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通论培训课件-第六讲:音韵常识_第1页
音韵学通论培训课件-第六讲:音韵常识_第2页
音韵学通论培训课件-第六讲:音韵常识_第3页
音韵学通论培训课件-第六讲:音韵常识_第4页
音韵学通论培训课件-第六讲:音韵常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音韵常识“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明·陈第《毛诗古音考·自序》(中华书局,1988,P7)音韵概说思考:以“台”为声符的形声字有哪些?到底是“踌躇”、“踌蹰”、“踟躇”还是“踟蹰”?四川话里“调头、一亩田、解放军、螃蟹、街道、很”等读音和普通话差别之大,为何?到底是“伏羲”还是“庖羲”?为什么有的人说“想”“四”听起来刺耳?现在的声母到底是怎么发展来的?为什么《春江花月夜》读起来不顺口?是不押韵么?一、为什么要懂一点汉语古音?1、阅读古书2、方言调查3、形声字的声符问题二、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1、声母——一個音節的第一個音素——21個輔音聲母2、韵母——声母以外的部分——单韵母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养、翁、好3、声调——聲音的高低升降變化——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音韵学被称为“绝学”,是一门学科,它是研究汉语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问。这门学科的根本任務,是重建上古、中古、近古漢語的語音系統,揭示從上古到中古、到近古,再到現代的語音演變過程。三、汉语古音的分期1、上古音——兩漢以前以《诗经》《楚辞》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为任务。2、中古音——魏晉到唐宋《切韵》《广韵》3、近古音——宋元明清《中原音韵》汉语古音分期(一)古音学(上古音)古音学研究的是上古音。“古音学”的“古”是相对于中古(唐代)而言,研究上古(周秦两汉)的语音系统。以《诗经》、《楚辞》等韵文为主要材料,研究上古韵部系统;以形声字为主要依据研究上古声母系统。(二)今音学(中古音)今音学研究的是中古音,“今音”指中古音,“今”指中古时期,即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今音学是以《切韵》一系的韵书和韵图为主要材料,研究中古时期的语音系统。(三)等韵学以宋元及其以后出现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探讨等韵图的编制与演变、音理与音系,这门学课叫等韵学,古人按照一定的音理给韵母划分的类别,称为“等”,古人给韵母分四等,哪一等与哪些声母相拼,都有一定的规律,所以“等”又与声联系起来了。实际上,“等韵学”就是分析发音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近似今天的“语音学”。(四)北音学(近古音)现代学者以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近古(元明清)的语音系统。这门学问称北音学。《中原音韵》音系是现代的北京语音系统(国语、普通话)的直接来源。传统音韵学没有“北音学”,由于古人崇古,元明清的学者当时的语音不屑一顾,不研究当代音。古代汉语的注音方法

1、譬况:即打比方、作比较或描写法来给汉字注音。《公羊传》:“曷爲或言而,或言乃?”何休注:“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浅。”《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高诱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2、读若:借用读音相近的另一个字来说明被注字的读音。

珣,读若宣。(说文·玉部)觭,读为奇伟之奇。(郑玄注《周礼·太卜》觭梦。)嬗,音如蝉。(《汉书》服虔注)珛,读若畜牧之畜。(说文·王部)读若法注音的准确,有的只是近似,而且还与假借相混。3、直音:直接用一个同音字来给另一个被注字注音。《史记·礼书》:“万民和喜,瑞应辨至。”正义:“辨,音遍。”《汉书·高帝纪》:“高祖爲人,隆准而龙颜。”颜师古注:“准音拙。”

瑊,音金鹹(二字合體)。……玏,音勒。(顏師古注《漢書》)“瑊”人們不認識,但“金鹹”字人們依然不認識。有些字找不到同音字,如“抽”、“买”遇到这种情况,就只有用“声调定音法”来给汉字注音。如:“抽,丑平。……买,埋上。”(《九经字样》)4、反切(最先进最科学最普遍)陈澧:“切语之法,以二字爲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X,AB反。X,AB切反切的起源与创制:土生土长说——双声叠韵外来说——翻译梵文佛经醢:呼改切。Hū+gǎi→h+ǎi→hǎi眷:居倦切。Ju+juàn→j+uàn→juàn康:苦冈切。Kǔ+gāng→k+āng→kāng哀:乌开切。φu+kāi→φ+ai→āi妪:衣遇切。晻:乌感切。欢:呼官切。反切的缺陷与改进缺陷:语音的演变:语音的演变,用时音切不出被切字读音。如“奚,胡鸡切”同一声、同一韵的用字繁多,掌握的难度较大。简单的汉字用复杂的字标音。如“辨,薄泫切”bo+xuàn→biàn

改良:一是改换切语用字。二是改进反切的方法,减少切语用字。注音方法的革命,是注音字母。用一些符号分表示声母、韵母。声韵母一拼即可成音。注音字母:勹、夂、冂……这是受日本文字的启发而发明的。这套注音字母同日文的片假名很相像。解放后,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1958年创立了《汉语拼音方案》。到目前为止,它是最先进的最科学的注音工具。古代汉语的声母考求上古声母的依据形声字如以“工”为声符的字,有:贡、缸、江、杠、功……尽管今天读来这些不完全同一个声母,但古代都属古“见”母字[k]。异文后人引用前人的文章语句,某些字与原书中的字可能不一样,用了另外的字来代替,这种情况叫做“异文”。异文是字形不同,而读音相同。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异文也有可以到后来读音相同。由比如《诗·邶风·谷风》“凡有丧,匍匐救之。”后来,《礼记.·檀弓》引用时,写成“凡民有丧,扶服救之。”《孔子家语》引用时,写成“扶伏救之。”据此可以断定,匍、扶,上古同音,匐、服、伏,上古也同音,古读汉代注音方法多用直音法,如果要注明一个汉字的古代读音,术语就是“古读”。如“古读猪如都”。可判定“猪、都”古代同音,即声母zh、d同一。又如“古读廛如坛”。(除-涂)声训用同音字或音近字解释字义,叫声训。如“雅,夏也。”“邦,封也”。“法,逼也。”这些声训,许多情况下声母音应该是相同的。古代汉的声母常识1、字母——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

帮、布、补、北、边、巴——帮端、都、丁、多、当、得——端唐末五代的一个各尚守温,用30个汉字代表当时汉语的30个声母。宋初,有人又增加6个汉字声母,遂成36声母,每个字代表一个声母。音韵学上习称“传统36字”母或“守温36字母”。这36字母影响很大。三十六字母: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

知澈澄娘唇音: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齿音: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喉音:影喻晓匣半舌:来半齿:日2、五音和七音

五音:音韵学家按照发音部位的不同,将声母分爲喉、舌、齿、唇、牙五类,称爲“五音”。宋代郑樵在《通志·七音略》中力主从五音中分出半舌(来母)、半齿(日母),再加上原来的五音,于是成为七音。3、清浊方以智《通雅》卷五十“切韵声原”:将以用力轻为清,用力重为浊乎?将以初发声为清,送气声为浊乎?将以啌喉之阴声为清,嘡喉之阳声为浊乎?江永《音学辨微·辨清浊》:清浊本于阴阳。一说清为阳,浊为阴,天清而地浊也。一说清为阴,浊为阳,阴字影母为清,阳字喻母为浊也。当以前说为正。清浊——根据发音方法的不同区分出来的类别。

清音,就是不带音的声母,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声母,也称为幽音。

浊音,就是带音的声母,即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声母,也成为响音。1.古无轻唇音——清·钱大昕提出,上古没有轻唇音声母。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在上古读作重唇音帮、滂、并、明。重唇,即今之“双唇音”,如普通话的b,p,m。轻唇,即今之唇齿音,如普通话的f,以及一部分-w,-v.有关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论语》:“子贡方人。”郑康成本作:“謗人”《左傳》:“奉壺飲冰以蒲伏焉。”《释文》:“本又作‘匍匐’。蒲,本亦作‘扶’。”《水經注·漢水》:“文水即门水也。”相如奉璧奏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奉,古读重唇,即“捧”。非——悲反——版甫——補分——盼、扮、貧、盆每——侮亡——忙輔、甫——鋪、補今广东人读晚为满音;四川话把灰尘到处飞扬叫pōng灰,可能这是个风字,这里作动词,古无轻唇音,应会念成pōng。w(广东)——m不——弗庖羲——伏羲南无阿弥陀佛——2、古无舌上音——清·钱大昕提出,上古没有舌上音声母。舌上音声母知、澄、彻在上古读作舌头音端、透、定。枚乘《七发》:“踰岸出追。”李善注:“追,古堆字。”《尚书》:“笃不忘。”《释文》云:“本又作竺。”带—滞兆—桃是:提、緹、醍;單:戰、嬋、禪者:煮、猪、着、箸、都、赌、睹台:胎、苔、怠、治、笞、始堂——瞠揣——湍带——滞池——他除——途兆——桃、逃、挑轴、抽——笛、迪方言:躂(dá)仆爬——摔跤摘(dǎi)下——摘下3、娘日归泥

由章炳麟在其《国故论衡中》提出,“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支别,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即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日”二母在上古均读作“泥”母。弱_溺贰_腻而_耐尔_你若_诺譲_孃、酿(浪、粮、朗、郎等从“良”得声,“良”古来母)古代汉语的韵

韵母——汉语的一个音节除了声母以外的部分。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韵——古代韵书中的“韵”不计介音,即只要韵腹、韵尾相同就算同韵;此外,许多古代韵书的是要计声调的,即使韵腹、韵尾相同而声调不同也属不同的“韵”,例如“东、董、送”。

韵目——韵的标目。“东、同、童、桐、中、忠、衷”等字主要元音、韵尾及声调相同,归并爲一个韵,在这些字中选取“东”爲这个晕的名称,“东”就是这个韵的韵目。

韵摄——“摄”,取其“统摄”之意。把主要部分读音相同(韵尾相同、韵腹相同相近)的几个韵归并爲一个大类,每个大类选取一个字作爲名称,这个类就韵摄。如:无名氏的《四声等子》把《广韵》206韵归纳为十六摄,即“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开合、洪细、四呼“开合”以发音前的唇形爲标准划分,凡发音前有圆唇动作的爲合口,否则爲开口。

江永:“音呼有开口合口,合口者吻聚,开口者吻不聚。”凡是韵头代[u]或者主要元音是[u]的,叫合口呼。凡是韵头不带[u]且主要元音不是[u]的,叫开口呼。

四呼“凡音自内而外。初发于喉,平舌舒唇,谓之开口;举舌对齿,声在舌腭之间,谓之齐齿;敛唇而蓄之,声满颐辅之音,谓之合口;蹙唇而成声,谓之撮口。”“洪细”以发音时开口度爲标准划分,凡开口度大的是洪音,否则是细音。开口洪音…………开口呼(无介音)开口细音…………齐齿呼(i介音)合口洪音…………合口呼(u介音)合口细音…………撮口呼(ü介音)• 关于洪音、细音• 细音与z\c\s相拼,即z\c\s声母拼i、ü或i、ü起头的韵母,叫做尖音。如把“尖、千、先”读作ziān、ciān、siān,如“谢谢”读作siesie。细音与j\q\x相拼,即j\q\x声母拼i、ü或i、ü起头的韵母,叫作团音。如把“尖、千、先”读做jiān、qiān、xiān• 到了近古音,中古音声母因韵母发生腭化现象。• 腭化,指发某一辅音时﹐因舌面抬高﹐接近硬腭﹐具有舌面音色彩。• 普通话的舌面音j\q\x,有两个来源:z\c\s和g\k\h• 即,在细音(i\ü)前,z\c\s和g\k\h腭化为j\q\x普通话不分尖团,只有团音——尖团合流尖音舌面化為團音,如“尖千先”讀作“堅牽掀”。自己——jiji浒——许京剧——(四川话)咸——嵌——敲门——睡觉——解手——项鍊——街道——螃蟹——牛角——(湖南话)抓、

耍、

刷、

说老师(xi),这(ji)这个字(ji)我认不到。洗(si)脸——年初一晨,给小儿洗脸,小儿说:我要爸爸先死(洗),妈妈后死(洗),妈妈死(洗)了我死(洗),最后姐姐(zie)死(洗)。大人闻之大骇,即覆盆水,小儿又惊呼:“呵,这下(ha)都死(洗)不成。阴、阳、入

阴、阳、入是一组韵尾分类的概念。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如“支、鱼、齐、蟹、果、假、尤”等。

阳声韵――以鼻音[-n]、[-m]、[-ŋ]收尾的韵。如“东、江、阳、梗,真、元、侵、凡”等。

入声韵――以清塞音[-t]、[-k]、[-p]收尾的韵。如“屋、屑、凡”等。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1之Ə职Ək蒸Əŋ2幽u觉uk冬uŋ3宵o药ok4侯כ屋כk东כŋ5鱼a铎ak阳aŋ6支e锡ek耕eŋ7脂ei质et真en8微Əi物Ət文Ən9歌ai月at元an10缉Əp侵Əm11盍ap谈am

对转:由清代戴震提出,在陰、陽、入三類韻部中,同类韵部,主要元音相同,可以互相转化,即“阴←→阳”、“阴、阳←→入”。音韵学家把这种转化叫做“阴阳对转”。

旁转:在阴、阳、入三类韵部中,韵尾相同,同类而向相邻韵部转化,即阴声韵转为邻近的阴声韵,阳声韵转为邻近的阳声韵,入声韵转为邻近的入声韵等,音韵学家叫做“旁转”。哄骗——诖

(hō)某人——一亩田——很多——嘿多对门——dong谋划——杉木——shamu[an]摆——ban皱——zong螃蟹——更——改根——基兴——起逆——迎对转古代汉语的声调《梁书·沈约传》: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南齐书·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臣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调值——指音節高低昇降曲直長短的變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唐·处忠和尚《元和音谱》:“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平仄——是古人把四声运用文学上的产物。平指平声,又叫舒声。仄指上、去、入声,又叫促声。

王力《汉语诗律学》:“平声是长的,不升不降的;上、去、入三声都是短的,或升或降的。这样,自然地分为平仄两类了。’平’指不升不降,‘仄’指的是‘不平’(如山路之险仄),也就是或升或降。”平、上、去三声是调值的高低升降,入声实际上与韵类有关,是带塞音韵尾的音节。韵书简介研究中古音的依据主要是韵书。韵书是我国古代一种按韵母编排的字典。韵书的特点是把同韵或同音的字编排在一起,便于写诗填词的人选字押韵。汉以前没有发现韵书。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国,和尚们翻译佛经,从梵文得到启示,创造了反切;南北朝时期,周顒[yóng]、沈约等人又发现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南北朝时期,追求文学形式美,要求声律严格。这三个方面的条件,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韵书也就应运而生,而且这一时期真是音韵蜂出。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隋代陆法言执笔的《切韵》,书成于隋代仁寿元年,即601年。这部书实际上可以说是集体创作,而且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它标志着汉语音韵学的成熟。《切韵》系韵书

孙愐《唐韵》李舟《切韵》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