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Ⅰ卷专用)01含答案_第1页
2025届新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Ⅰ卷专用)01含答案_第2页
2025届新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Ⅰ卷专用)01含答案_第3页
2025届新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Ⅰ卷专用)01含答案_第4页
2025届新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Ⅰ卷专用)01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Ⅰ卷专用)0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21年10月,瑞典人安特生与中央地质调查研究所袁复礼等人,在仰韶村开始正式发掘。根据出土文物,安特生判断此地为中国远古文化遗存,并依照国际考古学惯例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发掘,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立,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尤其是石器时代的空白。安特生虽然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上有开山之功,推翻了西方考古界关于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断”,但他毕竟不是考古学科班出身,在发掘过程中没能采用考古类型学、地层学的分析方法,他错误地判断仰韶村只有仰韶文化一种类型。另外,受制于当时欧洲中心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背景,他在判断仰韶文化起源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仰韶文化以彩陶为重要特色,在对仰韶村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前,安特生在查找彩陶考古资料时,注意到美国考古学者庞贝利1904年在中亚发掘安诺遗址的报告。安特生发现,安诺遗址出土的彩陶与自己在仰韶村发现的彩陶的花纹样式十分相像,于是有了仰韶文化从中亚传播而来的假说,但他又一时无法打通仰韶遗址与安诺遗址在文化传播上的地理链条关系。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说,从1923年起,安特生开始赴甘肃、青海等地进行考察。他发现,甘肃、青海地区出土的彩陶,比仰韶出土彩陶工艺技术更为先进,却很少见到代表中原文化的陶鬲、陶鼎等器物,且当时中国并没有比仰韶彩陶更早的彩陶出土,而欧洲、中亚多有史前彩陶发掘。安特生由此推断出一条文化传播路线:以彩陶制作为代表的早期人类文明,是先从西亚、中亚传播到新疆、青海、甘肃地区,再逐渐传播到仰韶等中原地区,与中原既有的鬲、鼎制作技术相结合,最终发展出既有陶鬲、陶鼎又有彩陶的仰韶文化。安特生据此完成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理论推断和“实物验证”,随后公开发表了他的观点,在世界上产生极大反响。由于仰韶遗址是当时中国发现的最早文化遗存,“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观点进一步引申就会得出“中国文化西来”的结论。于是,论证仰韶文化为中国本土原创,弄清其发展流变过程,成为考古学者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深入推进的一个重要的内在驱动。1931年,梁思永主持挖掘河南安阳后冈遗址,不再使用安特生依照探测深度区分地层的地质学方法,而是采用以土色区分地层的考古学方法,发现后冈遗址包含殷商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距今4500—4000年前)三个文化层,互相之间有着清晰的地层叠压和先后承继关系,1937年,中国自己培养的现代考古专家尹达经过分类研究,发现仰韶村遗址实际上包含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类型。更重要的发现在1944—1945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夏鼐,在发掘当年安特生发现的甘肃齐家坪遗址时,发现了以齐家坪遗址为代表的齐家文化(距今4000—3900年左右)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层学证据。1954—1957年,夏鼐的学生石兴邦主持对陕西省西安市沪河东岸的半坡遗址进行发掘,区分出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类型的半坡文化(距今6800—6300年左右),提示仰韶文化的源头可能在陕西渭河流域一带。1958年,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农民在深翻土地时发现石陶器物,经鉴定为史前文物。考古学者随即于1960、1961年跟进发掘,在李家村发现大量远古石器、彩陶。后经过碳—14检测,李家村文化年代早于仰韶文化,考古学者终于在中国大地找到了比仰韶文化更早的文化遗存。(摘编自《中国考古学者百年追寻:仰韶文化从哪来》)材料二:截至目前,仰韶村遗址先后经历了四次考古发掘。在第四次发掘中,仰韶村遗址的多个发现展现了仰韶人全新的生产生活样貌。第四次考古发掘发现结论青灰色“混凝土”房屋、红褐色涂朱草茎泥墙壁等房屋建筑遗存是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的混凝土房屋建筑材料之一大型人工壕沟反映出仰韶村遗址防御设施完备、聚落发展繁盛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墓葬人骨土样中,检测出丝蛋白微痕迹说明墓葬中存在过丝绸实物小口尖底瓶——通常被认为是汲水器,人们从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①首次发现象牙镯形器、玉环、玉璜、玉钺、玛瑙、彩绘陶器、炭化果核等一大批文化遗物②与此前三次针对仰韶村遗址历史年代考古不同,第四次考古发掘主要是围绕聚落内容,而这正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代表。如何进一步发掘仰韶文化,一开始,考古学者们便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勘探,对于遗址的具体布局、功能分区等均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详细的考古计划。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考古信息,此次发掘更是充分运用考古勘探发掘系统,实现考古发掘记录资料的数字化,通过数据采集、绘图照相、三维建模、扫描记录等做法,定期更新考古日志,以方便实现数据的永久保存和研究分析。学科方面,则联合启动了动植物学科、环境学科、DNA、残留物分析等超过二十项学科。第四次发掘,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发掘考古工作的进步和高水平发展。(摘编自《广州日报》《大河网》,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仰韶文化发掘上,安特生准确判断其为中国远古文化遗存,并为之规范命名,但有功也有过,在发掘工作中他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B.仰韶文化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立,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的空白,推翻了西方考古界关于中国无石器时代的错误“论断”。C.安特生提出仰韶文化从中亚传播而来的假说,依据有仰韶文化以彩陶为重要特色,也有中亚安诺遗址出土的彩陶花纹样式与仰韶彩陶很像。D.安特生发现甘肃、青海出土的彩陶比仰韶的更先进,且在此地没有发现陶鬲、陶鼎等,据此安特生完成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理论推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防止“仰韶文化西来说”进一步引申,中国考古学者把论证仰韶文化为中国本土原创作为首要任务,这驱动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深入推进。B.梁思永主持考古挖掘时采用以土色区分地层的考古学方法,安特生则使用依照探测深度区分地层的地质学方法,前者才是考古学的有效方法。C.碳—14检测,助力考古学者在中国大地找到比仰韶文化更早的文化遗存,可见考古技术不仅关乎考古科技含量,还影响结论的精准度和可靠性。D.仰韶村遗址开展了四次考古发掘,前三次是针对遗址历史年代,第四次主要围绕仰韶村聚落内容,因为聚落内容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代表。3.下列选项,关于中国现代考古学者以考古成果推翻安特生对仰韶文化的论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1937年,中国本土考古专家尹达发现仰韶村遗址包含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类型,推翻了安特生“仰韶村只有仰韶文化一种类型”的判断。B.1931年,梁思永发现殷商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之间有清晰的地层叠压和先后承继关系,有助于推翻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论断。C.1944-1945年,夏鼐发现了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层学证据,推翻了安特生关于彩陶工艺从西亚、中亚先传播到甘肃等地再传播到仰韶的推断。D.1960-1961年,考古学者在李家村发现大量彩陶,经检测确定李家村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推翻了安特生“中国不会有比仰韶更早的彩陶”的说法。4.结合材料二内容,对“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发现”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发现大型人工壕沟,说明仰韶村经常遭到野兽袭击,或者来自其他部落与外来力量的侵犯,因此需要防御,同时也显示出村落振兴。B.发现丝绸、涂朱草茎泥墙壁、彩绘陶器等物件,说明仰韶村民已学会植桑养蚕、建造房屋,并在烧制的陶器上绘制花纹,文化兴盛。C.在小口尖底瓶内研究人员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表格中①处可以得出“仰韶村村民已懂饮酒,发明了中国最早的酿酒技术”的结论。D.由发现象牙镯形器、多种玉器等遗物,表格中②处可以得出“仰韶村村民已能利用象牙制成装饰品,能打造玉制饰物、礼器等”的结论。5.为什么说仰韶村第四次发掘体现了新时代发掘考古工作的进步和高水平发展?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竹林的故事废名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一天我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片,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先生!替我看看这签。”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然而别的人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①“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②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我们大家也都笑了;③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④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展示了一家三口的和谐生活,这时的三姑娘洋溢着生命活力,与下文她的淡然形成对照。B.小说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她的成长历程,到再相逢时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C.三姑娘作为乡村少女,外在的朴实秀美和内在的灵秀纯澈结合在一起,盈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气息。D.“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三姑娘命运的见证者,作者借“我”的所见所闻抒发了浓烈炽热的情感。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我不欢喜玩”并非三姑娘的真实想法,而是她为了在家守护母亲的托辞。B.句子②没有直接描写三姑娘的容颜,但“月色一般”却让人可以想象她的恬静美丽。C.句子③中“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表现出三姑娘年轻腼腆,受不了顾客的玩笑。D.句子④蕴含着“我”对三姑娘的爱怜、对过往的怀念、对命运的喟叹等丰富的情感。8.《竹林的故事》所展现的世界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请概括文中三姑娘的哀愁。(5分)9.有人认为小说题为“竹林的故事”,“竹林”是解读小说的关键;也有人认为文眼在“水”,小说具有“水”的情致。你倾向于哪一个作为文本的核心意象?请说明你的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材料一: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亡身。亡身者,仁人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材料二:

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①。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入见。景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发,乘六马以出正闺,刖跪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寡人以子大夫之赐,得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无恶焉。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辞;君上好善,民无讳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辞禁之,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正,时朝无事。(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注】①正闺:正门。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智者度A君权B时C调其缓D急而处E其宜F上不敢危G君H下不以危身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固,释义为“坚持、坚决”,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用法不同。B.殆,有疑惑、危险、接近、恐怕等含义。文中的“殆”与“百战不殆”的“殆”词义相同。C.赐,文中指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词义相同。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为了区分亲疏贵贱,天子立五庙。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王言行有过失,臣子应进行劝谏,因为君王出现过失,常常是国家危亡的先兆,若“三谏”仍不被采纳可考虑离开。B.马匹被杀后,齐景公怒不可遏,不问情由,操起长戈便要亲自去刺杀凶手,其性格中暴躁冲动的一面由此可见一斑。C.刖跪未辨认出大白天披头散发,乘坐六马之车,载着妇人出门的齐景公即为国君,于是将其赶回,景公因羞惭不上朝。D.语言上两则材料各具特点,材料一以议论为主,理性典雅;材料二以记叙为主,自然生动,寥寥几语,刖跪形象跃然纸上。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1)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2)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14.材料一是关于臣子劝谏君王的相关论述,请结合材料二的具体内容说说晏子对景公的劝谏体现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古风·三十五李白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功成无所用,楚楚且华身。《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①。安得郢中质,一挥成斧斤②?【注】①崩沦:衰落。②典出《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斫郢人鼻之灰而不伤,郢人立不失容。“运斤成风”,指精湛的技艺,高明的手段;“郢中质”指施展技艺、手段的必要合作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通过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两个典故,以一“惊”一“笑”二字,讽刺那些跟在别人后面盲目效仿的人。B.五六句,诗人认为表面上斐然的文采其实是雕虫小技,不值一提,批评雕琢字词却失去了文章天真风格的作法。C.七到十句,诗人觉得虽然在小棘刺上雕刻沐猴,费尽精神,极尽辛苦,但是可以让人衣冠鲜明靓丽,获得荣誉。D.此诗语言简古,或明或暗借助多个典故把抽象的诗歌理论阐发得简练深透,并且有极可感知的生动性和抒情性。16.本诗最后两句运用“运斤成风”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毕业纪念册上,小刚引用《离骚》中“

”两句,寄语同学要兼具“内美”与“修能”,提升自身的高度。(2)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阿房宫赋》中作者从最普遍的人心角度说“

”,揭示了人心相通的道理。(3)古人对水有不少雅称,如小而深的水称为“潭”,大而深的水称为“渊”。古诗文中含有“潭”或“渊”的句子有“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这是西晋文学家束皙所写《饼赋》中的一段。试想,(甲),烈风阵阵,人们起床以后,又饿又冷,浑身颤抖,这个时候,还有什么比一碗滚烫的汤饼下肚更舒服呢?汤饼是什么?①,就是饼撕碎了泡在汤里,类似今天羊肉泡馍或牛肉罩饼。实则不然。古时所有的面制食品,包括蒸的、煮的、烤的,都称为饼。《水浒传》里武大郎卖的“炊饼”原本叫做“蒸饼”,其制作方法与馒头有不少类似,因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讳而被改称“炊饼”。汤饼则是在开水里煮熟的面食,即面条或面片。北魏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卷九“饼法”里对汤饼制作有详细介绍:把面团揉搓成大拇指粗细,按扁,再以二寸为度,用手一段段掐断,投沸水中,用急火煮熟。②,不过改用刀削而已。有趣的是,在很久以前,(乙)的汤饼却是人们盛暑的时令食品,《荆楚岁时记》所谓“六月伏日进汤饼”是也。伏日进食汤饼的习俗应与古代的伏祭活动有关。古时每年六月和十二月举祭祀仪式,祈福禳灾,分别叫伏祭和腊祭。《荆楚岁时记》所谓“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就是这个意思。由汤饼辟恶,后世还进一步发展出了祈福的食俗。如孩子生日吃长命面,老人寿诞吃长寿面。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赠进士张盟》诗云:“忆尔悬弧弓,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可见,③。当然,(丙)的盛夏吃热面条显然不太舒服。聪明的古人想出了一种宜于夏季食用的“饼”——冷淘。18.下列语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加点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B.“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C.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辩证法。D.“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19.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不超过20个字。(6分)20.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分)22.文中提到的“蒸饼”“汤饼”从构词角度看都使用了“制作方法+饼”的结构,比如“烧饼”。生活中还有哪些“饼”的命名也使用了这种构词法?请列举4个。(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下,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已势不可挡。人工智能技术已然渗透到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对此,有人欢呼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捷;也有人担心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否会最终取代人类……历史上的科技革命,一次次地成全了人,也一次次给人类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据此,有人说,人工智能时代,“我”将成为最稀缺的资源。而能够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表述“我”、更新“我”的人,才是不可替代的。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有什么体验?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Ⅰ卷专用)01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D(3分)

2.C(3分)

3.D(3分)

4.C(3分)

5.①发掘前制定详细考古计划,使发掘更有针对性、科学性。考古学者经过大范围勘察,对遗址的具体布局、功能分区等制定针对性发掘计划。②广泛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考古资料数字化。此次发掘综合运用建模、扫描等多项技术,有利于考古数据的永久保存和研究分析。③实现多学科联合互动,有助于全面掌握考古信息,推断、还原出仰韶人全新的生产生活样貌。(每点2分)6.D(3分)

7.C(3分)

8.(1)家庭的不幸。两个姐姐的夭折,父亲的早死,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她们母女。(2)生活的艰辛。父亲去世使她早熟,与母亲相依为命,撑起这个清贫的家庭。(3)未来的不确定。竹林里闲适安静的生活能否继续,纯净之美能否保持,没有答案。(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4分,答对3点得满分)9.示例一:竹林是小说的核心意象。(1)竹林是小说的主要背景,营造了一个清静和谐、与世无争的环境。(2)竹林代表三姑娘美丽宁静的心灵,竹林烘托三姑娘碧意盎然的青春气息。(3)竹林是三姑娘一家的所在地,三姑娘的人生命运和竹林相关。(4)竹林代表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纯真自然的姿态的赞美。(理由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满分)示例一:水是小说的核心意象。(1)水清澈美好,与竹林共同创建了闲适安静的生活环境。(2)水的清澈美丽,正是三姑娘纯净心灵的写照,三姑娘的性格如“水”,满蓄着水乡女儿的似水柔情。(3)小说情节与“水”相关,故事起于“水”,承于“水”,转于“水”,最后合于“水”。(4)“水”也是小说的语言风格特征,小说语言素淡、柔美,充满诗意,有一种清澈如溪流的风格。(理由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满分)10.CFH(3分)

11.D(3分)12.C(3分)13.(1)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你替我们国君养马却杀死了马,你的罪该判以死刑。”(“临”,面对,对;最后一个“而”,同“尔”,你的;“当”,判处。)(每点1分,句意1分)(2)如今我被刖跪羞辱了,使国家蒙受耻辱,我还能够与诸侯们齐名吗?(有一样的地位吗?)(“今见戮于刖跪”,被动句,翻译成“如今我被刖跪羞辱了”;“戮”,羞辱,侮辱;“齐”,与……等同,一样。)(每点1分,句意1分)14.①为纠正国君的错误而劝谏,并非为一己之私利。晏子谏景公不杀马夫,是为保护景公的仁德不受损伤。②婉言讽谏。晏子劝谏景公赏赐并礼待刖跪时,从君民关系切入,语言委婉曲折,富有启发性。③善于揣度国君的心理,长于权衡时机。晏子抓住了景公既悔又愧,还有点记恨的复杂心理,相机给予景公建议。(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4分,答对3点得满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周易》上说:“王室的臣子忠贞正直,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臣子忠贞正直地迎着困难去劝谏他的君主的原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君主出现过失,那是国家危亡的先兆;看见君主有过失却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忽视君主的危亡,是忠臣不忍为之的。如果进谏三次仍不被采纳就要离开,不离开就会断送性命。断送性命的行为,是有德行的人不会做的事。所以进谏的方法有五种:一是直言进谏,二是和颜悦色、低声下气进谏,三是忠心耿耿进谏,四是鲁莽刚直进谏,五是委婉进谏。孔子说:“我还是比较赞成以委婉的态度进谏啊!”不进谏就会危及君王安危,坚持进谏又危害自身性命,与其危害君王,不如使自身受损。自身遭受危害而进谏始终没有被采用,那么所谏之言也就没什么用处了。智慧的人揣度君王的心思权衡时机,掌握事情的缓急而处理适宜,对上不危及君王,对下也不危害自身。所以(这样进谏)对国家来说,可使国家不受危害,对自己来说,又不会造成自身生命危险。从前陈灵公不听泄冶的劝谏并将其杀死,曹羁三次劝谏曹君,曹君都未采纳,于是他便离开了,《春秋》评论要义虽然他们都称得上贤能,但曹羁的方法更符合礼。材料二齐景公有匹马,他的马夫杀死了它,齐景公大怒,操起长戈要亲自去杀马夫。晏子说:“这样会使他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死了,我请求替您数说他的罪过,让他知道自己的罪过再杀死他。”齐景公说:“好吧。”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你替我们国君养马却杀死了马,你的罪该判以死刑;你让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养马人,你的罪又该判以死刑;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人,传到四方邻国诸侯,你的罪又该判以死刑。”齐景公说:“先生放了他,先生放了他!不要因此伤害了我仁爱的名声啊。”齐景公大白天披头散发,乘着六匹马驾的车,载着妇人,驰出王宫正门。(守门的)刖跪打景公的马并使其返回,(刖跪)说:“你不是我们的国君。”景公羞惭而不上朝。晏子进宫请见。景公说:“先前我有过错。披散着头发,驾六马之车驰出正门,刖跪打马并把车子赶了回来,说:‘你不是我们的国君。’我依靠大夫您的恩惠辅助,得以率领百姓敬守宗庙。如今我被刖跪羞辱了,使国家蒙受耻辱,我还能够与诸侯们齐名吗?”晏子回答道:“国君不要记恨憎恶这件事。我听说,臣下不能忠谏直言,上面就会有昏庸不明的君王;民众多忌讳直言,君王就会有骄纵的行为。古时候,贤明的君王在上,下面就会有直言忠谏;国君好善,百姓就不再讳言。现在国君有过失行为,刖跪敢于直言加以禁止,这是国君的福分啊,所以臣前来庆贺。我请求君王奖赏他,借此来表明国君好善的美德;礼遇他,借此来表明国君接受谏言的态度。”景公笑道:“(这样)可以吗?”晏子答:“可以。”于是下令赏赐给刖跪加倍的财产并免去赋税,一时朝中安定无事。15.C(3分)16.①表达了诗人面对《大雅》《颂》声所代表的质朴诗风衰落的忧虑。②从中透露出诗人改革诗风的热情、急迫心理。③也透露出诗人渴望与志同道合的知己合作,引领诗歌发展的新潮流,开启诗歌发展的新时代的愿望。(每点2分)17.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一人之心

千万人之心也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下临深潭

微风鼓浪/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每空1分)18.A(3分)19.①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②现在的刀削面做法与之类似。③唐代就出现了这种风俗。(每句2分)

20.甲:天寒地冻

乙:热气腾腾

丙:骄阳似火

(每空1分)21.错误1:“其制作方法与馒头有不少类似”,改为“其制作方法与馒头类似”或“其制作方法与馒头有很多相似之处”;错误2:避讳与后面的“名讳”语义重复,去掉“避讳”中的“讳”字。(每处1分)22.示例:炒饼、烙饼、烩饼、灌饼、煎饼、飞饼、焖饼。(每写对1分给1分,最多得4分)23.(60分)例文:善假人工智能,迎接美好未来近日,ChatGPT在网络上的火爆,使人工智能如同光化学烟雾一般盘绕于现代化城市的上空。由此引发的热议不禁让人们开始深思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威胁?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诚然,人工智能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像人类一样思考。首先,人工智能的“模式化”无法取代人类智能的“差异化”。AI仅仅是通过所给的既定算法进行框架内的数据运算,而人类由于个体感观与经验的独特性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思维模式。其次,人工智能的“理性化”无法取代人类智能的“感性化”,人类具有生物所独特的欲望、情绪、意志,会对不同的经历产生共情,对不同的事件产生自我的价值判断,而人工智能做不到,它只是一个冷冰冰的计算工具,它的工作是计算而非思考。然而,人类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将会对个体的思维模式产生巨大的威胁,从而在社会上掀起“思维革命”的轩然大波。对于个体思考而言,人类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会使自己本独特的思维趋于同质化思维,逐渐成为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其次,人类将变得越来越追求“工具理性”,追求效率至上,而放弃对于情感与价值判断的思考,从而出现了哈贝马斯所言的“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这将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纽带被理性所侵蚀,无助感的增加以及归属感的缺乏使人类的情感发生异化,人类道德开始沦丧。久而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