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一一北京人》

♦教材分析

对是人类如何起源,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本课根据考古学家挖掘的古代人类化石

研究的基础上,讲述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并且对于北京人进行详细的阐述。

♦教学目标

I0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以及北京人的特点

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一下北京人

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和探究“北京人比古猿人有

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

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基本概况

【教学难点】

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

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课前准备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准备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小的时候,总喜欢缠着妈妈问:“我是从哪里来的?"你们小时候也问过

这样的问题吗?你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那么人类最早的妈妈是从哪里来的呢?也就是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

上溯历史,揭开中华文明的第一篇,走近我们的远古祖先,探究他们的生活。

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

黄河……: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

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一一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

二、进入新课: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的发现

阅读课本P3内容,完成第2题。

2、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

(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3)使用天然火;

(4)靠狩猎、采集为生。

(三)北京人的特征

阅读课本P4〜5内容,完成第3题:

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飘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

现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

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上的里程碑。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

提出自己的疑问。

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

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及特征。

2、北京人用火有何意义?

三、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在描述远古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

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迫切需要的是(D)

A.学会制造工具B.住在山洞里C.懂得用火D.过群体生活

2、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步。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B)

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北京人D.蓝田人

3、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

通过什么方式(C)

A.史书记载B.神话传说C.考古挖掘D.科学推测

四、本课小结:

同学们,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以元谋人和

北京人为例共同探讨了远古人类不断进化的历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

真是很聪明,想像力真是很丰富,那么多的问题在同学们这里都有了答案。历史其实就是这

样,只要你细心,只要你参与,你就会有收获和惊喜。

♦教学反思

略。

《原始农耕生活》

♦教材分析

I./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

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

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

进步的重要意义;

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

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

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

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

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前准备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

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准备图片、史料、多

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

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

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

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

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

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二、进入新课: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半坡居民的生活

1、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2、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位于黄河流域;

3、生活、生产状况:

(1)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

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

子;

(2)生产工具:磨制的石器、骨器、角器等。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

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3)种植农作物:粟;

(4)畜牧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5)手工业:彩陶和纺织制品;

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

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最多;

半坡人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

可见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生活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

2、生活地点:今浙江余姚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

3、生活、生产状况;

(1)建筑

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2)主要农作物:水稻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3)农业工具:以骨耙最为典型;

(4)畜牧业: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5)手工业

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

河姆渡人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

刻;

河姆渡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人群。

(H)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1)时间:

水稻:在中国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粟: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粟类遗存约在公元前9000年至

公元前7000年;

(2)兴起地区: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3)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耙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

志;

3、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1、利用第7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半坡、河姆渡的具体地点后,启

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2、观察、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复原图,

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进一步点明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黄河流域半坡和长江流

域河姆渡的定居生活以及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从而向学生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

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

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

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

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教学反思

略。

《远古的传说》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上一课基础上,讲述华夏族的形成。在文字发明以前,历史多是以神话传说

的形式流传下来。不可否认这里有夸张的记述,但不难发现,其中也蕴含着一些可靠的历史

产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2、回忆己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

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教学难点】

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水的

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的传说;

学生准备: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

♦教学过程

三、导入新课:

(结合旧知识导入新课)

师: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

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0但是,从我国广为流

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

传说虽然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了极有价值的内容。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

二、进入新课:

(三)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1、农业起源的传说

(选定一位或两位同学上台讲述炎帝或黄帝的传说,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联系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开展讨论,根据课本介绍的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事迹,总结

归纳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演进所做的贡献。

师:大约在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

黄帝部落最为有名•华夏族的形成与炎黄部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究竟谁的功劳最大?谁才

是真正的华夏之祖呢?

师:通过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对华夏族作出了巨大

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

(展示:中国古代地图、炎帝画像,《白虎通》记载的传说:“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

耒帮,教民农耕”)

老师讲解:炎帝又号称神农氏。传说他姓姜,生下来是牛头人身。他刚做首领的时候,

人们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经常挨饿。想到人们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寝食难安。后

来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

实能吃,那些果实不能吃,将那些能吃的果实采集起来,春天把它们埋入地下,秋天就会结

出果实。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存问题不是解决了吗?于是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尝遍百草。

据说,他在尝百草、定五谷的过程中,有时一天就中毒达70多次,最后终于知道了哪些东

西可以吃。传说中炎帝首先教人选择土地的干湿、肥瘠、高低,教人观察气候,选择五谷的

类别,并制作劳动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称为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

师:农业真是炎帝发明的吗?那么这个传说有没有真实成分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农业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传说中的这样一个过程,原始农业的确

是由采集发展来的。正是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在住

处附近驯化和栽培这些植物,才出现了原始的农业。远古时候的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

积无数人力,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绝不是一个人短时的功劳。但是,后人在追述历史

时,总爱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的杰出代表身上。除炎帝外,黄帝也是这样,传说

黄帝创制历法,指导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播种、收割。他还发明铜车、车船、加工谷物和蒸

煮食物的用具等。

(展示:黄帝画像和传说中黄帝的发明)

师:传说中黄帝、炎帝对原始农业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巨大贡献。炎帝因此被尊奉

为神农,黄帝更被尊奉为中华人文始祖,他们另外一个巨大贡献是推动了华夏族的形成。

2、华夏族的形成

师:随着炎帝、黄帝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为争夺土地和财富,双方产生尖锐矛盾,终于

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各个部落逐渐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并且思考回答: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课件展示:华夏族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师:炎黄部落联盟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称为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即是汉族的前身,故

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炎帝、黄帝也因此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受到世世

代代华夏儿女的尊敬和纪念,在湖南的炎帝陵和陕西的黄帝陵是华夏族的祖陵,是世界各地

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千百年来扫墓祭祖的人络绎不绝。

(组织学生讨论)在黄帝陵举行祭祖活动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点拨:结合炎帝和黄帝的贡献、说明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华夏儿

女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我们应学习体会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师: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其中尧舜禹及其“禅让”

的传说最为著名。

(-)禅让的传说

(本目内容简略,学生理解禅让较难,为化难为易,宜用归纳法由具体到抽象,最后给禅让

下定义)

(展示传说中尧舜禹的画像)

老师先提出如下问题:

1、三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顺序是怎样的?

2、舜和禹接替前任经过了哪几个步骤?他们为什么能够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3、在你看来什么是“禅让制”?“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过渡:禅让制其实就是通过部落首领民主推荐贤能的、能为

各部落接受的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舜以其高尚品质得到部落首领的信任被举荐担任

部落联盟的首领,禹则因为治水有功被推荐为部落联盟首领,让我们一同来了解大禹治水的

传说。

(三)大禹治水的传说

(本目故事性强,文字也无障碍,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课件展示《大禹治水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1、禹和稣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

师:疏导----成功:堵塞----失败

(展示《史记•夏本纪》记载的禹治水的传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

2、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师:传说大禹治水历时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

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你认为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能答出1、2其中之一方面就应该肯定。

4、大禹治水的传说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师引导:远古发生过大水;水灾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与洪水进行艰苦的斗争;那时

人们通过民主选举治水的人;通过多次失败,人们总结出治水经验,用疏导的方法取得治水

成功。

5、大禹治水成功对部落联盟发展和禹个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师: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使他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崇高

的威望,为他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一夏朝创

造了条件。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大量远古传说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传说。我想知道同学们有

怎样的感想,得到了哪些收获?学生自主发言,畅谈本课学习的感悟和收获。

♦教学反思

略。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教材分析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是古时的《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夏朝

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本课通过夏、商、周和其各项制度,对早期国家的产

生和发展进行了阐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之

君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2、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

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

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

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

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

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夏朝的建立;

2、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

分封制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在不正面介绍宗法制的情况下,要使学生明了分封

制的内容,难度更大。

♦课前准备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

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一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教学过程

四、导入新课

(结合旧知识导入新课)

二、进入新课

1、商朝在建立之初的300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七次迁都,问:你认为商朝当时会因为什

么原因而迁都?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问: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纣王?纣王在你们心目中是什

么形象,

3、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师:出示课件——感悟历史——学习了商朝的历史

4、对于商朝灭亡的史实,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商朝的一个国君,你将如何使商朝摆脱

灭亡的厄运?

5、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

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

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建立时间:约一一年;

2、建立者:;

3、地位:我国的____________王朝。

4、意义: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的产生。

5、禹的儿子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o最后一个夏王是______(暴君)。

(二)商汤灭夏

1、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建立商朝,都城。

2、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一迁都于________(河南安阳)。

3、最后一个王________(暴君)。

(三)武王伐纣

1、武王伐纣:公元前,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政治联盟,与商君在—

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2、西周约公元前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_______(陕西西安),历史上称为

(四)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

目的:稳定周初的形势,巩固________。

对象:周王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帝王的后代。

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于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统治和管辖区域土

地和人民的权利。

实质:确立了周王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

分封制的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西周灭亡

(1)背景:①公元前一一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厉王逃亡。②到

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2)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所灭。

3、东迁洛邑,史称o

答案参考:

(-)1、2070;2、禹;3、第一个;4、国家;5、启;禅让;桀

(-)1、汤;亳;2、盘庚:殷:3、纣;(三)1、1046;牧野;2、1046;镐京;西周;

(四)1、政治;疆土;等级制度;2、(1)①841;国人暴动;②周幽王;(2)犬戎族;

3、周平王;东周。

三、本课小结

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教学反思

略。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我

们知道,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商朝的文化在

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

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

同时,本课也是本教科书中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本课,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

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

渊源关系;

2、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

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

渊源关系的认识;

2、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

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

就之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

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

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

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

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搜集和整理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一个小组

主要负责有关商朝、西周青铜器的资料,另一个小组则负责有关三星堆为代表的蜀文化的资

料。各小组将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以备课堂展示使用.

♦教学过程

五、导入新课: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

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展示图片,甲骨文、青铜鼎,让学生讨论

认知。)

六、进入新课:

(-)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1、商和西周的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用什么制造的?学生回答:

青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青铜是怎样冶炼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我国都有哪些著名的青

铜器呢?下面就请第二小组给我们介绍商潮和西周的青铜器。

学生演示自制课件,介绍包括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毛公鼎等在内的几件有代表性

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是什么时期?

(2)、代表作是什么?

(3)、商周的青铜艺术的特点是什么?估计学生可以毫无问题地回答出商朝和四羊方尊,但

是特点恐怕概括不全。教师应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青铜器的制造技术,请本组同学加以介绍。

2、古蜀国青铜文明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商朝的统治区域,然后提问:商朝时期四川地区是不是商朝的一部分?

学生回答:不是。那么,这里的先民创造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我们请第三小组给

我们介绍神秘的古蜀国文化。

学生演示自制课件,介绍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国青铜文化。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古蜀国

青铜器与商朝青铜器有何不同?并引导学生讨论这种独特的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古蜀国人的相貌特征、社会生活特点.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

教师首先做商朝占卜的模拟试验,并告诉学生,人们根据龟甲或兽骨上炸裂的纹理,判

断是凶是吉。然后提问学生:古人对占卜的结果相信吗?重视吗?结果会被记录下来吗?学

生肯定会回答:相信,重视,一定会记录下来。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古人会用什么方法记

录结果呢?又记录在哪里呢?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阅读有关甲骨文的内容并出示甲骨文的

图片给学生以增强感性上的认识。然后请第一小组展示有关甲骨文的资料: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

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

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

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

公认千余字。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就是今天的安阳小屯一带,史称殷墟。商灭亡后,

殷都成为废墟。甲骨文也被埋入地下三千多年,约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被河南小屯村民

发现,搜挖甲骨为“龙骨”卖给药店。一八九九年,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上的文字,遂进行

收集。王懿荣是光绪六年进士、翰林,他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精深的研究。当一八八九年他在

北京发现甲骨后,确定为“殷商故物”购得数千片,是为我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开创之始。

自此以后,殷墟甲骨文才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我国这一古

代文物继续大量人为地毁灭。

通过文字的阅读和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从中捕捉到有效信息,了解到甲骨文的发现、名

称来源和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

开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占卜的内容总结出,甲骨文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堪称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还了解了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特别是

古蜀国的青铜文化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奴隶社会繁荣时

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国不愧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铸

就了我国古代文明灿烂的丰碑,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既要继承先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

发扬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每个中

国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祖先感到骄傲,要努力学习创造更加辉煌的现代文明,这样才能成文一

个合格的华夏子孙。

四、板书设计:

一、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1、司母戊鼎

2、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什么是甲骨文

2、发现甲骨文的意义

♦教学反思

略。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我国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争霸战争的情况和作用.,其中涉及的战役比较

多,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充分一的利用地图,培养学

生利用地图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成语典故一记忆各国之间的战争,培

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让学生阅读,培养学生自己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理解东周王室衰微的原因以及王室衰微的表现;知道春

秋时期的主要霸主以及诸侯争霸的影响,了解齐桓公能成为第一个霸主的具体原因;

2、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

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

加感性认识;

2、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到争霸战争虽然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产生

了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

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奴隶社会的瓦解,表现在政治上,是周王室日益衰微,一些大诸侯国通过改革实力雄厚。

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原因;

2、诸侯争霸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也加快了统一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3、通过讲述学习管仲改革等,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齐、晋称霸;

3、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教学难点】

1、分析争霸的胜负因素;

2、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特点和影响。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七、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同学们,在第6课中,我们介绍了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并学习了

西周的盛衰,同学们回想一下,东.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春秋和战国的名称是怎么来

的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要,教师引出春秋和战国时期是我过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

时期。

八、进入新课: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

了条件;

2、手工业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

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

用。

(二)王室衰微

1、原因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

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

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

(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辅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

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

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

(1)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2)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3)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2、

经过

(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2)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4、结果

(1)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2)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

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

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

【展示提升】

1、春秋经济发展中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是什么?

2、简单介绍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三、课堂练习:

1.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春秋时期开始于(C)

A.公元前841年

B.公元前771年

C.公元前770年

D.公元前476年

2.“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成就了春秋之首的伟业。”材料中的这位历史人物

是(A)

A.齐桓公B.晋文公

C.宋襄公D.楚庄王

3.“春秋无义战”是孟子对争霸战争的评价。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巩固了周王室

B.给社会带来了灾难

C.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D.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

春秋时期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的重要标志。而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不断,先后涌现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秦穆公等中原霸主。

♦教学反思

略。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

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

Z-------------------------------------------------------------------------------------S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战国七雄的由来及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

3、了解都江堰的建造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并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适应时代的需要、用于投身改革的人,一定会受到后世的尊敬。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

【教学难点】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课前准备

一-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

I1

九、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

失。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这一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经过专家的

考察和评估,结论是整个水利工程是安全的。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

感到惊叹。

这一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什么?是谁建造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进入新课:

(-)比较历史地图,激发学史兴趣

通过出示《战国形势图》回答如下问题:

(1)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

(2)“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各在哪里建都?

(3)春秋时期大国晋国哪里去了,韩、赵、魏是怎么来的?“田氏代齐”又是怎么回事?

(4)战国起止时间怎样?这一名称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把这一时期称为战国?

(二)讲述历史故事,阅读历史材料,感悟历史

1、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战役,让学生讲述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历史故事;

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重要特点?

4、让学生思考:当时的人们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5、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

(三)分析历史内容,培养理解能力

1、商鞅变法

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

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

地的人变成农民。到了战国时期,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

(出示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

(1)探究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出现各国纷纷变法这一现象?

(2)商鞅变法开始于哪一年?当时鼎力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谁?

(3)书中表格列举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些措施中每一条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影

响?

(4)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5)出示商鞅变法的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分析问题。

2、都江堰

多媒体显示图片:《都江堰现状全景图》

(1)这幅战国时期修建的、至今仍在造福于人民的著名水利工程叫什么?是哪个国家修建

的?

(2)“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中,“李太守”、“伯禹”分别指谁?后人为什么这样评价

李太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这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都江堰消

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憧”,因而获得了“天

府之国”的美称。

三、板书设计: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的形成

齐、楚、燕、韩、赵、魏、秦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特点

评价:破坏性;客观作用

十、商鞅变法

1、背景

2、内容:行县制,废世袭特权,编户籍,明法度;废井田,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

励军功;

3、意义:秦国国力大增;提国君的战斗力;封建制度确立。

三、都江堰

1、都江堰的建造及特点: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科学利用高山与平原交界处的地

势与河道;

2、都江堰的结构;

3、都江堰的作用与影响。

'♦教学反思

略。

《百家争鸣》

♦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

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

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

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

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

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

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

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

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课前准备

孜川」巾'JTF衣锦1平派什,’查阅有关资料。;

(2)课前让学生分工合作,分组收集资料,并作一定分析,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

进行联系和简单运用。同时将有关资料制作成幻灯片。

z------------------------、

♦教学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课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历史上的大圣人孔子,同学们还记得

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吗?一一(众答:儒家)

对,那同学们想一想除了儒家这一学派,还有其他派别吗?一一(众答:有)

对,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春秋战国乱纷纷,诸子百家闹哄哄”,

大家可以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到春秋战国的哪两种局面?一一(学生:舌L,闹)

那在这样一个乱纷纷的时代里,诸子百家们到底在闹什么?诸子是谁?百家是什么?让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在今天的新课《百家争鸣》中找到答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6

页。

十二、进入新课:

知识模块一可以采用教育论坛。专家访谈的形式进行展示。知识模块二可以用情景剧的

形式进行展示。

老师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提出问题:孔子是反对苛政的,在他的思想中,就有

仁政的内容。那么,孔子在其他领域还有哪些成就呢?

(-)老子

自主阅读课本P36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老子的主要思想并说出其代表作。

主要思想: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善于从正

反两方面考虑问题。

代表作:《道德经》。

(-)孔子和儒家学说

自主阅读课本P36—38内容,完成第2题。

2.请你写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政治主张:核心思想“仁”,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成就:

A.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

B.注意因材施教。

C.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E.编成《春秋》。

(三)百家争鸣

自主阅读课本P38—39内容,完成第3—4题。

3.阅读《百家争鸣》子目,完下成列表格。

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或名言主要思想

儒家孟子《孟子》“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

国,可持续利用

道家庄子《庄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

法家韩非《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孙武《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原因:(D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并

且势力不断壮大,他们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利,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治理论为他们解决社会

大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

(2)-一批士人四处游学、讲学,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促使他们不断进行独立思

考和创造性探索,由于士人成分复杂、立场不同,因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3)各国国君为了实现称霸的目的,需要不断招揽人才;

(4)孔子创办私学,使私人办学盛行,为各学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

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

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1)想一想: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公元前381年某天,楚国一人少年因家中生活困难,偷盗了邻人钱财,邻人把他告到国

王那里去了。如果你是国王的谋士,你建议国王怎样处理?(分别从儒、墨、道、法四家的

角度处理)

三、课堂小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教学反思

略。

《秦统一中国》

♦教材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课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一课。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

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秦

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

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史实;

2、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3、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4、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5、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表演小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学生的推理分

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

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制度

♦课前准备

1-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十三、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李白《古风》,让学生朗读,提出问题。

十四、进入新课:

(一)秦灭六国

教师讲述秦王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经过及结果;展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了解秦

王灭六国的过程,说出秦朝的疆域范围,讨论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分析秦朝统一的意义。

使得学生逐渐形成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学生自主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

知识点1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_______为灭亡六国

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_一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讲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秦朝巩固统一各项措施。通过故事,指导学生分析各项

措施的作用。让学生制作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讨论各项措施的作用,训练学生绘制图

表的能力;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

师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是统一了,但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经不

能适应新的社会的发展,如果不加以改变,那肯定是要影响秦的统一的,这个江山就很难守

住了!所以秦始皇是如何守他的江山的呢?生: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师:那什么是中央集权

制呢?

知识点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

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

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

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师讲述:政治上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是不是国内的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了呢?下面我

们一起来读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找出秦朝当时还存在的问题。学生读故事并回答问题(文

字、货币、度量衡、道路宽窄不统一,并且北方还有匈奴入侵。教师:那秦始皇师如何解决

这些问题的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归纳完成。小组讨论回答(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

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

各地的经济交流;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师总结(课件出示文字货币度量衡

的统一)那现在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了,你觉得这三点措施在当时有什么样的影响呢?除此

以外,在交通上统一车轨,还开凿了灵渠。(多媒体展示灵渠图片),讲解沟通的两大水系,

解决了交通问题。在军事上,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请同学们在书的

43页秦的形势图上,找到长城,并圈出长城的起止点。至此,秦的统一无论在政治上、军

事上还是经济上都实现了巩固。这时秦朝疆域已经接近中国现在领土的三分之一,奠定了中

国疆域的基础。

知识点3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划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车同轨:统一和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

达。

开灵渠、修长城:派人开凿________,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秦始皇派

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洗,东到辽东的“

秦朝的疆域:东至—,西到北至一一带,南达是当时世

界上的大国之一。

三、板书设计

「建立统一国家:公元前221年,盛政,咸阳

[-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衡量

一巩固统一国家一思想上:焚书坑你

「北市匈奴长城

1-军事边防-

开发南朗修灵渠

东一东海南一南海

初域:

西一陇西北一长城

♦教学反思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材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一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是中国古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秦朝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

强大的秦王朝却昙花一现,很快就走向灭亡,本课通过“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楚汉之争”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本课条理清晰,因果分明,在教材

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

2、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

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

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组织学生分析探讨,动脑思考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秦朝的

暴政,探究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

史料论证的历史学习方法;

2、通过讲述讲述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

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历史地图的使用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时空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

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秦未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教学难点】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课前准备

1、查找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相关资料•,精心排练,以便在课堂上交流;

2、组织学生编写《陈胜、吴广起义》剧本、服装的设计和准备、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导排

练;

3、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