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代文学》培训课件:第六章-南朝文学(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_第1页
大学《古代文学》培训课件:第六章-南朝文学(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_第2页
大学《古代文学》培训课件:第六章-南朝文学(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_第3页
大学《古代文学》培训课件:第六章-南朝文学(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_第4页
大学《古代文学》培训课件:第六章-南朝文学(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文心雕龙·明诗》:“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诗品序》:“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凌轹潘、左。……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年号(424—453),共三十年,这一时期出现了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为代表的作家,称“元嘉三大家”,他们的创作体现了共同的倾向:在题材方面表现了浓厚的山水之趣,注重描绘山水之美;在诗歌艺术方面,追求笔调的细腻、用典的繁富、对偶的工整和词藻的华艳,体现“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创作潮流。

后世把元嘉年间出现的这种诗风和诗体称之为“元嘉体”。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元嘉文学思想的新变,……概括起来,它形成了如下特点:一是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文,并且在反映山水题材时追求一种写实的倾向,正式奠定了我国山水文学的根基;二是文学创作由哲理化又回到感情抒发上来,又出现了重抒情的倾向;三是出现了对不同艺术风格的追求,在一个时间段内并存着不同的艺术趣味;四是有意于对文学的表现手段的探讨。”此时期值得注意的其他文学现象:1.文学科的设立《宋书·雷次宗传》:宋文帝元嘉十五年立文学馆,与儒、玄、史并列。《南史·宋本纪》:明帝泰始六年,立总明观,置东观祭酒,分儒、道、文、史、阴阳五部。2.文笔之分《南史·颜延之传》:竣得臣笔,测得臣文。谢灵运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浙江上虞县),死于广州。曾寄养于钱塘杜明师道馆中,小名客儿,15岁回建康,人称“谢客”。袭爵康乐公,人称“谢康乐”。参看《宋书》卷67《谢灵运传》。《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陈郡阳夏人。祖玄,晋车骑将军。……灵运少好学,博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在郡(临川)游牧,不异永嘉,为有司所纠。……灵运执录望生,兴兵叛逸,遂有逆志。……有司又奏依法收治,太祖诏于广州行弃市刑。……时元嘉十年,年四十九。”谢灵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力描写山水的五言诗人。在玄言诗盛行的时代,他以山水入诗,使文学更接近于现实,开拓了诗歌的领域,给病态的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极大地影响了后代。谢灵运被誉为我国“山水诗人之宗”,由他开创的山水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嶔。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操持岂独古,无闷徵在今。钟嵘《诗品》卷中评谢惠连,引《谢氏家录》: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上:谢灵运梦见惠连而得“池塘生春草”句,以为神助。予谓天生好语,不待主张,苟为不然,虽百说何益?李元膺以为反复求之,终不见此句之佳,正与鄙意暗同。盖谢氏之夸诞,犹存两晋之遗风,后世惑于其言而不敢非,则宜其委曲之至是也。大抵诗话所载,不足尽信。“池塘生春草”,有何可嘉,而品题百端不已!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具体说来,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从写意到摹象1.声色的描绘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2.拟人的修辞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白芷竞新苔,绿苹齐初叶。(《登上戍石鼓山》)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一篇篇旅行日记,而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二、从启示性到写实性《文心雕龙·明诗》:情必极貌而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沈德潜《说诗晬语》: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陶渊明的诗歌,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陶诗中的物象描写,常采用白描的手法,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但在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则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谢灵运在文学史有着重要的地位,此由一些并称如“陶谢”、“颜谢”、“鲍谢”、“大小谢”、“三谢”等即可略知一斑。钟嵘誉之为“元嘉之雄”,并列其诗为上品。南宋诗论家严羽亦极其推崇他的诗作,《沧浪诗话·诗评》有“谢灵运之诗,无一篇不佳”之谓。山水诗的文学价值1.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附论山水诗启发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美学的角度去亲近大自然,发现和理解大自然。它的出现,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这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美学史上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2.山水诗的出现,改变了“诗言志”的传统,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的诗教观,为诗歌走向纯审美的艺术化铺平了道路,南朝诗歌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正是随着山水诗的建立而产生的。鲍照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东海(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郯[tán]城),曾任临海王刘子顼记室参军,死于乱军。《宋书》有传。文集常见版本:钱仲联《鲍参军集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上海古籍1980。

《南史·鲍照传》:“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文辞赡逸。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照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义庆奇之,赐帛二十匹,寻擢为国侍郎,甚见知赏。迁秣陵令,文帝以为中书舍人。上好为文章,自谓人莫能及,照悟其旨,为文章多鄙言累句。咸谓照才尽,实不然也。临海王子顼[xū]为荆州,照为前军参军,掌书记之任。子顼败,为乱兵所杀。”鲍照曾官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与谢灵运并称“鲍谢”,后人称其诗为“七言之祖”。诗、赋、散文都很出色,多有名篇。诗歌为其主要创作成就,现存诗在200首以上。五言乐府诗很有名。鲍照诗歌最为主要的内容是表现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抒发愤世嫉俗之情。鲍照诗歌从题材上看大致包括:(1)咏怀诗(《拟行路难》其四、其五)(2)边塞诗(《代出自蓟北门行》)(3)讽刺诗(《代放歌行》、《拟古》其六)(4)爱情诗(《拟行路难》其三)(5)咏物诗(《梅花落》、《拟行路难》其二)(6)山水诗(《登庐山》、《登庐山望石门》)《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鲍照在诗歌史上的贡献在于:(1)大力创作乐府诗(八十多首,近占其诗的半数),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2)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丰富了七言诗的内容,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开始自由换韵)(3)诗风俊逸豪迈,笔力雄健,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且又自创格调,“开人世之未有”(陆时雍)。鲍照诗歌以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一扫南朝柔弱绮丽的诗风,从而在中国诗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李白《行路难》其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全袭鲍诗。杜甫曾以“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来称美李白。颜延之颜延之(384-456),字延年,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少孤贫,居负郭,室巷甚陋。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饮酒不护细行,年三十,犹未婚。”“居身清约,不营财利,布衣蔬食,独酌郊野,当其为适,傍若无人。”他与谢灵运并称“颜谢”,与谢灵运、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是元嘉体的代表作家。其诗文雕词炼句,好用典故,人谓“铺锦列绣”、“雕缋[huì]满眼”。诗歌:《北使洛》、《还至梁城作》、《五君咏》(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秋胡诗》(九章长篇叙事)延之好酒疏诞,不能斟酌当世,见刘湛、殷景仁专当要任,意有不平,常云:“天下之务,当与天下共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辞甚激扬,每犯权要。谓湛曰:“吾名器不升,当由作卿家吏。”湛深恨焉,言于彭城王义康,出为永嘉太守。延之甚怨愤,乃作《五君咏》以述竹林七贤,山涛、王戎以贵显被黜,咏嵇康曰:“鸾翮有时铩[shā],龙性谁能驯。”咏阮籍曰:“物故可不论,途穷能无恸。”咏阮咸曰:“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咏刘伶曰:“韬精日沉饮,谁知非荒宴。”此四句,盖自序也。湛及义康以其辞旨不逊,大怒。《嵇中散》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刘宋时期其他诗文作家谢惠连(397—433):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谢灵运族弟,与谢灵运、谢朓合称“三谢”。《雪赋》为其名作。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河南淅川)人,撰《后汉书》百二十卷,《宦者传论》等文为历来传诵的作品。谢庄(421—466):字希逸,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著述甚丰,《月赋》为咏物写景的名作。

永明体与谢朓永明体“永明体”的核心——声律

永明是齐武帝萧赜(zé)的年号(482-493),永明体是永明年间形成的新诗体,主要是五言诗,又叫新体或新变体,其特点是注重声律和对仗,要求严格遵守“四声八病”作诗,代表人物是沈约、谢脁(tiǎo)、王融等。永明体是由古诗到律诗的过渡形态,为促进诗歌向近体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南齐书·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gǔ],汝南周颙[yóng]善识声韵。约等文章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陆机《文赋》:“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年少中谢庄最有其分,手笔差易,文不拘韵故也。吾思乃无定方,特能济难适轻重,所禀之分,犹当未尽……”“永明体”是第一次将四声原则运用到了诗歌领域,形成了五言新体诗,不仅与参差错落、句式长短不一的古诗不同,并且与汉魏时平整的五言古诗也不尽相同,故又称“新体诗”。永明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意义:

永明体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是古体诗通向近体诗的桥梁,反映了诗歌由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趋势,为格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它过于强调声律,容易把创作引向唯美主义道路。沈约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等职,梁时官至尚书令,领太子少傅。他出身于世居江东的世族,但早年因遇家难而流寓孤贫,乃发愤向学,四十岁以前,在仕途上颇坎坷,四十岁以后,则比较顺畅。他年寿既长,官位又高,因此,在齐梁之际,他是文坛上公认的领袖人物。沈约博通群书,著《宋书》一百卷,精晓音律,撰《四声谱》。与谢脁等创“永明体”,并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在诗歌创作方面,沈约是永明新体诗的主要实践者,但其诗的艺术价值并不高,钟嵘《诗品》批评以他为代表的作品“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甚为中肯。钟嵘也肯定了他的诗歌“长于清怨(凄清幽怨)”的审美特点,此主要体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诗等,前者如《登玄畅楼》、《秋晨羁怨望海思归》、《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后者如《别范安成》。《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清人沈德潜对此诗有“一片真气流出,句句转,字字厚”的极高评价。谢脁谢脁(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与同族前辈谢灵运均擅长山水诗,并称“大小谢”。“竟陵八友”之一,曾为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有《谢宣城集》。后因被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致死,仅36岁。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谢脁的创作以山水诗著称。其诗受谢灵运影响较大,达到了比较优美完整的境界而更臻于成熟。但存在题材较为狭窄、多佳句少佳篇的毛病,且笔力贫弱,故《诗品》谓之:“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zhì],此意锐而才弱也。”谢脁诗继承了大谢诗歌细致、清新的特点,同时彻底克服了大谢诗歌的不足,摒弃了那些繁芜庞杂的玄言成分,避免了大谢诗的晦涩滞板及情境割裂之弊。他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大、小谢不同风格及形成原因:一、大谢胸怀远大,学识渊博,思想受“儒道佛”影响深,诗歌常带有一个玄言的尾巴。谢朓因家世关系,虽仕途顺利,但对险恶的政治现实深有畏惧,因而性格软弱谨慎,处事犹豫,唯求自保。所以诗中感情大多表现出迷惘忧伤,写景多清丽悠远,极少强烈激荡的情绪,极少有尖锐的线条、刺目的色彩和跳动不宁的形象。二、大谢受古典作品如《诗经》、楚辞影响较深,受玄理影响较重。小谢受民歌影响较多,又涵以文人的素养,使之摆脱俚俗风格。语言在浅近中呈精彩,意蕴在明晓中显婉转,声韵色彩清新、和谐、活泼,更接近于唐代诗歌。对唐诗影响很大。李白、杜甫都为之倾倒。“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严羽《沧浪诗话》《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谢脁是永明新体诗的重要实践者,他的创作推进了诗歌形体的发展。在他的诗中,出现了不少形制短小如五言四句的小诗(如《玉阶怨》等),构思、意境、风格等方面皆已趋近唐诗。

“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集中概括了他对诗歌美的新追求和新创作。这样,清丽的语言、婉约的情致、新巧的构思以及更为讲究炼字炼句的艺术化即成为永明体的重要标志,这种变化使我国古代诗歌向前迈进了极富意义的一步。谢朓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他不仅在当时就享有盛名,而且对后来唐诗的繁荣也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李白:“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书叔云》)“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谢朓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杜甫:“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谢朓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吹听嘘。”(《寄岑嘉州》)萧齐时期的其他作家任昉(460—508):字彦升,乐安博昌(山东寿光)人,“竟陵八友”之一,与沈约一长于诗一长于文,故有“沈诗任笔”之称。江淹(444—505):字文通,诗善拟古,并长于抒情小赋,《别赋》、《恨赋》为名篇。有《江文通集》。孔稚珪(447—501);字德璋,会稽山阴(绍兴)人,官至太子詹事,有《孔詹事集》,《北山移文》为名作。齐梁诗人集团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势力达到鼎盛,一些名门望族世代习文,注重家族内部的文化教育,并由此而形成了诸多以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王、谢可为代表。刘宋之际,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回归,以门阀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也逐步向以宫廷和诸王势力为中心的文学集团转变。一、南齐竟陵王萧子良集团“竟陵八友”,因聚集于建康鸡笼山西邸,又称西邸文士:《梁书·武帝本纪》: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焉,号曰“八友”。二、梁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集团萧衍(464-549),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代开国皇帝。工书法,通音律,笃信佛教,重用文士,提倡文学创作,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梁书·文学传序》:高祖聪明文思,光宅区宇,旁求儒雅,诏采异人,文章之盛,焕乎俱集。每所御幸,辄命群臣赋诗,其文善者,赐以金帛,诣阙庭而献赋颂者,或引见焉。其在位者,则沈约、江淹、任昉,并以文采,妙绝当时,至若彭城到沆、吴兴丘迟、东海王僧孺、吴郡张率等,或直入文德,通燕寿光,皆后来之选也。

萧统(501-531),字德施,武帝长子。立为太子,早卒,谥“昭明”,后人习称“昭明太子”。《梁书·昭明太子传》: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萧统主持编撰的《文选》(或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收录了自先秦至梁代七百多年间、一百三十多位作家(及少数无名氏)的七百余篇作品,分为三十卷,三十八类文体。《文选》编选的标准是:(1)不选“经”、“史”、“子”类文章(赞论除外),一定程度上把文学与非文学作品加以区分;(2)“事出于沉思,义归于藻翰”,文质兼备而注重形式美、辞藻美,体现丽而不浮、典而不野的鉴赏倾向。隋以后,研治《文选》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称“文选学”或“选学”。唐至宋初,《文选》被作为诗赋取士的主要教科书和士人必读之书,对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杜甫曾有“精熟《文选》理”之说)。《文选》重要的注本有“李善注”(唐高宗时李善所注,引书达1700多种,侧重语源和典故)、“五臣注”(玄宗时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所注,侧重疏通文义)、“六臣注”(宋人合李善注与五臣注而成)。选学自王安石变法以新经学选士而衰,清代再度兴盛,五四时期所谓“选学妖孽”与“桐城谬种”一道受到批判。(梁)萧统编,(唐)李善、吕延济等注.六臣注文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96(4)《文选》文体分类略例:赋,诗,骚,七(纯文学文)诏,册,令,教,文(下行公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上行公文)书,(移),檄,(难);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一般应用文)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悼亡文字)

何逊(466-519),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官至尚书水部郎,世称“何水部”。

诗风清雅婉转,不尚藻饰,对仗精巧,音节和婉,比较接近谢朓而稍显平弱。从镇江州与故游夜别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诗风清拔,有古气,擅长边塞诗,是鲍照之后,南朝最重要的边塞诗人。入关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是时张博望,夜赴交河城。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三、梁简文帝萧纲文学集团:

萧纲(503-551)字世缵,武帝第三子。萧统死后,被继立为太子。侯景叛乱,武帝困饿而死,萧纲做了两年傀儡皇帝(简文帝),后被侯景杀害。萧纲文学上主张“立身之道与文章异”,提出了“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的重要观点。《隋书·经籍志四》:梁简文之在东宫,亦好篇什,清辞巧制,止乎衽[rèn]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后生好事,递相仿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梁书·简文帝纪》萧纲谓:“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靡,时号‘宫体’。”

代表人物是萧氏父子(衍、统、纲、绎)、徐氏父子(摛、陵)、庾氏父子(肩吾、信)等。宫体诗“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太子东宫时期,其创作风气则更早,宫体诗在梁、陈之世发展到高峰。内容主要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题材主要是咏物和描写女性。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柔靡缓弱,艺术上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对后来律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符合律诗格律的已占40﹪)。其语言的风华流丽、对仗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同样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但其颓靡柔弱的诗风则不足为训。萧纲《咏内人昼眠》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簟纹生玉腕,香汗浸红纱。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徐庾体指南朝梁文学家徐摛(chī)、徐陵和庾肩吾、庾信为代表的诗风和文风。《北史·庾信传》曰:“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其作品风格淫靡浮艳,多奉和应制之作。庾信后期的诗文,内容和风格都有极大的变化,则另当别论。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