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
调整在维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反不正当竞争法》。
广义:还包括有关配套法规:※《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
※《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等。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特征(一)概念:是指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二)特征:
1、不正当竞争行为是一种竞争行为
2、行为主体是经营者。
3、行为性质具有违法性。
4、行为结果具有社会危害性。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
(一)商业混淆行为1、商业混淆行为的概念又称假冒或欺骗性交易行为,是指经营者采取欺骗手段从事交易,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混淆,造成或足以造成购买者误认误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2、商业混淆行为的表现(1)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2)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3)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页等;(4)其他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二)商业贿赂行为
1、商业贿赂的概念商业贿赂行为,是指经营者为了争取交易机会,秘密给予交易对方有关人员或能够影响交易的其他人员以财物或其他报偿的行为。2、商业贿赂行为的构成要件:教材
(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1.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的概念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以及经营者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行为。2.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的表现(1)虚假的商业宣传。(2)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3)帮助他人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四)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1、商业秘密的概念
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效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2、商业秘密的特征
保密性;
经济性;2、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1)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入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4)教唆、引诱、帮助他人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五)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1、有奖销售行为的概念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以提供物品、金钱或其他报偿作为奖励,刺激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行为。主要包括附赠式有奖销售和抽奖式有奖销售两种形式。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包括2种形式:2、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表现(1)所设奖的种类、兑奖条件、奖金金额或者奖品等有奖销售信息不明确,影响兑奖;
(2)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3)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万元。(六)诋毁商誉行为
1、概念是指经营者通过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等不正当手段,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从而削弱其竞争力,为自己取得竞争优势的行为。
2、构成要件(1)在主观上,经营者是故意的。(2)在客观上,经营者采用了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的手段,实施了诋毁商誉行为。如果经营者散布对竞争对手不利的事情,但不属于无中生有或故意歪曲,而是客观事实,这也不能构成诋毁商誉行为。(3)诋毁商誉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同业竞争者的商业信誉和商品信誉。
(七)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实施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不正当竞争行为:(1)未经其他经营者同意,在其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中,插入链接、强制进行目标跳转;(2)误导、欺骗、强迫用户修改、关闭、卸载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3)恶意对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实施不兼容;(4)其他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
四、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机关
1、县级以上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部门。(二)监督检查部门的调查措施:教材
五、法律责任(一)民事责任——损害赔偿责任
被侵害的经营者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
经营者恶意实施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1倍以上5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
应包括经营者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权利人500万元以下的赔偿。(二)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形式主要有: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营业执照;责令改正;给予行政处分等。经营者以及其他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违反法律规定,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需要承担的行政责任要视其违法情节而定。
(三)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对违法行为者最为严厉的法律制裁,适用于那些对其他经营者、消费者和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严重、情节恶劣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二节反垄断法一、反垄断法概述(一)垄断的概念和垄断行为是指经营者凭借经济优势,在相关市场内,通过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等行为,达到排除或限制竞争的市场状态。《反垄断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三个方面:(1)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3)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二)反垄断法的概念及其适用范围广义上的反垄断法,是指调整在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市场监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上的反垄断法仅指《反垄断法》。本书所称反垄断法主要是指狭义层面的反垄断法。《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包括两个方面:(1)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垄断行为;(2)在中国境外发生的,对国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垄断行为。
(三)反垄断机构(1)反垄断委员会。(2)反垄断执法机构。国务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反垄断统一执法工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设立“反垄断执法一司”“反垄断执法二司”,分别负责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等反垄断执法工作;依法对经营者集中行为进行反垄断审查。(3)行业协会。
二、垄断协议(一)垄断协议的概念垄断协议,是指经营者之间达成或者采取的旨在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即一些国家所称的“卡特尔”。(二)垄断协议的种类根据当事人之间是否具有竞争关系,可以把垄断协议分为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1.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协议。《反垄断法》第十六条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下列垄断协议:
(1)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价格竞争是经营者之间最重要、最基本的竞争方式,因此,经营者之间通过协议、决议或者协同行为,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的行为,是最为严重的反竞争行为。
(2)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3)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4)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5)联合抵制交易。又称集体拒绝交易,即协议各方联合起来不与其他竞争对手、供应商或者销售商交易。(6)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2.纵向垄断协议是指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之间达成的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协议。纵向垄断协议发生在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经营者之间。《反垄断法》第十七条规定,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1)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2)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3)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三)垄断协议的豁免是指经营者之间的协议、决议或者其他协同行为,虽然有排除、限制竞争的影响,但该类协议在其他方面所带来的好处要大于其对竞争的不利影响,因此法律规定对其豁免,即排除适用反垄断法的规定。《反垄断法》规定: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的协议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本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1)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2)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3)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4)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5)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6)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7)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属于前款第(1)项至第(5)项情形,不适用本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的,经营者还应当证明所达成的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并且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即属于这五种情形的垄断协议,不是可以当然豁免,还要符合一定的条件。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一)市场支配地位1.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反垄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2.市场支配地位的推定《反垄断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1)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1/2的;(2)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2/3三分之二的;(3)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3/4四分之三的。有前款第(2)项、第(3)项规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1/10的,不应当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滥用其支配地位,从事排除、限制竞争的市场行为。其特点是:(1)行为主体具有特定性。(2)行为本身的反竞争性。《反垄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1)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2)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3)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4)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5)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6)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7)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四、经营者集中(一)经营者集中的概念和形式经营者集中,是指经营者通过合并、兼并及购买竞争对手股权或资产等方式进行的企业行为。《反垄断法》规定,经营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1)经营者合并;(2)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3)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二)经营者集中的申报由于经营者集中有可能导致排除和限制竞争,不少国家都对经营者集中有一定的政府管制,主要是采取申报审查制度。从国外的立法和执法实践看,一是采取事前申报,二是采取事后申报,三是采取全部自愿申报,事前事后均可。我国采用了事前申报的强制申报制度。经营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教材。(三)经营者集中的审查因素《反垄断法》规定,审查经营者集中,应当考虑下列因素:(1)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2)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3)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4)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5)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6)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为应当考虑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其他因素。
(四)经营者集中的的豁免经营者集中具有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公司资产转让协议模板
- 2024年度旅游大巴租赁服务协议
- 2024年员工派遣服务协议
- 2024赛季足球场租赁协议范本
- 2024年建设工程委托代理协议
- 2024年科技支持服务协议样本
- 2024隔音设施安装及施工协议样本
- 店铺租赁经营规范协议2024年
- 2024年采购协议模板与协议细则
- 2024年店面房租赁协议样本
- 古希腊文明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复旦大学
- 2024年山东济南地铁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医疗护理品管圈QCC成果汇报之提高住院病人健康宣教的知晓率(问题解决型)
- 日照市重点支柱产业情况
- 儿童过敏性休克ppt课件
-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费用明细报表范文
- 腹腔镜设备的使用和保养PPT课件
- PRTV方案(完整范本)
- 知识产权贯标工作总结
- 窗边的小豆豆.ppt
-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pH的应用与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