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第5讲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课件)(121张)_第1页
二轮复习第5讲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课件)(121张)_第2页
二轮复习第5讲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课件)(121张)_第3页
二轮复习第5讲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课件)(121张)_第4页
二轮复习第5讲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课件)(121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板块二沉沦中的觉醒与复兴 ——中国近现代史第5讲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通史知识·重组核心考向·突破压轴大题·突破/////////////////////课时集训///////考向1危机与沉沦——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冲击视角1从中西方关系变迁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的变局【要点阐释】

正确认识和判断我国近代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是制订外交政策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前提。就理论视角而言,一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应包含国家主体的自我认识和定位,以及国际社会对国家主体的外部认识和定位两个方面。中国近代国际地位日趋衰落,抗日战争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的大国地位逐渐确立,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考题典例1】(2020·北京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7)1911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物代表西方国家。四幅画名为“康乾时之中国”“咸(丰)同(治)时之中国”“现在之中国”和“将来之中国”。下列四幅画的序号与上述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C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要点阐释】

1861年起海关由新设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统辖,英国人赫德任总税务司,一直管理中国海关近半个世纪。近代中国海关,统一了全国的海关行政,引进了比较先进的组织、人事、财务管理制度,成为近代中国效率较高的行政机构;但是,统治海关的洋税务司们是利用这个组织维护外商在华贸易的利益,利用关税操纵中国的财政,扩大帝国主义的势力,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视角2解读统计数据考查近代列强的侵略【考题典例2】(2021·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7)据下表可知,当时中国(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DA.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要点阐释】

近代西方列强凭借各种特权,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对外贸易从1865年开始出现入超,1877年以后始终入超,并越来越严重。洋货的大量倾销,使得中国的民族工业和传统手工业遭到排挤和打击。外国资产阶级还直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洋行,垄断性地经营进出口贸易。视角3以洋纱输入为切入点考查近代列强的经济侵略【考题典例3】(2021·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6)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C一、两次鸦片战争1.背景 (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主导地位,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强烈,打开中国市场成为列强目标。(2)虎门销烟和“亚罗号”事件分别是列强发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2.概况:涉及英国、法国、美国和俄国,炮轰广州,占领大沽炮台和天津,焚烧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3.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4.影响: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别关注:“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评判近代史上的条约,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缔结程序是否平等,二是条约内容是否损害了中国主权。界定近代史上条约的性质时,必须避免泛道德的倾向,即不能用道德标准评判条约性质。(2)“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二、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1.边疆危机(1)表现: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2)结果: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2.中法战争(1)背景: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中国。(2)概况:1884年,法军偷袭马尾军港;同年法军进攻台湾,刘铭传领导台湾军民击退法军;1885年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3)结果:1885年6月,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3.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明治维新壮大了日本国力,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2)过程:经历了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李鸿章下令“避战保船”,北洋海军失去了黄海制海权;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最终覆灭。(3)结果: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4.瓜分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索取3000万两白银。(2)瓜分狂潮:扩大资本输出,强迫清政府借款;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三、八国联军侵华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2.过程: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附近顽强阻击侵略者。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北京失陷,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3.结果:《辛丑条约》。惩办“首祸诸臣”,赔款白银4.5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拆除大沽炮台,各国可驻扎军队;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4.影响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2.两次鸦片战争推动中国传统观念转变(1)夷夏观:开始向近代民族主义转变,能够正视西方在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口号。(2)本末观:开始抛弃工商末业的思想,鼓励发展工商业,希望以此解决民生问题,维护国家利益。(3)义利观:虽然仍然提倡“义”,但对于“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义利并重、以义统利,鼓励个人合法的求利行为。(4)人才观:为适应对外交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及发展民生的需要,提倡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3.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的深远影响4.晚清近代外交观念的转变(1)从地理观念看:“天朝上国”的世界地理观念开始缓缓地演变了,关注“夷人夷情”的地理著作已有多部问世,“中心王国”的观念在文人士绅的心中逐渐消退。(2)从外交理念看:长久以来,处理外部关系的基点在于

“理藩”以及“朝贡”,这实际上是当时夷务的主要内容,它立足于制度和观念结构中的等级制。晚清初期“夷务”的外延仅仅是通商、贸易、“朝贡”“理藩”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一词的外延便拥有了更广泛的内容,它实际上以一种“求师”的心理将西方某些器物层面的东西归置于“洋务”。(3)从外交战略看:从商务羁縻到商战抗夷。晚清初年大多数官僚士子普遍认为,西夷诸国对中国的丝织、茶叶和大黄等商品有着须臾不可脱离的需求。因此清朝官员认为可进行贸易制敌:以开放或关闭贸易市场的办法来控制远方的夷国。5.晚清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角度1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南京条约》的影响1.(2021·河南平顶山、许昌、济源二模)《南京条约》签订后,大清国上下都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但舆论最不能接受的倒不是“割地”、“赔款”和“领事裁判权”,而是对外国开放通商口岸,准许外国人设置领事馆和外国人携带女眷居住,以及在外交活动中采用“平行”的交往礼节等。这说明(

)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国人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C.国人对列强经济侵略强烈抵制 D.领事裁判权的损害不大B解析据材料“最不能接受的倒不是‘割地’、‘赔款’和‘领事裁判权’,而是设置领事馆、采用‘平行’的交往礼节”,依所学,“割地”、“赔款”和“领事裁判权”使中国主权遭到破坏,而“最不能接受”“采用‘平行’的交往礼节”可知清政府天朝上国心态,进一步说明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故选B项。角度2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外交观念2.(2021·广东茂名二模)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法国人以“中国虽与英夷息兵通商,为和好究不足恃”为由,建议清政府“必须自为防备,方无后患,庶有事可资辅助”,并要求互派公使;同时建议清政府“派官赴伊国,学习修船铸炮水战兵法,万一将来英夷再有滋事,不难制胜”,均被清政府一口回绝。这表明(

) A.清廷对外依然昏聩懵懂

B.英法矛盾尖锐不可调和 C.法国企图干预中国内政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A解析法国人的建议十分中肯,但清政府全部拒绝,说明其仍自以为是,不思进取,这是盲目自信昏聩懵懂的表现,故选A项;法国人向中国提建议并不等同于其与英国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排除B项;法国人提的只是建议,并非是对中国内政的干预,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中,并未受到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排除D项。角度3以文献记载为切入点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3.(2021·湖南长郡十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八里桥战役的总指挥,他以英勇顽强抵抗外国侵略者的精神,奋力指挥全军作战,最后在八里桥上决战的时刻,公然挺身而出,骑着马站在桥中央……法军死亡3人,伤18人;英军死2人,伤29人。清军损失超过1200人。同时缴获了大量的弓,箭和箭囊,上千把火绳枪,很多旗帜,里面有僧格林沁的皇家大旗。”这是西方权威文献对1860年通州八里桥之战的记载,据此可以确定(

) A.八国联军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B.双方装备存在本质性的差距 C.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军溃散 D.一方战术指挥失误导致惨败B解析武器装备存在冷兵器与热兵器的本质区别,中国武器过时与材料中“大量的弓,箭和箭囊,上千把火绳枪”相符,故选B项;不是八国联军,应为英法联军,与材料中“1860年通州八里桥之战”不符,排除A项;“以英勇顽强抵抗外国侵略者的精神,奋力指挥全军作战”反映出清军死战,没有溃散,排除C项;材料中“奋力指挥全军作战”,但无法看出指挥是否有误,排除D项。角度4创设新情境,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4.(2021·内蒙古赤峰高三一模)近代史上某一事件后,西方列强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本土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辛丑条约》签订后 C.《北京条约》签订后

D.《马关条约》签订后D解析据材料“西方列强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故选D项;《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开始对中国大量商品输出,排除A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加大,排除C项。角度5创设新情境,考查近代美国侵华的目的和策略5.(2021·山东青岛高三二模)1900年7月,美国总统麦金莱在写给光绪帝的信中表示:“我们派部队到中国的目的,是

从严重危险中营救美国公使馆……同时,本政府在取得其他国家的同意后,将乐于以此目的为陛下进行友好的斡旋。”美国总统此举旨在(

) A.保障美国公民在华利益

B.维持与清廷的良好关系 C.获取对华侵略优势地位

D.美化其侵略扩张的行径

解析根据“是从严重危险中营救美国公使馆……同时,本政府在取得其他国家的同意后,将乐于以此目的为陛下进行友好的斡旋”可得出美国想扩大自己在华的利益与优势,故C项正确;A项只是借口,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与清朝的关系,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利益问题,而不是侵略的行径问题,排除D。C考向2从“天国”到“民国”——近代中国救亡道路的探索视角1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要点阐释】

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前,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国家的贫穷落后,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为国家出路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考题典例1】(2020·天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14)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

) A.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

B.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

D.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B【要点阐释】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根据中国政治情况变化的需要,采取了共同支持清政府的所谓“合作政策”。与此同时,清朝政府也适应这种新的形势,确定了屈服和勾结外国侵略者的所谓“抚夷”的政策。其标志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视角2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角度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题典例2】(2021·全国甲卷,28)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A【要点阐释】

晚清科举制改革是当时社会改革的焦点问题,在当时及以后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的抡才大典,晚清对其改革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从初期妥协的渐变改革到后期的激进改革,其间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但是废除科举制的深化改革却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科举制的废除属历史之必然。视角3以晚清书商经营为切入点考查近代政局的变动【考题典例3】(2021·全国乙卷,2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C【要点阐释】根据《天津条约》,1862年汉口开埠通商,逐渐成为内地出口贸易的最大口岸。尤其在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之后,兴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经济的这些变化,一方面能为革命军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一方面也引起了社会思潮等方面的变化。视角4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考题典例4】(2021·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D【要点阐释】

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变法的思想准备不充分。变法理论没被国人完全接受,因而缺乏指导作用,缺乏说服力;对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够得力,变法力量单薄,缺乏深厚的思想基础;变法领导者对变法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第二,行动上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改革方式过于激进,没能团结大多数,打击面过大;不仅没能分化瓦解封建势力,而且在各方面孤立了自己;脱离实际,采取超前行为,激化了矛盾。视角5从社会基础角度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考题典例5】(2021·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6)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D一、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洪秀全吸收了基督教思想,提出了“拜上帝”。2.过程:金田村起义——占领武昌——占领南京——北伐、西征——天京变乱——浦口、三河大捷——安庆战役——天京陷落。3.革命纲领4.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特别关注: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清朝的统治根基遭到严重破坏,清政府兵不能战,财无所调,不得不允许地方练兵筹饷,使军权财权下移,清代兵制也随之改变,

地方军事集团由此兴起,严重削弱了清朝的中央集权,

为日后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同时,

太平天国运动激发了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变革自强的意识,为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提供了借鉴,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二、地主阶级——洋务运动三、清政府的改革——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运动1.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1)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革命的爆发。2.预备立宪运动(1)原因:革命运动的推动。(2)时间:1906年9月—1911年。(3)概况①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③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④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4)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特别关注:清末“预备立宪”不仅仅是一场政治骗局清末的“预备立宪”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它的意义仍然重大,它是中国二千年封建与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向“宪制”的过渡,是中国封建与专制社会的第一次“政治改革”,也是中国封建与专制向“宪制”的第一次“和平过渡”。3.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制度的变化①背景: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②表现:维新变法时期,废八股,加设经济特科,改试策论;1901年,改制大学堂、小学堂和蒙养学堂;1905年光绪帝诏准废除科举制度。(2)选官方式: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四、资产阶级——辛亥革命1.背景2.过程(1)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2)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3.成果(1)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②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4.意义(1)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起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3)局限性: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1.晚清中央集权的式微2.学术前沿——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1)一种观点认为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例如:在反封建的同时又反对外来侵略,减少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拜上帝教对孔孟之道的精神冲击;《资政新篇》富有革命色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2)另一种观点认为迟滞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例如: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江南地区的生产力,加剧了社会动荡,给外国侵略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3.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清末“新政”(1)清末新政固然是慈禧集团为强化封建国家机器、整顿和巩固清王朝统治搞起来的,也不可否认新政改革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多重局限,加上王朝自身的顽固保守,使改革大打折扣,存在诸多缺陷和差强人意之处。(2)清末新政改革,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新陈代谢的客观效果,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是应该肯定的,不能视而不见,一笔抹杀,更不应该视之为“假维新”、“伪变法”,而应慎重地分析,肯定其是一个确确实实推行的改革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广泛而深刻的改革运动。4.晚清士人分流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洋务运动推行过程中,面临技术、人才匮乏的困境,鉴于此,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造就了一批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知识群体。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张謇等人毅然放弃仕途,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转型成为民族资本家。《辛丑条约》签订后,为应对统治危机,清政府实行“新政”,大力兴办新式学堂,并于1905年废除科举,传统士人失去进身之阶,分流速度大大加快。总之,晚清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士人分流。5.辛亥革命推动近代社会转型(1)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上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2)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3)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4)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角度1解读表格信息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局的影响1.(2021·“皖赣联考”高三第三次考试)下表的内容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BA.最终被满汉地主阶级武装联合镇压B.导致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化C.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腐朽的专制统治D.促使清朝对内政外交实施全面改革解析据图表内容从1860年至1865年,汉族总督、巡抚比例逐渐增大,结合所学知识,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李鸿章和曾国藩等淮湘系汉族地主实力大增,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故选B项;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排除A项;满汉官员比例的变化不能体现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腐朽的专制统治,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外交,并且结合所学,清朝没有实施全面改革,排除D项。角度2以报刊文摘为切入点考查清末“新政”2.(2021·北京海淀区高三第二学期期中)近代报刊《中外日报》刊文指出:“前数年,论时务谋政策者,不曰转弱为强,即曰易危为安;今则无暇为此门面语,直当曰:救死而已矣,救亡而已矣。”该文发表于(

) A.鸦片战争期间

B.太平天国期间 C.洋务运动期间

D.清末新政期间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迫于形势,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一些改革,与材料中“直当曰:救死而已矣,救亡而已矣”相符,故选D项。D角度3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晚清的立宪运动3.(2021·北京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1907年,立宪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在《东京演讲词》中写道:“今朝廷下诏,克期立宪,诸君子宜欢喜踊跃。”1910年,立宪派代表在《请愿代表团会议决议》中写道:“清政府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起义独立。”立宪派对清政府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步伐缓慢缺乏诚意 B.立宪派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C.革命派的武装起义推动革命进入了高潮 D.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引发保路运动A解析依据材料,1907年,立宪派代表梁启超在朝廷下诏立宪时,说诸君子欢喜踊跃,但到了1910年立宪派在《请愿代表团会议决议》中写道:“吾辈公决密谋革命”,立宪派由支持清政府立宪到走向革命,主要原因是清政府从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到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通过,充分反映了清政府并未有立宪的诚意,只是想借立宪渡过危机,故选A项。角度4以表格信息为切入点考查晚清民族企业4.(2021·天津河东区一模)运用表格归纳整理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常用的学习方法。根据表格内容判断,最确切的表格名称是(

)C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B.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C.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D.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解析从表格中地区看基本分布于京津冀地区,由国人投资,使用机器生产,从时间看是在清末,故选C项;表格中洋务企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跟表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表中地点不仅仅限于北京,排除D项。角度5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清末学制的改革5.(2021·山东淄博高三一模)1901年7月,张之洞与刘坤一合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力倡教育“会同文武”,主张全国小学校“必设兵式操场”,加习“体操”。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明确规定各级学堂中“体操”均为必修科目。这些做法(

) A.与科举制度的废止相互配合 B.适应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需要 C.推动了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D.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

解析《辛丑条约》签订后,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强,地方官僚和清政府尝试从各方面对旧制度进行变革,即开始清末新政,如各级学堂设置“体操”为必修科目等,因此这些做法适应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需要,故选B项。B考向3从“器物”到“制度”——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潮流视角1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要点阐释】

19世纪末至20世纪新文化运动前期,进化论是中国哲学思潮的主流。进化论唤醒了民族意识,加速了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为史学变革提供了社会条件;进化论直接否定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教条、复古史观、循环史观,促使人们冲破凝固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僵化的、封闭的思维模式,为史学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考题典例1】(2020·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6)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 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C【要点阐释】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也开始传入中国。西方近代文明最初是在租界投入使用的,但随着租界的影响,西方近代文明也逐步向内地渗透,进而对晚清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晚清竹枝词记录了西方近代文明在当地百姓生活中产生影响的生动画卷,也从侧面见证了西方近代文明在中国的传播。视角2以竹枝词为切入点考查晚清社会生活的变迁【考题典例2】(2020·北京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6)竹枝词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晚清竹枝词除描写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外,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外国竹枝词》等。晚清竹枝词(

)

①是当时人们的记录,属于官方档案②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具备史料价值③关注社会新生事物,开阔大众眼界

④引入西方文学风格,开启文学革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D【要点阐释】

1910年11月9日,鼠疫由中东铁路经满洲里传入哈尔滨,随后一场大瘟疫席卷整个东北。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为抗击东北鼠疫做出重大贡献。并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

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肺鼠疫”概念、让中国人第一次用口罩(被称为“伍氏口罩”)预防传染病。视角3借助报刊宣传考查近代中国的医疗防疫【考题典例3】(2020·天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4)1910—1911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 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

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C【要点阐释】

孙中山从振兴中华的现代化建设理想出发,认为改善民生乃现代化建设之根本,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革命运动,完全可以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于一役,在推进和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形成了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思想。视角4从关注民生角度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考题典例4】(2021·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D【要点阐释】

近代“西学东渐”是在西方列强对中国不断地发动侵略与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侵略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一方面西学在中国落户,是西方列强政治、经济、军事侵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中国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来的;另一方面,它又与中国的有识之士为争取民族生存,维护国家主权,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促进中国近代化所做的努力探索密不可分。视角5从社会背景角度考查近代西学东渐的潮流【考题典例5】(2021·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5)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B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封闭、愚昧与腐朽。2.表现(1)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2)魏源: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部书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3.影响: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二、戊戌变法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2.代表人物 (1)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2)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3.过程:“公车上书”(拉开了序幕)——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开始)——“百日维新”(变法高潮)——戊戌政变(变法失败)。4.影响: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但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以失败告终。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成立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2)同盟会与三民主义①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②三民主义: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③意义: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3)国共合作与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大会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特别关注:武昌起义蕴含的革命精神(1)武汉革命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他们发挥主动性,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发展革命组织,掌握革命武装,抓住历史时机,主动出击,发动首义,创立湖北军政府。(2)武汉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和献身精神。武昌起义的胜利是革命党人长期艰苦奋斗和英勇流血牺牲换来的。四、西医在中国的传播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2.鸦片战争后1.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特别关注:“中体西用”思想是调和中西理性的文化抉择,是动态发展的文化观,是洋务运动的理论框架,它指导着整个运动的发展,并决定了运动的最终命运。2.“西学东渐”的三次历史高潮(1)三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运动兴起;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2)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以学习“器物”层面为主,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3.“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近代文化(1)从近代中国文化产生发展的道路来看,近代中国文化有着与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不同的发展道路。欧洲的近代文化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中国近代文化则是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冲突、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2)近代中国文化的结构呈现出复杂、多种因素并存的特点。近代中国文化的结构发生了与传统文化结构不同的变化,由单一的封建文化结构改变为以资产阶级新文化为主导的、封建传统文化、殖民文化、早期的无产阶级文化等各种文化因素并存的复杂多样性文化结构。(3)近代文化的发展变迁始终与政治运动密切结合在一起,与近代政治运动的发展线索几乎是平行的。也就是说,近代中国每一次新的文化思潮的兴起,总是成为新的政治变革的前兆,而每一次新的政治变革运动的发展又成为推动新的文化变革发展的动力。4.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变化传统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占据主流意识的一直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天下观”。近代中国的演变发展是传统天朝体制崩溃、国家走向近代的过程。(1)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力量开始进入中国,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2)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冲击了我国的“万国观”,传统国家观念在西方势力的冲击下发生了转型。(3)辛亥革命结束了传统的王朝国家,开启了建设民族国家的进程。5.近代以来西医传入中国的背景及其影响(1)背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西医在实验医学及医学分科上的优势;外国教会、传教士的推动;适应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需要等。(2)影响:弥补了中医药学在实验医学上的不足;有利于推动中医药学的近代化;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冲击了中医的地位,甚至造成了一些极端认识等。角度1以思想解放为切入点考查鸦片战争对传统观念的冲击1.(2021·福建新高考适应性测试)下表所列是鸦片战争前后向国人介绍西方的书籍概况。这表明当时(

)AA.闽粤是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B.政府大力推动学习西方C.士人群体广泛关注外部世界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解析这些介绍西方的书籍,都是林则徐等人在广东及福建任职或游历居住期间编纂的,说明广东、福建是当时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故选A项;林则徐等人的编书属于个人行为,而非官方行为,排除B项;林则徐等人只是个别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广泛”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国人介绍西方的情况,并未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