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测试卷02-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含答案_第1页
二模测试卷02-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含答案_第2页
二模测试卷02-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含答案_第3页
二模测试卷02-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含答案_第4页
二模测试卷02-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模测试卷02-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含答案2024届中考二模模拟测试卷02(上海专用)

语文

(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与运用。(13分)

1.默写

(1)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

(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汽笛声响起,轮船渐渐驶离码头。柔情的江水恋恋不舍地送着远行的游子。这让离开故土的小新想起了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

【答案】百草丰茂河汉清且浅千里共婵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茂、河汉、婵娟、怜”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岳阳楼记(节选)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黄州快裁亭记(节选)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①,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②。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③,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注】①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②人有遇不遇之变:人有遇时和不遇时的不同时候。遇,指机遇好,被重用。③窃会计之余功:窃,利用。会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余功,公事之余。

2.【甲】文作者是-----;【乙】文作者是的弟弟,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哥哥的文章《》。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4.对【乙】文中画线句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读书人生活在世上,让他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到哪里都会有病痛。让他心中坦然,不用外物伤害他的本性,那么到哪里都会快乐。

B.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

C.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心中不坦然,那么去到哪里都会有病痛。如果心中坦然,不因为外物而受到伤害,那么在什么地方都会感到快乐。

D.读书人生活在世上,令他心中不坦然,那么去到哪里没有忧愁?令他心中坦然,不因外物而伤害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

5.下列对于【甲】【乙】两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首段侧重叙事,交代作记的缘由,【乙】文末段交代写作时间和作者。

B.【乙】文中楚王遇风而喜,他和【甲】文中的古仁人一样能为百姓着想、担忧。

C.【甲】文中滕子京虽遭贬谪但政绩显著,【乙】文中张君虽遭贬谪而态度超然。

D.两文作者同为北宋的文学家,两文都通过结尾处的议论表明作者的态度倾向。

6.【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的写作手法,体现出了古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两文中所展现出的内涵不同,【甲】文表达出作者一种___的积极进取态度,【乙】文中张君面对困境的做法是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从中可以看出___他的态度。

【答案】2.范仲淹苏轼记承天寺夜游3.探求忧愁4.B5.B6.对比以天下为己任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随遇而安的旷达

【解析】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识记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要随学随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甲】文作者是范仲淹;【乙】文作者苏辙是苏轼的弟弟,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苏轼的作品有《记承天寺夜游》,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

3.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探求。

②句意: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患:忧愁。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乙】文中画线句“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重点词语有:士:读书人;生于世:生活在世上;使:假使;自得:坦然;何往:到哪里;病:忧愁;性:本性;快:快乐。句意为: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

故选B。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乙】文中楚王遇风而喜,是因为他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他和【甲】文中的古仁人一样能为百姓着想、担忧"与文无据,无中生有。

故选B。

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怀和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做对比,突出了古仁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乙】文“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将读书人坦然和不坦然两种情况进行对比,体现了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而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身心的博大胸怀。

所以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体现出了古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甲文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体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态度,表达出作者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进取的态度;

乙文作者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作者肯定张梦得不以物伤性,面对困境能“自放山水之间”,即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可以看出他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据此填空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他们在朝为官也担忧,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文: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二、现代文(3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①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②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说过,古诗“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懂得和执着”。对照起来,如今短视频中的人间百态、电视电影中的光怪陆离,凭借一时的耳目刺激,固然能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但同那些积淀了千年的古典诗词相比,似乎少了些更有价值的审美层次。

③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在唐代的中央大学里就读着大量“国际学生"。日本留学生晁衡考过了唐朝的科举,一度官至节度使。他代表大唐出使本国,王维为他赋诗赠别:“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在长安国子监留学数年后科举及第,到南京出任深水县尉,写下了包含诸多诗词的《中山覆篑集》,成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之作。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围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圈”,我们便不会妄自菲薄,丢掉中华民族的自信之魂。

④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那些风格各异的五言七言,好比一颗颗时空胶囊,将千百年前人们的喜怒哀乐封装于此,穿越时空,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发现,自己和那些逝去的身影共享着中国人的古老情愫。“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位唐代的学生,好不容易抄完了课文,开始向老师撒娇:明天就是周末了,今天可以早点放我回去吗?诗中吐露的急切之情和现在的孩子们又有什么不同呢?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爱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临别赠言互相慰勉。遇到挫折时,我们仍常以“,"来自我激励……百代之下,其情一也。

⑤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在这些方块字中,汉字的音韵和诗人的情感互相激发,成为后代中国人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陶渊明在田园之间,虽箪瓶屡空,却诗酒作伴,怡然自乐;七百年后的苏东坡,在被贬的逆境之中,翻阅着陶渊明的诗集,留下了12首与“偶像"对话的《和陶诗》,从中汲取着安贫乐道、悦纳生活的能量;陆游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锐意进取,在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却仍渴望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面对铡刀,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慷慨就义……这些历久弥新的诗篇铸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

⑥现在的我们,为何还要读古诗?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选自光明网2021.12,有删改)

7.结合语境,在第④段横线中填入合适的诗句()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本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请梳理选文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分论点一:①中心论点:③

分论点二: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

分论点三:②

9.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

10.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选文哪一段的论据?加以阐述并说明理由。

长征途中,前有娄山天险,后有追兵将至。娄山关一场恶战令人心忧,而毛泽东主席则有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气与信心,正是从容不迫、英雄本色。

【答案】7.D8.①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②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

③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9.举例论证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10.应作为选文第⑤段的论据。因为材料内容通过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生动地论证了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不畏困难的精神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成为了现代的民族精神。(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与第5段中陶渊明、苏轼等人的例子相互补充,从古今多维度论证了分论点。

【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与论点的结合。

由第④自然段中“遇到挫折时,我们仍常以……来自我激励"一句可知,横线处应该填写与面对困难,信心十足,永不言弃意思相关的诗句。

A.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与本题语境不符;

B.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孤独、怅惘,与本题语境不符;

C.描述诗人悠闲自在,怡然自乐的场景,与本题语境不符;

D.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与本题语境相符。

故选D。

8.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通读全文可知,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今天我们读古诗的原因,第①自然段提出问题,第②自然段论述古诗词的价值,第③~⑤自然段分别论述读古诗的原因,第⑥自然段总结全文。

(1)由题干中第二个分论点“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可知,第③自然段第一句话“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是本文的第一个分论点;

(2)由第⑤自然段第一句话可知,本文的第三个分论点是“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

(3)由本文第⑥自然段“现在的我们,为何还要读古诗?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可知,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9.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辨析。

由第③段中“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写下了包含诸多诗词的《中山覆篑集》"的事例可知,这是举例论证,通过崔致远的事例,有力的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10.本题考查论据的补充,作答时,要充分理解论据,使之与选段的论点相符合。

这段文字中,毛泽东面对娄山关恶战,从容不迫,自信乐观,与第⑤自然段中“陶渊明、苏东坡、陆游、谭嗣同"等人面对逆境时表现出来的不畏困难的精神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一致,因此可以作为第⑤自然段的论据。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9分)

美食里的亲情

李俏红

①人们对于某种美食的偏好,往往与他的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有人曾经研究过,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是儿时就养成的,每个人记忆中都有饱含浓浓乡情和亲情的美食。这些美食往往与亲人们那种不求回报的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bǔ育着我们成长。

②儿时,家中的雨伞很金贵,可有一回,我因为学校布置要捡铁钉上交,放学后好不容易在一堆煤渣里找到了几根铁钉,一时高兴得忘乎所以,把雨伞落在煤渣上,等回到家后,才发现雨伞不见了。这下急得我赶紧回头找,可哪里还找得到。只好回家老实交代了“犯错误”的过程,心想被母亲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自然是免不了的。可没想到这时从里屋走出了刚来我家玩的舅舅,还没等母亲开骂,他就牵着我的手说:“走,舅舅带你去县府广场吃馄饨。"当时在我看来,舅舅就是我的“大救星”,我赶紧答应着,飞快跑出门。

③馄饨是我儿时最爱的小吃,老县府广场旁边小坡上的馄饨味道是极好的,皮薄馅嫩,味美汤鲜。因为皮薄,里面的馅能透过皮看到,加点鲜红的辣油,青绿的葱末,再撒上胡椒粉,香鲜透骨。

④馄饨一上桌我就急着入嘴,虽然烫,但香极,美极,每次我连汤都喝得一干二净。舅舅知道我最喜欢吃馄饨,所以每次到我们家来,他总会在口袋里准备零钱给我买馄饨吃。

到了后来,我就有了一种条件反射,只要看到舅舅,就知道有馄饨吃了。说来也奇怪,舅舅好像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舅舅永远和馄饨联系在一起。后来因为拆迁,那家非常眼熟的馄饨店消失了,当然,我也不像儿时一样贪恋馄饨的味道了,只是依然和小时候一样贪恋舅舅的疼爱。

⑤现在的冻米糖在市场上随时可以买,但我小时候,只有快过年时,才能吃上冻米糖。那时农村家家户户都自己做冻米糖,所以各家的冻米糖用材、味道、形状都不一样。舅舅是村里做冻米糖的好手。

⑥我最喜欢看熬糖,守在锅子边,看着糖融化成黄褐色的浆液,“咕嘟咕嘟"冒起泡泡。我就开始流口水,舅舅从小宠我,不以任何规矩要求我,他马上就会用一根大竹筷蘸上一圈糖油,还挂着细细的糖丝,然后递给我当零食。

⑦我总是一边吃糖油,一边看舅舅做米糖。火候恰好时倒入爆花米用力搅拌……直至拌匀拌透了,再盛入放在面板上的糖框里,再用专用的糖板将它压实拍平。还用棒槌“啪啪”地敲打,把边边角角都敲结实了,然后再用木滚筒加微力滚平。接着翻过来取去木架,用刀切成条块或方块,咬一口又脆又酥。切糖的夜晚,灶间油灯的灯芯被挑得高高的,火苗比平时大了许多,照得屋内屋外出奇亮。我就在暖融融的香甜里跑进跑出,脸颊泛着红光。

⑧除了常规的冻米糖,舅舅还会在煎糖时,给我捏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也是米糖的一种,舅舅手巧,捏什么像什么,引得邻居的几个孩子全围过来,他逐一给他们捏鸡呀、牛呀、兔呀,对最疼爱的我,他总是一连捏六七种动物给我,一般我都是放在书桌上看看,舍不得吃的。

⑨那些用米糖捏的小动物,要春节过后才开始慢慢融化,最后变成我口中的美食。如今想来,这些美食总是与我们思念的人,我们温暖的家紧紧联系在一起。

11.看拼音写汉字

bǔ育()

12.请概括文中主要写的“我"儿时美食里的亲情故事。

(1)

(2)舅舅从小宠我,他做冻米糖时会用一根大竹筷蘸上一圈糖油,递给我当零食。

(3)

13.赏析文中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我就在暖融融的香甜里跑进跑出,脸颊泛着红光。

14.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我弄丢伞是因为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在煤渣堆捡铁钉弄丢的。

B.舅舅知道我要被母亲责骂,特地来我家解救我。

C.我只要看到舅舅,就知道有馄饨吃了,因为馄饨店是舅舅开的。

D.过年时家家户户才做冻米糖,是因为米糖需要在天冷时才能冻起来。

15.联系全文,说说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1.哺12.舅舅经常请“我”吃馄饨,还会给“我"零花钱买馄饨吃。舅舅煎糖的时候,将糖捏成各种小动物的形状分给小朋友们,但是最疼爱“我”。13.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突出了“我"内心的激动和幸福。14.A15.总结全文内容,点明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空间,增加感染力;照应文章开头和标题。

【解析】11.本题考查字形。

哺育(bǔyù):供给食品、滋养品和保健品,特指父母喂养后代的一种行为状态。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根据第④段“馄饨一上桌我就急着入嘴,虽然烫,但香极,美极,每次我连汤都喝得一干二净。舅舅知道我最喜欢吃馄饨,所以每次到我们家来,他总会在口袋里准备零钱给我买馄饨吃。到了后来,我就有了一种条件反射,只要看到舅舅,就知道有馄饨吃了”可知,舅舅经常带“我"去吃美味的馄饨,还会给“我”准备零花钱买馄饨。

根据第⑧段“除了常规的冻米糖,舅舅还会在煎糖时,给我捏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也是米糖的一种,舅舅手巧,捏什么像什么,引得邻居的几个孩子全围过来,他逐一给他们捏鸡呀、牛呀、兔呀,对最疼爱的我"可知,舅舅煎糖的时候将糖捏成小动物的样子一一分给小朋友们,但是会一连捏六七种给“我”。

1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第⑦段画线句“我就在暖融融的香甜里跑进跑出,脸颊泛着红光"中“跑”一词形容“我"的动作,运用了动作描写。“脸颊泛着红光”描写出了“我"红光满面的脸,运用了外貌描写。联系本段“我总是一边吃糖油,一边看舅舅做米糖。火候恰好时倒入爆花米用力搅拌……切糖的夜晚,灶间油灯的灯芯被挑得高高的,火苗比平时大了许多,照得屋内屋外出奇亮”可知,描写“我"等待切糖时的激动的动作和红润的外貌,侧面体现出了“我”内心的幸福。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B.根据第②段“只好回家老实交代了‘犯错误’的过程,心想被母亲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自然是免不了的。可没想到这时从里屋走出了刚来我家玩的舅舅,还没等母亲开骂,他就牵着我的手说:‘走,舅舅带你去县府广场吃馄饨。’"可知,舅舅先来到的“我”家,“我"才回家交代了丢伞的过程,准备接受被骂。所以,舅舅事先并不知道“我”要受到责备,更不是提前来救“我"的,故本项错误;

C.本篇文章并没有提及到馄饨店是舅舅开的。并且根据第②段“舅舅带你去县府广场吃馄饨”和第④段“馄饨一上桌我就急着入嘴,虽然烫,但香极,美极,每次我连汤都喝得一干二净。舅舅知道我最喜欢吃馄饨,所以每次到我们家来,他总会在口袋里准备零钱给我买馄饨吃"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舅舅永远和馄饨联系在一起。后来因为拆迁,那家非常眼熟的馄饨店消失了”可知,一、馄饨店在县府广场;二、舅舅会给“我"零花钱去买馄饨;三、拆迁后,馄饨店就消失了,由此也可以表明馄饨店并不是舅舅开的,故本项错误;

D.根据第②段“儿时,家中的雨伞很金贵”可知,在作者儿时,雨伞都是珍贵的东西,由此看出那时候家里比较贫穷。根据文章第⑤段“现在的冻米糖在市场上随时可以买,但我小时候,只有快过年时,才能吃上冻米糖"可知,人们庆祝新年到来之时才舍得做冻米糖,并且不是只有过年时天气才是冷的,所以家家户户过年时才做米糖并不是因为米糕需要在天冷时才能冻起来,本项分析错误;

故选A。

15.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根据第④段“到了后来,我就有了一种条件反射,只要看到舅舅,就知道有馄饨吃了。说来也奇怪,舅舅好像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舅舅永远和馄饨联系在一起”和第⑤段“舅舅是村里做冻米糖的好手"等内容可知,本文主要讲述了亲爱的舅舅和多种美食的故事,与文章结尾“如今想来,这些美食总是与我们思念的人,我们温暖的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相联系,文章结尾起到了总结全文作用,点明文章带有亲情的美食更加珍贵的主题;文章结尾“那些用米糖捏的小动物,要春节过后才开始慢慢融化,最后变成我口中的美食"表明,随着时间的流逝,亲情的美食在慢慢的消失,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增加文章感染力;文章标题“美食里的亲情”,文章第①段“有人曾经研究过,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是儿时就养成的,每个人记忆中都有饱含浓浓乡情和亲情的美食。这些美食往往与亲人们那种不求回报的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哺育着我们成长"和文章结尾都与“亲情、美食”有关,文章结尾照应文章开头和标题。

三、综合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20分)

语文老师准备组织学生开展“《艾青诗选》创意阅读"系列活动。

16.【活动一】同学们到艾青故居参观。

(1)班级同学集合参观前,以下哪一项不是必须要提前准备的事项()

A.规划前往场馆的路线B.查询值得购买的纪念品

C.通知集合时间及地点D.了解场馆参观条件和要求

(2)你需要将下面一组资料整理一下,向同学们介绍艾青故居,最合理的介绍顺序是()

①狱中,艾青开始创作诗歌,由律师偷偷带出的诗歌一经发表,引起广泛反响。

②在此期间,艾青加入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还见到了鲁迅。

③从此,艾青由一位画家转变为诗人,他的很多诗歌都充满了爱国情愫。

④淡水路丰裕里内的这座建筑是艾青旧居,它见证了艾青一段艰苦而极富意义的人生历程。

⑤也是在这里,他因宣传共产主义的罪名被捕入狱。

A.④②⑤①③B.④⑤①③②C.①④③②⑤D.①④②③⑤

17.【活动二】同学们邀请音乐老师为《艾青诗选》朗诵会现场演奏配乐。请你根据朗诵的片段,帮助同学们一起修改并完善这份邀请函。

邀请函尊敬的刘老师:您好!为了增强学生视野,我班定于2023年4月15日15:00至16:30在校图书馆举行《艾青诗选》朗诵会,现邀请您为《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进行现场配乐演奏。__。我们恳请您务必拨冗参加!主办:**学校**班级2023年4月2日

大堰河——我的保姆(片段)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地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1)请在横线处填写相关内容告知音乐老师配乐的风格及原因。(可供选择的配乐风格有深情舒缓、悲愤沉郁、高亢激昂等)

(2)邀请函中有一处语病和一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语病:___改为:

用语不得体:___改为:

18.【活动三】学校图书馆展示栏的《艾青诗选》的封面上,贴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他的诗抒发的不只是一己的悲欢,也是大时代的诗情。”请你结合艾青诗歌中两个最主要的意象,简要说说诗人是如何在抒发自己情感的同时,体现大时代的诗情的。

【答案】16.(1)B

(2)A17.这首诗表达了对勤劳、善良、淳朴的给予“我"关怀与爱的大堰河母亲由衷的追思与感恩,诗歌饱含深情,建议您选择深情舒缓的乐曲进行配乐。例2:这首诗描写了大堰河母亲的辛苦劳作和悲惨命运,她受尽欺辱,满身疮痍,历尽沧桑,建议您选用悲愤沉郁风格的乐曲进行配乐。例3:这首诗表达了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建议您选用高亢激昂的乐曲进行配乐。动宾搭配不当开阔(拓宽、拓展)学生视野“务必"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平级关系之间要求对方一定要完成委托的事情。改为:我们恳请您拨冗参加!18.示例:“土地”和“太阳"是艾青诗歌中两个最主要的意象,《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向太阳》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揭示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寄托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的热切追求。

【解析】16.(1)本题考查生活实践。根据生活实践可知,参观前,应该了解场馆参观条件和要求,再规划路线,去参观,纪念品可以现场咨询,不必提前准备。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④是领起句,②交代艾青加入左联,⑤交代艾青入狱,①写艾青在狱中坚持创作,③写艾青的转变,即:④②⑤①③。

故选A。

17.(1)本题考查诗歌配乐风格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是一首献给保姆大堰河的诗篇。诗人叙述了这位普通中国妇女平凡而坎坷、不幸的一生,表达了对这位伟大母亲由衷的感恩之情。大堰河,也是千千万万中国母亲的代表,正是这片如同慈母一样宽阔的土地和这个伟大的祖国,尽管她受尽欺辱,满身疮痍,历尽沧桑,然而却永远不失母性和母爱伟大的光辉。本文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塑造了大堰河勤劳、善良、宽厚和淳朴的形象,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表现了对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的同情与关注,表达了对黑暗的旧世界的痛恨和诅咒。

如果配乐朗诵侧重于“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表达了对这位伟大母亲由衷的感恩之情"则可选择深情舒缓的乐曲,便于更好地传达出内心的感受;如果朗诵侧重于表现大堰河“受尽欺辱,满身疮痍,历尽沧桑”则可选用悲愤沉郁的乐曲,更能表现面对大堰河的遭遇,内心的沉重与悲愤;如果朗诵侧重于表现“对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的同情与关注,表达了对黑暗的旧世界的痛恨和诅咒"则可选用高亢激昂的乐曲,便于传达出内心情感的激荡。

(2)本题考查邀请函语言表达。

第一处:搭配不当“增强……视野”动宾搭配不当,应将增强改为“拓宽"。第二处:根据题干“同学们邀请音乐老师为《艾青诗选》朗诵会现场演奏配乐”可知,是学生邀请老师演奏配乐,表达上应敬重老师,故句中“我们恳请您务必拨冗参加"表达过于强硬,“务必”一词的意思是指一定,必须,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平等关系之间要求对方一定要完成委托的事情,此处用于邀请老师显然不合适,可删去“务必"。拨冗参加: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是敬辞。

18.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和诗歌意象的理解。解题时,需明确诗歌的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结合掌握的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震撼了中国大地,也把诗人们的诗思引向民族救亡的滚滚洪流。他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诗中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这一时期,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在这些诗歌中,诗人艾青以激越抒情的笔触,吟唱多灾多难的祖国大地和旷野农村,礼赞太阳、黎明、火把,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的痛恨以及对光明和希望的向往,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采用土地意象,表达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命运的忧伤。《北方》采用土地意象,表达对现实之痛、对祖国命运的忧虑。《黎明的通知》采用太阳意象,直抒胸臆,呼唤人们迎接光明,迎接美好的新生活。

四、写作(60分)

19.题目:取舍之间

要求:(1)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取舍之间

我轻轻摩挲手里的木雕,欣慰浅笑:一刀一刻取舍之间,尽是智慧。

“终于要和外公学木雕了!"我选了一块四方木料,想雕刻一只可爱的小猪。悠悠的木料香飘在空中,这一切好让我沉醉和期待。外公侧着身体,戴上花镜,如同运筹帷幄的大将一般,先指导我在粗胚上画草稿。

要凿粗胚了,我看着整齐的木料,舍不得下刀,“你不舍得削可不行,有舍才有得,把该去的去掉,剩下的才是应该留下的。”“雕木雕也有智慧,取舍之间,有学问着呢。"外公说得不急不缓,我陷入沉思,日常生活中也有取舍,报多个社团,哪个都想做好,反而哪个都做不好;饭桌上什么都想吃,取得多了,肚子反而不舒服,适当地舍,既大快朵颐,又得体健康。生活中关于取舍的智慧可真不少呢。

进入凿细胚的攻坚阶段,我和外公干得热火朝天:先从整体着眼,调整比列和布局,将具体形态逐步落实并成形,要为修光留余地。这个时候刀法要圆熟流畅,我举着刀的手禁不止颤抖,“噌噌”,我小心翼翼地削去小猪脖子的赘肉,“这里要留一点!"外公说得晚了,憨态可掬的小猪,已经被我削得更像瘦猴了。“不舍得削不行,削多了也不行。”我嘟囔着。“是呀,要舍也要取,舍是为了取。"哎呦喂,外公啥时候变哲学家啦”外婆打趣地说。原来,取也要勇气和魄力,在哪里取,在什么时候取,更有耐人寻味的智慧。

后面的工序修光、打磨、着色、上光。每一步都体现取舍,修得多了,不自然,修得少了,显得粗糙;外公总是不急不缓,我也学他耐着性子。轮廓逐渐清晰,毛边用砂纸反复打磨,小猪已经滑溜溜的了。轻轻涂上棕色的蜡料,一只瘦削的小猪智慧登场!

舍和得都是智慧,我和外公在雕刻木头,更在雕刻生活;有了“有舍才有取"的豁达从容,有了“要舍也要取”的通透,就有了“什么样的生活向我迎面走来,我就向什么样的生活迎面走去"的勇气和底气。

每次看到床头的瘦削小猪,想起那段和外公学木雕的时光,都欣慰地想:我学了一点木雕手艺,懂了一点取舍哲学,活得更智慧,真好!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题目有点哲学意味,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取舍”是择用和弃置,采取和放弃。事实上,取舍,是一种精神,取,是一种领悟,而舍,更是一种智慧,学会取舍,是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学会取舍意味着考生需要思考为何要学会取舍,如何去正确取舍,取舍的意义是什么。比如:当我们选择成长时,我们要放弃贪玩;当我们选择成熟时,我们要放弃单纯;当我们选择拼搏时,我们要放弃温馨;我们的一生总在不断地拥有与不断地失去之中进行取舍着,在一个个的取舍之中,我们收获了丰厚的成果。所以取舍是为了热爱、为了坚守、为了本心等等。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

(2)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明确文体。若写成记叙文则需要从生活中截取素材,找到那些既对立又有联系的事件,书写成文,比如:爸爸是警察、妈妈是医生,抗疫期间,他们和更多的奉献者一样,舍了小家,取了大家;和外公下棋,取舍之间悟道、养心;皮影戏、吹糖人、做纸伞、木雕、剪纸、评弹、戏曲的老手艺人,舍浮华,取坚守等。如果写成议论文,要注意“取和舍"舍和得”的关系,可以从生活层面上升到处世和做人方面,因为取舍、舍得既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观点可围绕“学会取舍,是生活的艺术"取舍得当,才拥有智慧人生”“有舍有得,才是生活的真实"等展开,选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从道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充分论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2024届中考二模模拟测试卷02(上海专用)

语文

(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与运用。(13分)

1.默写

(1)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

(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汽笛声响起,轮船渐渐驶离码头。柔情的江水恋恋不舍地送着远行的游子。这让离开故土的小新想起了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岳阳楼记(节选)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黄州快裁亭记(节选)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①,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②。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③,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注】①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②人有遇不遇之变:人有遇时和不遇时的不同时候。遇,指机遇好,被重用。③窃会计之余功:窃,利用。会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余功,公事之余。

2.【甲】文作者是-----;【乙】文作者是的弟弟,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哥哥的文章《》。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4.对【乙】文中画线句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读书人生活在世上,让他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到哪里都会有病痛。让他心中坦然,不用外物伤害他的本性,那么到哪里都会快乐。

B.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

C.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心中不坦然,那么去到哪里都会有病痛。如果心中坦然,不因为外物而受到伤害,那么在什么地方都会感到快乐。

D.读书人生活在世上,令他心中不坦然,那么去到哪里没有忧愁?令他心中坦然,不因外物而伤害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

5.下列对于【甲】【乙】两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首段侧重叙事,交代作记的缘由,【乙】文末段交代写作时间和作者。

B.【乙】文中楚王遇风而喜,他和【甲】文中的古仁人一样能为百姓着想、担忧。

C.【甲】文中滕子京虽遭贬谪但政绩显著,【乙】文中张君虽遭贬谪而态度超然。

D.两文作者同为北宋的文学家,两文都通过结尾处的议论表明作者的态度倾向。

6.【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的写作手法,体现出了古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两文中所展现出的内涵不同,【甲】文表达出作者一种___的积极进取态度,【乙】文中张君面对困境的做法是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从中可以看出___他的态度。

二、现代文(3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①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②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说过,古诗“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懂得和执着”。对照起来,如今短视频中的人间百态、电视电影中的光怪陆离,凭借一时的耳目刺激,固然能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但同那些积淀了千年的古典诗词相比,似乎少了些更有价值的审美层次。

③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在唐代的中央大学里就读着大量“国际学生"。日本留学生晁衡考过了唐朝的科举,一度官至节度使。他代表大唐出使本国,王维为他赋诗赠别:“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在长安国子监留学数年后科举及第,到南京出任深水县尉,写下了包含诸多诗词的《中山覆篑集》,成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之作。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围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圈”,我们便不会妄自菲薄,丢掉中华民族的自信之魂。

④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那些风格各异的五言七言,好比一颗颗时空胶囊,将千百年前人们的喜怒哀乐封装于此,穿越时空,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发现,自己和那些逝去的身影共享着中国人的古老情愫。“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位唐代的学生,好不容易抄完了课文,开始向老师撒娇:明天就是周末了,今天可以早点放我回去吗?诗中吐露的急切之情和现在的孩子们又有什么不同呢?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爱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临别赠言互相慰勉。遇到挫折时,我们仍常以“,"来自我激励……百代之下,其情一也。

⑤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在这些方块字中,汉字的音韵和诗人的情感互相激发,成为后代中国人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陶渊明在田园之间,虽箪瓶屡空,却诗酒作伴,怡然自乐;七百年后的苏东坡,在被贬的逆境之中,翻阅着陶渊明的诗集,留下了12首与“偶像"对话的《和陶诗》,从中汲取着安贫乐道、悦纳生活的能量;陆游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锐意进取,在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却仍渴望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面对铡刀,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慷慨就义……这些历久弥新的诗篇铸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

⑥现在的我们,为何还要读古诗?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选自光明网2021.12,有删改)

7.结合语境,在第④段横线中填入合适的诗句()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本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请梳理选文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分论点一:①中心论点:③

分论点二: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

分论点三:②

9.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

10.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选文哪一段的论据?加以阐述并说明理由。

长征途中,前有娄山天险,后有追兵将至。娄山关一场恶战令人心忧,而毛泽东主席则有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气与信心,正是从容不迫、英雄本色。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9分)

美食里的亲情

李俏红

①人们对于某种美食的偏好,往往与他的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有人曾经研究过,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是儿时就养成的,每个人记忆中都有饱含浓浓乡情和亲情的美食。这些美食往往与亲人们那种不求回报的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bǔ育着我们成长。

②儿时,家中的雨伞很金贵,可有一回,我因为学校布置要捡铁钉上交,放学后好不容易在一堆煤渣里找到了几根铁钉,一时高兴得忘乎所以,把雨伞落在煤渣上,等回到家后,才发现雨伞不见了。这下急得我赶紧回头找,可哪里还找得到。只好回家老实交代了“犯错误"的过程,心想被母亲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自然是免不了的。可没想到这时从里屋走出了刚来我家玩的舅舅,还没等母亲开骂,他就牵着我的手说:“走,舅舅带你去县府广场吃馄饨。”当时在我看来,舅舅就是我的“大救星”,我赶紧答应着,飞快跑出门。

③馄饨是我儿时最爱的小吃,老县府广场旁边小坡上的馄饨味道是极好的,皮薄馅嫩,味美汤鲜。因为皮薄,里面的馅能透过皮看到,加点鲜红的辣油,青绿的葱末,再撒上胡椒粉,香鲜透骨。

④馄饨一上桌我就急着入嘴,虽然烫,但香极,美极,每次我连汤都喝得一干二净。舅舅知道我最喜欢吃馄饨,所以每次到我们家来,他总会在口袋里准备零钱给我买馄饨吃。

到了后来,我就有了一种条件反射,只要看到舅舅,就知道有馄饨吃了。说来也奇怪,舅舅好像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舅舅永远和馄饨联系在一起。后来因为拆迁,那家非常眼熟的馄饨店消失了,当然,我也不像儿时一样贪恋馄饨的味道了,只是依然和小时候一样贪恋舅舅的疼爱。

⑤现在的冻米糖在市场上随时可以买,但我小时候,只有快过年时,才能吃上冻米糖。那时农村家家户户都自己做冻米糖,所以各家的冻米糖用材、味道、形状都不一样。舅舅是村里做冻米糖的好手。

⑥我最喜欢看熬糖,守在锅子边,看着糖融化成黄褐色的浆液,“咕嘟咕嘟”冒起泡泡。我就开始流口水,舅舅从小宠我,不以任何规矩要求我,他马上就会用一根大竹筷蘸上一圈糖油,还挂着细细的糖丝,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