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议论文写作之思想为王聚焦问题思辨作文汇编_第1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议论文写作之思想为王聚焦问题思辨作文汇编_第2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议论文写作之思想为王聚焦问题思辨作文汇编_第3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议论文写作之思想为王聚焦问题思辨作文汇编_第4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议论文写作之思想为王聚焦问题思辨作文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辨作文思辨一:文化思辨,探索传承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原汁原味是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立意:1.守护传统,原汁原味亦需创新。2.原汁原味与文化传承:坚守与变革的交响。3.在原汁原味与创新之间寻找文化传承之道。例文:坚守与变革:传统文化传承的双重奏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如何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原汁原味是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吗?答案并非绝对,而是需要在坚守与变革之间寻找平衡。“传统不是守住的炉灰,而是熊熊燃烧的火炬。”坚守原汁原味的传承方式,是对传统文化独特性和完整性的尊重。它如同一座坚固的堡垒,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这种传承方式让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原始风貌和特色,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京剧这一传统艺术,无论怎么加入现代因素,其原有的基本艺术元素是不能丢的。咿咿呀呀的唱腔、精美的服饰等是京剧艺术的灵魂,形式怎么变,灵魂应保留。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现代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原汁原味的传承方式可能难以适应现代审美和需求,导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脱节。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传承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变革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另一重要方面。在现代社会中,结合现代元素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可以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形式上的改变,更在于内涵的丰富和拓展。通过融入现代审美和理念,传统文化可以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和需求,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同时,利用科技手段进行传承也是一种有效的变革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产品,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科技手段能够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提高传承效率,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坚守与变革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我们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同的传承方式。对于那些具有独特性和完整性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采用原汁原味的传承方式;对于那些需要与现代社会接轨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创新和变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传承中不断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原汁原味并非传统文化传承的唯一方式。在坚守与变革之间寻找平衡,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思辨二:人生思辨,立身行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立身行事注重的是“我应当”,而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我愿意”。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立意:1.“我应当”体现责任与担当。2.遵从内心,让人生有更多的“我愿意”。3.用“我应当”约束现实,用“我愿意”追求理想。4.在“我应当”“我愿意”融合中坚持自我。例文:克己才能顺意立身行事注重的是“我应当”,而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我愿意”。这句话表明了为人处事中原则与意愿之间的矛盾,而我认为人们应当将“我应当”置于“我愿意”前考虑。“我应当”是指人们立身行事中的价值观,这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我愿意”则是人们的理想与意愿。诚然,个人意愿决定了立身行事的驱动力与成效,但立身行事决不是为所欲为,毫不约束的。立身行事中倾向选择“我愿意”似乎合乎人之本性,即趋利避害。选择“我愿意”的原因一方面是利己主义的驱使,另一方面是任性使然。周幽王在处事中选择了“我愿意”,为博褒姒一笑竟然“烽火戏诸侯”,落了个身亡国灭的结局。和珅奉行“我愿意”的处事原则,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可谓自私至极。所以,“我愿意”时常是个人面对无法依自己所愿结果的开脱,在面对不合乎心意的结局时,选择说“我愿意故我承担”而非“我应当故我承担”,更能达到自我安慰的效果。同时,约束个人行为的“应当”要先于个人期望的“愿意”。正如人是群居性动物,环境与个人行为密不可分,当个人意愿与约束条件相符合时,这代表着个人将符合社会整体价值观,这样的正向力量将会更大程度促成我们的成功。顾诵芬将个人的意愿和国家的需要完美结合,将一生事业写在蓝天上。袁隆平将个人的“我愿意”和国家需要的“我应当”深沉融合,将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的手里。正是两者的互相融合,才促成了人生的成功绽放。然而,当个人理想的“我愿意”与约束行为的“应当”相反时,我们须更加重视。这代表了个人行为违背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于是需要进行反思。当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是落后时代,不合乎发展的时候,应选择“我愿意”而非“我应当”。因而,在面对“我愿意”与“我应当”的矛盾时,积极反思,判断是否合乎时代发展潮流,进行调整与改变才是上上策。退一步说,忽略“我应当”之事,仅做“我愿意”之事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取得发展吗?其实不然,违背规矩而特立独行,不但会远离社会时代发展的道路,而且会盲目自大,自傲自负,终导致严重后果。有人愿意“躺平”,有人愿意“佛系”,孰不知,这与社会追求的进步、向上、奋斗格格不入。有人为了自己“我愿意”的私欲,违背法律,违背原则,却只落得个锒铛入狱。因此,立身行事前将“我应当”的规则与价值观内化于心,将个人志向与社会整体紧密联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克己才能顺意,从而实现更好发展。思辨三:理性认知,摆脱困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人不是被事情困扰住,而是被对那件事情的看法困扰住。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立意:1.从纷乱看法中找到头绪。2.脚踏实地做事,忽视他人看法。3.敲碎事情与看法,理清真相。例文:理性乐观,付诸行动苍茫人生,世事纷繁,我们都在不断与困难相抗争。当我们深陷烦扰之时,不禁思考这困扰的来源:有人说人不是被事情困扰住,而是被对那件事情的看法困扰住。而我认为不尽如此。究其本质,所探讨的其实是困境之中外界与内在对自我影响的平衡。看法作为一种自我的思考产出,是最贴近内心的,这种对外界事物的内化会直接影响并放大心理与情绪;完全主观的看法与他人或潮流的不同之处,也带来了不安全感,这都给人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因此,人们会认为这看法是困扰的来源。诚然,这种解释是具有合理性的。当同一事件出现时,对其的看法可以成为影响思考深度与解决能力的因素。如有人因悲观心态而惧怕死亡,史铁生却认为它是一个必将到来的节日。这种看法的不同,导致了精神境界的差异,从而对不同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扰。当我们对困扰持有积极心态时,平和舒畅的精神状态也更有可能推动我们不断克服、向前。反之,消极看法则引人困扰。然而,事情本身就真的不会带来困扰吗?其实不然。从时间与逻辑上,事情是先于人的思考的,同样也是导致人的看法的原因。没有事情又何谈看法,这种根源性的存在是不可忽略的。再者,事情本身是客观的,而看法则是受个人经验、环境所干扰的主观思考。判断人是否摆脱困境的标准,并不只有主观的解脱,更多的仍要落实到解决事务本身。而更进一步,当这一命题成立时,就会自然地引出“自我乐观”的方法论——只要让自我的看法使自己舒心,不再困扰即可摆脱困境。而这又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区别呢?当人们完全沉溺、过度关注自身想法之时,便会让人的追求止步于浅层、虚假的“非理性狂欢”。这种衍生出的较为极端情况,不但不能帮助我们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助长了人们的思维惰性,甚至扭曲人性、扭曲价值观。因此,真正困扰我们的不能也不只是看法本身。在这个“精神内耗”成为网络热词,焦虑横行的快节奏时代,困扰住我们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二舅”被称为能够治好精神内耗的良药?我认为答案在于行动力。无论是史铁生对死亡的豁达态度,还是二舅残疾却顽强生活,这是日常中我们的乐观心态,实则是由看法指向行动,再由行动指向事情本身,最终从根源解决问题,摆脱困扰。因此,我们在困难面前所能做的便是先认清事情本身,理性地分析并了解其本质;然后以符合事件发展规律和价值观的方式积极思考,产生理性而积极的观点;最后带着这种精神上的引领和方向性的指导,去行动,发挥主观能动性,逐一攻破问题。愿我们都能理性乐观而积极地做出行动,冲破困境,勇往直前。思辨四:思辨交流,改变他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认为,世界需要交流沟通,就需要采取合适的劝说方式和技巧来改变他人的想法;有人认为,人总是坚信自己的想法,试图改变他人的想法是徒劳的。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立意:1.平等交流,有效沟通。2.牢记沟通初衷,莫要改变他人想法3.想要改变他人的想法,都只是徒劳无功。例文:变以进,守以敬世人万千,想法也万千。有人认为,世界需要交流沟通,就需要采取合适的劝说方式和技巧来改变他人想法;有人认为,人总是坚信自己的想法,试图改变他人的想法是徒劳的。而我认为,改变他人的想法之际,应循“变以进,守以敬”之法则为上策。古人曾言“苟日新,日日新”。社会如梭发展之际,若有先进理论,进步思想,能清晰表达,解放人们思想,为社会发展提供文化保障,自是再好不过。正如先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层层深入以自身为喻,劝谏躬省自身理性思考,晓达通畅;中世纪的欧洲马丁·路德在宣言“人人皆祭司”,用宗教改革的推动解放人们的思想;中国的李大钊在风雨飘摇之际,喊出“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国家,青春之世界,青春之宇宙”,改变人民麻木想法,促以其砥砺前行。若需进步,若需发展,就不应独守孤岛,拒绝改变。更不应歪曲事理而变事物之本态改变想法!唯以心怀天下,晓彻明理,方能以改变别人想法而促发展。腾飞的经济,强大的国力,开明的治理,中国在为我们发展铺就辉煌底色之外,也给予我们更宽容开放的心态。这让我们拥有更多尊重他人想法的可能。我们开始真正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文化背景。世界犹如盛大的百花园,若千篇一律未免单调乏味,唯有百川纳海般的胸怀,才可使之姹紫嫣红。尊重他人想法不仅是展现博大的胸襟。更是以包容的姿态拥抱多元使世界灿烂盛大。现如今有很多人抒一己之见而将价值观强加于人、有些传统而僵硬思维模式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有些人固步自封、有些人缺乏自信和主见、有些人过于自负和自大、有些人对他人的态度或做法过分偏激。然而世界多元丰富发展的态势是不可阻挡的、发展的道路上无数辉煌的成就也不是停滞不前的。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坚定信念、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坚守初心和使命、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不断学习和进取、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努力奋斗、不断追求进步与成长。因此,于改变他人想法与否,我们应变以进,守以敬。思辨五:走出自我,博采信息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当人们执着于自己的某种想法时,常常会自动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立意:1.摆脱懒惰和本能,客观全面思考问题。2.既要执着,又要兼听。3.客观理性优于主观感性。例文:人性的陷阱:固执己见人们执着于自己的想法时,常会自动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我以为,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情况;它符合人的心理特质。这种现象其实可以称之为“信息屏蔽”。“信息屏蔽”意味着阻断、隔绝,我们可以视之为观念上的保守,或是自我意志的强化。固执己见,有时也能体现出干脆果决的姿态,不时闪烁出智性的火花。其实,可怕的不是固执己见本身,而是对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的自动忽略。这种自动屏蔽信息的机械化且自然而然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因为信息被阻断、隔绝,我们已有的观念被进一步强化,思想被套上“绝对正确”的套子。如此一来,我们要么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愈发坚定,要么朝错误的深渊愈陷愈深。想那韩国三星手机曾在我国拥趸众多,一时风头无二,然而当三星手机被用户频频爆出产品质量问题后,三星电子所为,不是接纳用户的投诉和反馈,而是极不负责任地“甩锅”给顾客。在固执己见的“傲娇”中,三星电子愈滑愈远,直至黯然退出中国市场。美国的销售业巨头亚马逊亦属此例,不重视用户的反馈信息,不灵活地因时制宜地调整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不积极推进商品销售模式的更新,而是固守着北美大陆和西欧那一套。面对生活品质日高、需求越发复杂的中国用户,财力雄厚、版图巨大的亚马逊也只能“唯别而已”!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正是“逆耳忠言”“利病良药”。有吸纳,才能有比较;有比较,才能分出是非,才会知道自身之不足。呆在思想和信息的“茧房”里,固然风雨不侵,安稳无虞,但只要略受外力,我们赖以保护的建筑便会轰然崩塌。但凡中华儿女,都忘不了满清,这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就是不听“忠言”,不吃“良药”,置变革图强的呼声不顾,固守“祖宗之法”,变本加厉地压制民意,迫害民众。结果落得个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也由此开始!企业如此,国家如此,对于我们年青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都有盲目自信的时候,以为自己的想法代表着正确,甚至是至理,对他人意见置若罔闻。我们在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索道上疾行,却不知脚下即为万丈虚空。诚然,年青人不能没有自信,但自信不等于自高自大、封闭守旧。我们要的不是关起门来“自弹自唱”,而是胸怀大开、海纳百川的气度。两千多前齐威王尚能听取邹忌之言,鼓励群臣吏民或“面刺”,或“上书”,或“谤讥”,新时代的我们更是需要开放博大的心胸!人民日报思辨性时评5篇思辨时评一:破与立,对立统一把握好改革的破与立茅文婷2024年07月03日06:27|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破与立是事物发展变革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体现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正是在破与立的循环往复中,事物不断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以清醒头脑把握好破与立的辩证法,对于破什么、立什么,如何破、如何立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确保改革因“得其法”而事半功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破不是改弦易张,立也不是另起炉灶,破和立都要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来推进。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要始终牢牢立住。“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在根本的东西上必须守得住、有定力,是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给予我们的宝贵启示。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破和立的对象,不能盲目冲动地“随手拿来”,也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刻意选择,而要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问题去思考、去谋划。破市场壁垒、地方保护之弊,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之制;破城乡二元结构之弊,立城乡融合发展之制;破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之弊,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之制……只有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才能破得准、立得稳,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闯关夺隘、纵深推进。如何破、如何立,要运用好系统思维。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如果单兵突进极有可能顾此失彼。处理破与立的关系,要注重不同领域改革以及同一领域改革不同方面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掌握节奏步骤,搞好统筹协调。改革的破与立,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好当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的关系,使不同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改革的破与立,要注意先立后破,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如果旧的体制破除了,新的体制还没建立起来,就会出现制度真空,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改革成效。改革的破与立,要做到“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改革推进到今天,各种利益的平衡、各种关系的协调更难,多的是“硬骨头”和“急流险滩”,无论破还是立,都更考验改革者的智慧、勇气和担当。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近年来不少地方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推进制度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就能释放改革的动能和活力。新征程上,我们要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胆识勇气,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责任担当,以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的坚定执着,把全面深化改革一步步向前推进,以破与立的变革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披荆斩棘、行稳致远。图片思辨时评二:规则思辨,刚性与人性规则的刚性与人性化处理并非“二选一”202406/1809:29:05来源:工人日报6月16日,#南方医科大学教师因救人上课迟到被罚#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据工人日报客户端报道,日前,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公布的一则查处通报引发争议。通报显示,5月10日,该校俞莉老师分管的患儿病情危重,遂在授课前到达科室查看患儿情况并进行紧急处理,随后返回教室完成授课,迟到29分钟。根据学校规定,授课时间延误在15分钟至30分钟的,认定为严重教学事故。因特殊情况发生教学事故(差错),则视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学校据此认定此事件为教学差错,扣发涉事老师5月奖金2000元,在全院范围内通报批评,取消其本年度考评评优评先资格。这份通报引发网友关注和吐槽,校方表示正在核实情况,后续将跟进处理。一边是病情突变的重症患儿,一边是等待听课的学生,身兼医生和教师双重身份,当事医科大老师确实面临两难选择。从通报的表述看,学校做出相关处分是在执行制度规定,但不少网友对此难以接受,认为“生命大过天,医生救人不该被处分”。在生命至上的理念下,一些网友吐槽涉事学校的处理结果,并非罔顾规则,而是对基本是非曲直的审视,对特殊情形下能否有人性化选择的追问。不少媒体就此发表评论,有的认为“校方需给出合理解释”并反思在执行有关规定时的僵化,要弘扬“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价值理念,就必须将其落实到各项管理细节中。有的评论认为“学校对教师的奖惩,体现了鼓励什么、反对什么,抓教学秩序无可厚非,但对救死扶伤的教师也作出机械化处理,恐怕不是对教学负责”……这些评论在网络平台获赞颇多,可见公众对此事件有着基本共识:规则是硬的,但不该是冷的。规则的意义在于执行。严格落实各项制度规则,是维持社会平稳运行的保障。无正当理由迟到属于违纪行为,所在单位可根据规章制度进行处理,但不区分迟到原因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则可能伤及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善意。此前,有外卖小哥因参与救人而耽误送餐,按平台规则需罚款,而企业核实信息后不仅免去罚款,还颁发了奖励津贴。类似案例告诉我们,在遵守统一制度的前提下,设置特殊情况下的例外规则,可以让制度及其执行更加人性化。规则常常是针对一般情形而设定,而现实中,我们不时会遇到小概率特殊情况。在特殊情形下,一般规则向生命至上等价值理念让路,本质上是在呵护规则背后的精神内核。就此而言,刚性规则与人性化处理并不冲突,二者并非“二选一”的关系。不仅如此,特殊情形下,人性化的处理会让规则更有认同感和生命力。在规则与生命之间、在规则与更高价值理念之间,我们应当赋予规则一定弹性的空间,从而让更多人对规则生出认同、敬畏与尊重。为此,不少领域一直在探索如何在严格落实规则与人性化执行之间寻找平衡点,比如,在交通管理中,不少“闯红灯送患者紧急就医”的“的哥”最后都被免除处罚;在医院急诊区,院方对一些危重患者往往是先救治后收费……这些做法提示我们,规则从来不是约束善意的枷锁,在规则之上,我们理应有更重要的价值取舍。我们生活在规则之下,必须敬畏并遵守相关规则。与此同时,我们也相信,特殊情况下,刚性的规则与人性的善意之间并非“二选一”的关系。(吴迪)图片思辨时评三:打破思维定势勇于打破思维定势(思想纵横)马纯红2024年06月13日06:1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的成语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用来比喻办事墨守成规、固守教条、不知变通。这种不顾环境变化的处事观念和行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在国内外形势快速发展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当今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勇于打破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破除条条框框、思维定势的束缚,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紧密结合实际,打破思维定势,转变思想观念,紧盯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短板及其根源,开展靶向治疗”。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勇于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倾向于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观念,采取一种固有思维和方法。思维定势的形成,往往使人陷入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窠臼,进而强化路径依赖,难以灵活地探索其他可能性,阻碍问题解决和事业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变化是绝对的。人类社会发展也是如此,形势在变化,事业在发展,过去合理的做法现在可能已经不适应,以前长期有效的方法现在可能开始失灵。形势变化了,任务升级了,如果还是完全顺着既有的思维定势来行事,奉行主观主义、经验主义,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办法来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工作往往就会碰钉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只有勇于打破思维定势,才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社会发展活力。打破思维定势,就要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跳出条条框框限制,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践中,一些地方打破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发展呈现出新面貌。云南省丽江市的泸沽湖,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摩梭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但在旅游开发上曾经因为思维定势采取“围湖开发”的发展思路,导致“人进湖退”、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在打破思维定势之后,转变“围湖开发”的发展思路,进行生态搬迁,实施环湖截污治污、生态修复等项目,探索“游在湖边,吃住在湖外”,形成特色旅游产业,生态效益持续转化为发展红利。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北岸林场,林业工人围绕“林”字做文章,发展森林旅游,实现了“不砍树照样能致富”。实践证明,思路一变天地宽,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就看我们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破思维定势,还要善于提高站位,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运用战略思维观察大势、把准方向、谋划建设、推进工作。在我国广阔的内陆腹地,许多省份不沿边、不靠海,这种区位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陆地区的发展,也使一些人形成了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但随着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的推进,曾经的内陆腹地也能成为开放前沿。许多内陆地区打破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把对接国家战略与发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拓宽了发展空间,释放了发展活力。当前,国内外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领导干部要提高站位,在形势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勇于打破思维定势,才能在发展中赢得主动。打破思维定势,说易行难。如果理论上不强、知识面不够、眼界又不宽,就很难真正打破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学习本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要熟悉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国际等各方面知识,不断完善履职尽责必备的知识体系,做到眼界宽、思路新。图片思辨时评四:思辨新质生产力先立后破培育新质生产力薛莲2024年06月18日06:2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坚持不立不破、先立后破,是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立在先、破在后,统筹好新与旧、稳与进、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先立后破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不立不破、先立后破,是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立在先、破在后,统筹好新与旧、稳与进、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比如,贵州产业发展底子较薄,在培育新兴产业时并不急于破,而是充分利用地质结构稳定、生态环境良好、土地电力成本低等优势,把大数据产业先立起来,让转型升级之路越走越顺畅。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稳步推进,做好新旧模式、产业之间的衔接和切换,避免急功近利、盲目求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贵在“预则立”,难在“立中破”。立与破并非截然对立,可在统筹推进中实现统一。当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一些粗放低效的发展模式有待转型升级,但破也要讲究时机和方法。传统产业并非低端产业,对待传统产业,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简单“一退了之”。近年来,内蒙古在“追风逐日”、大力发展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的同时,在推动煤炭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下功夫,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构建起煤制油气、煤制醇醚、煤制烯烃等多条产业链,实现煤炭从原料到材料、由低端到高端的产业升级。实践证明,用好新技术新模式,想方设法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才能实现“立中破”与“破中立”的动态平衡,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执行力,深入了解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时,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自觉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确保不跑偏、不走样。布局新产业、上马新项目之前,应充分考虑现实情况、深入调查研究,避免在时机尚不成熟、条件尚不具备时仓促上马,确保新产业立得住、走得稳。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工程。新征程上,坚持先立后破,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关系,就一定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图片思辨时评五:生活思辨,凡与不凡人民网评:“凡”星不凡微光成炬寒酥2024年04月27日08:17|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凝聚强国力量,共铸复兴伟业”。近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揭晓,550件网络正能量作品脱颖而出。正能量如同阳光,散发光和热;正能量像黏合剂,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正能量也是催化剂,能够激发创新和变革。在奋斗筑梦的新征程上,正能量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发展和进步的动力。过去一年,中国经济的航船不惧风浪稳步前行,粮食“二十连丰”端牢了中国饭碗,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与世界共赢硕果累累……正能量网络精品,通过一篇篇文字、一幅幅图片、一条条音视频、一个个专题专栏、一项项主题活动,勾勒出奋进中国恢宏壮美的时代画卷。夯实奋斗底色,也离不开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努力和贡献。“小人物”有大担当,小故事也有大情怀。“凡星”闪耀,点点微光凝聚成炬,如同温暖且强劲的源泉,不断散发正能量,滋养着人们的道德素养和家国情怀,也悄然充盈着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正能量音视频作品《中国“好邻居”》,讲述山东济南一小区居民家中起火,危急时刻好邻居许亮徒手爬上离地面15米高的平台展开营救,获得全国网友的点赞转发,形成了善意全民表达、善行全网传播的盛况;“有党有国家有政府在,每一个乘客都落不下!”《风雨落坡岭》用电影手法记录了K396次列车被困滞留105个小时救援全程,坚守,逆行,挺身而出,守望相助,风雨落坡岭,情暖落坡岭,真实富有感染力促使作品在短视频平台实现了长视频的破圈传播;还有经历汶川地震的娃娃现被北大录取的郎铮,曾经被他人搭救自己同样勇敢跳桥救人的外卖小哥彭清林,被受灾群众说“还没我孩子大”的救灾战士……这些正能量作品定格2023年无数感人瞬间,每一幅画面,都是对人间情暖的最好诠释;每一个故事,都洋溢着催人泪目的家国情怀。“凡星”不凡,平凡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就在你我身边,不懈努力、默默付出与坚持。他们可能是科学家、工程师、大国工匠,也可能是基层干部、退役军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普通劳动者。这些人立足平凡岗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责任和担当,传递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通过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这些平凡人的奋斗故事得以广泛传播,被更多人所感知和学习。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潜移默化发挥着正能量春风化雨、成风化人的作用。“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千千万万平凡人的奋斗和努力,汇聚起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致敬时代正能量先锋,礼赞崇高的平凡人,中国正能量将持续激励每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指向思维复杂性的写作命题新思路——2024年高考作文题分析冯渊: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4年7月(上半月)【摘要】2024年高考作文题一半以上呈现了矛盾复杂的话题,要求考生针对试题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证分析,这对考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写作命题对写作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写作教学要关注试题变化的导向,在改善学生思维习惯上下功夫,而不要将重点放在试题材料提及的高频词上。【关键词】高考作文;写作教学;命题趋势;思维发展写作命题样态丰富,有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多种形式。外在形式的变化蕴含了内部思维的变化,对话题或者材料外在信息的过分关注可能会遮蔽命题的真实意图。研究写作教学,须思考命题形式改变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变化。本文以2024年高考语文六道作文题为例,讨论写作命题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写作教学应予重点关注的问题。一、关注高考作文命题材料隐含的思维方式高考写作对文体没有具体要求,试题一般表述为“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即:选定记叙文就按照记叙文的规范来写作,选定议论文就按照议论文的规范来写作。命题者和阅卷者并不排斥记叙文,但真实的考场写作,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写议论文。因此,本文集中讨论的也是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策略。议论文写作要求考生对试题设置的某个概念、判断(逻辑学又称为“命题”)进行思考,结合自己的阅读思考和生活体验,有层次地展开讨论,用清晰的语言,精确而有层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作文题呈现的信息,有时候是一个词语,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它是一个概念;有时候是一句话,可能是一个判断句,或者隐含了判断的疑问句,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它是一个命题(判断)。词语或者句子呈现的是文化生活现象,或者抽象的哲理名言,命题者询问考生对此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考生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来回答。“写议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人们发表议论,往往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写作任务),违背了这一条就会被判为偏题或者离题。正确审题之后,还要“运用理性思维深入思考,有理有据地把道理说清楚”(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写作任务),这是发表言论、阐述见解的基本要求。聚焦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让读者乐于接受自己的观点,需要广博的见识和强大的逻辑力量。写作教学,重视语言背后的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可能比单纯的素材积累重要得多。因此,试题如何呈现材料、呈现什么材料,并非研究写作的重点,命题材料隐含的思维方式才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如2024年高考作文题涉及“嫦娥四号”探月、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等,这些引入材料体现了时代精神,是考生应关注的热点,也是思考相关话题的凭借,但不是写作时关注的焦点,焦点是要思考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技术发展”会解决“人类遇到的问题”吗?2024年高考六道作文题的设计,体现了两种思维形式。其一,呈现清楚的概念,或者明确的判断。概念可以由名词、形容词表示,也可以由动词表示,如北京卷的“历久弥新”和“打开”;如果试题给定的是一个判断,那大致就是写作的观点,用形式逻辑的符号表示即P是Q。其二,给定两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未确定,即P到底是不是Q,命题者没有给出说法。考生需要思考探讨,分析什么前提下P是Q,什么情况下P不是Q,最后针对P到底是不是Q的疑问,得出自己的想法、结论。下面结合试题对两种思维形式进行分析。二、呈现一个概念或一个判断的作文题分析材料作文过去的常规命题形式是呈现某种社会现象、生活场景,暗示某个道理;或者直接给出名言,为考生提供明确的判断,然后要求考生论证。这类试题在命题时有预置的观点,考生无须对观点质疑,只要证明即可。为方便讨论,下面将这类试题分为呈现概念和呈现判断两种形式进行分析。1.呈现概念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根本属性的思维形式。命题作文多呈现一个概念,试题提供的概念,其内涵不一定是词典释义所能指定的,很多时候,考生可以对它进行临时的、新颖的诠释。近年来,北京卷作文题习惯采用这一形式,如“续航”“亮相”“学习今说”“在线”“一条信息”“文明的韧性”“纽带”等。当然,无论怎样解说,都会指向而不能背离概念的内涵。下面结合北京卷简析。【北京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给定概念的作文题,难点在于对概念的诠释。不过,上面的命题并非直接给出“裸概念”,而是加入了长长的引子,已对关键概念进行多重解释,为考生的写作搭好了梯子。“历久弥新”这道题,如果没有前面的引言,可写的范畴实在太大,如个人情感记忆、个体生活经验、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等,试题作了规定,已将“概念”变成了如下三个“判断”:“古老的经典历久弥新”“杰出的思想历久弥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历久弥新”。考生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可。这类试题不要求对判断本身进行质疑探讨,只要求考生掌握大量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素材的新颖、丰富、精准,是写好这类作文的关键。我们将命题材料中清晰的概念和明确的判断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这类命题已经给出了观点,写作过程主要是对观点进行阐释和论证,而不需要对已经确定的概念和判断进行分析辩难。2.呈现判断【新课标Ⅱ卷】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这道题的材料有一百多字,前面的概述是为了引入话题,核心信息是最后一句话“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即P是Q,“我们每个人”(P)都是会“不断抵达未知之境”(Q)的。人类社会往前发展,每个个体也是在不断探索未知、抵达未知之境中成长起来的。本题的写作应顺着这个思路展开,用理论和事实证明这一判断的正确性。也许有人质疑:难道没有人在已知的范畴内止步不前,甚至倒退吗?总有一些人对未知之境不感兴趣,也无能力抵达。整个社会有时还出现逆流,怎么可能每个人都会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呢?这种质疑貌似有道理,实际是误解了原材料的意思。材料说“我们每个人”是一种虚拟指称,表达的是人类的总体,而非特殊的某个人。“我们”是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具有的属性并不必然为组成集合概念的每个个体所拥有,没有必要对真实生活中的“每个人”的表现细加分析。另外,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探索外部世界的奥秘,不断认识未知之境,“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是人类整体的发展方向,是应然的状态。试题给定的判断是果断的,结论是明确的,考生无须对这个判断是否成立展开讨论。要展开思考的是下面的问题:(1)人类为何会不断探索未知之境?(好奇心、进步的动力、解决现实问题……)(2)人类过去是怎样探索未知之境的?(科技史、文化史上的典型事例)(3)我们今天面临的各种困境,如何以“探索未知之境”来破局?(新技术和新思想带领人类走进未知之境……)这类试题的优点有:第一,话题清晰,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这类话题早就耳闻目睹,有初步的认识。第二,试题给定的是明确的判断,指向单一,无须对判断本身质疑,思维的复杂程度有限。这类试题的写作难点有:第一,材料给定的概念宏大、抽象,考生因生活、生命体验所限在切肤感受和深度理解上与其存在一定距离。写作要避免以概念阐释概念,同时要回避以琐细的日常生活事例进行举证。这两个问题对考生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材料给定了判断,其正确性毋庸置疑,写作过程即证明观点的正确,无须分析判断成立的复杂条件。这样一来,话题的思考空间有限。在一个结论固定的话题下展开写作,对学生思维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也是挑战。给定明确判断的写作试题蕴含的思维不一定简易,这类试题最大的难处是如何在宏大与细切中找到平衡,论证不能以空对空,举例不能微末琐屑。三、呈现两个关系不确定的概念的作文题分析上文分析了呈现一个概念的作文题(实际上,材料中的引言已将其组成了新的判断),也分析了具有确定关系判断的作文题。但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如此清晰、坚决、确定,而是有着很多种可能。如果忽视不确定关系这种情况,缺少聚焦于此的训练,学生习惯于对问题和现象作出坚决的判断而罔顾事实,思维就会变得简单、粗糙,难以应对外部世界不确定性的挑战。呈现两个关系不确定的概念的命题有很多,比如,“面对对手”,我们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还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该问题还可以这样发问:“面对对手”,“勇敢搏击”(或“恬退隐忍”)是最合理的应对吗?“面对对手进行选择”时,“勇敢搏击”比“恬退隐忍”更合理吗?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无法给出简单、确定的答案。有时候可以回答“是”,有时候只能回答“不是”,写作过程就是对这个判断进行肯定和否定的回答。如果只能看到肯定的一面,说明考生思维单一,没有考虑到现实生活的复杂性。真实的生活中,我们拒绝做“单向度的人”,就必须训练这种辩证思维。如果生活中确实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关系,我们就不能忽视和回避它们。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明显呈现出对这类问题的关注。不是材料涉及的概念本身,而是命题者构拟的情境里,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难以捉摸,需要考生提升思维品质来应对。请看下面的作文题。【新课标Ⅰ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即“科学技术发展”(前提P),导致越来越多的疑问很快得到答案,即“人类的问题越来越少”(结论Q)。试题并未给出“P会导致Q”这样一个明确的判断,而是以问句的形式,引发考生对“技术进步”与“人类的问题”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相比于“P是Q”的判断,“P是不是Q呢”更能引发人的思考。针对以上概念,也可以这样命题: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不断解决人类的问题,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提高人类的工作效能,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为我们擘画美好的明天。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这种命题指向确定,观点明晰单纯,考生不需要思考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因为试题材料明确告知,技术进步必然带来问题解决和美好明天(P就是Q),这是预设的正确论点,毋庸置疑。写作过程就是阐释观点的正确性。但是新课标Ⅰ卷作文题改变了过去的命题思路,它在追问“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那就意味着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少,也可能不会减少,甚至会增多。材料不是给出确定的判断,让考生阐释、论证,而是给出一组概念构成的不确定关系,要求考生在此基础上思考关系的复杂性。今年六份高考试卷的作文题一半以上采取这种命题方式,教师应引起重视,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应对此类追问的思维能力,并教给学生相应的写作策略。分析新课标Ⅰ卷作文题,首先,可以从肯定这个判断的角度切入: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会不断解决人类的问题,减少人类面对外部世界的疑问和困惑,帮助人类在探索未知的路上持续前行。既然问题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一个个得到解释和解决,那么原有的问题当然是越来越少。其次,还要思考,技术进步真能使我们的问题减少吗?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确实解释和解决了不少问题,但那只是原来已有的问题;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疑问绝对不会终止,既然求知探秘的脚步无法停止,势必就会带来新的、无穷无尽的问题。材料中有个概念成为理解整个判断的关键词语,“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我们的问题”的外延是什么?厘清了这个概念,就抓住了这道作文题的要害。它根本不是考什么“人工智能”“互联网”,它要考生心细如发、眼光如炬,聚焦于“我们的问题”会不会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减少,最后锚定在“我们的问题”这一概念上。如果将“我们的问题”理解为新技术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问题,那么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原有的问题肯定会借助这些技术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问题的总数自然会减少。于是,对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作出肯定判断:“我们的问题是减少了。”如果将“我们的问题”理解为伴随新技术出现而产生的新问题,那么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尽管原有的问题因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而总数减少,但新增的问题又开始积累。因此,对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只能作出否定判断:“我们的问题的总数并不是减少,而是会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增多。”以上写作思路可以概括为:首先,肯定这个判断,分析其成立的原因;其次,否定这个判断,分析其不成立的原因;最后,找出导致不同结论的原因,即由于对关键概念的不同解释,就会导致我们对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不同判断。分析一组概念的关系能否成立,重点在根据肯定或否定判断,对概念进行新的诠释。顺着这样的思路分析下面的三道题就会发现,不同的命题材料在不约而同地呼唤辩证思维的培养。【上海卷】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