕袭来,透澈明净的江水,被暮色一点点浸染。天渐暗,唯有那条手掌宽的白色国境线,横在浮桥中央,清晰可见。

宋春来在举步跨越国境线的那一刻,猛回头,望一眼就要离别的祖国。暮色迷茫,他的心也是迷茫的。他不知道这一别,还能否踏上归途。

宋春来是某军文工团一名副排职军官,十七岁,已和杨秋花一起跟随文工团征战一年有余。宋春来想多看一眼祖国,后面的人挤上来。他回过头,眼前是朝鲜的土地。

过了江,上岸,进入一片松树林,天更暗,步子慢下来。行不多时,团长陈聚旗喊:“停止前进,搭帐篷!”其实并没有帐篷,只是在林子里选块平地,展开篷布,四角扯在树上,遮挡露水。军先头作战部队已过,所以大伙并不担心敌人的枪炮,倒头就睡。

清晨醒来,曙光初露。原野上,雾似青烟,泥土的气味潮冷。宋春来起身,向外眺望,看见鸭绿江蜿蜒前伸。河床上白色的砂石在霞光里明亮起来,渐渐放着光。江畔都是人,都是鲜活的生命。牛车在江边的土道上吱嘎吱嘎,缓缓而行。赶牛的老人甩着鞭,吆喝着,声音悠扬,漫不经心。女人有的在江水边洗衣,唱着歌;有的穿着长袍,头顶水罐,来回奔走。老太婆在墙角做着祈祷。她们念叨着,祈祷死神不要光顾这里,可战争会因为她们的祈祷而远离这里吗?

这可怕的寂静,使宋春来内心深处涌现出一丝恐惧。虽说他早就是一名革命军人了,可这一年多来,除了在四野中南部队艺术学校学习,唱歌跳舞,就是跟在作战部队屁股后面跑。现在,他才真正有一种踏上疆场的感觉。山里的空气清新,却似乎令人压抑,宋春来内心深处,那不易觉察、不敢面对、不愿承认的一丝恐惧,被他的一个深呼吸压了下去。不久,他听到了枪声炮声,不是幻觉,不是耳鸣,战争真的打响了。尽管枪声炮声离文工团很远,是军步兵师在十几公里外打响的,但那里的战火映红了天空。宋春来凝望远方,听着枪声炮声。这激越的声响,竟然把心中那强压下去的一丝恐惧击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热血沸腾,他恨不得上去放几枪。他不是好战分子,他相信,没有人真正愿意打仗,就是被称为“好战分子"的军长楚天明,也不是真的好战,只是被逼到那条路上。

打吧,既然战争不可避免,打他狗日的美国佬!宋春来这个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骂了句粗话。

三天后,文工团的“采风”活动被批准,文工团员欢呼雀跃,打点行装出发。

文工团去的是一营。一营构筑的坑道里,淡淡的烛光,在微风中摇曳。坑道里贴着标语:“欢迎文工团的兄弟姐妹!"绝不让文工团员伤一根毫毛!”文工团员看着这标语,心里暖烘烘的。杨秋花鼻子一酸,眼泪就要往下落。她陡地明白:这些可爱的兄弟们,说文工团只会添乱,不是不欢迎文工团,是不忍心文工团员到这残酷的地界。杨秋花伸手理了理她那被风吹得零乱的头发,挺起胸膛。她要为兄弟们尽情歌舞。

战争激烈,战斗部队伤亡陡增。文工团编入临时医疗队,没时间演节目。面对一个接一个被抬到眼前的伤员,杨秋花有些不知所措。防空洞不够用。没有帐篷,在夜风夜露中,病号会得伤寒。陈聚旗命令宋春来:“去找几间民房!"

他们终于找到了几间民房。男队员不断地把伤员抬进来,女队员配合军医护理。这年雪来得早,白雪一夜之间,覆盖了大地。战士们穿着薄薄的棉衣,没有防寒鞋,只穿着高腰胶鞋。

杨秋花从没见过这么多冻伤的战士。面对这些冻伤,她几乎没有办法。她不想把他们转入后方,转入后方,他们的腿就得锯掉。她命令女队员们把这些伤兵的鞋脱下来,用雪给他们擦脚,然后浸入冰水、雪水里。可是,往往刚把这个人的脚放进去,另一个人又被抬进来。桶不够用,脸盆不够用,人手也不够用。让一只冻伤的脚缓过来得五六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也不够用。杨秋花解开衣襟,抱起一只脚塞进自己怀里。别的女队员也学着她的样子,怀抱一只脚。野战医院的院长看见杨秋花这么对待冻伤的战士,吼道:“你这样让他们等着,会要了他们的命,赶紧送往后方。”杨秋花说:“到了后方,他们的腿就得锯掉!"腿重要还是命重要?”院长吼道。杨秋花哭了,说:“他们年纪轻轻,不能没有腿。"院长再也忍不住了,大发雷霆:“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你干不了就走开,不要在这里添乱!”杨秋花不再吱声。杨秋花想,这不是她的错,也不是院长的错。

战争来得这么快,这么猛,这么惨烈,是杨秋花没有预想到的。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腹部淌着鲜血,床铺被他的屁股压得陷下去的地方汪成一湾血泊。他的父亲母亲要是看见了,心里该是多难过,他们肯定也不想活了。杨秋花这么想着,那泪便顺着面颊流了下来。

男孩死了,他还是个孩子,可是,他死了。他在闭上眼的那一刻,居然冲杨秋花笑了,小声地说:“同志,你长得像我姐,真好看。"杨秋花再也控制不住,号啕大哭。

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部队完成了阻击任务,奉命转移。血染的军装在初冬的阳光里,灰黑油亮。衬衣没有换,头发没有洗,身子别说洗,抹擦一下都没能够。人行在路上,虱子行在人身上。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段的景物描写,在表现时空推移的同时,也暗含着宋春来与祖国离别时的复杂的心情。

B.坑道里贴着的标语让杨秋花真正读懂了战士们的内心,并真切感受到了战士们的可爱。

C.小说通过写部队医疗艰苦的条件,再现了战争的残酷,有力地衬托出战士们的牺牲精神。

D.小说写杨秋花与院长对待冻伤战士的做法不同,旨在表现杨秋花在医疗工作上的不成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鸭绿江畔朝鲜人民的日常生活场景,有助于唤起读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珍视和对战争的憎恶之情。

B.“迷茫”“一丝恐惧"热血沸腾”等心理描写与宋春来的身份、经历等相契合,真实再现了他的内心变化。

C.小说以文工团活动为主线展开叙述,既正面描写了战斗的惨烈场面,也表达了文工团员对战争的亲身感受。

D.“抱起一只脚塞进自己怀里"那泪便顺着面颊流了下来”等描写,表现了杨秋花的柔情,与题目遥相呼应。

8.简要赏析小说结尾画线部分的艺术特色。

9.小说采用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相结合的方式来写抗美援朝战争,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

材料二:

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已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论人》)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主道A约B君C守近D太上反E诸己F其次G求H诸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饭,与《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所劫"用法相同。

B.去,舍弃,与《孔雀东南飞》中“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的“去"意思不同。

C.哀,使悲伤,与《阿房宫赋》中“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哀"意思不同。

D.鄙,浅陋,与《曹判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回的仁德虽一直被孔子信任,却也受到他人质疑,孔子用巧妙的方法证明了他的清白。

B.保持自己的天性就能够知道事物的精微,从而懂得事理的玄妙,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得道。

C.人有智力和德行之别,但都会用花言巧语为自己辩护,因而君主被欺罔错不在己而在臣下。

D.材料二主要谈论的是君王之道,尤其是在“论人”这一问题上提出的测评方法颇有见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

(2)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

14.两则材料都提出了对于识人的看法,请简要概括其观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这是一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作此诗时,恰逢黄巾军起义,战火纷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何事"以反问开篇,表明诗人对侄子谨守礼道却一直未能入仕显达的惋惜。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

C.尾联是对弟侄的勉励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不事雕琢,谆谆教诲中又充满了诗情画意。

16.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苏洵为六国设计图存之道: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认为如果这样,“”。但六国毕竟没有这样做,而最终为秦国所灭,给后人留下“"的沉痛教训。

(2)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以“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变法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驳斥“生事"之说。

(3)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中“”,“"两句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阿房宫占地广、宫殿高的特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三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花事是由大的背景推送出来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的一大特点便是日常化和大众化。宋人对花的赏爱,很少再有狂欢式的热烈,也并非A,佯装高雅之态,而是把花事作为生活中每一天里的一点温暖,一份美丽的点缀。①从宫廷到贵胄到平常人家,买花卖花、种花赏花、咏花送花,故而寄托心志、传递友情、吟咏花事之作B。宋人花事是很商业化的,但不妨碍它浸润诗意。②市声是人间烟火里也会捕捉的风雅,就连宋徽宗的《宣和官词》中也曾提及此事。③旅店用日送鲜花的方式慰藉客中情怀,也成了当时一种日常化的服务

④宋人爱花,远不止于此。无论是杨万里言及的“胆样银瓶玉样梅”,李弥逊笔下的“睡梦里,胆瓶儿,枕畔数枝”,林希逸眼中的“胆瓶花在读书床”,还是赵孟坚描绘的“便须著个胆瓶儿,夜深在,枕屏根畔"。这些诗词都是讲人们睡觉时枕旁边要放个胆瓶,而胆瓶里自然要插花,即算是如此日常的事也要有花相伴,花事对宋人生活的影响之大C。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连”与文中加点的“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还是再斟酌一下吧,这两句话连不起来。

B.这出话剧颇受观众喜爱,我们连演了一个多月。

C.这果子连皮一共三十斤,已经装好准备发车了。

D.你怎么连他也不告诉一声,你应该跟他提前说说的。

20.“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盐分对植物的影响很大。土壤中的盐分会结合水分形成高渗溶液,溶解的盐粒会把土壤中的水分聚集到一起,影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①,植物的根系需要有更强大的吸力。进入细胞的盐分也非常危险,会损伤细胞中的酶和细胞膜,破坏植物的代谢功能和正常生长能力。如果给不适应盐地的植物浇上盐水,植物根系的生长就会受阻,植物体就会发育不良,直至枯萎。

在全世界大约30万种显花植物中,只有少数种类能够适应盐分含量较高的环境,②。我们在海岸区域,只发现了很少的盐生植物。盐生植物进化出了各种各样的生理机制来对抗土地中的盐分。这些植物可分为两类:拒盐植物和泌盐植物。拒盐植物的根系会阻止溶解的盐粒进入植物内部;③,但是又会立即排出,防止细胞中的盐浓度过高。有一种尤其擅长排出盐分的植物叫作“补血草”,每到8月,它们就会把盐碱地变成一片紫蓝色的花海。它们的叶子上分布有腺点,专门负责把盐分排出体外。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是人逐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也有人说,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成长。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2.D3.C4.B5.①沿线民族的友好交往、民心相通的现实。

②贸易双方的双向共赢促进了丝路的长期繁荣。

③古代东西方物产资源交换和运输的推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丝路贸易给罗马帝国……大概带来了当时一年收入30%的税收”错误。由原文“罗马帝国当时一年收入的大概30%是依靠其在东边和南边的收税所得,其中特别谈到了东方消费品的税收"可知,这“大概30%”的税收并非全都是丝路贸易带来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西域文化渗透到了各个角落"错误。依据原文“到了唐代,这种文化传播进一步加强”,只能得出“唐朝时东西方文化交流得到了加强"的结论,不能得出“西域文化渗透到了各个角落”的结论。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双向共赢"观点的内容在材料一的第二段。原文以“佛教的倒流”为例,说明“双向共赢"的涵义,是佛教东传后经过中国佛教界的改造和发展,使佛教发展到更高的高度,然后又传回中亚、印度。可见“双向共赢”观点的关键在于交流的内容经过对方改造发展后,得到了更高的发展,再传回原产地,对原产地有所帮助。

A.讲的是欧洲借鉴中国瓷器艺术,使得欧洲瓷器具有了独特的瓷器艺术;

B.讲的是苜蓿传入中国,对中国骑兵的帮助;

D.讲的是茶叶传入欧洲并流行的原因。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并理解图表的能力。

B.“天山廊道以东"错误。根据图表地区Ⅰ的特产项目及“丝绸产品”的“产品生产地"等内容可知,地区Ⅰ为丝绸之路贸易的东段,地区Ⅱ则是丝绸之路贸易的中段。而材料二的首句“长安、洛阳到敦煌以及天山廊道属于古代丝绸之路东段”表明,丝绸之路的东段,指从长安、洛阳到敦煌以及天山廊道之间的地区。换言之,丝绸之路的东段,在敦煌以及天山廊道以东到长安、洛阳之间的地区,并不是“以东"没有终点的地区。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一段可知,丝绸之路贸易之所以能够进行且长期繁荣,与宽容的民族政策、和谐的民族关系形成的沿线民族友好交往、民心相通的现实有关。

由材料一第二段所列举的佛教文化的交流和“佛教的倒流”可知,贸易双方的双向共赢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材料二“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古代东西方物产资源的交换和运输"可知,丝绸之路贸易能够互通有无,给生活带来便利,最突出的体现是中国的漆器、唐三彩、丝绸等,西边的苜蓿、西瓜、菠菜、黄瓜等物产的交流。

6.D7.C8.①画面感极强。将初冬阳光里灰黑油亮的“血染的军装”与战士们脏乱的外表,组成了一幅画面,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②多用短句,整齐复沓,急促有力。既凸显了部队转移的匆忙,也强化了作者对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同情与敬佩之情。9.①采用男性视角,以宋春来初到朝鲜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控诉,同时也表现了文工团员在战争面前的心理成长。

②采用女性视角,以杨秋花在战地见闻和细腻感受,表现了战争的惨烈和志愿军战士不惧战争、敢于胜利的抗美援朝精神。

③采用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相结合的方式,使二者对战争的感受形成互补,有利于加深读者对战争的认知。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旨在表现杨秋花在医疗工作上的不成熟"错。应为“旨在表现杨秋花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正面描写了战斗的惨烈场面"错。小说借助杨秋花的视角,通过她作为临时医疗队成员在救受伤战士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惨烈。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结尾画线部分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1)“血染的军装在初冬的阳光里,灰黑油亮”“衬衣没有换,头发没有洗,身子……抹擦一下都没能够"句,描写了初冬阳光里灰黑油亮的“血染的军装”,还描写了战士们衬衣没换,头发、身子没洗的脏乱的外表,画面感极强,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的冲击,尤其是“人行在路上,虱子行在人身上"给人心灵的震撼。

(2)“衬衣没有换,头发没有洗”“人行在路上,虱子行在人身上"多用短句,句式整齐,急促有力。凸显部队转移的匆忙,也强化作者对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同情与敬佩。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事视角的作用的能力。

(1)采用男性视角叙事的好处

“宋春来起身,向外眺望,看见鸭绿江蜿蜒前伸。河床上白色的砂石在霞光里明亮起来,渐渐放着光。江畔都是人,都是鲜活的生命。牛车在江边的土道上吱嘎吱嘎,缓缓而行。赶牛的老人甩着鞭,吆喝着,声音悠扬,漫不经心。女人有的在江水边洗衣,唱着歌;有的穿着长袍,头顶水罐,来回奔走。老太婆在墙角做着祈祷”,这是宋春来眼中的朝鲜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情景,美好的景色、鲜活的生命、安宁的生活;“这可怕的寂静,使宋春来内心深处涌现出一丝恐惧”,直接写出宋春来来到朝鲜战场时内心的恐惧。小说通过宋春来的视角,写他初到朝鲜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控诉

“他才真正有一种踏上疆场的感觉。山里的空气清新,却似乎令人压抑,宋春来内心深处,那不易觉察、不敢面对、不愿承认的一丝恐惧,被他的一个深呼吸压了下去。不久,他听到了枪声炮声,不是幻觉,不是耳鸣,战争真的打响了……那里的战火映红了天空。宋春来凝望远方,听着枪声炮声。这激越的声响,竟然把心中那强压下去的一丝恐惧击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热血沸腾,他恨不得上去放几枪”,写宋春来由恐惧到热血沸腾的心理变化,表现了文工团员在战争面前的心理成长。

(2)采用女性视角叙事的好处

由“战士们穿着薄薄的棉衣,没有防寒鞋,只穿着高腰胶鞋"杨秋花从没见过这么多冻伤的战士。面对这些冻伤,她几乎没有办法。她不想把他们转入后方,转入后方,他们的腿就得锯掉。她命令女队员们把这些伤兵的鞋脱下来,用雪给他们擦脚,然后浸入冰水、雪水里”“杨秋花解开衣襟,抱起一只脚塞进自己怀里。别的女队员也学着她的样子,怀抱一只脚"战争来得这么快,这么猛,这么惨烈,是杨秋花没有预想到的。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腹部淌着鲜血,床铺被他的屁股压得陷下去的地方汪成一湾血泊。他的父亲母亲要是看见了,心里该是多难过,他们肯定也不想活了。杨秋花这么想着,那泪便顺着面颊流了下来”分析,杨秋花在战地看到了战士们衣着单薄对抗严寒,看见那么多冻伤的战士们,看见了小战士腹部流血淌出来的那湾血泊,看见了战士的牺牲。小说以她见闻和细腻感受,表现了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不惧战争、敢于抗美援朝的精神。

(3)这篇小说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很有特色,采用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相结合的方式写抗美援朝战争,通过男女两位战士的眼睛,写出了男女战士对战争的感受形成互补,有利于加深读者对战争的认知。

10.BDF11.A12.C13.(1)子贡拿着携带的货物,偷偷跑出包围,向村民请求买些米,得到一石米。

(2)想要留在饭中,饭就不干净;想要扔掉弄脏的饭,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14.①材料一认为评价人不能只看一时的表现,而要根据其平时常态判断;

②材料二认为要在不同的境况下考察人,并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来衡量人。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做君主的方法很简单,君主奉行的原则就在近旁。最上等的是反省于自身,其次才是寻求于他人。

“主道"与“君守”、“约"与“近”结构对称,“主道约"君守近”均为主谓结构,语意独立完整,因此应在B处和D处断开;

根据后文中的“何谓反诸己也"何谓求诸人”可知,应在“反诸己"后即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所饭:名词性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吃饭的事/所劫:“……所……”表被动,被胁迫。句意:子贡把颜回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

B.正确。去:舍弃/使动用法,使离开。句意:舍弃虚假伪诈/你就应该把兰芝赶快遣走,把她赶走千万不要让她再停留。

C.正确。哀:使动用法,使……悲伤、哀伤/哀悼。句意:让他悲伤用来检验他的仁爱之心。/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D.正确。两个“鄙"都是“浅陋”的意思。句意:人的真诚虚伪、贪婪浅陋、美好丑恶就能全部知晓,没有遗漏。/那些拿着俸禄的官员们见识浅陋,没有长远的谋略。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而君主被欺罔错不在己而在臣下"错,曲解文意,对应材料二中的“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此处强调的是君主要有识人的能力,如果君主因没有能力识人而被蒙蔽就是不贤明。君主被欺罔,自己并非无错。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拿;“赍”,携带;“犯围”,跑出包围;“籴”,买米。

(2)“欲”,想;“置”,留;“食”,吃;“即”,就。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概括两则材料对于“识人"的观点。

材料一重在叙事,讲述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故事,孔子解除子贡对颜回的误会,最后指出“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由此可知材料一认为评价人不能只看一时的表现,而要根据其平时常态判断。

材料二主要论述的是君王之道,重点论述了“论人"的方法,根据“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可知,材料二认为要在不同的境况下考察人,并指出内在要用“六戚四隐"、外在要用“八观六验”来衡量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受困于陈、蔡之地,跟随的人七天吃不上饭。子贡拿着携带的货物,偷偷跑出包围,向村民请求买些米,得到一石米。颜回、仲由在一间破屋下煮饭,有灰土掉到饭中,颜回把弄脏的饭取出来吃了。子贡在井边望见了,很不高兴,以为颜回在偷吃。他进屋问孔子:“仁人廉士,在穷困时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称得上仁人廉士吗?”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他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贡把颜回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已经很久了,即使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怀疑他,他那样做或者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这里,我将要问问他。"孔子把颜回叫进来说:“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这难道是祖先在开导保佑我们吗?你做好饭赶快端上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回答说:“刚才有灰土掉入饭中,想要留在饭中,饭就不干净;想要扔掉弄脏的饭,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孔子说:“这样的话,我也会吃掉。”颜回出去后,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我不是等到今天才相信颜回。"弟子们因此才叹服颜回。

材料二:

做君主的方法很简单,君主奉行的原则就在近旁。最上等的是反省于自身,其次才是寻求于他人。越向远处寻求的,就把它推离得更远;越竭力寻求的,失去的东西也就越多。什么叫反省于自身呢?视听之事要适度,节制自身嗜好欲望,放弃才智谋略,舍弃虚假伪诈,从而让意识畅游于无限的空间,思想立于自然无为的境界。像这样就没有办法损害自身天性了。没有办法损害自身天性就能知道事物的精微,知道事物的精微就能懂得事理的玄妙,懂得事理的玄妙就叫作得道。什么叫寻求于他人?人都是同类但智力不同,有贤能和不贤的差异,人们会用花言巧语辩解来自身防范,这是不贤的君主被迷惑扰乱的原因。一般评定一个人,他显达时就观察他所礼遇之人,他身份尊贵时就观察他所推举之人,他钱财富有时就观察他所供养之人,他采纳意见时就观察他所采纳之事,他闲居时就观察他所喜好之物,他学习时就观察他所说之言,他穷困时就观察他所不要之物,他地位卑贱时就观察他所不做之事。让他高兴用来检验他的操守,让他快乐用来检验他的嗜好,让他动怒用来检验他的气节,让他恐惧用来检验他卓越的品性,让他悲伤用来检验他的仁爱之心,让他困苦用来检验他的志向。八种观察、六种检验,这都是贤明的君主用来评定他人的方法。评定他人,还必须用他的六戚四隐来衡量。什么是六戚?就是父亲、母亲、兄长、幼弟、妻子、儿女。什么是四隐?就是朋友、旧识、乡邻、亲信。内在用六戚四隐(来评判),外在用八观六验(来衡量),人的真诚虚伪、贪婪浅陋、美好丑恶就能全部知晓,没有遗漏。好比在雨中想避免雨水弄脏衣服,所往之处无一不被雨水打湿。这就是先代圣明的君主用来了解他人的方法。

15.A16.①求学需要沉心静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首联“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

②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常修礼乐风”可以看出即使身处“干戈地”,仍需要坚定志向,坚持修身养性。

③求学需要勤奋,珍惜点滴光阴。尾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直接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表明诗人对侄子谨守礼道却一直未能入仕显达的惋惜”说法错误,表明诗人对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的赞美之情。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的意思是: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刻画了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这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所以第一点可以概括为:求学需要沉心静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

颔联“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的意思是: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身处战乱之中,但还坚持修身养性,“常"点明即使身处“干戈地”,仍要坚持修身养性。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写,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

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意思是: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写读书环境清幽雅致,暗赞书房主人内心宁静专注。表明求学需要沉浸其中,潜心地投入。

尾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意思是: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这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这就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勤奋,惜时。

1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易写错的字词有:咽、劫、弊、覆。

18.示例:A.附庸风雅B.不胜枚举/不计其数/数不胜数C.可见一斑19.D20.B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A前有“狂欢式的热烈”,可知此处应当也是表明一种现象,“并非"一词作否定,可知此处填的应是一种反面现象。后文就此又补充了“佯装高雅之态”一句,可填“附庸风雅"。附庸风雅:指某些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

B文中强调从宫廷到贵胄到平常人家,各种花事都备受人们喜爱,由此也就有了很多的吟咏之作。前面提及的花事极多,由“故而”一词可知,前后是因果关系,后文又指向由花事衍生出的吟咏作品,便知此处强调吟咏作品的数量之多,可填“不胜枚举/不计其数/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不计其数/数不胜数:无法一个个全列出来,形容为数极多。

C这一段是承接上一段进一步讲宋人爱花,但所举的例子却是日常小事。最后一句总结道:“即算是如此日常的事也要有花相伴”,然后落脚点是花事对宋人的影响之大,由生活中极其日常的小事切入,反映的是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故用“可见一斑"。可见一斑:比喻从一点可推知全貌。

19.本题考查学生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

A.动词,连接。

B.副词,连续,接续。

C.介词,表示包括在内。

D.介词,表示强调,下文多有“也、都”等词跟它呼应,含有“甚而至于"的意思。与例句用法及意义相同。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从前文中的“但不妨碍它浸润诗意”及后文中“市声是人间烟火里也会捕捉的风雅"可知此处应有诗句及叫卖的市声。②句“市声是人间烟火里也会捕捉的风雅”,二者内容上最协调。

故选B。

21.①植物想要生长发育;②被称为盐生植物;③泌盐植物虽无法阻止盐粒进入内部。22.盐分会影响植物吸收水分,且进入细胞的盐分会伤害植物,所以给不适应盐地的植物浇上盐水,会导致其枯萎。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溶解的盐粒会把土壤中的水分聚集到一起,影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所以植物的根系需要有更强大的吸力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前提。据此可填:植物想要生长发育。

②处,后文出现了“盐生植物"这一概念,所以这里要起启下的作用,可填:被称为盐生植物。

③处,根据语境,所填句子应与“会阻止溶解的盐粒进入植物内部”意思相对,且照应后文的“但……”,所以可填:泌盐植物虽无法阻止盐粒进入内部。

2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语段内容及选用句式的能力。

第一段主要是写盐分对植物的影响。具体表现有两个:“土壤中的盐分会结合水分形成高渗溶液,溶解的盐粒会把土壤中的水分聚集到一起,影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可概括为“盐分会影响植物吸收水分";“进入细胞的盐分也非常危险,会损伤细胞中的酶和细胞膜,破坏植物的代谢功能和正常生长能力”,可概括为“进入细胞的盐分会伤害植物"。

结论就是“如果给不适应盐地的植物浇上盐水,植物根系的生长就会受阻,植物体就会发育不良,直至枯萎”,可概括为“给不适应盐地的植物浇上盐水,会导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