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混流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雨污混流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雨污混流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雨污混流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雨污混流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雨污混流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及规范1.1设计依据1)业主的设计委托书2)工程范围内的地形图(1:500)3)《重庆市涪陵区排水专项规划(2020-2035)》4)可研、方案及初设阶段专家审查意见;5)《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6)《重庆市市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22年版)》7)《涪陵区青龙山片区雨污混流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重庆大恒工程设计有限公司2023年9月)8)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指令性规划文本等。1.2主要规范及规程(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2)《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3)《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5)《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07-2022)(6)《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7)《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8)《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9)《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1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1)《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1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13)《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14)《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15)《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重庆市规划局2018.03.01)(1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7)《重庆市建设工程领域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通告》(2019年版)(18)《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要点》(2019年版)(19)《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勘察设计——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技术手册》(2021年版)(20)《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1.3对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工程设计无违反规范强制性条文的情况。2、工程概况2.1项目概况项目名称:青龙山片区雨污混流改造工程建设地点:重庆市涪陵区建设范围:项目为涪陵区青龙山片区雨污混流改造工程,主要为水务局办公楼至鹅颈关段雨水管改造。本次设计中排水系统改建雨水箱涵B*H=1.5m*1.5m共677米,雨水箱涵B*H=1.8m*1.8m共542米,雨水箱涵B*H=2.0m*2.0m共406米,d600新型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共63米,以及雨水口和支管连接、土石方开挖、回填、路面恢复等配套工程。2.2自然环境条件本项目地勘报告暂未完成,以项目附近地块地勘资料作为本项目自然环境条件参考:2.2.1地形地貌项目位于涪陵主城区,市政道路发达,道路交通便捷。项目区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地形坡角5°-25°,局部发育陡坎地貌。场地无地表水体,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2.2.2水文气象涪陵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湿度大、春旱、夏热、秋多绵雨、冬干多雾的特点。据涪陵区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8.17℃,极端最低气温-1.5℃(1977年1月29日),最高气温43.0℃(2006年8月15日)。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40.2mm,但雨量在时间上分布不均,5-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65%-70%,且多大雨、暴雨,最大年降雨量为1600mm,最小年降雨量为823mm,最大日降雨量为127.00mm。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为108mm。2.2.3地质构造项目区内多被第四系土层覆盖,局部陡崖见基岩出露,岩层产状为240°L8°,岩体中见两组构造裂隙Ll产状为110°L80°,微张~闭合,无充填,延伸5~15m,间距1~4m;L2产状为350°270°,微张~闭合,无充填,延伸2~6m,间距3~5m。层面裂隙和两组构造裂隙均未见泥化夹层分布,结构面较粗糙,属硬性结构面。项目区内岩体裂隙不发育,地质构造简单。2.2.4地层岩性据地面调查与钻探揭露,场地内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J2s)砂质泥岩、砂岩组成,由新到老分述如下:人工填土:素填土(Q4ml),主要由粉质粘土和泥岩及砂岩碎块石等物质组成,粉质粘土含量约50%~70%,碎块石含量约30%~50%,次棱角状,粒径5~40cm,最大块径可达70cm,填土呈松散~稍密状,稍湿,不均匀,为平场机械抛填而成。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钻探揭露土体厚度为0.8-17.2m,最大厚度17.2m(ZK21),不分钻孔未揭穿到基岩。基岩:砂岩(J2s-Ss):黄~灰色,中细粒结构,主要由长石、石英组成,岩屑、云母次之。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上部岩石破碎,岩芯呈碎块状和短柱状,下部岩石完整,岩石属较硬质岩,岩芯呈中长柱状,为场地主要岩石。砂质泥岩(J2s-Ms):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和水云母矿物组成,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带岩石破碎,钻探岩芯呈碎块状,少量短柱状,中风化带岩石完整,岩芯呈中长柱状,岩质软。基岩风化特征:基岩面特征:经钻探揭露,基岩面起伏较大,基本上与原地形起伏度一致。基岩风化带特征:根据钻探资料,结合规范可划分强、中等风化带。强风化带:强风化岩石厚度1.5m-4.8m,裂隙发育,裂面多锈蚀,岩芯呈碎块状,少量呈柱状。中等风化带:顶界埋深为3.8m-17.2m,岩芯呈柱状,采取率约为85%,岩质新鲜。2.2.5水文地质(1)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勘察区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土层空隙水及基岩裂隙水。松散土层孔隙水:为第四系堆积层中的孔隙潜水,区内地表覆土为素填土,素填土渗透性较强,为含水层;土层富水程度受组成物质、分布位置和地形条件等影响。基岩裂隙水:岩性层为砂岩,砂岩为透水层,有利于汇水和渗水,泥岩为相对隔水层。(2)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部分顺表层风化裂隙入渗补给地下水。由于岩性层为素填土、砂岩、泥岩,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赋存孔隙潜水和少量基岩裂隙水,向低洼处排泄。(3)地下水位勘察期间对各钻孔作简易抽水试验,将钻孔中钻探残留水抽出后,观测地下水的水位恢复情况,终空后对各钻孔观测24小时,各个钻孔均未见地下水,说明在本次钻探深度范围内地下水总体较贫乏,在雨季场地土层和基岩强风化带中可能赋存少量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4)水土腐蚀性判定根据现场调查,场地周边无污染工厂、矿山或污染排放点等污染源,场内土层为未污染土,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Ⅲ类,并结合经验判定,环境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土对钢结构具有微腐蚀性。2.2.6不良地质根据调查和钻探,未见滑坡、危岩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无地下洞室、采空区、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2.2.7地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6),工程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拟建管道为一般雨水管网,抗震设防标准为标准设防类。2.3基础设施条件项目处于涪陵城区,道路交通发达便捷;水电供应充足,施工用水用电可就近接入;程控电话、移动通信、ADSL宽带等通信齐备。工程区域建筑材料供应条件较好,砂石、水泥、钢材、砼制品等可就近购买。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和施工条件均已具备。2.4现状排水概况根据汛期排查梳理,涪陵区排水系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管道过水能力不足。由于历史原因,涪陵区的排水设施建设标准较低,设计断面小,导致管道过水能力不足,部分地方还存在雨污混流的情况,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排水需求。二是排水设施老化。涪陵区的排水设施大都超期超限使用,设施严重老化,容易出现故障,影响排水效果。三是排水设施损毁和堵塞。本次青龙山现状雨水沿山体冲沟布置,分别穿过太极大道直接排入下游地块中老旧箱涵,由于下游箱涵修建时间较早,现状箱涵堵塞,破损问题严重,导致下游地块内涝现象严重,需立即进行整治。现状太极大道雨水过街管分布2.5规划排水概况根据《重庆市涪陵区排水专项规划(2020-2035)》,太极大道雨水最终排入百花路。根据规划,本次设计周边地块主要为居住用地。本次设计与规划基本保持一致。3、设计概况3.1设计范围和原则1)设计范围结合道路修建,改建雨、污水管道,确保工程范围内的雨、污水分流。雨水管道的建设充分考虑该流域地形特点,雨水系统排水畅通。污水管道的建设与规划相一致。设计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2)设计原则(1)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则、规范及标准。结合规划片区的地形特点,设计方案力求合理、经济,并留有适当余地。(2)充分考虑片区近期和长远发展的结合,力求做到技术上(包括水力计算)近期可行,远期合理。(3)根据片区的实际情况,结合管线布置的地域地形条件,合理布置管网。管网建设本着便于施工、维护、管理的原则在管线布置时充分利用地形的变化,尽量减少管道的埋设深度。(4)选用运行安全、管理方便、使用寿命较长、经济合理的管材,尽量减少工程投资。另外采用管材的性能必须符合本工程的使用要求,管材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以确保工程质量。(5)结合道路的修建,改建雨、污水管道,确保工程范围内的雨、污水分流。雨水管道的设计充分考虑该流域地形特点,保持原有雨水系统排水畅通。污水管道的设计与片区专项排水规划相吻合。设计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3.2设计标准及参数表3.1技术标准和设计参数分类分项技术标准排水体制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网分别自成体系。基本设计参数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污水按非满流设计管径400mm最大设计充满度0.65;管径500-900mm最大设计充满度0.70;管径≥1000mm最大设计充满度0.75。使用年限及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安全等级为二级排水管道采用管顶平接粗糙系数n塑料管取0.01钢筋混凝土管道取0.014,箱涵取0.015雨水系统暴雨强度q采用重庆涪陵区暴雨强度公式(L/s.hm2)设计暴雨重现期P周边地块取10年,一般路面取10年,综合径流系数ψ取0.7地面集水时间t1根据汇水面积和地形计算取得汇水面积F(hm2)分地块计算3.3平面布置1)雨水管道平面布置沿太极大道改建一条1.5x1.5m~2.0x2.0m箱涵,起点接水务局办公楼现状d1200过街管,终点接鹅颈关百花路箱涵已设计雨水管,汇水面积67.68hm2。太极大道两侧现状d300~d600雨水管保留,收集道路路面雨水,最后分段排入改建雨水箱涵。2)雨水排出口本次设计雨水排出口有一处,雨水箱涵收集的雨水排入下游百花路箱涵已设计雨水管。3.4水力计算控制管段水力计算如下表所示。非控制管段实际过流能力均大于控制管段。表3.2水力计算表管段编号服务面积(hm2)设计流量(m3/s)管径(mm)坡度过流能力(m3/s)流速(m/s)充满度Y-1~Y-231.738.011.5x1.5m0.0139.454.940.85Y-2~Y-345.1111.391.8x1.8m0.0113.474.890.85Y-3~Y-454.5115.582.0x2.0m0.01219.545.750.85Y-4~Y-567.6819.342.0x2.0m0.01219.545.750.853.5纵断面设计排水管道坡向与道路坡向基本一致,各管线在人行道下覆土不应小于0.7m,在车行道下覆土不应小于1.0m,在综合管网设计中已充分考虑了各类综合管线的竖向交叉。3.6附属构筑物(1)普通检查井排水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检查井做法详见本图册排水检查井大样图相关部分。根据《重庆市城市道路品质提升技术指南》(重庆市城市管理局,2019年5月):检查井统一采用具有“防盗、防滑、防噪音、防弹跳、防位移、防坠落”功能的“六防”铸铁井盖及盖座。按其承载能力,最低选用D400类型。井座采用方形,井盖采用圆形。所选井盖应符合国家标准《检查井盖》(GB/T23858-2009)的要求。新建、改建雨污水井盖上应分别注明“雨”、“污”进行区分。本次设计的普通排水检查井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现浇。爬梯均采用球墨铸铁成品,爬梯尺寸为:长295×宽220。为避免在检查井盖损坏或缺失时发生行人坠落检查井的事故,检查井应按《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5.4.11条要求安装高强度防坠落网装置。具体要求如下:防坠网为市场成品,直径650~700mm,网孔6-10毫米,网绳直径6毫米-8毫米,以高强丝、膨体纱、涤纶、维纶、及其他材料为原料制成。防护网采用8个专用不锈钢膨胀螺栓钩固定于井口(井口首轮300mm厚砌块的正中或现浇混凝土井口下15~18cm)。不锈钢膨胀螺栓采用M12规格(直径12mm)带有挂钩的内迫型膨胀螺栓,挂钩弯折半径为7mm,胀管长度不小于50mm,固定螺栓的埋深及受力性能应符合《膨胀螺栓JB-ZQ4763—2006》。不锈钢膨胀螺栓的安装及防坠落防护网要求承重能力≥200kg。(2)浅型井当检查井深度小于2m时需要设置浅型井,浅型井井盖、井座、爬梯同普通检查井要求。(3)箱涵检查井本次设计在箱涵上设置箱涵检查井,用于接收上游管道雨水,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检查井,井盖、盖座及爬梯要求同普通检查井要求,具体做法详见大样图。(4)雨水口采用混凝土砌块雨水口。采用“六防”重型球墨铸铁雨水篦,雨水篦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应符合相关标准。单篦雨水口泄水能力要求不应低于11.0L/s,双篦雨水口泄水能力要求不应低于19.2L/s。本次设计采用双篦雨水口,局部采用四篦雨水口。若无特别注明,雨水口连接管为d300,采用国标Ⅱ级钢筋混凝土管,采用橡胶圈柔性承插连接,车行道下用C30混凝土满包回填,以不小于0.01的坡度坡向雨水检查井。在道路凹曲线段布置雨水口时必须设在最低处,施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3.7排水管道管材、接口1)管道断面形式工程范围内雨、污水管道均采用圆形断面。2)管材改建雨水管采用新型钢带增强聚乙烯(HDPE)螺旋波纹管,材质采用PE钢带,环刚度应不小于8KN/m2。执行标准为《埋地排水用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CJ/T222011)。雨水口连接管采用钢筋混凝土管道,其质量应符合GB/T11836-2009《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3)管道接口钢带增强聚乙烯(HDPE)螺旋波纹管采用橡胶圈柔性承插链接,钢筋混凝土管接口采用橡胶圈柔性承插连接,做法详06MS201-1。排水管与检查井连接时,应在井壁预埋短管,做法详04S520/59、60第二种连接方式;并且检查井基础与管道基础之间应设置过渡区段,过渡区长度不应小于1倍管径,且不宜小于1.0m。4)管道基础管道基础做法详见本工程管道沟槽开挖断面大样图。管道地基处理应满足排水管道对压实度和承载力的要求,且应同时满足道路工程的要求,尽量减小不均匀沉降。填方路段应按道路密实度要求回填至管顶以上至少1.5m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管道施工回填压实后,再分层回填压实至设计路面高程。5)沟槽回填管道及构筑物沟槽回填必须在混凝土及砂浆达到80%以上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回填0.15m厚的机制砂垫层,在三角区范围内采用机制砂碾压回填,再采用符合要求的原土分层回填至管顶以上0.5m且不小于一倍管径。管区(沟槽底至管顶以上1.0m范围内)禁止采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进行回填。管顶严禁使用重锤夯实。车行道检查井井周1.0m宽范围内路面结构层以下1.0m的回填材料,采用C20混凝土。雨水口砌体外的回填,采用合理的级配砂石料回填充实。3.7现状恢复本次设计雨水箱涵沿现状太极大道敷设,在管道开挖过程中,对现状道路、绿化等设施造成破坏,应对被破坏的现状道路、绿化等按照原状进行恢复。3.8管道抗震措施本项目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g,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确定,本次设计拟采用以下抗震措施:1、本次设计采用承插式连接的管道,接头填料采用柔性材料。2、地下直埋承插式圆形管道,在下列部位应设置柔性接头及变形缝:(1)地基土质突变处;(2)承插式管道的三通、四通、大于45°的弯头等附件与直线管段连接处。3、管道穿过建(构)筑物的墙体或基础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穿管的墙体或基础上应设置套管,穿管与套管间的缝隙内应填充柔性材料;(2)当穿越的管道与墙体或基础为嵌固时,应在穿越的管道上就近设置柔性连接。4、当埋地管道不能避开活动断裂带时,应采取下列措施:(1)管道宜尽量与断裂带正交;(2)管道应敷设在套筒内,周围填充砂料;(3)套筒应采用钢管;(4)断裂带两侧的管道上(距断裂带有一定的距离)应设置紧急关断阀。3.9排水管道内窥检查根据《重庆市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办法》渝建发【2019】10号文件要求,建立健全排水管材质量抽检制度和排水管网内窥检测制度,建设单位应当委托专业检测机构(承担见证取样检测的机构除外),在排水管材安装后,覆土前,采用随机方式进行覆土前抽检。建设单位应当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在排水管网覆土达到场地设计标高后,竣工验收前,按照《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有关规定,对排水管网进行内窥检测。3.10内涝防治设计根据《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本次内涝重现期取P=100年。雨水排水管渠按重力流、满管流设计,当对应重现期的较强降雨时,排水管渠可能处于超载状态,受纳水体水位抬升也会影响出水口排水能力,因此根据管道上下游的水位差对管渠的排水能力进行校核。使用推理公式法进行内涝重现期复核:①雨水管渠按压力流计算其临界设计流量,即雨水管渠处于超载状态,其水力坡度如下图:水力坡度:i=(H1-下游洪水位)/L流速:v=(1/n)R2/3i0.5临界流量:Qp=Av②用内涝重现期计算内涝重现期下的设计流量Q100。③内涝风险判断临界流量Qp大于内涝重现期设计流量Q100时,满足城镇内涝防治要求,当临界流量Qp小于内涝重现期设计流量Q100时,需进一步复核是否满足地面积水设计标准。本次设计排水低点内涝防治要求复核如下,无风险。复核段管径或尺寸(mm)Qp(m3/s)Q100(m3/s)风险划分箱涵段2000x200040.7026.84无风险3.11管线迁改与保护(1)现状管线的迁改和保护建成区内道路下现状综合管线(排水、给水、燃气、电力、通信等)错综复杂,对本次改建排水管道的实施影响较大。因项目实施时间较紧,业主无法提供设计项目范围内除排水管网外的其他管线的全部精确管线物探资料,本次设计改建排水管道的管位仅个根据设计人员现场踏勘及建设单位联系管线单位提供的部分管线资料进行设计。设计中已根据已有现状综合管线资料尽量避开现状综合管线,但管道开挖断面将对部分现状综合管线产生影响,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对排水管道外的其他管线进行探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避免或减少对其他管线产生影响。因部分现状管线埋藏较浅,管槽开挖施工范围现状管线及电力电缆形态多样,为保护现状设施的正常使用,需对现状管径或电杆较小的设施提出相应的保护方案,对于管径大于200mm或电杆较大时应根据管材及管槽开挖情况应制定专门的施工方案,并征得业主、相关产权单位同意后另行处理。施工时,施工方需根据沟槽开挖断面的具体宽度来确定受影响的现状综合管线临时迁改或保护的措施及其工程量,优先选择临时支撑保护;若因影响施工作业而需迁改现状综合管线,需在临时迁改新通道建设完毕之前,保证原通道工作畅通,不影响周边市政水、电、气的供应,且迁改方案必须征得业主、相关产权单位同意后方可实施。受影响现状管线保护时,覆土不足0.7m的PE材质或球墨铸铁材质的给水、燃气压力管线,需加设钢套管(钢管管径放大一级,沿管中心线切开、卡箍合拢、两端管口用沥青板及用浸过沥青的麻絮堵严)。管道回填完成后临时保护措施应拆除。另外,改建排水管道实施过程中,若遇到现状管线检查井、消火栓、阀门井等需要临时迁改或破坏,则在管道实施完毕后,需对现状井做原样恢复,恢复时并对原混凝土盖板类井盖、塑料材质类井盖替换为铸铁材质井盖,但电缆沟盖板除外。(2)废除管线及检查井封堵对以非开挖方式废除的现状管线及检查井,采用C20素混凝土及砌块对检查井内管口进行封堵,并用素土填充检查井,填至路基基层(压实度同路基要求),拆除井盖并复原路面。设计改建排水管道占用现状排水管管位的区域,需将旧管拆除后再实施管道基础并铺设新管道。(3)现状排水管道变更排水性质根据片区排水系统需要,设计对部分道路下现状排水管道变更了排水性质(如雨水管改为污水管,或污水管改为雨水管)。施工时,需按照设计要求,对变更了排水性质的管段进行逐一核查,拆除错接的支管,完成整条管道的雨污分流。(4)施工临时排水问题现状排水管网改造实施时,需充分考虑临时排水去向、临时排水水量、施工时节、施工次序、临时交通组织等一系列施工现场具体问题,需提前做好临时排水方案后,方可改造现状排水管网。(5)地下管线不明的应垂直管线方向进行人工探挖,宜按20m左右一道进行,局部管线复杂的(如交叉口、小区出入口)应缩小探挖间距。4、涵洞结构设计4.1荷载箱涵考虑覆土厚度≤2.5m,土容重≤20kN/m3,箱涵范围详水施总平面图,作用在箱涵顶的荷载除覆土外,还应计入可能作用其上的汽车活荷载,设计按1m厚等效覆土考虑。4.2设计标准(1)箱涵设计工作年限为50年。(2)设计抗震标准:基本烈度6°,按7°设防(3)抗震类别:丙类。(4)抗震等级:四级。(5)结构安全等级:二级。4.3材料选用及要求4.3.1混凝土(1)涵洞、检查井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30,涵洞需按32Kg/m³添加微膨胀剂,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8。(2)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0。(3)为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确保结构设计使用年限,防止混凝土开裂,箱涵主体结构混凝土中应通过配合比试验掺入适量的优质膨胀剂(如SL等),以补偿混凝土收缩,混凝土的收缩率需控制在2×10-4以下4.3.2钢材(1)采用的钢筋应符合GB/T1499.1-2017和GB/T1499.2-2018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直径≥12mm者采用HRB400热轧带肋钢筋;直径<12mm者采用HPB300热轧光圆钢筋。(2)焊条:HPB300级钢采用E4303型焊条,HRB400级钢采用E5003焊条。(3)当直径≥Ф16的钢筋连接应采用等强剥肋滚轧直螺纹连接,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T107-2010)的要求,接头等级I级。4.3.3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箱涵的设计主要验算截面强度、应力和裂缝。各部位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按如下要求控制:箱涵受力主筋:30mm箍筋:20mm4.4箱涵基坑边坡设计4.4.2箱涵基坑边坡工程设计根据地勘资料及排水设计,基坑最大深度约4.9m,为岩质基坑,基坑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为临时边坡,设计使用年限为2年。基坑边坡采用坡率法放坡,岩质边坡按照1:0.3坡率放坡,坡顶设置临时截水沟和防护网,坡底设置排水沟或集水坑,定期将水抽排出。4.5箱涵结构设计(1)箱涵总长约1620.000m,涵洞长度为理论平面长度,施工时以实测为准,具体长度根据实际衔接情况确定,箱涵纵坡详见排水纵断面设计图。(2)箱涵根据排水设计,涵洞分为标准段A、B、C型。标准段A型采用单箱单室矩形断面,断面室内尺寸为1.5×1.8m,其中跌水高度为0.3m,洞顶覆土均按H≤2.5m考虑,顶板、底板及侧墙厚均为0.3m,侧墙与顶底板相交处设置0.2x0.2m的倒角。标准段B型采用单箱单室矩形断面,断面室内尺寸为1.8×2.1m,其中跌水高度为0.3m,洞顶覆土均按H≤2.5m考虑,顶板、底板及侧墙厚均为0.3m,侧墙与顶底板相交处设置0.2x0.2m的倒角。标准段C型采用单箱单室矩形断面,断面室内尺寸为2.0×2.3m,其中跌水高度为0.3m,洞顶覆土均按H≤2.5m考虑,顶板、底板及侧墙厚均为0.3m,侧墙与顶底板相交处设置0.2x0.2m的倒角。设计对箱涵基底位于岩层中时,施工单位可直接以基岩作为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得低于200kPa。4.6施工主要技术要点(1)图中标注的拱涵长度为理论平面长度,施工时应以实测为准。(2)涵洞采用明挖方法施工。施工前应对地下管线及地下设施做充分调查核实,确认其种类、埋深、位置、尺寸,并同这些管线、设施的主管部门现场核对,协商施工前、后的处理方法。(3)施工前应熟悉地质环境资料,掌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点,了解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地质特征和边坡破坏模式,精心作好施工组织设计。熟悉边坡周边建(构)筑物的分布和特点,了解坡顶构筑物基础和结构情况,必要时采取预加固措施。施工期间应注意组织好环境排水,并采取可靠的施工保护措施。(4)应加强开挖边坡的排水系统设置,尽量避免地表水和生活废水排入坡体,坡顶应设置截水沟,坡底应设置排水沟,以保证坡体稳定和施工安全。(5)基坑边坡施工采用信息施工法施工,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发现边坡变形过大,变形速率过快,周边环境出现沉降开裂等险情时应暂停施工,及时向勘察、设计、监理、业主通报,根据险情原因及时采取应急排险措施。(6)施工挖掘过程要注意土体稳定和地面沉降问题,应有量测监控,随时监视可能危及施工安全和周围建筑安全的动态,并有应急措施。边坡工程监测项目包括: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地下水、渗水与降雨关系等。(7)基坑应采用分段跳槽开挖,分段长度建议结合结构缝划分,根据现场施工组织进行设置,同时基坑开挖过程中应加强边坡变形观测,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反压回填、局部土锚钉等措施进行处理,并通知参建各单位进行现场处理。(8)开挖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注意对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已有管线及建、构筑物进行保护。(9)对于局部基底填土层含水量较多的区域,应先对来水进行截流后方可进行基坑开挖。(10)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尽量减少施工缝。纵向水平施工缝不应设在剪力和弯矩最大处,最低水平施工缝距底板面应不小于30cm。施工缝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对其表面进行凿毛、清洁处理、并涂刷界面剂,同时应满足防水设计要求。施工缝处的钢筋无论采用何种连接方式,钢筋都要留够长度,确保连接质量,要求同一断面的钢筋接头不超过钢筋面积的50%。4.7回填要求(1)涵洞主体强度须达到设计强度的80%时,施工单位方可进行两侧开挖区域的回填,涵洞保护限界内回填材料采用土夹石(3:7),石料可采用场地开挖石料,回填须左右对称进行,分层填筑碾压,每层的厚度不得大于0.4m,最大粒径<20cm,压实度大于94%。如回填区域属于道路路基范围,回填的密实度应严格按照道路路基要求执行。(2)涵洞两侧5米范围及顶部1.0米范围应静压回填,严禁重压振动压实,箱涵两侧肥槽若压实困难,可采用人工夯实。(3)填料要求涵洞顶部1.0m以上不得使用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5)未尽事宜应严格按照现行有关施工规范的要求办理。4.8试验与其它(1)混凝土的材料配合比试验。(2)混凝土基本参数的测定:强度及弹性模量、收缩率、初凝时间等。(3)混凝土的泵送和工艺试验。(4)对开挖影响范围内的易见建筑物或其他重要构筑物,施工单位应采取可靠手段进行监测。(5)施工单位进场后应加强地质调查,同时在施工期间加强验基工作,以满足设计要求。(6)施工单位施工前,应对施工影响范围内建构筑物(含地下管线)进行复核,确认施工对其没有影响后,方可进行施工。4.9注意事项(1)施工中遇图纸无法实施或不明确的地方,请以图纸会审等书面形式认定;所有洽商、变更等均以业主、监理、施工、设计专业负责人签字为准;未提出而自行擅自先行施工的,后期设计均不予认可。(2)图纸中因笔误引起指标(或数值)与现行规范不符的,均以已实施的最新国标、行标为准。(3)未详尽之处,按相关规范执行和图纸。竣工验收和审计时,施工与设计做法不符且施工过程未提出书面质疑的均以设计的解释说明为准。(4)本次箱涵设计暂缺地勘资料,箱涵基坑场开挖后,应通知参建各方共同确定箱涵基底处理方式。5、施工交通组织方案5.1交通组织目的(1)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确保道路及其配套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为如期完工提供保证。(2)最大程度减轻施工对现状交通产生的干扰,确保施工期间道路的交通通行,确保重要节点的通达性。(3)尽量减少对沿线居民出行的影响,保证公共交通系统换乘的便利性。(4)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提高道路改造期间施工车辆和社会车辆交通运行的安全性。2、交通组织原则(1)尽量实现交通流的通畅有序。协调施工期间封闭区域与开放区域的关系,充分利用红线(绿线)内的道路资源,开辟交通便道,尽量做到“占一还一”,保证道路维持一定的通行能力。(2)体现“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理念。施工期间预留足够的慢行交通通道,不降低行人及非机动车的出行环境质量,保证公交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线路及站点尽量维持现状。(3)提高施工及社会车辆运行的安全性。由于施工期间行驶条件的限制,应做好限速及分流等措施的预告,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针对一些不太适合驾驶习惯的措施,更应做好提示及安全设施的设置工作。(4)注重可实施性,实现最优化。特别是针对交叉口、桥梁及隧道出入口等容易出现交通瓶颈的重要节点,提出切实可行的交通组织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的进度及实施效果,对方案进行适度的调整和优化。5.2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本项目主要位于太极大道,现状为次干路,车行道宽度为16米,双向四车道通行。用地主要为居住用地,管网施工对现状交通有一定影响,因此本次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优化设计。管网全线采用明挖施工,路段管网施工占车行道约6米,剩余车道宽度能保证双向两车道通行。交叉口范围内管网分段施工,保证交叉口全转向通行。太极大道至百花路的右转匝道施工期间需要全封闭施工,该方向车辆需通过周边路网让行。5.3交通组织保障措施1、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根据《城市道路施工作业交通组织规范(GA/T900-2010)》《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要求设置交通安全设施;夜间应在施工作业控制区的围挡、路栏或锥形交通标顶端处每隔4m左右设置高亮度的施工警告灯。警告灯应能反映作业区的轮廓,设置高度距离地面1.2m为宜,受条件限制时不应低于1.0m。施工警告灯遇雨、雪、雾天时应当开启,在其他天气条件下至少应至傍晚前开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原则如下:(1)施工交通标志双向4车道南侧道路封闭施工时,在车行方向上游依次设前方150m施工提示标志、车道数减少标志(车道封闭标志)、施工区域限速20km/h、线型诱导标、限速解除标志、施工区域结束标志。(2)波形护栏在施工区域与行车区域之间设置波形护栏隔离,保证施工期间行车安全有序。2、交通疏导岗布置总体设置原则:在施工起终点分别设置1处疏导岗。项目施工期间,为保证施工安全及现状道路顺畅运行,在路段管线施工区域起终点交通转换处分别设置1个交通疏导岗,每个点位配备2名工作人员;交叉口范围施工时,在交叉口内设置1个交通疏导岗,每个点位配备3名工作人员。太极大道至百花路右转匝道封闭施工期间,在施工区域起点设置1个交通疏导岗,每个点位配备3名工作人员。3、交通组织保障措施制定严格的施工管理制度,文明施工,配合相关部门的交通管理;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区域交通安全设施的检查,发现交通安全设施损毁或缺失的应积极进行恢复;交通组织方案制定后,借助于电视、报纸、网络、做好宣传工作,并在施工区域周围显著位置设立施工现场告示牌。5.4施工作业区交通安全设施设计1、施工作业区交通标志交通标志由标志板、支柱、基础、紧固件和反光材料等组成。(1)标志版面标志板外形尺寸及允许偏差及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23827-2021)相关规定。标志底板采用牌号为3004-O的铝合金板材,滑动铝槽采用牌号2024-T3的铝合金型材;标志板宜采用整块铝板制作,如版面尺寸较大时,可进行拼接,应尽量选用大尺寸铝板,减少接缝数量;当版面面积小于9平方时铝板厚度应不小于2mm,当版面面积大于等于9平方时,铝板厚度应不小于3mm。标志版面颜色参照设计图以及《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5768.2-2022)相关规定。所有标志均采用IV类超强级反光膜,交通标志反光膜各项指标还应符合《道路交通反光膜》(GB/T18833-2012)的规定。文字原则采用中英文对照,汉字应用标准黑体(简体)字,应书写规范、正确、工整,字高与字宽相等,指路标志的英文地名使用汉语拼音,专用名词使用英文。作业区标志规定颜色为橙色、荧光橙色。用于作业区的标志有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及指路标志。其中警告标志为橙底、黑图形,指路标志为在已有的指路标志上增加橙色绕行箭头或为橙底黑图形,其他未尽事宜严格参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50/T548.1-2014)等规范相关条款执行。(2)标志支柱标志结构采用单立柱式、单悬臂式、双悬臂式和附着式;标志结构的基本设计风压W为0.4kPa;基本设计雪压值为0.35Kpa;地基的承载力不小于150kPa;标志板与滑动铝槽用铆接,标志板与标志柱通过抱箍和滑动螺栓连接;标志底板滑动槽铝采用φ5×10铝合金铆钉铆接,铆钉间距不大于15cm;铆钉沉头面必须磨至同标志面一样的高度;铆钉沉头面不得凹入板内,否则应补充版面高度,做到牢固、平整;滑动槽铝必须采用整料定制,不得焊接接长;凡钢管直径在152mm以下(含152mm)的立柱,采用普通碳素结构钢焊接钢管;凡钢管直径在152mm以上的立柱,采用一般常用热轧无缝钢管。钢管应采用整料,不得焊接接长,立柱采用的钢材应符GB8162-2018的要求;标志柱顶端及横梁外露钢管口,用3mm厚的钢板焊接封顶;标志基础采用明挖施工,基底应先整平、夯实,控制好标高,施工完毕,基坑应分层回填夯实;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使定位法兰盘与基础对中,并将其嵌进基础(其上表面与基础顶面齐平),同时保持其顶面水平,而预埋的地脚螺栓应与其保持垂直;基础底法兰盘要与地脚螺栓点焊固定,并配双螺母;底座法兰盘与地脚螺栓采用T422或T423的焊条焊接。标志结构中的所有钢铁构件(包括螺栓螺母等)必须采用热浸镀锌做防锈处理,主梁、横梁、法兰盘的镀锌量为600g/m2,紧固件为350g/m2;地脚螺栓连接处构件接触面应做喷沙(或酸洗)后涂无机富锌漆;标志板与滑动铝槽用铆接,标志板与标志柱通过滑块和滑动螺栓连接。(3)标志设置在进入施工区域前的各交叉口节点适当位置设置远端告示标志,告知驾驶员前方道路施工;详见外围标志示意图。在施工区域前提前设置施工提示标志;在施工区域车道数减少位置设置车道数减少标志;在进入施工作业区前设置限速标志(限速20km/h);在施工作业区围挡前道路线形变化位置设置线形诱导标志;在施工区域结束后设置施工结束标志。2、施工作业区临时交通标线根据国标《道路交通标志标线》(GB5768-2009)的相关规定,本工程交通标线主要由车道分界线、车行道边缘线、导向车道线、导向箭头标记等其他路面标记。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方便标线的快速擦除与涂画,临时标线宜使用成型标线。施工前应设置相应的施工安全设施,彻底清扫标线施工范围内的路面及原有标线,并按设计要求重新划线。各种标线或底漆漆划后,应放置锥型路标等护线物体,加强护线措施,不应有车轮带出涂料、压漆现象;检查涂敷后标线的色泽、厚度、宽度、玻璃珠撒布的质量和数量以及线型等,对不符合要求的标线进行修整,并将残留物清楚干净。5.5交通组织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隔离挡板应贴反光膜;施工开挖区域紧邻车行道一侧必须设置防护措施。(2)标志牌文字大小、排版要通过交管部门及甲方审查后才方可实施。(3)交通标志混凝土基础顶面应与路面齐平,交通设施施工完毕后恢复。(4)电源线与信号线应分开不同管道敷设。(5)各标志杆位置根据施工具体情况可作适当调整,建议调整范围控制在5m之内,若需要作超出该阈值范围之外,须经得交巡警、甲方和设计三个部门的同意。(6)施工中出现刚性基础过大或基础设置处于土质不良时,必须提前通知设计单位,以采用其他桩基础。(7)伴随所在道路周边路网的完善以及道路交通流量的变化,道路交通管制措施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由此引起的后续交通标志标线的增删等变化主要由道路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决定。(8)施工完毕后,应恢复原有标志标线。(9)由于交通设施建设的诸多不确定因素,施工方的全部工作必须在交警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和完成。(10)各阶段施工期间不能通行的道路相关指路信息应进行遮盖。(11)本设计中的附注及说明。仅为必要的补充,其他未尽事宜严格参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50/T548.1-2014)等规范相关条款执行。6、海绵城市专篇6.1设计原则(1)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道路设计目标。(2)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与规划用地性质相协调,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充分结合道路红线内外绿化带进行设计。(3)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设计道路及周边的土壤、地质特征。(4)车行道透水路面负责收集车行道路面上的降雨,人行道透水砖铺装负责收集透水砖铺装面积上的降雨,地块内部的雨水通过地块内部的LID设施进行综合利用,且地块内部外排雨水通过雨水管直接汇入市政雨水系统;6.2总体设计道路工程LID系统包括雨水花园、渗水路面(人行道)、生态树池、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道路LID设施的主要功能依次是削减初期雨水径流污染、降低雨水径流峰值、减少径流产量,本次设计为在现状道路上改建雨水箱涵,修建完成后恢复现状沥青路面,不涉及对现状人行道的改造,故本次不对海绵城市章节进行设计。7、危大工程7.1基坑支护工程本工程存在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基坑开挖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应根据施工图和施工规范的要求进行编制。(1)基坑工程应按设计和施工方案要求,分层、分段、均衡开挖。(2)基坑工程应编制应急预案。(3)土方开挖前,应查明基坑周边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情况,并采取措施保护其使用安全。(4)基坑开挖施工采取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分层防护、分段跳槽、小开控、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施工,严禁随意开挖坡脚,坡顶严禁堆载,应做好施工期间临时排水措施。(5)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有地下水时,应采取有效的地下水控制措施,并在降水后开挖地下水位以下的土方。采用井点降水时,井口应设置防护盖板或围栏,设置明显的警示标示,降水完成后,应及时将井填实。(6)开挖高度超过2m的基坑周边必须安装临时防护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2m;基坑内应设置供施工人员上下的专用梯道,梯道宽度应不小于1m。(7)同一垂直作业面的上下层不宜同时作业,需同时作业时,上下层间应采取隔离防护措施。(8)基坑周边施工材料、设施或车辆荷载严禁超过设计要求的地面荷载限值。(9)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必须进行基坑变形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10)土方开挖过程中,应定期对基坑及周边环境进行巡视,随时检查基坑位移(土体裂缝)、倾斜、土体及周边道路深陷或隆起、地下水涌出、管线开裂、不明气体冒出和基坑防护栏杆的安全性等。(11)在冰雹、大雨、大雪、风力6级及以上强风等恶劣天气之后,应及时对基坑和安全设施进行检查。(12)当开挖揭露的实际土层性状或地下水情况与设计依据的勘察资料明显不符,或出现异常现象、不明物体时,应停止开挖,及时通知参加各方进行处理。当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位移超过预警值、地表裂缝或深陷等情况;出现塌方险情等征兆时应立即停止作业,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域,并立即通知有关方面进行处理。(13)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按渝建质安【2022】110号文的要求,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审核、签字盖章后方可实施,超过一定规模的,施工单位应当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专项施工进行论证,并通过后方可实施。7.2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施工本项目排水涵洞存在施工总荷载10kN/m2及以上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和承重支撑体系。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根据结构特点、模板位置及混凝土强度所应达到的强度要求编制切实可行的模板及支架施工方案。(1)支架设计;支架用钢管及扣件;支架、模板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支架周转材料等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达不到要求的不得使用。(2)支架支撑体系应符合下列规定:1、支架基础应根据所受荷载、搭设高度、搭设场地地质等情况进行设计及验算。2、支架基础的场地应设排水措施,遇洪水或大雨浸泡后,应重新检验支架基础、验算支架受力。冻胀土基础应有防冻胀措施。3、支架基础施工后应检查验收。4、支架在安装完成后应检查验收。5、使用前应预压。预压荷载应为支架需承受全部荷载的1.05~1.10倍。6、预压加载、卸载应按预压方案要求实施,使用沙(土)袋预压时应采取防雨措施。7、支架应设置可靠的接地装置。(3)模板加工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制作钢木结合模板,钢、木加工场地应王分开,并应及时清除锯末、刨花和木屑;2、模板所用材料应堆放稳固;3、模板堆放高度不宜超过2m。(4)模板吊环不得采用冷拉钢筋,且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